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助企惠企打造高原特色产业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3
民营经济在西藏的发展 -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系列重要举措,加强中小企业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截至今年6月份,西藏经营主体总量达58.43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4.72万户、个体工商户42.55万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16万户 [7] 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优化 - 西藏建立民营经济工作协调机制,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由40家单位组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厅际联席会议制度 [2] - 《西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全面清理和整改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规定和做法 [2] - 《西藏自治区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10个维度明确助企惠企具体措施 [2] 财政与金融支持 - 自2020年起,西藏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落实4.7亿元,惠及企业超500家 [3] - 拉萨啤酒投资8000万元进行设备改造,并申请400余万元西藏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3] - 截至今年6月底,西藏累计走访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29.74万户,1.2万户获得贷款,金额达270亿元 [4] 企业案例与发展成果 - 西藏尚厨炊具科技有限公司从筹备到成立仅用1个多月,得益于政府高效协助 [2] - 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千亩地块获有机认证,有机芦笋有望进入香港市场,预计周供货量500公斤至1000公斤 [6] - 西藏清匠电器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品质制氧机与供暖系统研发制造,看好高原政策环境和市场 [6] - 那曲市"牧人宝库"藏茶馆月营收20万元以上,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展示藏北游牧文化 [6] 产业转型与创新 - 拉萨啤酒新改造升级的生产线投资8000万元,达到节能减排要求 [3] - 西藏多欣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受益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资金更多用于科研创新 [4] - 山南市扎囊县沙荒地转变为设施农牧业园区,产出的芦笋、车厘子、矮化苹果等远销国内外 [6]
甘肃激发国企创新动能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3
科技创新成果 - 今年上半年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1.99% [1] - "三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5% [1] - 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103户 [1] - 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92户 [1] -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70余项 [1] 智慧矿山建设 - 金川集团实现5G+电机车无人驾驶 [2] - 无人驾驶运矿石卡车一趟可拉运108吨镍矿 [2] - 智能化后人工从12人减少到6人 [2] - 2018年开始探索建设智慧矿山 [2] - 2020年完成5G电机车无人驾驶项目建设 [2] 研发投入与支持 - 近三年省属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以上 [3] - 今年1-6月省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92% [3] -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3] - 近3年列支3.2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支持科技攻关 [3] - 带动5户企业实施联合科研基金项目12项,共投入7000万元 [3] 创新平台建设 - 截至2025年6月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44个 [3] - 省部级创新平台238个 [3] - 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8个 [3] - 金川集团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 [3] 产学研用协同 - 酒钢东兴嘉宇新材料开发出2050毫米超宽幅双零箔坯料 [4] - 打造"电解铝—铸轧—冷轧"短流程工艺链 [4] - 累计攻克"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44项 [4] - 与中国科学院兰州"一院三所"、兰州大学等深化协同创新 [4] 战略性新兴产业 - 今年1-6月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56.4亿元 [5] - 兰石集团"核氢光储"装备等项目加速落地 [5] - 白银集团5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 党建赋能产业 - 白银有色集团成立全省首个铜产业链党委 [7] - 创新"1+4+N"组织模式 [7] - 设立"车间党小组" [7] - 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集团分别牵头成立镍钴、铝、铜产业链党委 [7] 产业链协同效应 - 酒钢集团铝产业实现产值224.47亿元,利润11.46亿元 [8] - 白银集团铜产业链完成技术攻关项目42项 [8] - 阴极铜产量同比增长10.93% [8] - 高纯无氧铜杆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17.86% [8] - 锂电铜箔产量同比增长117.86% [8]
深化国企改革开启“增长第二曲线”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3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成效 - 截至6月底地方重点任务平均完成率超过90% [1] - 上半年地方监管企业实现增加值3 7万亿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 7万亿元 [1] - 地方监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2655 5亿元 [1] - 47家地方监管企业参与22个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 [1]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 31个省市通过设立科研基金 建立投资平台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 [1] - 地方国资国企在先进制造 信息技术 绿色低碳等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1] - 上海在集成电路 高端装备等领域组建国资并购基金矩阵 [2] - 深圳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 [2] 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领域布局 - 28个地方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建设61个卓越级智能工厂 905个典型场景 [2] - 青海推动省属企业绿色发展 设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基金 [2] - 北京 天津 广西与中央企业联合举办4场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 [2] 未来发展规划与改革方向 - 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重塑未来核心竞争力 [3] - 突出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3] - 大力培育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支柱产业 [3] - 持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 加强重组整合 [3]
治理低俗还直播健康生态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3
行业规模与用户增长 - 2024年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营收规模达2126.4亿元 [1] - 截至2023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8.33亿人 [1] - 行业由电竞观赛、歌舞表演等拓展至直播带货、线上授课等领域,经济属性显著增强 [1] 行业乱象与挑战 - 部分直播间出现低俗内容,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困局 [1] - 黑色产业链以擦边、低俗内容收割短期利益,危害行业长远发展 [1] - 低俗内容挤压创新空间,阻碍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行业 [1][2] 治理与转型方向 - 常态化治理可倒逼平台优化AI审核系统,推动技术创新 [1] - 主播需转向高质量内容创新,挖掘信息与知识的经济价值 [1] - 治理低俗直播有助于重塑用户信任,释放高品质消费需求 [2] - 肃清行业风气可提升职业尊严,吸引专业技能者加入,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2] 行业发展趋势 - 健康生态是持续繁荣的基石,需告别野蛮生长转向有序发展 [2] - 技术创新将助推产业升级,优质内容激活品质消费 [2] - 行业有望通过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影响力量 [1][2]
低碳大米提振东南亚农业竞争力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2
低碳水稻技术应用 -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试点低碳水稻模式覆盖4518公顷土地,每公顷产量提高5%至10%,利润增加114美元至190美元,同时减少12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1] - 核心技术为交替湿润灌溉,结合精准施肥后单季可削减3吨至12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氮肥和40%灌溉用水量 [1] - 泰国正大集团推出"皇族金辉低碳大米"进入欧洲超市,将低碳概念转化为农业竞争力战略 [1] 生产体系协同优化 - 越南芹苴农民整合节水灌溉与秸秆回收,每公顷降低生产成本41.8美元,增加40万越南盾秸秆销售收入 [2] - 缅甸28家出口米厂安装41.9兆瓦太阳能系统,塞因莱米厂实现487kWp光伏供电延伸至产业链下游 [2] 国家农业转型框架 - 越南"百万公顷优质低排放水稻计划"目标2030年覆盖湄公河三角洲50%产区,已授权7家公司生产1.92万吨低排放稻米,中安高科公司以820美元/吨高价出口日本 [3] - 泰国正大集团通过订单农业提供250泰铢/吨补贴,计划将低碳大米产量从2025年2万吨增至2026年4万吨 [3] - 菲律宾南哥打巴托省投资1.2亿比索(约210万美元)建设废弃物制能项目支持生态农业 [3] 全球市场影响 - 泰国白米价格2024年5月跌至431美元/吨同比降30%,低碳大米通过绿色溢价创造新利润空间 [4] - 越南试点农户每公顷利润提高36.7%,泰国品牌溢价抵消市价压力,越南筹备将低碳稻纳入碳信用体系 [4] 产业链挑战 - 越南同塔省因灌溉渠道老化无法满足技术要求,硬件升级具紧迫性 [5] - 碎片化土地限制技术效率,泰国正大集团需250泰铢/吨补贴激励农户 [5] - 减排量缺乏统一核证,认证体系缺失可能导致绿色溢价沦为炒作工具 [5] 碳市场发展 - 越南立法构建碳交易框架,稻作碳汇完成认证后湄公河三角洲可产出可交易碳信用 [6] - 东南亚低碳大米革命既是农技升级也是全球竞争力重构战略 [6]
让农村公路成为乡村振兴“加速器”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2
农村公路政策与法规 - 国务院公布《农村公路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固定"四好农村路"建设 [1] - 《条例》重点完善农村公路路网质量、管理养护、运营水平、安全保障等制度设计 [2] - 特别对村道建设管护作出专门规定,弥补以往法律法规空白 [2] 农村公路现状与挑战 - 农村公路覆盖近5亿农村常住人口,县道、乡道、村道构成三级网络 [2] - 存在重建轻养、资金短缺、技术等级偏低、路网质量待提升等问题 [2] - 管理养护短板较多,服务功能需要拓展 [2] 农村公路功能与价值 - 从单纯出行工具向产业载体升级,推动交通线与发展线融合 [1] - 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农村消费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2] - 盘活农村资源的核心引擎,带动人气与财气 [2] 农村公路建设方向 - 靶向建设产业路(如特色林果区产业便道、民宿集群道路拓宽) [3] - 同步建设民生路,联动公交、物流、电商等公共服务 [3] - 差异化制定建设标准,遵循"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原则 [3] 农村公路运营模式 - 推行"路长制+村民参与"等创新养护机制 [3] - 引导快递企业在村级公路沿线设点,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 [3] - 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3] 农村公路战略定位 - 乡村振兴加速器,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1][2] - 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 [1] - 需与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农民出行需求相适应 [3]
熊猫债发行为何创纪录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0
亚投行熊猫债发行 - 亚投行首次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年期熊猫债,募集20亿元人民币 [1] - 此次发行创下两个纪录:认购倍数创亚投行熊猫债发行纪录,超30家机构参与创参与机构数量纪录 [1] - 境外投资者占比近六成,包括多家曾参与认购亚投行美元债的境外央行及其他官方机构 [1] 熊猫债市场概况 - 熊猫债是指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1] - 2005年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首次发行熊猫债,拉开市场帷幕 [1] - 截至目前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突破1万亿元,发行机构超90家 [1] - 发行主体区域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近期拉美、非洲地区发行主体实现破冰 [3] 熊猫债优势与特点 - 资金用途广泛,既可用于中国境内项目建设,也可用于海外运作 [2] - 中国债券市场利率相对较低,熊猫债融资成本优势明显 [2] - 中国人民银行持续优化发行管理,在发行机制、信息披露等方面提供便利 [2] - 收益稳定、满足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推动投资者结构不断丰富 [3]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 - 熊猫债体量增加有利于构建离岸人民币资金池 [2] - 跨境使用人民币有利于更多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 [2] - 进一步畅通人民币回流渠道,建立人民币国际化使用闭环 [2] - 促进人民币境内外流通配套设施建设,为国际化打下更坚实基础 [2] 市场参与者 - 国际开发机构如亚投行、新开发银行 [3] - 外国政府如匈牙利、埃及 [3] - 跨国公司如奔驰、宝马 [3]
预制菜下乡要过几道关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0
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 同比增长34 2% [1]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超8000家 [1] - 预制菜通过乡村宴席渠道快速拓展 折射乡村消费习惯变迁 [1] 预制菜下乡驱动因素 - 预制菜可降低40%人力成本 "低成本全包"模式受宴席承办方青睐 [1] -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传统"邻里互助"模式难以为继 专业厨师短缺 [1] - 供应链物流链日趋完善 实现预制菜从工厂到乡村餐桌高效流转 [1]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2] -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 强调优化预制菜供应链布局 [2] - 广东 山东 湖南等农业大省出台专项扶持方案 设立"乡村预制菜推广示范点" [2] 行业发展挑战 - 村民对预制菜卫生安全 营养健康存在顾虑 需加强科普引导和监管 [2] - 乡村冷链设施覆盖率低 断链现象频发 偏远地区配送成本高企 [2] - 产品供给与乡土需求匹配错位 同质化严重 缺乏地方特色菜品 [2] 供应链优化措施 - 推动县域冷链物流中心与乡村冷链节点建设 推广移动预冷 小型冷库设施 [3] - 探索"统仓共配"模式 整合零散物流需求 优化配送路径 [3] - 支持"田头智慧小站"建设 实现农产品从采摘到预制加工无缝冷链衔接 [3] 产品开发方向 - 依托地方特色食材 打造蕴含乡愁记忆的地域菜品 [3] - 推出符合农村饮食习惯的实惠套餐 减少化学添加 [3] - 建立全链条追溯机制 完善透明化监管体系 [3] 市场培育策略 - 推出"惠民装"降低农民消费门槛 [3] - 增加预制菜科学常识普及与选购指南 [3] - 将预制菜纳入乡村便民超市 村级综合服务社常备货架 [3]
税收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果 “十四五”时期累计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达10.5万亿元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0
税收改革发展成果 - "十四五"时期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达到10.5万亿元,办理出口退税预计超过9万亿元 [1] - 97%的税费事项和99%的纳税申报事项实现网上办和掌上办 [1] - 增值税法正式颁布,税收征管法历经24年后开始全面修订 [1] 税费优惠政策实施 - 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9万亿元,预计年底达10.5万亿元 [2] - 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3.6万亿元,占比36.7% [2] - 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降费7.2万亿元,占比72.9% [2] - 中小微企业享受新增减税降费6.3万亿元,占比64% [2] 个人所得税改革 - 2023年个税汇算享受专项附加扣除人数达1.19亿,较2020年增加55% [2] - 个税减税金额从2020年1160亿元增至近3000亿元,增长156.5% [2] 绿色税制建设 - 2021年至2023年6月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等绿色税种实现税收收入2.5万亿元 [3] - 推动绿色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1.5万亿元 [3] 税收法治治理 - 依法查处违法纳税人6.21万户,挽回税款损失5710亿元 [4] - 2024年A级纳税人超过375万户,较2020年增加近100万户 [4] - 查处职业化犯罪团伙779个,网络主播偷逃税案件360余起,查补税款30多亿元 [4] - 查处骗取和违规享受税费优惠案件2.18万起,查补税款269亿元 [4] 税收营商环境优化 - 压减50%办税资料和25%以上纸质材料报送 [5] - 2024年企业年度纳税时间压缩78.2%,位居世界前列 [5] - 电子发票全面推行,每年减少印制纸质发票300亿张,节约成本超1000亿元 [5][6] 跨境税收服务 - 发布110份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 [6] - 2025年推广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办理效率提升40%以上 [6] - 2023年前6月退税商品销售额及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6%和93.2% [6]
并购重组新逻辑重塑企业竞争力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47
并购重组市场趋势 - 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并购重组事件已逾百起,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呈现价值驱动、生态协同的新特点 [1] - 并购重组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更注重专而精,聚焦技术创新、业务互补和资源共享 [1] - 产业协同并购、"硬科技"并购和境外并购成为本轮并购重组的主旋律 [1] 行业整合案例 - 中国船舶拟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推动船舶产业整合 [1] - 亿华通拟收购旭阳氢能,成为氢能行业首单民企深度重组案例 [1] - 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打造券商新龙头 [1] 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 - 并购重组之变反映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变,技术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强劲 [2] - 并购重组为企业提供向新向优的高效路径,通过横向延伸和纵向拓展快速获取创新资源要素 [2] - 企业角逐从低水平"内卷"转向全产业链实力与创新生态的"内涵式"较量 [2] 政策与市场效应 - 证监会表示将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制度安排,抓好"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落地 [3] - 以创新驱动和生态协同为导向的并购重组将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上市公司参与,促进资本市场结构、效率和投资价值改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