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命健康
icon
搜索文档
聚力产创融合扛起主城担当 用好国家战略释放多赢效应同耕“一亩田”的崇川实践
新华日报· 2025-06-23 07:16
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 南通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历经15年开发建设,从城郊接合部转型为主城崇川的科创集聚区和产业新高地,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的实践样本 [1] - 园区聚焦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吸引超300家优质科创型企业落户,2023年高新产值逾百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8.15% [2] - 通过引入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等高端研发资源,补足高校院所短板,强化"从1到100"的技术转化能力 [2] 产创融合实践成果 - 生命健康领域产出多项国内首创成果,包括首款透析人工血管、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等,产业坐标均位于市北高新区 [2] - 修实生物实现复杂结构短肽药物规模化生物合成技术突破,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用于产线扩张 [3] - 近三年培育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南通市总量的2/3,2023年经济总量跃居崇川首位,创新能力位列江苏省省级高新区第4 [3] 跨江协同合作模式 - 2010年南通与上海闸北区签约共建科技城项目,2018年升级为全省首家长三角共建省际合作示范园,形成"上海孵化、南通加速"的双向飞地模式 [4][5] - 园区60%产业与上海形成产业链合作,70%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开展产创协同,实践"上海研发+南通智造"等协同模式 [6] - 上海市北高新集团带动2700多家总部型企业和700多家科技型企业资源嵌入南通产业链 [6] 金融与产业协同生态 - 组建14只政府引导基金加市场化基金,总规模达127亿元,近3年科创企业股权融资总额超34亿元 [8] - 通过"基地+基金"协同招商模式引入深圳柠檬光子科技华东研发中心,填补高性能激光芯片半导体领域空白 [8] - 宝月湖科创母基金2000万元投资助力项目启动,形成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 [8] 区域协同发展成效 - 上海方面累计投入数十亿元基建资金,获得数十亿元综合收益,被评价为"最成功的投资案例" [7] - 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封测平台服务全国200多家小微企业,正争取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落户 [7] - 园区通过"四个着力点"战略持续强化产创融合辐射效应,支撑南通万亿之城建设 [8]
小轴承“传动”大动能 浙江新昌“拼”出山区发展新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6-18 21:31
新昌县制造业发展概况 - 新昌县面积仅12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8万,却拥有15家A股上市公司,截至2024年底总市值居浙江省县级市第一 [1] - 2024年新昌连续第三年夺得浙江制造业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 [1] - 2020年至2024年,新昌规上企业数量从294家增至418家,规上工业产值从465亿元跃升至80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由128亿元提升至213亿元 [1] 产业政策与集群发展 - 2020年出台《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重点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2] - 做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群,巩固生命健康产业群,发展汽车零部件(大交通)产业群 [2] - 2023年新昌滚动轴承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该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集聚600余家企业 [4][5] 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创新 - 上线"轴承产业大脑",推动全流程数字化改造,以龙头企业引领强链固链 [4] - 浙江斯菱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通过5G技术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控,效率倍增 [5] - 海纳人和轴承公司研发的2厘米直径圆锥滚子轴承可保证8000小时连续作业,切入机器人领域并实现无人机轴承量产 [5] 未来产业布局 - 通用智能机器人是新昌重点布局的三大未来产业之一,已有三花、五洲新春、捷昌驱动、灵巧智能等企业进入该赛道 [5] - 五洲新春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人形机器人及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化项目,将填补长三角精密传动系统制造空白 [8] 项目投资与要素支持 - 2024年一季度新昌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82.6亿元,涵盖重大引领性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 [6] - 2024年完成供地1384亩,其中内生项目供地近1000亩,通过"数据得地"模型优化企业用地需求 [9] - 2024年216个内生项目累计投资48.4亿元,占全县制造业投资总额的87%,涉及三花控股、京新药业等企业 [9]
以城为媒向新而行:天津奏响达沃斯前奏曲
环球网· 2025-06-18 20:31
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 - 论坛将于2025年6月24日至26日在中国天津举行,主题为"未来增长的新前沿",聚焦全球经济、中国展望、剧变中的产业、投资人类与地球以及新能源与材料五大领域 [1] - 吸引来自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商领袖、专家学者及青年才俊参与 [1] 天津的城市发展 - 天津以"创新、生态、开放、人文"四大维度展现新时代中国城市的活力与气度 [1] - 天津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海河实验室和天开高教科创园成为创新引擎 [1] -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推动智能科技、绿色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协同创新 [1] 天津的生态建设 - 九河入海的水系生态持续修复,海河两岸成为市民共享的"城市客厅" [3] - 七里海湿地、大黄堡自然保护区、水西公园等生态项目展现天津的绿色发展画卷 [3] 天津的开放与物流 - 天津港和中欧班列(天津)构成繁忙的物流网络,连接全球 [5] - 依托自贸试验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本、人才、技术汇聚 [5] 天津的人文魅力 - 中西合璧的历史风貌建筑群和多元融合的民俗文化展现天津的独特魅力 [7] - 相声、评剧、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新 [7] 论坛的意义 - 天津以兼容并蓄的城市格局和发展活力,为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注入丰富的城市底色 [9]
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招GP
FOFWEEKLY· 2025-06-17 18:06
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新规 核心观点 - 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发布《办法》,旨在通过全链条、全覆盖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重点领域基金 - **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总规模100亿元,投向AI芯片、智能安全计算、智能软件、大数据等智能核心领域,以及执行器、锂电池等硬件集成和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等控制系统 [2] - **生命健康产业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主要投向创新药研发、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支持重大项目和企业招引落户 [2] - **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重点投向现代种业、农业微生物等农业领域,推动农业产业化及重点项目落地 [2] - **现代化工产业基金**:总规模30-50亿元,重点投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高端化工领域,培育现代化工产业集群 [2] - **商业航天发展基金**:总规模20亿元,主要投向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器制造、空间应用服务等重点领域,支持火箭卫星研发制造 [3] - **服务贸易基金**:争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二期支持,主要投向数字贸易、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 [3] - **其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量子科技、低空经济、新材料等领域设立基金 [3] 区域基金 - 指导武汉都市圈母基金围绕科技创新领域及产业主赛道设立基金,推动襄阳、宜昌、咸宁等市州设立区域母基金,支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4] 其他市场化基金 - 争取全国社保基金和国家级基金支持,联合国有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省属平台等设立AIC基金 [6] - 加强与国有企业和产业资本合作设立重点产业基金,推动设立并购基金、S基金 [6] - 争取与优质境外资本合作设立QFLP基金,重点支持工业母机、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建设 [6] 财政金融联动 - 发挥前期已设立的产业母基金作用,围绕光电子信息、绿色低碳、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吸引外部优秀创投机构设立行业子基金 [6]
输球的镇江,其实很争气
投资界· 2025-06-09 14:57
城市产业竞争格局 - 镇江被南京、常州、无锡三座"万亿俱乐部"城市环绕,产业优势不突出但正奋起直追[2] - 城市口号"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体现竞争反差感,赛场内外产业较劲明显[2] - 2024年镇江发生8起融资事件,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疗等领域[5][6] 产业集群与战略布局 - 镇江聚焦"四群八链"主导产业体系,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数字经济4大集群及8条重点产业链[2][3] - 目标推动产业产值迈向万亿元大关,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3] - 参与共建长三角大飞机集群,C919约90%舱内饰件、50%铝材及复合材料构件来自镇江企业[7][8] 企业融资与技术创新 - 慧创医疗半年内完成两笔亿级融资(B+轮近亿元),估值突破50亿元,研发全球首台100通道近红外脑成像设备[6][7] - 镇江30多家企业参与C919、运20等国家重大工程配套,11家跻身中国商飞供应商,形成百亿级航空航天集群[8] - 新材料企业江苏天工科技登陆北交所,为钛合金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 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 天奈科技为全球首家将碳纳米管大规模应用于锂电池的企业,客户覆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10] - 恒神股份是中国首家碳纤维全产业链企业,获航天用碳纤维"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11] - 鼎胜新材铝箔产销量国内领先,电池箔供应宁德时代等;鱼跃医疗为家用器械龙头,恒顺醋业为"食醋第一股"[11] 政策支持与人才战略 - 镇江发布《制造强市行动方案》,实施链群升级等六大行动,培育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13] - 出台"1+2+3+N"人才政策体系,组建12家市级人才攻关联合体,绘制产业链人才地图[13][14] - 推动产业链龙头联合高校、金融机构,打造"长三角产才城教融合发展福地"[13]
以破局者姿态“趟路子”,长三角这一年探出了哪些新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6-06 21:07
长三角经济表现 - 2024年长三角地区GDP突破33万亿元 同比增长5.5% 占全国比重达24.7% [1] - 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超过25% [1] - 长三角"万亿城市"数量增至9个 占全国1/3 [1] 跨域生态治理 - 方厅水院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为国内首个跨省域房建项目 [2] - 沪苏浙5年投入520亿元治理太浦河区域 关停1.5万家污染企业 拆除3000处非法设施 [3] - 长江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 太湖连续17年实现"两个确保" [3] 科创产业协同 - 南通市北高新区吸引超300家科创型企业落户 [5] - 百优达科技"透析人工血管"获批国内首款上市注册证 [5] - 沪苏大丰产业聚集区2023-2024年规上开票销售均超100亿元 [7] 交通基建进展 - 南京北站总建筑面积29.67万平方米 预计2027年竣工 [9] - 海太长江隧道全长39.07公里 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 为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 [11] - 2024年长三角新增铁路里程667.6公里 池黄高铁等多条线路建成通车 [12] 产业协同模式 - 南通市北高新区与上海静安共建"聚能湾孵化器"等科创飞地 [5] - 计划设立3亿元科创母基金 支持"研发在上海 转化在江苏"模式 [7] - 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规划面积14.4平方公里 预计集聚10万人口 [11]
12家市直单位现场宣讲:牢记嘱托、建成支点、当好龙头,武汉加油干
长江日报· 2025-06-06 11:17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武汉攻克20余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助力成为全国第5个中小企业总量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特色产业集群 [5] - 光谷三代科技工作者实现从光纤技术(赵梓森)、卫星遥感(李德仁)到生物制药(杨代常)的突破,奠定"中国光谷"科技基石 [4] - 徐卫林院士团队八年攻关研制月球织物国旗,独创微纳米粉体色浆技术解决"红黄串色"难题,实现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跨越 [4][5] 民生保障与城市治理 - 武汉人社局通过社保兜底、工伤赔付等政策升级,实现服务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破题"转变,单笔工伤赔付达20余万元 [6] - 农村公路建设10年铺就4000余公里道路及57座桥梁,以"畅安舒美实"标准推动城乡融合 [7] - 垃圾分类日均处理1.3万吨,全分类可减少碳排放96吨/日并制造氧气67吨/日 [8]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长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江豚数量从1012头增至1249头,47%再生水利用率配合1842个排污口管理构成"武汉密码" [8] - 湿地保护推动青头潜鸭从20只繁衍至400多只,戴家湖公园煤灰堆改造为绿肺,建成1024座公园的千园之城 [9] - 武汉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通过扩绿兴绿护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9] 文化创新与区域联动 - 武汉文学季、书法季等活动通过文艺作品立体呈现城市风貌,强化文化引擎作用 [6] - 政协提案推动"双休日"制度全国破冰,并创新提出汉绣与社会疗愈结合建议 [12] 数据驱动与政策优化 - 2023年江汉路夜市人流量增长38%,2024年武汉游客量达3.33亿人次,体现"小数据"驱动"大民生"逻辑 [11] - 经济普查中个体经营数据与宏观政策联动,如"1块钱汇聚14亿"的统计模型 [11]
全域共进 武汉都市圈能级不断跃升
长江日报· 2025-05-29 15:08
武汉都市圈经济发展 - 2024年武汉都市圈九市合计GDP突破3.6万亿元,占湖北省GDP的60%以上 [1] 交通互联互通 - 武汉东站投入使用后,武汉与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实现半小时高铁直达 [2] - "新城快线"累计发送人数超200万人次,成为武鄂黄黄城际间市民出行重要选择 [2] - 武穴长江大桥通车使过江仅需5分钟,促进湖北武穴、阳新和江西瑞昌三地同城化 [2] - 孝汉应高速通车打通孝感市"内循环",武大高速使大悟到武汉时间缩短到40分钟,武阳高速使阳新到武汉仅需1小时 [2][4] 科技创新协同 -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博士团队为湖北富农食品提供保活技术,实现活武昌鱼电商销售 [3] - 黄石与9家在汉高校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 [3] - 鄂州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工业技术研究院,引进科研项目75项、孵化企业79家,汇聚高层次人才40余人 [3] - 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招引企业32家,新增生产基地11家,总投资超5亿元 [3] 产业链协同发展 - 湖北联新显示科技每日生产2万片触摸屏、盖板及显示模组,主要供应武汉中高端客户 [5] - 鄂州葛店经开区聚集89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华工科技、逸飞激光等企业同时布局武汉光谷和鄂州葛店 [5] -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近2100家武汉供应商为黄石企业提供产品或原材料 [5] - 黄冈高新区集聚光电子企业30多家,东湖高新黄冈智造园建成开园 [6] 民生服务共享 - 武汉都市圈政务服务跨市通办事项达1062项,2024年办件量超310万件 [7] 区域协同发展 - 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宜昌段等项目进展顺利 [8] - 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加快建设,长江绿色经济和装备制造产业走廊初具雏形 [8] -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合作机制深化,"朋友圈"扩容至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 [8]
此地“宜城”
上海证券报· 2025-05-29 02:11
产业升级 - 安庆实施工业立市强市战略 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 化工及新材料两大千亿级产业 [2] - 抢占新能源汽车 生命健康 商业航天等产业新赛道 [2] - 实施"内搭平台 外联老乡"战略 转型发展路径清晰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安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整治修缮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 [2] - 大南门特色文化街区沿江而建 包含陈延年 陈乔年故居旧址及读书处等古建筑 [2] -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融合青年创业 手工饰品 传统汉服表演等新业态 [2] - 老街保留麦陇香 胡玉美等老字号 同时发展文创小店 直播等消费新业态 [2] 城市发展 - 安庆地处长江下游北岸 皖河入江处 具有重要地理位置 [1] - 历史上曾诞生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 第一台蒸汽机 第一艘机动船等多项"第一" [1] - 古皖文化 长江文化 禅宗文化 桐城派文化 黄梅戏文化在此交融 [1] - 宜居宜业环境不断优化 "宜人之城"迸发创新发展活力 [2]
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创新驱动:产业投资新机遇与新挑战”论坛成功举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7:46
论坛背景与主办方 - 论坛由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协办,并获得多个地方政府和机构支持[1] - 论坛旨在解构产业变革中的投资机遇与挑战,探索产学研融合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3] 研究院成果与课程 - 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发布首本研究成果《硬科创进阶》,总结出N型发展路径的硬科创企业分析方法[5] - 研究院推出"PE产业投资家"课程项目,包含5大模块25门核心课程,通过导师制和企业参访等方式培养产业投资人才[5] 宏观经济与政策趋势 - 中国经济面临消费和投资贡献率低、出口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结构性问题,需通过提振消费、转向惠民生和服务消费升级三大转变破局[6] - 需改变长期依赖投资的模式,通过稳定收入、提振信心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加大社会性支出缓解民生领域短板[6] 前沿技术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实体的结合,有望成为颠覆性产业,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战略支点[7] - 量子计算在第二次量子革命中具重要地位,美国顶尖高校及初创公司正大规模投入,国内需加强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结合[8] - 人工智能已迈向认知智能阶段,中国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需构建公共算力平台解决供需错配问题[8] 科技投资策略 - 硬科技投资需推动科学发现向生产力转化,关注信息智能化和能源零碳化方向[9] - 科技原始创新产业化需做到"三个看":看得懂科学原理与商业本质、看得远前瞻性布局、看得准项目价值[9] - 投资机构需聚焦科技领域长期赛道,通过技术趋势研判、商业模式设计和投后资源赋能降低风险[11] 产学研协同机制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高强度科研投入、政策体系迭代和转化体系构建[11] - 地方政府可通过区位优势和产业转型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发展,如人工智能、数字视听和创新药械[11] - 金融机构需以国家信用背书引导资金转向科创领域,解决"从0到1"阶段资金短缺问题[11] 产业升级投资逻辑 - 生命健康领域需通过产投联动激活潜力,解决科学家技术强管理弱的短板[12] - 汽车产业投资重点转向头部企业整合与场景延伸,AI领域投资需聚焦技术落地与软硬协同[12] - 养老产业可通过金融创新释放债权资金潜力,基于场景数据挖掘提升产业效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