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

搜索文档
全国首个跨省域房建项目方厅水院竣工
中国经济网· 2025-05-29 22:03
项目概况 - 方厅水院是全国首个跨省域房建项目 总建筑面积约104万平方米 其中地上面积67万平方米 由主会馆及三省一市分馆、三座步行桥组成 [1] - 项目采用"三桥五馆"格局 融合中国传统空间形制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意向 主会馆于2023年5月开工 2024年11月完成钢结构封顶 步行桥于2024年7月合龙 [1] 制度创新 - 首创跨域项目"六位一体"审批新模式 涵盖立项至验收全流程 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2] - 创新"一体化审批"机制 上海受托统一颁发施工许可证 审批流程从三地盖章简化为单方盖章 大幅缩短审批时间 [2] - 项目建设运营由沪苏浙三地共同参与 形成"打破边界但不打破行政隶属"的工作模式 [2] 功能定位 - 项目将承担国际会议(如全球环境科学家大会)、商务峰会、文化展览等高端活动 首场活动定于6月初举办 [2][3] -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展示窗口 集中呈现制度创新成果与江南水乡文化 未来将成为三省一市核心交流平台 [3] 区域影响 - 通过太浦河廊桥实现15分钟跨三省一市通行 为示范区居民提供一体化生活体验 [1] - 标志着水乡客厅从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塑造 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2]
长三角一体化下生态资源跨区共享难题怎么解决?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13:36
长三角生态资源跨区域共享现状 - 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前三轮试点中安徽年均获得补偿仅两亿元,绩溪县财政配套资金投入9亿余元而获得补偿金仅5.4亿元,补偿金额与实际治理投入差距显著 [1] -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限值标准不统一,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50mg/m³、80mg/m³、60mg/m³,导致企业跨区域迁移面临重复改造难题 [1] - 长三角部分地级市存在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不当问题,与生态环境部2024年要求省级统筹的规定存在冲突 [1] 生态补偿机制现存问题 - 当前补偿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新安江第四轮试点产业协作项目落地率仅30%,跨省人才交流规模不足百人 [2] - 长三角GEP核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023年示范区GEP核算覆盖面积不足50%,生态资源资本化进程受阻 [2] - 长三角"智慧大脑"虽实现242项数据共享,但跨部门生态环境、水利、农业数据融合度不足30% [2] 生态协同发展建议 - 提议设立长三角生态环境委员会,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并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界纠纷 [3] - 建议按GDP占比和生态受益度确定三省一市出资比例,引入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设立"长三角生态人才专项基金"资助技术人才跨区域交流 [3] - 规划建设生态产业走廊,在皖江城市带、杭州湾新区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生态产业园区 [3] - 推进杭黄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整合黄山、千岛湖资源开发跨区域旅游产品 [3]
全国首个跨两省一市公共建筑方厅水院竣工“长三角原点”建成好大一个“四合院”
新华日报· 2025-05-29 07:33
项目概况 - 方厅水院是国内首个跨越两省一市的公共建筑项目,位于长三角原点太浦河交汇处,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1] - 项目外形采用传统四合院设计,主会馆位于太浦河南岸,四角为沪苏浙皖主题展馆,通过3座跨域廊桥连接 [1] - 项目定位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区域"三不管""三不通"问题 [1] 制度创新 - 项目采用"六位一体"审批新模式,实现跨域建设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仅需盖一个章(上海市青浦区建管委) [2] - 沪苏浙通过合作备忘录、联合技术审查、审批互认等方式实现"一体化立项至验收"全流程创新 [2] - 该模式已复制应用到浦港路东延工程等其他跨域项目 [2] 技术亮点 - 全国首个采用传统斗拱形式与全钢结构焊接工艺的桥梁建筑 [2] - 建筑综合节能率达82%,廊桥及屋顶光伏板年发电量420万千瓦时,打造"近零碳"大型公共建筑 [2] 功能定位 - 将作为2025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首秀场地 [3] - 规划成为世界级湖区标志性节点、长三角一体化综合展示窗口及水乡客厅核心功能载体 [3] - 提供15分钟跨省通行体验,实现地理空间"缝合"与资源集聚 [1][3]
自然资源部调研组:长三角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一体化的探索与启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14:47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由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建 总面积约2413平方公里 涵盖上海青浦 江苏吴江 浙江嘉善三地[7][9][24] - 示范区已形成52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在共商协作机制 国土空间规划 城乡新空间建设 跨界流域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7] - 示范区蓝绿空间占比达66% 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 较现状减少157平方公里 促进城乡发展模式转型[10] 跨域治理机制创新 - 建立"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 形成"机构法定 业界共治 市场运作"跨域治理模式 打破行政壁垒[9] - 设立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 由两省一市同比例出资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建设[17] - 建立总规划师制度 共建358平方公里的世界级水乡客厅 计划2025年底具备运行条件[10][24] 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 以元荡环境治理为突破口 完成环湖治理239公里 水质由Ⅴ类提升为Ⅲ类 形成跨域生态修复一体化制度[13] - 全面开展"一河三湖"共保联治 太浦河实现全线Ⅱ类水 服务受益人口800万 自然生态质量稳定提升[14][22] - 建立标准 监测 执法"三统一"制度 破解跨界流域分治难题[14] 产业发展与价值实现 -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投入使用 总入驻研发人员将达3万名 是华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研发基地[15] - 专精特新企业从2019年的248家增至1294家 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15] -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统一核算信息平台 推动生态旅游 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14] 数字化支撑体系 - 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上线 实现数据互联共享 支撑规划管理 项目管理和生态环境监测预警[27][28] - 建成示范区测绘基准原点 为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高精度空间地理数据支撑[27] - 搭建水乡客厅数字孪生系统等应用场景 实现"规 建 管 用"全流程管理[28]
联动长三角 食博汇新篇—首站连云港共绘餐饮协作新蓝图
中国食品网· 2025-05-27 18:01
长三角餐饮产业协同发展 - 长三角餐饮产业协同发展系列走访活动在江苏连云港市启动,围绕区域餐饮资源整合、食博会合作落地、产业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1] - 连云港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构建以海鲜美食为核心的特色餐饮体系,形成赣榆梭子蟹、花果山风鹅等地理标志美食及紫菜、鹌鹑蛋等支柱产业 [3] - 连云港餐饮产业面临产业链整合不足、品牌附加值待提升等瓶颈,需借助长三角协同机制打通产销壁垒 [3] 长三角江南美食创新中心 - 长三角江南美食创新中心面对长三角超1.2万亿元餐饮市场规模下的同质化竞争等挑战,整合区域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 [5] - 创新中心打造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权威平台,推动美食产业向标准化、数字化、健康化升级 [5] - 连云港独特的文旅与餐饮资源为区域产业协同提供新动能,此次走访为食博会合作、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5][6] 第二届长三角食博会 - 第二届食博会以"提振消费 共享膳美生活"为主题,通过展、会、赛等形式构筑产业赋能、产销对接等平台 [8] - 同期举办"厨王归来 遇见江南"菜品创新研讨会、长三角渔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多场活动 [8] - 食博会平台将帮助连云港特色食材对接长三角采购商资源,助力本地餐饮企业拓展市场 [8] 合作成果 - 连云港市相关协会参与共建长三角江南美食创新中心并成为第二届食博会协办单位 [10] - 本地优质餐饮企业将组团参展展示特色食材与创新菜品,推荐优秀厨师参与青年厨师大赛 [10] - 活动汇聚多方力量为长三角餐饮协同发展凝聚智慧与共识 [12] 未来规划 - 连云港之行为地方餐饮产业发展提供破局思路并通过食博会合作机制实现资源精准对接 [12] - 未来将持续走访区域内重点城市以"一地一策"模式推进产业协同,提供"长三角样板" [12]
大中型银行利润新局:长三角“引擎”强劲发力
经济观察网· 2025-05-27 18:01
经营效益方面,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长三角区域的营业收入均超千亿元。浙商银行、交通 银行、广发银行长三角营业收入占全行总收入的比例位居前三。在利润总额上,农业银行以1159亿元位 列第一,广发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在长三角的利润总额占全行比重均在 35%以上。 资产质量方面,10家披露长三角地区不良率的银行中,6家银行不良率在1%以下,中信银行不良率为 0.53%,处于较低水平。虽然有4家银行不良率在1%以上,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凭借较大 的信贷投放规模,不良率分别为0.82%、0.77%、0.84% ,整体处于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大中型银行重要的利润"引擎",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持续推进,未来有望为 银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从资产规模来看,2024年工商银行在长三角地区的资产规模高达12.44万亿元,远超其他银行,也是唯 一一家在长三角资产规模过十万亿元的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以8.77万亿元、7.13万亿元位居其 后。浙商银行、广发银行长三角地区资产总额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高达89.69%、49.46%,浦发银行、 工商银行在长三角资产规模占比也超过 ...
长三角公布一体化最新成绩单:去年GDP突破33万亿元 同比增长5.5%
快讯· 2025-05-26 21:16
智通财经5月26日电,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6月初在江苏南京召开。5月26日下午, 座谈会会前集中采访活动新闻通气会举行,通报了2024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果成效。记者从会 上获悉,202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33万亿元,同比增长5.5%,占全国比重达24.7%; 今年一季度占比已超过25%。 (智通财经) 长三角公布一体化最新成绩单:去年GDP突破33万亿元 同比增长5.5% ...
长三角议事厅·周报|长三角文旅协同:从机制破壁到价值共创
新浪财经· 2025-05-26 16:08
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合作机制 - 沪苏浙皖32个市(区)旅游协会代表签署《长三角城市旅游协会一体化合作机制协议》,发布《共同推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宣言》,通过文旅产业"黏合效应"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 [1] - 长三角地区占全国2.3%国土面积,通过突破行政壁垒、重构交通网络、深度融合文旅资源实现价值共创 [1] 制度创新与同城待遇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文旅专项规划》落地,实现跨省旅游"同城待遇",建立"标准互认、数据互通、监管互动"协作机制 [2] - "高铁旅游年卡""一票通"覆盖200余家景区,"上海迪士尼-苏州园林-杭州西湖"黄金线路2024年游客量同比增长28%,带动周边消费增长35% [2] - 2025年启动《入境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优化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预计使入境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2.3天,带动区域旅游收入增长15% [2] 区域规划与资源整合 - 沪苏浙皖编制上海大都市圈陆上旅游圈规划,江苏聚焦景区提质与度假区升级,浙江实施"交旅融合""数智赋能"战略,安徽推动"徽风皖韵"嵌入长三角大市场 [3] - 联合打造30条长三角特色旅游线路、8条杭黄世界级廊道黄金游线,形成"文明探源之旅""江南水乡风情之旅"等特色产品 [5] 品牌联动与交通网络 - 以上海旅游节、江苏乡村旅游节为牵引,形成覆盖四地的联动节庆矩阵,2024年"中国旅游日"带动相关文旅消费同比增长22.5% [4] - 总长突破6500公里的高铁网络形成"米"字形辐射格局,构建"1小时都市圈、3小时城市群、5小时全域游"的旅游圈 [4] - 2024年沪苏浙赴皖游客达1.03亿人次,占省外游客的56.3%,黄山、九华山等景区客流增长超40% [4] 文化融合与价值共创 - 长三角地区集聚12项世界文化遗产、600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65个5A级景区,从"拼盘式整合"迈向"系统性耦合" [7] - 苏州博物馆徽派展陈由安徽团队设计,杭州良渚文化与南京博物院推出联合展览,上海迪士尼与浙江工坊合作开发定制文创产品 [7] 重点项目建设 - 上海乐高乐园完成竣工验收,将为长三角新增世界级文旅地标 [8] - 无锡微纳星空中标8.04亿元"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将研制10颗遥感卫星,形成"造箭用星"完整产业链 [10] - 合肥获批国家级金融科技试点,重点推动大数据、云计算、AI、量子信息等技术在金融领域创新应用 [10] 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 浙江大胜达包装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推动传统包装产业智能化升级 [8] - 国仪量子发布纳米级量子传感器,可应用于芯片无损检测、心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等领域 [10] - 盐城签约3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超百亿元,涵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0]
15家银行长三角业务PK: 工农建全面领跑,近半数银行利润贡献度超3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1:5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边万莉实习生余姿桦杭州报道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 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落 地和实施,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客户资源、重大项目和广阔的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国有大行和股份行2024年年报梳理发现,共有15家银行在财报中明确披露了长三 角地区相关数据,涵盖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规模、存贷款规模等指标。 因区域划分口径差异等原因,中国银行(仅区分境内、港澳台及其他地区)、平安银行(按东南西北分区统 计)、渤海银行(采用华东地区分类)未纳入本次统计范围。 从存款占比来看,2024年共有3家银行超过20%。其中,交通银行在长三角存款占存款总规模的比例高 达27.65%,中信银行、农业银行这一数据为25.7%、23.5%。 | 表2: 存款 | | | | --- | --- | --- | | 银行名称 | 存款/百万元 | 占比/% | | 农业银行 | 6981158 | 23.5 | | 工商银行 | 6661782 | 19.1 | | 建设银行 | 5239658 | 18.25 | ...
钱塘高铁新城驭潮声奔富路 揽山水入画屏
杭州日报· 2025-05-26 11:19
钱塘高铁新城战略定位 - 作为杭州八大重点发展区块之一,是"东智造、西科创"产业走廊核心支撑点,战略价值体现在区位交通与产业定位融合性 [3] - 通过空间重构、要素集聚与制度创新,深度重塑杭州产业经济地理格局,成为驱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关键引擎 [3] - 同步规划建设28.36平方公里国际化高铁新城,推动杭城东部空间和价值重塑 [5][6] 交通枢纽规划 - 钱塘站是杭州机场高铁全线面积最大新建车站及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重要枢纽,杭州第五座铁路枢纽 [5] - 站房设计6台11线高铁动脉与3台6线城际轨道交织,实现高铁、城际铁路和地铁无缝换乘 [5] - 长三角"超级地铁"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江苏段将经过钱塘区并接入钱塘枢纽 [5] - 5分钟直抵杭州机场T4航站楼,40分钟到达上海虹桥,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5] 产业发展规划 - 以创智产业为核心,结合品质居住与田园乡村特色,形成"一带两心、两轴四片"空间格局 [6] - 重点发展科创服务业与智造服务业,形成服务性总部高地产业社区,承担产业发展升级"超级加速器" [7] - 打造"城站融合+创新生态+产居一体"的未来产业社区,实现全方位"职住融合"生态系统 [7] 城市建设进展 - 锚定"路网贯通、安置提速、配套升级"目标,全力冲刺7条道路年底贯通 [3] - 青创路已正式通车,宏图路、义蓬东一路等7条道路雨污水管道铺设完成超80% [12] - 站房高架路全面开工,计划三季度开启承台施工作业 [12] - 首宗宅地已完成收储,两宗商业用地及42亩村级留用地计划年底前收储 [13] 生态与文化特色 - 首个地块绿地项目启园预计今年三季度开工,打造融合生态、休闲与文化示范公园 [10] - 重点依托南沙大堤与水网体系打造环状景观生态带,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绿色城市 [10][11] - 站房采用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应用自然通风采光、可再生能源等技术建设低(零)碳枢纽 [10] - 创新设计12米挑高星空站厅,植入文化场景,将传统交通空间转为城市文化载体 [9] 招商与开发策略 - 坚持"边建设边招商"策略,采用"靶向招商+链式招商"双轮驱动和"脸谱画像"精准招商模式 [14] - 总体目标为"三年重点项目出形象、五年重点区块成片成势、八年产城人融合发展基本成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