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多期财报虚假记载 ST恒久及实控人等拟被罚
新华网· 2025-08-12 13:38
公司违规行为与处罚 - 公司2019年至2021年连续3年有4期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1] - 公司因对外财务资助事项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光导鼓外销业务内部控制缺陷、内部交易存货核算不规范及关联交易未披露被江苏监管局出具警示函 [1] - 公司通过收购的闽保信息及其子公司制作虚假验收材料和伪造项目回款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 其中2019年下半年虚增当年业绩 2022年下半年虚增当年业绩及2021年度成本 2021年上半年虚增当期业绩 [2] 行政处罚与市场禁入 - 公司被处以800万元罚款并被警告 实际控制人余荣清被处以1000万元罚款并被警告 另有两名责任人被处以不同金额罚款 [3] - 余荣清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时任闽保信息总经理林章威被采取3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3] - 公司股票因年度报告财务指标虚假记载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3] 事件背景与监管动态 - 公司于2023年11月9日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 实际控制人于2024年4月17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 [1] - 法律专家指出资本市场已形成行政、刑事、民事立体追责机制 通过提升违法成本强化对财务造假的查处力度 [3] - 行业专家强调上市公司并购需关注业绩承诺履行责任 严防为完成承诺造假 从合同与制度层面保障投资者权益 [4]
虚增35亿元营收、40亿元利润总额 鸿达兴业实控人因涉嫌财务造假等拟被终身市场禁入
新华网· 2025-08-12 13:38
此外,鸿达兴业通过虚增营业收入以及虚减营业成本、费用等方式虚增利润总额,导致2020年至 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半年度报告涉嫌存在虚假记载。上述期间虚增利润总额分别占公司当期披露利 润总额(绝对值)高达94.11%、94.42%、618.70%和12.84%。涉案期间虚增营业收入合计35.05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合计40.78亿元。 已从深市退市一年的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鸿达兴业",NQ400207)拟被重罚。江苏证监 局日前发出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因涉嫌擅自改变可转债募集资金用途、多年财务造假、重 大诉讼、仲裁未依法披露等事项,江苏证监局拟对鸿达兴业、实控人及7名董监高人员开出合计5800万 元罚单。其中,公司拟被罚1850万元;实控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周奕丰拟被罚2200万元,终身证券市场 禁入;财务总监林桂生拟被罚600万元,10年证券市场禁入。 对于擅自改变可转债募集资金用途、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对鸿达兴业及周奕丰均拟 实施顶格处罚。监管部门认为,周奕丰组织、指使公司在相关定期报告中编造、篡改重要财务数据,严 重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组织、指使公司擅自变更募集资金用途; ...
天茂集团退市之谜,投资房地产规模近200亿
36氪· 2025-08-12 10:23
主动退市安排 - 董事会审议通过主动终止上市议案 计划退市后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退市板块 [1] - 设置异议股东保护机制 由荆门市维拓宏程向除实际控制人外的全体A股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 行权价1.6元/股 [1][2] - 实际控制人刘益谦夫妇持有66%股份 预计现金选择权成本26亿元 [2] 退市原因及时间线 - 因无法披露2024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触发退市规则 若9月6日前仍无法披露年报将被强制退市 [2] - 5月6日因涉嫌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主动退市后仍将面临处罚 [4] - 需在8月21日股东大会获得中小股东"双三分之二"表决通过 否则9月初将强制退市 [3] 市场反应与估值变化 - 当前股东户数11.19万户 投资者质疑公司故意不披露财报打压股价 [3] - 汇添富基金7月1日将估值下调至0.27元/股 较停牌前2.74元下跌90% [3] - 8月11日股价涨停报收1.52元/股 总市值74.54亿元 市场反应源于行权价高于市价 [3] 财务数据异常 - 2021-2023年营收异常稳定:495.8亿元/496.2亿元/497亿元 [5] - 2024年国华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346.39亿元 同比下降13.46% [5] - 国华人寿2021-2023年退保金达303.59亿元/303.37亿元/206.01亿元 占保险业务收入比例79.61%/80.21%/51.02% [6] 信托投资业务风险 - 国华人寿信托计划投资余额常年约500亿元:2021年538亿/2022年562亿/2023年485亿/2024年上半年477.42亿 [8] - 通过四川信托向泰禾集团提供融资39.95亿元 因泰禾爆雷无法执行 [11] - 2017年通过长安信托向宁波趵朴鑫盛发放贷款9.05亿元 后出现5.45亿元本金逾期 [12] 房地产投资布局 - 国华人寿投资性房地产规模超百亿 2024年上半年达193.22亿元 [15] - 控股14家房地产开发子公司 项目分布上海/武汉/宁波/成都/重庆/海南等地 [16] - 与宸嘉发展合作开发8个项目 包括武汉宸嘉100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国华合悦家康养项目等 [17] 投资亏损案例 - 2023年投资收益75.66亿元 同比下降24.3% [21] - 持有广汇汽车5084.78万股 因面值退市浮亏近6000万元 [21] - 减持新世界股份套现2.5亿元 较初始投资浮亏超3亿元 [21] 实际控制人动态 - 刘益谦2023年拍卖藏品回笼资金 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5.44亿港元 低于预估额 [23] - 失去长江证券控制权 湖北国资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8.22%) 新理益系持股降至19.27% [24][25] 退市后投资者安排 - 若存在财务造假或重大违法行为可能无法转入新三板 或进入流动性更低的"老三板" [26] - 投资者可在违法行为实施日至揭露日期间买入股票且产生亏损的 具备索赔资格 [27] - 需收集交易记录/资金流水等证据 诉讼时效为违法行为揭露日起三年 [27]
*ST高鸿严重财务造假被重罚
金融时报· 2025-08-12 09:01
财务造假行为 - 公司长期开展无商业实质的虚假贸易业务 包括笔记本电脑和IT系统等产品的"空转""走单"交易[1][2] - 2015年至2023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约198亿元 累计虚增利润总额超7620万元[2] - 虚假贸易业务通过子公司北京大唐高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主体开展 供应商和客户由第三方撮合 形成资金和单据闭环但无实际货物流转[2] 欺诈发行问题 - 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引用了2018年至2020年虚假业务数据[3] - 2021年4月获批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12.50亿元 构成欺诈发行[3] - 非公开发行相关文件存在虚假记载[3] 监管处罚措施 - 中国证监会拟对公司罚款1.35亿元 对9位董监高合计罚款2675万元[4] - 董事长兼时任总经理付景林被处以750万元罚款并处10年市场禁入[4] - 配合造假的第三方江庆被处以700万元罚款并处10年市场禁入[4] 退市风险 - 公司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深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1] - 因2020年欺诈发行和2015-2023年年报虚假记载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4] - 目前尚未收到正式处罚决定 但若最终认定将导致股票终止上市[5] 行业监管态势 - 监管部门对证券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严打"害群之马"[1] - 财务造假是监管重点打击对象 多部门综合惩防体系加快构建[7] - 今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明显增多[7]
13 段“爆料”视频,华熙生物前高管持续曝光“财务内幕”
舆论风波与爆料内容 - 自称华熙生物前高管的"David"通过YouTube发布13个爆料视频,指控公司在财务管理、信息披露、债券发行及逃税方面存在严重违规行为 [2][3][5] - 爆料人身份为原华熙国际集团和华熙昕宇资本市场部总经理、华熙生物CEO特别助理兼全球投资者负责人,与控股股东华熙昕宇(持股58.86%)有直接关联 [7][8][9] - 视频揭露公司CFO办公室管理混乱,财务团队分香港与山东两地运作,缺乏整合,且CFO与CEO赵燕存在同学关系,治理结构依赖私人关系 [14][15][16] 财务与管理问题 - 研发投入仅占营收5%,远低于行业25%的标准,且财务体系薄弱,缺乏基础现金流预测和三张报表分析 [18] - 控股股东华熙昕宇被指控多项违规:2015年锦州银行IPO时代持3000万股未披露、2017年虚构1.17亿元营业成本及7483万元管理费用、欺诈发行18亿元债券并实际融资5亿元 [23] - 通过基金分红免税政策逃税5772万元,且华熙生物IPO招股书隐瞒大股东上述违法行为 [23][24] 公司回应与监管动态 - 华熙生物声明称爆料内容为境外捏造,指控爆料人李某曾因职务侵占900万元被立案,后取保候审并逃往海外 [28] - 李某出示无犯罪记录证明及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称2019年已向证监会举报华熙昕宇财务问题,2020年证监局对华熙昕宇出具警示函,指出其2017年债券募集说明书成本费用披露不准确 [29][30] - 华熙生物2019年IPO时上交所要求核查举报内容,中介机构确认无欺诈发行或重大信息披露违法 [31] 市场影响与后续发展 - 华熙生物作为"玻尿酸第一股"市值破千亿,事件持续发酵,投资者密切关注 [31][32] - 爆料涉及标签包括医美、财务造假、债券等,反映事件跨领域影响 [33]
这家公司连续9年财务造假!虚增收入近200亿!或被强退!
IPO日报· 2025-08-11 18:53
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通过虚假贸易业务虚增2015-2023年营业收入总计198.76亿元,其中2015年虚增6.94亿元(占比9.34%)、2016年24.52亿元(28.27%)、2017年24.20亿元(26.97%)、2018年32.59亿元(35.18%)、2019年56.34亿元(49.38%)、2020年24.83亿元(35.38%)、2021年18.05亿元(21.11%)、2022年7.35亿元(10.72%)、2023年3.94亿元(6.65%)[5][6] - 同期虚增利润总额7622.59万元,各年占比分别为0.42%、1.44%、0.99%、13.56%、64.88%、11.35%、22.11%、6.44%、0.50%,其中2019年虚增幅度最大达2190.52万元[5][6] - 虚假贸易模式包括:2015-2021年通过子公司参与笔记本电脑虚假贸易(无实际货物流转),2018-2020年组织IT系统虚假贸易,2022-2023年开展服务器及笔记本虚假贸易[5] 欺诈发行与退市风险 - 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构成欺诈发行,募集资金12.50亿元的文件引用了2018-2020年虚假财务数据[6] - 已连续三年(2021-2023)扣非净利润为负值,且2023年审计报告显示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导致股票被实施ST[8] - 2024年因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被深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8] - 若证监会最终认定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股票将被终止上市[9] 行业监管动态 - 2025年以来已有24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3家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锦州港、普利制药、卓朗科技)[10] - 当前另有7家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存在类似风险,包括*ST苏吴、*ST紫天等3家已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元道通信等4家仍在调查中[11]
A股异动丨ST高鸿一字跌停 财务造假近200亿 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格隆汇APP· 2025-08-11 15:01
公司违规行为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并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1] - 公司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构成欺诈发行,2015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1] - 如最终被处罚决定确认,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1] 违法事实详情 - 公司通过参与、组织开展虚假贸易业务的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2015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1] - 合计虚增营业收入198.76亿元,虚增利润总额7622.59万元[1] - 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相关文件引用了2018年至2020年虚假业务收入和利润的数据,存在虚假记载,构成欺诈发行[1] 处罚措施 - 证监会拟对相关责任主体罚款1.6亿元[1] - 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罚款700万元[1] 市场反应 - 公司股票一字跌停,现报2.1元,封单逾400万手[1]
套现8亿,浙江富豪踩点离场,“全球第一”的企业也不要了
搜狐财经· 2025-08-11 11:26
公司历史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1991年,启动资金5万元,员工40多名,租用厂房200平方米 [4] - 2000年成为省级"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2001年成为省级"100个拳头产品骨干企业",后被评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最具成长性中型企业100佳" [4] - 作为新能源驱动电机生产商,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在电机领域内做到"全球第一",合作企业包括蔚来、五菱等知名汽车品牌 [6] - 公司于2007年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6] 扩张战略与财务表现 - 在强大资金链支持下进行并购,股价从7.48元一路升至33元,并在2016年达到38.6元的峰值 [8] - 斥资13亿元高溢价并购两家公司:上海海能评估增值率467.81%,杭州德沃仕评估增值率1199.90% [9] - 2018年因子公司业绩未达预期,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4亿多元,相当于上市10年以来的盈利 [11] - 为掩盖亏空,公司自2018年开始连续5年财务造假 [15][17] 控制权变更与高管行为 - 2019年,卓越汽车以每股22.27元收购公司约4%总股权,该价格接近彼时收盘价的4倍 [11] - 前董事长张敏将持股表决权委托给卓越汽车,使浙江国资控制的卓越汽车成为唯一控股人 [11] - 前董事长张敏在退位前于二级市场抛售股票,后续几年减持720万股,总计套现约8亿元 [14] - 公司10年盈利为4亿多元,而张敏套现金额达8亿元 [14] 监管处罚与近期运营 - 2024年1月,监管部门因财务造假和信息披露违规对公司处以400万元罚款,3位高管分别被处以70万至130万元罚款 [17] - 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9.22% [20] - 截至2023年公司扭亏为盈,2024年底两大基地建设完成并投产,480万台驱动系统可支持2025全年规模性订单 [23] - 截至2025年7月17日收盘,公司股价稳定在9.21元左右 [23]
严惩“首恶”构建不敢假市场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8-11 05:51
核心观点 - 力源科技实际控制人沈万中因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判刑,成为今年7月第6家因财务造假涉刑的上市公司,反映监管层"行刑衔接、立体追责"及严惩"首恶"的执法新态势 [1] - 财务造假"首恶"是指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中起组织、策划、指挥或主导作用的关键责任人,通常为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 [1] - 新证券法修订将信息披露违法罚款上限从6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并新增"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组织指使造假"的从重处罚条款 [3] - 治理财务造假乱象需构建"不敢假"的市场生态,包括强化刑事司法威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中介机构"终身追责"制度、提升投资者保护力度等 [4] 力源科技案分析 - 力源科技造假仅存续1年即被查处,相较于传统造假案动辄3年至5年的持续期,案件处理周期缩短近半 [2] - 力源科技实控人沈万中被处以330万元罚金的行政处罚,并面临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的刑事处罚 [2] - 2022年9月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后,证监会于2023年1月立案调查,同年6月作出行政处罚,最终在今年7月完成刑事判决,整个过程用时两年九个月 [2] 监管执法新态势 - 今年7月1日至8月7日,共有8家上市公司"首恶"被追究刑事责任,罪名涉及欺诈发行、违规披露、操纵市场等 [2]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若干问题的规定》与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形成政策联动,加速构建"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追责"的立体追责体系 [3] - 监管持续加码,但仍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铤而走险,原因包括利益驱动机制未根本改变、公司治理失效、中介机构失职等 [3] 财务造假新特点 - 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化,部分企业为达到上市标准,造假手段越发复杂隐蔽 [3] - 瑞斯康达参与的专网通信虚假业务通过构建"生产型公司+垫资方"的复杂架构,形成虚假自循环链条,给监管带来更大挑战 [3]
立体化追责斩除财务造假“毒瘤”
北京商报· 2025-08-11 00:34
财务造假处罚案例 - 证监会对*ST高鸿严重财务造假案开出预罚单,拟对相关责任主体罚款1.6亿元,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罚款700万元 [1] - *ST高鸿2015-2021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近199亿元、利润总额超7620万元,造假行为还导致其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构成欺诈发行 [1] - 深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ST高鸿恐遭强制退市 [1] 行政处罚特点 - 对*ST高鸿责令改正并处以1.35亿元罚款,属于罕见高额罚款 [2] - 董事长付景林被处以750万元罚款并被10年证券市场禁入 [2] - 配合造假方南京庆亚贸易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江庆被处以700万元罚款并被10年证券市场禁入 [2] 追责体系 - 行政处罚、刑事移送、民事索赔形成立体化追责惩戒体系 [1] -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追究刑事责任案例明显增多,如金通灵及6名责任人因欺诈发行股票罪被提起公诉 [3] - *ST高鸿案还将面临适格投资者的巨额民事索赔 [3] 监管态势 - 监管层以零容忍、立体化追责的强监管姿态打击财务造假 [1] - 对配合造假方的处罚力度大幅加码,相比越博动力案中200万元、30万元的罚款明显提高 [2] - 立体化追责体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震慑潜在违规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