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

搜索文档
并肩“破浪”,共挑大梁——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这一年
新华日报· 2025-06-06 06:58
9天前,位于沪苏浙交界的水乡客厅·方厅水院揭开面纱,这个"长三角原点"上的"四合院"成为见证 一体化的新坐标。 今天,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再次回到江苏举行。放眼长三角,沪苏浙皖合抱,又 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 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长三角三省一市肩负起"增长极、动力源、试验 田"的责任担当,合力勇挑大梁,为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当好"压舱石"。 2023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达24.4%,2024年占比提升至24.7%,2025年第一季度占 比超过25%。 这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一年来,沪苏浙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 关键词,合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向纵深。 更有底气——科产创新跨域协同取得新突破 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前所未有。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框架下,三省一市 协同推进联合攻关计划布局实施,3年来立项支持80余个项目,总投入超17亿元。 产业"连横"——去年11月,最新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名单出炉,长三角(含 ...
又一跨省轨交运营公司成立,长三角轨交一体化运营渐近
第一财经· 2025-06-05 19:42
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 - 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一体化加速推进,已成立苏皖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和环沪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 [2][3][4] - 苏皖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股东为南京地铁集团(51%)、滁州市滁宁城际铁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24.5%)、马鞍山跃马交通投资有限公司(24.5%) [2] - 环沪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股东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40%)、嘉兴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30%)、苏州城际铁路有限公司(30%) [4] - 2025年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7万公里,其中高铁8000公里,目前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高铁7700公里) [8] - 2024年长三角新增铁路里程667.6公里,包括池黄高铁、杭温高铁、宣绩高铁、沪苏湖高铁等 [8] 跨省轨道交通网络 - 近沪地区跨省线路包括沪苏嘉线、上海嘉闵线与苏锡常城际铁路、上海南枫线与嘉兴枫南线三条通道 [5] - 苏皖跨省线路重点推进宁马城际、宁滁城际,安徽计划2025年建成宁马城际铁路 [5][6] - 2025年长三角计划建成杭衢高铁等4个项目,开工六庆铁路等2个项目,推进32个在建项目,年度建设投资超1300亿元 [9] 统一大市场建设 - 长三角推动标准一体化建设,已发布区域地方标准28项、国际标准16项 [10] - 试点"新三样"危险货物"一单制""一箱制"运输模式,运输时间从5-6天缩短至2-3天,成本降低15% [10] - 2024年底印发《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系全国首个跨省域物流降本方案 [11] 科技创新协同 - 长三角已集聚重大科研设施28个、大型科学仪器超4.9万台(套),科技创新券实现互联互通 [13] - 合肥与上海协同推进光子科学设施建设,成果应用于京东方、联影等企业 [13] - 联合攻关计划累计立项87项,财政投入3.4亿元,总投入17亿元,吸引64家骨干企业参与 [14]
六五特刊 | 寻回长三角的生态之“光”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7:33
生态环境修复成效 -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通过水生态修复工程使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成功吸引萤火虫回归 重现夏夜萤火景观 [1] - 嘉善东部水生态修复项目包括河道清淤 岸线整治 水下森林构建等工程 实现水质净化与农业利用的良性循环 建成碧水绕村的水乡美景 [3] - 嘉善县已发现4种萤火虫品种 包括付氏萤 雷氏萤等本土物种 水栖类萤火虫种类占全球1/3 反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 嘉善县建成姚庄镇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及祥符荡生态绿色监测平台 2025年上线示范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管理平台 实现从碎片管理到系统智治的升级 [5] - 长三角示范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写入高质量发展条例 划定143.32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 为联合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5] -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署《关于共同加强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协议》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专家咨询委员会 联动保护重要生态空间 [5] 长三角一体化生态治理 - 示范区形成跨域统一生态环境准入制度 统一量化评估机制等四项制度创新成果 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范本 [6] - 三省一市建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 推动规划 标准 监测 执法四统一 解决系统性生态环境问题 [6] - 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拓展 从生态环保到互联互通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7]
以双创教育塑造“曲水善湾”人文品牌
新华日报· 2025-06-05 07:25
大运河文化资源整合与乡村振兴 - 江苏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占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全线1/3以上,苏州大学大国筑记团队对沿岸村镇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提炼[1] - 团队以"水韵江南"人文品牌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遵循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五方面协调原则[3] - 采用嵌入式手法系统性推进基础设施改造,置入特色文化节点延续村庄传统肌理,营建田园乡村发展格局[4] "曲水善湾"项目规划与实施 - 项目位于苏州吴江善湾村,区域面积47.68公顷,涉及71户196人,纳入环鼋荡美丽乡村群建设项目[2] - 围绕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打造大地、自然与村落和谐共生的新业态[2] - 核心区占地1万多平方米,包含居民活动空间、特色餐厅、高品质民宿和儿童互动设施等多元设计[6] 空间优化与产业协同 - 运用GIS空间赋值分析和专家打分法形成文化资源分布图,提炼出国家治理智慧等五大文化价值构成规划框架[5] - 保留村庄原有肌理,优化布局方案提出宅基地共建模式,腾挪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村庄建设[6] - 建立"共融共享乡村振兴工作站",搭建沟通协调、产业招商等多功能服务平台[7]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发展"原野学社""水杉居"等载体形成乡村文化休闲观光带,有机融合乡村研学、田园生产与文化休闲[8] - 探索鱼菜共生新模式培育特色品种,开发生态农业体验、水上观光游览等"微度假"业态[9] - 精品旅游线路带动餐饮、文旅、住宿协同发展,预计新增不少于100个就业岗位[10] 社会效益与人才吸引 - 项目为村民提供每月500元养护补贴,相当于年收入6000元[9] - 吸引青年大学生、城市白领等返乡就业创业,推动村民全方位融入乡村发展[10] - 通过送戏下乡、主题研学等活动丰富乡村生活,促进文化繁荣与振兴[10]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新华日报· 2025-06-05 05:03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核心观点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链、创新链、产业链变革,催生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高校需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匹配区域发展战略[1] - 高校需通过理念革新、内容完善、师资强化三大路径构建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2][3][5] 教育理念革新 - 高校需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系统性推进课程改革、平台建设、文化宣传等工作,构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教育体系[2] - 通过教育联盟和开放合作模式吸收其他高校经验,主动对接长三角最新科研成果、产业核心技术及政策体系,调整专业设置[2] 课程体系优化 - 专业课程需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占比,融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知识,并结合长三角政策案例强化实践导向[3] - 开发专项课程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如东华大学通过创意设计大赛、乡村振兴联合毕设等项目对接区域需求[4] 实践能力培养 - 通过科研项目、科创比赛、产教融合等形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例如与长三角龙头企业共建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等[4] - 思政教育需融入创新创业价值观,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长三角战略,挖掘校友案例强化示范效应[4] 师资队伍建设 - 优化师资结构需校内遴选与校外引进并举,组建涵盖产业各领域的"双创"导师团队,并将教育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6] -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共享长三角科研资源,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趋势分析,提升教师产业前沿洞察力[7]
同频共振 长三角合力“强引擎”——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综述(中)
新华日报· 2025-06-04 07:09
长三角经济创新与产业协作 - 长三角三省一市以不到4%国土面积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区域科技支出总量突破2500亿元,占全国地方科技投入比重超1/4 [1] - 区域共建2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总数近1/3,形成跨省际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活跃生态 [1] - G60科创走廊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3.77%,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10.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14.29% [3] 创新廊道建设 - G60科创走廊串联长三角9城,形成1700家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覆盖苏州鹭翔航空、杭州西子联合等企业 [3] - 长三角数字干线串联上海东西两翼及41城,推动算法、算力、数据资源整合,强化集成电路产业协同(上海芯片设计、苏州制造封装、无锡材料设备) [4] - 长江下游"万亿城市绵延带"实现跨域产业互补,如南京-上海沿线城市在半导体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4] 飞地园区模式 - 南通市北高新区60%产业与上海形成产业链合作,70%企业与上海高校开展产创协同,形成"上海研发+南通制造"模式 [7] - 中新苏滁高新区引进长三角项目占比达80%,华睿生物建成国内最大β-丙氨酸生产基地 [9] -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落地正泰新能源(30亿元)、泓顺硅基半导体(7亿元)等重大项目 [9] 都市圈协同发展 - 海太长江隧道2028年通车后将缩短南通-上海通勤至10分钟,推动"1小时经济圈"形成 [11] - 南京都市圈日均跨省客流达1.2万人次,滁州经济总量跃居安徽第三,宁镇扬产业协同实现1+1+1>3效应 [11] - 上海大都市圈覆盖13城,南京-合肥、杭州-宁波都市圈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区域联动 [14][15]
5分钟穿越长江,安徽省首条长江隧道预计7月建成通车
新京报· 2025-06-03 08:10
隧道建设进展 - 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左右线隧道基本建成 已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计划7月建成通车 [1] - 右线隧道长3967米 左线隧道长3958米 采用超大直径盾构机掘进 [1] - 右线隧道装饰装修 机电安装 逃生通道 沥青摊铺等已全部完成 正在施划交通标线 [1] - 左线隧道沥青摊铺已完成50%以上 预计6月10日前全部完成 [1] 隧道设计及结构 - 隧道为安徽省首条长江隧道 设计为双线双向六车道的城市快速路 设计时速80千米 全长约6000米 [1] - 隧道北接江北新区龙湾路 南至弋江区大工山路 [1] - 江南江北工作井 明挖段主体结构及装饰装修 机电安装已经施工完成 [2] - 江南风塔施工及调试已完成 江北风塔剩余部分装饰装修及机电安装将于6月中旬完成 [2] 通车后影响 - 通车后驾车从江北新区到长江南岸的通行时间将从40分钟缩短至5分钟 [2] - 将有效提升跨江交通效率 推动芜湖拥江发展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2]
同向共进 长三角抱团“闯世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综述(上)
新华日报· 2025-06-03 07:06
在35.8万平方公里热土上,沪苏浙皖合抱而成的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变得越来越具象化—— 乘坐"超级环线高铁",从上海出发,一路领略水乡古镇、西子湖畔、墨韵皖南、六朝古都、古典园 林之美,一日看尽"真江南"; 上海开发"大脑"芯片和智能网联,江苏提供"心脏"动力电池,浙江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安徽 组装成整车——不出长三角,完成一辆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生产之旅"; 北起江苏连云港、南至浙江温州,连云港、上海港、舟山港等深水良港一片繁忙,一艘艘货轮满载 外贸"新三样",披着金色余晖乘风破浪,远赴大洋、连接全球…… 经济全球化大潮浩荡向前。"紧抱成团"的三省一市在串联彼此、互联市场、通联世界的大路上同向 共进。 你来我往 "亲密度"前所未有 长三角不仅打通交通"主动脉",也加速毗邻区域间的"微循环"。2018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签 署《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截至2024年7月,重点推进的第一批17个项目中已经 建成康力大道—东航路等16个项目。 生活在吴江汾湖和青浦金泽交界处的"长三角人"李康说,如今既能骑自行车跨省买菜,又能坐公交 跨省通勤,这就是康力大道—东航路"断点"打通后他的"幸 ...
沪苏“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以重大项目牵引产业链升级
第一财经· 2025-05-30 18:19
沪苏合作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聚集区已开发4平方公里,跨域交通为核心优势,距大丰高铁站车程25分钟,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1] - 聚集区重点聚焦新能源、新基建、新农业三大产业,2023-2024年规上开票销售均超100亿元,2024年税收1.31亿元(同比+24.8%)[1] - 依托上海企业资源,聚集区落地正泰新能源(30亿元)、泓顺硅基半导体材料(7亿元)、新时代节能科技(5.8亿元)等重大项目[1] 重点企业运营数据 - 正泰新能源盐城基地2021年投产,规划4GW电池与10GW组件产能,2024年产值62亿元、开票销售92亿元、税收0.95亿元[2] -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正泰盐城基地整体开工率80%(盐城基地达91%)[2] - 修实生物医药通过跨域协作将多肽生物合成成本降至原先1/5至1/10,与长三角多家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4] 跨区域合作模式 - 聚集区运营核心为沪苏互通,通过顶层规划(20+专项协同)、基础设施共建、重大项目招引(2023年签约118个亿元以上项目)推进长三角联动[2][3] - 大丰区规划康养产业基地,承担上海域外农场功能,与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共建低碳产业研究院和海洋风电研究院[3] - 南通市北高新区300余家科创企业中40%来自上海,60%与上海有产业链合作,70%与上海高校院所创新协作[4] 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 南通市北高新区2024年GDP产值290亿元,主导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生命大健康等产业,重点发展"芯片+药片"新兴产业[4] - 高新区区位优势显著,距南通机场30分钟车程、高速枢纽15分钟车程,融入上海苏州"半小时经济圈"[3] - 飞地经济模式通过产业链协同降低供应链成本,为企业国际化奠定基础[4]
深耕建设长三角 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新华日报· 2025-05-30 08:20
公司发展历程与区域布局 - 公司1983年成立于江苏,1998年总部迁至上海,2024年位列上海市百强企业第8位、长三角百强企业第11名 [1] - 通过成立华东分局、江苏分局、华中分局覆盖长三角三省一市,深度融入核心城市群和都市圈 [1] 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布局 - 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2] - 在上海临港经济区完成洋山国际保税中心、新一代化合物半导体研制基地等标杆项目 [2] - 在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新金融中心等地标,并推动鼓楼铁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 [2] 传统制造业升级与产业集群建设 - 建设中联重科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徐工集团智能制造基地,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转型 [3] - 参与闻泰无锡智能制造产业园、积塔半导体生产线等项目,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 - 建设浦东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基地、周浦医疗器械总部园,巩固长三角高端产业链地位 [3] 交通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建设 - 承建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宁句城际轨道交通等,优化区域铁路网络 [4] - 建造204国道、312国道、长深高速等公路项目,提升综合运输效能 [4] - 推进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等航空枢纽建设 [5] - 打造六安长三角一体化物流园、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等现代物流项目 [5][6] 文旅融合与城市文化空间打造 - 无锡灵山梵宫获鲁班奖,奠定文旅品牌影响力 [7] - 投资运营南京金陵小城,融合六朝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7] - 开发普陀山观音法界、昆山戏曲博物馆等文旅项目,提升文化体验深度 [8] - 轻资产运营南京博物院民国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三号馆等公共文化空间 [8] 民生工程与住房保障 - 在上海松江建设中建·幸孚+公寓,提供1067个车位及3299平方米商业配套 [9] - 开发上海浦东惠南民乐大型居住社区,导入人口约16万 [10] - 完成合肥磨店家园二期安置房项目,安置居民近2万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