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
搜索文档
赚麻了!五大上市保险公司日赚15.6亿元,三季报何以狂飙?
凤凰网财经· 2025-11-07 18:46
核心业绩表现 - 五家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合计归母净利润4260.39亿元,同比增长33.54%,相当于日赚15.6亿元 [1] - 五家险企合计营业收入23739.81亿元,同比增长13.6% [1] - 五家险企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两位数,最高达60.5% [1] 各公司盈利情况 - 中国人寿归母净利润1678.04亿元居首,同比增幅60.54% [2] - 中国平安归母净利润1328.56亿元,同比增长11.47% [2] - 中国人保归母净利润468.22亿元,同比增长28.88% [2] - 中国太保归母净利润457亿元,同比增长19.29% [2] - 新华保险归母净利润328.57亿元,同比增长58.88% [2] 各公司营收情况 - 中国人寿营业收入5378.95亿元,同比增长25.92% [3] - 中国平安营业收入8329.40亿元,同比增长7.42% [3] - 中国人保营业收入5209.90亿元,同比增长10.95% [3] - 中国太保营业收入3449.04亿元,同比增长11.06% [3] - 新华保险营业收入1372.52亿元,同比增长28.33% [3] 投资端表现 - 业绩大涨主要原因为投资收益大幅增长,权益投资能力成为业绩胜负手 [3] - 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3685.51亿元,同比增长41.0%,总投资收益率6.42%,同比提升104个基点 [4] - 中国人保总投资收益862.50亿元,同比增长35.3%,总投资收益率5.4%,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 [4] - 中国平安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4] - 新华保险年化总投资收益率8.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6.7% [4] - 中国太保投资资产2.9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总投资收益率5.2%,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4] - 投资收益增厚来源于权益市场回暖,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前三季度分别累计上涨15.84%、29.88% [4] 负债端表现:寿险业务 - 寿险新业务价值普遍大幅增长,人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6.6%居首 [5] - 新华保险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50.6% [5] - 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增长46.2% [5] - 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41.8% [5] - 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增长31.2% [5] - 太保代理人渠道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提升至58.6% [5] - 中国人寿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的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超45个百分点 [5] 负债端表现:财产险业务 - 五大险企财产险综合成本率普遍下降 [6] - 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96.1%,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 [6] - 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97.0%,同比优化0.8个百分点 [6] - 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97.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 [6] - 人保财险实现承保利润3148.6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30.7% [7] 公司分化表现 - 中国人寿寿险领头羊地位更加稳固,净利润绝对值及增幅均居首,保费实现两位数增长 [9] - 人保财险多数险种保费实现增长,综合成本率优化力度最高 [10] - 新华保险营收增幅位居五家险企首位,净利增幅仅次于中国人寿 [11] - 中国平安凭借三季度净利大幅增长,扭转了上半年利润负增长的压力 [12] - 太保在寿险新业务价值增速及财险原保费收入增速上相比同业有所落后 [13]
擦亮“金融为民”底色,财信人寿打造普惠金融新范式
经济网· 2025-11-03 16:57
公司普惠金融战略定位 - 普惠金融是金融工作的重要方向,公司作为地方国有金融企业,聚焦人民群众多样化、普惠性金融需求,着力提高普惠保险覆盖面和服务能力 [1] - 公司通过提供普惠保险,发挥保险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 [1] 大病保险业务发展 - 公司自2021年底承办湖南省第三轮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服务,提供“一站式”结算服务,截至2024年累计赔付超14亿元 [2] - 通过具体案例显示,公司为重大疾病患者提供高额赔付,如协助一位患者获赔大病保险金近18万元,显著减轻其就医负担 [2] - 公司参与普惠型商业医疗补充保险设计,2021年至2023年承保多地惠民保项目,截至2025年6月,惠民保项目累计赔付案件超6万件,理赔金额超5127万元 [2] 巨灾保险业务贡献 - 公司参与湖南省巨灾保险工作,对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人身死亡给予赔偿,2020年至2024年累计人身死亡赔付超2540万元 [3] 重点人群保障服务 - 公司围绕失能人员、老年人、大学生等重点群体需求,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 [4] - 通过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民生,例如为一位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经长护险报销后个人仅需自费15元,提升了生活质量并减轻家庭负担 [4] - 自2021年参与湘潭市长护险制度试点以来,截至2025年6月累计受理申请7677人,评估通过6511人,为3217个家庭提供居家上门服务 [5] - 公司向60万在湖南省内实习的高校毕业生捐赠“金种子”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保险,减少学生、高校及企业的后顾之忧 [5]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在股东指导下,紧跟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政策,持续提升普惠保险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6]
从“养老”到“享老” 数字里看镇江老龄事业发展
镇江日报· 2025-10-29 08:26
人口老龄化现状 - 截至2024年底,镇江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86.8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2.92% [1] - 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2.8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3.83% [1] - 户籍百岁老人达377人,数量较上年稳步增长,女性266人,男性111人 [1] 社会保障体系 - 2024年镇江市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连续20年上涨,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连续13年、第15次上调 [2] - 为7504名四类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保费207.6万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至1140元/月,城乡低保标准上调至875元/月 [2] - 2024年全年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4.85万人,征缴收入109.24亿元,同比增长3.67% [2] - 为全市近14.6万名高龄老人发放尊老金8823万余元 [5] 医疗保障与服务 - 全市280万基本医保参保人中,退休人员门诊起付标准比在职人员低300元,二级以上医院门诊报销比例高5个百分点,住院起付标准仅为在职人员的50% [3] - 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老年人,大病保险起付标准较普通参保人员降低50%,各费用段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个人自付部分给予不低于70%的比例救助 [3] - 作为全国长护险试点城市,截至2024年底全市长护险参保人数达138.8万人,近3000人享受长护险待遇,87家护理机构可提供17种居家上门护理项目 [3] - 2024年镇江为38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和体检 [4] 医养结合与健康网络 - 全市优化提升2家护理院,建成2个优秀老年营养病房,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秀单位5个、合格单位1个 [4] - 通过“四个一点”创新模式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全市66家基层医疗机构为97家养老院提供5644趟巡诊服务,惠及20.08万人次 [4] - 累计为居家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2万次,建立家庭病床2248张 [4] - 联合培养245名评估人员和947名护理人员持证上岗 [4] 养老服务与设施 - 2024年高质量完成30个城市社区助餐点、30个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改造提升 [6] - 为4268户老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养老机构等级机构占比超90%,13家机构内设护理院,55家设医务室或护理站 [6] - 全年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0人次,发放一次性岗位补贴22.85万元、入职补贴16.73万元 [6] 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 - 2024年全市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总保费3527.09万元,其中政府统保832.1958万元,自费投保2694.89万元,自费投保占比76% [5] - 累计赔付1.6万人次,赔付金额2911.25万元,简单赔付率达82.54% [5] 宜居环境与权益保障 - 2024年改造55个老旧小区,惠及1.3万户居民,全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1部 [7] - 购置50辆低入口城市公交车辆,新打造敬老爱老城市公交线路3条 [7] - 全市开展智能技术培训39579人次,全年侦办养老诈骗案件4起,发案率下降73% [7] - 全市共办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406件,占当年案件总量11.96% [7] 精神文化生活与社会参与 - 市老年大学建成全国首个老年文化资源馆,在“第十届全国老年大学文艺汇演”中3个项目全部获得金奖 [8] - 文化馆老年艺术大学全年接待学员89494人次,开设10大类、28个专业、242个班级 [8] - 20多场老年体育赛事惠及20万人次,186场“送戏下乡”、385场“四季村晚” [8] - 打造“银发赋能”品牌,推选出十大“银发先锋”,近万名老同志参与基层治理,87个老党员工作室开展志愿服务700余次 [8]
全市参保人数达277万人 “六走进”宣讲算好参保账
镇江日报· 2025-10-23 07:50
医保体系运行状况 - 截至9月底镇江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77万人 [1] - 1-9月全市医保基金总收入64.59亿元 总支出60亿元 基金运行稳健可持续 [1] 医保政策实施效果 - 一例66岁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因胃癌手术治疗 发生医保政策范围内费用5.3万元 医保基金支付3.7万元 [1] - 医保基金支付案例表明医保为居民医疗费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1] 全民参保宣传活动 - 活动以"中国医保 一生守护"为主题 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宣传 [2] - 医保 卫健 税务 教育等多部门联动 开展进社区 进医药机构 进学校等"六走进"服务 [2] - 重点聚焦新生儿 中小学生 大学生 灵活就业人员 老年人等群体 [2] 宣传与服务方式 - 通过政策宣讲 推送宣传片 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普及医保知识 [2] - 采取个性化宣传与服务相结合方式 精准推送医保政策 [2] - 医保工作人员面对面解答参保缴费标准 报销流程 待遇享受 长护险政策等问题 [2]
绿动未来,你我同行——中国太保携手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全景展现绿色金融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18:55
公司ESG评级与认可 - 明晟公司最新评级将公司2025年ESG评级由"AA"上调至最高评级"AAA",成为首家获此评级的大陆保险机构 [6] - 公司以联合合作伙伴身份亮相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并参与绿色产业与可持续消费博览会 [1][3] - 大会期间近20位来自国际组织、领军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的ESG领域嘉宾深度探访公司产险总部,其ESG实践获得广泛认可 [36][38][40] 全球化布局与业务规模 - 公司海外业务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17] - 累计海外业务保额超过3万亿元,海外服务网络直连20余个境外保险企业 [18] 绿色保险实践 - 累计提供绿色保险保额达147万亿元 [22] - 创新推出包括航运业欧盟碳排放成本价格指数保险在内的30多款绿色保险产品 [22] - 承保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已超过530万辆 [23] 负责任投资 - 绿色投资规模超过2600亿元 [23] - 科技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 [23] 社会公益与民生保障 - 大病、长护、惠民保等政策型健康险覆盖240个城市,累计保障4.6亿人次 [23] - "沪惠保"产品五年累计承保超过3300万人次 [23] - 公益服务聚焦"一老一小"群体,构建"守护记忆·守护爱"和"星安芯孤独症关爱"两大公益体系 [27] 市场传播与参与 - 公司在大会设立展厅,全方位呈现全球化布局、绿色实践及社会公益成果,吸引逾5000人次参与现场"绿动太保,你我同行"打卡互动活动 [12][29] - 通过社交媒体活动发放ESG限定环保袋,并提供生成专属头条报纸和抽取绿色盲盒的机会 [30]
寿险转换长护险业务全面开展
北京商报· 2025-10-14 23:47
政策动态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全面开展人寿保险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转换业务 支持被保险人在失能时将人寿保险给付金转换为护理费用支出 [1] - 寿险转换长护险业务试点自2023年5月1日起开展 经营普通型人寿保险的人身保险公司均可参与转换业务试点 [1] - 政策出台背景源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 失能老人已超4500万 长期护理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 [2] 业务模式与转换机制 - 寿险转换长护险是指将处于有效状态的人寿保险保单中的身故或满期给付等责任 通过责任转换方法转换为护理给付责任 [1] - 业务采用"保单贴现法"和"精算等价法"双轨机制 前者适用于已进入护理状态的被保险人 后者允许健康状态被保险人将寿险保单部分现金价值转换为长期护理保障 [3] - 责任转换能创新保险服务形式 解决"失能即失保"痛点 [3] 行业参与现状 - 已有国寿寿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平安人寿、国宝人寿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公布了可申请转换业务的人寿保险产品 [2] - 整体而言 跟进相关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仍有限 [2] - 随着试点深入 预计将有更多险企加入 并将逐步完善转换机制 [3] 市场机遇与挑战 - 对险企而言 市场机遇在于能够激活庞大的存量寿险市场 创新保险服务形式 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需求 [3] - 难点在于转换业务精算复杂、系统改造要求高 且短期内对保费贡献有限 险企内在动力不足 [2] - 消费者对长护险认知度低 有效需求激发不足 护理服务市场与专业评估体系也有待培育 [2] 行业发展方向 - 保险公司需要加强专业能力建设 完善精算模型和数据积累 [3] - 需优化产品设计 如扩展特定疾病范围、衔接政策性标准以提升吸引力 [3] - 需推动科技赋能 优化承保理赔流程 并做好代理人培训 清晰传达转换价值 [3] - 需要积极与提供长期护理相关服务的机构建立长期合作 将其纳入健康养老生态服务的一部分 [3]
惠金融润泽“老有所护”:探解中国人寿养老保障天津实践
齐鲁晚报· 2025-10-13 20:28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保障生态圈,推动养老金融从单一产品提供向生态共建跃升,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1][3][6] - 公司以普惠金融理念服务城乡银龄群体,通过精准施策、下沉服务和产品创新,填平养老鸿沟,提升服务可及性与温度 [6][8][11] - 公司通过专业服务、风险守护和金融知识普及,将“金融为民”理念融入细节,筑牢银龄群体金融安全防线 [11][12][13] 养老金融战略与生态构建 - 公司探索养老金融十八载,从填补空白到创新构建覆盖610万人的“1+21”长护险经办服务网络 [1] - 公司着力打造“保险+医养+照护”全链条养老保障生态圈,推动从“单一产品”到“生态共建”的跃升 [1][6] - 在“五篇大文章”指引下,公司铺展兼具金融精度与民生温度的养老保障之路 [3] 长护险制度突破与成效 - 2021年4月公司以第一名成绩中标天津长护险主承保资格,10天建成市级服务中心,7天签约55家护理机构 [4] - 长护险保障网覆盖“一个市级中心、二十一个分中心”,2024年支付基金超过1.3亿元,惠及8000多名重度失能者 [4] - 长护险通过专业护理服务和亲情照护员培训,显著改善失能老人生活质量并减轻家庭照护负担 [6] 普惠金融实践与城乡差异化服务 - 针对村镇老人关心“钱袋子安全”和“实际报销”,公司深入集市、村委会用案例通俗讲解保险知识 [8] - 针对城市老人关注服务品质和资产保值,公司通过社区讲座、专家咨询侧重家庭财务规划 [8] - “银龄安康”保险项目累计惠及超566万人次,近三年赔付近4000万元,将骨折手术自付比例从41%降至8% [4][6] 适老化服务与康养社区建设 - 公司设立便民理赔室、提供上门服务,并通过耐心指导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8][11] - 国寿嘉园·乐境养老社区对京冀蒙来养老者每月补助600元,社区绿地覆盖率达45%,成为城市养老新标杆 [10] - 社区提供“康养+医养”全周期守护,帮助老人实现从手拧不开杯盖到能操作26.1公斤康复器械的改善 [10] 金融知识普及与风险防范 - 公司组建“金融知识流动宣讲团”,2024年开展308场流动公开课和316次下沉宣讲 [12][13] - 宣讲团用“土话”“大白话”和真实案例帮助村民识破骗局、警惕非法集资,守住养老钱 [12] - 通过专业干预成功劝阻老人受“全额退保”短视频误导退保,保住重要生活保障 [11]
江苏金融监管局以 “组合拳” 绘就金融民生画卷
江南时报· 2025-09-24 12:02
政策支持与融资促进 - 联合财政部门推动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落地,与“以旧换新”补贴形成合力以降低融资成本并激发消费潜力[2] - 宿迁市通过“宿鑫行动”推动银行上门服务,走访市场主体2万户次,授信总额达293亿元,并通过“双专员”机制帮助企业融资32亿元[2] - 盐城市推出“红盐贷”专项服务,覆盖128个红色镇村,为315户企业及2.7万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授信97.5亿元[2] - 连云港市推广贷款申请“半分钟小程序”精简流程,并向灌南县食用菌企业以“确权+产业链”模式发放400万元农业设施抵押贷款[6] 保险保障体系发展 - 2025年上半年全省人身保险公司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达326.59亿元,赔付支出为87.24亿元[2] - “惠民保”、“长护险”、“大病保险”分别覆盖1084.37万人、6049.57万人和6843.13万人,多层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 - 在养老金融领域,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个人养老金保险保费收入13.66亿元,承保11.01万人;商业养老金账户开立8.07万户,规模达58.54亿元[4] - 建成养老社区7个,运营床位4090个[4]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市场秩序维护 - 牵头构建“大消保”工作格局,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协调机制以强化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3] - 聚焦非法中介及“黑灰产”等乱象,通过数据建模提升打击精度,移交线索数百条,推动公安机关立案数十起,并督促机构加强内控[3] - 徐州市建立市级非法中介治理协作机制,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代理退保”黑灰产典型案例汇编以形成行业协同共治合力[3] 金融服务优化与便利性提升 - 推动金融机构完善网点无障碍设施,促进个人养老金与商业养老金协同发展[4] - 针对外籍来华人员,指导银行优化服务,包括推动外资银行接入国内主流电子支付工具、提供数字人民币钱包服务、开发双语购汇及线上预约功能,并升级网点机具以支持新旧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开户[4] - 持续推进金融纠纷调解服务下沉,2025年推动全省新增100个县域调解服务点,宿迁市建立“小微调解工作室”实现市县全覆盖[6] - 针对南京市新能源网约出租车投保难题,在3天内完成1123辆车续保,并推动上线专属承保业务实现“愿保尽保”[6] 金融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 - 构建“网点+场景+线上”宣传网络,强化网点教育主阵地作用,并开展校园金融教育网格行动[5] - 溧水区联动银行保险机构与社区网格员普及知识,镇江市借助“苏超”赛事平台传播金融文化[5] - 创新宣教形式包括编制“苏韵金融安全舆图”并通过电信IPTV扩大覆盖,开展“百家社区 金融守护”行动[5] - 常州市发布八大领域风险提示海报,无锡市打造吴语金融宣传形象“福小宝”、“禧小宝”,并推出绘画读本及歌谣等作品[5]
江苏金融监管局打出民生服务组合拳 “苏式服务”润泽千企万户
中证网· 2025-09-23 20:27
促消费与信贷支持 - 江苏省金融监管局联合财政厅推动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落地 以降低融资成本并激发消费潜力 [2] - 宿迁金融监管分局开展“宿鑫行动”走访市场主体2万户次 完成授信293亿元 并为59家商会协会配备超百名金融服务专员 帮助对接企业500余户获得融资32亿元和保险保障超50亿元 [2] - 盐城金融监管分局指导推出“红盐贷”专项服务128个红色镇村 为315户企业及2.7万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授信支持97.5亿元 [2] 保险保障体系完善 - 2025年上半年江苏人身保险公司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达326.59亿元 赔付支出为87.24亿元 [1][2] - “惠民保”业务承保1084.37万人 长期护理险覆盖6049.57万人 大病保险协议承保6843.13万人 显示多层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2] - 截至2025年6月末 江苏个人养老金保险保费收入13.66亿元 承保11.01万人 商业养老金业务累计开立账户8.07万户 存量规模58.54亿元 [4] 养老金融服务与设施 - 全省已建成养老社区7个 运营床位总数达到4090张 [1][4] - 推动金融机构加强营业网点无障碍设施建设 并促进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及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协同发展 [4] 金融服务优化与创新 - 推动外资银行接入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云闪付等国内电子支付工具 并为境外来华人员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服务 [4] - 鼓励银行开发双语购汇、小程序查询、线上预约等功能 升级柜面机具以支持使用新旧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开户 [4] - 连云港金融监管分局推广手机版银行贷款申请“半分钟小程序” 并针对灌南县食用菌企业创新“确权+产业链”模式 发放400万元农业设施抵押贷款 [7]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江苏金融监管局牵头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 并与公安厅开展打击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行动 [3] - 通过线索摸排和数据建模向公安机关移交线索数百条 全省公安机关立案数十起 并推动机构加强内控以斩断“黑灰产”利益链 [3] - 徐州市构建非法中介乱象治理协作机制 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打击非法“代理退保”黑灰产典型案例汇编以推动行业共治 [3] 金融知识普及与教育 - 构建“网点+场景+线上”立体宣传网络 溧水支局组织机构与社区干部协作 镇江分局借助“苏超”等赛事平台融入金融知识 [5] - 编制“苏韵金融安全舆图”通过电信IPTV等数字媒体扩大覆盖面 并开展“百家社区 金融守护——风险提示送上门”行动 [5] - 无锡金融监管分局打造全国首个吴语金融宣传形象“福小宝”“禧小宝” 推出绘画读本、歌谣及微剧场等线上作品 [5] 金融纠纷调解与服务下沉 - 推动2025年全省新增100个金融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点以畅通县域解纷“最后一公里” [1][7] - 针对南京市1123辆新能源网约出租车投保难问题 在3天内完成续保 并推动上线新能源营运客车承保业务实现“愿保尽保” [7] - 宿迁金融监管分局建立“小微调解工作室”实现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市县全覆盖 [7]
太平财险: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引领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1 16:35
核心财务与运营表现 - 上半年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57.8亿元,同比增长4.3% [1] - 新准则下综合成本率同比优化1.5个百分点 [1] - 截至7月,科技保险提供风险保障2.2万亿元 [3] 组织架构与战略推进机制 - 设立科技保险部,并在首批27家分公司设立推动专岗,推进科技营业部建设 [2] - 强化服务国家战略业务的预算管理、监测追踪和绩效考核 [2] - 成立小微企业发展服务项目组,召开小微业务专题会议 [2] 科技保险业务发展 - 重点推进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生命科学等六大板块科技保险产品创新 [3] - 成立项目组重点推进辅助驾驶、低空经济、机器人产品服务创新,并组建政企客户“低空经济军团” [3] - 编发科技保险展业手册,开展科技企业大拜访 [3] 绿色保险业务发展 - 截至7月,新能源车险原保费同比增长27.3%,提供风险保障1.5万亿元 [4] - 绿色保险原保费同比增长19.5%,提供风险保障2.4万亿元 [4] - 为海风、风场、抽水蓄能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以及绿色交通、巨灾风险提供保险保障 [4] - 在农险领域开展生态林业保险、农业气象巨灾指数保险等创新业务 [4] 普惠保险业务发展 - 大病保险、惠民保覆盖保障人数近5000万人,提供风险保障32万亿元 [5] - 三大主粮作物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31.1%,农险原保费同比增长27.9%,提供风险保障205亿元 [5] - 小微企业保险保费同比增长10.5% [5] - 新市民保险专属产品提供风险保障10万亿元,普惠型家财险提供风险保障1028亿元 [5] - 实现成都大病互助、长期护理、惠民保三大板块服务全覆盖,并积极打造长护险“太平模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