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搜索文档
数字金融如何赋能新型工业化战略?
金融时报· 2025-09-04 18:16
核心观点 - 数字金融通过科技创新重构传统金融业态 有效解决制造业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信用评估难 服务效率低等痛点问题 推动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升级 深化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 助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和金融强国[1] 科技赋能路径 - 技术研发期推广研发贷加知识产权证券化组合工具 建立以专利价值评估为核心的风控模型 允许企业以未来专利收益权作为偿债保障 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让利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领域[2] - 成果转化期深化科技产业金融专项 建设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平台 整合技术专利 中试基地资源与投资机构信息 实施投融资路演机制缩短产学研对接周期[2] - 产业化推广期利用区块链记录设备运行数据动态调整保费率 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云平台 提供IPO进程追踪 合规自检 投资人匹配等全流程服务 加速企业登陆科创板 北交所[2] 产业链赋能路径 - 数据信用维度通过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构建核心企业应付账款电子凭证系统 实现应收账款不可篡改 可拆分 可追溯流转 使信用资源穿透至多级供应商 探索试点供应链票据平台运营 允许链上企业凭真实贸易背景签发电子票据 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贴现降低票据融资摩擦成本[3] - 物的信用维度推动建设物联网赋能的智能监管仓网络 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对钢材 化工原料等动产质押物实施全生命周期监控 生成实时映射物理库存的数字孪生模型 联动动产质押登记政务系统实现质押物权属的司法瞬时确权与违约处置证据链固化[3] - 交易信用维度基于产业链数字图谱识别企业间贸易关联强度 对高频稳定交易的中小企业集群给予动态化链式授信额度 依据历史订单数据流自动调整融资规模 实现仓单生成 估值 质押 预警的全流程数字化 配套建立财政金融产业三级风险缓释架构[3] 区域赋能路径 - 面向中西部产业承接区创新飞地经济金融支持模式 开发产能转移贷产品 通过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调取企业历史经营数据 与迁入地厂房建设进度 设备安装物联网数据智能匹配提供中长期限结构化贷款 设立省级产能置换担保基金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残值评估与技术折旧测算[4] - 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端推行定制化银团服务 基于产业集群关键企业关联度 技术扩散半径 创新协同指数等指标进行智能诊断画像 研发一链一策服务工具包 运用基建贷加设备租赁加订单贷等组合金融工具 将园区标准厂房 研发中心等资产证券化[4] - 跨境维度搭建跨境产业金融数字平台 整合海关报关数据 外汇收付流水 出口退税凭证等多源信息生成企业跨境贸易信用白名单 提供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服务实现集团内跨境调拨额度自动扩容 深化区块链加贸易融资试点通过智能合约触发出口票据即时贴现 联动汇率避险工具提供融资加锁汇一站式方案 探索跨境数据资产质押创新允许企业凭海外专利许可费 国际订单池等跨境数据资产增信融资[4]
这家公司股权拟被拍卖!起拍价为评估价的七折!
金融时报· 2025-09-04 17:06
股权拍卖信息 - 民生人寿705万股股份将于9月25日公开拍卖 起拍价1277.95万元 每股约1.8元 评估价1825.64万元 起拍价为评估价的70% [1] - 被拍卖股份占总股本0.12% 由湖南前进投资有限公司持有 目前处于冻结状态 [1] - 拍卖原因为湖南前进未履行偿付4071.64万元及利息的义务 由深圳市福田区法院强制执行 所得款项将用于清偿债务 [1] - 该笔股权曾于2021年4月流拍 当时评估价1513.64万元 起拍价1059.55万元 因无人出价失败 [1] 行业背景分析 - 中小险企股权交易遇冷 主要源于行业竞争加剧与盈利前景承压 [2] - 部分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股东关联交易风险或历史遗留问题使潜在买方持谨慎态度 [2] 公司基本情况 - 民生人寿是我国第一家由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全国性寿险公司 2003年6月开业 [2] - 公司注册资本金60亿元 总部位于上海 [2] - 持股比例超5%的股东共6家:万向控股37.32% 浙灵科技17.59% 山西建龙13.15% 江西汇仁6.99% 上海冠鼎泽6.52% 中色股份6.17% [2] 其他相关交易 - 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计划于7月21日拍卖其持有的前海财险20%股权 截至发稿交易尚未完成 [1]
保险业交出稳中有进“周年答卷”
金融时报· 2025-09-04 16:41
核心观点 - 新"国十条"政策实施一周年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在资产规模、保费收入、赔付支出等核心指标实现稳步增长 服务民生保障和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并通过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能 [1][2][12] 行业整体表现 - 保险业总资产达39.22万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9.2% [2] - 资金运用余额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2] - 原保费收入3.74万亿元 同比增长5.3% 其中人身险公司2.77万亿元增5.4% 财产险公司9645亿元增5.1% [2]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增速快于保费增长 [2] 民生保障服务 - 巨灾保险为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风险保障 覆盖20多个省份试点 [3] - 2025年汛期支付极端强降雨灾害赔款20.5亿元 [3] - 商业健康险2024年赔付支出4052亿元 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余额超2.5万亿元 [4] - "沪惠保"累计赔付超22亿元 单人最高赔付超300万元 [4] - "深圳惠民保"参保人数达615.9万人 累计赔付近38万人次 [4] - 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近1.9亿人 累计筹资超千亿元 支出逾850亿元 [5] - 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达329只 [5] - 中国人寿积累商业保险年金责任准备金近4万亿元 [5] - 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85个城市 [5] 实体经济服务 - 中国人保2025年上半年为科技活动提供保险保障近24万亿元 [6] - 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联合设立鸿鹄基金总规模925亿元 [6] - 人保财险绿色保险风险保障126.35万亿元 同比增长23.9% [7] - 太保产险绿色保险保费收入占比超30% 同比增速13.03% [7] - 新华保险服务实体经济投资余额突破1.21万亿元 [8] - "五篇大文章"投资余额近1500亿元 同比增长54% [8] 行业深化改革 - 2025年上半年新推分红险产品259款 占寿险新产品总量33% [11] - 太平人寿长险首年期缴保费中分红险占比87.1% 新单长险分红险占比91.3% [11] -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法人数量从2019年2642家降至2024年2539家 [11] - 吉林省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注销62家 机构总数较年初下降11.7% [11] - 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10]
六大行员工队伍,有新变化!
金融时报· 2025-09-04 15:57
六大行员工总数及结构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 六大行在职员工总数(含劳务派遣)达182.6万人 [1] - 农业银行为员工规模最大银行 员工总数44.51万人 其中境外机构836人 综合化经营子公司及村镇银行7145人 [1] - 工商银行员工总数40.84万人 境内控股子公司10554人 境外机构15537人 [1] - 中国银行员工31.05万人 建设银行员工37.31万人 均超30万规模 [1] - 交通银行员工9.52万人(六大行最低) 邮储银行19.38万人(含合同制员工179282人及劳务派遣1449人) [2] 员工数量同比变化趋势 - 对比2023年末数据 六大行员工总数从185.29万人下降至182.6万人 减少约2.69万人 [2] - 2023年末具体基数:工商银行41.52万人 农业银行45.47万人 中国银行31.28万人 建设银行37.68万人 交通银行9.57万人 邮储银行19.76万人 [2] 金融科技人才结构性调整 - 六大行科技领域员工数量持续增长 2024年末科技人员总数首次突破10万人 [2] - 2026届校招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型人才 数智化人才需求迅速扩大 [2] - 金融科技对基础岗位形成替代效应 科技型人才占比逐渐提升 [1] 人力资源战略方向 - 多家银行强调加强基层员工培养 推动薪酬资源向基层倾斜 [2] - 工商银行明确优化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薪酬机制 加强资源向基层员工倾斜 [3] - 农业银行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县域青年英才选拔 倾斜配置县域薪酬资源 [3] 员工地域分布特征 - 农业银行西部地区在岗员工115,843人 占比26% 为所有地域中最高 [3]
事关社保基金!税收利好政策来了→
金融时报· 2025-09-04 14:23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与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 明确四项支持划转充实社保基金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运作管理的税收优惠政策 [1][2] 税收优惠具体措施 - 承接主体运用划转资产投资过程中 贷款服务利息及利息性质收入、金融商品转让收入免征增值税 [2][6] - 转让划转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投资取得的收入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 [2][7] - 承接主体转让划转的非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免征印花税 [2][7] - 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及现金收益买卖证券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实行先征后返 [2][7] 政策实施效果 - 税收优惠显著提高投资回报率 增强承接主体投资动力 [4] - 降低试错成本 鼓励从低风险资产转向权益类资产、REITs及跨境投资等多元化配置 [4] - 买卖股票债券不再缴纳6%增值税 证券交易印花税0.1%后期可退还 [6][7] - 政策推动社保基金从静态积累转向动态增值 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资金 [6][9] 社保基金运作背景 - 承接主体包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省级国有独资公司 [5] - 截至2024年底划转国有股权账面价值2.1万亿元 2024年度收取分红264.22亿元 累计分红1116.06亿元 [5] - 2017年方案要求划转10%国有股权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2024年办法拓宽现金收益投资范围 [8] - 全国划转工作基本完成 多数承接主体已过禁售期 分红规模逐年增加 [8]
走遍大好河山 探访抗战旧址
金融时报· 2025-09-04 14:08
抗战历史事件 - 九一八事变于1931年9月18日爆发 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揭开 [2] - 七七事变于1937年7月7日发生 是中国全面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起点 [3] - 淞沪抗战包括1932年一·二八战役和1937年八一三会战 后者持续三个月并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4] - 平型关大捷于1937年9月25日取得 是八路军首次对日军的重大胜利 歼灭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5][6] - 忻口战役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进行 历时23天歼灭日军两万余人 [7][8] - 台儿庄战役于1938年初持续一个月 歼敌万余人 是抗战初期重大胜利 [9][10] - 百团大战于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展开 历时5个月 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12][13] - 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签署投降书 9月9日举行中国战区投降仪式 [16] 抗战纪念设施 - 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共294处 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共1128名 [1] - "十四五"期间完成15个抗战纪念馆新建改扩建和68个展陈提升 年均举办抗战主题展览500余个 年参观人次超6000万 [1] -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沈阳 建于1991年 [2]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北京卢沟桥宛平城 [3] -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位于宝山区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 [4] - 平型关战役遗址位于山西灵丘县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 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纪念馆位于山西武乡县 [6] - 忻口战役遗址位于山西忻州市 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位于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区 [10] - 新四军纪念馆位于江苏盐城市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安徽泾县 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 百团大战纪念碑和纪念馆位于山西阳泉市狮脑山 分别建于1987年和1995年 [14][15]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位于湖南芷江县 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位于南京 [16] 红色金融体系 - 陕甘宁边区银行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成立 是中国人民银行前身之一 其旧址位于延安南关市场沟 1991年建成中国第一座银行纪念馆 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 - 晋察冀边区银行于1938年2月18日成立 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建立和发行货币的银行 为中国人民银行前身之一 其筹备处旧址博物馆位于河北安国市 2022年7月4日开馆 [18][19] - 冀南银行于1939年9月成立 发行冀南银行币作为边区本位币 其小寨旧址位于山西黎城县 冀南银行博物馆位于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内2022年7月1日开馆 冀南银行纪念馆位于邯郸邯银大厦 [20][21][22] - 北海银行1938年成立于山东掖县 建立以"北海币"为本位币的独立货币体系 其鲁南印钞厂旧址位于山东平邑县 北海银行纪念馆位于临沂兰山区 工商银行烟台莱州支行设有北海银行展览 [23][24][25][26] - 西北农民银行由晋绥边区于1940年5月成立 前身为1937年11月成立的兴县农民银行 通过发行货币和支持生产建设保障根据地经济 其旧址位于山西兴县蔡家崖乡 [27][28] - 浙东银行于1945年4月成立 发行抗币开展对敌经济斗争 总行设于余姚市横坎头村 1945年9月完成使命并回收抗币 [29][30] - 新四军江南银行于1945年5月在浙江长兴成立 发行江南银行币流通不足五个月 其旧址位于湖州长兴县 镇江红色金融钱币专题博物馆系统展示新四军十大银行货币发行历史 [31][32]
聚焦主业 实现经营稳健向好
金融时报· 2025-09-04 13:22
财务业绩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资产总额达1.68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62% [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股东净利润22.81亿元 同比增长5.78% [2] -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总资产9382.29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51% [3] - 不良资产经营收入总额184.91亿元 同比增长0.30% [3] 主营业务发展 - 母公司新增投放和现金回收实现双增长 新增投放创近5年最好水平 [3] - 新增投放其他不良资产业务304.15亿元 同比增长88.19% [4] - 能源及基础产业结构调整领域新增投放占比32.7% [4] - 不动产风险化解领域新增投放占比17.8% [4] - 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领域新增投放占比21.5% [4] - 央地国企改革提升领域新增投放占比27.8% [4] 金融风险化解 - 新增收购金融不良债权资产255.06亿元 同比增长56.80% [5] - 新增收购个贷不良资产34.2万户 涉及本金47亿元 [5] - 收购54家地方中小银行不良债权本息近600亿元 同比增长85.4% [6] - 落地房地产风险化解项目19个 投入资金54亿元 [6] - 实现保交房1.4万套 带动货值超757亿元项目复工复产 [6] - 搭建4只房地产纾困基金支持重点项目化险 [6] 实体经济服务 - 与民企500强客户新增合作125亿元 [7] - 助力30家民营企业降杠杆、盘活存量、并购重组 [7] - 科技金融业务新增投放超200亿元 [8] - 子公司普惠金融投入资金超63亿元 [8] - 累计推介资产信息超6000项 推介资产金额超9000亿元 [8] 战略领域布局 - 支持医疗大健康、通信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8] - 加大对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支持力度 [8] -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8] - 支持银发经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8] - 持续推进"数字信达"建设 深化AI应用赋能 [8]
全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9-04 13:21
核心观点 -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5年累计新增投放制造业项目122个 投资金额超450亿元 积极支持制造强国建设[1] 金融支持力度 - 近5年累计新增投放制造业项目122个 投资金额超450亿元[1] - 灵活运用不良资产收购 市场化债转股等业务模式 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2] - 通过"不良资产收购+实质性重组"模式帮助无人机企业重要股东缓解阶段性财务危机[2] - 2025年5月参与赛力斯汽车增资扩股 支持新能源车企发展[3] - 设立专项基金参与中创新航增资 定向偿还企业对外金融负债[3] 企业纾困案例 - 纾困无人机头部科技企业 避免企业股权价格贬损 维护股权结构稳定[2] - 参与赛力斯汽车增资扩股 支持企业壮大资本实力 控制资产负债率[3] - 参与中创新航市场化债转股 助力企业降低负债率 加快创新发展[3] - 参与中利集团破产重整 帮助企业卸下近百亿元债务包袱 保住2600余名职工就业岗位[4] - 支持增洲系公司破产重整 解决原超过18亿元债务问题 新引入产业投资人释放36艘新造船订单[5] - 推进磷化工龙头破产和解 通过"产业+金融"结合助力解除退市风险 重整后市值大幅提升[6] 产业转型升级 - 助力合肥市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链主"企业 拓宽资本金融资渠道 降杠杆调结构[7] - 2024年3月增资英诺赛科 缓解债务压力 支持企业扩产和推进上市 成功实现港股上市[7] - 支持青海省盐湖产业地方国企 助力高质量碳酸锂项目建设投产 修复区域信用状况[8] 业务模式创新 - 采用"定制组包+主动收购+分别重整+产业赋能+分类处置"一揽子方案处理增洲系公司重整[5] - 联合产业投资人定制"庭外债务重组"衔接"庭内重整和解"方案处理磷化工企业危机[6] - 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等投行化手段支持集成电路企业发展[7]
深耕主业 巩固向上向好发展态势
金融时报· 2025-09-04 13:21
核心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剔除金融租赁业务出表影响后同比增长27.5% [1] - 不良资产经营主业新增投放87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4倍 [1] 主业经营与市场地位 - 上半年收购不良资产债权规模达1252亿元,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前列 [2] - 公司发挥逆周期调节和金融救助功能,是不良资产行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1] -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不良资产主责主业,该主业成为公司业绩主要来源 [1] 业务策略与运营优化 - 聚焦“收购开源”,主动对接银行、信托、保险资管等机构以拓展收购渠道 [2] - 新增收购资产包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个重点区域 [2] - 搭建“融易淘”等线上平台,将收购处置业务各环节纳入信息管理平台以提升效率 [2] - 综合运用诉讼追偿、司法处置、重组盘活等手段加快资产处置 [3] - 与京东合作举办商办类资产推介会,推介资产超过1200亿元以提升成交转化率 [3] 房地产纾困与风险化解 - 聚焦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服务“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 [4] - 2022年以来累计投放房地产纾困项目93个,实现保交房7.59万套 [5] - 通过债务重组、增量注资、代管代建等方式盘活问题项目,例如徐州潘安湖项目推动近3000套已售房产复工交付 [5] - 创新产融化险模式,如上海壹号院项目登顶全国单盘销售冠军,广西航洋项目将“烂尾楼”蝶变为“新地标” [5] 战略发展与标杆建设 - 公司致力于打造六个方面行业标杆,包括党建引领、经营业绩、主业能力、合规风控、改革创新和人才队伍 [6] - 追求卓越的创新认知,需对宏观形势、行业波动、客户痛点及监管政策有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6][7] - 旨在形成行业领先的认知、理念和措施,培育不良资产主业的核心竞争力 [6]
白敬亭潮牌店为何落地成都?
金融时报· 2025-09-04 12:03
核心观点 - 成都市通过发展首发经济成为全国消费活力领先城市 首店数量达4000多家居全国第三 其中锦江区作为核心区聚集超600家首店和近2000个国际品牌 占全市首发资源超30% [1] - 政府通过机制创新和服务升级推动首发经济发展 包括组建专业招商团队 开通绿色通道压缩审批时限至2-3天 实施金牌服务专员制度提供全链条服务 [2] - 首发经济显著带动消费增长 春熙路商圈平均不到两天推出一场首发活动 推动锦江区消费同比增长6.8%增速领跑全国 [3] 首店规模与分布 - 成都市首店总数达4000多家 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 [1] - 2023年上半年新落户首店395家 举办高能级首展首秀活动超180场 [1] - 锦江区聚集首店超600家 国际品牌近2000个 占成都市首发资源超30% [1] 政府支持措施 - 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常驻上海深圳等城市 开通绿色通道将审批时限从7-10天压缩至2-3天 [2] - 实施金牌服务专员制度 提供从企业选址 资金保障 公安消防协调到工商注册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 [2] - 2025年初发布《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领跑计划》 成立首发经济促进联盟构建跨区域首发生态圈 [3] 消费带动效应 - 春熙路商圈平均不到两天推出一场首店首展首秀活动 [3] - 在首发经济带动下锦江区消费同比增长6.8% 增速领跑全国 [3] - 典型案例包括GOODBAI西南首店开业初期政府联合多部门协同维护秩序确保平稳运营 [2] 未来发展计划 - 下半年将发布全国首个首发信息指数 开展首发品牌评选和孵化 [3] - 重点推进企业招引培育和营商环境打造 推动首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