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路协同
搜索文档
AI正在重构高阶辅助驾驶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3 09:11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技术是推动高阶辅助驾驶从“辅助”向“自主”跨越的核心驱动力,并正在重塑汽车产业的技术内核与竞争格局 [2] - AI对高阶辅助驾驶的赋能将沿着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供应链自主的路径,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智能未来演进 [2] AI技术赋能与演进 - 高阶辅助驾驶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对复杂路况的精准感知与快速决策 [3] - 2024年,L2及以上级别辅助驾驶系统已能应对70%以上的结构化道路场景 [3] - 2024年国内新上市车型中,L2及以上级别辅助驾驶系统装备率已达11%,显示其正从高端配置向主流市场普及 [3] - 端到端技术架构基于深度学习,通过多层神经网络将感知规控等模块深度融合,提供高效拟人的驾驶行为输出 [4] - 车企正将大语言模型、VLM及VLA模型应用于高阶辅助驾驶,以提升场景推理能力和性能上限 [4] - AI模型对“长尾场景”的泛化能力不足,在突发极端天气等复杂场景下仍需驾驶员接管 [4] - 短期内,推理大模型上车将成为关键突破口,多模态、高参数量的推理模型将提升系统对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 [5] - 大模型对算力的高要求将造成市场分化,高端车型将搭载完整功能,价格敏感型车型可能仅开放部分高阶功能 [5] - 中长期来看,随着算法安全性、伦理规则及量子计算等技术的成熟,高阶辅助驾驶将逐步逼近全场景自动化 [5] - 预测到2030年,中国轻型车市场超过65%的新车将配备L2级以上的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5] 产业链协同与变革 - 消费者对智能功能的需求攀升与终端市场价格战,催生了“硬件标准化+软件差异化”的产业协同模式 [6] - 高阶辅助驾驶的硬件标准化可依托传统汽车供应链,而软件层面的开发迭代催生出新型的供应链模式 [6] - 大模型的迭代需要大规模的车端数据训练,用户数据对主机厂和软件供应商具有重要意义 [6] - 软件迭代速率迅速,需要构建用户、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更高效及时的传递链路 [6] -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核心传感器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成本锐减,例如禾赛、速腾等企业将激光雷达成本较2020年降低70%以上 [7] - 在标准化硬件基础上,主机厂与供应商通过算法迭代打造独特优势,例如融合毫米波雷达数据与视觉图像以提升雨雾天气下的识别准确率 [7] - 产业链从“买卖关系”转向“技术协同”,形成“数据-模型-体验”的正向循环,可降低研发成本并提高技术落地速度 [7] - 在全球贸易摩擦背景下,高阶辅助驾驶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已成为行业共识,国产替代在芯片、激光雷达等多个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7] - 部分核心部件仍需突破,例如用于高阶辅助驾驶的先进制程芯片的生产依然依赖全球供应链,高精度惯导系统的进口依存度偏高 [8]
智能汽车ETF(159889)涨超1.0%,行业聚焦电动智能化增量机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15:09
行业趋势 - 智能汽车行业中长期维度关注自主崛起和电动智能趋势下增量零部件机遇 [1] - 电动智能化背景下自主品牌车企全球地位提升 主要包括传统车企积极转型 新势力品牌及科技企业转型车企三类企业 [1] - 2025年预计更多搭载激光雷达 域控制器 具备L2+级别车型量产 L3高阶智能驾驶进入元年时刻 [1] - 增量零部件围绕数据流(传感器 域控制器等)和能源流(动力电池 电驱动系统等)两条主线发展 [1] - 行业总量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预计未来20年维持2%年化复合增速 [1] - 2025年新能源车型销量有望超1550万辆 同比增长超25% [1] 产品特征 - 智能汽车ETF(159889)跟踪CS智汽车指数(930721)[1] - 指数从沪深市场选取涉及智能驾驶 车联网等相关技术与服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1] - 指数成分股主要覆盖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 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成长潜力 [1] - 指数能够有效表征智能汽车产业链核心环节发展状况 [1]
金溢科技股价上涨1.53% 公司聚焦智慧交通领域发展
金融界· 2025-08-12 01:48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1日收盘,金溢科技股价报27.16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53% [1] - 当日成交量为69212手,成交金额达1.87亿元 [1] 公司概况 - 金溢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智慧交通领域的企业,主营业务包括ETC、V2X车路协同等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属于电子元件行业 [1] 业务发展 - 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关系 [1] - 中国在车路协同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将为车路协同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机遇 [1] - 公司将持续聚焦智慧交通领域,沿着"ETC—V2X车路协同—大车路云—车、能、路、云"的业务发展路径稳步前进 [1] 资金流向 - 8月11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74.47万元 [1] - 近五日主力资金整体呈现净流入状态,累计净流入994.06万元 [1]
金溢科技:公司将持续聚焦智慧交通领域
证券日报网· 2025-08-11 16:42
公司业务发展路径 - 公司业务发展路径为"ETC—V2X车路协同—大车路云—车、能、路、云—iACT网联交通智能体和CCTE网联交能复合体" [1] - 公司持续聚焦智慧交通领域并秉承"零死亡、零事故、零拥堵、零碳"的交通使命 [1] 车路协同技术优势 - 车路协同可为单车智能提供更丰富信息输入和决策支持 [1] - 车路协同能有效弥补单车智能在感知范围、成本、极端天气应对、全局优化等方面的局限性 [1] - 车路协同是实现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提升交通整体效率和安全的重要支撑和有效补充 [1] 行业发展前景 - 中国在车路协同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大且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 - 车路协同产业发展将获得广阔市场机遇 [1] - 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关系 [1]
中远海科:深耕数字交通业务,持续关注业务拓展机会
金融界· 2025-08-07 17:27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深耕数字交通业务多年 [1] 车路协同业务进展 - 公司表示将跟踪车路协同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 [1] - 公司持续关注车路协同相关业务拓展机会 [1]
山东:逐步稳妥推广应用辅助驾驶 实施自动驾驶“示范应用”行动
证券时报网· 2025-08-01 14:05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 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逐步稳妥推广应用辅助驾驶 [1] - 实施自动驾驶"示范应用"行动,加快布设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设备,提升车路协同水平 [1] - 推动济南市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加快拓展试点示范应用场景 [1] 智能化停车设施与城市配送体系 - 加快建设改造智能化停车设施 [1] - 加强城市配送设施的规划、建设、改造,建设集约、高效、智慧的绿色配送体系 [1] 城市应急物资保障与无人驾驶场景拓展 - 结合"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应急物资中转设施,提升城市应急物资快速保障能力 [1] - 统筹开展全省域城市末端无人配送、烟台市全场景无人驾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车路云"一体化试点 [1] - 推动无人驾驶全场景多领域破局成势 [1]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智能路侧终端(RSU)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未来趋势:车路协同技术快速发展,推动RSU市场规模超20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5 09:23
智能路侧终端(RSU)行业概述 - 智能路侧终端(RSU)是车路协同中道路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的关键基础设备,主要功能包括采集道路状况、交通状况等信息,实现车路互联互通、交通信号实时交互等功能[1][4] - RSU按架构可分为业务功能RSU、设备管理RSU;按用途可分为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终端、智能交通信息采集终端等;按形态可分为终端型RSU和基站型RSU[4] - RSU的功能包括实时通信、交通效率与安全、多类型信息传输,通过DSRC技术或其他通信技术与车载单元(OBU)进行信息交换[6] 行业发展现状 - 我国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全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2000多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1][18] - 2024年中国车路协同行业市场规模约为850.8亿元,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1700亿元[17] - 智能路侧终端(RSU)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3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5.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5.61%[1][18]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主要由硬件(通信模块、处理器、存储器、传感器等)和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组成[10] - 存储器是RSU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2024年我国存储器行业市场规模为9134.5亿元,同比增长5.45%[11] - 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领域,2024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约为2434.8亿元,同比增长10.71%[15] 企业格局 - 行业头部企业包括华铭智能、金溢科技、万集科技、高新兴、华为、高鸿股份和中兴通讯以及百度[21] - 2024年金溢科技RSU生产量为1.1万台,同比下降14.06%;销售量为1.38万台,同比增长6.98%[24] - 2024年万集科技智能交通行业营业收入为9.3亿元[26] 发展趋势 - 技术升级方向:融合5G通信、边缘计算和AI算法,实现更高效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支持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的毫秒级交互[28] - 标准化方向:推动RSU设备的标准化协议制定,统一通信接口(如DSRC、C-V2X)和数据格式,实现跨品牌、跨平台的互联互通[29] - 应用场景扩展:从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逐步扩展至港口、矿区、园区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30]
从“机械驱动”向“电子驱动”,线控底盘近期为何迅速升温?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4 10:12
线控底盘技术概述 - 线控底盘被视为汽车智能化的"神经中枢"和改写未来出行的重要技术之一 [2] - 通过电信号传递取代传统机械液压连接,响应速度达20ms级,较传统机械转向提升3倍以上 [2] - 线控制动系统(EHB)解决电动车真空源缺失问题,制动能量回收效率提升30%以上 [2] 技术优势与性能提升 - 轻量化设计可减重15%-20%,续驶里程延长5%-8% [3] - 线控悬架减少30%车身振动,线控油门线性输出精度达0.1% [3] - 支持驾驶员自定义模式,实现"千人千面"的驾驶风格定制 [3] - 满足ISO 26262 ASIL-D级功能安全标准,冗余模块可在5ms内接管控制 [3] 市场现状与成本挑战 - 2024年国内线控底盘渗透率仅15%,主要集中于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 [5] - 技术复杂性导致研发与制造成本显著高于传统底盘 [5] - 预计2028年全域线控底盘将搭载于30万元以上主流车型 [5] 未来发展趋势 - 线控制动One Box方案将提升集成度并降低成本 [5] - 底盘域控制器将整合制动、转向、悬架控制,实现"底盘一体化" [5] - 通过中央计算平台统一调配底盘资源,过弯侧倾抑制能力提升约40% [6] - 基于车路协同数据实现动态参数实时优化 [7] 市场策略与商业模式 - 针对30万元以上智能车型推出全栈线控底盘解决方案 [6] - 中端市场开发"基础线控模块+可选升级包"模式 [6] - 采用"底盘订阅制",预计可提升30%后装市场渗透率 [6] - 通过对比测试展示优势,如紧急制动距离缩短30% [6] 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线控底盘是汽车产业价值分配的重新洗牌 [7] - 从"机械制造"迈向"数字智能"的历史性跨越 [7] - 国内企业正突破技术壁垒,成为换道超车的新战场 [7] - 底盘智能化是车企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关键窗口期 [7]
金溢科技: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证券之星· 2025-07-15 00:25
业绩预告 - 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900万元–1,200万元 上年同期盈利1,556.39万元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1,800万元–2,100万元 上年同期盈利261.12万元 [1] - 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05元/股–0.07元/股 上年同期盈利0.09元/股 [1] 业绩变动原因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部分产品售价下降明显 综合毛利率承压 [2] - 理财产品收益减少影响整体业绩 [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完成对车路通科技100%股权收购 [1] 业务发展 - 公司聚焦智慧交通领域 发展ETC、车路云、汽车电子、数字能源、低空网联、智慧物联、数字监测等业务集群 [2] - 推动"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清洁的能、低碳的园、韧性的城"数字化升级 [2] - 战略路径为"ETC-V2X车路协同-大车路云-车能路云-iACT网联交通智能体与CCTE网联交能复合体" [2] - 秉承Z4交通使命(零死亡、零事故、零拥堵、零碳) [2] - 坚持"以技术之根育产品之树 以产品之树构建方案生态"理念 [2] - 目标实现FST未来可持续发展交通愿景(更安全、更高效、更节能) [2]
2025年还有造车空间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0 17:26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攀升至65%,单月市占率一度接近70%,销量向比亚迪、吉利、长安等头部集中 [2] - 行业利润率降至4.5%的历史新低,低于下游工业6.1%的平均水平 [2] - 前15家车企占据82%市场份额,剩余上百家争夺18%空间 [3] 行业整合与技术壁垒 - 产业深度整合加速,极氪与领克合并、广汽与华为跨界合作,行业从独立作战转向联合协作 [3] - 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仅65%,远低于盈亏平衡点 [4] - 行业门槛提升,新进入者需至少200亿元现金储备,而金鱼汽车和楚能新能源初期投资不足50亿元 [3] 电动化与智能化发展 - 800V高压平台成标配,比亚迪碳化硅电控效率提升5%,电驱动总成体积缩减30%、重量减25% [7] - 增程式和插混车型占新能源市场18.97%,成为增长主力 [7] - 智能化竞争加剧,特斯拉纯视觉方案与国内激光雷达方案形成路线分歧,华为乾崑ADS 4.0实现端到端架构 [8] 新进入者的潜在机会 - 细分市场突破可行,如长城坦克在硬派越野、极氪在高性能电动轿车市场的成功 [9] - 固态电池等技术可能改变格局,丰田计划2027-2028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 [9] - 海外市场提供空间,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预计增长10%,东南亚和中东市场更易突破 [10] 资本与行业趋势 - 资本态度趋理性,更关注核心技术、现金流和盈利路径而非销量故事 [10] - 行业进入高门槛、高投入阶段,成功取决于差异化定位、技术突破或商业模式创新 [11] - 未来市场活力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进化,而非企业数量增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