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制造
搜索文档
中三省前三季度GDP总值突破11万亿,齐步跑赢全国
第一财经· 2025-10-29 11:56
宏观经济表现 - 湘鄂赣“中三角”前三季度GDP总值达110,796.38亿元,较去年同期净增7,092.83亿元 [1] - 湖北省前三季度生产总值44,875.62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 [1] - 湖南省和江西省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分别为40,240.56亿元和25,680.2亿元,同比增长均为5.4%,增速均比全国快0.2个百分点 [1] 投资与创新动能 - 湖北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3%,快于全部投资1.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8月)增长8.9% [2] - 湖北省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5%、10.9%,锂离子电池等产品产量增幅显著 [2] - 湖南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8.8%,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 [3] -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5%、10.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 [3] 消费市场 - 湘鄂赣三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85.26亿元,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 - 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例如湖北省限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9.9% [4] - 商文旅体融合带动消费,湖北省限上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59.9% [5] - 实体零售转型升级效果显著,江西省限额以上实体零售店铺零售额增长7.6% [6] 对外贸易 - 湘鄂赣三省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13,663.5亿元人民币 [7] - 新兴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例如湖北省对东盟进出口增长37.2%,对欧盟进出口增长46.4% [7] -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湖北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9.8%,湖南省“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77.4% [8] - 江西省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增长9.9%,光伏产品、锂电池出口增速显著提升 [8]
前三季度用电量创新高 从电力数据看“算力新城”拔节生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7 21:06
全社会用电量总体趋势 - 前三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7.77万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1] - 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5%、4.9%和6.1%,呈现逐季回升态势 [1] - 三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为2.9万亿千瓦时,其中7月和8月连续两个月用电量均突破万亿千瓦时 [4] 产业结构与用电量变化 - 第三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比上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反映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 [6] - 三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1%,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成为主要拉动动力 [14] -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快速扩张,三季度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9.5% [16] - 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速均超过10% [16] 数字经济与新兴行业用电增长 - 三季度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3.8% [7] - 甘肃庆阳作为“东数西算”枢纽,相关产业园区用电量占比自2022年后一路上升,月度用电量增速位居甘肃前列 [9] - “东数西算”工程拉动庆阳市三产投资增速近20%,对接数字经济企业超5900户,450余家子公司落地 [1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增至10家,营收同比增长78.4% [11] 区域制造业用电表现 - 今年9月宁波市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87% [14] - 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对宁波全部制造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 [14] - 三季度苏州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超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 [16] 能源供应结构 - 前三季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5.3%,较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3]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 工业稳大盘 连续三个季度增长7%以上
四川日报· 2025-10-26 09:24
工业整体表现 -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连续三个季度保持7%以上的较快增长态势 [7][8] - 41个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达85.4% [4][9] - 前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114.1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润总额2193.3亿元,同比增长5.8% [13] 重点行业拉动作用 - 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4个行业合计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5个百分点 [4][9] - 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 [9] 六大优势产业表现 - 工业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6][10] - 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15.8%,今年以来持续两位数增长 [6][10] - 先进材料产业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6][10]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连续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6][12] -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1.6% [6][12] -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0.2% [7][12] 企业创新与产能提升 - 成都微芯药业有限公司实现上半年产值超过去年全年总额,生产线满负荷运转 [7][12] - 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全球首款150英寸菲涅尔光学屏幕 [10] - 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引入人形机器人员工,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工业人形轮式机器人并小批量投入使用 [12] 产业合作与政策支持 - 成都经开区管委会、中国一汽集团、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成都打造覆盖研产供销全价值链的汽车企业 [9] - 菲斯特科技入选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将进行光学投影屏幕类、光学膜材类等中试项目孵化 [11] - 相关部门出台支持创新药临床应用政策,加快创新药入院进程 [12]
7.77万亿!前三季度电力账单彰显我国能源保供“硬核”实力
央视网· 2025-10-25 17:30
全社会用电量总体情况 - 前三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77万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3] - 用电量同比增速逐季回升,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2.5%、4.9%和6.1%[3] - 三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9万亿千瓦时,其中7月和8月连续两个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3] 能源供应结构 - 煤、油、气、电等主要能源产品生产均保持增长[5] - 前三季度清洁能源发电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占比达到35.3%,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5] 第二产业用电表现 - 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为4.91万亿千瓦时[10] - 三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1%,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10] - 三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比上半年用电量提高2.7个百分点[7] 第三产业与数字经济用电 - 三季度第三产业用电量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7] - 三季度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3.8%[8] - 甘肃庆阳“东数西算”相关用电量预计达到2.4亿千瓦时,占当地整体用电量比重持续上升[8] 制造业细分领域用电 - 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9.5%[10] - 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速均超过10%[10] - 9月宁波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87%,其中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长贡献率达40%[10] - 三季度苏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超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10] 数字经济投资与产出 - “东数西算”工程项目完成投资拉动甘肃庆阳三产投资增速近20%[8] - 庆阳市对接数字经济企业超过5900户,450余家子公司落地[8]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增至10家,营收同比增长78.4%[8]
前三季度浙江GDP增速5.7%,新动能、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08:10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6849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5.2%的水平[3] -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3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6086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40674亿元增长6.0%[3] - 经济呈现稳中有进、向新向好态势,工业、服务业、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形成多点支撑[3] 工业与制造业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其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7.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6.2%[4] - 制造业投资增长10.7%,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汽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4.2%、24.9%、13.8%[4] - 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4%、11.6%、10.6%和9.6%[9] 服务业与消费市场 - 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08亿元,同比增长5.2%[4] - 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分别增长5.3%和4.6%,消费潜力持续释放[4] -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2%,9月份环比持平,整体消费价格水平略有下降[5][6] 投资结构变化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8%,但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4] - 呈现“房地产降温、实业升温”的结构性特征,有效投资结构优化[4] - 新兴产业投资保持活跃,高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2.3%和10.0%[9] 新质生产力发展 - 新质产品供给增势强劲,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笔记本计算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65.6%、53.8%、41.3%、41.1%和11.0%[9] - 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2%,增速高于营业收入1.3个百分点[9] -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0.0%[1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传统产业寻求内生裂变,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老树发新芽”[3][10] - 全省目标到2027年每年实施10亿元以上内生裂变项目100项以上[12] - 通过内生裂变精准破题,扩大有效投资和内源增长迭代,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12]
东北首个万亿城市,越来越近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5 07:54
总体经济增长 - 前三季度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24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增速与上半年持平,且高于全国水平0.8个百分点 [1] - 经济增速保持高位,一季度增速6.2%,上半年增速6.0%,前三季度增速6.0%,均显著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2] - 对照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的预期目标,大连市有望顺利完成 [2] 产业增加值表现 - 第一产业增加值370.3亿元,同比增长4.2% [1] - 第二产业增加值2575.5亿元,同比增长8.0%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4302.4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1] 工业与制造业动能 - 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并高于全省水平10.6个百分点 [1][2] - 石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 [3]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其中铁路船舶行业增长64.5%,汽车行业增长26.3% [3]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83.2%,医药制造业增长34.9%,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0.1% [3] 城市发展目标与产业规划 - 大连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9516.9亿元,与万亿GDP城市目标仅一步之遥,并多次强调“高质量冲刺万亿GDP城市” [1] -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出台《绿色石化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目标是将绿色石化集群从“国内一流”提升至“世界一流” [2] - 计划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船舶与海工装备建造和修理改装基地,预计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2]
数说中国|从“十四五”成就看“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新华社· 2025-10-24 13:47
宏观经济表现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120、130万亿元大关,预计2025年可达140万亿元左右 [6] - “十四五”前四年中国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6]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 [6] - 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为59.9% [19] 制造业发展 - “十四五”以来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7] - 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7]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9%和8.7% [7] -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清零” [21] 科技创新投入 -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 [13]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 [14]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14]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47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 [14] - 2024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达1.4万人,比2021年增长50%,占全球五分之一 [14] 市场开放与消费 - 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 [20]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由2022年版117项缩减至106项 [21] - 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国 [21] - 2024年入境游客1.32亿人次,同比增长60%以上;内地居民出境旅游1.23亿人次,同比增长40% [29] 农业发展 - 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 [21]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步缩小 [22]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 [22] 文化产业发展 - 2020年至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28] -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28]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29] -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机构增至73家 [29] 社会民生保障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34] - 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均在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49% [34] - 2024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4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1.7% [34] -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 [35] - 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至64.6% [35] 生态环境建设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 [38] - 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90.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 [38]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38] - 2024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7%,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国家之一 [38]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38] - 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7万辆,比“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 [38]
“中国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人民网)
人民网· 2025-10-24 11:21
高技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增长 - 2025年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明显快于全部工业 [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 7%,比上年同期加快1 7个百分点 [1] - 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产品及绿色设备、绿色材料产量持续较快增长 [1]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应用 - “十四五”期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如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万米海试 [1]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1]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2] - 中国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带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速壮大 [2] 创新生态系统与国际认可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跃升至全球第十位,为新兴经济体首次进入前十 [3] - 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市场主导、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充满活力,经济规模与庞大消费市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用重要 [3]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集聚 - 深圳市在“高校+研究院+企业”体系赋能下聚集7 4万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人民币 [4] - 数智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升级,如拥有20余种语言实时翻译功能的智能玻璃屏 [4] 数智技术赋能社会与民生 - 自动导引运输机器人、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科技创新深度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5] - 中国公共服务实现“一网通办”、“一网通享”,基层治理更加智慧高效 [5] 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共享 -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9个政府间科技协议,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7] - 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头组织“深时数字地球”等计划 [7] - 中国国家电网光明电力大模型助力巴西电网智能化运维,华为为南非铁路部署智能系统,医疗AI技术在新加坡应用 [7] 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 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牵头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 [8] - 共建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球开放共享 [8]
国际观察|韧性、活力、信心——海外人士解读中国经济“三季报”
新华社· 2025-10-22 22:14
宏观经济核心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1.503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1] - 经济增速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和0.4个百分点 [2] - 经济增速横向对比明显高于多数主要经济体,领先于美国和欧盟 [3] 外贸领域表现 -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 [3] - 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市场多元化成效显现 [3] - 尽管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出口仍表现稳健 [3] 产业结构与创新动能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 [4] - 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9.8%、40.5%、98.0% [4] - 增长动能日益集中于电动汽车、光伏产品、无人机等高附加值领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4]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全球第一,无人机、高铁、量子科技等发展全球领先 [4] 增长支撑因素 - 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稳定、有效的政策协调和具有活力的国内市场 [3] - 传统产业现代化改造、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完善的全产业链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及可靠能源资源保障构成重要支撑 [5] - 贸易伙伴多元化布局、强劲工业产出以及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是实现增长目标的有力保障 [6] - 庞大中等收入群体和政府的扩内需政策为国内消费增长创造新机遇 [6] 全球经济影响与评价 - 中国经济继续担当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3][6] - 对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与稳定性,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增长引擎 [1][6] - 作为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和消费市场,正在发挥全球经济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6] - 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为合作伙伴注入信心,将继续担当可靠的贸易伙伴、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和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