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搜索文档
清华创客 批量南下深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3:33
清华系AI与机器人创业潮 - 截至2024年底"清华系"在科创板/北交所/港交所上市企业共97家,总市值3.8万亿元 [1] - 清华是全国培养AI创业者最多的高校,覆盖大模型、自动驾驶、AI芯片、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1] - 智谱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等AI明星企业创始团队均来自清华 [2] - 深圳是除北京外清华校友最多的城市,超60家"清华系"上市公司扎根深圳 [1] - 清华校友创办的硬科技独角兽有53家,深圳占比30%以上 [1][9] 清华系企业典型案例 - 智谱AI于2024年4月启动A股IPO辅导,成为国内"大模型六小虎"首家启动IPO企业 [1] - 卓世科技基于HealthGPT Core开发"小卓AI家医"产品,与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达成千万级别采购意向 [2] - 大寰机器人拥有超100项知识产权,其中40%为发明专利,核心技术已实现国产化 [4] - 零次方机器人发布Zerith-V0模型和Zerith-H1机器人,成为国内首家实现专项场景超长序列多任务连贯操作的企业 [5] - 密尔医疗为"清华系"基因测序公司提供国产化激光器,形成校友产业链协同 [7] 深圳机器人产业生态 - 截至2023年底深圳机器人企业达74032家,2024年新增14534家,同比增长39.64% [3] - 深圳涌现优必选、众擎机器人、智平方等"具身智能八大金刚"企业 [3] - 零次方机器人完成天使+和天使++轮亿元级融资,由水木基金、力合科创等"清华系"机构投资 [8] - 力合科创累计投资孵化企业4000多家,培育上市企业3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200多家 [8] 清华校友网络效应 - 2023年清华大学审议通过120个成果转化项目,涉及558项知识产权,总收入3.45亿元 [6] - 清华校友网络形成"技术深度-产业资源-资本赋能"的乘数效应 [8] - 力合科创通过校友组织获取创业项目,如助推零次方机器人入驻南山区"模力营"AI生态社区 [9] - 校友身份可缩短"两度空间"建立信任时间,促进产业资源互补 [7]
昔日行业标杆坠落:ST易事特财务造假遭重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3:19
公司股份回购 - 公司于2024年8月6日通过回购方案,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截至2025年8月5日实施完毕 [1] - 用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的回购股份为1682.66万股,总金额5497.33万元 [1] - 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的回购股份为1524.69万股,总金额5197.73万元 [1] 财务造假事件 - 2017年至2021年间,公司通过虚假贸易业务、融资性代采业务、代理业务及数据中心集成业务虚构经营业绩 [2] - 累计虚增营业收入40.74亿元,虚增营业成本35.25亿元,虚增利润总额3429万元 [2] - 2018-2019年造假情节突出,虚增营收占当年披露营收比例分别为27.78%和29.05% [2] 监管处罚措施 - 公司被处以800万元罚款,原实际控制人何思模被处以1000万元罚款并实施十年市场禁入 [3] - 另有十余名参与造假的高管同步受到处罚 [3] - 监管部门通过处罚举措释放严厉打击财务造假的信号 [3] 投资者索赔 - 2018年3月15日至2023年5月11日期间买入并在2023年5月12日卖出或仍持有公司股票的受损投资者可提出索赔 [3]
*ST金泰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监管问询函回复再次延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3:19
公司风险警示进展 - 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原因是2024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 [1] - 触发风险警示的依据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9.4条第(四)项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规定 [1] - 公司收到上海证监局下发的监管问询函(沪证监公司字[2025]134号),并已两次申请延期回复,最新计划于2025年8月12日前完成披露 [1] 投资者索赔信息 - 符合索赔条件的投资者包括三个时间段内交易*ST金泰股票且产生亏损的群体:2021年6月15日至2022年9月29日买入并在2022年9月30日后处置的投资者、2022年4月30日至2023年2月2日买入并在2023年2月3日后处置的投资者、2025年5月5日前买入并在2025年5月6日后处置的投资者 [2] - 索赔流程可通过指定第三方渠道(如微信tz315-wh)咨询专业金融法律团队 [2]
福能东方担保超阈值 曾因信披问题被立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3:19
公司担保情况 - 公司及子公司对外担保总额预计超过最近一年经审计归母净资产100% [1] - 对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单位担保金额预计超过公司最近一年经审计归母净资产50% [1] - 对合并报表外单位担保金额预计超过最近一年经审计归母净资产30% [1] - 预计未来一年内对外担保总额上限为人民币118,500万元 [1] 公司经营需求 - 公司或全资、控股子公司需提供对外担保以满足银行授信及日常经营需求 [1] - 银行授信形式包括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票据等 [1] 监管立案情况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 [1] - 立案告知书编号为证监立案字0062024033号 [1] 投资者索赔 - 在2024年12月6日(含当日)前买入且在2024年12月7日后卖出或仍持有股票的受损投资者可提出索赔 [2] - 索赔最终条件以法院认定为准 [2]
*ST富润虚增7亿营收如今黯然退市 受损股民可索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3:13
公司退市及财务造假事件 - 浙江富润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T富润)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市值不足5亿元于2025年4月正式退市 [1] - 公司全资子公司泰一指尚在2020年1月至2022年上半年通过"空转交易"虚构广告代理业务,累计虚增营业收入7.17亿元、营业成本7.16亿元 [1] - 2023年公司通过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减相关数据,但造假行为已导致2020-2022年多份财报存在严重虚假记载 [1] 监管处罚及责任追究 - 公司被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并罚款550万元 [1] - 时任董事长赵林中、副董事长江有归分别被处以250万元罚款 [1] - 时任董秘张玉兰、财务总监王燕各被罚70万元 [1] 财务风险及审计问题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15.96亿元中坏账准备高达14.49亿元,其中泰一指尚公司14.49亿元应收账款对应14.47亿元坏账准备 [2] - 审计机构无法核实账款性质及交易真实性,引发财务真实性质疑 [2] - 关联方通过泰一指尚公司供应商及投资公司违规占用资金,截至2024年底尚未归还 [2] 股价表现及退市过程 - 公司股价持续暴跌,2025年4月10日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市值低于5亿元触及退市条件 [2] - 上交所出具终止上市告知书并最终退市 [2] 投资者索赔情况 - 在2021年4月27日至2023年4月27日之间买入并在2023年4月28日之后卖出或仍持有*ST富润的投资者可能符合索赔条件 [3] - 已有多名投资者向法院起诉要求公司赔偿损失 [3]
国际金价震荡 金饰跌至988元/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3:12
黄金价格走势 - 8月11日国际金价震荡走低 跌近2.5% 创近三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 [1] - 8月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盘中创历史新高 达每盎司3534.1美元 [1] - 8月12日国际金价有所反弹 现货黄金报3351.11美元/盎司 涨0.28% [3] - 国内主要黄金品牌价格普遍下跌 日跌幅在-0.30%至-0.89%之间 [1] 市场影响因素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黄金将不会被征收关税 [2] - 此前市场担忧美国将对进口金条征收关税 刺激黄金期货价格上涨 [3] - 美国从7日开始对瑞士进口产品征收39%关税 瑞士黄金储备对国际期货市场交割有重要作用 [3] 全球黄金需求 - 2025年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达1249吨 同比增长3% [3] - 二季度全球金饰需求量同比下降14% 接近2020年低谷水平 [3] - 以价值计 全球金饰消费额依然上涨 [3] 机构观点 - 华源证券预计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将为黄金价格提供支撑 央行增储将形成强有力底部支撑 [3] - 华联期货认为黄金区间下轨或有支撑 预计9月美联储再次降息 四季度黄金或继续上攻 [4] - 长期看 美元走弱和全球政治经济不稳带来的央行购金将支撑黄金上涨 [4]
A股并购新图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开辟增长新航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2:55
康攀最后表示,总体来看,"并购六条"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推动A股并购市场在活跃度、模式创新与产 业导向等方面实现突破。随着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并购重组有望成为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实体企业提 质增效的重要引擎,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并购六条'为A股并购市场开启繁荣新阶段奠定基础。"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并购组执行总经理康攀近 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并购破局:存量时代的投退博弈"闭门研讨会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他认 为,当前并购市场呈现交易模式不断创新、科创并购持续活跃、强链补链的优质未盈利资产标的频现等 鲜明特点。随着各类创新交易模式的不断涌现,2025年下半年A股并购重组市场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明确提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产业整合支持力度、提升监 管包容度、提高支付灵活性与审核效率等要求,引发市场热烈反响。据官方信息统计,"并购六条"发布 后至2025年7月中旬,全市场新增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已达200单。在康攀看来,除了市场活跃度提 升,当前并购市场的四大特点也值得关注: 二是,地方国资版图完善。地方国资机构收购产业龙头企业 ...
对话印尼高等教育与科技部副部长:AI时代人才“长啥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2:48
展望未来,蒋黛兰认为,包括印尼在内的任何国家发展AI都离不开三件事:第一是知识,第二是投资,第三是基础设施。印尼 必须与中国、东盟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投资那些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印尼高等教育与科技部副部长蒋黛兰,吴斌摄) 印尼高等教育与科技部副部长蒋黛兰(Stella Christie)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能力基 本上有两种:第一种是培养大学里一代又一代人,让他们能够理解人工智能并对其进行评估;第二种是让他们掌握实用技能, 这些实用技能并非像编程那样,因为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更好了,而是要思考行业的需求,需要行业中与人工智能能力 相匹配的特定技能,这些技能将在就业市场中产生吸引力。 虽然蒋黛兰认为AI时代的人才要两种能力兼具,但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能够评估人工智能的人才。 在担任政府职务之前,蒋黛兰是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清华大学THBI儿童认知研究中心创始人、脑与智能实验室首 席研究员。作为印尼高等教育与科技部副部长,蒋黛兰的愿景包括改革高等教育、倡导人工智能素养,并通过促进应用科学作 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除 ...
中国债市要火?瑞银:第三波外资正赶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2:43
全球货币多元化与中国债券市场 - 全球货币多元化趋势推动外国投资者可能加大对中国债券市场的配置 [1] - 人民币债券市场可能迎来第三波流入浪潮 [1] - 美国预计9月降息,中美利差可能收窄,中国债券市场因与发达市场相关性低而具备分散化配置价值 [1] 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与占比 - 外资持有中国境内债券规模从2018年3月的约2000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3月的6000亿美元 [1] - 截至2025年3月,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占比仅为2.3%,仍处于低配状态 [1] - 外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时间较短,2016年推出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直接投资计划后才大规模进入 [2] 中国债券市场的结构与外资配置倾向 - 中国债券市场中利率债占比约62.3%,信用债占比约37.7% [2] - 利率债主要由中央、地方政府及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构成,信用债包括国企和非国企发行的信用债券 [2] - 外资当前主要配置利率债(如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和银行大额存单),信用债配置仍有待发展 [2] 外资对银行NCD的配置趋势 - 近两年外资明显加大对银行大额存单(NCD)的配置力度 [2] - 利率水平下降后,银行存单相对于利率债在收益率上仍具一定优势 [2] - 外资正积极研究中国信用债市场,未来可能增加配置 [2]
日经指数突破42700点创新高 后续或受日元、财政扩张等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2:43
股市表现 - 东京股市两大股指高开并创历史新高 日经225指数涨2.15%或897.69点至42718.17点 东证指数涨1.39%至3066.37点[1] - 科技股和银行股领涨 软银集团上涨6.92% 瑞穗金融集团上涨3.32%[2] - 东证指数突破3000点大关 日经225指数刷新历史收盘高位[3] 上涨驱动因素 - 日元走弱及美国关税担忧缓解刺激资金加速流入日本市场[2] - 美日贸易谈判进展降低经贸摩擦风险 利好汽车、芯片及电子行业出口[3] - 日本企业盈利稳健 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状况良好 半数非金融公司持有净现金头寸且负债低于全球均值[3][4] - 企业治理优化措施提升吸引力 包括提高股东权益回报率、增加股票回购和分红率[3] - 海外资金连续14周净买入日本股票 巴菲特增持产生示范效应[3] 资金流向逻辑 - 全球投资者进行资产再平衡 因美股可能出现调整而转向估值合理的日本市场[2][4] - 套息交易活跃 国际投资者通过发行日元债券投资日股获取汇差与股票收益双重回报[4] - 日本股市存在补涨需求 当前涨幅低于美国和德国等主要发达市场[4] 机构观点与预测 - 高盛将东证指数12个月目标从3000点上调至3200点 花旗预估日经225指数年底目标为45000点[6] - 日本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提供流动性支持 但债务可持续性担忧或加剧国债波动[5] - 潜在风险包括日元快速升值导致套息交易平仓 以及贸易政策反复可能影响市场稳定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