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搜索文档
用精准政策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人民日报· 2025-11-17 12:05
今年9月1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实施。这项被称为消费贷"国补"的政策,以 财政资金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充分体现了政策普惠性,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消 费需求。"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 出。 消费贷"国补"政策落地实施两个多月来,把促消费与惠民生相结合,将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不仅减 轻了群众的消费负担,更提振了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信心。从家电卖场到新能源汽车4S店,从职业培 训学校到家居建材市场,真金白银的补贴正在以"小切口"的方式,书写消费提质升级的"大文章"。 政策温度,需要由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来衡量。在山东济南,石先生一直打算更换家里的老旧家具。他 尝试着通过中国农业银行的手机银行申请贷款后,几分钟内便完成了贷款审批和贴息协议签署。"没想 到赶上好政策,省下了2000元的贷款利息。"石先生的话道出了政策以人为本的初衷。在政策的供给 端,9月以来多家金融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拉 动了消费增长。这些鲜活案例启示我们,政策红利必须精准对接民众的真实需求与急难愁盼,在教育 ...
支撑“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财政、货币政策新提法释放新信号
第一财经· 2025-10-29 21:56
“十五五”规划政策基调 - 规划未提出明确经济增速目标 而是要求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并新增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等表述以实现高质量发展[2] - 明确要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并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1][2] - 财政和货币政策将保持较强稳定性和连续性 避免大放大收以防范未来风险[2] 财政政策方向 - 规划建议对财政工作的表述转向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反映应对新形势和逆周期调节的迫切需求[4] - 积极财政政策强调根据经济形势变化作相应优化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是保障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4]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876亿元 同比增长0.5% 支出208064亿元 同比增长3.1%[4] - 截至2024年末中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92.6万亿元 负债率为68.7% 风险总体安全可控[5] - 未来五年需将政策优化与财税体制改革相结合 支撑国家重大战略落地[5] - 因经济处于换挡期和内外风险挑战增加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必要的[6] 货币政策与金融强国建设 - 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被列为金融强国建设的首位重点工作 内涵包括强大的货币和中央银行等“六个强大”[7] - 下一步要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健全货币政策体系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并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7] - 拟将宏观审慎评估(MPA)拆分为两部分 分别聚焦货币政策执行评估与宏观审慎评估 以提升调控精准度[7] - 未来货币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 注重政策利率的价格型调控作用 引导融资成本下降[8] - 需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完善LPR形成机制 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政策协同[3] 促进消费的政策协同 - 规划建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 消费的定位相较“十四五”有明显提升[9] - 将通过政策协同、制度优化和产业升级形成长效机制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9] - 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 比上年全年提升9个百分点[10] - 今年分四批下达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10]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汽车、养老等重点领域 直接降低借贷成本[11] - 将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 清理不合理限制性措施 以构建长远消费信心[11][12]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最新发声,未来财政政策空间依然充足
新浪财经· 2025-09-12 15:55
财政政策力度与工具 - "十四五"期间财政政策力度加大 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 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 [1] - 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 [1] - 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返税超10万亿元 [1] 财政政策空间与调控能力 - 财政政策统筹防风险与促发展 未来发力空间充足 [2] - 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未变 财政运行基本盘坚实稳固 [2] - 宏观调控经验积累 政策工具丰富 跨周期调节能力增强 [2] - 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机制健全 存量风险逐步消化 财政应对挑战更有底气 [2] 消费刺激与就业外贸支持 - 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落实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5] - 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两项贴息政策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5] - 全力支持稳就业稳外贸 [5] 政策方向与结构性措施 - 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突出位置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6] - 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保障改善民生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5] - 优化新增储备财政政策 扩大总需求 建议赤字率4.0%基础上追加预算 [6] - 建议纾困救助外贸等受损行业 优化化债政策 启动新一轮有效益投资 [6]
财政部长蓝佛安部署下一步工作重点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1 11:32
财政政策执行情况 - 下一步将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障资金安全[1] - 前7个月广义财政支出约21.5万亿元 同比增长约9.3% 增速高于广义财政收入增速约0%和上半年经济增速5.3%[2] - 财政支出进度将加快 增加民生 科技 重大项目等资金投入 刺激经济总需求[2] 政府债券融资与资金投向 - 前7个月政府债券净融资8.9万亿元 同比多4.88万亿元[3] - 前8个月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约3.3万亿元 同比增长27% 占全年拟发行新增专项债总额4.4万亿元比重约75%[3] - 约2.3万亿元新增专项债资金投入项目建设 重点投向市政和产业园 交通 土地储备 保障性安居工程 社会事业等领域[3] 消费刺激政策 - 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落实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3] - 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 两项贴息政策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3] - 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于9月1日起实施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也已实施[3] 财政重点工作部署 - 全力支持稳就业稳外贸 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4] - 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和水平 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4]
国常会再部署扩大内需,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两新”
第一财经· 2025-08-24 20:37
核心观点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扩大内需举措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1][4] - "两新"政策成效显著 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6万亿元 设备采购金额增长明显[2]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分批次下达 第四批690亿元将于10月下达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1][2] - 加强政策监管 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 确保资金使用实效[4][5] - 体育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2023年总规模达3.67万亿元 年均增速10.3%[6][7] "两新"政策实施成效 - 全国2.8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 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6万亿元[2] -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30.7% 文化办公用品增长25.4% 通信器材增长24.1% 家具增长22.9%[2] - 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0.8% 支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2] - 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7.3% 信息传输软件业设备采购增长27.8% 科技服务业设备采购增长28.3%[2] - 民营企业设备采购金额同比增长9.3% 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2]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安排 - 今年第三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于7月下达[2] - 第四批690亿元资金将于10月下达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1][2] -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1880亿元投资补助资金已下达完毕[3] - 支持工业、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约8400个项目 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3] 政策支持与监管措施 - 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4] - 贴息政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形成"组合拳"[4] - 严厉打击"先涨后补"、捆绑销售等套补行为[5] - 依法追缴国家补贴资金 取消违规经营主体参与资格[5] - 全链条防范项目和资金风险[5] 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 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3.67万亿元 增加值1.49万亿元[6] - 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6% 占GDP比重达1.15%[6]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6] - "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 带动江苏全域消费380亿元[6] - 体育产业带动制造业、服务业、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7]
强化政策协同 释放消费增长潜能
中国证券报· 2025-08-22 04:11
金融支持消费政策举措 - 出台19条重点举措《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并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 [1] -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6月末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2万亿元 服务消费领域经营主体贷款余额2.8万亿元 [1] - 多地加大消费信贷投放 深圳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信贷 重庆运用再贷款工具强化支持 [2] 信贷投放实施案例 - 光大银行成都分行投放10笔对公服务消费类贷款共1.4亿元 其中7550万元申报服务消费再贷款 [1] - 成都新天府文旅公司获4000万元贷款 支持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1] -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优化金融促消费举措 北京分行研究制定区域金融支持消费措施 [2] 财政金融协同机制 - 推出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两项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2] - 财政部下达第三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690亿元 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剩余资金10月下达 [3] - 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3] 政策实施效果与展望 - 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可提升政策效能 贴息政策在保持银行息差前提下定向支持特定领域 [3] - 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有望巩固 消费新空间将加快打开 [3] - 引导加大服务消费信贷投放 优化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 [4] 金融服务创新方向 - 金融机构需创新匹配多元消费场景的金融产品 提升新市民群体服务可得性 [4] - 通过财富管理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4] - 加快发展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加大对餐饮住宿、文娱旅游等领域资源投入 [5]
财政金融协同发力 更好激发消费潜力
搜狐财经· 2025-08-14 07:14
政策发布 - 财政部等部门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1] - 两项贴息政策特点及效用由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1]
樊纲:经济长期以来的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完善社保机制有助于提振消费 | 2025博鳌房地产论坛
华夏时报· 2025-08-14 02:53
消费需求现状 - 中国经济长期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消费占GDP比例仅40% 远低于美国的80%和发展中国家的60%-70% [2][3] - 投资需求因产能过剩和预期不振而低迷 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在产能快速增长时更为突出 [3] - 近一年来政府推出多项促消费政策 包括家电以旧换新 消费券发放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等 [3][8] 消费影响因素 - 工资性收入决定消费水平 税收政策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 [5] - 社保机制完善有助于提高当前消费 社保变化会影响储蓄率和消费率的平衡 [5] - 永久性收入对消费影响显著 只有稳定持续的收入才能支撑长期消费 [5] - 财富效应影响消费意愿 房地产价格下跌和股市表现会改变消费行为 [6] 消费增长方向 - 实物消费已现产能过剩 服务性消费(医疗 康养 娱乐 旅游等)将成为重要增长领域 [7] - 住房消费是重要消费组成部分 自有住房的"影子租金"价值在统计中被低估 [7] - 消费金融发展不足但风险可控 信用卡等消费金融工具仍有发展空间 [8] 政策建议 - 补贴需求端比补贴供给侧更重要 应通过刺激需求传导至供给形成良性循环 [8] - 2025年可能是中国重视消费的元年 30条提振消费措施将消费作为宏观经济战略决策 [8] - 财政金融政策着力点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通过供需两端发力实现良性循环 [4]
中国人民银行:截至6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2万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8-13 15:16
消费贷款与服务业贷款余额 - 截至6月末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2万亿元(不含个人住房贷款)[1] - 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贷款余额2.8万亿元(覆盖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等行业)[1] 财政与金融协同政策 - 出台《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2] - 政策从居民消费需求(需求端)和企业服务供给(供给端)两端发力[1] - 通过财政贴息直接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融资成本[2] - 通过央行低息再贷款激励银行加大消费信贷投放[2] 金融机构执行方向 - 指导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和贴息政策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重点包括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教育、养老托育)[2] - 深化与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融合 提供个性化服务并简化审批流程[3] - 根据客户需求和风险特征进行产品创新与差异化定价[3] - 推进支付服务便利化 聚焦食住行游等消费场景优化支付体验[3] 政策实施机制 - 消费贷款利率由银行自主市场化定价(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溢价)[2] - 财政资金直接向居民补贴贴息部分[2] - 央行与财政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和政银企融资对接[2]
申请消费贷财政贴息需要哪些操作?财政部,最新回应!
天天基金网· 2025-08-13 10:47
政策背景与目标 - 消费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大力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夯实经济增长"压舱石"的重要举措 [2]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3] - 2025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 [3] - 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方案》,通过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 [1][3] 政策特点 - 直接惠及消费者个人,降低个人消费贷款成本,贴息资金由贷款经办机构直接扣减 [4] - 支持对象广泛覆盖工薪阶层、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类人群,增强政策普惠性 [4] - 支持范围覆盖居民"衣食住行"等各类日常生活性消费,以及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消费 [4] -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运作,贷款经办机构需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授信评审、贷后管理 [5] - 注重加强部门协作,对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实行全流程管理 [5] 政策主要内容 - 支持对象为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 [6] - 贴息利率为年化1%,相当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7]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5家消费金融公司 [7] - 贴息流程包括中央财政预拨贴息资金、省级财政部门审核拨付季度贴息资金等环节 [7] - 政策实施期限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限1年 [7] 政策实施与监管 - 借款人需授权经办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发放账户或指定账户交易信息,用于开展贴息资金审核 [8] - 限定贴息对象为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未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不予贴息 [9] - 贷款经办机构需对借款人消费信息进行识别审核,并在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贴息资金 [9] - 建立贴息资金拨付全流程审核机制,包括贷款经办机构内部审核、金融监管局汇总、地方财政部门审核确认 [10] - 财政部将会同金融监管总局对贷款经办机构贴息资金申请、审核、清算等情况开展核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