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机制
搜索文档
港交所最新业绩公布:大增逾三成!
证券时报· 2025-08-20 17:1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0.76亿港元,同比增长33%,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同比增长39% [1][2] - 主要业务收入129.54亿港元,同比增长34%,公司资金投资收益净额10.44亿港元,同比增长16% [2] - 基本每股盈利6.74港元,同比增长39%,中期股息每股6.00港元,同比增长38% [2] - 资本开支大幅增加至26.57亿港元,同比增长334%,主要因总部物业投资18.05亿港元 [2] 市场交易数据 - 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衍生权证及牛熊证日均成交174亿港元,同比增长72% [7][8] - 沪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7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港股通日均成交1110亿港元,同比增长196% [7][9] - 期货及期权日均合约成交量超170万张,同比增长11%,ETF日均成交338亿港元,同比增长184% [8] - LME收费金属合约日均成交量71.5万手,同比增长3%,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4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 [7][8] 新股与融资活动 - 上半年44家新上市公司总集资额1094亿港元,为2021年以来最强劲半年度表现,同比增长超7倍 [8] - 宁德时代集资410亿港元,为2021年2月以来香港最大规模IPO,恒瑞医药等大型新股进一步巩固香港集资地位 [8][9] - 后续发行总额达2448亿港元,为2021年以来最高半年度纪录,比亚迪和小米配股集资分别达435亿及426亿港元 [9] - 处理中IPO申请增至207宗,较2024年末84宗增长超一倍 [9] 战略举措与产品创新 - 推出"科企专线"协助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优化上市制度以发展新经济生态圈 [13] - 与香港金管局合作探索国际中央证券托管平台,推动固定收益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2] - 延长北向互换通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计划将人民币计价股票纳入港股通 [13] - 推出首只恒生科技指数备兑认购期权ETF及亚洲首批个股杠杆反向产品,强化ETP市场地位 [13] 基础设施与效率提升 - 优化证券市场股份交收费结构,提高市场效率及收费与交易金额关联性 [14] - 推出综合基金平台订单传递服务,提升基金分销网络效率 [14] - 刊发讨论文件研究缩短股票现货市场结算周期,支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优化 [14]
一文搞懂港股A股差异:从市场特征到风险模型
民生证券· 2025-08-15 18:53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港股风险模型(基于Barra框架) - **模型构建思路**:针对港股通、高流动性港股和全市场三个股票池分别构建风险模型,通过10个大类风格因子和行业因子解释市场收益来源[3]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底层数据处理**:清洗港股市场数据,剔除仙股等异常标的[3] 2. **因子构建**:包含贝塔、动量、流动性、BP(账面市值比)、盈利、市值、成长、非线性市值、波动率、杠杆等10类风格因子[3] 3. **行业因子**:采用恒生行业分类标准,覆盖金融、资讯科技等主要板块[3] 4. **模型拟合**:通过横截面回归计算因子暴露和收益贡献,2014年以来港股通池内模型平均R²为36.7%[3] - **模型评价**:有效捕捉港股市场异质性,但全市场模型受低流动性股票影响较大[3]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贝塔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个股对市场整体波动的敏感性[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个股日收益率与恒生指数收益率的协方差,除以市场方差: $$\beta_i = \frac{Cov(r_i,r_m)}{Var(r_m)}$$ - 滚动60个交易日估计,港股通池内因子累计收益为正[3] 2. **因子名称**:动量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捕捉股票价格趋势效应[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过去12个月收益率剔除最近1个月(11M-1M策略)[3] - 标准化处理后在港股通池内表现显著 3. **因子名称**:流动性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股票交易活跃度差异[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过去20个交易日日均换手率对数: $$Liquidity_i = \ln(\frac{1}{20}\sum_{t=1}^{20}Turnover_{it})$$ - 港股通池内因子收益为正,全市场因子受仙股干扰[3] 4. **因子名称**:BP因子(账面市值比)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价值效应[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使用最新财报股东权益除以市值: $$BP_i = \frac{Book\ Equity_i}{Market\ Cap_i}$$ - 需调整港股会计准则差异(如IFRS与CAS处理差异)[2][3] 5. **因子名称**:波动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识别个股特异性风险[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过去60个交易日残差收益率标准差: $$\sigma_i = \sqrt{\frac{1}{59}\sum_{t=1}^{60}(r_{it}-\hat{r}_i)^2}$$ - 全市场池内累计收益为正,与A股表现分化[3] 模型与因子回测效果 1. **港股通池内因子表现**: - 贝塔因子:年化IR 0.85[3] - 动量因子:年化IR 1.12[3] - 流动性因子:年化IR 0.73[3] - BP因子:年化IR 0.68[3] 2. **全市场因子表现**: - 波动率因子:年化IR 0.92(剔除仙股后降至0.45)[3] - 杠杆因子:年化IR 0.57(与A股负相关)[3] 3. **行业因子解释力**: - 金融行业因子:年化收益贡献4.2%[3] - 资讯科技因子:年化收益贡献3.8%[3] 注:所有测试结果基于2014-2025年历史数据,港股通池采用550只标的股票[3][27]
恒生创新药指数成分股调整今日生效,CXO企业被剔除
中证网· 2025-08-11 13:01
恒生创新药指数调整 - 恒生创新药指数及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成分股调整于8月11日生效,新编算方法明确剔除主营业务在CXO行业(包括CRO、CMO、CDMO)的公司 [1] - 指数新增南向互联互通交易资格要求,仅符合港股通条件的恒生综合指数成分股可纳入选股范畴,提升投资便利性 [1] - 恒生创新药指数维持40只成分股固定数量,合资格证券按创新药业务关联性评分,得分最高的40只入选 [1] 行业影响 - 调整反映港股创新药板块最新发展态势,为投资者提供更精准的市场参考基准 [1] - 指数调整体现两地资本市场深度融合趋势,与互联互通机制完善相关 [1]
债券通开通七周年 “北向通”日均成交量增长超30倍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8
债券通发展成果 - 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量从最初1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5月的466亿元人民币,增长超过30倍[1] - 截至2024年5月末,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100家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持债总规模达4.3万亿元人民币[3] - 2024年1-5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8.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3] 互换通优化措施 - 启动境外机构使用债券通北向债券缴纳互换通保证金业务,拓展人民币债券作为离岸合格担保品应用场景[1] - 北向互换通累计达成4300多笔交易,名义本金总额约2.2万亿元人民币,日均成交规模实现数倍增长[3] - 61家境外机构已参与北向互换通交易[3] 香港金融市场角色 - 债券通成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债券市场的重要桥梁,香港作为亚太区FICC中心的地位得到强化[1][2] - 香港交易所集团指出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比例仍较低,未来将优化债券通、互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2] - 香港金管局支持使用债券通下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作为互换通业务履约抵押品[2] 政策支持与市场开放 - 中国人民银行将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1] - 人民币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被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资格抵押品名单[3] - 过去5年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持债规模年均增速近20%[3]
222只港股获南向资金大比例持有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09:25
南向资金港股通持股概况 - 南向资金对港股通标的股整体持股比例达18.24%,合计持股市值55994.41亿港元,占总市值13.77% [1] - 222只个股南向资金持股比例超20%,135只持股比例在10%~20%,98只在5%~10%,75只在1%~5%,25只低于1% [1] - 持股比例最高个股为中国电信(74.69%)、绿色动力环保(69.97%)、中国神华(66.91%) [1] AH概念股特征 - 南向资金持股超20%的个股中,AH股占比56.31%(125只),持股比例10%~20%的个股中AH股占比14.81% [1] 行业分布特征 - 医疗保健业、工业、金融业为南向资金高比例持股(>20%)集中行业,分别有43只、35只、32只个股 [2] - 电讯业龙头中国电信持股量达103.66亿股(74.69%),工业股绿色动力环保持股占比69.97%,能源业中国神华持股占比66.91% [2] - 公用事业、金融业、医疗保健业多只个股持股比例超50%,如天津创业环保(64.57%)、弘业期货(63.78%)、白云山(62.70%) [2][3] 重点个股数据 - 非必需性消费领域广汽集团持股56.95%,浙江世宝持股60.36% [3] - 医疗保健业复星医药持股62.21%,荣昌生物持股55.09%,康龙化成持股51.88% [3] - 金融业东方证券持股59.92%,中州证券持股59.20%,HTSC持股53.82% [3] - 工业股中远海能持股59.20%,第一拖拉机股份持股52.70%,中国铁建持股52.42% [3][4]
中资机构,规模大增
中国基金报· 2025-07-27 21:34
香港资产管理市场概况 - 2024年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规模突破35万亿港元 年增速达13% 净资金流入激增81%至7050亿港元 [1][2] - 资产管理及基金顾问业务净资金流入飙升571%至3210亿港元 私人银行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资产年增长15%至10.40万亿港元 [2] - 恒指过去一年上涨18% 中资美元债指数上涨12% 直接推高存量资产净值 [2] 中资机构表现 - 中资机构管理规模增长15%至3.09万亿港元 净资金流入飙升68%至2560亿港元 连续五年跑赢行业平均水平 [1][5][6][8] - 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员公司管理的香港注册基金在前十大基金中占据七席 [1] - 自2020年起中资机构管理资产累计增幅达25% [6] 增长驱动因素 - 全球资本再平衡与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美联储降息预期强化 美元走弱 全球长线资金重新增配亚太 [2][4] - 互联互通2.0系列政策助推 南向通资金净流入同比增长2.4倍 占香港零售资管增量的36% [2] - 理财通2.0和ETF互联互通等政策优化直接促进跨境资金流动 [3] 中资机构竞争优势 - 深度利用内地与香港跨境通道赋能 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6][7] - 精准捕捉内地背景投资者需求 货币基金引入快速赎回、严控单日回撤等境内经验 [6] - 离岸人民币产品创新优势 香港处理全球80%的人民币支付 [7] 资产配置趋势 - 非股票资产配置占比达59% 主要受益于理财通2.0和基金互认扩容 [9][10] - 固收类产品创新形成差异化优势 包括债券为主、T+0结算现金管理为辅的矩阵 [9] - 美元资产收益处于高位 提升货币基金及固收类债券基金吸引力 [9] 未来发展重点 - 互联互通3.0纳入监管研究日程 ETF通拟扩容覆盖更多行业及主题 [11][12] - 区块链推动资产代币化 人工智能压缩研究及风控成本 [11] - 建议提升南向通基金风险等级上限至R5 纳入多地区主题型指数投资工具 [11]
中资机构,规模大增!
中国基金报· 2025-07-27 21:29
香港资管市场整体表现 - 2024年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规模突破35万亿港元大关,年增速达13%,净资金流入激增81% [1][3] - 资产管理及基金顾问业务的净资金流入飙升571%至3210亿港元,私人银行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的管理资产年增长15%至10.40万亿港元 [3] - 香港资管规模增长源于存量资产增值(恒指年涨18%、中资美元债指数涨12%)、全球资本再平衡(美联储降息预期强化)及政策优化(互联互通2.0系列落地)三重推力 [3] 中资机构表现与竞争优势 - 2024年中资机构管理规模增长15%至3.09万亿港元,净资金流入飙升68%,连续五年跑赢行业平均水平 [1][6][7] - 核心优势包括:跨境资源整合能力(债券通南向通业务)、离岸人民币产品创新(香港处理全球80%人民币支付)、对内地投资者需求的精准捕捉(如货币基金T+0模式) [7][8][9] - 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员公司管理的香港注册基金在前十大基金中占据七席,金融创新项目(沙特ETF、虚拟资产ETF等)主要由中资机构推动 [1][8] 资产配置趋势与策略 - 2024年香港管理的资产中59%投资于非股票资产类别,中资机构通过政策红利捕获(理财通2.0)、固收产品创新(债券+T+0现金管理矩阵)及跨境资产壁垒构建实现差异化布局 [10][11] - 货币基金及固收类债券基金规模提升,受益于美元资产高收益吸引力;中资机构在低波动性资产构建(如REITs ETF)和跨区域投资工具(亚太REITs市场)方面表现突出 [11][12] 未来增长引擎 - 互联互通机制优化(如ETF通扩容至更多资产类别、理财通2.0提升风险等级上限至R5)将成为中资机构发展核心驱动力 [14][15] - 科技驱动变革(区块链资产代币化、AI降低风控成本)及能力圈拓展(服务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需求)是关键发展方向 [14]
小摩港股2025 年下半年展望:在进一步重估的道路上前行(附首选股清单)
智通财经· 2025-07-22 14:39
指数表现与目标调整 - 预计恒生指数在2025年上半年取得18%美元回报率且相对亚太除日本指数跑赢约5%后短期内将出现盘整 [1] - 将2025年底恒生指数的基准/乐观/悲观目标从11,600/12,400/10,300港元上调至13,000/14,000/11,000港元 对应回报率分别为2%/10%/-14% [1] 市场驱动因素 - 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及股票配售总额达1,070亿/1,740亿港元(140亿/220亿美元) 为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 [2] - 南向资金净流入达7,780亿港元(1,000亿美元) 占香港股票总成交额23% [4] - 恒生指数未来12个月市盈率为14倍 较10年均值低0.5个标准差 是除东盟外亚太地区折让最大市场 [4] - 1个月期HIBOR下降超1.5%时期恒生指数平均上涨约14% 美元指数下降超5%时期恒指平均上涨约20% [5] 宏观经济指标 - 香港住宅房价在2025年第二季度企稳 5月零售额同比正增长 [3] - 摩根大通香港季度宏观指数在2025年6月从放缓区间升至扩张区间 [3] - 恒生指数共识未来12个月EPS自2024年10月以来上涨7% 2025/26年预期EPS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7%/7.3% [3] 行业配置与评级 - 超配金融股及非必需消费品股 将地产股评级上调至中性 维持低配公用事业股 [1] - 金融板块占恒生指数市值52% 其EPS上调抵消公用事业和房地产板块拖累 [3] 首选股票列表 - 大型股首选:友邦保险(1299.HK)、中银香港(2388.HK)、银河娱乐(0027.HK)、香港交易所(0388.HK)、领展房产基金(0823.HK)、创科实业(0669.HK) [1][2] - 中小盘股首选:美高梅中国(2282.HK)和中国建筑国际(3311.HK) [1][2] 主题投资机会 - 稳定币主题:香港将于8月发放稳定币牌照 重点关注富途控股(FUTU.O)和众安在线(6060.HK) [6][7] - 北部都会区主题:若重新受关注 恒基地产(0012.HK)和中国建筑国际(3311.HK)为关联度最高标的 [6][7] - 高股息主题:境内低收益率环境下 香港本地高股息股可能迎来增量资金流入 涉及恒生银行(0011.HK)/恒基地产(0012.HK)/电能实业(0006.HK)/万洲国际(0288.HK)等 [8] 流动性机制创新 - 港币-人民币双柜台纳入互联互通机制将降低交易成本 提升内地投资者用人民币购买港股需求 [3][4] - 南向资金持有符合条件的恒生指数成分股平均比例仅2.4% 远低于所有可投资标的平均持有比例19.7% [4] 利率与汇率环境 - 预计2025年下半年3个月期HIBOR将升至2-2.5% 较当前2.0%高出0-50基点 [5] - 美元指数到2025年底可能降至94.7 较当前水平下降约4% [5]
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细则近期有望公布
证券日报· 2025-07-11 00:16
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进展 - 香港证监会与内地监管机构积极合作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 技术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实施细则将近期公布 [1] - 港交所2023年6月19日启动"港元—人民币双柜台"模式 首批24家蓝筹股增设人民币柜台 包括腾讯控股 阿里巴巴等 [1] - 首批24只双柜台证券人民币柜台累计成交额达501 16亿元(2023年6月19日至2025年7月10日) [1] 降低跨境投资门槛 - 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后 内地投资者可直接用人民币交易港股 无需港币中间兑换 [2] - 截至7月10日 港股通标的有550只 累计总市值66 36万亿港元 2025年新上市的宁德时代 赤峰黄金等8只股票已被纳入 [2] - 现行港股通交易以港币计价人民币结算 涉及0 2%至0 3%换汇损耗 人民币柜台可规避汇率波动损失 [2][3] 南向资金与投资者便利性 - 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4 46万亿港元(截至7月10日) 2025年净流入7644 77亿港元 达2024年全年的九成 [3] - 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三大优势 汇率成本归零 操作无缝衔接 风险对冲简化(未来配套人民币国债期货工具) [3]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 - 中国证监会与港交所明确表态推进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 2025年5月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及"稳步推进" 6月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强调互联互通机制优化 [4] - 该举措将提升人民币在跨境投资中的作用 实现计价场景扩容 AH股价差有望收窄 增强全球定价一致性 [4] - 需配套系统对接 印花税制度改革 流动性优化(如引入做市商机制) 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枢纽将持续发挥试验场作用 [4]
港交所IPO融资884亿港元问鼎全球 互联互通推动两地互利共赢
长江商报· 2025-06-23 08:51
港交所25周年发展成就 - 港交所从本地交易所发展为全球领先的国际交易所,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 [1] - 2025年IPO融资额884亿港元,时隔6年重回全球第一,超过2024年全年融资额 [1]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达2400亿港元,较2000年增长17倍;市值达4960亿港元,较2000年增长56倍 [1] - 上市公司数量从790家增至2600余家,增长超3倍 [1][3] - 2014-2024年港股IPO累计募资3030亿美元,超过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居全球第一 [2] 内地企业与港股市场联动 - 165家内地企业排队赴港上市,较1月中旬80家数量翻倍 [2] - 内地企业市值占港股总市值81%,港股通持有证券总值超3.3万亿港元,较2014年提高200倍 [5] - 宁德时代以50亿美元募资额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IPO,推动香港融资规模重登全球第一 [1] - 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H+A"上市,深交所有望迎来新上市模式 [6] 互联互通机制进展 - 跨境支付通6月22日上线,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基础设施衔接 [5] - 互联互通机制从股票扩展至债券、ETF、利率掉期,未来将涵盖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6] - 沪港通启动以来境外投资者在岸股票持仓增长5倍,75%内地投资者通过股票通持有港股 [5] 上市制度改革与市场结构变化 - 2018年后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新经济企业占比显著提升 [3] - 港交所取消盈利要求及同股不同权限制,生物医药和互联网科技企业成为优质上市资源 [3] - 计划推动香港成为全球最大新经济集资地、离岸人民币枢纽及亚洲资产管理中心 [3][6] 技术及交易制度优化 - 实施领航星现货平台优化及衍生产品平台开发,提升市场科技基础设施 [6] - 取消恶劣天气暂停交易、调整交易费率等措施改善市场参与者体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