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

搜索文档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体会:春雷响,万物新
中信建投· 2025-03-13 20:40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具体行业投资评级,但整体政策导向显示对消费、科技、基建等领域持积极态度[3][7][12] 核心观点 - 2025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左右,CPI增速目标2%左右,财政赤字率拟按4%安排(较2024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同比增加1.6万亿元)[7][8][9] - 货币政策强调适度宽松,将适时降准降息并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11][12] - 重点工作聚焦提振消费(部署18项措施)、现代化产业建设(16项措施)、房地产稳定(7项措施)及债务化解(4项措施)[14][15][17][18] 分项总结 一、经济目标 - 财政支出强度显著提升: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同比增加2.9万亿元),包括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同比增30%)和4.4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同比增12.8%)[8][9] - 就业目标保持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7][9] 二、政策取向 -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赤字率提升至4%,预算支出29.7万亿元(同比增4.2%),并首次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8][11] - 强化民生导向:政策着力点转向促消费,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12][15] 三、产业布局 - 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发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推进"人工智能+"行动[17] - 传统产业升级: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工程,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17] 四、房地产与债务 - 房地产调控:通过收购存量商品房、优化用地供应及放宽城市自主权等措施稳定市场[18] - 债务化解:动态调整高风险地区名单,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隐性债务置换规模未披露[18] 五、区域与绿色转型 - 区域协调:加大专项债对基建投资支持,优化算力资源布局[15][17] - 绿色经济: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提升至3%(2024年为2.5%)[9][19]
大公国际:两会解读:全方位提振消费,做强做优国内大循环
大公国际· 2025-03-13 13: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文档未提及报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以提振消费为出发点,探索其与国内大循环的关系、现阶段特点及实施有利外部条件,认为政策协同发力与深化改革开放共同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提振消费与国内大循环的良性互动 - 国内大循环注重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3] -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基础保障,能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3] - 提振消费是驱动升级的重要抓手,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3] - 提振消费是增强自主的关键载体,有助于增强经济自主性,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5] 现阶段的消费特点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于投资和净出口 [7] - 消费结构和理念升级趋势明显,消费结构从物质型转向服务型,消费理念从传统型转向品质型 [8] 提振消费的有利条件 加强政策协同,形成合力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如2025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9][10] - 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有机结合,产业政策聚焦重点领域,区域政策推动城乡、区域间协调发展 [11]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供给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 [12] -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加速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3]
有色金属行业点评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点评:迎多项政策红利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开证券· 2025-03-13 09:3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中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扩大内需与绿色低碳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有色金属行业带来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高景气度持续,相关企业有望受益 [5][7][8][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重大事件 - 2025年3月5日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分2024年工作回顾、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三部分,对有色行业有重要指导意义 [5][6]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 新兴产业如商业航天、北斗导航应用、新型储能等拉动高性能有色金属需求增长,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行业快速发展使铜、铝、锂、钴等金属需求放大,2024年新能源产业用铜量和用铝量均占20%左右,预计2025 - 2026年占比增加 [7] - 高端制造业对轻量化、高性能材料需求提升,驱动企业加大研发与升级,新兴技术拓宽有色金属应用场景,2024年我国铜箔需求量为99.9万吨,政策红利释放将使需求进一步增长 [7] 扩大内需与绿色低碳发展 - 政府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将提振有色金属下游需求,铜、铝等基础金属需求前景乐观,加快绿色转型使新能源金属需求攀升,再生金属产业快速发展 [5][8] “一带一路”建设 - 2024年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687.9亿美元,同比增长11.4%,进口额299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出口额689.4亿美元,同比增长16.23%,但部分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 [9] 产业数字化转型 - 行业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数字化转型,AI在矿产勘探开采、技术研发、物流市场监测等方面可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9] 投资建议 - 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高景气度持续,锂、钴、镍等新能源金属需求旺盛,相关龙头企业有望受益 [5][10] - 铜铝供需格局持续改善,价格中枢有望上移,具备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更具竞争力 [5][10] -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再生金属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相关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5][10] - 高端制造领域对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不断提升,具备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市场机遇 [5][10] 相关预测数据 |预测内容|2025E|2026E| | ---- | ---- | ---- | |全球陆上和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GW)|海上23,陆上120.3|海上29,陆上127.8| |全球陆上和海上风电用铜量(万吨)|92.4|104.5|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万辆)|1940|2231| |全球新能源汽车用铜量(万吨)|161|185.2| |全球新能源汽车用铝量(万吨)|485|580| [11][12][14]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来了!
证券时报· 2025-03-12 19:16
2024年工作回顾 - 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7] - 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 [7] - 产业升级有新进展,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亩产提升10.1斤,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 [8] - 创新能力有新提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取得新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1.2% [8] - 生态环境质量有新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至87.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3% [8]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18] - 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8] - 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 [20] - 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20] 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 扩大国内需求 -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 [23] -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 [24] 发展新质生产力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25] -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 [25] - 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扩大5G规模化应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 [26]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 [28] -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29] 改革开放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31] - 稳定对外贸易发展,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加强海外仓建设 [32] - 大力鼓励外商投资,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 [33] 绿色低碳发展 -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 [41]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42] 民生保障 - 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就业支持计划 [43] - 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44] - 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 [45]
全力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
中国经济网· 2025-03-11 07:10
盐城市产业发展 - 盐城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连续4年开展科技年活动 创新主体加速涌现 [1]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向高攀升、向智转型、向绿升级、向新发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新 支持企业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 推动传统产业适应新需求 [1] - 以科技创新助力新兴产业壮大 突出零碳园区建设 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1] - 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布局 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推进算力、数据、算法一体发展 [1] 日照市生态建设 - 日照市推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 - 将"原生态"基调贯穿海岸线生态修复全过程 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 建设美丽海湾 [2] - 2024年日照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1.1% 居全省第一方阵 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 [2] 宜春市产业升级 - 宜春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2] - 2024年宜春1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奖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4.8亿元 [2] - 累计培育省级产业集群15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个 [2] - 2307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诊断 782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 [2] - 配套出台"创新平台培育""制造业绿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行动计划 优化科技计划攻关机制 [3] 聊城市内需扩大 - 聊城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消费投资互促共进 释放内需潜力 [3] - 提升文旅、商贸等传统消费 培育赛事经济、银发经济、演艺经济等新业态 拓展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 [3] - 创新打造数字化以旧换新平台 家电以旧换新转化率超90% [3] - 立项项目超1300个 计划总投资超5000亿元 [4] 固原市城乡发展 - 固原以宁夏副中心城市建设统领城乡融合发展 以产业联结为纽带 优化生产力布局 [4] - 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增强城市要素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 [4] - 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城能级 推动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位次整体前移 打造特色中心镇 [4] 铜陵市再生资源回收 - 铜陵主要再生资源年回收量超130万吨 回收率超90% [5] - 再生资源回收面临政策支持不足、体系流程不畅、经营主体聚集度低等问题 [5] - 建议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 给予资金支持 对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给予扶持政策 [5] 产学研用融合 - 企业应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6] - 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机制 建立多形式合作关系 [6] - 政府应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营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良好生态 [6] 晋城市光机电产业 - 晋城将光机电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成立光机电产业研究院 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 [6] - 光机电行业产值从2019年的14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00亿元 [7] - 吸引130余家企业集链成群 实现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7] 盘锦市产业体系 - 盘锦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7] - 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 引导企业院校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8] - 推动精细化工中试基地争创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 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8] -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建设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粮食精深加工基地、"数字盘锦" [8] 绿色氢基能源 - 吉林省培育"绿氢+"战略性新兴产业 落地开工以绿氢化工为代表的重大项目 [8] - 高质量发展绿色氢基能源 打造绿氨、绿醇、绿色航油3条产品线 提升全链条发展能力 [9] - 引入高端人才 参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认证等工作 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9] 研学旅游市场 - 研学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成为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新亮点 [9] - 应制定研学旅游机构资质认定、课程开发标准、导师从业资格等规范 明确安全责任 [10] - 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定期开展动态巡查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10] 区块链技术 - 区块链技术为数据安全存储、可信共享和高效协作提供技术保障 [11] - 建议建设下一代高可信区块链网络 打造超大规模、超强算力、超高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 [11] - 区块链结合法定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 构建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体系 [11] 小微企业发展 - 小微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12] - 建议实施阶梯式税收优惠以及动态调整机制 减轻企业负担 [12] -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确保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常态化 [12] 社会救助政策 - 湖南省民政部门通过低保提标、科技赋能动态监测、创新多元救助模式等举措 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保障 [13] - 建议加快推动社会救助法立法 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13] - 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 实现对低收入群体的精准识别和个性化帮扶 [13] - 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模式 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支持等方式 增强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13]
两会丨全国政协委员张斌:扩大消费和公共投资共同发力 尽快打破需求不足局面
证券时报· 2025-03-10 12:03
根据测算,我国在短期内走出需求不足局面,大概需要额外增加四五万亿元的总支出 。 2025年,我国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今年十个方面工作任务中的第一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相信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部署,将为今年中国经济复苏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2025年,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外需带来新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将更多放在扩大内需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指 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就是要求综合施策,把各方面的内需潜力都激发出来。 "扩大内需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最突出的任务。"张斌表示,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组成部分。从历史经验来看,消费和投资并非此消彼长,而是正相 关关系,"消费表现好的时候投资增长快,经济增速也快"。 他强调,打破需求不足局面需要扩大消费和扩大公共投资共同发力。当下毫无疑问要大力提振消费,改善偏低的消费意愿,但不能将投资与消费对立起来。 推动家庭消费扩张 需中长期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除了更大规模的超长 ...
@所有人:首提“投资于人”,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9 16:24
核心观点 - 中国14亿人口的超级内需市场正在改写全球经济叙事,通过文化IP、新能源汽车、银发经济等领域展现出强大消费潜力[1][3][23] - "投资于人"成为新政策导向,从刺激消费转向创造需求,构建"消费-投资-创新"互动机制[2][3][22] - 消费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形成"消费升级-技术创新-产业跃迁"的飞轮效应[13][14][16] - 新基建接棒传统基建成为扩内需新引擎,"十四五"期间投资总额预计达10.6万亿元[19][20] 消费市场表现 -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48亿元,冲进全球影史前七,展现文化产业爆发力[1][4] - 新能源汽车市占率突破60%,"以旧换新"带动家电消费1.5万亿元[1][12] - 春节档文旅消费强劲复苏,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日均客流量井喷,广州南沙灯会吸引超40万人次[6][7] - 2024年入境游客同比增长60.8%,免签政策覆盖26个国家[7][8] 产业转型趋势 - 家电行业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AI智能冰箱销量激增[12][13] - 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带动车企研发投入,每万元财政补贴可拉动8000元研发投入[14] - 数字经济占比提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端侧AI带动手机市场复苏[13][14] - 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20] 银发经济潜力 -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19.8%,消费潜力预计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23] - 养老服务需求高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催生社会化服务需求[23][24] - 政策推动从"生存型养老"到"发展型养老"转型,涵盖养老金、长护险、智慧养老等领域[24] 教育投资布局 - 高考报名人数连续6年超1000万,2024年达1342万[25][26] - "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扩招1.6万人,2024年计划再增2万人[25][26] - 优质本科扩容将培养更高素质劳动者,成为新质生产力关键因子[26] 文化IP价值 - 《黑神话:悟空》全球发行逾2800万份,实机演示视频YouTube播放量破千万[4][5] - 国潮文化通过汉服热、非遗潮等形式形成消费新引擎[6][7] - 东莞潮玩工厂订单激增,文化IP带动产业链升级[4][5]
中金:用AI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中金点睛· 2025-03-07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使用AI解析《政府工作报告》,量化呈现“两会”相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增量信息,寻找政策信号的资产规律,发现《政府工作报告》增量情绪与资产走势相关,还复盘两会后大类资产表现并给出资产配置建议[2][16][22] AI方法论 - 分析师常规政策解读方法有局限性,AI可从政策文件文本中全面提取信息,遵循一致评判原则,打破人类记忆极限与主观判断局限,还能把政策表述具象化,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可追溯的数字时间序列,提供量化信号,理解政策文本需AI与人类配合协作[3] - 公司让AI精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本各主题的每句话,对句子含义的情绪进行统一打分,还对每类主题提供大量例子微调,使AI理解政策微妙变化,最后按篇幅加权每个句子的情绪打分,得到各主题对应的综合情绪指数,还用同样办法分析《政府工作报告》文本[3][6][7] AI主题分析 - 《政府工作报告》可分为13个主题,主题篇幅变动与中国经济形势变化和政策指引密切相关,如2015 - 2016年“结构性改革”篇幅扩张,2019年以来“宏观政策”讨论篇幅增加且情绪更积极[9][11] - 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相比,《政府工作报告》对“宏观政策”着墨更多,明确多个经济指标量化目标,过去5年对“结构性改革”篇幅也更高,提供改革措施具体细节[1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细化政策目标,新增具体措施与目标,表述更具体全面,将扩大内需战略提升至首位,科技创新更侧重具体实施,防范风险更聚焦实操细节[11] AI情绪分析 - 用主题篇幅占比与主题平均情绪指数相乘得到综合情绪指数,能更准确衡量政策定调的积极程度,历年中央工作会议通稿和次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许多主题的情绪指数变化趋势上高度一致,反映政策延续性[13][14] - 取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与前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各个主题的情绪指数之差衡量“增量信息”,发现会后一周“稳增长”政策表述增量情绪越大,短期内A股涨幅越高,“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表述增量情绪越高,A股科技板块涨幅越多;会后3个月,股票市场表现与“宏观政策”增量情绪更相关,增量情绪越高,A股指数层面平均上涨更多,风格上更利好成长行业,利率平均上行更多[16] 两会之后的市场方向 - 复盘2010年以来两会后大类资产表现,平均来看沪深300与人民币汇率先跌后涨、十年期国债利率走低、商品回落,大盘、小盘与成长指数先下跌再反弹,价值指数总体平稳,港股会前恒生指数震荡、恒生科技偏弱,会后先上涨再调整;会前两周市场风险偏好较高,会后两周债券表现更好,今年两会后股票市场表现强于历史平均[22] - 公司曾建议战略性超配中国股票与黄金,考虑到港股与黄金涨幅超预期及关税不确定性,认为可淡化其短期交易价值,关注长期配置价值,阶段性增配债券与高股息等安全资产分散风险,从6个月以上维度看,中国资产重估可能刚刚启动[24]
全国政协委员韩保江:经济增速定在5%左右有这些考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6 18:18
经济增长目标设定 - 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主要考虑促进就业、稳预期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3] - 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250万左右就业,需维持5%增速以吸纳1200多万高校毕业生就业[3] - 实现2035年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目标需长期保持5%左右增速[3] - 外部不确定性下通过扩大内需对冲外需压力,预计能实现5%目标[4] 宏观政策安排 -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赤字率提高到4%左右,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规模[6][7] - 政府负债率低于发达国家,扩大债务潜力仍存,财政政策工具选择多[6][7] -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通过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鼓励企业低成本融资[7] 物价与消费 - 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2025年目标设定为2%左右以促进经济活跃度[7] - 温和物价上涨有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形成"买涨不买跌"效应[7] - 提振消费需提高居民收入,优化分配格局,完善社保体系,拓展冰雪经济等新场景[9] 新质生产力发展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持续增长必然选择,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创造新供给[11] - 全民热议DeepSeek反映产业活力,技术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11] - 各地应结合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12] 经济体制改革 -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标志性改革,打破条块分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4] - 民营经济贡献50%以上税收和60%以上GDP,需通过立法保障其发展环境[15] - 政府需明确与市场边界,做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16] 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 房地产行业进入筑底企稳阶段,需加强统计和政策支持以促健康发展[17] - 地方债管理需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平衡偿债能力与举债规模[17][18] - 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形成无效资产,完善追责机制[18]
李迅雷再谈黄金:调整可配置,但千万不要追涨
聪明投资者· 2025-03-06 11:10
文章核心观点 - 李迅雷认为未来黄金价格会继续上涨,但2025年涨幅不如2024年,普通人投资黄金不要追涨,调整到一定位置可买入;2025年消费有望起来,股市提振关键在于经济增长内循环畅通,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需让A股基本面变好;民间投资低迷与人口红利消减、产能过剩有关,应转向发展服务业;建立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需政策和改革双管齐下;A股市场投资可关注新兴产业和分化带来的机会;发掘银发经济需让老年人敢消费,开放相关行业并细分市场 [1][5][19][24][33][45][48] 黄金投资 - 李迅雷2月预判黄金有向上趋势,全球经济减速下2025年涨幅不如2024年,普通人别追涨,调整到位可买入 [1] - 2016年初开始推荐黄金,因世界局势动荡、货币贬值,黄金长期看涨,建议投资时20%配置黄金 [2] - COMEX黄金2月24日刷新历史高点2974.0美元/盎司,回调3%后重拾升势,现徘徊在2930美元附近 [1] - 2024年黄金市场强劲因货币泛滥和区域性冲突,黄金有避险和保值需求,未来货币超发会使金价继续上涨 [48][49][53] - 2024年诸多央行增持黄金储备,2025年预计延续 [51] 消费与经济 - 李迅雷认为2025年消费能起来,但2026及以后需治本促消费,如提高最低工资水平 [4][7] - 消费起来能带动消费股表现和股市,经济内循环畅通需改善经济结构,发展高端制造,让一般制造业优胜劣汰 [6][8] 股市相关 - 稳住股市要先稳住经济,让经济内循环畅通,消费起来股市会有表现 [5][6] - 中国股市估值便宜,股息率3%远超美国标普500和纳斯达克,但因企业成长预期不足不涨,PEG小于1才有投资价值 [9][10][12] - 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关键是让A股基本面变好,增长具可持续性,消费起来能拉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 [15][16] - A股市场存在公司治理缺陷,需政策更有力度,积极财政政策应充分利用,推进财税改革 [24][31] - 2025年A股市场有希望,投资可关注新兴产业和分化带来的机会,注意强者恒强趋势,抓住收购兼并政策机遇 [32][41][42] 民间投资 - 民间投资低迷因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消减致用工成本上升,以及过去“投资竞赛”导致产能过剩 [22][23] - 政策对制造业支持力度大,服务业还有发展空间,应转向发展服务业 [23] 银发经济 - 发掘银发经济要让老年人敢消费,开放部分行业、降低门槛,细分市场满足不同收入群体需求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