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三年有成,韦布望远镜带你看星空
科技日报· 2025-07-18 09:20
韦布望远镜科学成果 - 3年捕获550太字节宇宙数据并催生1600余篇研究成果 [1] - 观测范围覆盖新生恒星、超新星爆发、完整星系结构及太阳系认知图景 [1] - 燃料储备可支持继续工作20年以上 [7] 宇宙早期演化发现 - 发现宇宙大爆炸后3亿年即存在异常明亮星系 [2] - 观测到6亿岁年轻星系已具备银河系雏形 [2] - 揭示某些星系在宇宙十亿岁时已停止恒星形成 [2] - 发现螺旋星系在15亿年内快速演化至现代形态 [2] 特殊天体"小红点" - 发现致密明亮红色小型星系群最早出现于宇宙大爆炸后6亿年 [3] - 该天体可能在10亿年内快速减少或演化 [3] - 亮度来源可能为密集年轻恒星群或黑洞吸积气体 [3]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 - 首次在气态巨行星大气中发现硫化氢、氨等复杂化学成分 [4] - 观测到WASP-17 b行星存在二氧化硅"雪花"气候现象 [4] - 精确测量WASP-39 b行星晨昏温差及云层变化 [4] 岩石行星探测突破 - 成功探测距地球40光年的巨蟹座55e行星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痕迹 [5] - 该岩石行星表面温度超2000℃属"超级岩浆世界" [5] 恒星末期行星系统 - 可能发现围绕白矮星运行的行星候选体 [6] - 证实行星可在恒星死亡后继续存在 [6] 土卫二水柱观测 - 测得喷发水柱形成直径9600公里云层达土卫二直径20倍 [7] - 喷发物质扩散范围远超土星环系统影响整个土星系 [7]
一场关于AI能力与人类智慧的对话
科技日报· 2025-07-18 09:20
AI技术发展趋势 - 下一波AI浪潮是物理AI,融入人类物理世界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很快超过人类 [1] - 生成式AI问世7年,已具备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独立完成任务 [1] - AI不仅能模拟人类智慧,更能增强人类智慧,激发创造力 [2] 开源模型的影响 - 开源模型对中国和全球AI领域都有帮助,汇聚资源形成的创新将造福整个生态系统 [3] - 开源模型如DeepSeek、Kimi等具有颠覆性,将成为驱动AI发展的主要动力 [3] - 开源模型可促进AI在医疗、金融、机器人等行业的高效发展,并确保模型安全性 [3] 芯片技术与AI发展 - 下一轮芯片创新可能采用复合芯片和共封装光学技术(CPO)来供给算力 [4] - 未来20年AI技术的发展仍依赖硅技术的进步和升级 [3][4] - 英伟达将继续在硅科技方面探索并升级,支撑AI技术的创新 [3][4] AI与人类智慧的关系 - AI将在为科学服务中进一步丰富人类智慧 [2] - AI激发人类创造力,如同飞机扩展人类活动范围,AI扩展人类思考能力 [2] - 两位领军人物一致认为AI的发展将增强而非替代人类智慧 [2]
刘中民:智能化工技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科技日报· 2025-07-18 09:18
DMTO技术发展与应用 - DMTO技术已发展到第三代,单套装置甲醇处理能力达360万吨/年,已签订36套技术许可合同,产能超2400万吨烯烃/年,其中20套已投产 [6] - 该技术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煤炭燃烧降低约50%,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向 [6] - DMTO技术可用于生物质及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色甲醇转化 [7] 煤制烯烃产业前景 - 2050年国内成品油需求将降至1亿吨,不足目前30%,传统炼化行业加速"减油增化" [8] - 我国乙烯当量自给率不足60%,DMTO以煤为原料具有来源稳定、成本可控优势 [8] - 甲醇-石脑油耦合制烯烃技术将支撑化学品供给和石化产业转型 [9] 甲醇经济战略 - 甲醇是跨越油气时代的重要能源载体,具有储能密度高、便于储运优势 [10] - 我国甲醇产能达1亿吨/年,可连接清洁能源与煤化工、石油化工 [10] - 以甲醇为平台可生产上百种化学品,展现显著技术经济优势 [10] 能源转型挑战 - 能源与工业系统高度复杂,受技术经济性、系统稳定性等多因素影响 [12] - 可再生能源、裂变能、聚变能等低碳路径快速发展,需推进工业流程再造 [12] - 人工智能与科研产业深度耦合仍处探索阶段 [12] 催化技术创新 - 催化技术在石油化工"油转化"、煤-油融合、电解水制氢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14] - 需利用已有资源设计新反应途径,兼具油品和化学品生产能力 [14] 氢能与CCUS发展 - 应打通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技术,加快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等研发 [15] - CCUS需聚焦低能耗捕集技术,突破CO2加氢制甲醇等关键技术 [15] - 可再生能源与煤化工融合可引入绿氢实现源头减碳 [16] 智能化工发展 - 人工智能可突破化工技术开发逐级放大制约,缩短10年以上开发周期 [23] - 构建"实验室小试-虚拟工厂-实际工厂"的新研发范式 [23] - 建设跨尺度智能化工数字底座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协同 [23]
从“人找桩”到“桩找人”移动储能机器人破解“挪车焦虑”
科技日报· 2025-07-18 09:14
产品介绍 - 大连坤达研发的坤达移动储能机器人首次亮相,提供"无感"充电服务,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式从"人找桩"向"桩找人"转变 [1] - 产品设计理念针对新能源车主的"挪车焦虑",实现"移动储能系统去找车",免去占位费烦恼 [3] - 产品搭载高安全性磷酸铁锂电池组,与物联网及云端智能管理平台深度融合,用户可通过App和小程序便捷使用 [3] 技术突破 - 公司突破能源管理与高负载移载两大技术壁垒,项目于2024年下半年正式启动 [2] - 在智慧能源系统方面,成功整合储能单元、功率变换单元、充放电单元及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BMS能显著优化充电效率、延长电池寿命 [2] - 在移载底盘系统方面,自主研发的底盘可安全承载1吨重量,打破市场上常见的"现成底盘+电池箱"简单拼装模式 [2] 市场前景 - 锂电池每瓦时单价从1元多大幅降至3毛多,预计后期还有下降空间,100千瓦时电池包的成本显著降低,移动储能方案的投资回报率变得更加清晰 [2] - 公司判断2025—2026年是市场临界点 [2] - 产品即将开始量产,定价区间预计在18万—22万元 [4] 合作与推广 - 公司已与大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达成深度合作意向 [4] - 下一代产品将集成自动导航和无人调度能力,未来还将依托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持续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 [4] 产品优势 - 通过高度集成化设计,显著缩小设备体积,在空间有限的停车场等复杂场景中游刃有余 [3] - 同步打造能源智能管理平台,借鉴共享单车的调度理念,智能调度移动储能机器人集群,动态配置充电资源 [3]
【科技日报】嫦娥六号样品或包含月球原始月壳成分
科技日报· 2025-07-18 09:03
研究背景与科学意义 - 月球正面和背面地质差异一直是未解之谜 科学家认为早期月球冷却时富含钙的斜长岩浮到表面形成原始月壳[1] - 美国阿波罗任务从月球正面带回的斜长岩样本存在代表性不足和空间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1] - 嫦娥六号样品取自月球背面阿波罗盆地 该区域经历多次撞击导致月壳较薄且地质物质混合复杂[1] 研究方法与发现 - 科研团队利用"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多波段成像仪数据 将嫦娥六号样品与月球岩石数据库及阿波罗样品比对[2] - 成功识别出51处纯斜长岩出露点 分布在阿波罗盆地北缘、南缘、盆底及中央峰环结构上[1][2] - 这些斜长岩纯度极高 主要暴露在较晚形成的撞击坑坑壁和中央峰区域[2] 嫦娥六号采样价值 - 着陆区周边撞击坑的溅射物质在采样点堆积厚度超过10厘米[2] - 采样极有可能获取来自月球最古老外壳的斜长岩碎片[2] - 样本可能同时包含原始月壳物质和来自月幔的低钙辉石[2] 学术贡献 - 研究结果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行星》[1] - 成果深化了对月球背面原始月壳分布规律的认识[2] - 为研究月球岩浆洋冷却过程及月壳-月幔演化机制提供关键科学参考[2]
浙江嘉兴:可再生能源精准供给智算中心
科技日报· 2025-07-18 09:00
绿电聚合供应模式 - 浙江嘉兴探索新能源就近供电、聚合交易、就地消纳的绿电聚合供应模式,通过算力负荷与新能源功率联合预测、算力负荷柔性控制等技术提升源荷协同水平,降低电网保障容量需求 [1] - 该模式制定电力—算力能碳跨网调节实施方案,促进数据中心应用绿电,解决用能和新能源消纳问题,并利用虚拟电厂平台聚合分布式储能等资源与电网互动 [1] 嘉兴智算中心发展 - 嘉兴聚力打造长三角智算中心,已构建5个1024智算集群,算力规模占浙江总规模的60% [1] - 平湖润泽国际信息港1—5月用电量同比增长297%,48%用电量来自就近消纳的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预计年底绿电占比超60% [1] 节能改造与虚拟电厂应用 -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为平湖润泽国际信息港定制水蓄冷系统改造方案,通过夜间蓄冷、白天放冷减少高峰用电负荷,全年供冷费用节省206万元 [2] - 信息港将可调节资源接入嘉兴虚拟电厂管理平台,预计2026年底总调节能力达28.3万千瓦 [2]
周尧:以虫治虫护麦田 学术正名扬国威
科技日报· 2025-07-18 09:00
中国昆虫学研究现状 - 中国昆虫种类估计15万种以上,已定名不足2.5万种,仅占17% [1] - 在已定名昆虫中,95%由外国人定名,中国人自己工作仅占5% [1] 周尧的学术贡献 - 推动中国昆虫定名比例从5%提升至95%成为毕生目标 [2] - 主编《中国蝶类志》收录1800余种中国蝴蝶,5000余幅彩色图片,首次建立中国蝴蝶分类系统 [5] - 发现372个昆虫新种,建立21个新亚目,采集40多万号昆虫标本 [6] 生物防治技术突破 - 开创"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法,利用寄生蜂控制小麦吸浆虫害 [4] - 该技术在黄河流域推广,拯救千万亩麦田 [4] 学术体系建设 - 1957年出版《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史(初稿)》,填补中国昆虫学史空白 [5] - 1979年创办《昆虫分类学报》,与66个国家180多种生物学期刊建立联系 [5] - 创建昆虫博物馆收藏150万号标本,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研究重镇 [6] 科研人才培养 - 1939年选择西北农学院任教,培养大批昆虫学人才 [3] - 建立"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个人捐赠50万元支持科研 [6]
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电厂新机组投产
科技日报· 2025-07-18 08:47
项目投产与技术突破 - 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电厂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于7月15日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并投入商业运营,为区域能源供给提供重要电力保障 [1] - 该机组实现百万千瓦机组"六个首次"技术突破,包括控制系统国产化、超低负荷运行、燃料快速切换、智能启停、废热回收及健康评估等关键领域 [1] - 机组在国内首次应用全国产核电分布式控制系统,支持35种智能计算、65种数据分析方法和20种机器学习算法,提升火电机组安全可靠性、经济运行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2] - 首次使用百万千瓦机组高效供热柔性回热技术,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提升50℃以上,每千瓦时电煤耗降低超过6克,电厂用电率下降约2个百分点 [2] 技术创新与性能提升 - 首次集成"多路分仓+储能粉仓"技术,煤种更换时间从几小时缩短到几分钟,制粉供粉时间从几分钟缩短到几秒钟,显著提升机组响应电网指令能力 [2] - 首次实现百万千瓦机组智能自动启停、首次运用热泵技术回收冷却系统废热、首次应用实时监测系统评估机组健康状态 [2] - 机组集成二次再热、宽负荷节能、智能发电等28项创新技术,配套建设城市污泥处理设施,实现污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3] 运营效益与环保贡献 - 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达160亿千瓦时,约占常州市全社会用电量的四分之一 [3] - 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5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4万吨,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并提高电力保供调峰能力 [3] - 机组凭借稳定出力特性和灵活调节能力,为电力保供和清洁能源消纳提供关键支撑 [1]
甘肃庆阳:大算力托举低空经济腾飞
科技日报· 2025-07-18 07:46
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 甘肃省庆阳市通过"设备+服务+人才"模式构建完整产业链,服务网络覆盖3省18县,累计无人机吊运起降达80万架次[1] - 庆阳低空经济产业基地已形成无人机生产链条闭环,入驻企业包括终端制造商、3D打印及数据线缆供应商,总投资额达57.5亿元[2] - 当地算力规模突破5万PFlops,使无人机研发周期从几个月缩短至两周,涡轮发动机参数迭代效率提升3倍[2] 行业应用场景 - 农业领域:无人机替代人工喷洒农药,解决效率与均匀度问题,庆阳自2019年启用首台农业无人机后已拓展至播种、施肥等环节[1] - 能源领域:无人机搭载红外设备每周完成300公里油气管网巡检,替代传统人工方式使作业风险降低90%,"空天地一体化"平台提升效率45%[3] - 工业制造:5G-A通感一体基站与中移凌云平台实现无人机轨迹实时监控,保障低空空域"可见可管可控"[2] 基础设施与人才建设 - 陇东学院与庆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已培养两批持证无人机驾驶员[3] - 当地加速推进空域分类划设和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算力支撑(5万PFlops)与5G通信技术融合[2][3] - 企业案例:甘肃万世盛公司通过数字化升级深化无人机应用,国网庆阳公司创新智能巡检数据融合系统[1][3]
智慧泊车行业迎来发展窗口期
科技日报· 2025-07-18 07:44
行业发展现状 - 智慧泊车行业已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规模化落地期,"无人值守"成为行业标配但面临同质化竞争与盈利困境 [1] - 成都宜泊信息科技落地全国首例车场云一体化自主代客泊车(AVP)示范场景,提出未来停车场应实现无人化以提升利用率和用户体验 [1] - 行业融资偏冷,但具备产业积淀且保持活力的企业面临窗口期,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1] 技术趋势与生态协同 - 人工智能是智慧泊车行业发展趋势,应用需超越技术层面,聚焦用户便利和服务提升 [1] - 行业未来方向包括生态协同,需政府牵头构建人、车、商业等生态融合 [1] 海外市场拓展 - 海外市场呈现分化态势,东南亚市场对中国智慧停车产品和技术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2] - 成都臻识科技指出东南亚市场为国内企业拓展海外提供了重要机遇窗口 [2] 停车场景的延展价值 - 智慧停车可成为连接文旅、传媒、安防等行业的重要节点,发挥高频刚需的流量入口作用 [2] - 跨界融合推动停车产业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性平台服务转型,创造新商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