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
搜索文档
亚太股份(002284) - 2025年09月17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8 15:28
**财务表现与运营效率** - 毛利率提升受益于国内汽车销量增长及国际市场新项目上量,规模效应显现 [1] - 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内部降本增效和工艺优化,提升制造能力 [1] - 产能利用率维持较高水平,根据定点项目市场销量情况扩产以满足需求 [1] **技术研发与产品布局** - EMB产品具备技术储备但尚未量产,投放时间取决于客户项目计划 [2] - 角模块技术集成轮毂电机、EMB、主销转向系统、主动悬架及底盘域控制器,支持独立控制及拓展车辆功能(如原地转向、横向移动) [2] - 线控制动及EMB产品涉及滚珠丝杠和无刷电机技术研究 [3] **市场竞争与战略定位** - 作为国内制动系统龙头企业,定位国际一流汽车零部件企业 [4] - 相比外资品牌具备定制开发能力、高性价比、快速响应及服务优势,技术差距逐步缩小 [4] - 国内外整车企业加大本土化采购力度,为自主零部件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4] **未来增长方向** - 扩大市场覆盖面,开拓合资品牌全球采购平台及主流自主品牌市场 [5] - 加快汽车电子系统等新产品市场推广与应用,争取更多项目 [5]
光大证券:维持百度集团-SW(09888)“买入”评级 云计算、智能驾驶、自研芯片打开估值空间
智通财经网· 2025-09-18 14:14
业绩预测上调 - 上调2025-2027年营业收入预测至1308亿元、1399亿元、1483亿元,较上次预测分别提升1.3%、2.9%、3.0% [1] - 上调2025-2027年Non-GAAP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82亿元、205亿元、230亿元,较上次预测分别提升1.5%、3.3%、3.3% [1] - 当前股价对应市盈率分别为18倍、16倍、14倍 [1] AI商业化进展 - 萝卜快跑在武汉地区实现盈亏平衡且订单数量加速增长,出海拓展顺利 [2] - 昆仑芯片出货量超预期,自研大模型、计算平台与芯片形成软硬协同体系,提升训练及推理性价比 [2] - 数字人、Robotaxi等AI商业化变现和生态价值获市场重估,推动港股股价在9月5日至17日期间上涨35.1% [1] 战略合作与生态构建 - 与招商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大模型、云计算等AI技术在科创产业、交通物流、综合金融及地产园区领域开展合作 [1] - 通过云计算、智能驾驶和自研芯片三大业务构建AI生态壁垒,打开估值空间 [2] - 公司净现金流维持健康水平,支撑AI长期战略投入 [2]
智能驾驶概念拉升,科博达、均胜电子3连板,拓普集团续创新高
证券时报网· 2025-09-18 10:34
智能驾驶政策推动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填补我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产品安全基线空白 为行业准入、质量监督和事后追溯提供关键技术依据 [1] - 八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 深入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加快网联基础设施和云控平台建设 鼓励汽车前装V2X、5G等高性能通信模块 加快推进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 [1] - 政策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完善 [1][2]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政策端对L3车型松绑 叠加后续权责划分、智能网联汽车参数等细则出台 有望重塑汽车行业竞争逻辑 从单纯价格战转向价值维度竞争 [2] - 智能化成为车企重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智能网联长期成长逻辑强化 龙头企业迎估值重塑窗口 [2] 市场表现 - 智能驾驶概念18日盘中强势拉升 永新光学、中国汽研涨停 科博达、均胜电子斩获3连板 拓普集团涨近7%续创新高 [1] 产业链投资机会 - 建议关注智能网联产业链标的 [2]
均胜电子获得150亿元订单,要为头部车企造汽车“超级大脑”!
江南时报· 2025-09-18 10:24
核心订单公告 - 公司新获两家头部品牌主机厂客户的汽车智能化项目全球定点 提供中央计算单元和智能网联等产品 [1] - 项目全生命周期订单总金额约150亿元人民币 计划从2027年开始量产 [1] - 中央计算单元是集成智能驾驶 智能网联和智能座舱的"超级大脑" 实现对整车核心功能的统一管理 [2] 技术产品优势 - 中央计算单元通过高度集成硬件与软件平台替代传统分散的ECU 是智能汽车大脑的核心载体 [2] - 推出基于不同芯片平台的智驾域控产品 包括高通Snapdragon Ride第二代芯片平台 算力达200 TOPS [4] - 基于地平线 黑芝麻智能等国产芯片开发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并战略投资自动驾驶芯片商新芯航途 [5] 市场地位与客户认可 - 订单来自两家头部主机厂客户 公司智能化平台型产品获全球性头部客户认可 [2] - 今年累计获得至少160亿元智驾订单 客户包括知名头部合资厂商 中国造车新势力和海外新能源厂商 [3] - 成为全球智驾头部阵营重要角色 具备"Local for Local"全球化布局优势服务全球车企 [3][4] 业务发展态势 - 建成涵盖"域控+智驾算法+芯片"的智能辅助驾驶新生态 进入快速收获期 [5] - 具备为不同地区提供研发和生产的能力 能将中国先进技术向海外车企赋能 [4] - 2023年推出全球首批基于高通第二代芯片的域控制器 支持L2++到L4级别智能驾驶 [4]
智能驾驶概念震荡拉升 德众汽车等多股涨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10:07
智能驾驶概念股表现 - 智能驾驶概念早盘震荡拉升 [1] - 德众汽车涨停 [1] - 科博达实现3连板 [1] - 中汽股份涨停 [1] - 光洋股份涨停 [1] - 中国汽研涨停 [1] - 日盈电子跟涨 [1] - 莱赛激光跟涨 [1] - 千里科技跟涨 [1] - 星网宇达跟涨 [1]
与比亚迪合作的它,放弃造车、改行做智驾供应商
36氪· 2025-09-18 09:33
融资情况 - 上月末完成E轮追加融资9700万美元 参与方包括优步 英伟达 贝利·吉福德 冰屋风投 亲和风投 誓言风投等投资基金 [1][3] - 今年4月先期注入1.06亿美元资金 本轮融资总额达2.03亿美元(约14.44亿人民币) [3] - 4月E轮融资企业估值约60亿美元 较2021年D轮融资86亿美元估值下跌超过三成 [3] 公司背景 - 2016年由前谷歌Waymo项目资深工程师朱佳俊和戴夫·弗格森共同创立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 [8] - 朱佳俊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系 2008年获弗吉尼亚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硕士学位 [10] - 差异化选择末端无人配送细分赛道 直接瞄准L5级无人驾驶技术但不以载人车辆为方向 [11] 产品与技术 - 2018年造出初代无人配送原型车R1 后升级R2车型 加大货箱并升级智能驾驶系统 [14][16] - 2022年与比亚迪合作完成第三代纯电动无人驾驶配送车 命名"Nuro" 采用比亚迪三电技术 配备独立制冷设备 [17][19] - 2024年业务转型为提供自动驾驶技术授权 推出Nuro Driver™自动驾驶系统平台 采用英伟达DRIVE Thor芯片 [25][27] 合作与监管 - 2018年起与沃尔玛 达美乐披萨等北美零售商建立合作试点 [14] - 成为首家获准在公开道路上测试无方向盘 无脚踏板专用无人配送车的公司 [14] - 优步计划在Lucid Gravity纯电SUV上集成Nuro系统 从2026年起部署超过2万台自动驾驶Robotaxi [29] 行业环境 - 2022年至2023年智能驾驶产业经历"资本寒冬" 企业受困于技术"长尾问题"和成本效益挑战 [19][21] - 北美外卖平台UberEats和DoorDash通过众包模式实现低成本末端配送 对无人配送车成本构成竞争压力 [21] - 行业从重资产造车模式转向轻资产技术赋能 强调生态合作与商业化能力 [25][29] 战略调整 - 2022年末裁员30% 暂缓第三代物流车量产计划 检讨激进扩张策略(员工规模从700人增至1500人以上) [23] - 2023年彻底检讨发展战略 2024年宣布从造车运营转向自动驾驶技术授权模式 [25] - 资本层面大致认可转型 投资方战略着眼点各异 英伟达侧重芯片与算力合作 优步侧重Robotaxi部署 [27][29]
25万级纯电轿车,谁的日子最好过?
车fans· 2025-09-18 09:17
文章核心观点 - 一线销售反馈显示纯电轿车市场竞争激烈 各品牌通过价格权益、智能驾驶配置和品牌力争夺客户 [1][2][3][5][6][7][9][11][12][13][14][15][17] - 客户决策关键因素包括价格政策、智能驾驶功能、品牌口碑、交付周期和外观设计 [2][7][9][13][17] - 特斯拉Model 3和小米SU7因品牌号召力与交付效率成为最难应对的竞品 而部分传统豪华品牌和新势力品牌相对容易竞争 [3][7][9][14][15][17] 各品牌轿车销售情况 **智界S7** - 主销配置为Max版 首销期权益总值53000元 含10000元选配金和20000元ADS辅助驾驶补贴 [2] - 进店客户占比10%-20% 客户关注价格政策与智驾升级 部分担忧售后网点覆盖和降价风险 [2] - 客户以女性为主 决策关键为价格与华为ADS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2] **小鹏P7** - 主销款702 Ultra售价21.98万元 权益含免费颜色、半价轮毂、30000积分和5000元置换补贴 [5] - 进店客户占比30% 客户认可其独特外观设计 [6] - 客户购车动机为颜值、科技与智驾功能 实车外观反馈优于早期申报图 [7] **小米SU7** - 全系配置均为热销款 权益赠送纳帕真皮和终身免费辅助驾驶 [9] - 进店客户占比30%-40% 客户反馈等车周期长、内饰质感一般、空间有限及座椅偏硬 [9] - 客户最看重小米品牌影响力和前期积累的市场口碑 [9] **极氪001** - 主销WE95四驱版本月优惠含10000元尾款减免或16000元选装权益或5年免息 老车主推荐送2999元贴膜 [11] - 进店客户占比40% 客户满意整体设计但认为智能化与智驾进度落后 [12] - 客户核心关注点为安全性能、操控体验和三电系统终身质保 [13] **特斯拉Model 3** - 主销灰色标准续航版 权益含5年免息、保险补贴和8000元引荐车漆优惠 [17] - 进店客户占比20%-30% 客户反馈空间不足且缺少前保摄像头 [17] - 客户决策因素为操控性、颜值、品牌信誉、售后稳定性及1-2周快速交付 [17] 市场竞争格局 **核心竞品分布** - 智界S7主要竞品为小米SU7、宝马3系/奥迪A4/奔驰C级(34C)和特斯拉Model 3 [3] - 小鹏P7主要竞品为小米SU7、阿维塔06和特斯拉Model 3 [7] - 小米SU7主要竞品为特斯拉Model 3及各大新能源品牌轿车 [9] - 极氪001主要竞品为小米SU7/小米SUV、特斯拉Model 3/Y、蔚来ET5T/ES6 [14] - 特斯拉Model 3客户对比车型分散 包括比亚迪汉、智己L6、小米SU7、极氪007和吉利星愿 [17] **竞品难易度分析** - 智界S7最容易竞争奔驰C级 因品牌和政策优惠差异 最难应对小米SU7因客户品牌忠诚度高 [3] - 小鹏P7最容易竞争阿维塔06因空间配置价格优势 最难应对小米SU7和特斯拉Model 3因品牌号召力 [7] - 小米SU7最容易竞争极氪001/007因口碑对比优势 最难应对特斯拉Model 3因交付周期和补贴政策 [9] - 极氪001最容易竞争小米SU7因交付周期和定金兜底策略 最难应对特斯拉因品牌影响力 [14][15] - 特斯拉Model 3最容易竞争非忠实小米粉丝客户 通过交付时效性和政策紧迫性促成转化 [17] 客户行为特征 - 纯电轿车客户以个人市区代步需求为主 女性客户占比高 重视外观设计 [2] - 客户普遍关注价格政策、智能驾驶功能、交付周期及品牌口碑 [2][9][17] - 部分客户担忧售后网点覆盖、降价风险及明年购置税与补贴政策变化 [2][9][14]
智驾领域利好来袭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将迎来国家标准(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 2025-09-18 09:04
政策标准发布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 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基线 要求系统只能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 [1] - 标准针对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 设置人机交互、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记录等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 构建"三重安全保障" [1] - 标准明确要求驾驶员必须先培训才能使用系统 加强系统运行数据记录 进一步防止功能被误用滥用 是支撑产业规范发展的关键一步 [1] 行业市场数据 - 2025年1-6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到82.6% 16万以下市场中智驾装车率进一步增长 [2] - 2024年1—7月 中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为775.99万辆 同比增长21.31% 渗透率升至62.58% [2] -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但也存在产品性能缺乏统一基线等问题 [2] 行业发展趋势 - 预计当前至明年是汽车高阶智驾技术成熟度、政策法规、用户接受度与商业模式共同突破的窗口 [2] - 在堆积AI能力发展趋势下 大算力芯片与模型的持续研发投入高 车企不再强制主导辅助驾驶全栈自研 而是展开丰富的战略合作 推动智能化渗透率进一步普及 [3] - 供应链格局显现 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域控制器、辅助驾驶芯片等国内供应商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其行业影响力 并向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发展 [3] 相关公司动态 - 地平线机器人为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市场主导者 是少数可同时供应芯片+算法的供应商之一 其J6P及HorizonCell可提供1120TOPS算力 产品已搭载理想L6Pro、蔚来firefly萤火虫等车型 并进入比亚迪、奇瑞、博世等客户 [4] - 黑芝麻智能华山系列A1000Pro算力达106TOPS 推出A2000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 与吉利等主要汽车OEM以及Tier1合作 已进入银河E8、领克07等车型 其武当C1200是业内首个跨域计算芯片 [4] - 速腾聚创是高线数激光雷达产品唯一可量产厂商 其520线数字化激光雷达已搭载于智己LS6和极氪9X 在该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5] - 佑驾创新凭借智能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两大业务斩获多家定点 推出中高阶辅助驾驶域控制器iPilot 4 plus 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iRobo已商业化落地 公司完成680万新H股配售 募资净额1.55亿港元将加大中高阶辅助驾驶与L4自动驾驶投入 [5][6]
机构:国内激光雷达厂商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证券时报网· 2025-09-18 08:41
行业市场前景 - 预计2025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240.7亿元,2026年进一步上升至431.8亿元 [1] - 行业正迎来“量价齐升”的黄金时期,出货量有望进一步提升 [2] - 随着汽车智能化及机器人产业持续发展,激光雷达作为核心感知部件将持续受益 [1]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激光雷达企业订单大增 [1] - 智能驾驶和机器人产业驱动,叠加成本下探,带动激光雷达持续放量 [1] - NOA渗透率提升、Robotaxi渗透率提升、AEB强制上车以及自动驾驶政策完善有利于激光雷达需求爆发 [2] 应用市场格局 - 2022年全球激光雷达解决方案下游应用中,机器人领域占据主要地位,占比达68.2%,智能驾驶汽车领域应用占比28.7% [1] - 激光雷达已从“贵族传感器”变成“10万级标配” [2] 中国厂商竞争力 - 国内激光雷达厂商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不断升级自研技术 [1] - 2024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中,中国厂商领跑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1] - 中国厂商在规模、成本和量产节奏上已领先全球 [2]
小鹏汽车-W(09868):欧洲首个本地化生产项目启动,全球化布局再添新篇章
长江证券· 2025-09-17 23:20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6] 核心观点 - 欧洲首个本地化生产项目于2025年Q3在奥地利格拉茨麦格纳工厂启动 首批小鹏G6与G9顺利量产下线 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已启用 未来预期投产更多车型 [2][4][8] - 智能驾驶持续领先 渠道变革和营销体系加强 叠加强势新车周期开启 公司销量有望稳步提升 [2][8] - 规模提升、平台和技术降本效果将进一步体现 叠加软件盈利的商业模式拓展以及出海持续增长 公司未来盈利具备较大弹性 [2][8] 全球化布局进展 - 欧洲本地化生产项目启动 研发与生产协同 助力全球化布局 小鹏汽车在欧洲完成从研发到批量生产的全价值链布局 [8] - 自2021年进入欧洲 目前已覆盖全球超46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1-7月海外销量达1.87万辆 同比+217% [8] - 欧洲市场小鹏斩获中高端纯电汽车中国品牌销量第一 2025年上半年销量超8千辆 G6作为主力车型占比约67% [8] - 前期小鹏首个海外产能印尼KD工厂投产 实现X9生产交付 本次欧洲产能启动进一步完善全球化布局 [8] 销量与业绩展望 - 2025Q3预期交付量11.3-11.8万辆 同比增长142.8-153.6% 预期收入196-210亿元 同比增长94.0%-107.9% [8] - 新款小鹏G6、G9上市即热销 多次获得国内细分市场销量冠军 在多个海外市场长期位列细分市场第一名 [8] - 7月3日小鹏G7正式上市 Q3发布全新一代P7 Q3将有两款全新的重磅车型开始交付 Q4小鹏鲲鹏超级电动车型逐步进入量产 [8] - 预期公司Q4实现单季度扭亏 实现全年规模自由现金流 [8] - 预计公司2025年收入为928亿元 对应PS 1.6X [8] 产品与战略 - MONA M03和P7+开启公司新车周期 [2][8] - 后续小鹏P7+即将登录欧洲 车型拓展有望持续增强欧洲销量 [8] - 实现"一车双能"战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