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

搜索文档
本周,一批“大国重器”上新!
中国基金报· 2025-07-06 22:40
能源领域重要突破 - 浙江北仑电厂8号机组投产 单台年发电量60亿度 火电装机容量达734万千瓦成为我国最大火力发电厂 [1] - 北仑电厂新机组陆续投产后将实现734万千瓦总装机规模 [1] 甲醇双燃料动力船舶 - 国内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完成首航 实现国产绿色甲醇首次加注 [1] - 该船舶实现国内船东第一单 国内船厂交付第一艘 国产甲醇主机首次实船应用三大突破 [1] - 展现国内航运企业从设计建造到燃料供应全链条自主能力 [1] 水电技术突破 - 全球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转轮研制成功 转轮直径6.23米 [1] - 该转轮将应用于西藏扎拉水电站 在水力性能 高效运行区间和承压能力方面实现行业突破 [1] 天然气处理技术 - 我国首个天然气全链条深冷处理厂在四川投产 采用自主研发超低温深冷技术 [2] - 该厂可年处理20亿立方米天然气 一次性产出7种产品包括商品天然气 液态乙烷等 [2] 海上光伏项目 - 我国首个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在青岛投用 装机容量7.5兆瓦 [2] - 项目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 年发电量1670万千瓦时 [2] - 采用漂浮式结构利用海水散热 发电效率提升5%-8% [2]
美国突然松绑EDA禁令:中国芯片业能否抓住这3个月窗口期?
搜狐财经· 2025-07-03 11:24
事件回溯 - 美国政府于2025年5月28日对三大EDA巨头(西门子、Cadence和新思科技)发出禁令,要求停止向中国客户提供芯片设计软件,这三家公司合计占据全球74%市场份额 [5] - 禁令背景与中美稀土贸易博弈相关,中国4月对镝、铽等7类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冲击了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 [5] - 6月伦敦会谈后,美国承诺解除芯片设计软件等领域的出口限制,换取中国加快稀土出口审批,西门子于7月3日率先确认解禁,但Cadence和新思科技尚未表态 [6] 战略窗口期分析 - 政策松绑设定为90天"技术评估期",是美国在稀土供应压力下的战术让步 [10] - 67%的中国IC设计公司计划维持国际EDA与国产工具并行的"双轨制"策略 [10] - 国产EDA企业概伦电子和华大九天已具备部分工具替代能力,但在高端芯片设计流程完整度上与国际巨头存在代际差距 [10] 中国企业应对策略 - 华为在被列入实体清单后5年内累计研发投入超4000亿元,推动海思半导体从备胎转为主力 [11] - 中微公司通过并购海外技术团队实现7nm刻蚀机突破并进入台积电供应链 [11] - 长江存储采用"非美"产线策略,其128层3D NAND闪存产线的美国技术占比已降至15%以下 [11] 企业行动框架 - 建议制定三阶段计划:90天紧急采购、180天技术过渡、365天自主替代 [12] - 技术维度需区分必须采购的高端工具与可替代基础软件,优先保障5nm以下先进制程研发连续性 [12] - 多数企业倾向双轨制策略,因EDA领域完全自主化仍需3-5年 [12] 长期行业影响 - 当前解禁存在局限性:美国保留政策回调权利,另两家EDA巨头未表态,乙烷出口限制未解除 [13] - 技术管制松紧与地缘政治波动同步,需建立更坚韧的创新体系 [13] - 中国芯片产业需把握窗口期机遇,同时保持自主研发战略定力 [13]
从实用功能到创意巧思 中国“清凉”小商品撬动全球大生意
央视新闻· 2025-07-02 14:27
清凉产品出口热潮 - 风扇帽、宠物冰垫等小型清凉用品在海外市场受到欢迎,太阳能风扇帽因无需充电设计吸引采购商[1][3] - 带风扇的防晒伞因创意设计被采购商抢购,商家根据客户需求推出不同尺寸(如半径从60公分扩大到70公分)[3][5] - 宠物冰垫和宠物冰脖采用凝胶技术快速散热,南美国家如墨西哥、智利等提前采购[5][7] - 外贸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便携式小风扇、移动空调等品类近30天销售额同比增长77%[9] 大型制冷设备出口增长 - 河南某冰箱企业单日发货8辆12米货柜至非洲,800升冷柜和3.6米宽超大冷柜需求旺盛[11][13] - 4月单月冰柜销售增长率达324%,上半年订单量超去年总量的90%[13] - 企业定制能力突出,如针对非洲电压不稳定问题将冷柜电压适应范围拓宽至160—260伏,并解决高温环境停机问题[15] - 移动空调因便携性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5月底订单同比增长10%[17] - 某企业日产能达5000台移动空调,正研发帐篷空调、房车空调等新产品[19] 制冷家电出口数据 - 1—5月家用空调出口94.5亿美元(同比+17.8%),风扇出口56.5亿美元(同比+7.1%),冰箱出口33.2亿美元(同比+5.1%)[21] 制冷材料创新 - 浙江某纺织企业凉感丝面料制成的床上用品四件套销往美国,凉感面料销量达1000多万米,年增长25%以上[23][25][26] - 山东企业突破第四代制冷剂制造技术,其全球变暖潜能值低于10,欧洲订单同比增长50%[28] 行业趋势 - 行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产品向智能化、节能化、个性化发展,注重绿色低碳技术[30]
记者手记:六十年,“争气台”这样托举中国梦
新华社· 2025-07-01 20:35
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发展历程 - 四川江油龙门山脉松花岭地区建有我国第一座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高空台),该设施可模拟发动机空中飞行条件,是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核心试验设施[1] - 高空台已完成近百型现役和在研发动机的鉴定与科研试验,被行业称为"争气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1] - 1965年老一辈航发人在四川荒芜之地启动建设,经历30年艰苦奋斗,于1995年建成投用,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五个、亚洲首个拥有该设施的国家[3] 历史建设与精神传承 - 建设初期面临零起点、零基础、零经验的困境,建设者住茅草房、饮河水,在极端气候下用原始工具开垦[3] - 聂荣臻元帅曾强调加快建设高空台的战略意义,该设施承载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使命与梦想[3] - 2008年汶川地震后基地损毁严重,公司1个月内恢复地面台功能,随后异地重建新基地,几年内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新试验设施[4] 新一代技术团队发展 - 绵阳新基地试验厂房规模宏大,硬件能力达世界一流水平,实现老基地在新园区的技术升级[4] - 当前试验团队中"85后"成员占比近70%,2023年4月在新基地实现某型发动机关键试验一次成功[6] - 年轻团队继承"百折不挠、为国铸剑"的航发精神,体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理念[6]
一线调研丨17年成为车身焊接领域冠军 这家企业背后藏着什么创新密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1 14:28
公司概况 - 公司专注汽车数字化焊装生产线及智能制造装备17年,成为细分领域单项冠军[1] - 总部位于广州花都区,拥有美国子公司负责海外产线安装调试[2][4] - 海外业务覆盖北美、欧洲等20国,美国市场占海外业务40%以上[6] 技术研发 - 2012年投入800万元建立激光实验室,提前布局激光焊接技术[10] - 全球首发"柔性魔幻机器人岛",集成磁悬浮直线电机驱动等黑科技,生产效率提升50%,人工成本下降80%[13][15][17] - 采用数字虚拟生产线技术,缩短实体生产线50%调试时间[19] - 研发激光螺旋点焊技术,焊接时间从3.5秒缩短至0.4秒,效率提升9倍[21][23] - 累计拥有800多项专利,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50%以上,年研发投入超1亿元[23] 市场表现 - 为美国顶级车企交付第三条焊装生产线,总出货量56个集装箱货柜[4] - 获得美国车企1亿多美元订单,建立长期合作关系[6] - 为欧美车企提供超千条"中国方案",打破本土供应商垄断[28] - 自主研发智能设计软件,实现海外产线远程交付[30] 产业链赋能 - 建立测试中心对设备进行评测,帮助国内中小企业进入全球供应链[32] - 带动上海德容等企业产品出口德国[34] - 作为广州数字化转型核心单位,与上千家产业链企业合作[34] - 推动形成"创新联合体",助力中小企业集体出海[36]
从贴牌到创牌,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从受制于人到自主研发——青岛外贸企业的“突围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6-30 13:39
青岛外贸企业转型路径 - 青岛外贸企业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从贴牌到创牌、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受制于人到自主研发的多元化突围路径 [2] - 代工企业通过品牌化转型实现逆势增长,如青岛绿清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从代工转向自主研发与品牌建设,员工规模从不到10人发展到近200人 [3][4] - 初创公司通过技术突破打破国际垄断,如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氮化硅材料自主研发并出口的企业 [8][9] - 产业集群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如平度睫毛产业年产量占全球70%,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实现抱团出海 [11][12][13] - 传统企业通过渠道变革实现转型,如青岛万青集团新增跨境电商营销模式,海外分公司和海外仓进入正常运营 [14] - 智能制造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拓展海外市场,如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码垛机器人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6][17] 企业案例深度分析 - 青岛绿清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专注轻量化、小单快返及柔性定制服务,营业额连年保持40%高增长,与欧美上万所学校和组织建立战略合作 [4][5][6] - 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采用燃烧合成法生产氮化硅粉体,技术达日本水平且价格仅1/3,倒逼日本企业降价40%,出口占比达70% [9][10] - 青岛蝴哒睫毛有限公司依托平度睫毛产业集群,月订单量超百万,产品远销日韩欧美,计划打造自主品牌 [11][12][13] - 青岛万青集团形成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和组织力,在日欧美市场均有高占有率,研发团队由几十名资深专家组成 [14][15] - 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码垛机器人抓取速度达每小时1800次,单次抓取超100公斤,为20多国提供逾7000套解决方案 [16][17] 行业趋势与数据 - 平度睫毛产业共有市场主体5000余家、2万多个加工点,年产量占全国80%、全球70% [11][12] - 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货值今年前5个月增长超50%,更多国产机器人将融入全球产业链 [18] - 瓷兴公司每年创造约3000万元人民币出口额,每10辆可充电新能源汽车中有3辆使用其氮化硅基板原材料 [10] - 宝佳智能研发投入占比超5%,拥有150人研发团队,每年立项20余项新产品且70%当年实现转化 [17]
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CPU发布
财联社· 2025-06-26 16:14
龙芯3C6000处理器发布 -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国产通用处理器龙芯3C6000在北京发布 [1] - 性能相当于2023年或2024年市场主流产品水平 [1] - 采用自主设计的龙架构指令系统 [1] - 无需依赖任何国外授权技术和境外供应链 [1] - 满足通算、智算、存储、工控、工作站等多场景计算需求 [1]
中国攻破“卡脖子”技术!电力心脏不再受制于人,东电再立新功!
搜狐财经· 2025-06-25 08:32
电力领域关键技术突破 - 东方电气集团成功研发百万千瓦级核电主机技术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5] - 该技术此前依赖美国 日本进口 单个设备成本高达上亿美元 [3] - 2023年项目成功投产 验证稳定性优于国外产品 [5] 行业影响 - 电力装备自给率从5年前60%提升至85%以上 [7] - 国产设备普及使电力成本降低30%以上 [5] - 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包括零部件供应商和发电厂运营商 [6] 公司成就 - 东方电气积累数百项专利 实现从"卡脖子"到"抓机遇"转变 [5] - 产品已出口至一带一路国家 提升国际影响力 [6] - 公司参与过三峡大坝 高铁供电等国家重大项目 [5] 技术发展 - 科研团队耗时2-3年进行试验验证 [5] - 参考国际标准优化设计 确保安全可靠 [5] - 下一阶段目标为攻克储能技术 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 [9] 经济影响 - 2019年电力设备进口额达300多亿美元 [3] - 新技术节省上千万美元进口成本 [5] - 节省外汇可用于其他科技研发 [6]
任正非提到罗登义、屠呦呦和黄大年!他眼中的基础理论研究显然并非纯理论,为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6-13 10:57
公司动态 -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近期接受人民日报专访,回应外部封锁打压时表示"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4] - 任正非对昇腾芯片的评价是"美国夸大了华为的成绩,华为还没有这么厉害" [4] - 华为2024年研发费用支出达1797亿元,占全年收入20.8%,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2490亿元 [5] - 华为2024年研发人员约11.3万名,占总员工54.1%,每2名员工就有1人专职创新 [5][10] 研发战略 - 华为研发投入中约600亿元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考核,1200亿元用于产品研发需考核 [6] - 公司坚持"比起砸钱买设备,最应该砸科学家"的理念,高薪聘请全球顶尖人才 [6] - 每年在全球寻找天才少年,以高额薪资吸纳顶尖人才补充科研队伍 [7] - 截至2024年底,华为在全球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15万件,2024年PCT专利申请量6600件蝉联全球第一 [10] 发展历程 - 1991年推出首台自主交换机HJD48,标志中国通信设备从"贴牌组装"迈向"自主设计" [8] - 2019年启动"备胎计划",海思芯片转正,鸿蒙系统问世,构建全栈技术生态 [8] - 2024年全年营收突破8600亿元,2025年推出鸿蒙电脑补齐生态版图 [8] - 2023年知识产权收入达5.6亿美元,专利库成为持续产出现金流的"专利银行" [10] 行业影响 - 2024年中国PCT专利申请量突破7万件,华为以6600件领跑全球 [10] - 中国科技企业每前进一小步都将引起国际社会轩然大波 [11] - 华为的自主研发创新已成为行业标杆,有望带动更多中国企业 [12] - 中美芯片谈判中中国保持"站着"姿态,未在芯片和稀土问题上让步 [12]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张亦海答21记者:研发装备每天保障5万矿工安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18:31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背景 -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是救援战线上的技术保障队伍 职责是保护一线救援人员安全 由博士和硕士组成的科研队伍 具备自主研发装备能力 [2] - 队伍成立于2018年 依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边坡雷达团队发展建设 [4] 自主研发边坡雷达的动因 - 自主研发出发点为解决国家在先进装备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3] - 外在动力为国家对先进装备的现实需求 强调产学研用结合 [3] - 内在动力为团队敢于争夺技术制高点的精神 [3] 技术研发成果 - 2014年成功研制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边坡雷达监测装备 性能赶超国际水平 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压缩进口设备市场份额 [3] - 10余年攻关研发出10余款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监测装备 [3] - 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专利奖等16项省部级奖励 [3] 装备应用成效 - 累计参与50余次重大应急行动 通过实时监测预警保障救援人员安全 [4] - 服务国内大型露天矿山 同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协助塞尔维亚 塔吉克斯坦 秘鲁等国矿山安全监测 [4] - 自主研发装备每日保障国内外约5万名矿工作业安全 显著提升露天矿山安全生产水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