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

搜索文档
国家氢能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
央视新闻· 2025-08-21 19:08
行业政策与支持 -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国家氢能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1] - 该中心旨在提升氢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并发挥计量对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 [1] 氢能产业特征 - 氢能是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 [1] -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氢能汽车产业并在多地布局氢能汽车产业园 [1] 计量技术作用与挑战 - 计量是保障氢能汽车产业链中制氢、储氢、加氢、燃料电池系统、整车性能等多个环节的基础技术 [1] - 当前产业存在关键计量技术缺失、现场在线计量校准问题突出、产业专用国产化检测设备研发不足等问题 [1]
东吴证券:给予方盛股份增持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8-21 12:12
财务表现 - 2025H1营业收入1.80亿元 同比增长15.41% 主要因风电行业景气度提升及新客户量产 [1] - 2025H1归母净利润1447.87万元 同比下降27.47% 因毛利率同比下滑5.73个百分点 [1] - 2025Q2营收1.06亿元 环比增长41.70% 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5.70% [1] 产品结构 - 换热系统营收0.51亿元 同比增长17.73% 板翅式换热器营收1.23亿元 同比增长16.87% [2] - 槽铝/封条等产品营收0.05亿元 同比下降21.85% 因子公司内部订单调整减少外部销售 [2] - 换热系统毛利率24.42% 同比下降5.46个百分点 主因内销占比提升及铝价上涨未完全传导 [2] 业务领域 - 风电领域需求旺盛 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增长50% 因市场整体需求扩大及大客户订单增长 [1][3] - 储能/氢能/数据中心液冷为新增长点 预计新兴业务全年营收实现翻倍增长 [3] - 数据中心液冷产品包括水冷散热器/干冷器/不锈钢管路 已与头部客户开展合作 [3] 原材料成本 - 2025H1铝锭平均结算价20.24元/公斤 同比上涨3.84% 但成本未能有效传导至客户定价 [2]
方盛股份(832662):风电需求旺盛推动营收增长,储能、数据中心液冷及氢能为新增长极
东吴证券· 2025-08-21 11:41
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1] 核心观点 - 风电领域需求旺盛推动2025年营收增长50%左右,储能、数据中心液冷及氢能业务成为新增长极,预计新兴业务全年营收翻倍[3] - 2025H1营业收入1.80亿元(同比+15.41%),归母净利润1447.87万元(同比-27.47%),毛利率下降5.73个百分点至19.74%[8] - 2025Q2营收1.06亿元(同比+11.75%,环比+41.70%),归母净利润746.40万元(同比-35.70%),环比改善6.41%[8] 业务分领域表现 - **风电领域**:2025年订单需求显著增长,预计全年营收增速50%[3] - **储能与数据中心液冷**:布局水冷散热器、干冷器及不锈钢管路产品,已与头部客户合作,预计营收翻倍[3] - **换热器业务**:2025H1换热系统营收0.51亿元(同比+17.73%),板翅式换热器营收1.23亿元(同比+16.87%)[8] 财务预测 - **营收**:2025E/2026E/2027E分别为454.16/577.94/736.06百万元,同比增速30.82%/27.26%/27.36%[1] - **归母净利润**:2025E/2026E/2027E分别为43.41/60.94/79.88百万元,同比增速45.63%/40.38%/31.08%[1] - **毛利率**:2025E/2026E/2027E分别为23.42%/23.97%/23.87%[9] - **PE估值**:2025E/2026E/2027E对应89.53/63.77/48.65倍[1] 市场与估值数据 - 收盘价44.39元,市净率8.57倍,总市值3886.34百万元[6] - 每股净资产5.18元(LF),资产负债率25.07%[7] 历史业绩与事件 - 2025H1营收增长主因风电行业景气度提升及新客户量产,归母净利润下滑因内销占比上升及铝价上涨未完全传导[8] - 2025Q2营收环比增长41.70%,扣非归母净利润环比改善12.43%[8]
武汉西南崛起“千亿大道”
长江日报· 2025-08-21 08:28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 - 左岸大道经开段沌口至大军山段全长22公里于8月20日全线贯通 成为城市交通主动脉和新千亿产业带 [1]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 - 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即将开学 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和3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包括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 [1] - 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一期已建成启用 在新能源汽车 氢能 智能网联 船舶交通等领域与武汉经开区深度融合 [1] - 军山新城规划建设22公里环大学创新发展带 科创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1] 制造业与供应链升级 - 湖北迈睿达供应链总部基地将打造国家级研发中心和智能物流机器人生产基地 [1] - 岚图云峰工厂安装1.6万吨超大压铸机产线 可使新能源汽车减重30%同时提高强度 [1] - 海珀特武汉研发中心推出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干线物流重卡 续航超过1000公里 正进军海外市场 [1] 产业集群发展 - 左岸大道沿线布局氢能 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 建设大军山科创园和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 [2] - 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集聚企业400余家 涵盖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莲花跑车 博雷顿 开沃) 新能源企业(中创新航 雄韬氢雄 中原长江)和汽车零部件企业(日本爱机 韩国浦项 广州福迪) [2] - 智汽园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78亿元 2025年上半年工业产值增速达30% [2] 产能扩张与产业链协同 - 中创新航武汉基地四期新建6条生产线 规划年产能40万套动力电池PACK 2026年投产后产值超百亿元 [2] - 中创新航项目将带动林泉 凌云 亿森等10多家配套企业临近布局 [2] - 左岸大道贯通将加速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 推动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 促进武汉西南片区产业协同发展 [2]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濮阳!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07:05
历史文化底蕴 - 濮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底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被称为"华夏龙都""中华帝都""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中国仓颉文化之乡""中国孝道文化之乡"和"中国杂技之乡" [1][3][6][9][39] - 1987年在濮阳出土距今6400多年的蚌壳龙形图案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千余年 [11][13] - 濮阳是"造字圣人"仓颉故里 拥有仓颉陵 史官遗址和仓颉文化博物馆等文化遗址 [16][17] 红色文化资源 - 濮阳作为革命老区 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 处于冀鲁豫革命根据地腹地 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起点 [29][31] - 1947年6月刘伯承 邓小平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 揭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 [33][35] - 清丰县单拐村曾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心脏" 被誉为"边区中枢"和"平原首府" [37] 产业转型升级 - 濮阳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油气产量锐减 正通过转型升级石油化工 装备制造 绿色食品三个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四新两能"产业实现转型 [41][43] - "四新"产业包括新材料 新能源 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新兴产业 "两能"产业指氢能 人工智能两个未来产业 [43] - 濮阳紧紧抢抓国家发展氢能产业窗口期 建成中东部地区最大地下储气库群 拥有5个省级化工类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从"中原油城"转型为"中原氢城" [45] 新材料产业发展 - 新材料产业是濮阳"四新"产业之首 生产的聚碳酸酯新材料应用于防弹玻璃和高档面料 二代生物柴油将废弃油脂变成可持续航煤生物燃料 [47] - 生物基材料产业为化解白色污染提供"南乐方案" 2023年制定出台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 将生物降解材料 聚碳新材料等产业链作为培育重点 [47] - 成立生物降解材料 聚碳新材料 绿色涂料等产业联盟 努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 [48] 特色产业与农业 - 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包括台前羽绒 清丰家居 华龙区油气装备等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50] - 濮阳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范县通过引黄灌溉和压碱改土把盐碱地改造成高产稻田 2013年范县大米成为濮阳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52] 现代物流业发展 - 万邦・濮阳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豫鲁冀最具影响力的农批物流商贸中心 涵盖农产品交易 仓储 加工配送等五大功能区 [54][56] - 发力现代物流业发展 积极融入四条"丝绸之路"建设 打造豫东北交通物流枢纽 全国重要的石化能源物流基地和豫鲁冀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 [56] - 现代物流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濮阳正从"省界边缘"向"区域中心"迈进 [58]
石化和炼油行业反内卷,对化工行业影响几何?
2025-08-20 22:49
行业与公司 * 石化和炼油行业[1][2] * 涉及公司包括民营企业、央国企(如两油公司、中石化)[5][19][2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现状与挑战 * 石化行业利润下滑 2024年全行业营收14.6万亿元 利润跌至万亿以下 2025年利润继续下降8.8%[2] 今年上半年利润下降2.3% 去年下降8.8%[3][25] * 面临产品价格下降、激烈竞争及反倾销诉讼挑战[1][2] * 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 低端大宗产品严重过剩(如聚苯乙烯、聚丙烯粉料) 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如聚丙烯粒料)[3][4][7] * 中国化工产值占全球44.6% 但缺乏国际标准定义权和定价权[3][11][12] 政策与产能调整 * 反内卷成为年度重点任务 国家通过摸排产能、淘汰重复装置、技术升级推动节能降碳和产业结构优化[1][2][17] * 产能预警报告显示14种高风险产品(炼油、丙烯、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丙烯腈、PVC、三氯乙烯等)和10种较高风险产品(纯碱、氢氧化钠、尼龙66、聚醚多元醇、蛋白粉、乙二醇等)[3][4] * 发改委要求200万吨以下产能必须退出 推动小型链厂转型升级[3][26] * 碳达峰前新增一次炼油能力4,000万吨 代表先进技术方向 不会导致过剩[6][16] * 政策要求8月30日前完成项目申报重新评估 10月出台指南意见 年底落实十五五规划[13][14] 企业转型与竞争力 * 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更具优势 设备新技术先进且盈利状况良好 更愿意投入节能改造[5] * 央国企面临更大转型压力 需对老旧装置进行核心改造升级[5][19] * 中石化在新材料领域有布局 如上海石化碳纤维项目(对标东丽技术)、独山子气相法POE项目[21] * 两油公司通过装置更新延长核心设备年限(如金陵石化更新30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至2024年 抚顺石化新建20万吨溶液法聚乙烯装置至2025年)[19] 市场需求与新兴领域 * 新兴市场需求增加(医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推动可降解材料BDO(从不到10万吨增长到超过600万吨)和光伏材料POE(规划产能超过590万吨)快速发展[10] * 炼化一体化、延长产业链受政策鼓励[10] * 氢能发展面临技术、标准、政策和成本障碍 中石化拥有加油站网络可转型为加氢站[23][24] * 新材料行业投资回报比例低 需持续研发投入(如中复神鹰生产T800碳纤维仍亏损)[29] 国际竞争与规划 * 十五五规划需加强内部补链延链 淘汰落后产能 培育优质产能 争夺国际话语权、定价权及标准参与权[11][12] * 绿色能源领域需通过欧洲标准获取订单 缺乏国际标准定义权(如绿氢、绿醇)[11][12] * 需自主生产高端牌号产品(如茂金属聚乙烯、聚烯烃)解决卡脖子问题[11][12] 其他重要内容 * 老旧装置改造聚焦传统大炼化和烧碱装置(如超20年氮肥厂和烧碱厂) 氯碱行业2024年退出20万吨产能 2025年有类似计划 新增产能重点采用乙烯法及膜极距、无汞触媒技术[9] * 炼油指标可谈判流转 有价证券性质 国家划定一次炼油加工红线不超过11亿吨 2024年能力达9.3亿吨[16] * 反内卷政策以引导型为主 非一刀切 结合能效指标给予企业发展空间[17] * 新材料发展依赖市场需求而非具体政策引导 需避免规划过于具体导致产能过剩[18][27] * 中国新材料研发借鉴德国盈创平台模式 高校承担科技专项 结合人工智能取得成果[28]
香港中华煤气(00003) - 2025 H1 - 电话会议演示
2025-08-20 16:30
业绩总结 - 2025年上半年,集团的运营利润为4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16] - 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275.1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微增[18] - 2025年上半年,核心运营利润为30.84亿港元,同比下降3%[18]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72.3亿港元,同比增长5%[69] - 2025年上半年水销售毛利率较上年增加2%[51] 用户数据 - 2025年上半年,集团的客户覆盖率为455.1万户,同比增长0.99%[9]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的天然气销售量为36.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5%[121] - 客户覆盖率达到4615万,同比增长1.62%[121] 新产品与技术研发 - 2025年上半年,智能厨房产品销售量为40万台[55] - 销售的厨房电器数量为258万台,同比增长40%[121] - 2025年上半年氢能发电系统的首个示范项目预计于2025年11月完成[96] 市场扩张与并购 - 马来西亚工厂预计在年底前开始生产[121] - 2025年集团协调目标为约60亿立方米,2030年目标为约100亿立方米[48] 未来展望 - 2025年上半年,绿色甲醇项目预计年需求约为500万吨[92] - 绿色甲醇的生产能力预计增加至15万吨[121] - 2025年上半年安全航空燃料(SAF)的生产量为11.3万吨,预计下半年将增加至16.5万吨[106] 其他信息 - 2025年上半年,集团的总资产为1624亿港元,较2024年末增长了1.0%[19] - 2025年上半年,净资产为689亿港元,净负债比率保持在43%[19] - 2025年上半年,液化天然气进口供应为150万吨/年,相当于21亿立方米/年[6] - 2025年上半年光伏发电量增加了44%,达到11.8亿千瓦时[8] - 2025年上半年光伏业务净利润为16.8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72] - 2025年上半年电力交易量达到36.4亿千瓦时,客户约1500家[76] - 2025年上半年光伏发电量为1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69] - 2025年上半年电力交易量为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21] - 2025年上半年香港的市政燃气美元利润增加了0.04 RMB/m³,达到0.54 RMB/m³[31] - 香港的天然气销售量为14,935 TJ,相当于4.30亿立方米,保持稳定[23]
世界领先!石油时代将被终结?中国黑科技让能源价格跌成白菜价!
搜狐财经· 2025-08-20 13:22
技术突破 - 中国团队在直接海水电解制氢技术上取得全球领先突破 成功解决海水腐蚀性和杂质干扰问题 [3] - 采用耐腐蚀电极材料和新型催化剂 将运行电压降至1.59伏 电耗仅3.8度电/立方米氢气 [5] - 实现每公斤20元人民币以下的制氢成本 大幅低于传统制氢方式 [5] 工艺创新 - 突破传统"先淡化后制氢"的工艺路线 实现海水直接电解制氢 [7] - 设备具备抗腐蚀特性 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避免设备快速锈蚀问题 [3][7] - 技术已进入商业化示范阶段 青岛项目成功对接城市氢气管网 [14] 资源潜力 - 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域 海水资源可转化为无限量氢能供应 [1][10] - 技术突破使海洋成为"无限氢矿" 大幅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 [10] - 海水制氢成本低于瓶装饮料 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前景 [1][5] 环保特性 - 生产过程实现零碳排放 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绿氢" [12] - 燃烧产物仅为水 完全符合碳中和目标要求 [12] - 相比传统天然气或煤炭制氢(灰氢/黑氢)具有显著环保优势 [12] 产业影响 - 中国氢能专利数量全球第一 掌握行业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 [18][19] - 形成从电解槽制造到储运、加注、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 [16] - 2025年氢能车预计达5万辆 产业链生态圈已初步成型 [16] 战略意义 - 将改变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度超50%的能源安全格局 [10][23] - 使中国从能源技术追随者转变为技术输出国和标准制定国 [18] - 具备向全球输出设备、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影响力潜力 [21] 全球竞争 - 中国在氢能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8] - 技术突破打破西方巨头在氢能领域的专利壁垒 [1] - 相比欧洲风电、北美页岩气、日本核能等路线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12]
宁波精达(603088):全球领先的成形装备服务商 收购无锡微研进一步开拓应用领域
新浪财经· 2025-08-19 16:3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4.01亿元,同比增长1.10%,归母净利润6505.27万元,同比下降25.77% [1] - 2025年第二季度单季度实现收入2.15亿元,同比增长0.81%,归母净利润2867.56万元,同比下降16.43% [1] - 2025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为36.90%,同比下降10.69个百分点,主要因并购导致主营业务成本增加 [2] - 2025年上半年销售净利率为16.59%,同比下降6.09个百分点 [2] - 2025年上半年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7.65%/5.48%/-2.04%/5.05%,同比分别变化-2.27/1.47/-1.04/-0.09个百分点 [2] 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为换热器装备和精密压力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 - 换热器装备包括空调换热器、冷冻冷链换热器及汽车微通道换热器专用成形设备 [2] - 精密压力机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五金、电机电子等行业冲压生产 [2] - 微通道换热器装备市场预计到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将接近2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0.8% [2] 战略发展 - 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无锡微研100%股权,2025年5月1日完成资产交割 [3] - 收购后新增精密模具业务、精密冲压件业务及微孔电火花机床业务 [3] - 公司将整合宁波精达和无锡微研在技术研发、客户资源、业务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 [3] - 公司产品出口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墨西哥、日本、英国等 [3] - 公司关注EV、机器人、eVTOL轻量化成形、氢能、非金属成形等技术装备研发 [3] - 无锡微研对AI数据中心空调热管理、汽车新能源热管理、钼合金板等软性材料领域进行研发 [3]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0.68亿元、11.84亿元和13.02亿元 [4]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1亿元、1.94亿元和2.37亿元 [4]
中原内配(002448) - 002448中原内配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19
2025-08-19 16:28
产品布局 - 公司形成四大产品板块:内燃机领域(气缸套全球市场领先)、汽车电子领域(涡轮增压器电控执行器市占率提升)、制动系统领域(复合制动鼓行业前列)、氢能领域(五大氢能产业格局) [2] - 气缸套产品被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 [2] - 氢能领域已构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双极板、空压机、加湿器、氢气循环泵"五大产业格局 [2] 海外产能建设 - 计划投资不超过人民币3.5亿元建设泰国工厂,设计产能为气缸套年产量700万只 [3] - 泰国工厂规划建设4条铸造生产线和18条气缸套加工生产线,首条铸造线已完成建设 [3] 制动鼓产品 - 双金属复合制动鼓具有轻量化设计、耐磨性、散热性和抗衰减性优势,解决了传统产品易开裂问题 [3] - 制动鼓二期项目2025年6月投产,整体年产能达140万只 [4] - 产品具有"不开裂、不掉顶"特性,确保极端工况下的制动稳定性 [3] 电控执行器 - 获得国外大客户定点,生命周期内预计营收4.9亿元 [5] - 产品包括汽油机尾气阀门执行器、柴油机智能型执行器等,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集成度高优势 [6] - 柴油机智能型执行器打破外资垄断,已获批量订单 [6] - 公司持续扩大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6] 研发布局 - 2024年在上海组建产业发展研究院,包含内燃机PCU研发中心、新能源研发中心和汽车电子研发中心 [7] - 研究院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前瞻性技术研究、产业链延伸和新兴产业研究 [7] 新兴领域 - 密切关注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动态,计划在汽车零部件上下游寻找合作机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