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

搜索文档
中国移动面临"天花板":流量红利消退,下一步怎么办?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19:34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5438亿元同比下滑0.5%创近六年首次负增长 [1] - 归母净利润842亿元同比增长5.0%但增速持续放缓(2024年同期5.29% 2023年8.39% 2022年19.87%) [1] - 个人市场收入2447亿元同比下降4.1%移动ARPU值降至49.5元同比下滑3% [3] - 家庭市场收入750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较上年同期(7.5%)放缓 [4] - 政企业务收入1182亿元同比增长5.6%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升至25.3% [4] - 新兴市场收入290.77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国际业务收入139.72亿元同比增长18.4% [4] 业务板块分析 - 无线上网业务收入1955亿元(占总营收36%)同比下滑4.7% [2] - 语音业务收入342亿元同比下降5.7% [2] - 短彩信业务收入161亿元同比微降0.7% [2] - 有线宽带业务收入686亿元同比增长8.9% [2] - 应用及信息服务收入1367亿元同比增长5.9% [2] - 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72亿元同比增长17.0% [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全国电信业务收入9055亿元同比增速1%较去年同期3%大幅收窄 [2] - 传统通信需求渐趋饱和人口红利消退话音短信持续负增长流量增长平稳 [1] - 移动客户总数突破10亿大关(10.05亿户)但净增客户仅56万户 [3] 战略发展方向 - 重点布局AI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硅基个体 [4] - 推动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激发算力数据等共性需求 [4] - 构建碳硅深度协同创新生态开发软硬一体新产品开辟智能经济新赛道 [4] - 新型信息服务(如人工智能)处于培养发展阶段规模体量仍较小 [1]
借鉴国际经验,六方面构建我国离岸人民币市场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19:32
日本离岸金融成功经验 - 日本离岸金融核心在于"藏于无形却赋能全局"的制度设计,通过离岸市场与海外投资协同夯实金融竞争力 [1] - 1998年日本修订《外汇及外国贸易法》废除外汇管制残余条款,使日元成为自由兑换货币,离岸与在岸市场利率联动性增强(利差收窄至5个基点以内) [1] - 离岸金融市场支撑日元国际化三大职能:投资职能孵化器、支付职能放大器、储备货币铺路石 [2] 南美隐形日元经济圈运作 - 日本通过离岸金融+产业投资协同,在南美(巴西、阿根廷)形成"日元-南美"资金闭环,2023年日资在巴西存量达780亿美元 [2] - 巴西建立制度化利润汇回机制实现合规性与效率性双重目标,阿根廷通过离岸节点串联突破外汇管制 [2] - 南美隐形经济圈将局部区域嵌入日元经济圈,统计上归为"第三国再投资"但功能上放大日元国际化 [3] 日本低调策略的多重红利 - 宏观层面:离岸市场低调运作为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压力提供缓冲,对冲短期投机并稳定外汇储备 [3] - 微观层面:降低南美日企融资成本(平均减少1.5-2个百分点)、控制汇率风险、提升税务效率 [3] - 地缘层面:避免被贴上"金融殖民"标签,减少国际舆论压力并增强抗危机韧性 [3] 对中国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启示 - 需从政策驱动转向制度/市场驱动,建立"服务实体经济-支撑本币国际化-抵御外部冲击"闭环 [4] - 实体锚定:在上海自贸区等试点"离岸账户+产业联动",设立人民币实体标贴制度并搭建跨境大数据核验平台 [5] - 本币循环:在上海/海南打造人民币-外汇双向资金池,构建离岸央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安全资产体系 [6] 风险隔离与制度建设 - 利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实现离岸资金"可穿透、可隔离、可熔断",建立逆周期因子动态调节跨境流动 [6] - 税制中性:实行与在岸一致税率+极简流程+快速仲裁,引入预先裁定机制降低企业合规不确定性 [7] - 法治层面设立离岸人民币国际仲裁中心,生态层面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并复制"离岸节点串联"模式 [7] 渐进实施路径 - 优先完善自贸区基础制度而非打造国际标杆,逐步缩小CNH Hibor与Shibor利差(当前约30-50基点) [8][9] - 借鉴日本离岸-在岸利率联动经验,通过沙盘推演建立离岸人民币运行指数监测流动性缺口等指标 [6][9]
中国移动面临“天花板”:流量红利消退,下一步怎么办?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19:3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达9055亿元 同比增速仅为1% 较去年同期3%的增幅大幅收窄 行业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2] - 运营商传统通信需求渐趋饱和 人口红利消退 话音、短信持续负增长 流量增长趋于平稳 [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438亿元 同比下滑0.5% 创近六年来首次营收负增长纪录 [1] - 归母净利润842亿元 同比增长5.0% 但增速持续放缓 较2024年同期5.29%、2023年8.39%、2022年19.87%明显下降 [1] - 主营业务收入4669.89亿元 其他业务收入767.8亿元 销售产品收入同比下滑7.7% [3] 业务板块分析 传统业务 - 无线上网业务收入1955亿元(占总营收36%)同比下滑4.7% 流量红利见顶 [2] - 语音业务收入342亿元 同比下降5.7% 短彩信业务收入161亿元 同比微降0.7% [2] - 个人市场收入2447亿元 同比下降4.1% 移动ARPU值降至49.5元 同比下滑3% [3] 新兴业务 - 有线宽带业务收入686亿元 同比增长8.9% 但增速较上年同期7.5%进一步放缓 [2][4] - 应用及信息服务收入1367亿元 同比增长5.9% [2] - 政企业务收入1182亿元 同比增长5.6%(占主营业务25.3%)增速较上年同期7.3%回落 [4] - 新兴市场收入290.77亿元 同比增长9.3% 其中国际业务收入139.72亿元 同比增长18.4% [4] 战略布局方向 - 重点发展AI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硅基个体相关业务 [4] - 推动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融合 挖掘算力、数据需求 [4] - 布局碳硅协同创新生态 开拓百亿级、千亿级智能经济新赛道 [4] - 股权投资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达72亿元 同比增长17.0% [4]
闭店率超20%!煌上煌半年减少762家店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19:27
业绩表现 -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9.84亿元,同比下降7.19% [1] - 归母净利润7692万元,同比增长26.9% [1] - 2021年—2025年中期营收分别为14.07亿元、11.82亿元、11.47亿元、10.6亿元、9.84亿元,五年累计降幅达30% [2] 营收下降原因 - 消费场景变化导致老店单店收入持续同比下降 [4] - 门店拓展不达预期,门店数量出现负增长 [4] - 肉制品加工业务同比下降11.65%,米制品业务同比下降1.36% [4] 门店情况 - 截至6月30日,公司拥有2898家专卖店,较2024年末净减少762家,闭店率超过20% [4] - 直营门店从241家减少至194家,加盟店从3419家缩减至2704家 [4] - 2020年底专卖店数量曾达到4627家,四年半累计缩减1729家 [5] 利润增长原因 - 原材料成本下降带来毛利提升 [6]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7.38%,促销宣传费从6380万元缩减至3902万元 [6] 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 2025年营收目标21亿元,上半年完成率46.86% [6] - 2025年净利润目标1.45亿元,上半年完成率53.05% [6] 转型尝试 - 公司曾计划收购广东一家休闲食品企业以切入零食赛道,但最终未成行 [7]
众泰汽车:司法拍卖3.84亿股公司股票,其中196.45万股已成交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16:08
股权结构变动 - 控股股东江苏深商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11.58亿股 占总股本比例22.96% [1] - 江苏深商及其一致行动人原计划被司法拍卖3.84亿股公司股票 占总股本比例7.61% [1] - 司法拍卖结果中196.45万股(占总股本0.04%)已完成一拍成交 剩余3.82亿股(占总股本7.57%)一拍流拍 [1]
规模破万亿元!银行发行“二永债”须警惕这项风险→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15:58
今年以来,银行对于"二永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发行热情不减。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截至8月7日,银行发行"二永债"总额已超万亿元。仅7月内,发行规模便 激增超2000亿元。与此同时,银行间发行情况出现分化:大行发行规模占据"半壁江山",而中小银行成 为"二永债"发行数量的主力。 受访专家指出,"二永债"发行加速本质上源于银行对补充资本金的需求增大。全国性银行在资本充足率 和风险管控上表现更好,且受益于特别国债注资,资本补充需求得到缓解;中小银行则更看重"二永 债"的便利性。需要注意的是,中小银行发行"二永债"不是一劳永逸,应警惕资本补充后劲不足的风 险。 "二永债"发行加速 8月7日,又一笔总额为30亿元、由贵州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成功落地。记者梳理Choice数据发现,今 年已有47家银行合计发行"二永债"69只,发行总额达到10464.60亿元,突破了万亿大关。 事实上,自今年二季度以来,银行发行"二永债"的节奏骤然加快。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季度,商业银行分别发行"二永债"9只、43只,总额分别达到1738.60亿元和6387 亿元。进入下半年,银行对"二永债"的热情依旧不减。记者注意到,仅7 ...
全部正收益!量化私募为何脱颖而出?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15:52
今年以来,A股整体呈现震荡上行趋势,多个板块轮番上涨,市场信心逐步回暖。在这样的背景下,多 家百亿私募业绩表现出色,尤其是量化私募。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今年以来有业绩展示的36家百亿量化私募平均收益为18.92%,并且 全部实现正收益,其中,有15家收益在10%—20%之间,14家收益在20%—30%之间,3家收益超30%。 百亿量化私募的业绩表现要明显好于百亿主观私募。在42家收益超10%的百亿私募中,有32家百亿量化 私募、9家百亿主观私募、1家百亿混合私募。 受访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今年量化策略超额收益显著,主要源于市场环境、策略特性及政策 驱动的综合作用。量化交易占比稳步提升会是一个比较明确的长期趋势。 量化"压倒"主观 DeepSeek在年初横空出世后,量化一词开始"出圈",投资者对量化投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百亿量化私 募的数量正在持续扩容。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百亿私募共有90家,其中,百亿量化私募有44家,占总量的近 49%;百亿主观私募有39家,占总量的43.33%。量化和主观私募是目前百亿私募市场中的主力军。 从7月份的私募规模变动来看,据排排网数据,有3家 ...
年内募资超160亿!消金公司为何加速发行金融债?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15:52
行业融资趋势 - 消费金融公司金融债发行呈现升温态势 年内已有8家消金公司累计发行13期金融债券 募资总规模达161亿元 [1][3] - 票面利率呈现逐步下滑趋势 从最高的海尔消金2.2%降至最低的宁银消金1.65% 普遍低于2% [3] - 政策层面持续助力 2023年10月简化债券发行程序 2025年6月明确支持消金公司发行金融债券 [5] 头部机构动态 - 蚂蚁消金发行首期20亿元金融债券 期限3年 票面利率1.9% 获批未来两年内不超过150亿元发行额度 [2] - 马上消金发行规模最大 年内发行3期合计30亿元 中银消金 宁银消金和杭银消金各发行2期 合计均为25亿元 [3] - 所有发行机构债券评级和主体评级均为AAA级 显示行业头部机构信用资质优良 [4] 融资结构优化 - 金融债相比同业借款和资产证券化具有负债周期长 融资成本低 流动性好 受认可度高等优势 [5] - 发行期限普遍三到五年 能有效补充低成本长期负债 缓解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 [6] - 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来源有助于支撑业务可持续发展 优化负债结构 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 [6][7] 政策支持导向 - 国家鼓励消金公司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投放 [2] - 金融监管部门通过简化程序为机构发债提供便利 非资本类债券发行从审批制改为事后报告制 [5] - 支持符合条件的消金公司发行金融债券 扩大消费信贷规模 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5][6]
大″汽″″皖″成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15:47
行业格局变化 - 2025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超越广东成为全国第一 实现历史性突破 [1] -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 占全省汽车总产量47.2% 领先第二名广东近30万辆 [1][3] - 统计口径调整(由"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是直接触发因素 比亚迪合肥基地产量划归安徽 [3] 产业集群优势 - 安徽实现全链协同产业布局 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等环节 具备不出省造整车能力 [3] - 汇聚7家整车企业包括奇瑞、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等 配套规上零部件企业超3000家 后市场企业1700余家 [5] - 合肥形成多元化造车矩阵 覆盖6家整车企业及数百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格局 [6] 区域协同发展 - 芜湖2024年贡献全省46.2%汽车产量和80%汽车出口 奇瑞上半年出口55.03万辆蝉联中国品牌第一 [8] - 马鞍山聚焦商用车领域形成338家企业集群 以汉马科技为龙头配套蜂巢新能源等核心零部件企业 [8] - 滁州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 宣城专注电机及轻量化材料 安庆突破三电系统 池州发展镁铝轻合金等三大领域 [9] 产能与出口表现 - 比亚迪合肥基地2024年产量95万辆 占安徽新能源产量56.4% 三期完工后年产能将达132万辆 [3] - 2024年安徽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 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2025年前5个月保持领先优势 [8] - 奇瑞2023年出口超百万辆 2024年上半年出口55.03万辆 产品覆盖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 [8]
公募开始变更基准了 这一调整有多重要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15:19
证监会行动方案推动业绩基准调整 - 证监会5月7日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并纳入考核评价制度 [1][2] - 行动方案将业绩比较基准与基金公司收入及基金经理薪酬考核挂钩 推行浮动管理费模式及绩效薪酬调整机制 [6] 基金公司基准调整动态 - 浦银安盛基金5月9日率先调整3只债券基金业绩基准 包括稳健增利债券、悦享30天持有期债券和双债增强债券 [3] - 易方达基金表示将增加发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率主动权益基金 并加强投资者教育 [4] - 其他基金公司也在考虑调整旗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部分因早期设计不够严谨或指数市场发展需更合适基准 [4][7] 行业业绩偏离现状 - 超150只主动股票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跑输业绩比较基准20%以上(截至5月9日) [5] - 超1400只混合型基金同期跑输业绩比较基准20%以上 混合型基金偏离现象更明显 [5] - 偏离原因包括防御性资产配置缺口、投资纪律执行缺位(持仓与策略匹配度不足60%)及过度交易行为 [5] 基准调整的作用与影响 - 通过多因子动态调整机制使基准更精准反映组合风险收益特征 避免传统单一基准滞后性问题 [2][6] - 设置行业配置阈值与风险预算框架 从制度层面防范风格漂移 确保投资行为与产品定位一致性 [2][6] - 促使基金投研团队注重可持续超额收益创造能力 而非短期排名博弈 [2][6] 投资者需知 - 公募基金绝大多数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是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 即使变更基准仍存在净值波动风险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