被动投资

搜索文档
【银行理财】资管年会谋篇市场新生态,债市波动引理财净值回调——银行理财周度跟踪(2025.8.11-2025.8.17)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8-20 18:18
行业会议与高管洞见 - 2025资产管理年会以"破局与重构——大资管再造竞争力"为主题,多位理财公司高管分享行业见解 [3][6] - 招银理财袁尧认为2025年是银行理财多资产多策略配置元年,看好AI基础设施、高分红资产及黄金的投资机会 [6] - 信银理财总裁提出理财公司应定位为固收产品主要供给者和含权产品重要供给者,通过错位竞争满足多元化需求 [7] - 光大理财副总经理指出被动投资呈加速态势,建议优化宽基指数编制、健全产品体系、研发配置方案及创新品种布局 [7] - 农银理财副总裁强调行业格局变化取决于市场化机制、多元资产组合能力及客户服务能力构建 [8] - 中银理财副总裁表示固收增强产品成为新增长点,债市或长期震荡而股票市场预期更高回报 [9] 产品创新动态 - 浦银理财升级"日鑫悦益"2.0产品体系,四大主线包括现金管理功能强化、债券+策略升级、信用资产深度挖掘及固收+多元矩阵覆盖12类策略 [3][10] - 招银理财联合发布SMARP大类资产配置指数,涵盖稳健/平衡/进取策略以优化多资产配置和动态风险管理 [3][10] 收益率表现 - 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31%(环比降3BP),货币基金收益率1.20%(环比降1BP),收益差收窄1BP [4][12] - 纯固收及固收+产品收益率全面下降,主因权益市场上行引发"股债跷跷板"效应 [4][13]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环比上行5BP至1.75%,信用利差走阔,债市对基本面反应钝化 [5][13] - 理财产品收益率中长期承压,估值整改和低利率环境导致业绩比较基准普遍下调 [14] 市场波动与风险指标 -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1.52%(环比升0.65个百分点),信用利差同步走阔2.55BP [5][16] - 破净率与信用利差正相关,但变动存在滞后性且受数据时效性影响 [16] - 信用利差处于2024年9月以来低位,性价比有限,若持续走阔可能推升破净率 [5][16]
银行理财周度跟踪(2025.8.11-2025.8.17):资管年会谋篇市场新生态,债市波动引理财净值回调-20250820
华宝证券· 2025-08-20 16:18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 核心观点 - 2025年资产管理年会以"破局与重构——大资管再造竞争力"为主题,多位理财公司高管分享行业见解 [3][11] - 债市波动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周度环比上行5BP至1.75% [5][18] - 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下降,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环比下行3BP至1.31% [5][16] -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环比上升0.65个百分点至1.52%,信用利差走阔2.55BP [6][24] 监管和行业动态 - 2025资产管理年会聚焦大资管生态重构,探讨AI基础设施、高分红资产及黄金的投资机会 [11] - 理财公司定位为固收产品主要供给者和含权产品重要供给者,需与公募基金等机构错位竞争 [12] - 被动投资加速发展,建议优化宽基指数编制、丰富非红利因子产品体系及创新多资产ETF [12] - 银行理财行业格局将取决于市场化机制、多元资产组合能力及客户服务能力三大因素 [13] 同业创新动态 - 浦银理财升级"日鑫悦益"产品体系2.0,涵盖现金管理、债券+、信用资产及多元配置四大进阶策略 [14] - 招银理财发布SMARP大类资产配置指数,覆盖稳健/平衡/进取策略以捕捉多资产机会 [15] 收益率表现 - 现金管理类与货币基金收益差收窄至11BP,纯固收及固收+产品各期限年化收益率普遍下降 [16][18] - 权益市场上涨加剧"股债跷跷板"效应,债市对基本面反应钝化,信用利差走阔 [18] - 长期限理财产品因久期敏感性更高,收益率波动幅度显著大于短期限产品 [18] 破净率跟踪 - 破净率与信用利差呈正相关,当前信用利差处于2024年9月以来低位,性价比有限 [24][26] - 若信用利差持续走扩,破净率可能进一步承压上行 [26]
中邮理财高级业务专家唐倩华:ETF成资管新势力,赋能固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5:09
ETF市场发展 - ETF市场呈现"增长快、品类广、空间大"特征,规模增长迅猛,品类覆盖股票、债券、商品、转债等领域,股票ETF产品日益精细化 [3] - ETF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包括投资策略及金融产业链延伸,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3] - ETF崛起得益于监管政策支持、资金驱动效应、公募基金资源投入以及生态健全 [3] - ETF具备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度好的特点,与当前市场环境高度契合 [3] 固收+策略与ETF结合 - ETF为固收+策略提供有力支撑,深化大类资产配置的量化维度 [4] - 通过Smart Beta量化策略清晰告知客户收益区间、持有周期及风险概率,增强客户持有信心 [4] - 未来将持续挖掘细分资产机会,提升固收+策略的有效性 [5] 低风险偏好下的资产配置 - 理财客户普遍偏好低风险资产,理财产品被视为存款替代工具,行业面临客户需求与市场趋势适配难题 [6] - 固收+行情表现向好,但理财规模增长集中在纯固收、超低回撤产品,混合型产品规模增长有限 [6] - 在股债性价比回归背景下,应聚焦低波固收+产品,适配客户需求 [6] - 中邮理财打造低波固收+产品,核心逻辑为坚持"固收+"而非"固收-",以固收资产为核心仓位,控制组合波动与回撤 [6] 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配置挑战 - 单一资产无法穿越周期,需通过多元资产、大类配置、丰富工具协同解决资产荒问题 [7] - 理财机构需深化大类资产研究,重塑投研文化与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7]
突破4.8万亿,谁在推动ETF市场狂奔?
36氪· 2025-08-20 09:02
市场表现与规模增长 - 截至8月19日收盘 上证指数年内上涨11.20% 深证成指上涨13.51% 创业板指上涨21.49% [1] - 全市场ETF总规模突破4.8万亿元 较2024年底激增1.04万亿元 增幅达27.88% [1] - ETF规模增长反映机构资金大举入场和个人投资者跟风涌入 成为长钱配置核心工具 [1] 头部基金公司竞争格局 - 前15家公募基金公司ETF合计管理规模达4.1万亿元 占全市场85.42% [2] - 华夏基金以8176.30亿元管理规模居首 旗下111只ETF中股票型ETF105只规模7730.78亿元 [2][3] - 易方达基金规模7471.84亿元列第二 旗下99只ETF中股票型ETF95只规模6869.63亿元 [3] - 华泰柏瑞基金虽仅50只ETF但规模达5353.53亿元 其中沪深300ETF单只规模3968.31亿元占比超70% [3] - 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规模分别为3306.50亿元和3032.80亿元 [3] - 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广发基金、博时基金等多家公司ETF规模均超2000亿元 [3] 产品结构特征 - 宽基ETF成为最大赢家 沪深300主题ETF总规模突破1.1万亿元 [4] - 行业主题ETF快速崛起 科创50、半导体、AI算力、生物医药等硬科技ETF成为新质生产力布局工具 [4] - 债券ETF规模突破5000亿元 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发挥减震器作用 [4] - 保险、年金、养老金等长期资本进行战略性布局 [4] 机构配置与市场影响 - 宽基ETF机构配置占比较2024年初提升19.64个百分点 [5] - 股票型ETF中机构穿透占比高达62.14% [5] - 截至2024年底机构通过ETF持有股票型基金比例超40%创历史新高 [5] - ETF崛起正在重构市场生态 倒逼主动基金转向长期价值挖掘 [5] - 公募基金通过深度研究锚定价值本质 引导耐心资本流向国家战略领域 [5]
公募基金观察(20250811-20250815):ETF交易活跃度提升,本年度规模增长超1万亿
华创证券· 2025-08-19 19:12
行业投资评级 - 非银行金融行业评级为"推荐(维持)"[5] 核心观点 - 今年以来ETF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总成交额逼近2万亿元大关,创历史第二高纪录[8] - 截至8/15,ETF市场总规模达4.77万亿元(较年初+27.9%),其中债券型ETF规模增速达211.2%,商品型ETF规模增速102.1%[8][4] - 股票型ETF总规模3.21万亿元(环比+2.8%,较年初+11.2%),跨境ETF规模增速达68.9%[2][4] 股票型ETF细分表现 宽基ETF - 规模2.29万亿元(环比+3.1%,较年初+5.0%),但份额较年初下降14.5%[2] - 上周收益率前五:招商创业板大盘ETF(+10.27%)、西部利得创业板大盘ETF(+10.25%)[2] 行业主题型ETF - 规模0.78万亿元(较年初+30.4%),资金净流入明显[3] - 上周收益率前五:华夏金融科技主题ETF(+11.56%)、华宝金融科技主题ETF(+11.53%)[3] 风格策略型ETF - 规模1330亿元(较年初+29.8%),资金主要流入红利类产品[3] 其他ETF类别 跨境ETF - 规模7160亿元(较年初+68.9%),恒生指数年内涨幅25.97%[4] - 资金流入前五: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ETF、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4] 商品ETF - 规模1530亿元(较年初+102.1%),华安黄金ETF规模573亿元[4][18] 债券ETF - 规模5414亿元(较年初+211.2%),年内净流入超3000亿元[4] 市场动态 - 8月15日单日ETF成交额达4929.27亿元,创2024年10月以来新高[8] - 股票型ETF与债券型ETF当日成交额分别为1204.84亿元和2130.92亿元[8] 投资建议 - ETF作为高透明度配置工具,市场规模有望继续突破,成为增量资金重要来源[9] - 被动投资渗透率提升、权益市场长期向好及渠道发力是主要驱动因素[9]
鲁政委:ETF产品具备四大核心优势
搜狐财经· 2025-08-19 15:10
被动投资优势 - 被动投资具有省钱省时省心且收益不逊于主动投资的四大核心优势 [4] - 被动投资十年可节省约6%成本 高费率是主动型基金跑输指数的主因 [4] - 被动产品通过一篮子股票组合规避个股选择困扰 ETF分散化特征控制整体组合风险 [4] - 信用债ETF通过组合投资化解个券信用风险识别难题 个别违约对整体影响有限 [5] - 被动投资规避对明星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及基金经理变更风险 [5] - 长期时间维度看Beta收益更可靠 被动投资让投资者专注于资产配置 [5] 债券ETF发展潜力 - 中国债券ETF仅占债券市场总规模11% 对照国际经验仍具可观增长潜力 [2] - 低利率环境持续推动固收类产品向高流动性靠拢 债券ETF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2] - 利率下行趋势下投资者对低费率高流动性产品需求强烈 债券ETF规模一两年内迅速扩大 [6] 被动投资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ETF规模增长速度远超主动型产品 被动型投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6] - 中国被动型投资市场发展势头迅猛 规模增速已超越主动型产品并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6] - 目前国内超过六成投资者持有ETF产品 被动投资接受度显著提升 [6] - ETF市场在各类利率环境和股市表现下均能保持强劲增长 产品涵盖多类型底层资产 [6] - 美国ETF持续吸引资金流入而主动管理股票基金资金流波动 体现低成本高透明高效率优势 [6] 中国市场挑战与机遇 - 中国被动投资市场面临指数编制优化挑战 A股不同指数长期回报差异显著需选择优质指数 [7] - 中国股票市值占全球比重仅为其GDP占全球比重四分之三 估值具显著提升空间 [8] - 美国英国日本股票市值占比普遍超过GDP规模占比 欧元区股票市值占比低于GDP占比 [8] - 全球东升西降及美国例外论消退背景下 中国资本市场估值提升机会显著 [8] - 资本市场的估值提升往往与大国崛起伴生 需同时关注A股和港股H股市场 [8] - A+H股联动机制系统推进 未来A股与H股估值有望向国际领先水平靠拢 [8]
光大理财李永锋:资管机构携手合作? 共同打造财富管理新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3:32
资产管理行业协同合作 - 资产管理行业内部合作远大于竞争 各类机构应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客户资产配置需求[1] - 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需要各类机构充分协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1] - 理财行业运用多资产多策略优势为客户提供完整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包括优选其他资管机构产品[2] 被动投资发展趋势 - 被动投资和指数化投资基于有效市场假说 已成为全球资管行业重要发展方向 ETF被称为金融史上最伟大创新之一[2] - 2023年美国被动投资规模历史性超越主动投资 2024年底ETF保有规模突破10万亿美元占全球70%[2] - 创新产品包括主动ETF、个股ETF、杠杆反向ETF和加密货币ETF 并与投资顾问服务深度融合[2] 中国ETF市场发展 - 中国被动投资呈现加速跑态势 首只产品破万亿用17年 从一万亿到两万亿仅用3年[3] - 截至2025年7月境内ETF总规模达4.5万亿元人民币 宽基ETF占主导地位[3] - 机构投资者占比从2022年42%跃升至2024年59% 产品丰富度持续提升[3] - 相较美国32%渗透率 境内ETF市场渗透率约12%还有巨大发展空间[3] ETF产品优势与配置策略 - ETF具有低费率、高透明度、高流动性及风险分散特性 成为理财机构优质配置工具[3] - 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更倾向微量含权模式 通过适度配置权益类ETF增强收益同时控制风险[3] - 债券静态票息低位背景下 高股息ETF替代作用、多资产ETF优化对冲功能及主题轮动ETF收益增厚效果受专业机构青睐[4] 债券ETF发展 - 国内债券ETF规模达5100亿元 因其天然资产配置属性成为银行理财合意资产[5] - 银行理财对债券ETF需求强烈 未来基金行业丰富供给将打开双方合作空间[5] 被动投资发展建议 - 优化宽基指数编制方案 包括设置行业权重上限、建立更动态成分调整机制以提升夏普比率[5] - 健全指数产品体系 目前红利因子产品占比显著呈现单极化特征 需加快丰富成长价值质量等因子产品[5] - 研发指数配置方案 公募基金可探索综合性指数配置方案适配理财资金大规模稳健风险偏好特点[5] - 加速创新品种布局 包括多资产ETF、REITs相关ETF及主题类债券ETF以更好适配专业机构配置需求[6]
光大理财李永锋:资管机构携手合作 共同打造财富管理新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3:18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郭聪聪 8月16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25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浦东隆重举办。 光大理财副总经理李永锋受邀出席,并以"资产管理机构之间协同携手 共同打造财富管理新生态"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深入分析了资产管理机构之间协 同合作的巨大空间,阐述了被动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机遇。 对于行业未来发展,他指出,"资产管理行业内部的合作远大于竞争,我们各类机构站在不同的财富管理生态位,应协同合作,大家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好 客户的资产配置需要和财富管理需求。" 光大理财副总经理 李永锋 李永锋指出,被动投资和指数化投资的理论依据是"有效市场假说",历经市场长期验证,已成为全球资管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ETF的崛起堪称"金融 史上最伟大的创新之一"。 他以美国市场为例展开了介绍:2023年美国被动投资规模历史性超越主动投资;截至2024年底,其ETF保有规模突破10万亿美元,占全球ETF总量的70%。 除传统宽基指数外,主动ETF、个股ETF、杠杆反向ETF乃至加密货币ETF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并与投资顾问服务深度融合。 对比中国市场,李永锋强调,被 ...
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杨峻:被动投资大发展重塑资管价值创造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18:58
被动投资发展趋势 - 全球被动基金发展超越主动管理 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3] - 中国市场以ETF为代表的被动策略产品核心优势包括费率低廉 政策支持 符合资金偏好 业绩优势[3][4] - 宽基指数ETF管理费率低至15bps 行业或主题ETF费率在20-60bps 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率120bps[3] - 10年期限60bps费率差异可创造6%收益差距[3] - 新"国九条"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 证监会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3] - 美国指数基金持有人中个人退休金账户和企业年金计划持有占比超80%[3] 业绩表现比较 - 美国过去十年仅21%主动基金跑赢被动基金[4] - 2023年中国58%主动偏股型基金战胜同类被动基金 但较2022年下降5个百分点[4] - A股市场获取超额收益难度加大[4] 资管行业影响 - 被动投资对资管行业产生三大深远影响:Beta工具化 Alpha专业化 马太效应加剧[1][5] - 被动投资产品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成为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重要工具[5] - 机构投资者需求包括透明化低波动配置 精细化多因子策略 低成本高效率运营[5] - 个人投资者偏好更低认知门槛 更清晰投资场景 更强抗波动性[5] - 百年保险资管内部实践显示ETF多策略组合投资实盘业绩跑赢沪深300指数及万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数[5] Alpha专业化路径 - 深度Alpha挖掘需聚焦定价效率低和信息不透明领域[6] - 美国房地产基金和债券基金等非公开信息占比较高领域超额收益获取能力显著[6] - 需强化非公开调研和信息获取拆解解读提炼能力[6] - 主动型ETF年复合增长率接近50% 可能成为Alpha专业化重要载体[7] - 主动ETF融合主动管理能力与ETF产品透明性流动性[7]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资管行业管理资产利润贡献率由2021年14.4bps下降至2023年11.6bps[7] - 北美和亚太市场利润贡献率下滑速率约每年10%[7] - 中国被动权益基金前十大机构占据66%市场份额[8] - ETF领域前十大机构规模合计占比达80%[8] - 主动权益基金前十大机构仅占据46%市场份额[8] - 被动化趋势演进使中小机构面临严峻挑战[8]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ETF产品具备四大核心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18:58
核心观点 - 被动投资特别是ETF产品具有低成本、高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优势 在中国债券和股票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1][2][3][4] 被动投资优势分析 - 省钱:被动投资十年可节省约6%成本 高费率是主动型基金跑输指数型基金的主因 [2] - 省时:ETF通过一篮子股票组合规避个股选择困扰 分散化特征使组合风险可控 解决投资者耐心不足问题 [2] - 省心:规避对明星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和变更风险 [2] - 收益可靠性:长期来看Beta收益比Alpha更可靠 允许投资者专注于资产配置 [3] 中国市场发展现状 - 债券ETF仅占债券市场总规模11% 对照国际经验具有可观增长潜力 [1] - 中国ETF规模增长速度已远超主动型产品 超过六成投资者持有ETF产品 [3][4] - 债券ETF增长亮眼 一两年内规模迅速扩大 源于利率下行趋势下对低费率高流动性产品的需求 [4] 国际比较与经验 - 美国ETF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持续资金流入 主动管理基金资金流波动明显 [3] - 中国股票市值占全球比重仅为GDP占全球比重的四分之三 而美英日等国股票市值占比普遍超过GDP占比 [5] - 资本市场估值提升往往与大国崛起伴生 A股和H股估值有望向国际领先水平靠拢 [5] 挑战与机遇 - 需要优化指数编制 因A股不同指数长期回报差异显著 需选择优质指数 [4] - 低利率环境持续推动固收类产品向高流动性方向靠拢 利好债券ETF发展 [1] - 信用债ETF通过组合投资化解个券信用风险识别难题 违约影响有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