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电视

搜索文档
小米集团-W(01810):家电篇:志揽星河,初绽华彩
长江证券· 2025-07-27 10:1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3][15][16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公司家电业务近年来保持高增,内部战略地位持续升级,成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闭环的重要构成;外部因素利好性价比品牌,公司自身构建起较好的相对优势;随着汽车业务发展和大家电出海计划推进,家电板块长期成长性有望进一步打开 [3] 各部分总结 小米家电:战略升级,规模突破 - 报告公司以 MIUI 系统为起点构建“人车家”生态闭环,家电作为“家”生态核心业务发展较好,2020 - 2024 年智能大家电业务收入 CAGR 高达 48.8%,基本实现全品类覆盖 [9] - 2024 年公司彩电、空调等产品销售额可观,在部分品类具备领先优势,线上销售额份额进入行业前列 [21] - 2024 年公司白电产品出货量提升,智能大家电业务收入增速高,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毛利率优化 [26] - 家电业务发展历经生态补充期、战略升级期、生态闭环期,当前战略地位显著提升,2025 年开启大家电出海元年 [36][39] 外因:差异定位,顺势卡位 消费趋于谨慎,小米性价比破局 - 消费环境偏谨慎,线上中低价格带空调销量占比提升,消费者选购空调更注重核心功能 [45] - 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等家电功能迭代,高端需求占比提升,但高端产品终端价格呈回落趋势,消费者追求性价比最大化 [48][56] - 报告公司主力产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目标群体数量扩张带动市占率提升,且产品具备质价比优势,但在质量管控与服务能力方面有改善空间 [60][62] 龙头盈利导向,释放生态位红利 - 白电龙头与报告公司主力价格带区隔,小米可避免与龙头直接竞争,且头部品牌价格向上偏离凸显其性价比优势 [65][69] 内因:生态助力,创新突围 精研破壁,生态织网 - 报告公司采用“投资 + 孵化”生态链模式,与生态链企业合作,实现品类快速裂变,HyperOS 实现“万物互联”,构建“生态吸附效应”,提高用户黏度 [84][94][95] 痛点掘金,爆品制胜 - 报告公司有打造爆品的方法论,家电 SKU 精简,核心产品销售贡献率高,爆品模式在成本与费用端有相对优势,支撑前期性价比策略 [104][109][118] 用户共筑,IP 聚势 - 报告公司构建以用户共创、创始人 IP 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增强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有利于家电业务发展 [120][121][123] 触点重构,场景升维 - 报告公司汽车业务取得成功,有助于弱化家电中低端定位认知,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其线下渠道升级为家电业务创造增量潜力 [133][140][142] 潜力:初具基础,前景可期 - 行业空间上,国内白电(除空调)、黑电及偏必选厨电渗透率较高,环境电器与清洁电器有增长潜力,小家电有分化 [151] - 竞争格局上,报告公司线上份额提升,在多数细分领域有份额和结构提升空间,国内线上市场增长逻辑清晰,部分品类增长确定性强 [153] - 报告公司线下市场可挖掘空间大,汽车业务推动线下渠道拓展,大家电全球化打开长期想象空间 [159] 投资建议:把握多元发展潜力龙头 - 报告公司“人车家”布局形成,IoT 业务增长,家电业务有发展环境和竞争优势,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23.90、557.49 和 700.84 亿元,对应 PE 估值分别为 32.6、24.8 和 19.7 倍,维持“买入”评级 [13][162]
深度揭秘小米家电:9年毛利率增50倍,雷军"爆款公式"蚕食美的、格力们的超额利润
搜狐财经· 2025-07-03 16:35
小米在家电行业的崛起 - 公司以爆品策略切入家电市场,颠覆传统家电企业以工厂和制造为核心的模式[2] - 家电头部企业如海尔、美的高度关注小米动态,部分高管对其持开放竞争态度,但格力董明珠质疑其技术能力[3][4][14] - 公司家电业务历史仅12年,2013年进入电视行业,2018-2019年陆续布局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品类[5][6] 业务模式与供应链特点 - 公司大量采用代工模式,空调代工占长虹美菱内销收入超50%,电视、小家电等产品代工厂涵盖长虹、创维等企业[8][9] - 通过生态链投资整合供应链,如峰米科技(激光电视)、云米(净水器)、纯米(电饭煲)均获小米系投资[10] - 2024年首座智能家电工厂在武汉动工,但代工仍是主要生产方式[7] 财务表现与市场影响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毛利率从2015年0.4%增至2024年20.26%,9年增长近20个百分点[13] - 2025年一季度该业务收入323亿元(同比+58.7%),毛利率25.2%(同比+5.4pct),超越TCL智家冰箱业务[17][18] - 传统家电企业毛利率普遍下滑,而公司相关业务毛利率先后超越康佳、长虹美菱、海信视像等企业[14][15] 竞争策略与用户基础 - 爆品模式核心为精简SKU(空调SKU仅为传统企业1/10)、长生命周期、海量销售以摊薄成本[27][28][29] - 线上渠道占比约60%,线下依赖小米之家直营店,空调线上市占率第三但线下仅排17位[22] - "米粉"群体降低获客成本,复购率高推动存量市场替代其他品牌[24] 研发与成本控制 - 2024年研发费用率6.57%,高于海尔(3.75%)和美的(3.99%),部分因汽车业务投入[32][33] - 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7.61%降至2024年6.94%,低于美的(9.47%)和海尔(11.74%)[34] - 通过生态链企业协同降低全流程成本,产品定价非绝对低价但具备性价比优势[30][35][37]
“小米方法论”研究Ⅰ:雷军何以通杀手机、家电、汽车三条赛道?
搜狐财经· 2025-06-16 09:37
小米方法论的核心架构 - 公司构建的护城河由"高端产品方法论"、"爆品模式"、"新零售模式"三大相互咬合的模块组成,分别对应设计逻辑、性价比策略和营销能力 [1] - 三大模式协同作用:爆款依赖零售渠道改革,高端化依赖爆款积累的资本与技术基础 [1] - 方法论已扩展至家电、汽车、智能硬件三大领域,形成"中国先进制造范本"的跨行业复制能力 [2][21] 产品下限:工业设计创新 - 公司以苹果式工业设计为起点,通过美学语言弥补早期技术短板,满足用户对实用性与情绪表达的双重需求 [4][5] - 早期IoT产品(如充电宝)通过统一设计语言实现市场差异化,显著提升产品辨识度 [4][7] - 在技术停滞背景下,工业设计成为替代性创新手段,推动传统制造业审美升级 [3][4][7] 中流砥柱:快速迭代机制 - 采用"小单快反"模式,首代产品以设计+低价兜底,通过快速迭代(保留80%功能+更新20%)优化产品力 [7][8][13] - 与传统家电企业对比:放弃10-20年生命周期策略,转向互联网式高频迭代,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 [9][11] - 迭代聚焦大众需求最大公约数,节省成本用于实用性打磨,形成"初代尝鲜-迭代普及"的销售曲线 [13][14] 力出一孔:少品策略协同 - SKU管理极度克制(如电视品类各价格带型号最少),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与渠道营销复杂度 [16][18] - 执行"80%用户"原则:放弃长尾需求,通过价格带正态分布集中资源撬动主流市场 [18][19] - 供给侧成本优化:少品策略降低库存/营销支出,结合硬件利润≤5%准则形成价格优势 [18][19] 方法论复制与底层支撑 - 汽车业务(SU7/YU7)复用相同逻辑:设计借鉴+大众需求满足+少车型摊薄成本 [21] - 成功关键在于组织执行力,其他企业模仿失败多因缺乏"新零售"与"高端化"模块的协同 [21] - 方法论本质是金字塔架构:设计保下限、迭代定中枢、少品策略实现三端协同 [19][21]
如何看待小米大家电的崛起和影响?
长江证券· 2025-06-16 09: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小米集团2023年提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家电业务与集团全生态战略深度融合,三大策略驱动家电业务高增,虽给市场带来影响,但目前主要以低价格带为主,后续突破需提升产品定位和获用户认可,其入局可激发行业龙头变革,建议围绕确定性和边际修复维度配置投资 [4][8][9][92] 各部分总结 概览:打造人车家生态,小米大家电快速突破 - 小米集团2010年成立,2018年上市,以智能手机等创新业务为核心,家电以性价比和智能联动技术领先,2024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占总营收28.45%,智能大家电业务高速增长,预计大家电板块净利润率不超5% [7][21] - 2023年10月小米推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以澎湃OS整合业务,家电与集团其他业务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家居和出行无缝连接 [24] - 公司优化渠道和供应链体系,线下零售店从2022年1万多家增至2024年1.5万多家,目标开超100家融合大店;2024年11月智能家电工厂奠基开工,10月建成智能家电实验中心,提升自产能力 [27][29] 崛起:三大策略共同发力,驱动家电业务高增 - 打造爆品:小米空调等新品SKU简洁,利用雷军IP和集团产品引流,设计新颖吸引年轻消费者 [8] - 差异化竞争:以高性价比和独特AIoT生态系统为优势,通过智能互联技术提升产品体验 [8] - 用户粘性:借鉴苹果智能生态经验,打造高度协同生态圈,提升用户粘性和市场竞争力 [8] 影响:龙头品牌优势仍在,小米入局激发变革 - 参考奥克斯,探小米影响趋势:2014 - 2019H1奥克斯通过提升变频空调零售量占比,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其与龙头比有价格优势,但盈利能力弱,在美的、格力价格竞争下市场份额下滑;小米与奥克斯策略相似,但有手机和汽车用户基数及澎湃OS系统优势 [63][69][73] - 需求结构影响,龙头优势仍在:行业龙头注重盈利质量,扣非净利润水平保持提升趋势;自2024年9月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格力和美的空调销量份额回升,表明龙头品牌影响力强,小米入局对市场格局影响有限 [83][87] 投资建议:把握确定性增长龙头 - 确定性维度:重点布局对美敞口低、国补拉动内销向好的优质龙头格力电器、美的集团和海信家电;以内销为主,受益于以旧换新和新国标切换的两轮车龙头爱玛科技和雅迪控股 [10][92] - 边际修复弹性维度:对美敞口相对高、符合美加墨协议、在关税豁免地区有充足产能的优质龙头海尔智家、海信视像和TCL电子;对美敞口高、有海外产能基础、品牌力和转嫁能力强的成长龙头安克创新、石头科技和九号公司 [10][92]
雷军凶猛,兵临董明珠城下
商业洞察· 2025-06-06 17:33
核心观点 - 小米大家电业务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电视和空调分别实现710万台和680万台销量,市占率位居行业前列 [1] - 小米通过生态链布局和智能化战略成功突围传统家电行业,与美的、格力、海尔形成直接竞争 [9][23] - 公司从电视业务起步,逐步拓展至空调、冰箱等全品类家电,完成黑电、白电、厨电和小家电的全面布局 [9][18] 电视大战 - 小米电视始于2013年,初期定位为与手机并重的战略级产品,由联合创始人王川负责 [2] - 第一代产品因供应链问题仅售出10万台,远低于乐视的30万台销量 [4] - 2014年遭遇乐视版权诉讼和价格战,40寸电视被压至999元 [6] - 公司投入10亿美元加强内容生态,通过投资优酷土豆、爱奇艺等快速补齐短板 [6][7] - 第三代产品实现百万销量,4K60寸定价4999元仅为市场同类产品一半价格 [7][8] 突围空调 - 2015年与美的合作推出首款智能空调"i青春",但因双方战略分歧于2017年终止合作 [11][14] - 2017年转与长虹合作推出4399元高端空调,因定价过高未能打开市场 [15] - 2018年调整策略推出1999元米家空调,首个冷年即实现100万台销量 [15][17] - 2024年空调出货量达680万台,市占率从2020年28%增长至118%,位列行业第四 [17][18] - 成功关键因素包括电商渠道占比超50%和智能家居生态优势 [20][21] 全面战争 - 公司宣布2030年空调业务目标为中国市场数一数二,计划通过武汉智能工厂提升产能 [23][24] - 美的、格力通过子品牌将空调价格降至1199-1379元区间,直接阻击小米 [25] - 2023年小米大家电营收1041亿,与格力1485亿的差距缩小至500亿以内 [25] - 公司总裁卢伟冰公开批评行业存在"一款产品换五个名字"的定价乱象 [24] - 格力董明珠多次质疑小米缺乏核心技术,双方竞争持续升级 [25][26]
李未可科技CEO茹忆:我们用应用场景重新定义AI眼镜的价值
第一财经· 2025-05-26 17:03
产品核心特点 - 李未可AI眼镜重量仅37克,下一代产品将减重至27克,主打轻量化设计[1] - 搭载自研720亿参数大模型,支持180种语言实时翻译,实现毫秒级响应速度[1] - 定价600-800元,定位普通消费级市场,强调"价格不变体验升级"的产品逻辑[21] - 区别于VR/AR/XR设备,专注AI交互功能而非视觉沉浸体验[15] 技术突破 - 行业首个获得大模型备案的AI眼镜,采用三年自研的定制化大语言模型[19] - 整合天猫精灵技术积累,优化收音系统实现自然语音交互[20] - 微型化显示技术、电池及芯片发展使智能眼镜技术时机成熟[15] 市场定位 - 聚焦商旅人群核心场景,主打多语言翻译、行程管理等实用功能[20] - 以"人格化AI"为交互理念,参考《Her》中萨曼莎的拟人化交互模式[16] - 预计2035年全球AI眼镜市场规模达万亿美元级别,销量突破14亿副[19] 产品哲学 - 坚持"砍掉80%需求,剩余20%做到极致"的爆品方法论[10] - 遵循"品类升级"逻辑,在现有需求基础上将用户体验从40分提升至90分[21] - 认为眼镜是AI时代最佳交互载体,因其最接近人类自然交流器官[13] 行业趋势 - 智能眼镜被视为继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后的下一代硬件升级方向[19] - AI技术发展使硬件重做成为可能,眼镜成为首个需要智能化的品类[13] - 当前市场已进入"百镜大战"阶段,多家科技巨头布局该领域[19]
雷军无法回头
搜狐财经· 2025-05-22 23:47
公司战略与领导层动态 - 创始人雷军将工作重心从手机业务转向汽车业务,目前投入汽车业务的精力占比50%,手机业务仅占1/3 [2] - 自2023年初小米14 Ultra发布会起,手机业务主讲人由卢伟冰接替雷军,雷军仅在关键环节亮相 [2] - 公司15周年战略发布会是遭遇严重信任危机后的首次重磅亮相,旨在向市场传递战略决心并凝聚内部士气 [3] 营销策略与舆论应对 - 雷军个人形象与公司深度绑定,已成为全产品线的代言人,这种个人化营销策略难以逆转 [3] - 在安徽高速事故后,雷军减少社交媒体互动长达一个多月,期间公司整体曝光度显著下降 [5] - 针对碳纤维前舱盖争议,公司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提供补偿方案(2万积分/约2000元)[7] - 法务部门披露破获网络黑公关案件,涉及利用自动化工具捏造虚假信息及操纵社交媒体账号 [8] 产品与技术进展 - 自研3nm制程手机SoC芯片玄戒O1实现量产,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该技术的企业 [10] - 未来5年研发投入计划达2000亿元(年均400亿元),较过去5年1020亿元大幅提升 [12] - 第二款车型YU7定位中大型SUV,对标特斯拉Model Y,市场空间较首款轿车SU7更大 [15] 发布会与市场反应 - 15周年发布会采用"预发布"形式,不公布正式售价也不开启预订 [12] - YU7因设计相似度被调侃为"法拉米",发布会同期法拉利中国发布针对性内容引发关注 [15] - 针对车辆性能争议,公司推出包含基础驾驶训练的高阶驾驶培训课程作为回应 [19]
家用电器行业深度报告:如何看待小米大家电2025年的增长持续性?
浙商证券· 2025-05-13 18: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小米白电规模大幅增长,黑电经营质量提升,成功源于天时地利人和[1][12][13] - 2025年空调中低端市场竞争加剧,小米向更高价格带寻求突破,需平衡盈利和份额关系[2][3] - 电视方面小米品牌注重产品升级,红米品牌积极迭代份额提升,中长期国内格局改善[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小米家电2024年做对了什么 - 白电规模增长,黑电经营质量提升,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56.4%,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营业收入1041亿元,毛利率20.3% [12] - 成功因素包括顺应消费降级、薄利多销与产品升级、造车和IP引流、大家电事业部改造 [13] 空调:中低端市场竞争加剧,小米向更高价格带寻求突破 25Q1空调核心价格带在2100 - 2700元区间,预计量增弹性大于价增 - 25Q1空调行业线上价格带上移,2100 - 2700元成主力价格带,国补拉动行业均价,小米该价格带销量占比51% [16] - 国补使空调释放销量弹性,冰箱、洗衣机、空调线上销量同比 - 7%、+1%、+6%,但价格弹性不大 [19] - 2100 - 2700元核心价格带竞争加剧,龙头品牌降价狙击小米低端流量机型 [24] 小米空调2025年策略:向更高价格带要份额,差异化产品创造溢价权 - 25Q1线上零售均价2863元,同比提升25%,3500元以上价格带份额提升明显 [29] - 分体空调主打产品升级,中央空调“价”维打击,如巨省电pro 2025款性能升级 [31][36] 小米空调2025年面临的挑战:需要平衡盈利和份额的关系 - 1.5匹巨省电空调净利率约2%,相比白电龙头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弱 [40] - 核心价格带品牌忠诚度低,为守住份额可能降价,武汉工厂投产折旧成本或上升 [45] - 线下渠道是短板,拓展预计和汽车业务相关 [47] 电视:小米更加注重产品升级,中长期电视国内格局改善 小米品牌电视注重升级偏防守,红米品牌积极迭代份额提升 - 25Q1小米电视线上零售均价4323元,同比增长82%,但在部分尺寸段和Mini LED细分市场份额下降 [55] - 红米电视25Q1零售额、零售量市占率分别同比提升6.6 pct、10.0 pct,产品定价“价维打击” [61][63] 小米通过价格竞争抢电视份额受阻,国内黑电中长期竞争格局改善 - 互联网盈利模式受阻,国家禁止开机广告,ARPU值未提升,竞争加剧 [71] - 小米入局造车,强调盈利,确立品牌高端化转型策略 [74] 投资建议 - 白电关注空调流量机型价格竞争和传统空调龙头应对,以及小米空调在份额和盈利间的权衡 [5][82] - 黑电关注小米电视改善盈利过程中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 [5][82]
小米、海信Vidda商业诋毁案迎终局,彩电江湖格局已变
国际金融报· 2025-05-13 17:44
时隔三年多,关于宣传海报文案争议一事,小米公司和海信集团旗下"Vidda"的诉讼案终审结果出炉。 5月13日,小米集团法务部在官方微博上发文称,关于公司诉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业诋毁一案,2023年8月31日,法院做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聚好 看公司通过其微博账号"Vidda官方微博"发布侮辱、贬损小米公司的虚假信息和误导性信息,损害了小米公司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构成商业诋毁。法院 判令:聚好看公司在"Vidda 官方微博"账号置顶位置,连续七日刊登声明,消除影响,另赔偿小米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55万元。 当时,Vidda曾对一审判决作出回应,称公司会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如今,一年多过去,聚好看公司通过"Vidda官方微博"账号发布了一则"消除影响"的 声明。声明内容显示,法院判定"米【mei】有问题""米【mei】有屌丝,唯有上帝"等语句与小米公司具有明显对应性,易让相关公众认为其中的"米"系指向 小米公司,损害了小米公司声誉,构成商业诋毁。 近日,小米公司收到法院终审判决,驳回聚好看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法院认为:从语义、语境、特定主体对应性分析,再结合公众认知,一审法院 认定聚好看公司发 ...
海信Vidda电视被判诋毁小米,相关负责人:将补足营销方面的不足
新浪财经· 2025-05-13 11:51
公司动态 - Vidda发布声明消除影响 法院判定其2021年11月1日发布的微博海报中"米【mei】有问题"等语句指向小米公司 构成商业诋毁 [1] - Vidda为海信集团2019年推出的子品牌 主打年轻人科技潮牌 产品覆盖智能电视 激光投影等品类 强调"潮酷"属性 [1] - 2021年Vidda为宣传电视新品发布争议性海报 小米公司认为损害其声誉 将Vidda所属公司聚好看科技告上法庭 [2] - 2024年3月法院一审认定Vidda海报文案具有明显指向性 存在借势营销意图 判决连续七日置顶声明并赔偿55万元 [4] - Vidda表示对部分事实存在异议并计划上诉 [4] 市场竞争格局 - 2025年1-4月国内线上电视市场 小米旗下红米品牌以20.76%市占率位列第一 Vidda以13%位列第二 [4] - 2025年一季度中国电视市场前八大品牌出货总量849万台 占全市场96% TCL 海信 小米分列前三 [5] - 2024年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3596万台 同比下降1.6% 创2010年以来新低 [4] 行业趋势 - 中国智能电视市场面临增长压力 2024年出货量创十年新低 [4] - 电视品牌集中度持续提升 前八大品牌占据96%市场份额 [5] - 一季度市场逆势增长与"国补"政策密切相关 预计政策结束后存量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