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周期开启在即,有色板块后续节奏怎么看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有色金属行业(涵盖黄金、电解铝、铜、钨等细分板块)[1][2][3][4][5][6][7][8][9][10][11][12][13][14] **核心观点与论据** **宏观与流动性环境** - 美国降息周期开启(2024年Q4首次降息,2025年Q4预计再次降息)及特朗普政策下美债上限从36万亿提升至41万亿(债务占GDP比例从117%升至近140%),释放流动性推动资源品进入上行周期[1][2] - 全球PMI回升(2025年8月数据向上),G6国家宽松周期支撑需求预期[5] **黄金板块** - 2025年黄金均价744元/克显著高于2024年560元/克,Q3均价786元/克同比上涨215元/克[4] - 黄金股经历约20%回调后估值压缩,但历史涨价行情前通常出现EPS与PE双升[4] - 关注标的:山东黄金、赤峰黄金(弹性大)、中金黄金(低估值),白银补涨逻辑下关注兴业银锡、盛达资源[4] **电解铝板块** - 供应端:2025年新增产能预期100万吨,实际仅50-60万吨;2026年海外增量(印尼、印度)计划100万吨,实际有效供应约40-50万吨[5] - 需求端:全球PMI回升推动需求恢复,淡季价格坚挺(2万元/吨附近),旺季(金九银十)受宏观催化或进一步上涨[5] - 估值:主流标的估值不足10倍(历史上行周期可达12-15倍),当前上涨由EPS驱动,未来EPS与PE双升可期[6] - 关注标的:高股息(中国宏桥、宏创控股、中福实业)、利润弹性(中铝股份、云铝股份、天山铝业)[6] **铜板块** - 金融属性: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及美元指数下行支撑铜价[7] - 工业属性:中国进入传统旺季需求好转,供应端收缩(全球矿山扰动频发,如卡莫阿产量下修、Grasberg停产)[7] - 政策:美国对精炼铜豁免关税、对铜材征收50%关税推动价格回归基本面[7] - 数据:9月国内电解铜产量环比下降5.25万吨(因冶炼厂检修及废铜供应紧张)[7] - 关注标的:紫金矿业、江西铜业(增长预期)、海亮股份(美国产能布局)[8] **钨板块** - 涨价驱动:供应收缩、出口管制(中国占全球产量80%)、战略属性强化[9] - 出口数据:2025年前7个月中国钨制品出口量下降17%,3月管制后三氧化钨/碳化钨/仲钨酸铵出口量降为零[9][10] - 价差变化:海内外价差最大达60美元/吨(7月),后因第一批出口配额放开收敛至10美元/吨以内[11] - 配额影响:第一批配额5.8万吨(同比减少4万吨),第二批配额若收缩(预计近期公布)或推动价格新一轮上涨[12] - 美国关税豁免影响有限(关键取决于中国出口意愿),对美出口恢复不明显[13] - 关注标的:厦门钨业、中钨高新、安源煤业[14] **其他重要内容** - 白银存在补涨逻辑[4] - 铜需求长期受AI算力、老电厂更新换代、欧元区制造业回暖支撑[7] - 钨矿开工率持续走低(7-8月数据),第二批配额数量若下降将强化供应收缩预期[12]
科学仪器三要素:国产化率提升推动产业朝阳趋势
2025-09-15 09:49
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研究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科学仪器与科学服务行业 涵盖科研机构 高校院所 创新型企业(生物医药 新能源 新材料 节能环保 食品及半导体智能制造企业)[4][5] * 产业链分为三大环节 试剂耗材类企业(泰坦科技 阿拉丁) 科学仪器类企业(聚光科技 莱伯泰科 皖仪科技 禾信) 第三方检测服务公司(华测检测 普尼测试)[1][6] * 投资建议关注公司包括聚光科技 皖仪科技 莱伯泰科 海能技术 新芝 川仪及冈研纳克[13] 核心观点与论据 * 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驱动行业需求 2023年中国科研经费支出达3.34万亿元 同比增长8.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值提升至2.6%[1][3] * 科学仪器市场空间巨大 质谱 色谱 光谱等细分领域市场空间超过500亿元[1][3] * 进口依赖度高 国产替代潜力巨大 整体科学仪器进口率约70% 其中质谱和色谱进口率分别高达90%和88%[1][3][8] * 中国质谱仪市场规模接近200亿元(2024年) 同比增长约15%[1][8] * 中美关系变化可能影响市场格局 美国在中国质谱进口额中占比稳定在20%左右 若关系扰动将利好国产替代[1][8][10] * 国产企业与海外龙头差距显著 海外龙头(默克 赛默飞 丹纳赫 安捷伦)市值均超千亿美元 中国市值100亿以上公司仅5家(如华测检测市值约200亿元) 中国企业平均毛利率46%低于海外企业的52%[2][11] * 国产企业具发展潜力 随着渗透率提高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国产企业利润率有望提升 催生新国内龙头企业[2][9][12] 其他重要内容 * 科学服务行业具有科技含量高 人才聚集 壁垒较高等特点[1][4] * 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科学仪器约20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超百亿元[8] * 海关数据显示 中国质谱仪进口额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8亿 19亿和14亿美元[8] * 高端质谱仪技术含量高 开发难度大 国产仪器处于有潜力的发展趋势中[9]
136号文,26年长协电价,储能盈利测算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及配套储能行业 涉及山东、内蒙古蒙西、江苏、浙江、甘肃、广东、山西等多个省份的电力市场[1][2][3][4][5][8][9][10][11][17][20][21][22][24]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与电价压力** * 山东省136号文规定光伏电价为225元/兆瓦时 反映产能过剩问题[2] * 山东光伏装机容量约9000万千瓦 为全国最大 但现货市场电价普遍不理想[1][2] * 产能过剩背景下 需通过储能技术优化能源利用 存储过剩产能并在高峰时释放[1][2] **储能行业政策驱动与长期目标明确** * 取消强制配储要求短期内对市场预期产生负面影响[3][4]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规模达到1.8亿千瓦的明确目标[1][4][5] * 装机规模快速增长 2021年新增400万千瓦 2022年新增800万千瓦 2023年新增3000万千瓦 2024年新增超7000万千瓦 2024年上半年达9500万千瓦 预计2024年底达1.1-1.2亿千瓦[4] *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容量电价(如甘肃330元/千瓦/年)和充放电量补贴等政策推动发展[1][5] **储能收益机制与地区差异显著** * 用户侧储能收益依赖峰谷价差政策 如浙江两充两放下可实现每度电1.6元价差 收益率超15% 但受场地和用电时段限制[3][8] * 电网侧和电源侧储能需依赖容量补贴和额外电量补贴提升经济性 充电按低谷电价、放电按燃煤基准价(约每度0.3元)难以覆盖成本[3][8][21] * 内蒙古蒙西地区电价为1.5元 另有每度电0.35元容量电费补贴 2024年现货价差约0.4元 预计2025年储能厂商收益率可达20%-30%[3][10][11] * 以50兆瓦/100兆瓦时项目测算 年收入约2000万元 成本约1.2亿元 预计内部收益率(IRR)达10%-20%[11] * 各省储能日均充放次数差异大 甘肃1.7次 广东/山东/蒙西1.5次 山西1.2次 光伏大省多仅能实现一日一充放[9] **电力市场机制与长协合约影响深远** * 各省政府强制要求售电公司签订高比例(如90%)中长期合约 未达标将面临考核费用 此机制稳定了市场价格[12][13] * 长协价格通常高于现货价格 发电企业可通过现货市场套利(高价卖合约、低价买现货)增加利润[15] * 若取消强制长协比例 将导致现货价格上涨及发电企业固定投资成本无法回收 需完善容量电价或容量市场机制作为前提[16][19] * 江苏省年度长协与最后三个月月度交易价格联动紧密 2024年末三个月价格为0.410-0.412元[17] **新能源配套设施发展存在挑战** * 主要问题包括收益机制不明确导致企业不愿使用存量设施 以及利用率低[6] * 从2024年开始 通过市场化手段(如容量补贴、电量补贴、提高峰谷差价)调动积极性成为重要解决方案[6] **储能需求的核心驱动因素** * 新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和调峰需求增强是主要驱动因素[7] * 抽水蓄能建设周期长(7-10年)且受地理条件限制 而储能系统更灵活 能分散在电网各处 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对分布式调节能力的需求[7] **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与趋势** * 江浙沪地区风光装机增速较西北等资源富集区慢 主要受限于地理空间 后续开发依赖分布式光伏和海上风电[20] * 江浙沪地区储能发展相对缓慢 尚未参与现货市场 平均峰谷价差仅一毛多[21][22] * 山东2025年新出台光伏电价仅0.20-0.22元[20] * 新能源消纳率将从目前的95%逐步下降 未来几年可能降至90% 弃风弃光现象将越来越普遍[26] **其他重要内容** * 储能在电网中的主要作用是调峰 但现有装机量远不足以显著影响整体电价 其成本最终可能转嫁给终端用户[23][25] * 新能源入市对不同地区年度长协比例影响存在差异 在江浙沪等外来电大省影响较小[18]
石英布导入的PCB钻针产业进展分享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PCB(印刷电路板)钻针产业,涉及AI服务器、消费电子、高性能计算设备等领域[1][3][7] - 公司包括日本优来、台湾坚铁、鼎泰高科、中兴高新旗下的荆州精工、鹏鼎控股、沪电股份、金像科技、新兴际华集团、富士康、胜宏科技、景旺电子、生益科技等[1][3][8]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增长与需求驱动** - AI服务器和消费电子需求激增推动PCB钻针市场快速增长,2025年全球销量预计突破10亿只,年增幅达20%-30%[1][5] - 高端PCB刀具需求受AI服务器、高性能计算设备及消费电子小型化趋势驱动,高长径比、碳化钨涂层及极小孔径刀具成为关键增长领域[1][7] - 金刚石镀膜钻头市场预计稳步增长10%-20%,适用于金属基板、陶瓷基板及厚铜板等复杂材料,符合英伟达等公司订单需求[2][10][18] **技术差距与挑战** - 鼎泰高科在钻刀技术上与日本存在差距,尤其在镀膜和研磨尺度方面,技术工艺水平落后约15年[9] - 处理石英布材料和英伟达订单时,钻刀寿命和精度面临挑战,例如常规材料M1钻头可使用2000个孔,而高级材料M9每个钻头只能使用200个孔[9] - 新材料如PDF1替代传统材料,对刀具的耐高温、高强度提出更高要求,导致频繁断刀问题,需依赖日本优来等先进技术解决方案[1][8] **设备需求与精度要求** - 高端PCB制造设备需求严格,尤其英伟达订单对压合次数、盲埋孔重复加工等有高要求,需使用德国旭默等高端设备配合金刚石镀膜钻刀[4][21] - 德国旭默的CCD备算机每台价格约为35-40万美元,2025年1月光盛宏科技订购了400台,同时购买2000台普通钻机[21] - 控深与背钻技术是PCB制造中关键步骤,需要极为精准且耐用性强的UC镀膜刀具,并使用CCD光学镜像系统探测标靶位置以确保精度[11][12][13] **市场竞争与份额** - 日本优来在金刚石镀膜、钨钢合金及ULF镀膜产品上占据优势,服务鹏鼎控股、沪电股份等大客户[1][8] - 鼎泰高科占据全球PCB钻针市场26.5%的份额,0.2毫米以下微钻占21.12%,涂层产品占30.91%[3][40] - 镀膜钻占比超过60%,金刚石占比约20%-30%,普通传统类型较少,金刚石和镀膜类型价格可能达到普通产品的8-10倍[17] **产能扩张与供应** - 鼎泰高科2024年产能为7亿只,月产量8500万只,计划扩充至8-9亿只,中钨和荆州精工也因订单增长扩展产能[37][39] - 高端涂层钻针需求量预计至少增长30%以上,普通钻针增长速度较慢[38] - 目前暂时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但需关注市场变化[39] 其他重要内容 **技术应用与趋势** - 机械钻用于较大直径通孔(0.1~6.35毫米),激光钻适用于更小直径(0.05至0.15毫米)的盲埋孔,机械与镭射技术在服务器领域中的应用比例约为60%:40%[6][16] - 超快激光钻孔技术可达到每秒七八千个孔,传统二氧化碳激光钻孔技术极限效率为每秒1700个孔,但超快激光设备成本较高,一台售价约80万美元[29][30] - HDI机械钻孔数量通常在2-3万个孔左右,盲埋孔、通孔、被钻孔比例大致为1/3[27] **认证与进入壁垒** - 新进入PCB钻针领域的玩家通常需要一年半载才能通过英伟达的认证[34] - 国内一些不知名公司如沃尔德、华锐在金刚石转整方面尚未完全进入英伟达订单供应链[33] **材料与加工挑战** - 新型电子布材料如PTFE材料在正交背板和78层以上的高温耐受需求中应用广泛,增加了对钻刀寿命的要求[15] - 碳化硅或金刚石可能成为未来散热基板方向,镀膜需求量将增加,高端应用可能需要更耐磨的金刚石刀具[19] **行业发展趋势** - 预计到2027年下半年至2028年市场发展将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已完成扩展[23] - 英伟达的正交背板由13张覆铜板组成,最终构成28层,而非误解的80多层[24][25]
存储观点更新 - 行业涨价、供需和后续展望
2025-09-15 09:49
存储行业核心观点总结 行业与公司 * 存储行业受益于AI 云端和终端需求快速增长 消费级需求显著提升 企业级需求保持稳定[1] * 国内存储公司积极开发主控芯片 从消费级市场向企业级市场转型[4] * 国内颗粒公司向3D DRAM方向深入发展 例如兆易创新等公司取得显著进展[4][5] 价格波动与供需 * 三季度存储价格明显高于二季度 环比一季度也有显著提升[2] * 存储行业价格波动显著 海力士和美光的利润一年之间可能有很大差异[2] * HBM占用产能导致DDR4停产紧张 低功耗DDR价格大幅上涨 涨幅达到150%左右[1][3] * 闪迪在9月4日因人工智能应用 数据中心 客户端和移动领域存储需求增加 上调渠道和消费者客户价格10%[8] * 美光在数据中心需求强劲预期下 上调目标价 并通知客户停止报价低压4 低压5等产品 并上调价格 涉及消费级 工业级及汽车级产品[8] * 下半年NAND和DDR4价格上涨 主要受行业需求变化驱动[1][9] * DDR4 LPDDR4X价格自5月以来上涨三倍以上[9] * 美光通知函中提到下半年DDR5也将涨价 预计涨幅较好[9] 需求驱动因素 * 手机内存从4G逐步提升到16G 苹果新发布视频设备起步存储从128G提升至256G[3] * AI训练阶段ESSD需求从4TB翻倍至8TB AI推理阶段ESSD容量需求从64TB升至96TB 使QLC SSD需求更为强劲[9] * 云服务厂商密集追加订单继续推升服务器DDR4价格[9] * 工控 汽车电子领域依赖DDR4短期内难以切换到DDR5 中低阶智能手机仍使用LPDDR4X[9] * 传统消费端补货需求与AI高性能存储需求共同推动价格上涨[1][9] 行业展望与投资机会 * 2025年存储行业行情持续性和弹性幅度预计将超过去年 财务报表及节奏更有利[1][6] * 行业整体利润率预计下半年将显著提高[1][2] * 本轮行情预计会比去年更好 但可能难以达到21年的水平[7] * 投资机会集中于新需求增长带来的个股阿尔法[10] * 端侧AI方面 今年是AI眼镜元年 市场对明年备货指引非常高 AI眼镜中存储模组单机价值量仅次于SOC[10] * 企业级存储国产化率目前较低 有望从20%提升至50% 创造几百亿市场空间[10] * 催化因素包括更多存储厂商发布接力涨价通知[10] 技术发展 * 存储行业具有周期成长性 在技术和市场需求方面都有显著变化[3] * 定制化存储通过3D堆叠技术实现高带宽低功耗性能 市场空间长期来看有望与利基存储空间相当[10]
糖醇行业专家电话会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糖醇行业 具体涉及木糖醇 麦芽糖醇 赤藓糖醇 阿洛酮糖等产品[1][3][21] * 木糖醇行业总产能约12万吨 华康和玉鑫合计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 约6万多吨 福田位列第三 产能约25000吨 绿健和唐和唐各自拥有约2万吨产能[1][4] * 全球木糖醇产能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国 海外企业如杜邦 丹尼斯克等规模较小 主要以桦树皮为原料 中国产糖醇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 全球99%糖醇产量来自中国[1][8][9] 核心观点与论据 需求与增长 * 木糖醇行业自2020年疫情以来每年以10%速度增长 需求端多元化 乳制品领域如酸奶年增长率约10% 饮品领域如元气森林 农夫山泉等头部企业使用木糖醇产品 年增速在25%至30% 茶含片年增长率超过30%[3][5] * 口香糖市场因环保及健康因素萎缩 但无胶基口含片等替代品增长 木糖醇在糖果中作为主料比例达85%至90%[1][20] * 糖醇行业存在季节性需求波动 烘焙类产品旺季在中秋节和春节 饮料类以夏季为主旺季 乳制品秋冬销售较好[24] 生产与供应 * 当前木糖醇行业平均开工率在65%到70%左右 主要因出口受阻及美国加征关税导致库存增加 疫情前开工率60%-70% 疫情期间因健康认知度提高年增长率达20%-25% 开工率增加 但2025年因关税及海运费用上涨再次下降[1][11][12] * 木糖醇和麦芽糖醇可互换生产 但仅华康和福田具备此能力 赤藓糖醇因生产工艺不同无法互换[1][10] * 晶体麦芽糖醇开工率约70% 赤藓糖醇开工率约50% 主因欧盟反倾销加征高关税及80%以上用于饮料 受夏季需求及消费者选择多样化影响[28][29] * 液体麦芽糖醇处于旺季 出厂价约3450元/吨 受季节性影响大 10月后销量下滑 但软糖生产增加弥补淡季空缺[31] 价格与成本 * 当前木糖醇价格约17000元/吨 处于历史低位 正常价格应在20000元至23000元之间 前几年因山东煤改气政策影响一度飙升至34500元左右[1][13] * 木糖醇生产成本约15500元至16000元/吨 各企业成本差异几百元 主要源于蒸汽费用和电费[15][16] * 预计2026年木糖醇价格将回升 因国家约谈工厂禁止内卷并要求集体提价 高倍甜味剂如三氯蔗糖 阿斯巴甜已集体涨价10%左右 可能带动相关产品涨价[1][14] * 糖醇行业原料价格已见底 预计触底反弹 具体时间取决于主要生产商动向及利好消息[26] 竞争与优势 * 华康公司在木糖醇市场具有原料成本优势 拥有四川远华和高密工厂等原料供应厂 与玉鑫合并后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1][6] * 糖醇行业下游客户结构分散 大客户占比约40% 年单分两次签订 8-9月确定数量 9月底至10月初落实价格 4-5月更新价格[2][23] * 行业出口占比约70% 受关税和战争影响 海外与国内消费增速平稳 华康直销占70%-80% 福田经销商略多[2][24] 其他重要内容 * 阿洛酮糖口感和甜度接近蔗糖 但甜度只有蔗糖70% 几乎无热量 可替代赤藓糖醇用于饮料及替代麦芽糖醇用于烘焙 但摄入量超过一定限度可能导致腹泻风险[21] * 下游客户选择糖醇类型依据具体功效和应用场景 如赤藓糖醇适合饮料 麦芽糖醇适合烘焙和调味品[1][22] * 液态三氯蔗糖和液态麦芽糊精主要用于馅料 烘焙 冰激凌 冷饮及牙膏 保水剂使用较多的是海藻类替代品 而非液态三氯蔗糖或液态麦芽糊精[17][18][19] * 山梨糖醇主要用于生产维生素C 产量稳定 无减产迹象[30] * 糖醇行业各家工艺区别不大 原材料价格波动会产生一定影响 但未导致显著不稳定性 整体保持平稳[25][27]
SEMICON TAIWAN现场调研反馈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AI算力产业、半导体制造、先进封装、硅光子技术、存储器等[1][2][5] * 核心公司包括英伟达、谷歌、台积电、ASML、Oracle、工业富联、软银、AMD、博通等[1][2][3][4][7][8][16][19][23] **核心观点与论据** * **行业前景与主导力量**:AI算力产业发展方向由英伟达和谷歌等系统厂商的采购决策主导[1][2] 台积电和ASML在技术平台供给上起关键作用 决定了全球半导体设备采购及技术演进方向[1][2][8] * **技术热点与演进**:硅光子技术成为2025年热点 旨在降低传输等非计算部分的能源消耗[1][2] 大规模商用预计在2027年 英伟达产业链可能率先采用 谷歌产业链商用时间表未明确[1][4][12] 台积电技术领先 2纳米工艺已于2025年量产 持续推进3纳米 增强了其定价能力[1][13] 存储器领域正从2.5D架构向3D堆叠架构转变[20] * **先进封装发展**:台积电提出Foundry 2.0概念 先进封装收入保持50%的同比增长[15] 现有六座厂房运行 规划四座新厂 CoWoS、SoIC、CoPoS等平台扩建 成为新增长引擎[1][15] 硅光子技术是先进封装的重要组成部分[9] * **能源消耗挑战**:AI发展显著增加能源消耗 单机柜能耗从2022年60千瓦增至2025年120千瓦 预计2027年达500千瓦[10] 通过先进工艺降低计算能耗成为关键 英伟达CPU方案使信号传输能耗从30瓦降至9瓦 下降70%[1][10] * **公司业绩与增长动力**:台积电未来收入增长主要依赖高性能计算客户群体 美国客户占比超过68%[3][16] 产品单价从2019年3000美元上涨至目前7000美元以上[13] 工业富联受益于AI相关资本开支周期 云计算业务增速快[23][24] Oracle资本开支显著增加 上个季度首次超过经营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转负 今年预测350亿美元 超出市场预期[19] * **资本开支与估值**:台积电2021年资本开支占收入比例达50% 为压力最大阶段 目前压力已减轻 设备折旧占收入比例预计逐步下降[21] 台积电台股市盈率21.3倍 美股ADR为26倍 存在折让[22] 工业富联A股市盈率约为24倍[24]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国市场表现**:台积电中国区收入自2021年以来保持30%年均增长 2023年绝对金额已超过2019-2020年高峰期 目前销售占比维持在10%以上[17][18] * **新兴架构与厂商**:市场上出现新的AI芯片架构 如黄邦殿推崇的Cube形式 Jim Keller公司基于RISC-V并提出无需HBM的新架构[11] Oracle若执行OpenAI的300亿至3000亿美元订单 将带来算力需求新增量[19] * **具体技术时间表**:Ruby Ultra代CPU预计2027年开始少量使用 2026年基本不会大规模应用[4] Chip on Wafer on PCB技术预计2030年后实现 Chip on Panel on Substrate技术原计划2027年 现推迟至2028-2029年[4] 英伟达CPU计划2027年商用 从Spectrum X以太网交换机开始小规模使用 大规模商用预计2028年[12] * **产业链差异**:谷歌采用9000多个TPU形成大型计算单元 其解决方案对光模块、PCB等零部件的需求与英伟达完全不同 产业链结构不一致[7] 预计到2026年 ASIC数量可能接近甚至达到英伟达和AMD GPU总量规模[7]
廖市无双:进入5浪后,市场会如何运行?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科技(TMT 电子 传媒 计算机 通信 硬科技 软科技 半导体 光模块 PCB) 金融(银行 券商) 地产 顺周期(钢铁 有色金属 基础化工 机械工程) 消费(农林牧渔 轻工制造 社会服务) 资源(石油石化 煤炭)及主题板块(工业金属 房地产精选 汽车零部件 存储器 PPP 航运 猪产业 新老基建 半导体材料)[1][14][15][16][26][28][29][30][31] * 公司提及甲骨文(利好驱动硬科技) 首开(资本运作涨停) 苏宁环球 华夏幸福 荣盛(老牌地产公司上涨) 中信 国泰君安(大券商创历史新高)[10][15][27]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市场总体判断为系统性牛市 是对2015年5178点下跌9年的反弹 目标位至少4130点(下跌后的0.618位置) 中线仓位无需因短期波动减仓[1][4][17] * 上证指数已完成日线级别四浪调整(最低3732点)并进入五浪上行阶段 预计将反弹至4130点附近 在3700点附近完成短期调整后上升趋势将继续[1][2][5][11][13][17] * 创业板指数创新高但面临技术压力位和平行通道上沿 需关注其表现判断是否回调或突破 若突破则有进一步上涨潜力 其处于日线MACD顶背离状态 上沿阻力位在3150点附近[1][3][6][23] * 市场行情由资金和情绪驱动(非基本面) 交易量大资金充裕 导致K线波动加剧且调整时间缩短(例如8个交易日完成四浪调整) 在流动性驱动的牛市中快速调整正常[1][7][8] * 市场反转信号是上证指数突破3830点关口 确认四浪调整结束进入五浪阶段 不需等到创新高即可判断[11] * 未来行情预期 大概率出现科创50和创业板继续波动 上证指数二次探底带来右侧买入机会 但也可能出现单针探底后迅速拉升(如受甲骨文利好影响)[12] * 市场在达到4130点前可能有几种变化 直接快速上行 先创新高后背驰调整再上涨 或在背驰中遇利空下调至3950-4000点左右 从当前情绪资金状况中美谈判和汇率看 上行至4000点以上的概率较高[18] * 未来几个月市场走势 参考2015年牛市五浪用了约26个交易日 因当前杠杆率下降和信息传递速率更快 预计本次运行需要两到三个月 从四季度视角看市场仍较为安全 有望继续上行300点左右[19] * 4100-4130是阶段性阻力位 因是2015年以来下跌反弹的斐波那契61.8%回撤位 也是平行通道上沿 但未必是这轮系统性慢牛行情的顶部 目前处于周线大三浪中的日线五浪阶段[20][21][22] * 投资策略 中期仓位应继续持有不轻易减仓 在达到4100点前不建议主动降仓 错过买点可通过短期操作增仓(如盘中大幅回调时短线买入两周左右卖出)或选择低估值板块(地产基建工程社服)[24][28] * 行业配置建议 减持位置较高的硬科技(军工电子新能源) 保留软科技(计算机传媒) 增加金融股配置(小银行小券商) 新增仓位往顺周期方向倾斜(CPI端或PPI端相关的消费和周期股)[25][26][27][29] * 地产板块受关注 指数位于年线上方 是长周期见底后的转折点 其上涨主要是交易层面驱动(如首开资本运作)而非信息面驱动[15] * 顺周期板块(钢铁有色金属基础化工)随地产上涨表现良好 有色金属受工业金属带动 银行板块跌幅居首但小银行有不错涨幅 石油石化煤炭家电等红利类板块整体表现较差[16] 其他重要内容 * TMT相关行业(电子传媒计算机通信)表现突出 电子行业异常活跃 在中美科技摩擦背景下有先知先觉资金布局 甲骨文利好驱动硬科技变化[10][14] * 通过对比2015年4月底至5月初的调整(第四浪仅用七个半交易日从4000点冲到5200点)来判断当前市场[8] * 计算出调整区间在3750至3700之间 确认应在波动期间增配 在3550点以上建议持有仓位不参与倒差[7] * 广义成长股内部开始从单一压科技向科技加顺周期同步进行过渡[29] * 本周排名靠前的一级行业包括农林牧渔(连续两周排名第一)地产传媒电子通信有色金属轻工制造及社会服务 二级行业包括林业电力设备电源设备畜牧业稀有金属及工业金属等[30] * 主题板块得分排名靠前的包括工业金属指数房地产精选指数汽车零部件指数存储器指数及PPP指数等 新老经济均有机会[31] * 使用动量雷达工具对主题进行精细化研究[31]
如何看待海外债市异动和美国经济“新常态”?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分析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全球债市 包括美国 欧洲 日本国债市场[1][2][4] * 美国科技行业 涉及芯片 稀土 军工领域企业如英特尔 美光 MP Materials 洛克希德马丁[8][9] * 欧洲制造业 受再武装计划影响[6] * 日本汽车市场 承诺向美国完全开放[6]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全球财政与债市波动 * 多国财政纪律约束遭反对导致政局不稳 推动国债利率上行 法国政府削减赤字提案遭议会反对引发总理下台 英国工党上台后尝试削减福利但因经济下滑被迫恢复 日本反对党掌握立法权后主张财政宽松和降低消费税[1][2] * 欧洲国债供给扩张难以吸引外资 只能靠内部消化 放大利率波动 美欧贸易协定使欧洲处境恶化 政治和军事前景预期下降[4][5] * 日本财政压力增加 签订对美国优惠贸易协定 承诺投资5500亿美元 加征关税至15% 美国对投资流向拥有完全决定权 投资收回前两国平分利润 收回后美国分得90%利润[6] 美国经济动能转变 * 美国经济核心动能转为投资驱动 信息技术和软件设备投资对GDP贡献超过消费 二季度GDP同比增速2.1% 环比折年增速3.3%[7] * 美国政府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通过增持民营企业股权和提供补贴主导企业投资 加速制造业回流 涉及芯片 稀土 军工等国家安全及核心科技领域[8][9] * 科技企业投资加速 日本承诺到2029年1月前投资5300亿美元 平均每年超1000亿美元 支撑美国私人部门投资保持强劲[10] 就业与消费市场 * 美国就业数据未显示衰退信号 劳动力市场压力指数显示仅8个州触发萨姆规则 远低于30个州的警戒线[3][7] * 新增非农就业中枢下降 投资创造就业岗位低于服务业 制造业增加值1%带动0.28%就业增长 服务业增加值1%带动0.57%就业增长[12] * 消费市场面临多重逆风 学生贷款豁免政策失效涉及2700多亿居民债务 还款负担抑制消费[11] 货币政策展望 * 美联储降息预期需合理控制 市场预期年内三次降息 但合理应为两次 11月降息可能落空 通胀粘性不可小视[13] * 缩表政策可能调整 银行准备金规模约2.7万亿 若占GDP比重降到7%以下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 9月底前财政存款抽掉2000亿流动性 加上每月400亿缩表及企业缴税季 准备金或碰到压力位[14][15] * 停止缩表每月带来约400亿流动性增量 配合SOR调降 系统重要银行释放1万亿以上扩表能力[15] 资产走势与汇率 * 看好美股和美元指数走强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美元指数同涨 呈现双牛格局 A股与美股也呈现双牛格局[4][17] * 人民币CIPS汇率综合指数维持在96~97位置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或升至6.9到7.0区间[17] * 海外债市波动强化美元 美股走势 欧日财政趋宽松但货币政策趋紧 在贸易谈判中牺牲自身利益强化美国例外论[16] 其他重要内容 * 欧洲制造业PMI从3月起反弹 与再武装计划带来的信用扩张和经济提振相关[6] * 日本央行对降息态度边际变化 更加关注实际物价走势而非潜在通胀 CPI持续高于3%可能需要再加息[6] * 美国长端利率震荡受特朗普解雇美联储理事库克事件影响 美联储独立性受质疑[3]
从CXO看创新药地缘扰动
2025-09-15 09:49
从 CXO 看创新药地缘扰动 20250914 摘要 医药行业正经历调整期,这为布局创新药企业提供了良好时机,尤其推 荐康方生物,其股价在利好消息推动下屡创新高。 百济神州是重点推荐的医药龙头标的,二线标的中,恩华药业在主业集 采落地后具备创新药空间,西藏药业则显示出较大的增长潜力。 生物安全法案对国内直销公司基本面影响有限,头部公司如药明康德、 康龙化成在美国地区业务增速依然强劲,2024 下半年增速回暖,预计 2025 上半年增长良好。 各公司上半年手持订单增速可观,如亚明科增长 37.2%,药明生物扣除 默沙东疫苗订单后接近 20%的增速,显示行业基本面稳健。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新 BD 政策完全落地的可能性较低,国内创新药行业 凭借人才、研发效率和成本优势具备全球竞争力。 新 BD 政策类似于生物安全法案,短期内可能引起股价波动,但长期来 看,地缘政治因素不会改变国内创新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Q&A 对于当前医药行业的投资建议是什么? 我们认为当前正值医药行业调整期,是布局创新药企业的良好时机。特别推荐 康方生物,该公司在震荡状态下每次利好消息都能推动股价创出新高。此外, 百济神州也是我们重点推荐的龙头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