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期货
搜索文档
从期货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说起
证券时报· 2025-11-08 02:02
10月份,国内期货市场传出一条消息:以客户资产总量为衡量标准,当月我国期货市场的规模突破了2 万亿元,较去年年底的时候增加了24%。也许在一些股票投资者看来,2万亿元并不算一个太大的数 字,A股市场经常一天的成交金额就达到这个水平。但考虑到期货是保证金交易,通常会有10倍甚至更 高的杠杆,而且是可以双向买卖,客户在一天内可以多次实施开仓与平仓交易。这也就决定了期货资产 的利用率比股市要高得多。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金额超过574万亿元,这比股票市场要大得多。而令人关注的还 在于,国内期货市场各方面的发展也很快,品种不断丰富,而市场规模达到1万亿元是在2021年,如今 是2万亿元,也就是说在4年左右的时间内就翻了一番,这在国际上也是很罕见的。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期货市场规模增加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对A股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广 而言之,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其本身与A股以及商品的现货交易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又有着十分 密切的关系。由于期货交易在价值发现以及风险控制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期货市场 越发达,往往也表明证券市场是比较成熟的。 桂浩明 如果说过去现货市场比较发达,而期货 ...
从“不可投资”到真金白银回流! 外资围绕中国股市掀起看涨巨浪
智通财经网· 2025-09-16 15:33
外资重返中国股市 - 外资正大举重返中国股票市场 试图抓住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创新药等前沿科技驱动的投资机遇 [1] - 外资情绪从3年前不相信中国市场转变为看涨热情不断升级 可能为牛市行情再添强劲动能 [2] -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表现出远高于2021至2024年的兴趣 正面投资兴趣为新冠疫情以来最高 [3] 投资配置变化 -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兴趣已超越ADR与互联网板块 延伸至A股市场 [4] - 全球对冲基金8月份对中国股票资产的净买入规模创六个月以来最大 仓位上升76个基点至两年高点 [6] - 2025年"剔除中国"的新兴市场股票基金新发数量降至8只 较2024年21只和2023年16只显著减少 [6] 机构配置调整 - Polar Capital公司将新兴市场组合中的中国资产配置从低20%区间提高到30%以上 [9] - 安联环球投资表示中国被视为无法忽视的独立资产类别 [9] - Cambridge Associates团队今年已收到超过30次关于寻找中国基金的客户咨询 与2023年低谷形成鲜明对比 [10] 科技股表现 - 中国AI芯片公司寒武纪今年以来涨幅高达110% 高盛将其目标价上调14.7%至2104元人民币 [14] - 芯原股份获高盛将目标价由193元上调至220元 反映AI订单驱动的强劲增长势头 [14] - 阿里巴巴港股业绩公布后当日大涨超17% 市值飙升超500亿美元 [14] 指数预测 - 高盛预测MSCI中国指数潜在涨势高达10% 目标点位90点 [15] - 高盛预计沪深300指数潜在投资回报还有约10% 目标点位4900点 较此前4500点显著上调 [15] - 中国股市净多头仓位仍处于较低水平 低估值与日益活跃的成交额值得重点关注 [15] 投资主题聚焦 - 人工智能采用与渗透 半导体与创新药物研发等前沿科技持续突破式进展 [1] - AI人形机器人 生物科技及创新消费领域是主要关注焦点 [3] - 算力基础设施板块和"国产芯片替代"相关科技股板块成为市场焦点 [11]
流入态势强劲 外资对中国市场投资热情持续升温
搜狐财经· 2025-09-13 22:28
外资流入规模 - 8月中国股票实现自2024年9月以来最大规模月度净买入 [1][3] - 高盛Prime账户对中国资产总配置环比上升76个基点至6.4% 净配置增加173个基点至8.6% 均创近两年新高 [3] - 韩国投资者持有中国股票总额达35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近50% [3] 配置意愿与驱动因素 - 超90%美国投资者计划增加对中国市场敞口 比例创2021年初以来新高 [4] - 外资回流主因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领域领先优势及稳经济政策信号 [1][4] - 市场流动性改善支撑涨势 全球资产配置需求向非美市场扩散 [4] 投资渠道与方式变化 - 外资从离岸ADR转向直接参与在岸市场 A股和港股成热点板块主要交易场所 [1][5] - 北向资金通过ETF日均成交额达32.82亿元 环比增长近40% [5] - 量化基金和宏观基金采用A股ETF及指数期货快速切入中国市场 [5] 行业配置结构 - 外资集中布局科技成长、高股息资产和高端制造三大方向 [1][6][7] - 信息技术与工业板块成北向资金主要流入方向 金融板块持续受青睐 [7] - 科技、医疗与材料板块(尤其AI产业链)为7月以来重点加仓对象 [7] - 港股配置集中在科技、金融、医疗保健及生物技术领域 持股集中度高 [7] 市场表现与资金动向 - 北向资金上半年累计净流入836亿元 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市值达3.07万亿元 [7] - 港股9月12日反弹 恒生指数涨1.16% 恒生科技指数涨1.71% [3] - A股同期震荡 上证指数跌0.12% 深证成指跌0.43% 创业板指跌1.09% [3]
大摩吹响“买中国”号角:外资对中国资产兴趣创2021年新高,资金流入一触即发!
华尔街见闻· 2025-09-13 18:08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市兴趣激增 -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市兴趣达到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 超过90%投资者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投资敞口 [1] - 资金重新配置处于起步阶段 预计将带来显著资金流入 [1][6] 投资兴趣驱动因素 - 技术领导地位:中国在人形机器人 AI技术和生物医药领域全球主导地位成为投资者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 [2][3] - 政策环境改善:政策制定者采取渐进措施稳定经济并扶持股市 最坏时期可能已过去 [3] - 流动性显著好转:市场流动性改善支撑股市反弹持续时间延长 [4] - 多元化配置需求:美国投资者资产过度集中于本土市场 分散投资需求上升 [5] 投资范围与方式变化 - 投资范围从ADR扩展至A股和港股市场 重点关注AI/半导体 人形机器人和新消费等领域 [6] - 量化基金和宏观基金偏好通过A股ETF和指数期货产品快速参与中国市场 [6] - 美国投资者交易中国股票的市场偏好顺序为:ADR > 港股 > A股 [6] 资金配置现状 - 目前仅亚洲除日本投资组合的低配头寸明显减少 [6] - 全球和全球新兴市场投资组合的资金配置预计将显著增加 [6]
大摩:超九成美国投资者愿加仓中国资产
财联社· 2025-09-11 18:37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兴趣高涨 -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兴趣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 超过90%投资者明确表示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敞口 为2021年初以来最高水平 [1][3] - 美国投资者重返中国市场步伐刚刚开始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资金流入 [1][4] 投资者关注领域和投资方式 - 美国投资者对人形机器人 生物技术以及新消费公司等领域尤其感兴趣 [5] - 投资兴趣超越在美上市中国股票 延伸至在岸A股市场 部分量化基金和宏观基金通过A股ETF和指数期货产品增加投资 [5] 兴趣回升驱动因素 - 中国在特定行业的领导地位 政策制定者逐步朝着稳定经济正确方向迈出小步 有明确意图提振股市 [5] - 流动性状况改善 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上升 [5] - 最糟糕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5] 市场表现和数据印证 - 中国股市自去年9月以来持续反弹 上证指数累计上涨逾40% 今年以来涨幅高达近19% [5] - 8月份外国投资者向新兴市场投资组合投入近450亿美元 创近一年最高规模 其中中国市场债券和股票合计净流入390亿美元 [6] - 8月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净买入创去年9月以来新高 对冲基金对中国毛头寸达到两年来新高 [7]
外汇交易平台哪个好?富拓给出完美答案!
搜狐财经· 2025-06-03 15:40
公司概况 - 公司为全球在线交易顶尖品牌,成立时间超过10年 [3] - 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500万投资者 [3] - 公司荣获超过45项行业大奖 [3] 产品与服务 - 交易产品丰富多元,涵盖贵金属、股票、股票CFD、全球指数、指数期货、大宗商品、外汇及加密货币 [3] - 平台实现股汇金油全覆盖,满足投资者多样化资产配置需求 [3] 交易成本与执行效率 - 公司提供低主货币点差、低佣金、灵活杠杆与隔夜利息政策,以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 [3] - 采用先进交易系统,99%以上订单能在1秒内完成执行 [3] 投资者教育 - 公司为投资者提供海量免费学习资源和实时市场分析,帮助提升交易技能 [3] 监管与资金安全 - 公司在多个重要金融司法辖区获得授权并受严格监管,包括毛里求斯共和国金融服务委员会、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南非金融行业行为管理局 [4] - 客户资金与企业营运资金独立存放 [4] - 公司与全球顶级银行Lloyds Banking Group合作,为每位客户超10,000美元的资产配置高达1,000,000美元的赔偿基金 [4]
港交所:香港股票市场新能源板块市值规模增至5680亿美元 占香港市场总市值12.5%
智通财经网· 2025-05-14 19:29
香港资本市场新能源生态圈发展 核心观点 - 香港资本市场新能源板块市值规模自2015年至2025年3月增长超过四倍,从1,250亿美元增至5,680亿美元,占香港市场总市值比重达12.5% [1] - 香港交易所通过优化上市规则、提升流动性、构建多元化产品生态圈,成为新能源企业全球融资首选平台 [1][6][8][9] - 国际及中国内地资本对香港新能源板块参与度显著提升,机构投资者持仓规模从2015年120亿美元激增至2025年2月510亿美元 [4] 香港资本市场五大优势 1 全球领先融资中心 - 2014-2024年香港交易所新股融资额达3,05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一 [2] - 2025年首季融资额达205亿美元,创2021年第二季以来季度新高 [2] - 新能源企业为融资主力,两家行业龙头近期完成大规模再融资 [2] 2 多元化投资者结构 - 亚洲机构对在港上市新能源企业持股从2015年40亿美元增至2025年2月180亿美元 [4] - 中国内地资本通过港股通参与新能源板块,2024年南向资金对新能源标的持股占港股通总量20% [4] - 2024年港股通成交额占香港市场总成交比重达17.3% [4] 3 上市规则持续优化 - 2018年《上市规则》新增章节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上市 [6] - 2023年增设第十八C章,为特专科技公司(含新能源企业)提供专属上市途径 [6] - 允许未收入企业通过针对性规则上市,加速商业化进程 [6] 4 市场流动性提升 - 2024年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额1,318亿港元,同比增26% [8] - 2025年首季日均成交额达2,427亿港元,同比增144% [8] - 优化措施包括下调股票印花税、恶劣天气正常开市等 [8] 5 多元化产品生态圈 - 上市后可发行股票期权、指数期货等衍生品提升流动性 [9] - 多元化融资工具帮助新能源企业应对技术迭代与市场变化 [9] 新能源行业前景 - 全球减碳、电动车普及等趋势推动产业革新,绿氢、新型储能、可控核聚变等技术为重点领域 [10] - 香港资本市场致力于搭建绿色科技与全球资本对接平台 [10]
中金:被动投资对主动管理基金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中金点睛· 2025-03-26 07:31
海内外被动化投资趋势 - 国内被动股票产品数量从不足10只增长到超2000只,规模占比从2021年前较低水平急速提升至2024年底的51% [10] - 2024年国内被动股票产品规模达3.54万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241% [10] - 债券被动产品规模达1.25万亿元,同比增长78.6% [11] - 美国被动股票产品规模占比达61%,总规模13.2万亿美元 [15] 指数化投资的底层逻辑 - alpha收益是零和博弈,不同投资者能力差异导致弱势投资者转向被动投资 [4] - 委外资金因"挑选主动管理的性价比低"而选择被动投资 [4] - 投资者对自身能力认知偏差促使初期alpha竞争激烈,后期弱势者退出转向beta收益 [29] - 主动管理行业缺乏alpha能力评价体系增加挑选难度,推动被动化发展 [32] 被动投资对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 - 提升beta定价效率但降低alpha定价效率,整体效率取决于两者边际效应 [44] - 当alpha资金不足时,过度被动化会降低整体市场定价效率 [45] - 指数化程度越高,市场对高效alpha定价的主动管理需求越旺盛 [45] 主动管理行业的演变趋势 - 业绩基准重要性提升,超额收益和跟踪误差成为核心评价指标 [59] - 产品分类将基于业绩基准,解决传统相对排名机制的缺陷 [59] - 基金经理需选择适合的beta赛道并深耕alpha能力 [62] - 行业头部效应加剧,优质alpha定价能力将更稀缺 [68] 主动与被动投资的生态关系 - 两者形成动态平衡,被动化推进需要更大规模高效主动资管行业支持 [45] - 主动管理通过价值发现优化指数成分股,形成生态循环 [61] - 指数产品丰富帮助识别重要beta,为主动产品提供基准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