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

搜索文档
六维力传感器成机器人关键部件 多家上市公司掀起“军备竞赛”
证券时报· 2025-08-19 05:53
六维力传感器行业概况 - 六维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解决运动控制难题的关键零部件,被称为"神经末梢" [1] - 目前已有十几家A股上市公司在该领域展开"军备竞赛" [1][2] - 当前单价基本在2万元以上,量产后有望降至2000元左右 [1][10] 上市公司布局动态 - 九鼎投资拟以2.13亿元收购南京神源生53.29%股权,标的公司估值从2亿元提升至3亿元 [2] - 东华测试六维力传感器处于小批量试制阶段,正与机器人厂家开展样品试用 [2] - 敏芯股份启动六维力传感器研发立项,积极推动产品应用 [2] - 昊志机电实现六维力传感器全国产化,2025年上半年相关销售收入1221.03万元(同比+127%) [3] - 中鼎股份合资设立公司研发六维力传感器,将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手腕和脚踝 [3]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人形机器人产业爆火直接带动六维力传感器需求 [4]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约2000台,2025年全球出货量或达1.8万台 [7] - 中金公司预测六维力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渗透率或超30% [7] - MIR预计2030年中国六维力传感器年出货量将突破百万台,市场规模达数十亿元 [8] 技术应用场景 - 六维力传感器可解决人形机器人步态不稳问题,实现非平整地面稳定行走 [6] - 特斯拉Optimus Gen 2配置4个六维力传感器,优必选Walker搭载4个 [7] - 智元机器人末端设置六维力传感器,可识别物品重量和卡住情况 [7] 成本与产业化挑战 - 进口品牌单价2-10万元,国产中高端产品1-5万元 [9] - 高成本源于高精度应变计、复杂解耦算法、航空铝/钛合金材料 [9] - MEMS技术有望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单个硅晶圆可生产上万片应变片 [9] - 冰零科技规划生产线产能200万只,目标将成本降至工业产品价格的1/10 [10]
不“内卷”向“外翻” 华工科技以科技创新拼价值
上海证券报· 2025-08-19 03:17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6.29亿元,同比增长44.66%,归母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4.87% [5] - 联接业务营业收入37.44亿元,同比增长124%,主要受益于400G/800G高速光模块需求释放 [5] - 近五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18%,研发投入复合增长25%,海外销售收入复合增长32% [5] - 自1999年成立以来,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7%,净利润年均增长15.8% [5] 光模块业务 - 400G/800G光模块国内月发货量预计达100万只,海外800G及以上产品月产能达20万只 [6] - 华工正源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激增128% [6] - 1.6T自研硅光模块进入重点客户送样测试阶段,1.6T ACC/AEC在美国OTT测试准备小批量出货 [8][9] - 全球第一梯队交付硅光模块,掌握芯片原始设计和核心工艺 [8] 技术创新 - 云岭光电完成2.5G到100G光芯片全覆盖,推出56G、100GEML芯片及TIA芯片 [8] - 行业第一梯队发布3.2T光模块/CPO光引擎 [9] - 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坚持"技术领先性"和"量产速度领先性"构筑护城河 [8] 传感器业务 - 华工高理占据全球家电用温度传感器70%市场份额 [10] - 实现比亚迪、"蔚小理"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全覆盖,获欧洲顶级车企亿级订单 [10] - 推出压力传感器、冷媒气体传感器、车载环境感知集成传感器等新产品 [10] 创新机制 - 设立V5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工程师自由组队探索创新 [11] - 完成校企分离改革,管理机制更贴近市场,核心骨干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 [12] - 贯彻增量利润倒金字塔奖励原则,提升运营效率 [12] 产能布局 -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三季度竣工投产 [6] - 泰国春武里华工正源产业基地已投产 [6] - 全球化分工布局支撑业务快速增长 [6]
芯动联科: 《公司章程》
证券之星· 2025-08-19 00:3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名称为安徽芯动联科微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为Anhui XDLK Microsystem Corporation Limited [2] - 公司注册地址为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888号传感谷园区一期3楼,邮政编码233000 [2] - 公司成立于2020年11月2日,2023年5月9日获中国证监会注册,6月30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首次公开发行5,521万股 [2] - 公司注册资本为40,071.566万元人民币 [3] 公司治理结构 - 公司设董事会,由6名董事和3名独立董事组成 [114] -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 [133][137] - 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成员3名,独立董事过半数 [133][134] - 公司设总经理1名,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 [141] 经营范围与战略 - 公司经营宗旨是通过持续创新成为高性能传感器领导者 [12] - 主营业务为MEMS器件及组件、微电子器件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3] - 战略委员会负责研究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 [138] 股份与股东权利 - 公司股份总数40,071.566万股,均为普通股 [19] - 股东享有表决权、利润分配权、知情权等权利 [30] - 连续180日单独或合计持股3%以上股东可查阅会计账簿 [31] - 股东会分为年度股东会和临时股东会,年度股东会每年召开一次 [47] 重大事项决策 - 修改章程、合并分立等事项需股东会特别决议通过 [80] - 单笔担保额超净资产10%或对外担保总额超净资产50%需股东会审议 [42] - 交易涉及资产总额超总资产50%或成交金额超市值50%需股东会批准 [44] - 董事会审议重大交易的标准为涉及资产总额超总资产10%或成交金额超市值10% [116] 董事与高管管理 - 董事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 [97] - 独立董事需满足独立性要求,任期不超过6年 [106][112] - 独立董事享有聘请中介机构、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等特别职权 [109] -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负责制定董事及高管薪酬政策 [140]
芯动联科: 关于公司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9 00:30
公司业绩与研发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84.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210.65% [1] - 研发费用支出5,810.51万元,同比增长8.17%,占营业收入的22.95%,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2个,实用新型专利11个 [1] - 重大在研项目11个,涵盖压力传感器、MEMS陀螺仪、高精度MEMS惯导系统等领域,其中谐振式压力传感器和超低噪声自校准FM加速度计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市场拓展与客户 - 公司获取2个年度大额订单并完成交付,新增初次试用及送样客户数量持续增长,覆盖终端客户包括高端工业、测绘测量、石油勘探、商业航天、智能驾驶等高可靠领域 [2] - 通过行业展会活动积极拓展新客户,持续完善产品布局以巩固市场竞争力,未来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研发管理 [2] 股东回报与分红 - 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6元(含税),总股本为1.2亿股,中期现金分红总额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15% [2] - 未来三年若无重大资金支出安排,计划保持现金分红比率在30%以上,确保利润分配政策连续稳定 [2] 公司治理与规范运作 - 已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架构,形成权责明确、制衡有效的治理体系 [3] - 制定《市值管理制度》以提升投资价值,增强投资者回报,相关制度符合《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等法规要求 [3] 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 - 2025年上半年优化信息披露语言和结构,提高可读性,采用直观易懂的表达形式 [4] - 通过电话热线、电子邮件及"上证E互动"平台及时回应投资者问题,定期汇总意见呈报管理层 [4] 管理层履职能力 - 组织董事、监事及高管参与监管机构培训,加强"关键少数"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履职能力和风险意识 [4]
华工科技(000988) - 2025年8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18 16:1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6.29亿元,同比增长45% [5] -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5% [5] - 研发投入4.61亿元,同比增长19% [5] - 感知业务营收21.54亿元(+17%),其中传感器业务19.42亿元,激光全息防伪2.11亿元 [6] - 光联接业务营收37.44亿元(+124%),数通产品利润快速提升 [6] - 激光+智能制造业务营收16.76亿元,大功率设备增长显著 [7] 核心业务进展 感知业务 - 汽车传感器/PTC加热器打入欧洲高端车企供应链 [13] - 温度传感器全球白电市占率达70% [13] - 压力传感器实现突破:陶瓷电容芯体打破外资垄断,导入多家整车厂 [14] - 泰国基地产能扩充,辐射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13] 光联接业务 - 400G/800G光模块规模交付,1.6T进入测试阶段 [8][9] - 海外订单增幅超50%,泰国工厂将达15-20万只/月产能 [9] - 硅光技术:400G全面覆盖,800G/1.6T采用硅光方案 [10] - 预计硅光在1.6T时代渗透率显著提升 [10] 激光+智能制造 - 三维五轴/汽车自动化/焊接产品线增长明显 [6] - 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2.0进入中试,2026年批量上市 [16] - 3D打印业务实现材料到装备全自主可控 [16] - PCB业务覆盖IC载板/陶瓷基板等高端应用 [17] 战略布局 - 聚焦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AI三大赛道 [5] - "博士500"计划引进高端人才 [5] - 全球化战略:海外基地建设加速 [5][9] - 技术定位:"全球首发、行业领先、专精特新" [7] 行业展望 - 国内数通光模块需求持续增长,400G向800G切换 [8] - AI算力驱动海外云厂商Capex扩张,800G/1.6T产品准备中 [9] - 新能源汽车/船舶行业智能化升级带来设备需求 [12] - 3D打印/绿色农业/PCB成为新增长点 [16][17]
瞭望 | 一座城打造一个“谷”
新华社· 2025-08-18 15:26
行业规模与增长 -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024年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8.1% [1] 产业生态构建 - 蚌埠市初步构建智能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 [1][6] - 吸引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其中包括4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 [6] - 形成"一谷三园多址"产业集群总体布局,包括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和中央创新园 [3] 技术突破与产能建设 - 建立6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EMS晶圆制造工艺技术体系 [4] - 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在蚌埠正式投产 [4] - 蚌埠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MEMS和CMOS工艺技术、6英寸和8英寸MEMS晶圆制造线的城市 [5] 创新平台与研发成果 - 成立安徽省微机电系统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联合十家单位突破MEMS晶圆制造领域技术瓶颈 [4] - 2024年企业参与制定MEMS国家标准4项,获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12项 [7] - 智能传感企业拥有发明专利451件,较2021年增长204.7% [7] 企业成长与产值表现 - 规上智能传感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5.8% [7] - "中国传感谷"跻身国内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榜单 [7] - 安徽北方华鑫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半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 [5] 产品应用与市场拓展 - 传感器产品应用在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5G通信、无人驾驶、机器人、智能家居、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6] - 希磁科技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打入国际市场 [12] - 华鑫微纳晶圆生产线缓解国内MEMS芯片产能缺口,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 [12] 资金与人才支持 - 落地运行总规模51亿元的产业基金,引导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11] - 2024年"中国传感谷"共吸引各类人才471名 [9] - 建立分层扶持体系,从资金支持、人才引育、海外发展等多方面护航企业成长 [8] 区域协同与战略定位 - 蚌埠"中国传感谷"与合肥"中国声谷"、芜湖"中国视谷"共绘人工智能产业新版图,"三谷"纵横联动、跨界协同 [1][13] - 牵头成立长三角MEMS与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3] - 安徽省将智能传感器作为"人工智能+"底层强基的重要方向 [13]
成都成立一支科幻基金
搜狐财经· 2025-08-17 21:27
基金设立与募资 - 百诚医药布局生命健康基金,拟出资2000万元 [2] - 成都设立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目标规模超30亿元,存续期限7年,重点投向"科幻+"和"未来+"领域 [2] 投融资动态 - 振电智感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麟阁创投领投,水木清华校友基金跟投,传感器产品误差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5% [3] - 聚芯微电子完成D+轮融资,由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领投,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 [3] - 上海乐橘科技获昆仑资本独家B++轮融资,其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可帮助石油企业仓储环节成本降低20% [4] - 屹普动力完成A轮融资,由襄禾资本独家投资,电机产品已通过某头部新能源车企测试 [4][5] - 德睿智芯获浙商创投C轮融资,产品涵盖人工智能计算芯片、边缘计算芯片等 [5] - 红狮宝盛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由毅达资本投资,研发的新型隔热材料导热系数仅为传统材料的1/3 [5] - 苏州捷迪完成B轮融资,由嘉荣资本、张家港产业资本及张家港金茂创投共同投资,自动化生产线良品率达99.2% [6] IPO动态 - 美锦能源筹划H股上市,拟成为山西首家"A+H"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预亏4.8亿-7亿元 [7] - 大鹏工业成功过会北交所,2024年扣非净利润为3811万元,拟募资1.54亿元用于智能工业清洗设备生产研发基地项目 [7]
四方光电(688665.SH)发布上半年业绩,归母净利润8412.38万元,增长103.41%
智通财经网· 2025-08-17 15:48
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5 08亿元 同比增长49 3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12 38万元 同比增长103 41%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7655 63万元 同比增长88 13% [1] - 基本每股收益为0 84元 [1] 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冷媒泄漏监测传感器为主的工业及安全业务快速增长 [1] - 上年收购的子公司诺普热能和精鼎电器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期间增加也贡献了收入增长 [1]
联接业务增长124%,华工科技加快下一代超高速光模块研发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13:0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76.29亿元,同比增长44.6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4.87% [1] 联接业务 - 实现营业收入37.44亿元,同比增长124% [1] - 400G、800G光模块实现规模交付,客户版图和交付份额扩充 [1] - 业界首发1.6T LPO、1.6T LRO产品及1.6T 3nm DSP方案 [1] - 行业首推3.2T CPO解决方案,支持51.2T交换机并适配液冷散热 [1] - 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一期工程将于三季度竣工投产 [1] - 4G/5G/5G-A基站应用光模块保持行业领先份额 [2] - 布局低轨卫星通信模块及下一代前传光模块技术 [2] - 800G ZR/ZR+ Pro相干光模块量产并在关键客户完成测试导入 [2] - 25G PON OLT和ONU批量交付,推出50G PON OLT产品 [2] - 布局车载光模块技术开发 [2] 智能制造业务 - 实现营业收入16.76亿元 [2] - 新能源汽车、船舶等五大重点行业订单占比达94% [2] - 新能源汽车行业订单同比增长43%,技术延伸至激光清洗、淬火、熔覆等高价值工艺 [2] - 船舶行业订单同比增长26%,创新产品在头部船企取得突破 [2] - 商业航空领域订单同比增长220%,实现自研国产化高端装备突破 [2] 感知业务 - 实现营业收入21.54亿元 [2] - 传感器业务营业收入19.42亿元,激光全息防伪业务营业收入2.11亿元 [2] - 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销售占比超过60% [2] - 新能源汽车PTC热管理系统业务持续增长,覆盖多数国产及合资品牌 [3] - 在海外市场获得多个高端汽车品牌项目订单 [3] - 传感器向汽车、光伏储能领域转型取得突破,获得新项目定点和量产 [3] - 压力传感器新定点和转量产项目超过15个,销售规模超去年全年 [3]
华工科技上半年营收为76.29亿元,同比增长44.66%
巨潮资讯· 2025-08-15 11:0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76.29亿元,同比增长44.66% [3][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4.87% [3][4] - 扣非净利润7.29亿元,同比增长43.01% [3][4] - 总资产210.76亿元,同比增长1.21% [3][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04.95亿元,同比增长3.12% [3][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81亿元,同比下降91.86% [4] - 基本每股收益0.91元/股,同比增长44.44% [4]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70%,同比提升2.04个百分点 [4] 智能制造业务 - 智能制造业务营收16.76亿元 [4] - 新能源汽车行业订单同比增长43%,技术应用延伸至高价值加工工艺 [4] - 船舶行业订单同比增长26%,创新产品在头部船企取得突破 [4] - 商业航空领域订单同比增长220% [4] - 轨道交通行业订单同比增长67% [4] - 国际业务取得欧盟头部客户准入许可,船舶行业出口快速增长 [4] 联接业务 - 联接业务营收37.44亿元,同比增长124% [5] - 400G、800G光模块实现规模交付,客户版图扩充 [5] - 首发1.6T LPO、1.6T LRO产品及1.6T3nm DSP方案 [5] - 推出3.2T CPO解决方案,适配液冷散热方案 [5] - 4G/5G/5G-A基站光模块保持行业领先份额 [5] - 800GZR/ZR+Pro相干光模块量产并完成客户测试导入 [5] - 25G PONOLT和ONU批量交付,推出50G PONOLT产品 [5] - 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一期工程将于三季度竣工投产 [5] 感知业务 - 感知业务营收21.54亿元,其中传感器业务19.42亿元,激光全息防伪业务2.11亿元 [6] - 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销售占比超过60% [6] - 新能源汽车PTC热管理系统业务持续增长,覆盖多数国产及合资品牌 [6] - 传感器在汽车、光伏储能领域取得突破,新项目定点和量产增加 [6] - 压力传感器实现陶瓷压力范围全覆盖,新定点和转量产项目超过15个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