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证券业
icon
搜索文档
央行、国家外汇局:境外上市募集资金以外币调回的可自主结汇使用
智通财经网· 2025-05-23 18:08
境外上市资金管理政策 - 统一本外币管理政策,境外上市募集资金、减持或转让股份等所得可以外币或人民币调回,相关资金均可使用资本项目结算账户汇出入 [1] - 以人民币调回的资金可使用境内企业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以外币调回的可自主结汇使用 [1] - 上市主体可自主选择外汇风险管理途径,通过银行或券商办理即期结售汇及套期保值交易 [1] 境外上市登记与变更 - 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应在发行结束或超额配售完成后30个工作日内办理境外上市登记,需提交书面申请、证监会备案材料等 [2] - 发生企业名称变更、股权结构变动等情形需办理变更登记,部分变更需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3] - 境内企业回购境外股份可使用境内外资金,使用境内资金需提前20个工作日申请变更登记 [4] 资金调回与使用 - 境外上市募集资金原则上应及时调回境内,留存境外需符合跨境资金管理规定 [5] - 以外币调回的资金应汇至资本项目结算账户,以人民币调回的可使用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 [5] - 募集资金用途需与公开披露文件一致 [5] 股东增减持与资金管理 - 境内股东减持境外股份需在30个工作日内办理减持登记,增持需提前20个工作日申请 [6][7] - 增减持资金汇兑应通过居民境外证券与衍生品账户或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办理 [9] - 减持所得资金原则上应及时调回境内,可自主选择外币或人民币形式 [9] H股全流通与分红 - H股全流通业务资金划转需通过中国结算专用账户进行 [11] - 参与H股全流通的上市公司对境内股东的分红款应在境内以人民币形式派发 [11] 其他规定 - 境外上市相关费用原则上应从募集资金中扣减,需从境内汇出的按经常项目规定办理 [10] - 国有股东减持收入需上缴社保基金的,由境内企业代为办理资金划转 [10] - 境内金融机构境外上市资金管理参照本通知执行,银行和保险类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 [13]
无差别抛售下长期日债收益率创历史新高,美债投资者急了?
第一财经· 2025-05-23 16:49
全球债券市场抛售 - 特朗普的"大美丽法案"以215票对214票的微弱优势在众议院通过 加剧了全球投资者的财政担忧 [1] - 全球投资者无差别抛售主要经济体长期债券 包括日本、德国和欧元区长债 不同于4月抛美债同时买入日德债的情况 [1] - 30年期美债收益率连续第二天突破5%大关 10年期美债本周攀升超过15个基点 [3] - 德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超过12个基点 10年期上涨超过6个基点 [3] - 欧洲3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攀升超过12个基点 10年期上涨约7个基点 [3] 日本债券市场动态 - 40年期日本政府债券收益率创3.689%的历史新高 30年期收益率徘徊在3.187%的历史高点附近 [3] - 日本基准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本周攀升9个基点至1.57% [3] - 日本央行官员表示不急于介入干预债市 认为收益率上涨"快速但并不异常" [1][5] - 日本央行去年退出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 下月将审查债券缩减计划 [5] - 日本人寿保险公司因符合监管标准 不再大量购买长期债券 [3] 市场分析与机构观点 - 瑞穗证券称市场不认可"大美丽法案" 美国国债和全球主要债券遭受重创 [3] - 盈透证券指出全球投资者不喜欢长期债券 通胀担忧是长期债券的"杀手" [4] - 日本央行政策与财政困境冲突 助长了日债抛售 [3] - 德意志银行警告日债收益率上升使美债面临更大问题 可能引发日本资金回流 [6] - 麦格理数据显示日本实体持有约1.13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证券 是最大外国持有者 [7] 潜在连锁反应 - 日债收益率上升可能促使日本投资者从美国撤资 回流本国 [6] - 美日短期利差收窄将影响日元套利交易 冲击全球资产包括美股美债 [6] - 麦格理警告日债收益率达到触发点可能导致日本资金突然大规模回流 [7] - 日本央行暂停加息以观察美国关税对经济的影响 [5] - 美国关税可能对日本经济施加"相当强烈的下行压力" [5]
突发大利空!美国、日本全线崩盘
天天基金网· 2025-05-23 11:20
美债市场动荡 - 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后 美国失去最后一家国际评级机构的"3A评级" 美债走向牵动市场[2] - 20年期美债拍卖得标利率达5.047% 为第二次突破5%大关 拍卖后收益率升至5.127% 创2023年11月以来新高[2][8] - 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5.094%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达4.614% 创近3个月新高[6] 美国金融市场反应 - 道指大跌816.8点(-1.91%) 纳指跌270.07点(-1.41%) 标普500跌95.85点(-1.61%)[4][5] - 科技股普跌:特斯拉、苹果跌超2% 微软、亚马逊、英伟达跌逾1%[4] - 美元指数跌0.42% 逼近前低[6] 债务危机与财政状况 - 美国政府财政赤字2020年达3.13万亿美元 2024年仍维持1.83万亿美元 2025年上半年赤字超1.3万亿美元[11] - 联邦政府债务总额超36万亿美元 6月有6.5万亿美元国债到期 负债率连续5季度超120%[12] - 公众持有美债超28万亿美元 当前公共债务率达97.8% CBO预测2029年将达107.2%[16][18] 日本债市联动效应 - 日本20年期国债遭遇2012年以来最差拍卖 长期国债全线暴跌[20] - 日本政府债务总额达1323.72万亿日元 债务/GDP比率232.7% 远超希腊债务危机时水平[22] - 日本5月综合PMI初值回落至49.8(前值51.2) 日经指数明显回落[20] 全球风险传导 - 日本国债波动或导致日元套利资金平仓 影响全球流动性[22] - 特朗普减税法案加剧财政赤字担忧 可能恶化美债流动性 触发全球金融市场危机[23] - 德意志银行警告外国投资者不愿为美国双重赤字提供资金 美元走弱反映需求疲软[11]
多部门多举措支持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央广网· 2025-05-23 09:13
科技金融政策举措 - 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聚焦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等7个方面,提出15项政策举措 [1]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1] - 鼓励商业银行建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优化考核机制,便利科技型企业贷款融资 [1] - 创新性提出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为科技创新筹集长周期、低利率资金 [1] 债券市场支持 - 已有100家左右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超过2500亿元 [1] - 中国人民银行对科技型企业债券发行交易制度作出差异化安排,具体措施正在落地 [1] 股权投资与并购贷款试点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从上海扩大至全国18个城市及省份,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 [2] - 允许部分银行在18个城市试点并购贷款,期限从7年延长至10年,贷款占并购资金比例从60%提高至80% [2]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和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已全面落地 [2]
美国的股市,日本的债市,中国的楼市
吴晓波频道· 2025-05-23 08:41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 日本20年期国债拍卖投标倍数仅为2.5倍,创2012年以来最低水平,尾差飙升至1.14创1987年来最差水平[2] - 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日本财政状况比希腊更糟糕,日本公共债务达GDP的234.9%,远超希腊的142.2%[3][26] - 美国20年期美债得标利率5.047%,创12年来最大尾部利差,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触及5.15%新高[4][14] 美国市场危机 - 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导致美债收益率攀升,3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10][12][13] - 特朗普政府通过减税法案将增加3.8万亿美元债务,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将达36.2万亿[20][21] - 美股三大指数创4月21日以来最差表现,道指跌1.91%,纳指跌1.41%,标普500跌1.61%[4][6] 日本债务困境 - 日本央行持有52%的日本国债市场份额,量化紧缩政策导致国债收益率飙升[28][29] - 日本政府利息支出占年度预算25%,每10日元税收需2.5日元偿还利息[26] - 日本面临政策两难:继续紧缩将加剧债务危机,恢复宽松会恶化通胀和汇率问题[32][33] 中国房地产市场 - 1-4月全国70城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0.1%,同比降4.5%,新房价格上涨城市数量从24个降至22个[7] - 41%城市去化周期超18个月,市场仍面临较大库存压力[36] - 高盛预测未来10年新房销量将缩水40%,但二手房交易量将持续增长[43][44] 中国房地产转型趋势 - 预计2035年二手房销量达8-9亿平方米,相当于2024年新房销量[45] - 存量房翻新每年可带来5.7万亿市场规模,将抵消新房减少影响[46] - 前十大开发商市占率将从21%升至50%,一二线城市将贡献60%销售额[48][49]
央行、证监会等四部门发声;商务部再回应美国对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管制……盘前重要消息还有这些
证券时报· 2025-05-23 08:07
重要的消息有哪些 端午A股休市安排公布 5月22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均发布端午休市安排。根据安排,5月31日(星期六)至6月2日(星期一)休市,6月3日(星期二)起照常开市。 证监会严伯进: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5月2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精准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方面,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更加精准地识 别筛选优质的科技企业,对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上市适用绿色通道。针对科技企业的特点用好现有制度,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积极 稳妥推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要有新的案例推出。 证监会严伯进:持续优化科技企业境内上市环境 支持优质红筹科技企业回归境内上市 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表示,证监会将持续优化科技企业境内上市的环境,会实施更加灵活精准的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机制,把握好新股发行 的节奏。健全投融资相协调机制,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继续发挥好创新试点的相关制度,支持优质红筹科技企业回归境内上市。 证监会严伯进:将为科技企业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更加高效、可预期的监管政策 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 ...
提升科技贷款投放强度和服务能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5-23 05:02
政策支持 - 多部门密集出台科技金融政策措施,旨在健全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1] - 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科技领军企业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 [1][2] - 人民银行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提升至8000亿元,再贷款利率下调至1.5%,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支持力度 [2] 资本市场支持 - 人民银行推动建设债券市场"科技板",已有100家左右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超2500亿元 [2] - 证监会支持优质红筹科技企业回归境内上市,积极推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新案例落地 [1][3] - 证监会将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绿色通道"政策 [3] - 证监会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运用多种支付工具实施重组,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估值包容度 [3][4] 金融资源投入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 [3] - 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超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3] - 银行金融机构设备更新贷款余额达1.2万亿元 [3] - 银行间债券市场投向科创企业余额突破1万亿元 [3] - A股"专精特新"企业超1900家 [3] 试点与创新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18个城市及其所在省份,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 [4] -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将批复第三批600亿元规模 [4] - 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和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加强科技型企业跨境金融服务 [2][3] -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为科技金融服务提供信息数据支撑 [2][3]
科技部和金融管理部门联手健全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央行:提升科技贷款的投放强度和服务能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5-23 02:56
◎记者 李雁争 常佩琦 韩宋辉 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下称 《政策举措》)。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 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具体的落实思路。 5月2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 新,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 伯进介绍科技金融政策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 史丽 摄 《政策举措》提出,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表示,希望 通过这样的工具创新,给市场化的股权投资机构拓展一条资金的渠道,解决募资难的问题。 "创新积分制"2.0版将推出、科技贷款的投放强度将提升、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正加紧制定…… 一系列举措将健全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适时推出"创新积分制"2.0版本 《政策举措》提出,推广创新积分制。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介绍,"创新积分制"是2022年科技部推出的一 项创新性的科技金融政策工 ...
创新积分制2.0版要来了,科技部、央行等多部门解读科技金融政策
新浪财经· 2025-05-22 20:30
科技金融政策框架 - 科技部牵头细化《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任务分工 推动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 [2] - 央行表示科技金融"四梁八柱"已基本搭建完成 多元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4] - 金融监管总局将科技金融纳入金融机构战略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 [7]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数据 - 科技创新再贷款和担保计划已落地:7000家企业签约880亿元贷款 1.22万笔担保达380亿元 [2] - 3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3万亿元(同比+24%) 专精特新企业贷款6.3万亿元(同比+15.1%) [4] - 银行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20%) 设备更新贷款余额1.2万亿元 [4][7] 重点区域与机制创新 - 重点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中心先行先试科技金融政策 [3] - 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揭榜挂帅"机制 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参与 [3] - 优化13个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发挥科创改革试验区示范作用 [6] 资本市场支持措施 - 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从5000亿元增至8000亿元 利率从1.75%降至1.5% [5] - 沪深北交易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近2700家 市值占比超40% [8] - 科创债累计发行1.2万亿元 资金投向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 [8] 企业上市支持政策 - 已完成24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 含83家科技型企业 [8] - 优化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机制 支持优质红筹科技企业回归A股 [8]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上市适用绿色通道 [9]
降准是对债市行情的确认还是催化?
东方证券· 2025-05-22 19: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年以来降准大致分三种情形,降准对债市行情影响主要在于降准后资金利率多平稳或下行、短端利率下行确定性强、曲线多牛陡;多数情形长端利率随降准和资金宽松下行,未下行主要有信贷或政府债供给加码、宽信用政策和基本面数据改善两种情况;降准后其他工具投放规模与资金利率同向变化,可据此判断后续债市行情 [6][53][54] - 本次降准与第二种情形类似,未改变市场预期,债市行情延续,曲线陡峭化可能性提升;对长端利率催化效果有限,长端或维持震荡状态,维持长端震荡偏强判断,突破需新催化剂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降准目的及研究角度 - 历史上降准目的除缓和资金面压力,还有对冲基本面走弱预期、维稳资本市场等,部分时点存在多重目的;报告从资金面角度,基于降准前资金走势、降准后央行操作观测降准对资金、利率表现影响,总结降准对债市行情影响规律 [9] 第一种情形:降准改变市场对资金面预期,催化债市利率下行 - 降准发生在资金利率超季节性大幅抬升后,如21年7月、12月,22年12月,23年3月,前月DR007中枢变动幅度较历史均值抬升10bp以上 [6][10] - 降准对央行其他投放方式有替代作用,21年7月、12月,23年3月降准同时其他流动性投放规模回落,仅22年12月因赎回压力大,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显著加大 [13] - 降准平抑资金面效果好,资金利率回归平稳或明显回落,长端利率中枢下行,如21年7月确认基本面走弱开启宽货币周期,21年12月将债市聚焦点拉回基本面偏弱及货币宽松主线,22年12月缓和赎回压力,23年3月助力债市对基本面预期下修 [16][18] 第二种情形:降准并未显著改变市场预期,起到延续债市行情作用,收益率曲线陡峭化 - 降准未发生在资金骤紧后,如22年4月、24年2月、9月,降准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降准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规模下降或维持低位 [6][22][23] - 降准巩固资金面宽松预期,资金利率保持平稳或快速下行,22年4月DR007中枢变动-27.6bp,24年2月、9月分别变动0、0.3bp [28] - 降准对长端利率影响不确定,多数情况下长端利率延续下行趋势但幅度有限,如24年2月、9月10Y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9.5、1.9bp;仅22年4月因基本面预期改善,10Y国债收益率上行5.1bp [30][37] - 降准催化短端利率下行,带动曲线陡峭化,22年4月、24年2月、9月1Y国债收益率单月均值-10.4bp,1Y存单单月均值-11bp [37] 第三种情形:降准后市场对资金面的预期反而由松转紧,降准后利率存在反弹压力 - 降准未发生在资金骤紧后,降准后央行其他流动性投放工具保持较高规模,如20年1月、23年9月 [6][39] - 尽管降准与公开市场投放双管齐下,资金利率仍抬升,20年1月因春节和信贷开门红压力,DR007均值抬升幅度有限;23年9月因政府债供给放量、信贷强劲,DR007中枢8、9月分别抬升6.2、10.2bp [40][42] - 降准后宽货币预期松动,利率与资金走势同向,债市行情取决于资金收紧持续性,20年年初收益率曲线牛陡,23年9月收益率曲线熊平,最终短端利率上行幅度大且持续,长端利率11月开始修复,12月收益率曲线向牛陡修复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