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胶原蛋白

搜索文档
食饮吾见 | 一周消费大事件(5.31-6.6)
财经网· 2025-06-06 18:46
佳隆股份 - 公司酱油业务按计划推进,预计下半年上市 [1] 巴比食品 - 4、5月份华东区域门店订货额中位数同比转正,闭店率稳定 [2] - 设立宠物食品子公司,与"派特鲜生"达成供应合作,计划逐步投入资源拓展宠物食品赛道 [2] 牧原股份 - 5月销售商品猪640.6万头,同比增加30.42%,其中205.0万头销售给子公司 [3] - 商品猪销售均价14.52元/公斤,同比下降6.44% [3] - 商品猪销售收入122.58亿元,同比增长26.93% [3] 海天味业 - 董事会审议通过H股全球发售及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相关事宜 [4] 温氏股份 - 实际控制人调整为温鹏程等十人,合计持股794,385,625股,占总股本11.94% [5] - 新《一致行动协议》约定未来七年内持续有效 [5] 白象食品 - "多半"产品为110-120克面饼大份量产品,"多一半"为100克面饼产品 [6] - 将尽快调整"多半"产品包装以避免消费者误解 [6] 巨子生物 - 四家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可复美产品真实添加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 [7][8] - 可复美胶原棒2.0已开始迭代上新,1.0版本因售罄陆续下架 [7][8] *ST人乐 - 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起始日为6月13日,预计最后交易日为7月3日 [9] - 退市整理期15个交易日,首个交易日无涨跌幅限制,此后每日涨跌幅限制10% [9] 胖东来 - "红内裤"案件涉事博主发布道歉视频,表示服从法院判决并向公司道歉 [10]
巨子华熙鏖战:美妆行业自我造神的反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8:4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功效护肤行业面临成分添加真实性争议,巨子生物胶原含量争议引发公众信任危机[1][3] - 行业存在"黑箱添加"、"影子成分"、标准执行飘忽等问题,科技名词公信力下降[3] - 2024年CSS希妍萃品牌因虚假宣传被罚款50万元,年销售额达1.8亿[4][5] - 2024年可溶性胶原备案量同比激增106.93%,玻色因、纤连蛋白等活性成分备案增速超70%[6] - 成分护肤赛道爆发式增长,但活性成分添加临界点控制成为行业"隐疾"[6] 行业争议焦点 - 功效博弈的量化失衡:部分企业降低核心活性物实际添加量压缩成本,导致产品功效与宣称背离[7] - 成分"漂移"的营销套利:将廉价广谱成分包装为晦涩植物学术名词推高溢价,在监管灰色地带套利[8] - 企业生存在标准空白地带,消费者缺失专业辨别能力,技术换代速度远超规则制定速度[8] 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 - 玻尿酸价格因高效发酵技术突破而平民化,生产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18小时[9] - 杭州美琉生物声称能将Ⅲ型重组胶原蛋白价格从8万元/公斤降至1万元,成本降幅达90%[9] - 国货阵营已建立技术矩阵:锦波生物(III型)、珀莱雅(XVII型)、丸美(双胶原蛋白)、福瑞达(重组贻贝粘蛋白)[9] - 国际巨头LVMH注资重组胶原蛋白研究企业,欧莱雅将重组胶原蛋白植入明星单品[9] 监管与标准问题 - 检测方法与成分标准存在结构性错位,不同检测方法结果差距可达数十倍[10] - 第三方检测平台集体沉默,反映其在商业与监管夹缝中的脆弱处境[10] - 监管面临技术断档挑战,缺乏统一方法论与标准支撑[10] - 法律上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对"虚假含量宣称"进行认定[10] 行业未来趋势 - 技术颠覆持续加速,但标准化站台尚未建成[10][11] - 建构开放透明的验证平台将成为未来标准话语权的关键[10] - 企业真正搏杀的是消费者认知与信任,而非检测报告与法律声明[11]
巨子生物旗下产品可复美成分引争议 9个交易日市值蒸发逾160亿港元
新华网· 2025-06-06 14:58
巨子生物成分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发布检测结果称可复美产品确实含有重组胶原蛋白成分,否认虚假宣传指控[1] - 公司披露检测报告截图但未公布检测机构名称[1] - 可复美胶原棒2.0已开始迭代上新,1.0版本因售罄下架而非网传的"悄悄下架"[1] - 此前有检测报告显示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足0.1%引发争议[1] 巨子生物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0年,2022年在港交所上市[2] - 主营业务为以重组胶原蛋白为关键成分的皮肤护理产品[2] - 旗下拥有可复美、可丽金等多个品牌,其中可复美为核心产品[2] - 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2] - 可复美品牌2024年营收45.42亿元同比增长62.9%,占总营收比例提升至82%[2] 华熙生物介入事件 - 华熙生物发文要求相关企业诚实面对产品诚信问题[2] - 表示愿意配合监管机构提供检测报告[2] - 近年来华熙生物因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崛起面临增长瓶颈[2] - 2023年华熙生物营收60.76亿元同比下降4.45%,归母净利润5.93亿元同比下降38.97%[3] - 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3] 市场反应 - 巨子生物股价6月5日收跌8.7%,5月23日-6月5日累计跌幅达25.2%[3] - 期间公司总市值蒸发逾160亿港元[3] - 华熙生物股价长期处于下行趋势,6月5日收跌1.9%[3] - 华熙生物总市值较最高点已蒸发逾1200亿元[3] 企业回应 - 巨子生物对华熙生物声明表示震惊和痛心[3] - 指责华熙生物涉嫌违法恶意竞争[3] - 认为这将破坏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信任[3]
“商战”波及股票?检测结果发布后,巨子生物股价“狂泻”!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20:14
巨子生物检测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公布可复美胶原棒1.0检测结果,确认产品含重组胶原蛋白且含量均大于0.1%,但未平息争议[1][4] - 检测采用两种方法:LC-MS/MS定性分析胶原蛋白存在,双缩脲法定量检测含量[4][5] - 检测涉及4家机构交叉验证,但被质疑方法不一致(未用质谱法定量)且缺乏交叉验证[1][5] 市场反应与股价影响 - 检测结果公布后,6月5日巨子生物股价单日暴跌8.7%,市值蒸发超60亿港元(从713亿港元降至652亿港元)[1][4] - 自5月20日以来,公司市值累计蒸发268亿港元(从920亿港元高点缩水近1/3),与华熙生物公开质疑时间点吻合[7][10] 行业竞争与商战背景 - 争议被行业高管定性为"商战",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在6.18旺季直接竞争市场份额[2][10] - 华熙生物5月16日发文暗指巨子生物夸大胶原蛋白优势,并点名券商研报为其背书[7][10] - 华熙生物6月1日公开支持质疑者"大嘴博士",其关联公司为华熙生态成员[9][10] 行业标准问题 - 争议暴露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机构方法差异导致结果可比性存疑[6] - 国家药监局2025年将启动化妆品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方法行业标准制定[6]
“大嘴博士”郝宇发文质疑巨子生物最新检测报告:为什么没有检测机构的名字和盖章?
新浪科技· 2025-06-05 09:31
巨子生物检测报告争议 - 美妆博主郝宇质疑巨子生物出具"拼图式嫁接报告",指出检测报告缺少检测机构名称和盖章 [1] - 郝宇提出四大疑点:1)未使用质谱法精准定量而采用准确度较差的双缩脲法 2)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同源性100%与专利公布的86%不符 3)双缩脲法测试未测空白对照 4)报告无检测机构名称和盖章 [1][2] 巨子生物回应声明 - 公司声明委托四家权威检测机构结果显示可复美产品确实含有重组胶原蛋白且含量大于0.1% [1] - 公司否认产品"悄悄下架"说法,称是因售罄陆续下架,部分渠道仍有库存 [1] - 公司强调不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行为 [1] 检测方法争议 - 郝宇质疑为何在A公司使用高精度质谱法后转至B公司使用准确度较差的双缩脲法定量 [1] - 指出双缩脲法测试中未进行空白对照实验 [2] - 质疑检测机构选择方式,认为应采用"一机构一方案"交叉验证而非四家机构拼凑结论 [1]
巨子生物最新声明!可复美检测数据曝光,华熙生物“宣战”遭硬怼
新浪财经· 2025-06-05 09:06
文 | 新浪财经 徐苑蕾 近几年,凭借核心护肤品牌可复美,巨子生物的业绩节节攀升, 2024 年可复美品牌贡献 45.4 亿元,营收占比达到 82% 。然而,巨子生物也多次因产品成分陷入争议,舆论风波 使得公司的品牌公信力受到严峻考验。 近日,业内两大巨头 —— 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因 " 重组胶原蛋白 " 真实含量问题爆发激 烈争议,从产品成分质疑升级至公开 " 商战 " 。在 618 大促的关键节点,涉事产品可复 美 " 胶原棒 "1.0 版本已在多个电商平台下架。 随着事件进一步发酵升级,背后隐藏的技术路线之争与行业标准缺失问题也浮出水面。一位 化妆品行业人士直指,巨子生物和华熙生物的"开撕",本质是两家企业对市场份额和行业 主导权的争夺。 昨晚,巨子生物发布最新回应,并公布了多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经多个检测机构对 多批次"胶原棒"进行检测分析,确认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 0.1% 。巨子生物强 调,可复美相关产品不存在 " 虚假宣传 " 的行为。同时,可复美胶原棒 1.0 版本因售罄陆 续下架,并非网传的 " 悄悄下架 " 。 检测报告引爆争议, 国内医美行业正经历一场 " 成分风暴 " 。 ...
巨子生物最新声明!可复美检测数据曝光,华熙生物“宣战”遭硬怼
新浪科技· 2025-06-05 08:41
随着事件进一步发酵升级,背后隐藏的技术路线之争与行业标准缺失问题也浮出水面。一位化妆品行业 人士直指,巨子生物和华熙生物的"开撕",本质是两家企业对市场份额和行业主导权的争夺。 昨晚,巨子生物发布最新回应,并公布了多家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经多个检测机构对多批次"胶 原棒"进行检测分析,确认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巨子生物强调,可复美相关产品不存 在"虚假宣传"的行为。同时,可复美胶原棒1.0版本因售罄陆续下架,并非网传的"悄悄下架"。 近几年,凭借核心护肤品牌可复美,巨子生物的业绩节节攀升,2024年可复美品牌贡献45.4亿元,营收 占比达到82%。然而,巨子生物也多次因产品成分陷入争议,舆论风波使得公司的品牌公信力受到严峻 考验。 检测报告引爆争议,巨子生物最新回应 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开撕"的导火索源于香港大学化学博士"大嘴博士"郝宇发布的检测报告。 文 | 新浪财经 徐苑蕾 国内医美行业正经历一场"成分风暴"。 近日,业内两大巨头——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因"重组胶原蛋白"真实含量问题爆发激烈争议,从产品成 分质疑升级至公开"商战"。在618大促的关键节点,涉事产品可复美"胶原棒"1.0版 ...
巨子生物“造假门”升级,两大医美巨头隔空叫板
凤凰网财经· 2025-06-04 21:49
事件概述 - 巨子生物陷入重组胶原蛋白疑似造假风波,自媒体"大嘴博士"郝宇团队检测显示其产品"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法定备案标准0.1%,且未检出关键成分甘氨酸[3][4][9] - 检测机构上海东谱撤回郝宇团队的《测试报告》,但郝宇坚持HPLC检测法准确性,华熙生物介入并提供第三方检测支持[3][5][15] - 事件引发行业震动,9家企业送检超100个样品,多名头部KOL参与送检[7] 涉事产品与公司 - 涉事产品"可复美Human-Like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是巨子生物核心单品,2024年收入45.42亿元(+62.9%),占总收入82%[9] - 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夫妇身家超450亿元,公司市值696.62亿港元(事件后跌4.69%)[10][16] - 华熙生物市值259.82亿元(事件后涨6.94%),其间接持股郝宇关联公司上海柳页医创32.4%[14][16] 行业冲突 - 华熙生物公开指责有企业利用水军散布"玻尿酸过时论",并称将向监管机构提交检测报告[15] - 事件从产品质疑升级为医美巨头间的行业大战,涉及检测标准(HPLC法vs行业标准YY/T1947-2025)的科学争议[3][9][15] - 华熙生物此前曾因券商研报"踩玻尿酸、捧重组胶原蛋白"与9家机构发生冲突[13]
可复美检测结果出炉:有胶原蛋白,“大嘴博士”再次质疑
南方都市报· 2025-06-04 21:33
胶原蛋白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陷入"胶原蛋白争议",消费者和投资者关注检测结果 [1] - 公司委托第三方检测确认产品含有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 [1][2] - 检测采用两种方法:LC-MS/MS定性分析和双缩脲法定量检测 [1] 检测结果详情 - 三个批次产品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分别为0.2%、0.22%、0.2% [2][4][6][8] - 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其中一个批次含量为0.17% [8] - 验证显示聚谷氨酸钠原料不干扰双缩脲法检测结果 [8][9] 公司回应 - 巨子生物强调产品真实添加重组胶原蛋白,不存在虚假宣传 [10] - 产品下架是由于售罄和迭代上新,非"悄悄下架" [10] - 公司表示近期经历创业以来最艰难时刻,因消费者陷入信息混乱焦虑 [10] 质疑方观点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产品重组胶原蛋白真实添加量仅为0.0177% [10] - 质疑产品中核心成分"甘氨酸"缺失 [10] - 对检测结果仍表示质疑,认为质谱法本可用于定量分析但未公布结果 [1] 行业竞争动态 - 华熙生物公开支持"大嘴博士",称其公司属于华熙生态重要成员 [11] - 华熙生物已组织专家评估并得到第三方检测结果 [11] - 华熙生物暗指巨子生物"擅长网络水军运营",并警告将公开商战 [14]
巨子生物公布最新检测结果:相关产品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1.0版本因售罄陆续下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9:44
巨子生物检测结果公布 - 公司针对可复美胶原棒1 0产品进行多机构检测 确认含有重组胶原蛋白且含量大于0 1% [2] - 公司验证聚谷氨酸钠原料不干扰双缩脲法检测结果 [2] - 可复美胶原棒2 0同样通过LC-MS/MS和双缩脲法检测 确认含有重组胶原蛋白且含量大于0 1% [3] 产品迭代与渠道情况 - 可复美胶原棒2 0自4月16日起开始迭代上新 [5] - 1 0产品因售罄在各渠道陆续下架 部分渠道仍有库存销售 [5] 争议回应 - 公司否认"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网传说法 [5] - 公司澄清不存在"悄悄下架"情况 [5] - 检测机构名称以字母代替 原始报告已存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