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被动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16年 vs 4个月:谁按下了ETF的万亿“快进键”?
和讯· 2025-09-26 18:11
文/刘思嘉 在"9·24行情"一周年之际,我国ETF市场正在 加速 冲刺 5.5万亿元规模关口。 这一曾经用16年才突破万亿门槛的投资工具,如今仅用4个月便完成了万亿级的跨越,相当于每 日"吸金"81.49亿元。 年初以来,ETF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26日,全市场ETF基金总数为1319 只,增 幅达 32.4 % , 总资产净值达5.497万亿元。 华泰证券研究显示,上半年 , 26只ETF上 半年规模增长超百亿元。 这场狂欢的背后,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成本优势、高度透明性以及灵活便捷的交易机制。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ETF市场的扩张轨迹与市场情绪波动形成深度互动 , 当个股投资风险上升时, ETF的分散化配置特性便成为资金避险的优选,这种逆向流动进一步强化了其市场地位。 伴随ETF产品体系日趋完善 , 指数化投资的吸引力将持续增强,指数化投资的规模与占比有望显著 提升,ETF的资产配置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同时, 随着ETF市场规模的扩张,市场风险也在不断积 累。 01 ETF的扩容与进阶 今年, ETF 持续扩容, 总规模仅用四个月的时间,便从4万亿元跃升至5万亿元。 Wind数据 ...
正式加入“激战”,刚刚,这一基金巨头出手了
36氪· 2025-09-26 12:13
兴证全球基金首只ETF产品 - 公司于9月25日正式上报首只ETF产品“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目前处于接收材料状态 [1][2] - 该产品跟踪沪深300质量指数,若获批将成为行业内首只跟踪该指数的ETF [4] - 公司为布局ETF市场,于今年6月初采购了金额为187万元的ETF业务系统 [1][4] ETF市场概况与趋势 - 中国ETF市场总规模达5.46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46.4% [5] - 自2020年起,超过10家基金公司先后布局ETF业务,行业趋势明显 [7] - 市场参与者增多,例如超过30家公募布局中证A500ETF,26家公司布局科创债ETF [8] 市场竞争与策略 - 尽管市场竞争白热化,但“券商系”大中型基金公司凭借资金实力和股东销售渠道支持,有望占据一席之地 [1] - 业内人士认为,ETF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精准卡位细分需求或可实现“弯道超车” [8] - 产品创新和细分市场拓展成为突破口,可聚焦债券型ETF、央企特色ETF、Smart Beta ETF等特色赛道 [8]
研究框架培训:主动投资的中美对比、基准选择、未来展望
2025-09-26 10:28
Q&A 为什么美国的主动投资基金逐渐走向被动化? 美国的主动投资基金逐渐走向被动化有几个核心原因。首先,战胜指数的难度 不断提升,导致主动基金的持仓风格逐渐向基准靠拢,收益优势收敛。其次,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早在 1993 年发布了类似于 2025 年 5 月 7 日中 国公募新规的文件,要求公共基金选择与其投资风格相匹配的宽基指数作为基 准,并强制将业绩与基准进行定期比较。此外,美国在 2000 年和 2008 年的 两次金融危机,使得投资者意识到赛道投资带来的高波动风险,从而对高波动 性风险产生厌恶。再者,美国大部分基金公司采用团队化作战机制和中长期业 绩考核体系,这使得短期跑赢市场所带来的正向回报激励有限。因此,大量产 品开始采取类似于指数增强或指数配置的策略。 今年表现最好的基金收益率接近 200%,反映了主动投资的优势。资金 端和负债端的低谷期正在走出,主动权益基金的新发规模逐渐回暖,赎 回压力明显好转。 不同类型风格下,各自最优策略如下:均衡型首选沪深 300 等宽基指标; 成长型首选沪深 300 成长等;价值型及红利型首推宽基础性指标;行业 赛道明确则直接匹配所关注领域相关标准。 研究 ...
正式加入“激战”!刚刚,这一基金巨头出手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9-25 22:15
公司动态 - 兴证全球基金于9月25日正式上报首只ETF产品,名为“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目前处于接收材料状态 [2][4] - 公司为布局ETF市场,于今年6月初采购了金额为187万元的ETF业务系统 [6] - 若该产品获批,将成为成立近22年的兴证全球基金的首只ETF产品,也预计是行业内首只跟踪沪深300质量指数的ETF [4][6] 产品细节 - 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跟踪的指数为沪深300质量指数,该指数于今年3月18日发布 [6] - 沪深300质量指数从沪深300样本中选取50只在盈利能力、盈利稳定性与盈利质量等维度表现较好的证券 [6] - 截至9月25日,沪深300质量指数今年以来上涨4.99%,前十大权重股包括贵州茅台、恒瑞医药、招商银行等 [6] 行业趋势 - 中国ETF市场发展迅猛,截至9月24日,全市场1318只ETF产品总规模达5.46万亿元,较去年底增长46.4% [8] - 自2020年起,超过十家基金公司先后布局ETF业务,行业呈现“得ETF得天下”的趋势 [10] - 政策面多项利好措施,如“积极发展股票ETF、稳步拓展债券ETF”,为ETF市场发展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10] 市场竞争 - ETF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11] - 在激烈竞争中,“券商系”大中型基金公司因具备资金实力和股东销售渠道支持,有望占据一席之地 [2] - 产品创新和细分市场拓展成为突破口,如聚焦债券型ETF、央企特色ETF、Smart Beta ETF等细分领域 [11]
新时代·新基金·新价值——北京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在行动 | 锻造主动管理价值 守护投资者至上初心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07:43
主动管理策略与行业背景 - 主动管理在经历三年多困难时期后正重新回归,此前市场偏好转向红利投资和被动投资[2] - 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及国务院意见提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3] - 2024年5月证监会印发行动方案,提出多项政策举措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支持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创新发展[3] - 主动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发现价值和重估价值,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4] - 华商基金将主动管理作为基因,不追逐短期赛道,而是捕捉经济发展中最具生命力的公司[2] 公司战略与产品布局 - 公司完成三大产品板块战略升级:主动权益风格多元化、权益思维驱动的固收+产品、完善指数增强产品谱系[2] - 公司坚持“以业绩带动规模”发展战略,通过提升产品收益和投资者体验来应对费率改革挑战[8] - 公司是首批获批浮动费率产品试点基金公司之一,推行基于业绩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模式[9] - 公司重视逆周期布局和投资者陪伴,在市场低迷期引导投资者认知价值洼地[9] 投研团队建设与人才发展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投研团队规模达65人,平均从业年限近8年,其中从业10年以上的资深基金经理17人[5] - 公司通过“内生培养+外部引进”双轨机制构建人才体系,并搭建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的透明成长阶梯[5][6] - 公司自建“华商金海螺”投研平台,实现投研数据化,旨在将基金经理的α沉淀为公司可复用的β[6] 投研文化与机制 - 公司秉持“深度研究驱动投资”理念,要求深入产业链调研而非闭门造车[6] - 公司搭建内部投研平台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缩短研究到投资的转化链条[7] - 通过定期投研交流会促进策略讨论与协作,确保研究成果高效转化为组合收益[7] - 公司强调开放包容的软文化,以激发创新活力并推动能力代际传承[7] 公司理念与行业展望 - 公司成立20周年最重要的经验是专注和责任,将资源聚焦于主动管理核心方向[9] - 在科技革命和AI浪潮下,公募基金行业将更均衡发展,呈现百花齐放局面[10] - 公司将继续坚守主动管理战略,以投研为支撑、业绩为导向,为投资者创造持续回报[10]
华商基金总经理王小刚: 锻造主动管理价值 守护投资者至上初心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06:25
文章核心观点 - 主动管理在经历困难时期后正重归舞台中央 其核心价值在于发现和重估价值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 [1][2][4] - 华商基金作为主动管理坚守者 以深度研究为基础 以卓越业绩为导向 致力于为持有人创造长期回报 [1][8][10] - 监管政策改革为主动管理带来发展契机 公司通过前瞻性的战略拼图升级和投研体系建设 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7][9] 主动管理行业背景与趋势 - 主动管理在2019至2020年经历辉煌期后 于2021年中市场见顶后承受了三年多压力 市场偏好转向红利和被动投资 [2] - 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及相关政策意见 以及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推动行业改革并支持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创新发展 [3] - 行业未来将更均衡发展 指数投资提供底层支撑 主动管理负责价值发现 迎来百花齐放局面 [10] 公司战略与产品布局 - 公司完成三大产品板块战略拼图和升级 包括主动权益风格多元化 权益思维驱动的“固收+”产品 以及完善指数增强产品谱系 [3] - 坚持“以业绩带动规模”的发展战略 积极响应费率改革 通过提升产品收益和投资者体验来驱动增长 [8] - 公司是首批获批浮动费率产品试点的基金公司之一 推行基于业绩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模式 强化与持有人利益绑定 [9] 投研团队与人才建设 - 截至2024年末 投研团队规模达65人 平均从业年限近8年 其中从业10年以上的资深基金经理有17人 [6] - 通过“内生培养+外部引进”双轨机制构建人才体系 并设有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的透明晋升阶梯 [5][6] - 强调深度研究驱动投资 要求深入上市公司上中下游进行产业调研 而非闭门造车 [6] 投研平台与文化机制 - 自建“华商金海螺”投研平台 实现投研一体化 将历史数据数字化 旨在将基金经理的α沉淀为公司可复用的β [7] - 高度重视投研沟通与信息实时共享 通过定期投研交流会缩短“研究-投资”转化链条 促进策略优化与反馈迭代 [7] - 营造开放包容、积极共享的软文化 激发创新活力 推动投研能力代际传承 [7] 投资者关系与责任 - 在市场情绪低迷期重视投资者陪伴 引导认知价值洼地 实现“低位播种、长期收获”的良性循环 [9] - 在市场鼎沸时坚持以持有人利益为先 对产品布局保持审慎 [9] - 公司成立20周年的重要经验是专注和责任 将资源聚焦于主动管理 基金经理以创造投资者回报为己任 [9]
三大券商首席纵论:新兴科技仍是主线 这些资产还有重估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23:52
本轮牛市特点 - 政策支持更加精准高效,央行创新推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社保、保险等中长期资金通过长周期考核机制入市 [2] - 被动投资崛起,本轮牛市中被动型基金发展迅速,当前ETF总规模已经突破5万亿元,成为市场的重要增量资金来源之一 [2] - 资金结构上,机构资金主导,中长期资金如保险、养老金等持续入市,外资流入呈现“低换手”特性,推动市场从“题材炒作”向“盈利驱动”转变 [3] - 市场生态优化,市场运行更稳健,财富效应更可持续,股市正替代房地产成为居民资产新蓄水池 [3] - 从2024年9月启动截至2025年8月,A股总市值增加了47%,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1%,相比历史牛市涨幅(147%、111%)可能仍有空间 [3] 未来市场主线与潜在机会 - 在产业政策支持下,新兴科技技术不断突破,未来科技产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叠加海外流动性边际改善,未来新兴科技或仍将是主线 [4] - 受益于反内卷政策的光伏、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行业有潜在机会,相关行业供需格局有望改善,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提升 [4] - 逆全球化背景下,“硬科技”因能锁定国内市场份额,未来现金流有确定性溢价而受青睐,险资和外资也偏好配置这些领域 [5] - “硬通货”(黄金、资源、银行、保险、公用事业)、中国优势制造(光伏、风电设备、锂电、玻纤)和优质出口链(汽车、新能源、家电、化工、医药)是未来市场值得关注的重点 [5] - 在高位震荡行情中,结构性机会仍然可观,建议关注光伏、电池、稀土、券商等相关机会,黄金长期仍可看多 [5] 投资者应对波动策略 - 投资者应该采取更加理性的应对策略,区分市场的短期扰动与长期趋势,避免情绪化交易,坚持“逢低布局、耐心持有”的长期投资理念 [6] - 投资者需保持冷静,优化资产配置,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并根据市场动态调整,关注政策动态和公司基本面,选择业绩稳定的优质公司 [6] - 合理控制仓位,分批建仓或减仓,设定止损止盈点以控制风险,关注国际局势和经济数据,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频繁交易 [6] - 8月A股明显加速上涨,Wind全A、上证综指、深证综指8月份分别上涨10.93%、7.97%与12.35%,而7月份涨幅仅为4.75%、3.74%与4.83%,加速上涨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调整属于正常波动 [7] 年内市场展望 - 大盘年内仍然会有新高,因为内部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外流动性边际改善等多重利好因素,将为A股提供持续上涨动能 [8] - 年内大盘依旧值得期待,虽可能存在震荡调整,但当前市场处于上升趋势,有政策面、资金面等多方面因素支撑,且从历史走势和市场情绪看,上涨潜力巨大 [8]
三大券商首席纵论:新兴科技仍是主线,这些资产还有重估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21:33
本轮牛市特点 - 政策支持更加精准高效,央行创新推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社保、保险等中长期资金通过长周期考核机制入市 [2] - 被动投资崛起,当前ETF总规模已经突破5万亿元,成为市场的重要增量资金来源之一 [2] - 资金结构上机构资金主导,中长期资金如保险、养老金等持续入市,外资流入呈现低换手特性,推动市场从题材炒作向盈利驱动转变 [3] - 市场生态优化,市场运行更稳健,财富效应更可持续,股市正替代房地产成为居民资产新蓄水池 [3] - 从2024年9月启动截至2025年8月,A股总市值增加了47%,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1%,相比历史牛市涨幅(147%、111%)可能仍有空间 [3] 新兴科技与潜在机会 - 在产业政策支持下新兴科技技术不断突破,未来科技产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叠加海外流动性边际改善,新兴科技或仍将是主线 [4] - 受益于反内卷政策的光伏、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行业供需格局有望改善,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提升 [4] - 逆全球化背景下,硬科技因能锁定国内市场份额而受青睐,硬通货、中国优势制造和优质出口链也是重点,包括黄金、资源、银行、保险、公用事业等 [5] - 净出口排名靠前的行业如汽车、新能源、家电、化工、医药等属于优质资产,并将受益于反内卷政策,有望成为外资主要增配方向 [5] - 结构性机会可观,建议关注光伏、电池、稀土、券商等相关机会,黄金长期仍可看多,全球去美元化、美联储降息周期等大逻辑未变 [5] 市场表现与后市展望 - 8月A股明显加速上涨,全A、上证综指、深证成指8月份分别上涨10.93%、7.97%与12.35%,而7月份涨幅仅为4.75%、3.74%与4.83% [7] - 加速上涨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调整属于正常波动,不代表上涨行情结束,市场多空博弈将持续,向上突破需要时间 [7] - 大盘年内仍然会有新高,因内部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外流动性边际改善等多重利好因素提供上涨动能 [8] - 年内大盘依旧值得期待,虽可能存在震荡调整,但当前市场处于上升趋势,有政策面、资金面等多方面因素支撑 [8]
市场行情分化,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天天基金网· 2025-09-23 13:26
市场结构分化 - 上证指数刷新十年新高,但市场呈现显著分化,多数行业仅触及2020-2021年高点,仅银行、电子、通信、有色金属、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等少数行业超越2015年水平 [2] - 行业表现差异巨大,通信行业今年以来上涨71.4%,而有色金属上涨53.7%,但食品饮料下跌1.1%,煤炭下跌9.0% [3] - 市场生态重构,呈现强者更强格局,传统龙头搭台、补涨跟进的轮动节奏未出现,主线持续聚焦 [2] 市场分化原因 - 基本面呈现高度景气集聚态势,资金出于对确定性追求流向人工智能相关领域 [4] - 量化投资策略规模扩大产生马太效应,表现优异个股会吸引量化资金进一步加仓助推股价 [4] - 被动资金通过ETF产品大规模入市,资金集中于指数成分股导致非成分股被边缘化 [4] 指数基金优势 - 2025年7月以来超4000只个股创2024年新高,但仅2000只突破2020-2021年高点,不足1000只越过2015年高点 [5] - 8月以来科创50、创业板指上涨超30%,沪深300今年以来涨幅近15%,个人投资者难以超越指数表现 [8] - 指数基金凭借低费率、高透明、分散化特征成为普通人参与市场的更优选择,提供市场平均回报 [8] 投资策略建议 - 已盈利者可考虑适度止盈与再平衡,管理风险与寻找获得感之间的平衡点 [11][12] - 空仓或轻仓投资者需厘清是否必须此刻入场,可采用分步建仓策略,如将资金分五份逢跌建仓 [14][16] - 满仓踏空者应回归投资最初理由评估资产质地,可考虑将部分仓位调整为指数产品或中高波固收+产品 [16] - 当前3800点关口可采用改良版杠铃策略,进攻端聚焦科创AI、创业板指等主线,防御端坚守红利策略 [17]
一个“信仰级别”的赛道指数分析
佩妮Penny的世界· 2025-09-23 11:53
文章核心观点 - 机器人行业是受益于人口老龄化、自动化及智能化制造业升级的长期主题,人形机器人是当前最大势能板块 [5] - 被动投资是指数投资的重要方式,机器人ETF作为主题投资工具,能分散风险并捕捉行业Beta收益 [3][8] - 易方达机器人ETF(159530)自成立以来收益率达66%,规模突破百亿,因其成分股中人形机器人相关标的占比高达80%而表现突出 [8][12] - 当前机器人指数估值偏高,反映市场对行业高成长预期,属于高波动、高成长赛道,需关注后续业绩落地情况 [15] 指数投资逻辑 - A股市场高波动、长期低回报,ETF一揽子股票可分散个股投机风险 [3] - 被动投资是全球资管趋势,因人性和交易成本问题,主动投资难以跑赢指数 [3] - 机器人行业投资核心逻辑在于人口老龄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业升级,以及国内供应链优势 [5] 机器人ETF产品分析 - 易方达机器人ETF(159530)跟踪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采用指数增强策略,年化跟踪误差控制在2%以内 [8] - 基金前十大持仓占比约40%,重点覆盖双环传动、机器人、石头科技、绿的谐波等核心标的 [10][11] - 基金成立以来收益率达66.23%,近一年涨幅102.87%,大幅跑赢同类平均(59.48%)和沪深300(41.29%) [12] - 机构持有比例从2024年中的38.89%提升至2025年中的44.19%,显示专业资金持续流入 [13] 行业估值与前景 - 机器人指数当前PE、PB处于历史较高百分位,股息率较低,体现典型成长股特征 [15] - 行业落地关键节点可能在2025年Q4,包括特斯拉新一代机器人V3发布及工厂落地等催化因素 [15] - 需以合理成本分批布局,长期关注新能源、物流、工业等场景的落地进展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