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造业
icon
搜索文档
海外对冲基金、公募基金最新数据:外资增配中国市场
中国基金报· 2025-08-24 22:07
外资对中国市场的配置动态 - 8月以来中国成为对冲基金净买入最多的市场 对冲基金加速净买入中国股票达到过去7周最快速度 买入由多头和空头平仓共同贡献 [2] - 全球主动管理公募基金7月增加对中国市场配置 中国在全球组合中占比6.6% 处于过去10年15%分位 但较基准仍低配320个基点 [2] - 中国股票基金资金流动在8月14日至20日转正 单周流入12亿美元 此前三周分别流出11亿/12亿/7亿美元 [2] 被动资金通过ETF布局中国 - 美国上市亚太ETF资金净流入前10名中 中国相关ETF占据5席 [3] - 过去一周MCHI(跟踪MSCI中国指数)吸金2.26亿美元 位列亚太ETF第一 KWEB(跟踪中国互联网指数)吸金1.83亿美元位列第二 [3] - 过去一个月MCHI继续保持最强吸金力度 KWEB位居第二 [4] 韩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投资偏好 - 韩国散户8月16-22日净买入港股前三位:小米集团486.53万美元 国泰海通471.72万美元 老铺黄金394.32万美元 [5] - 同期净买入A股前三位:中际旭创351.04万美元 双环传动149.65万美元 汇添富中证主要消费ETF132.35万美元 [6] - 韩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成交额达66.93亿美元 中国成为韩国第二大海外投资市场 对中股净买入金额超过日本股票 [6] 市场背景与机构观点 - A股站上3800点 海外对冲基金和公募基金资金流入均出现积极信号 [1] - 7月新兴市场基金增配幅度最大市场为中国内地和印度 超配幅度最大为印尼和泰国 [2] - 摩根士丹利认为A股强势有望持续 基于国债收益率上行反映宏观经济预期改善 及"反内卷"政策缓解行业价格压力 [7]
国常会再部署扩大内需,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两新”
第一财经· 2025-08-24 20:37
核心观点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扩大内需举措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1][4] - "两新"政策成效显著 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6万亿元 设备采购金额增长明显[2]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分批次下达 第四批690亿元将于10月下达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1][2] - 加强政策监管 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 确保资金使用实效[4][5] - 体育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2023年总规模达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6][7] "两新"政策实施成效 - 全国2.8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 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6万亿元[2] -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30.7% 文化办公用品增长25.4% 通信器材增长24.1% 家具增长22.9%[2] - 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0.8% 支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2] - 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7.3% 信息传输软件业设备采购增长27.8% 科技服务业设备采购增长28.3%[2] - 民营企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长9.3% 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2]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安排 - 今年第三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于7月下达[2] - 第四批690亿元资金将于10月下达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1][2] -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1880亿元投资补助资金已下达完毕[3] - 支持工业、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约8400个项目 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3] 政策支持与监管措施 - 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4] - 贴息政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形成"组合拳"[4] - 严厉打击"先涨后补"、捆绑销售等套补行为[5] - 依法追缴国家补贴资金 取消违规经营主体参与资格[5] - 全链条防范项目和资金风险[5] 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3.67万亿元 增加值1.49万亿元[6] - 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6% 占GDP比重达1.15%[6]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6]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江苏全域消费380亿元[6] - 体育产业带动制造业、服务业、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7]
第一届世界五百强:美国独占151家,日本149家,中国只有3家,现在呢?
搜狐财经· 2025-08-24 07:28
一个国家有多少家世界500强大公司,这些公司赚了多少钱,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这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有多强。这确实是个挺重要的衡量标准。 回想1995年第一届世界500强榜单,几乎被美国和日本承包了,中国只有3家公司上榜。 为啥当年悬殊那么大? 核心就一个:那会儿我国还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制造"还没走向世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还没开始。 如今三十年过去,情况就不一样了! 中国现在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数量更是大幅增加,国家的整体实力大大提升。 当然,进步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还有明显不足,需要继续改善和提升。 一、1995年:美日风光无限 1995年第一届榜单公布时,美日几乎包揽了全球60%大企业,占了151家; 日本总共有149家,两国加起来几乎占了全球60%的大公司,瓜分了全球大部分利润,背后实际掌舵人仍然是美国。 而且,彼时也是日本的巅峰时期,上榜数量只比美国少2家。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年在世界前十名的大公司里,日本竟然就占了6家!美国只有3家,英国只有1家。 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这些大财团都排在全球500强前列。美国当时上榜的主要是福特、通用这些汽车巨头, ...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陕西开展“技能照亮前程”行动
陕西日报· 2025-08-24 06:26
职业技能培训政策 - 陕西省2025年至2027年底开展"技能照亮前程"行动 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 推动劳动者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 [1] - 行动期间全省开展补贴性培训100万人次 [1] - 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牵引 结合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园区技能人才需求开展培训 [1] 行业技能人才培养 - 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就业容量大且供需矛盾突出的行业领域培养技能人才 [1] - 每年培养养老、托育、家政、照护等康养领域技能人才2万人次以上 [1] - 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培育领军人才 行动期间全省新增领军人才300人左右 [1] 高技能人才供给措施 - 对缺工量较大的生产制造、数字技能、生活服务领域开展揭榜挂帅项目化培训 [1] - 每年培训高级工以上急需紧缺技能人才3000人次左右 [1] - 新增领军人才将带动新培育高技能人才15万人次左右 [1] 企业培训支持政策 - 支持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等要素设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 [2] - 支持企业开展技师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2] - 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建设培训中心 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 [2] 政策保障机制 - 统筹与培训关联度高的扩岗就业和吸纳就业等方面政策 [2] - 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且符合条件人员给予技能提升补贴 [2]
中电联:7月全国全行业用电指数为139.9
智通财经· 2025-08-23 15:43
全国电力消费指数总体表现 - 2025年7月全国全行业用电指数达139.9,较2020年基期增长39.9%,年均增速6.9%,同比增长6.5%,增速较上月提升1.9个百分点 [1] 农林牧渔业电力消费 - 农林牧渔业用电指数为188.8,较2020年基期增长88.8%,年均增速13.6%,同比增长20.2% [2] 制造业电力消费细分表现 - 制造业整体用电指数134.4,较2020年基期增长34.4%,年均增速6.1%,同比增长3.1%,增速较上月提升1.0个百分点 [2] - 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指数124.6,较2020年基期增长24.6%,年均增速4.5%,同比增长0.5%,增速较上月提升1.2个百分点 [2] -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指数154.5,较2020年基期增长54.5%,年均增速9.1%,同比增长7.3%,增速较上月提升1.4个百分点 [2] - 消费品制造业用电指数128.6,较2020年基期增长28.6%,年均增速5.2%,同比增长1.6%,增速与上月持平 [2] 服务业电力消费细分表现 - 服务业整体用电指数166.1,较2020年基期增长66.1%,年均增速10.7%,同比增长10.7%,增速较上月提升1.7个百分点 [2]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指数150.7,较2020年基期增长50.7%,年均增速8.5%,同比增长9.0%,增速较上月大幅提升3.0个百分点 [2]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指数173.9,较2020年基期增长73.9%,年均增速11.7%,同比增长18.9%,受AI、大数据、5G等技术发展驱动保持快速增长 [3] - 住宿和餐饮业用电指数168.9,较2020年基期增长68.9%,年均增速11.1%,同比增长8.7%,增速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 [3] - 充换电服务业用电指数1039.1,较2020年基期大幅增长939.1%,年均增速达59.7%,同比增长43.6%,在电动汽车高速发展背景下持续保持爆发式增长 [3]
详解千亿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大调整
第一财经· 2025-08-23 15:38
政策调整背景 - 中国对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整体采取更谨慎的退税策略 [3] - 2022年留抵退税金额达2.46万亿元 较2021年规模增长3.8倍 系疫情期间企业纾困重要措施 [5] - 受经济下行影响财政收入承压 叠加出现骗税案例 促使政策完善需求 [5] 制造业等重点行业政策 - 制造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四大行业维持按月全额退税政策 [5] - 政策延续体现国家优先支持高端制造 科技创新及绿色发展的产业导向 [5][6] 房地产行业特殊政策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适用单独退税政策 按新增留抵税额的60%比例退还 [7] - 要求连续六个月新增留抵税额大于零 且第六个月新增额不低于50万元 [7] - 房地产业留抵税额规模可观 政策延续性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8][9] 其他行业政策变化 - 批发零售业 农林牧渔业 住宿餐饮业等七大行业不再享受全额退税 改为按比例部分退税 [6] - 新增退税门槛:要求连续六个月留抵税额大于零 且第六个月新增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 [10][11] - 退税比例分级:新增留抵税额不超过1亿元部分按60%退还 超过1亿元部分按30%退还 [10] 政策影响分析 - 政策从普惠式减税向结构式减税过渡 反映疫情后经济企稳背景下政策退出趋势 [10] - 设置50万元门槛可减少低金额退税申请频次 降低征纳成本并提高征管效率 [11] - 2023年前7个月全国税收收入110933亿元 其中国内增值税42551亿元同比增长3% [11]
详解千亿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大调整
第一财经· 2025-08-23 14:32
政策调整背景 - 中国对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旨在提高政策导向性与精准性 降低征纳成本 提高征管效率 [2] - 2022年留抵退税金额达2.46万亿元 超过2021年办理留抵退税规模的3.8倍 为疫情期间企业纾困重要举措 [3] - 受经济下行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承压 实践中出现企业借留抵退税骗税案例 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3] 全额退税行业范围变化 - 制造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4个行业继续实施按月全额退还留抵税额政策 [4] - 批发零售业 农林牧渔业 住宿和餐饮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不再享受全额退税 [4] - 政策调整反映国家优先支持制造 科技 绿色等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行业 [4] 房地产开发行业政策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纳税人享受单独留抵退税政策 新增留抵税额退还比例为60% [5] - 申请退税需满足连续六个月新增留抵税额大于零 且第六个月新增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 [5] - 房地产业留抵税额总体规模可观 政策实施对行业经营稳定和高质量发展起支撑作用 [6] 其他行业退税比例调整 - 除4大行业和房地产开发外的其他行业 新增留抵税额不超过1亿元部分退税比例为60% 超过1亿元部分退税比例降至30% [6] - 新政设置新增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政策门槛 减少偶发性退税申请 [7] - 政策从普惠式减税向结构式减税过渡 反映疫情后经济企稳背景下大规模减税政策适时退出 [7] 税收数据表现 - 今年前7个月全国税收收入110933亿元 同比下降0.3% [8] - 其中国内增值税收入42551亿元 同比增长3% [8]
财税政策从“普遍普惠”到“精准滴灌” 精准聚焦国家发展战略
央视网· 2025-08-23 10:58
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完善留抵退税政策 突出对重点行业的精准支持 [1] - 政策体现从"普遍普惠"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7] 重点行业退税安排 - 制造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四大行业自2025年9月起继续实施按月全额退还留抵税额政策 [3] - 政策精准聚焦国家发展战略 重点支持制造业 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领域 [6] - 房地产业留抵退税政策保持不变 支持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6] 其他行业退税安排 - 除四大重点行业外 其他行业设置一定条件和比例退还留抵税额 [3] - 允许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全额缴回已取得的留抵退税或即征即退 先征后返(退)税款后重新选择适用政策 [3] - 其他行业不再适用阶段性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 沿用2019年建立的留抵退税制度 [6] 政策基本定义 - 留抵退税指增值税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 财税部门将未抵扣完税额退还给纳税人 [4]
合肥杜瑞伯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8-23 09:42
公司基本信息 - 合肥杜瑞伯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1]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王皖江 [1] - 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人民币 [1] 经营范围 - 业务涵盖交通及公共管理用金属标牌制造 [1] - 涉及安全、消防用金属制品制造 [1] - 包括金属包装容器及材料制造 [1] - 从事纸制品制造和塑料制品制造 [1] - 覆盖技术玻璃制品制造和印刷专用设备制造 [1] - 经营办公用品销售和文具用品批发 [1] - 包括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和劳动保护用品销售 [1] - 涉及油墨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 [1] - 提供办公服务和广告制作 [1] - 包括专业设计服务和采购代理服务 [1] - 提供普通机械设备安装服务和劳务服务(不含劳务派遣) [1] - 从事新材料技术研发和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 [1] - 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和软件外包服务 [1] - 经营货物进出口和技术进出口 [1] - 提供进出口代理服务 [1]
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搜狐财经· 2025-08-23 06:51
核心观点 - 七部门联合推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旨在通过金融资源与产业政策协同 提升对工业化各环节的支持力度 促进资金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1] 政策支持方向 - 融资支持聚焦工业领域项目建设和生产资金需求 畅通融资渠道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1] - 赋能支持体现在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 需细化举措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耦合 [1][3] - 拓展空间强调金融政策对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 需实现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联动 [1][4] 制造业融资支持 - 强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 银行可单列信贷计划并完善尽职免责机制 [2] - 金融贷款需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 在差异化和精准性上下功夫 [2] - 开展中小企业出海服务专项行动 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性 支持外贸领域中小制造业企业 [2] 科技创新支持 - 金融赋能需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更好耦合 耐心资本在技术创新到产业化过程中具独有优势 [3] - 需构建耐心资本长效机制 重点支持前端研发和潜力企业投资 中短期资金在风险较小环节跟进 [3] - 防止资金一哄而上 需做好长期与中短期资金接续工作 [3] 产业布局优化 - 金融支持需助力产业布局优化 在集群建设方面集中发力 推动因地制宜的集群化发展 [4] - 不具备集群化条件的地区 需构建与周边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 [4] - 强化与产业政策协同 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融资方向与项目要求背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