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17
icon
搜索文档
低位反弹开启?小米暴跌27%后迎转机,机构:汽车业务或迎首盈
新浪财经· 2025-11-05 09:44
公司股价表现 - 小米汽车10月交付量超4万辆且YU7交付周期最多缩短十周 推动公司股价在周一止住五连跌并放量上涨3.52% 获北水资金抢筹超10亿港元 [1] - 10月以来公司股价进入单边下跌模式 创下上市以来单月最大跌幅20% 单月市值蒸发2793亿港元 但港股通资金近20日抄底买入超67亿港元 [1] - 9月26日公司股价暴跌超8% 因新品发布会后市场质疑产品创新且短线资金获利了结 当日公司股价年内涨幅已超70% PE(TTM)达38倍处于近三年约60%分位引发高估值担忧 [1] - 10月13日成都SU7高速碰撞失火事件导致公司股价跳空下跌5.71% 市值一日蒸发773亿港元 [1] - 近一个月股价持续受挫后 公司股价较高位回调超20% 但较年初仍有25%涨幅 当前PE(TTM)在28倍左右处于近三年30%分位 估值被认为已具性价比 [3] 汽车业务与安全事件 - 小米汽车10月交付量超4万辆 YU7交付周期再次缩短最多十周 [1] - 10月13日成都SU7高速碰撞失火事件及六个月前的铜陵SU7爆燃事故均出现车门无法打开问题 两次事故使小米汽车陷入安全性质疑与信任危机 [1][2] - 长期来看 多家大行看好汽车业务持续放量 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3] 财务预测与业务展望 - 中金预测公司Q3收入同比增长21.46%至1123.57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68.88%至105.57亿元 [3] - 公司业务分为智能手机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 互联网服务和智能电动车四大板块 [3] - 在国补退坡背景下手机和IoT业务承压 手机毛利率因存储涨价而有所下滑 多家大行因此下调公司目标价 [3] - 投资者需重点关注Q3财报中手机与IoT毛利率情况 高端化策略效果 以及汽车业务是否持续放量及盈利情况 [3] 市场情绪与催化剂 - 9月25日新品发布会前市场高预期推动股价上涨 发布会后因产品被指与苹果造型相似引发创新性质疑 导致资金获利了结 [1] - 公司将于11月18日公布Q3财报 其表现被视为能否逆转股价颓势的关键 [3]
11月4日【中銀做客】恆指、小米集團、比亞迪、泡泡瑪特、建設銀行、
格隆汇· 2025-11-05 04:03
港股市场近期概况 - 港股市场在第三季度前成交量较高,曾达到3000亿港元,但近期大市成交量回落至约2000亿港元水平 [1] - 市场情绪转向谨慎,投资者倾向于观望,等待企业业绩公布后再决定入市策略,与上半年踊跃入市的氛围形成转变 [1] - 盈富基金(02800)进入成交榜前三,反映出市场可能缺乏明确方向,资金转向指数类产品如ETF [1] 指数衍生工具市场动态 - 近期指数工具成为市场焦点,恒生指数每日高低波幅约有七八十点,为相关产品提供交易机会 [2] - 恒指牛熊证的收回价距离现指数约两三百点,杠杆可高达约60倍,指数波动一百多点即可获利 [2] - 为满足市场需求,发行商增加了指数类产品的供应,在恒指每几十点甚至几点附近都设有牛证或熊证产品 [2][4] - 指数产品发行每日参考三个价格:前日收市价、中午12点收市价及下午4点收市价,以确保产品贴近市场 [3] 个股窝轮及牛熊证资金流向 - 小米集团(01810)股价从55港元下跌至42-43港元低位,但其认购证在过去五个交易日录得3300万港元资金流入,单日流入600万港元,在个股产品中排名第一 [6] - 小米认购证产品代码15276,行使价57.88港元,2025年4月底到期,杠杆约6倍;认沽证产品代码17907,行使价39.88港元,2025年2月底到期,杠杆约6倍 [7] - 比亚迪股份(01211)股价从高位120港元跌至97.1港元,有资金开始关注其认购证,但流入态势不及小米明显 [9] - 比亚迪认购证产品代码17318,行使价110.1港元,2025年4月底到期,杠杆约5.5倍;认沽证产品代码21596,行使价74.83港元,2025年3月初到期,杠杆约7倍 [9] - 泡泡玛特(09992)股价从高位回落至215港元附近,其窝轮市场资金流向呈现分歧,好仓与淡仓均有资金操作 [11] - 泡泡玛特认购证产品代码20661,行使价298港元,2025年3月中到期,杠杆约5倍;认沽证产品代码20663,行使价接近200港元,2025年2月中到期,杠杆约4倍 [12] 传统金融板块表现 - 建设银行(00939)股价在10月份从约7.1港元上涨至8港元以上,反映出资金可能从高增长板块轮动至传统经济及收息股 [14] - 以建行为首的中资银行股及保险股在10月份表现亮眼,石油股等传统板块同样受到关注 [14][15] - 建行认购证产品代码20261,行使价9.08港元,2025年3月初到期,因是1:1工具,杠杆高达约12倍 [16] 窝轮产品设计与投资者服务 - 个股窝轮的换股比率(如10:1或50:1)是根据发行时正股价格决定,股价高时可能发行10:1产品,股价低时可能发行50:1产品 [8] - 通常1:1工具的杠杆高于10:1工具,10:1工具的杠杆又高于50:1工具,投资者选择时需平衡行使价、杠杆与到期日 [8] - 发行商提供渠道供投资者提出特定产品需求,投资者可透过电话热线反馈对特定行使价或收回价产品的需求 [5] - 发行商强调其市场中立立场,同时提供牛证和熊证产品,旨在满足不同市场预期下的投资者部署需求 [2][4]
AI渗透率超55%,苏宁易购引领双11家电消费趋势
环球网· 2025-11-04 16:54
当家电消费向"新质"升级,AI、健康功能成为主流,参数变得愈发复杂,"真看、真摸、真体验"成为决策的最终锚点。"网页参数只会告诉你它能识别食 材,但没办法告诉你它的屏幕反应有多快,语音识别在嘈杂环境里灵不灵光。"正在南京新街口Suning Max店体验AI保鲜冰箱的吴先生说出了许多人的心 声,"大家电不比日用品,线上页面描述得天花乱坠,不如自己亲手摸一下、按一下来得踏实。" 线下导购也正以"管家"的身份重新变得不可或缺。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推销员,而是懂得产品技术、了解家居设计、能解读生活场景的"专家"。以苏宁易购全 新推出的门店岗位"家电管家"为例,通过1V1、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务,他们能够将经过验证的可靠信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真实的产品交互传递给用 户,这种基于专业知识和面对面交流的信任关系,也使得他们成为更了解消费需求的"蓝朋友"。 凭借价格确定性、感官真实性和服务专业性,线下门店正在构建起新趋势和高端产品的护城河。苏宁易购双11门店销售数据显示,融合AI功能的家电产品 销售占比已超55%,85英寸及以上大屏销占比超62%,多筒分区洗衣机、自清洁除菌空调、嵌入式冰箱等产品的销售增速远超品类整体水平,购买i ...
QuestMobile2025 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12.69亿人月均使用178.2小时,三大动能推动用户黏性高速攀升
36氪· 2025-11-04 11:09
行业整体态势 - 截至2025年9月,全网用户规模达12.69亿,同比增长2%,行业进入稳态格局 [1] - 用户黏性显著提升,月人均使用时长达到178.2小时,同比增长8.2%,增速创近一年最高值 [1][13] - 用户结构持续优化,一线城市用户占比达11.2%,同比增加0.8%;线上消费能力在1000-2999元区间的用户占比63%,同比增加0.9% [1][15] - 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增速趋于平稳,行业增长引擎转向用户深度运营与存量价值挖掘 [11] 用户与市场增长驱动力 - 生成式AI技术推动移动互联网服务向高频刚需场景渗透,智能设备、手机游戏、教育学习、移动视频、出行服务、生活服务成为月活跃用户规模同比增长前六的行业,增长率分别为10.2%、7.2%、5.2%、4.6%、4.2%、4.1% [1] - 46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占比提升1.1%,用户持续向一线城市流动 [15] - 暑期节点有效带动文旅营销,即时零售业务竞争提升营销曝光 [5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发展 - AI产业进入快速迭代阶段,技术追求从“大而全”转向“精而强” [29][30] - 2025年9月,移动端AI应用整体用户规模占全网57.4%,用户规模达7.29亿;其中原生App、应用插件及手机厂商AI助手用户规模分别为2.87亿、7.06亿和5.35亿 [30][34] - 头部互联网集团高频进行模型升级,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抖音在2025年1-9月共完成182次大模型发布/更新/迭代,平均每5.7天一次 [30] - AI搜索、AI综合助手、AI专业顾问、AI出行助手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突破6.80亿、6.59亿、1.32亿、1.31亿 [2] - 在教育学习领域,AI从辅助工具向智能协同伙伴演进;AI赋能办公已深入到文档处理、会议效率、流程管理等多个方面 [18][20] 互联网企业竞争与资本市场表现 - 头部互联网公司市值显著波动,2025年9月末腾讯控股市值重回5.5万亿元,小米集团、阿里巴巴、网易和快手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市值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3.4%、61.8%、57.2%和55.6% [9] - 企业流量方面,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稳居第一梯队,小米、京东、美团为增速TOP3,企业流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6%、14.5%和6.2% [9] - 互联网平台业务边界加速消融,淘宝、京东、抖音、美团APP间用户重合度持续提升 [17] - 京东主动承受短期利润压力发展外卖业务,美团、携程国际业务实现强劲增长 [9] 线上娱乐与内容生态 - 短视频行业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11.29亿,活跃渗透率近90% [70] - 在线视频行业在暑期效应和短剧内容驱动下保持高活跃度,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超20小时 [77] - 热门短剧APP扰动行业格局,红果免费短剧跻身TOP4,河马剧场月活跃用户规模突破5千万 [79] - 抖音精选APP月活跃用户规模近3500万,同比增长140.3%;“AI搜索+短视频”的AI抖音APP月活跃用户规模峰值突破千万,9月同比增长41倍 [73] - 免费小说模式持续领跑,番茄免费小说APP月活跃用户规模达2.45亿,同比提升11.4% [90] 大消费与电商领域 - 综合电商平台积极入局本地生活赛道,竞争激烈 [96] - 2025年第三季度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1875.1亿元,同比增长6.4% [2][44] - 消费品牌作为互联网广告市场增长核心引擎,媒介头部效应显著,广告主预算向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倾斜 [44][47][49] - 2025年“双11”战火提前点燃,周期拉长、玩法简化,抖音商城大促首日吸引1528万流量,同比增速达223.6% [108][111] 旅游出行与汽车行业 - 旅游服务行业流量呈现普涨,尤其非寒暑假时期显示出错峰出游需求 [110] - 出行服务平台进行商业拓展,滴滴会员权益覆盖“吃、住、行”生活场景,其微信小程序月人均使用时长环比增长17.3%至14.2分钟 [121] - 2025年成为汽车市场分水岭,新能源汽车广告投放已超过燃油车 [126] - 汽车网联化发展带动智能汽车APP用户快速增长,比亚迪APP月活用户规模突破1000万 [133]
AI渗透率超55%,苏宁易购引领双11趋势家电消费
中金在线· 2025-11-03 18:50
"直播间蹲了半个月,结果抢了个寂寞。"提起今年的双11,消费者白女士一脸无奈。她本想在线上买一 台冰箱,却发现国庆只要5900多的冰箱,双11反而需要6300多,"这种被"背刺"的感觉,让所有的精打 细算都成了笑话。最后去实体店看了下,没想到比国庆便宜,还给我承诺双11全程价保。" 与白女士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今年的双11,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调转方向,选择回归线下实体 门店。 凭借价格确定性、感官真实性和服务专业性,线下门店正在构建起新趋势和高端产品的护城河。苏宁易 购双11门店销售数据显示,融合AI功能的家电产品销售占比已超55%,85英寸及以上大屏销占比超 62%,多筒分区洗衣机、自清洁除菌空调、嵌入式冰箱等产品的销售增速远超品类整体水平,购买 iPhone 17系列的消费者中,超过四成选择Pro Max版本,而在小米17的用户中,超80%选择了512GB及 以上大内存版本。 从疲于奔命地凑单满减,到悠闲地在门店里感受、咨询与决策;从担心"货不对板",到享受"所见即所 得"的踏实。这个双11,一批批走进家电卖场的消费者,正在用他们的选择重新定义"真实"和"划 算"——它不再仅仅是价格的极致,更是时间 ...
一加只想把游戏用户“哄”好
经济观察网· 2025-10-29 09:31
产品发布与市场定位 - 一加15于10月28日发布,加入中国主流手机厂商秋季旗舰机型集中发布期,以赶苹果新品发布和“双11”节点 [1] -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全程聚焦产品介绍,重点围绕165Hz高刷、触显同步、与索尼PS5游戏主机手柄同规格的陀螺仪、续航与闪充等性能参数,旨在打动重视性能和游戏体验的年轻核心客群 [1] - 公司明确产品重心是聚焦性能和游戏体验,不会盲目堆料、跟风推出Pro版或偏离原点人群寻求“第二曲线” [2] 产品技术与设计策略 - 一加15为保障165Hz高刷新率采用1.5K分辨率屏幕,而非2K屏,因当前技术无法实现“2K+165Hz”组合,公司认为高刷新率对游戏体验的提升比分辨率提升更重要 [4] - 在配备2K屏的一加12、13等机型上,仅约20%用户手动开启2K分辨率,大部分用户为续航默认使用1080P模式,因此公司选择“165Hz+1.5K屏幕”方案 [4] - 一加15搭载VC均热板散热技术,采用超薄手撕钢、航天级气凝胶等材料控制重量和厚度,手机内部堆叠注重头尾重量平衡以优化握持感,整机重量控制在220克以内 [3] - 摄像头取消哈苏合作标识,转而搭载OPPO Lomo影像,公司创始人于2025年9月宣布与哈苏三年合作结束,将推出自研影像系统OnePlus Detail MaxEngine [5] 市场竞争与行业趋势 -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为存量市场,2023年、2024年全年出货量分别约为2.71亿台、2.862亿台 [6] - 头部厂商(小米、OPPO、vivo、荣耀)主品牌市场份额稳定在11%-13%,市场份额变动主要来自子品牌(如Redmi、iQOO)对线上用户的争夺 [6] - 智能手机市场细分日益明显,主打影像的机型市场萎缩,而主打性能的机型市场份额仍在增长,3000元价位段用户更倾向选择性能强劲的手机 [6] - 一加与iQOO同档竞争,均精准瞄准年轻、懂技术、热爱游戏的“男大(学生)”群体,该群体品牌忠诚度不高,购机核心诉求是低价、性能好、能打游戏 [7] - 手游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长,手机性能提升使大量端游移植到移动端,刺激了高性能手机需求 [7]
小米十五年:增长天花板近了吗?
36氪· 2025-10-27 18:21
小米十五年:增长天花板近了吗? 10月22日,针对近期网传 "小米汽车SOS 1秒接通 不含排队时间"等相关内容,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发文称,该内容完全失实,公司从未在发 布会上或物料上有过此宣传,系采用AI技术生成、造谣诋毁小米汽车。 回溯至今年2月底,随着小米15 Ultra与性能轿跑SU7 Ultra相继亮相,其港股总市值迎来爆发式增长,累计飙升1.3万亿港元,如今仍有1.2万亿 港元的近年高位。 在市场观察者眼中,自2018年以17港元发行价登陆港股以来,小米凭借"手机+汽车"双赛道的突破性表现,估值与股价的持续攀升早已埋下伏 笔,这两条赛道不仅重构了小米的业务版图,更重塑了资本市场对其的价值认知。 但对走过近15年发展历程的小米而言,"小米加步枪"的刻板标签虽在褪去,高端化突破与汽车业务落地带来的高光背后,也有需要进步的空 间。 营销偏执声音下发展,核心赛道撑起高市值 小米早期只是一家手机公司,要读懂当下小米的市值逻辑,需从其商业化进阶的时间线中寻找答案。 过去多年以来,小米创始人与IP的确成为小米推广、宣传自家产品的一大方式,以抖音为例,目前雷军的粉丝总量超过4400万,放眼手机、汽 车:家电等行 ...
传苹果或跳过 iPhone 19 命名。网友:小米会不会跟?这不为难雷总么?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10-26 19:39
苹果产品路线图 - 苹果计划于2027年上半年发布iPhone 18e和iPhone 20标准版手机 [1] - 苹果计划于2027年下半年推出iPhone 20 Air、iPhone 20 Pro、iPhone 20 Pro Max和iPhone Fold 2 [1] 命名策略调整 - 苹果可能跳过iPhone 19系列 直接推出iPhone 20周年系列 [3] - 此次命名调整被认为与2027年iPhone问世20周年有关 [3] - 类似策略在10周年时曾使用 当时跳过iPhone 9 推出代表10周年的iPhone X [3] 行业影响与反应 - 行业分析认为苹果可能借此机会重新调整产品命名 机型定位和发布时间结构 [3] - 市场关注小米等竞争对手是否会跟随苹果的命名策略调整 [4]
东极定位王博:小米高端化的关键在于对标苹果
搜狐网· 2025-10-22 17:20
小米高端化战略的挑战与失误 - 小米17爆卖100万台,高端化战略引发行业关注,但普遍观点认为小米缺乏核心科技且高性价比形象难以支撑高端化[1] - 小米高端化困局源于战略方向模糊,未能持续坚定地将苹果作为核心对标对象,错失抢占高端市场制高点的宝贵时机[3] - 小米早期具备清晰"借势对标"意识,雷军曾在微博发布逾200条与iPhone相关言论,通过关联苹果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8] - 2013-2014年间,当华为发力高端手机并频繁对标iPhone时,小米战略重心转向性价比与市场份额扩张,放弃持续对标苹果的战略定位[8] - 直至近几年雷军才正式宣布"对标苹果",但此时高端市场格局和用户认知已被华为重塑,小米行动已显滞后[12] - 小米高端化受阻本质是战略选择偏差,而非核心技术或企业资源的绝对不足[20] 华为高端化成功的战略分析 - 华为通过余承东在舆论场高频对标iPhone,配合Mate系列产品定位,成功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高端形象[5] - 华为高端崛起源于持续、鲜明的竞争对标策略,在2013-2014年将"对标iPhone"作为核心战略[13] - 华为不断输出"遥遥领先"等定位口号,在媒体上强调销量领先、技术领先及功能领先,成功掌握高端市场话语权[13] - 华为策略成功关键在于抓住大国崛起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品牌机遇,定位于高端自主研发品牌,建立起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民族品牌认知形象[15] - 华为早期通过强调机身厚度、电池续航、影像功能等优越性构建与苹果的差异化认知,后期将定位提升至更具文化意义和价值认同的民族品牌[15] - 华为成功正是抓住了"战略对标苹果"这一核心主要矛盾,集中资源打造与苹果竞争的产品力和品牌形象[19] 民族品牌方法论的核心概念 - "代言中国"是民族品牌方法论核心概念,指民族品牌应承担"让中国重回世界第一"的历史使命,例如飞鹤奶粉通过"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定位重塑国人对中国奶粉认知[17] - "制高点概念"指企业需通过差异化概念抢占行业认知高地,例如猫人定位"科技内衣",范德安定位"在中国100多个明星都在穿范德安"[17] - 制高点概念具备不可替代性,能压制外资品牌势能光环并激发民族自豪感,例如华为强势对标苹果成功抢占高端手机市场制高点[19] - "抓住主要矛盾"强调企业应集中优势资源重兵核心战略级动作,避免平均用力,华为成功正是集中资源在核心环节打歼灭战的结果[19] - 民族品牌定位需勇于挑战国际品牌,将竞争矛头直指国际巨头,只有敢于直面竞争才能探寻如何抢占世界第一的竞争战略[25] - 需提炼差异化概念一词占领心智,例如"华为的自主研发"、"茅台的国酒茅台"等,通过经典广告口号高效抢占消费者心智[27] 对小米及民族品牌的战略启示 - 在大国崛起时代背景下,每个行业都在呼唤民族品牌,本土企业应勇于将国际品牌作为对标对象,这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品牌势能争夺[22] - 战略执行需有定力和延续性,小米早期通过对标苹果品牌力快速成长,但后期未能坚持,极大影响竞争势能塑造[22] - 要深刻理解代言中国的时代价值,最有力量的定位是代言中国,华为通过成为代言中国的手机竞争势能快速甩开小米等竞争对手[22] - 战略延续性和勇气同样重要,企业需明确"打造民族品牌"战略定位,坚定"对标国际巨头"战略决心,并有持续战略动作强化这一战略[24] - 当前中国处于大国崛起关键阶段,各行业对民族品牌期待增强,竞争势能正加速向民族品牌集中,拥有强势进口品牌的赛道蕴藏重大战略机遇[25] - 未来属于敢于担当、勇于对标国际巨头的世界级中国品牌,企业应通过差异化定位抢占战略制高点,集中资源打造核心竞争优势[28]
“韭菜”觉醒了!雷军演讲翻车,小米的套路,这次真的没人买账了
搜狐财经· 2025-10-18 11:12
公司营销策略与市场反应 - 公司年度演讲未能引发消费者共鸣,市场反应冷淡,演讲后公司股价连续多日下跌,市值快速蒸发[3][6][9] - 消费者对创始人创业故事和宏大叙事兴趣减弱,更关注产品交付时间与售后服务质量等实际问题[4][8][21] - 公司试图将手机行业“流量为王”的营销模式复制到汽车领域,但低估了制造业的复杂性,互联网营销无法替代制造业的基本规律[23][28] 产品设计与安全隐患 - 汽车隐藏式门把手在车辆碰撞电路故障后失效,导致外部无法施救,造成严重安全事故,相关话题网络阅读量破亿[9][11][12] - 行业专家批评取消物理门把手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抠钱”,将用户置于危险之中,同行企业均保留物理逃生方式,且中汽研新规也要求保留物理逃生通道[14][16] - 公司对超过11万辆汽车进行召回,原因为标准版辅助驾驶系统在特殊场景下存在识别不及时或失效的隐患,解决方案为远程升级,但部分车主仍心存担忧[16][18][19] 品牌信任与沟通问题 - 公司在产品宣传中存在使用“文字游戏”的现象,例如手机宣传“逆光之王”实为“产品目标”,汽车“超强钢车身”实为“材质项目名称”,此类做法被消费者视为对其智商的冒犯[22] - 消费者日益理性,不再为情怀和故事买单,转而更关注实打实的产品力与坦诚的沟通,同行企业已更多聚焦于技术参数与生产流程的展示[21][24] - 公司面临交付体系脆弱的问题,巨大订单量导致用户等待漫长,而黄牛公开叫卖加价车辆,暴露出渠道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损害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信任[2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