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一代信息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北京晚报· 2025-09-27 14:41
本报讯(记者刘苏雅)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网 络关键枢纽,取得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昨天,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 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连续8年蝉联施普林格·自然集 团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榜首;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三……市科委、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介绍,"十四五"期间,本市已累计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105项重点项目 和重大任务落地。 2024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4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6.9%。目前,本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 术、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业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 群,重点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3个未来产业。 在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的过程中,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覆盖科研全流程的人工智能科研平台等重大 原创成果诞生,豆包、智谱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目前,北京已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9 款,数量持续领跑全国。 张继红表示,展望"十五五" ...
五个全球前列、五个创新领先,北京已成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6 13:29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 -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大幅提升 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1] - "十四五"期间累计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105项重点项目和重大任务落地 [3] - 展望"十五五" 将加快建设全球重要科学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开放创新核心枢纽 [5] 研发投入与科研实力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 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3] - 连续8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榜首 [3] - "三城一区"集中了本市近三成的企业和六成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 [4] 产业发展与集群效应 - 2024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49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56.9% [3] - 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3] - 已形成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重点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3个未来产业 [3] 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 - 在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过程中诞生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等重大原创成果 [3] - 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3] - 北京已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9款 数量持续领跑全国 [3] 医药健康与商业航天 - 北京医药健康协同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滚动实施 [4] - 创新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全国第一 [4] - 在商业航天领域已形成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 [4] 中关村与创新生态 - "十四五"期间中关村先行先试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 [4] - 中关村以不到4%的土地 贡献了本市约三分之一的GDP [4] - 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在北京诞生 [5] - 在全球40个领先创业生态系统中 北京位列亚洲首位、全球前列 [5] 创新孵化与成果转化 -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4] - 依托科技设施技术优势累计服务成果转化项目187个 [4] - 本市建设30家标杆孵化器 以超前模式与专业能力重塑科技企业孵化生态 [5]
青岛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凸显
齐鲁晚报· 2025-09-26 07:36
2025年以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聚焦"培育、赋能、服务、保障"四项主责主业,践行"服务冲在前"工 作理念,加力提速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民营经济贡献了青岛市 60.3%的税收,71.4%的进出口,88.9%的城镇新增就业,99.6%的经营主体数量和99.1%的企业数量。在2024 年度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青岛市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第8位,其中,市场环境指标跃居全国第3名, 较去年提升2个位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凸显。 记者 尚青龙 实习生 宋雨轩 青岛报道 以法治"筑基" 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2025年上半年,青岛以法治为民营发展"筑基",联合国家民营局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 专题宣贯系列活动,组建志愿宣讲团走进企业,并开设线上宣贯专栏,营造依法护企的浓厚氛围。同时,启动 青岛市民营经济"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动《青岛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 2025年度立法调研项目,从制度层面为企业保驾护航。政策落地是架起"政策文件"与"企业群众"的桥梁, 让纸上的利好真正连通现实需求。 青岛市印发《2025年青岛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 ...
A股战力TOP10城市:京沪深制霸,台州最意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06:52
上市公司数量与质量,是一座城市融资能力、产业实力与未来潜能最鲜明的"报表"。 今年来,A股总市值首次站上百万亿大关,沪指创下十年新高,吸引了各地企业蜂拥抢滩IPO。截至9月 24日,72家公司成功闯关A股,共募集资金696.44亿元,同比增长53.3%。 当万亿级资金"跑步"进场,在这场资本盛宴中,城市们如何各领风骚? 最新统计显示,北京、上海、深圳以压倒性优势继续稳居A股前三,但"一超(北京)两强(沪、 深)"背后,却是截然不同的产业画像: 北京凭央企与金融巨头"定盘星",营收、利润占全国金融板块六成以上;上海以多元金融+高端制造双 轮稳住综合竞争力;深圳则凭硬科技把市值做到全国第二,新增IPO数量领跑一线城市。 苏杭广"第二梯队"竞争亦白热化:苏州凭制造业"隐形冠军"在新增上市数量上反超杭州,但市值仍落后 万亿元;杭州凭数字经济龙头与省级国企撑起的千亿市值集群保持"质"的优势;广州的新增上市公司虽 数量偏少,却借境外上市与并购重组提升平均市值,并加速产业整合。 更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正突破城市边界,在长三角、珠三角内部快速抱团: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 两家新上市公司深度嵌入深圳供应链;台州72家A股上市公 ...
广东北上发offer!名企直招,你的未来已到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7:37
这里有24小时不打烊的活力:从潮流澎湃的珠江琶醍到烟火十足的西关永庆坊,总有一个角落能安放你的热爱。 这里有大湾区的黄金机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让你立足于此,链接全球。 "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秋季招聘活动现已盛大启幕,携手超3100家次粤港澳大湾区名企,带来超过11万个优质岗位,旨在为优秀学子铺设一条从校园到职场 的"快速通道"。 本次招聘主打"精准引才",深度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驾驶、前沿新材料等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无论你来自计算机、工程、金融还 是管理专业,这里都有高度契合的岗位,实现真正的人岗适配。 在这里,你将直接进入广州的龙头企业和隐藏的行业"小巨人",直面最前沿的真实产业课题。想象一下:你写的代码,可能驱动着下一代的智能汽车;你的 研究成果,或许就是改变行业的下一款"广货"黑科技。 为什么选择广州? 选择一座城,就是选择一种生活。广州,是一座能让奋斗与幸福感并肩同行的城市。 这里有"食在广州"的每日幸福:从一杯清茶、两件点心的清晨仪式,到遍布全城的市井美味。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实习生 张长荣 北京报道 你是否想过,通过一份工作,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
报告称去年北京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薪酬水平持续领跑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16:53
新兴产业薪酬领跑 - 2024年北京以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薪酬水平持续领跑 [1] - 海淀区、朝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薪酬涨幅位居前三 [1] - 运输/物流、餐饮/住宿等生活服务产业薪酬保持稳定增长 [1] 报告数据与方法 - 调查数据来源于2024年度北京市企业薪酬采样数据,调研样本包括个体职位157万人以及应届高校毕业生28.9万人 [1] - 调研企业及个体样本数量连续7年保持增长 [1] - 采用线上加线下模式开展调查 [1] 报告关注重点与新增内容 - 报告重点聚焦数字职业与绿色职业的薪酬水平,同时发布北京地区应届高校毕业生薪酬数据 [2] - 特别关注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新业态从业人员薪资状况以及技能人才的薪酬水平 [2] - 新增服务型人才及高精尖人才薪酬数据,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人才薪酬数据库 [2] 公共服务与工具发布 - 北京人社首创的《市场常用岗位与职业大典职业关系映射对照表》与本次报告同步正式发布 [2] - 《映射表》将职业大典分类标注与市场通行职位称谓对照映射,旨在优化公众薪酬数据查询体验 [2]
北京发布薪酬数据报告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年薪中位值超31万
新京报· 2025-09-24 13:37
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2025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数据报告》。调查数据显 示,2024年各行业薪酬水平呈现差异化增长态势,其中,以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高端制 造、数字经济、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薪酬水平持续领跑,运输/物流、餐饮/ 住宿等生活服务产业薪酬保持稳定增长。记者查阅《报告》发现,在新兴产业中,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 员年薪中位值达到312684元,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年薪中位值达到316388元,汽车运用工程技术人员年 薪中位值达到296955元,人工智能训练师年薪中位值达到181023元。 (文章来源:新京报) ...
厦门湖里区科创产业促进基金招GP
FOFWEEKLY· 2025-09-23 18:15
基金概况 - 厦门市湖里区科创产业促进基金计划总规模5亿元,首期规模为2亿元人民币 [2] - 基金后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规模 [2] - 基金由湖里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设立,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2] 投资领域 - 投资方向结合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湖里区“3+2”重点产业导向 [3] -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点投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驱动的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 [3] - 软件和信息技术领域重点投向区块链、大数据、未来网络相关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软件 [4] - 高端医疗器械与设备领域重点投向基因与生物技术、数字医疗、创新器械及AI、大数据分析等数字诊疗应用 [4] - 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重点投向新型电力设备、新能源储备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 [4] - 深海空天开发领域重点投向卫星互联网、遥感技术、无人机应用和海洋工程装备 [5]
明湖科技|构筑科创产业全维生态链,铸就城市产业升级“新引擎”
齐鲁晚报· 2025-09-23 15:45
公司定位与荣誉 - 明湖科技发展(山东)有限公司定位为"科创产业服务商",聚焦项目孵化、产业培育、园区运营等主营业务,深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 [1] - 公司作为明湖城市发展(山东)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板块,高质量运营科技产业载体,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金融、数字经济、数字传媒、法务等重点领域 [1] - 公司获评"中国科协海智工作基地""山东省科创金融平台经济集聚区""山东省创业投资综合服务基地"等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1] 创新服务体系 - 公司构建"开发运营+产业投资+创新服务"三位一体科创服务体系,依托齐鲁科技金融大厦、明湖国际信创产业园、山东(济南)法务中心、明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载体 [2] - 齐鲁科技金融大厦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涵盖科技创新、金融赋能、成果转化、产业引育、人才服务、交流合作六大服务板块,落位13家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平台 [6] - 山东(济南)法务中心形成"核心服务+关联功能+平台驱动+衍生配套"全方位法律服务产业生态圈 [6] 产业载体与生态布局 - 明湖国际信创产业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信创"产业,覆盖信创产业、网络视听、应用软件、物联网、数字创意等领域,引进泰华智慧等领军企业 [4][14] - 齐鲁科技金融大厦引入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科技行业领军企业与金融服务机构,形成科技金融产业核心要素集聚 [4][14] - 明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下一代信息网络五大前沿技术领域,引入新华三集团人工智能全球研发总部等行业龙头 [4][14] - 山东(济南)法务中心作为中央商务区的法务核心载体,整合法治元素与商务金融、政务服务、科创发展 [14] 企业孵化与人才培育 - 齐鲁科技金融大厦作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年累计孵化超100家初创科技型企业,护送30家企业达到出孵标准 [9] - 大厦被确立为济南市"1+N"项目孵化矩阵的核心承载区,升级打造"齐鲁科技金融大厦创业孵化基地",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基地"完整培育链条 [9][10] - 一年内吸引全国16家高层次人才项目落位,包括国家级人才蒋绪川教授的艾可特纳新材料、张凯博士的凝基新材、耶鲁大学博士后刘付臣博士的优粒体干细胞等项目 [10] 配套服务与资源整合 - 齐鲁科技金融大厦配备科创展厅、路演大厅、共享会议室、融媒体中心等多功能空间,提供"一对一"管家式陪跑服务 [12] - 服务包括对接基金业协会、私募股权机构等金融服务机构,协助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并组织政金企对接会、创业大赛辅导等活动 [12] - 公司为入孵企业定制化建设展示示范区(如凝基新材的凝胶冰雪材料展示区),并促成企业与市场合作(如凝基新材与济南融创茂冰场馆的战略合作) [7] 产业协同与生态建设 - 公司旗下产业园区相互协作,构建多元协同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产业与法治相互促进 [13][14] - 明湖国际信创产业园形成覆盖核心技术研发、应用落地的信创产业集群,并打造历山视听谷培育数字内容生产、视听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三大细分集群 [14] - 公司与山东电子学会、山东省信创工委会等公共服务平台合作,提供技术交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支持 [14]
【发展之道】 央企变革正重塑中国产业基因
证券时报· 2025-09-23 05:33
王志高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务院国资委近日披露"十四五"央企成绩单:资产总额突破90万亿元,研发投 入连续三年超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超20%,6组企业重组、9家新央企成立……这些数 字不是简单的"成绩汇总",而是一份关于中国经济"产业基因"的进化报告——央企正以重组为刃、创新 为种,在传统与未来的接榫处,悄然改写中国产业的底层密码。 曾经被贴上"大而不精"标签的央企,正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2024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突破11 万亿元,近两年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47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串起了"从0到 1"的创新链条;更有中试验证平台开放、千亿元创投基金等新机制,让"实验室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 这场变革标志着央企体系正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系统性跃迁。 重组整合的逻辑,远不止于"物理合并"的量变。6组企业重组、9家新央企成立,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 的"产业拼图":中国星网统筹卫星互联网布局,中国电气装备整合电力装备产业链,这些举措实则是国 家战略资源的重新排兵布阵。这种整合通过资源重构激活创新生态,让"化学裂变"替代"物理相加",使 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