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淮南特高压变电站高抗降噪改造工程投运
科技日报· 2025-07-21 08:31
针对该工程需求,今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高压部的指导下,结合华东地区高 湿热的服役环境,通过增强声振解耦吸声板降噪技术的通风散热能力、板材防腐能力、智能监测能力, 研制出一套适合高湿热地区的模块化可拆卸声振解耦吸声板,成功解决在运特高压电抗器高效降噪与运 维适应性、服役可靠性难以兼顾的技术难题,从根源上消除了在运设备噪声污染的隐患,实现了厂界噪 声达标。 该工程的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在高湿热环境下特高压电工装备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我 国南方湿热地区电力设备降噪改造树立了行业典范,推动了我国电工装备的低碳环保转型,也为平圩电 厂的电力送出、江浙地区的电力可靠供应提供了保障。 记者近日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获悉,淮南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淮芜Ⅰ线高抗降噪改造工程顺利投 运。该工程采用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声振解耦吸声板降噪技术,达成在运设备噪声降低15分贝 的降噪目标,在华东高湿热地区首次实现声振解耦技术示范应用,促进了特高压电抗器降噪技术的全新 迭代升级。 据了解,淮南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是"皖电东送"关键枢纽,肩负向上海、江苏等地稳定供电重任, 自建站已累计输电超30 ...
碲化镉玻璃:给房子穿上发电“外衣”
科技日报· 2025-07-21 07:35
产品技术 - 碲化镉发电玻璃在1.92平方米面积上可发电,室内光照条件下即可工作,室外效率更高[1] - 产品透光率可定制,最高透光率版本接近普通玻璃,适用于幕墙、屋顶、阳光房等场景[1] - 碲化镉膜层厚度仅3微米(头发丝直径1/25),需均匀镀在1.92平方米玻璃上,工艺复杂[2] - 自主研发生产装备使产品良品率超97%,膜层均匀性和转换效率达国际先进水平[2] 研发突破 - 攻克半导体材料掺杂、膜面晶体生长、激光处理等关键技术难题[2] - 推出轻质组件、海上光伏组件、双面发电玻璃等5大系列新产品[3] - 当前目标是将生产线产品转换效率提升至18%[3] 应用场景 - 产品兼具建材属性(防火/保温)与光伏特性(高转化效率/低衰减),适合建筑光伏一体化[2] - 已应用于湖北联投总部大楼幕墙,实现发电与遮阳功能结合[3] - 设计单位越来越多将发电玻璃纳入建筑设计方案[3] 行业定位 - 在光伏行业"内卷"背景下,通过"技术+场景"创新开辟差异化路径[1][3] - 与传统晶硅光伏形成场景互补,重点突破建筑一体化细分市场[3]
高端医疗技术越来越“亲民”
科技日报· 2025-07-21 07:34
基因测序技术 - 华大集团在链博会首发"从基因解码到智能诊断的创新产品矩阵",包括酒精代谢基因速测技术,20分钟可出报告 [1] - 自主研发"微测序"技术使基因检测像血糖血压检测一样便利,便携式测序仪已实现"上山下海,开箱即用" [1] - E25基因测序仪可在极端环境如珠穆朗玛峰、马里亚纳海沟稳定运行 [1] 便携医疗设备 - 华大智造推出仅275克的掌上超声设备,配备凸阵和线阵探头,支持实时成像及远程会诊 [2] - 设备集成智能辅助诊断功能,可自动测量、标注和分级病灶以降低漏诊率 [2] 企业战略与行业影响 - 华大智造作为中国基因测序设备"链主企业",拥有超3300个用户,覆盖科研及临床领域 [3] - 通过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和全产业链布局,公司推动高精尖技术在公共卫生及健康生活领域应用 [3] - 参加链博会旨在加强产业链协作韧性,加速生命科技落地 [3] 技术融合趋势 - 生命科学、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结合为健康问题提供更精准解决方案 [2] - 创新方向强调技术可及性,目标实现"人人能测基因、能存细胞、能调整菌群"的健康生态 [2]
超级充电桩真能缓解“充电焦虑”吗
科技日报· 2025-07-21 07:30
政策目标与行业规划 - 国家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到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目标超过10万台 [1] 大功率充电设施技术定义 - 大功率充电设施指单枪输出功率≥250千瓦的直流快充设备 行业领先超级充电桩功率可达600-1000千瓦 [1] - 超级充电桩核心目标是使电动车补能速度接近燃油车加油体验 [2] 性能对比与用户体验 - 超级充电桩充电5-15分钟可支持行驶200-600公里 普通慢充桩需5-10小时充满 [2] - 实测600千瓦超级充电桩最快实现"一秒一公里" 10分钟内充电80%以上 [3] - 高速公路网络覆盖大功率充电设施将显著缓解跨省长途旅行的里程焦虑 [3] 关键技术挑战 - 需基于1000-1500伏高电压平台技术 车辆电池与充电设备需同步支持高电压协议(GB/T 27930 2-2024) [4] - 大电流散热是核心难点 需解决充电枪线 连接器 电池包等部件的过热风险 [4] - 采用碳化硅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和液冷技术保障高功率下的安全运行 [5] 产业链协同需求 - 推广超级充电桩将倒逼电池技术在材料 结构设计 热管理等方面持续创新 [5]
时速400公里 中国高铁驶入“无人区”
科技日报· 2025-07-21 07:30
新一代高速动车组CR450技术突破 - 世界首款试验运行时速450公里、商业运营时速40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CR450已完成样车下线、型式试验、互联互通调试等研发工作,正在开展考核试验和性能验证[1] - 中国铁路已进入高铁科技创新"无人区",国铁集团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永磁牵引、气动减阻、短距离制动等难题,首次创建时速400公里动车组技术体系[1] 永磁牵引系统创新 - CR450动车组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永磁牵引系统,功率提升至额定功率的1.6倍[2] - 研发团队创造"三相主动短路防护技术",能在0.2秒内快速识别短路故障并自动切换成闭环回路[2] - 在福厦高铁线路上完成时速453公里单列运行和891公里双向交会试验,验证了永磁牵引系统的动力性和安全性[3] 气动减阻技术突破 - 时速提高50公里会导致阻力增加30%,能耗也随之增加[4] - 基于仿生学原理设计的新型车头可将运行阻力降低约2.6%[6] - 通过转向架区域包覆结构("穿裤子"方案)结合流线型车头、低阻力受电弓等措施,整体减阻达22%,使CR450在提速后能耗水平与CR400相当[6][7] 高速制动技术创新 - CR450设定在6500米内实现400公里时速降至零的制动目标[8] - 研发新型制动材料经历上百次试验,具备耐高温、抗变形、耐疲劳等特性[8] - 采用多阶黏着制动技术,通过数千次测试绘制出时速350-400公里制动工况下的黏着特性曲线,填补国际空白[9] - 通过减少头车和尾车制动盘数量并调整制动力分配,解决了制动散热难题[8]
智慧规划赋能 老房重获新生——“焕新城市·科技筑家”系列报道
科技日报· 2025-07-18 17:39
城市更新与旧房改造进展 - 2019年以来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 [1] - 城市更新过程中规划设计是施工基础,关乎建造质量和人文内涵 [1] 融合建模技术应用 - 倾斜摄影与点云融合建模技术可生成测量精度更高、纹理无缺失的三维实景模型 [2] - 地面激光扫描仪点云密度达1万点/平方米,能精细刻画传统建筑细节如木雕、石雕 [2] - 技术帮助居民直观查看房屋现状与翻新效果,提升设计沟通效率 [2] - 为智能家居系统安装布局提供精确数据支持,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化管理 [3] 三维可视化WebGIS平台 - 平台结合三维可视化与WebGIS技术,辅助设计人员直观分析地理空间数据 [4] - 在北京崇雍大街改造中实现"所见即所得"的虚拟场景设计 [4] - 居民可查询建筑材料、结构安全评估等属性数据,提高项目透明度 [5] 室内污染物模拟技术 - 模拟分析甲醛、苯、TVOC等污染物,优化空间布局与通风设计 [7] - 技术优势包括实时分析、降低检测成本、快速应对设计变更 [7] - 在北京通州区改造中锁定污染源分布,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7]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 提供沉浸式三维环境体验,减少设计与非专业人士沟通障碍 [8] - 在北京市延庆区改造中让居民直观体验设计成果并参与优化 [9] - 未来技术成本降低将推动更智能高效的建筑改造 [9]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
科技日报· 2025-07-18 10:10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概况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在郑州市开馆试运行 该遗址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到夏商王朝建立的全过程 [1] - 博物馆汇集了来自庙底沟 双槐树 青台等30余处重要遗址的千余件文物 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1] 遗址考古发现 - 遗址发现于1964年 面积约53万平方米 文化层堆积厚达12.5米 包含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 [2] - 遗址持续时间长达3300年(距今6800-3500年) 是其他古代遗址所不及的 [2] - 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保存完好 被称为5000多年前最豪华的"三室一厅" 保留着完整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墙壁 [2] 建筑技术发展 - 遗址显示先民从半地穴式走向地面建筑 "木骨整塑"结构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基本形制 [3] - 房屋采用木骨架 草拌泥筑墙 细泥抹光 大火烧制 具有冬暖夏凉 防潮防湿功能 [2] 彩陶文化成就 - 彩陶数量众多 形态各异 色彩绚丽 图案丰富 标志史前彩陶文化达到新高峰 [4] - 镇馆之宝白衣彩陶盆高15.7厘米 口径45.7厘米 通体施白釉 图案显示先民已掌握对称和均分概念 [4] - 彩陶上发现的星象图案表明6000多年前先民已开始"追星" 观象授时概念萌芽 [4] 文化价值与意义 - 遗址展示了从早期小型村落发展到具备环壕 城墙 功能分区的大型聚落 已具备早期城址特征 [3] - 博物馆为郑州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注入动能 成为溯源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窗口 [4]
精工铸就“火箭心” 创新育出工匠才——专访全国技术能手何小虎
科技日报· 2025-07-18 10:10
行业技术突破 - 将产品精度提升至0.02毫米,解决75项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难题,申请各类技术专利25项 [1] - 在非精密环境中实现微米级精度控制,首次试加工合格率达到100%,推翻原有工艺方案并优化加工流程 [3] - 提出"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标定参数法"两大新方法,技术方法推广应用于同类型产品加工 [3] 人才培养模式 - 工作室采用"师带徒""老带新"模式,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快速培养新人 [6] - 通过项目攻关和创意成果评比锻炼新人,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6] - 近两年完成20多项院级以上攻关课题,申请32项发明专利,培养出高技术水平的"95后""00后"人才 [7] 职业教育建议 - 职业教育应融入新质生产力内容,结合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形成教学案例 [8] - 扩大校企融合,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学习企业先进技术 [8] - 推广"双导师"培养模式,招收具有工程师和教师双重经历的人才 [8] 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 团队聚焦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化制造领域,重点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及人工智能融合应用 [5] - 在数字化制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传统制造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5]
西南大学原创话剧《袁隆平》上演
科技日报· 2025-07-18 09:33
话剧《袁隆平》首演及内容概述 - 西南大学原创话剧《袁隆平》近日在该校光大礼堂首演,该剧入选中国科协2025年"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剧目 [1] - 话剧以袁隆平院士真实事迹为依据,结合校史资源、档案史料及自传,经6轮打磨完成剧本创作 [1] - 演员团队由40余名西南大学在校学生与青年教师组成,经3轮面试从千余名报名者中选拔 [1] 话剧叙事结构与艺术表现 - 采用晚年袁隆平讲述的倒叙框架,通过11幕剧情串联其一生重要瞬间 [2] - 关键场景包括"土地会告诉你答案"(青年袁隆平受恩师启发突破学术桎梏)、"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与同学科技报国)、"一家人永远不分开"(保存三钵不育株)等 [2] - 通过沉浸式舞台艺术展现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初心、科研坚守及"做一粒好种子"的生命哲学 [1][2] 后续推广计划 - 西南大学拟启动"禾下梦·青年行"巡演计划,将在相关院校及社会场所演出 [2] - 采用"话剧+研讨""舞台+稻田"等创新形式开展公益演出,激励青年传承科学家精神 [2]
太阳系外“起点时刻”现象首次捕获
科技日报· 2025-07-18 09:20
天文观测突破 - 国际天文学家团队首次精准捕获太阳系外新生恒星及行星系统形成的"起点时刻"现象 [1] - 观测使用欧洲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望远镜和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 [1] - 发现第一批行星形成物质(刚开始凝固的高温矿物)的诞生 [1] HOPS-315系统特征 - 观测对象为围绕HOPS-315原恒星形成的行星系统 [1] - HOPS-315距离地球约1300光年 类似于新生的太阳 [1] - 该系统被致密气体和尘埃盘(原行星盘)包围 是新生行星的摇篮 [1] 行星形成机制 - 首次在原行星盘中观察到气态一氧化硅向固态结晶矿物转变的初始阶段 [2] - 发现固态结晶矿物与气态一氧化硅共存 表明凝固过程刚开始 [2] - 这些矿物只能在年轻恒星周围原始星盘极高温环境中凝结形成 [2] 研究意义 - 为研究太阳系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窗口 [1] - HOPS-315系统是目前已知最适合探索太阳系早期演化过程的系统之一 [2] - 开启了观察银河系中新生行星系统起源的全新视角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