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
搜索文档
“十四五”以来 普陀区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等方面发展亮眼 上海“西大堂”产业倍增升级焕新
解放日报· 2025-09-11 09:48
核心经济指标表现 - 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8% 高于全市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 [1] -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8.8% 高于全市增速2.5个百分点 [1]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90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40.8% [1] - 规上服务业营收2614亿元 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增长 [1] 科技创新发展 - 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汇集重点实验室等资源310项 技术需求294项 跨区域合作195项 [2] - 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碳-13同位素产品丰度达99%以上 [2] - 2024年科技小巨人企业达346家 高新技术企业达694家 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95家和255家 [2] - 设立50亿元"半马苏河"科创基金 建设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3] 重点产业发展 - 智能软件 研发服务 科技金融 生命健康四大产业提前完成"411倍增计划" 区级税收占比翻倍 [4] - 2023年商品销售总额超2万亿元 稳居全市第二 [4] - 2024年1-7月有色金属重点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4.5% [4] -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悦己经济 国货潮品 首发经济 直播经济 夜间经济等新业态 [4] 城市更新建设 - 苏州河21公里岸线贯通 建成29座苏河驿站 "半马苏河"公园开放 [5] - 红旗村城中村改造建成真如环宇城 山姆会员店 中海中心等高品质载体 [6] - 铜川水产市场转型为"真如之心" 规划商业办公 高端酒店 文化创新等新业态 [6] - "十四五"期间新建绿地75.5万平方米 立体绿化10.8万平方米 绿道27公里 新增城市公园9座 口袋公园12座 [6] - 2024年绿化覆盖率31% 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 [6]
武汉GDP每年跃升一个千亿台阶
长江日报· 2025-09-11 08:13
宏观经济表现 -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转折性变化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 中部城市第一 每年跃升一个千亿台阶 [1]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 规模与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5位 [1] - 十四五前四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7.1% [2] 产业发展与转型 - 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65万家 实现三年翻番 [1] - 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50% 近三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1] - 工业发展迈入五新阶段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070亿元 居副省级城市第四 [2] - 制造业和软件对全市税收贡献超四成 工业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 占全市投资比重接近1/4 [2] - 今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 工业投资增速11.1% 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2] 内外需与贸易格局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从十三五期间的3.0%提升至十四五期间的8.8% [1] - 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4033.5亿元 年均增速为10.7% [1] 区域发展与产业体系 - 武汉经开区培育形成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135现代产业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能占比持续提升 [2] - 武昌区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 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2% 近千家数字经济企业激活新兴服务业 [3] - 汉阳区九州医药供应链平台交易金额突破270亿元 带动全区大健康产业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 [3] - 东湖高新区形成以光电子信息 生命健康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去年高新技术企业达5850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 [3] 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 发展模式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变 全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2] - 发展理念向绿色低碳转变 中碳登碳市场成交量居全国首位 [2]
普陀区“十四五”成绩: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8%!生产总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0.8%!
国际金融报· 2025-09-11 01:55
经济发展成果 - 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8% 高于全市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 [3] -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8.8% 高于全市增速2.5个百分点 [3]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90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40.8% [3] - 规上服务业营收2614亿元 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增长 [3] - 税收亿元楼达38幢 较"十三五"末增加12幢 实现十亿元楼零突破 [3] - 重点楼宇单位面积税收产出超6000元/平方米 较"十三五"末翻番 [3] 产业创新与科技发展 - 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提前完成"411倍增计划" 占区级税收比重较"十三五"末翻番 [5] - 科技小巨人企业达346家 高新技术企业达694家 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95家和255家 [4] - 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半马苏河"科创基金 [4] - 打造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 与沿线"八市"合作形成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 [4] - 数字广告产业园入选首批市级广告产业园区 [5] - 建设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出台"1+N"人才新政 [4]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 - 开展旧住房成套改造18.08万平方米 实施旧住房修缮约217万平方米 [7] - 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2.75万套 为"十三五"期间的5倍 [7] - 轨交14、15号线竣工通车 20号线开工建设 武宁路快速化改造建成通车 [7] - 完成45条(段)景观道路建设 为"十三五"期间的1.8倍 [7] - 新建绿地75.5万平方米 立体绿化10.8万平方米 绿道27公里 [8] - 2024年绿化覆盖率达31% 较"十三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 [8] 民生服务与社会保障 - 成为全市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拥有23家上海市新优质学校 [10] - 公办托幼一体园实现100%全覆盖 成功申报4所特色高中 [10] - 建设智慧健康驿站10家 实现街镇全覆盖 [10] - 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352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每千人建筑面积82.73平方米 [10]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27.5张 建成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02个 [10] - 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6个 市老年友好型社区7个 [10] 营商环境与公共服务 - 成功创建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5] - 政府透明度指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县(市、区)前三 [5] - 完成全市首个"交地即交证"建设项目 首批试点长三角"虚拟政务服务窗口" [5] - 累计新增"一业一证"等线上服务150余项 [5] - 打造"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标杆 推出矛盾多元化解线上平台 [11] - 获评"上海市平安示范城区" 量子城市先导应用场景落地试点 [11]
智慧芽发布《2025年度全球和中国科创领袖TOP100报告》
齐鲁晚报· 2025-09-10 16:04
全球科创领袖榜单 - 2025全球科创领袖TOP100中中国企业数量上升至11家[1] - 全球科创领袖阵营驱动全球四分之一的科技创新[1] - AI浪潮下全球科创领袖阵容涌入13家半导体龙头上榜数量大幅提升[1] 中国科创领袖技术表现 - 中国科创领袖PCT专利量合计约占全国47%[1] - 信息技术和半导体行业分别入选17家和16家企业领衔中国科创阵容[1] - 京津冀地区研发活跃粤港澳以高质量技术构建影响力成为创新高地[1] 榜单评选方法论 - 基于技术体量、技术质量、技术影响力和全球化布局四个核心维度[2] - 采用涵盖40余项细分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科创实力评估[2] - 通过大数据筛选与精密分析遴选出中国综合科技实力最强的百家企业[2] 行业与地域分布 - 通信行业代表企业包括华为和中兴[2] - 半导体行业代表企业包括中芯国际和寒武纪[2] - 汽车行业代表企业包括比亚迪和吉利[2] - 能源行业代表企业包括国家电网和中广核[2] - 生命健康行业代表企业包括迈瑞生物和恒瑞医药[2] - 新上榜企业包括华大基因、京东、快手科技等12家企业[3] 企业地域特征 - 广东企业集中分布于深圳广州佛山等地涵盖通信电子设备生命健康等行业[4] - 北京企业集中分布于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领域包括京东快手科技联想等[4] - 浙江企业集中于杭州宁波等地涵盖汽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行业[4]
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将于10月中旬在大连市举办
新华财经· 2025-09-05 16:31
展会概况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将于10月中旬在大连市举办 主题为"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 展览展示和系列活动三方面[1] - 该展会是知识产权领域规格最高 专业性最强的国家级展会 自2002年起累计3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与 参展单位超万家 参会人员超100万人次 参展专利项目和产品超10万件 交易额超百亿元[2] 展览规模 - 现场展览面积达2万平方米 设置8个展区包括中国专利奖展区 主题展区 重点产业展区 专利技术展区 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展区 地方展区 地理标志展区 外观设计及消费品展区[2] - 目前6个专业展区参展单位已超300家 招展工作仍在继续 参展数量将持续攀升[3] 活动亮点 - 开幕式将同期举行第25届中国专利金奖和外观设计金奖颁奖大会[2] - 组织30余场系列活动包括政策宣讲 交流研讨 路演发布 经验分享 大赛展示 洽谈交易等类型[2][3] - 围绕能源化工 高端制造 现代海洋和生命健康四大产业组织30余场专项活动 包括知识产权运营生态构建 高价值专利大赛路演 专利文献信息服务发布等[3] 产业对接 - 聚焦四大产业领域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及最新专利技术 为创新主体提供优质技术供给[3] - 征集大连市企业技术难题与专利需求80项 通过展会构建高效精准的供需对接通道[5] - 发挥高端平台"超级链接"作用 打造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舞台 促进中国与全球科技互联互通[3]
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全面共建启动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01 17:20
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位于庆盛枢纽区块,定位"粤港枢纽·创新城区",已成为南沙承接港澳创 新资源、推动"学研产城"融合的核心平台。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核心,社区已形成人工智能、新 能源、生命健康三大产业集群,入驻企业180家,集聚近400名企业家和科学家。 会上,南沙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树立全范围、全体系、全周期的人才观,真正尊重和服务人才,迭代 升级国际人才港政策,每年拿出10亿—20亿元资金设立人才专项,引进全球的高端科学家、高技能人 才、跨国公司人才,力争3年内引进5万名大学生。 近日,共建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暨广州南沙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启动建设推进会在广州南 沙举行,汇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湾区高校、科创企业、金融资本、创新载体等多方力量,多个重点 项目完成签约,推动政策、空间、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整合,共建高效协同的创新创业服务生 态体系。 对创新创业团队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精准滴灌项目的全周期发展,南沙在会上公布"启翔"和"腾 飞"双轨并行的支持模式。对于怀揣梦想、刚刚起步的团队,"启翔"将根据学历层次,提供10万、20 万、3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对于已有技术积累、寻 ...
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
杭州日报· 2025-09-01 10:19
产业增加值表现 - 上半年产业增加值增速是省市1.5倍以上 [1]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400.3亿元 同比增长10.6% [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推进文一西路西延项目 缩短未来科技城至青山湖科技城通勤时间 [1] - 加快建设高教路北延 良祥路北延 文二西路隧道等跨区域通道 [1] 人才引进与创新机制 - 新增E类以上高层次人才5199名 占全市新增人才25.7% [1] - 深化廊校合作 加速教科人一体化发展 [1] - 科学家团队创业项目密集入驻高校成果转化基地 [1]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 生命健康 实验动物 智能药物研发等平台将陆续投入使用 [1] - 通过市场化运作降低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成本 [2] -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2] 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 做强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聚焦AI模型应用/智能计算/智能装备三大方向 [2] - 争创国家级类脑计算未来产业先导区 [2] - 抢先布局合成生物 空天信息 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 [2] 科创金融改革 - 推进补投联动 主动授信等创新举措 [2] - 深化"浙科联合贷"服务模式 重点支持五年内新设科技型企业 [2] - 配套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助 [2] 战略发展定位 - 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与主引擎 [3] - 建设全球人才创业创新新高地 [3]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3]
上海徐汇: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新华财经· 2025-08-29 00:20
科技创新资源与布局 - 徐汇区集聚100多家国家级和市级科研机构及10余所高等院校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5件位列上海第一[1] - 规划建设6个科创街区包括西岸大模型 环交大人工智能 枫林生命健康 漕河泾数字技术 环华理生物材料和汾阳视听器械科创街区[2] - 建成模速空间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 创建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先导区[2] 产业生态与企业培育 - 已聚集680家大模型企业和1200家人工智能企业 产业规模向千亿级稳步迈进[2] - 建设3家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占全市1/4)和20家区级孵化器 总面积11.5万平方米 入孵企业超400家[2] - 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工程 重点培育科技领军企业 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成立区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打造一站式窗口和资源协调枢纽[2] - 推进原始创新 概念验证 成果转化与高质量孵化高效协同 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1] - 建立多元基金矩阵引导社会资本投早 投小 投长期 投硬科技[3] 应用场景拓展 - 聚焦人工智能 生命健康 数字文化领域推动场景创新 包括智慧医院 智能诊断等临床应用[3] - 建设AI仪器仪表集聚区推动核心技术规模化应用[3] - 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探索沉浸式数字体验和元宇宙新兴场景[3]
活力中国调研行 | 呵护每一颗创新的种子
搜狐财经· 2025-08-28 11:35
公司概况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6月 是新型研发机构 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 生命健康 高端装备制造等省市优势产业开展创新研究[6] - 机构通过"早期拨转股+中期风险投资+成熟期产业资本介入"的持续助推孵化机制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6] - 截至2025年8月 已设立专业研究所 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公共服务平台等90余家创新单元[7] 创新机制 - 采用"拨转股"创新资金支持模式 前期以科研项目经费方式投入 后期在项目成熟后进行市场化融资时转成股权[6] - 通过该机制已支持数十个早期科创项目团队完成成果转化关键第一步[6] - 典型案例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暴发性心肌炎血液快速检测方案 目前已处于临床阶段并计划今年上市[6] 孵化成果 - 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执行所长邰鑫来团队在人形机器人与低空经济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两年间年订单量增长4至5倍[4] - 该团队员工人数从2023年初落户时的10人增加到30多人[4] - 武创院在产业化阶段通过产业链上下游聚合 已为团队找到三家客户[4] 产业聚焦 - 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高产高蛋白玉米 电站巡检运维机器人 微创心肌旋切系统等创新产品[2] - 机构致力于链接国内外高校院所 行业龙头企业 头部投资机构等创新资源[6] - 形成"因聚而变 惟创则新"的创新生态 为光谷提供持续创新动能[7]
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七大任务
国际金融报· 2025-08-25 10:54
新质生产力定义与特征 -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具有新经济发展动力、高新科技生产手段、高效生产能力、高质量生产成果及新时代优秀劳动者人才聚集等特征,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1] 制度型开放建设 - 上海自贸试验区需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试点内容包括货物贸易自由便利提升、服务贸易金融等领域开放深化、数字贸易国际合作加强及知识产权全流程强化,促进商品、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跨境自由流动 [3] - 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从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展到"边境后"规则,涵盖政府采购改革、国企改革、劳动者权益保护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上海需以浦东新区和临港新片区为前沿阵地,分阶段推进改革,优先解决国企、民企、外企国民待遇问题 [3] 科技创新进展与挑战 - 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14年1038件增至2024年7012件,显示企业知识产权创新和管理能力大幅提升 [5] - 上海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期刊的发文量从2014年31篇增至2024年158篇,占全国比重从17.51%升至29.6%,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5] -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3年54.87亿元增至2023年220.35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从7.06%升至9.6%,取得克隆猕猴、创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揭示新冠病毒逃逸机制等重要成果 [5] - 基础研究经费中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占比超88%,企业和社会机构投入不足,且缺乏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投入及使用的法律体系,现有政策文件约束力低,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5] 科技创新提升措施 - 优化前沿新兴领域科技布局,加强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等领域研究支持 [6] - 培育壮大在沪战略科技力量,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企业研发及科技创新能力 [6]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简化科研项目审批流程,增强科研机构和企业自主权,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6] - 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科研项目立项、经费投入和使用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约束力,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投资 [6]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相关政策,完善技术合同登记和管理机制,激励科研人员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强技术交易平台建设 [6]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上海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升级 [8] - 2024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规模达1.8万亿元,在六大重点产业中打造万亿级和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取得大飞机商业首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新能源汽车产量破百万等突破 [8] - 传统产业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仍需加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尚未完善,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建设需强化,国际环境变化和科技竞争升级带来挑战 [8] 产业体系优化措施 - 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 [9] - 实施"上海方案",加快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9] - 建立未来产业增长机制,推动颠覆性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建设 [9] -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9]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 上海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以高效资金供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措施包括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建设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鼓励规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 [11] -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碳金融和碳市场,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功能 [11] -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健全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完善信贷奖补政策,优化融资担保机制,推进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和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 [11] 人才高地建设 - 上海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强化资源融合集成,构建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优势,措施包括发挥开放引才优势,创新高峰人才和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机制,推动"海聚英才"品牌建设 [13] - 构建高效能人才机制,加大人才发现、使用、流动放权力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13] - 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精准对接人才在落户、安居、出入境等方面需求,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等改革 [13] - 顶尖科学家全球竞争力需提升,部分产业领域全球排名有待提高,创新资源集聚度不足,缺乏全球影响力创业载体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不足 [13] 韧性城市建设 - 上海依托"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平台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一网通办"接入事项3668项,个人实名用户8146万,法人用户339万,累计办件超4亿件,日均办件量超37万 [15] - "一网统管"建立"1+16+16+215"融合指挥体系,整合78个部门和单位1398个应用,城市运行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显著提高 [15] - 老旧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城镇既有住房建筑面积超7.6亿平方米,许多房屋进入"中老年"阶段,房屋定期体检、安全保险及养老金制度处于试点阶段 [15] - 智慧治理技术深入应用面临挑战,数字孪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虽已应用,但全市范围技术均衡应用和治理水平同步提升仍需努力 [15] 长三角协同发展 -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加快综合改革试点和区域协同创新,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已落实76条改革任务,计划年内全面落地98条任务,措施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基于企业信用的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等 [18] - 产业项目同质化和区域资源分散问题突出,临港新片区和浦东新区高端产业布局相似度高,导致资源重复投入和低效利用,区域内高端产业和前沿产业发展存在"抢跑道"现象 [18] - 需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协同,强化联合攻关和跨区域成果转化,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19] - 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策略,加快数字长三角建设 [19] - 加强改革开放协同,协调跨区域规划、土地和项目建设,推进低效用地开发和生态环保制度创新 [19] - 强化体制机制协同,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提高政策统一性和规则一致性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