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
搜索文档
创力集团涨2.12%,成交额2960.26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出110.72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21 10:18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10月21日盘中股价上涨2.12%至6.25元/股,成交金额2960.26万元,换手率0.74%,总市值40.41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10.72万元,其中大单买入449.90万元(占比15.20%),大单卖出560.62万元(占比18.94%)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19.96%,近5个交易日下跌0.64%,近20日上涨2.63%,近60日上涨2.80% [1] - 今年以来两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为3月6日,当日龙虎榜净买入4721.80万元,买入总额7950.12万元(占总成交额20.96%),卖出总额3228.32万元(占总成交额8.51%) [1] 公司基本信息与主营业务 - 公司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成立于2003年9月27日,于2015年3月20日上市 [1] - 主营业务为煤矿机械装备的制造、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煤机销售业务占比92.18%,矿山节能减排业务占比3.73%,其他(补充)占比1.99%,其他业务占比1.27%,矿山工程业务占比0.84% [1] 行业分类与股东情况 - 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专用设备-能源及重型设备,概念板块包括低价、智慧矿山、小盘、融资融券、长三角一体化等 [2]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为3.51万户,较上期减少11.19%,人均流通股18429股,较上期增加12.61% [2] 财务业绩 -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1亿元,同比增长0.87%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为8176.94万元,同比减少17.06% [2] 分红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5.05亿元 [3] - 近三年累计派现2.28亿元 [3]
吴江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积极参与示范区远程异地评标
苏州日报· 2025-10-21 08:39
来自吴江区数据局的消息,半导体产业链供需对接公共服务平台长三角示范区远程异地评标项目, 近日以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吴江分中心为主场、浙江省嘉善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副场,顺利完成 开评标工作。 吴江分中心开展长三角示范区远程异地评标探索始于2020年。当时,吴江分中心完成了首例远程异 地评标项目,首次打破公共资源交易的地域限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2023年 4月,汾湖高新区规建管一体化信息平台项目实现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交易中心联动评标,标志着远 程异地评标模式在示范区内实现全域贯通。 随着该项目开评标工作的顺利完成,截至9月底,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吴江分中心已完成政府 采购、工程建设等领域的长三角示范区远程异地评标项目7个,成交金额突破3亿元。依托远程异地评标 模式提高专家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优势,吴江在长三角示范区远程异地评标模式下项目资金节约率达 25.03%,为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资金高效使用树立了典范。 今年,吴江分中心抢抓公共资源"一网交易"的机遇,积极发挥示范区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的先行者 作用,在长三角示范区远程异地评标模式全域贯通的基础上,推动政府采购平台与招标采购平台在跨省 ...
预计至2025年底新增里程2600公里,织密“轨道上的长三角” 赋能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扬子晚报网· 2025-10-20 23:35
投资规模与项目进展 - "十四五"期间预计累计完成建设投资超6000亿元,至2025年底开通运营22个项目、新增铁路逾2600公里[1] - 铁路建设投资从2021年的约900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423.8亿元,2025年预计仍保持1400亿元以上规模,目前25个续建项目同步推进,在建项目总投资超8000亿元[2] - 截至今年10月,长三角铁路营业总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7700公里[2] 关键项目与区域影响 - 徐连高铁于2021年2月开通,是"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最长陆桥通道,开通首年运送旅客超660万人次[3] - 合杭高铁湖杭段与杭州西站投用三年来累计运送旅客超2100万人次,增强了长三角核心区对浙西、皖南的辐射能力[3] - 沪宁沿江高铁将江阴至上海的最短旅行时间从2小时40分钟压缩至1小时左右,贯穿7个经济强县(区)[3] - 沪杭高铁先期开工段、温福高铁等新线开工建设,甬舟铁路挑战"舟山不通铁路"的历史[3] 技术创新与工程成就 - 各参建单位开展86项课题研究,涵盖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接轨、箱式路基施工等关键技术[4] - 连镇高铁五峰山长江大桥作为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创下7项世界纪录,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4] - 建设和施工单位两级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实现对高风险工点视频监控全覆盖,在义乌高架站房等177个工点应用智慧工地系统[4] - 针对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等项目开展超千米双主跨斜拉桥、超大直径盾构等关键技术攻关[5] 经济与社会效益 - 长三角铁路日均客流超200万人次,今年5月1日发送旅客426.8万人次创下单日客发量历史新高[7] - "轨道上的长三角"支撑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27.6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超33万亿元[8] - 江苏高铁里程从2020年2035公里增至2025年2594公里,安徽高铁里程从2020年2329公里增至2025年近3000公里[7] - 2024年6月开行首趟跨越三省一市的超级环线高铁列车,串联四大中心城市及21个站点,打造"轨道上的黄金旅游走廊"[8] - 上铁集团今年已开行43列"乐游长三角"旅游列车,有效激活市场消费潜能[8]
光大证券涨2.04%,成交额4.63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3924.53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20 10:59
股价与交易表现 - 10月20日盘中股价上涨2.04%至19.03元/股,成交额4.63亿元,换手率0.63%,总市值877.43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924.53万元,特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9.73%和12.60%,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22.97%和28.56%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涨5.72%,近5日、20日、60日涨跌幅分别为1.60%、-1.04%和6.43% [1] 公司基本面与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财富管理51.86%,投资交易12.07%,机构客户11.34%,资产管理11.06%,其他8.81%,企业融资7.48% [1] - 2025年1-6月归母净利润为16.83亿元,同比增长21.03%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65.60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31.79亿元 [3]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为15.67万,较上期减少5.68%,人均流通股24,951股,较上期增加6.03%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五大流通股东,持股1.08亿股,较上期增加2902.07万股 [3] - 多只指数ETF位列十大流通股东,其中易方达沪深300ETF为新进股东,持股2481.92万股 [3] 行业与概念属性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非银金融-证券Ⅱ-证券Ⅲ [1] - 所属概念板块包括参股基金、证金汇金、期货概念、央企改革、长三角一体化等 [1]
中国巨石涨2.03%,成交额1.58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343.89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20 10:21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10月20日盘中股价上涨2.03%至15.58元/股,成交额1.58亿元,换手率0.25%,总市值623.69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43.89万元,特大单净卖出396.51万元,大单净流入52.61万元 [1] - 公司股价年初至今上涨41.89%,近60日上涨25.65%,但近5个交易日下跌5.69% [1] 公司业务与行业属性 - 公司主营业务为玻璃纤维及制品的生产与销售,玻纤及其制品相关业务收入占比97.41% [1]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建筑材料-玻璃玻纤-玻纤制造,概念板块包括大盘、工业4.0、基金重仓等 [1] 2025年上半年财务业绩 - 2025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91.09亿元,同比增长17.70% [2]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6.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5.51% [2]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10.31万户,较上期增加6.61%,人均流通股减少6.20%至38,836股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三大流通股东,持股4.04亿股,较上期增持125.12万股 [2] - 多只沪深300ETF及公募基金在第二季度新进或增持公司股份,如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增持351.06万股 [2] 历史分红记录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发现金红利112.55亿元 [2] - 近三年公司累计派发现金红利48.28亿元 [2]
巨化股份涨2.10%,成交额1.53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759.09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20 09:54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10月20日盘中股价上涨2.10%,报36.04元/股,总市值972.99亿元 [1] - 当日成交额1.53亿元,换手率0.16%,主力资金净流入759.09万元 [1] - 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50.86%,近60日上涨33.88%,但近5个交易日下跌6.87% [1] 公司主营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制冷剂占比最高,达46.00% [1] - 其他主要收入来源包括石化材料(15.14%)、基础化工产品及其它(10.88%) [1] - 氟化工相关业务(含氟聚合物材料、氟化工原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合计占比约14.41% [1] 近期财务业绩 - 2025年1月至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31亿元,同比增长10.36%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为20.5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5.84% [2]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5.15万,较上期减少2.96%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二大流通股东,持股8492.05万股,较上期增加2528.23万股 [3] - 多家公募基金产品(如兴全合润混合A、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在报告期内增持或新进入十大流通股东 [3] 行业归属与分红历史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基础化工-化学制品-氟化工 [2]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59.73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16.47亿元 [3]
合肥瑶海区年内拟推出15宗优质商业地块
搜狐财经· 2025-10-20 09:50
近年来,作为合肥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和重要主城区,瑶海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独特的投资价值。当前,该 区域坐拥长三角一体化、合肥东部新中心等发展战略机遇,依托首个跨城省级经济开发区——瑶海经济开发区, 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央广网合肥10月18日消息(记者 刘畅司晨)10月18日,合肥市瑶海区2025年区域价值发布会在瑶海区青年创意田 园音乐厅举行。会上,瑶海区2025年拟推出的15宗优质商业地块与7宗工业地块集中亮相,引发参会企业高度关 注。 记者从会上获悉,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瑶海城市能级正持续提升。合肥一中瑶海校区等优质教育资源汇聚,拥 有1、2、3、4号建成轨道交通,6号线年底开通,全市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与高架路网形成最优的交通条件。包 括合肥市博物馆、合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瑶海天地等在内的文化、医疗、商业等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也日益完 善。 同时,瑶海区享有安徽省最大城区人口密度带来的消费市场与人口红利,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战略的政策叠 加优势。目前,该区域正通过产业基金矩阵和高效政务服务,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 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投资兴业的热门选择。 此次发布会上,瑶海 ...
释放新活力 锻造新引擎 实现新突破 上海各区“十四五”期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推动“优势做优,特色做特”
解放日报· 2025-10-20 09:37
改革开放与制度创新 - 上海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扩展至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及多个行政区,旨在放大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效应[2] - 浦东新区推行“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惠及企业19万户,并实施“准营承诺即入制”,已核发许可证超5000张[2] -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形成166个突破性制度创新案例,并探索“负面清单+操作指引”数据跨境管理模式[3] - 青浦区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61项面向全国推广,并承接落实两批共14项国家改革授权事项[3] - 普陀区联合南京、无锡等“七市一区”共同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4] - 未来计划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探索建立文化艺术保税展厅,在长宁区发展平台经济,在嘉定区开展自动驾驶研发[5]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徐汇区打造“模速空间”人工智能产业载体,仅用38天完成1.3万平方米楼宇空间改造,并形成核心区与外延空间结合的“模速范式”[6] - 虹口北外滩吸引全球前50强班轮公司中的17家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以及全球货运50强企业中的14家,并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7] - 闵行区依托“大零号湾”区域,启用全国首个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等一批平台项目[7] - 长宁区规划建设约1.48平方公里的“上海硅巷”科创街区,集聚近900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多家专精特新企业[7] - 嘉定区建设“上海械谷”,采用产医融合模式培育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8] - 奉贤区打造聚焦生物科技与数字经济的“海归小镇”,布局生物制造和精准医疗两大主赛道[8] - 崇明区建设“长三角农业硅谷”,核心区位于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已对接近百家企业[8] - 松江区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推动超硅半导体、“曲率引擎”加速器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3] 消费活力与商业转型 - 黄浦区挖掘青春经济和银龄经济潜力,南京路、淮海路、豫园三大商圈集聚青春经济业态,并率先实现“全市通退”离境退税[10][11] - 静安区南京西路商圈吸引路易威登等国际品牌,拥有税收“亿元楼”92幢,其中“月亿楼”9幢,数量居中心城区第一[11] - 杨浦区复兴岛举办小红书Red Land、哔哩哔哩干杯音乐节等活动,吸引互联网“大厂”和“独角兽”企业链式集聚[11] - 宝山区焕新6公里邮轮滨江带,落成中国最大巨幕球体影院,并举办国际帆船赛等赛事活动[12] - 金山区引入全球规模最大的乐高乐园,配套商业街有120余家品牌商户,含全国首店3家、上海首店8家[12] 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 - 黄浦区“十四五”期间完成旧改征收3.7万户以上,并对近3600户居民居住条件进行改善[13] - 静安区完成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改造,将40幢非成套老旧住房变为17幢高层住房[13] - 上海计划在“十四五”末建设筹措6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和3万张以上“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14] -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上线“美好生活·掌中宝”智能应用,为居民提供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14] - 杨浦滨江和虹口北苏州路等“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完成更新,从“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14] - 崇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面积认证率保持在90%以上,松江区水稻亩产连续多年全市第一,金山区漕泾水库村转变为4A级景区[15]
市委常委会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分析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奋力推动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力以赴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 马明龙主持并讲话
镇江日报· 2025-10-20 07:34
经济总体态势 - 全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向新向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持续巩固拓展,底盘支撑在夯实、内生动力在增强、发展韧性在显现 [2] - 下一阶段工作目标是锚定"两个高于",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 [2] 产业发展与培育 - 加强产业运行监测服务,持续强化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培育,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培育更多新生力量 [3] - 务实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坚决稳住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基本盘 [3] - 持续用力抓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 [3] 需求侧管理 - 加大项目招引,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有力扩投资、促消费 [3] - 进一步做好政策、融资等方面帮扶,加快推进在手重点外资项目,稳住外资外贸,持续扩大有效需求 [3] 改革与区域合作 - 积极推进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抓牢省委支持该市的特色化改革事项 [3] -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推动更多实质性合作成果落地见效,有力支撑新增长点 [3] 营商环境与企业支持 - 强化服务、稳定预期,做强企业基座底盘,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真正让"镇合意"从品牌变成口碑,有效提振经营主体信心 [3] - 支持各涉农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专业人才,深化校地合作,促进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
今年,长三角母基金这样投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10-19 17:00
会议背景 - 2025中国母基金会议于9月26日在苏州吴江举办 主题为新周期·新策略·新机遇 由母基金研究中心主办 东方国有资本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承办 参会代表超过200人 [1] 跨区域统筹布局策略 - 当前长三角母基金跨区域投资核心痛点在于三省一市返投标准不统一 导致投资机构为满足属地要求将研发与制造环节人为拆分 无法高效利用上海技术优势与苏浙皖产业优势 [4] - 东方产融尝试两种路径应对区域壁垒 一是与上海机构开展资金互换加完全信任委托合作 相互出资母基金并放弃干预决策 二是在浙江省内按产业主题布局 引导不同城市子基金聚焦差异化环节 [4] - 建议在三省一市层面推动成立长三角一体化母基金联盟 由各地国资共同出资设立联动基金 并建立基于产业链贡献的统一返投认定标准与激励政策 [4] - 推动长三角母基金一体化需实现三个地图对齐 即清晰的产业链地图 价值链地图与资本地图 结合三省一市资源禀赋在长产业链中进行精准分工 [5] - 需建立两大核心机制 一是利益共享机制 将目标升维至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二是投资决策机制 政府明确战略诉求但将决策权交由市场化团队执行 [5] - 无锡采用先分后合策略化解区内竞争 先明确各区产业定位并设立专注优势产业的基金 随后通过集团内部工作小组与市级招商中心协同实现资源整合 [6] - 苏州基金核心策略是围绕苏州市创新产业集群展开 通过投资细分赛道GP和与龙头企业合作设立CVC基金进行强链与补链 [7] - 苏州基金通过四个层面推动协同 包括逐步突破基金注册地限制 区分强链与补链投资策略 返投认定更注重增量 探索平行基金结构满足多地要求 [7] - 可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探索基金退出协同 利用基金期限错配为一体化退出创造新路径 [7] - 上海科创基金子基金超过50%自然分布在长三角且无返投要求 说明优质服务效率比强制政策更能吸引企业 [12] 支持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 首钢基金在长三角进行产业链布局时超越行政区域划分 聚焦产业链协同 将机器人作为主赛道整合低空经济 智能制造等领域 [8] - 当前硬科技投资重心前移 配置明显偏向早期基金和产业型CVC 首钢基金采用母基金加直投基金的混合架构 在关键产业链上形成网络化投资能力 [9]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认为一体化需实现理念 标准与行动三个层面深度对齐 理念上需坚定投向早期甚至早早期技术 标准上需调整评估标准以支持新兴团队 [9] - 苏创投集团聚焦早期硬科技投资 新设两只专项天使基金严格限定投资于八大未来产业领域的天使阶段项目 今年早期项目投资数量占比达到47% [10] - 苏创投在母基金矩阵建设方面采取关键举措 包括主动赴创投高地举办LP推介会 利用省市区三级联动战新基金平台 常态化举办产业沙龙推动企业对接 [11] - 呼吁设立真正意义上的长三角一体化母基金 以国家战略高度整合区域资源 优先支持专注于本土科创的子基金管理人 [11] - 建议在政策层面推动母基金的投资与返投标准从省级锚定提升至长三角区域层级 践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 [11] - 母基金的放大效应高度依赖地方产业基础与基金定位的匹配度 长三角一体化需超越内部竞争 共同面向全球引进高端资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