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

搜索文档
绍兴“三衔接”机制赋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中国环境报· 2025-05-20 09:44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创新 - 绍兴市建立"三个衔接"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精细化 包括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 乡镇管控实施方案衔接 规划环评制度衔接 [1][2] - 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门联合下发管控衔接方案 统一空间管控单元划分标准 强化土地用途调整与重点管控区结合 [1] - 依托"浙里环评"平台衔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实现数据管理迭代升级 强化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1] 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实施 - 合理控制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保护区上游开发规模 严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1] - 统一治理体系下形成大气 水 土壤等重点管控区划定成果 [1] 乡镇层面管控细化 - 乡镇实施方案细化市级框架 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减污降碳要求 形成"一镇一图三清单" [2] - 乡镇管控成果作为政策制定 项目准入 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2] 规划环评制度衔接案例 - 曹娥江经济开发区以分区管控方案为标尺 对产业集聚区实行差异化管控 [2] - 百官街道工业园区通过产业升级 亩均税收从5万元提升 重点引进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 [2]
生产工艺链、污染控制链和监测监管链协同,激活化工园区绿色动能
中国环境报· 2025-05-20 08:13
化工园区绿色转型 - 化工园区面临高能耗高排放转型阵痛与环境治理深化双重挑战 需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1] - 江苏省张家港市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创新构建生产工艺链 污染控制链 监测监管链系统化治理模式 为行业提供绿色低碳发展经验 [1] 智能化改造与产业链升级 - 园区推动龙头企业引进PLC/DCS智能化生产控制系统 实现全流程密闭化生产与智能化配料 VOCs物料"零散逸"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2] - 在功能性材料领域引导企业以醇类 酯类溶剂替代含苯系物原辅料 推动电子胶带制造企业腾退高污染生产线 实现溶剂体系全面迭代 [2] - 依托氢气制造技术研发打造"苏州氢能创新中心" 构建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减少碳排放超1.3万吨 辐射苏州市公共服务等领域 [2] 科技溯源与精准治污 - 运用红外热成像 无人机飞航等技术发现企业应急旁路泄漏 储罐呼吸阀泄漏等问题 火炬区域VOCs浓度超背景值100倍以上 [3] - 推动14家企业加装在线仪表监控旁路排放 300余个储罐更换高效密封阀 VOCs减排效率达95% 3套火炬采用高效焚烧装置替代传统工艺 [3] - 实施"一企一策"整改300余个治理问题 低效失效治理设施基本清零 [3] 智慧监管体系建设 - 打造智慧园区环保管理平台 实现能源 生产 治理 排放全链条动态监控 异常数据自动触发报警闭环处置 [4] - 建立"活性炭饱和度云诊断"监管模式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追踪活性炭饱和度趋势 实现设施运行远程动态监管 [4] 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 将工艺设备升级和绿色产能置换作为新动能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5] - 突破"单点式"整改模式 锁定关键环节靶向治理 科技赋能建立高水平监管体系 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5] - "绿色产业链 精准治污链 智能监管链"三链协同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化发展 [6]
创新绿电投资模式,推动电解铝行业脱碳
中国环境报· 2025-05-20 07:21
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 钢铁、水泥和铝冶炼三个高碳排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1] - 钢铁和水泥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生产制程 铝冶炼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使用 [1] - 铝冶炼脱碳的关键在于电力绿化 包括绿电投资推动绿电开发和使用 [1] 铝冶炼行业脱碳路径 - 电解环节占铝产业链碳排放总量的70% [2] - 全球平均每吨铝阳极氧化过程产生直接碳排放约两吨CO2 其余为电力相关间接碳排放 [2] - 我国电解铝用电以传统煤电为主 行业平均电力相关碳强度约12吨CO2/吨铝 其中75%来自煤电排放 [2] 绿电投资面临的挑战 - 技术挑战:储能配套设施成本高 分布式储能成本仍处于高位 收益模式不清晰 [3] - 资金挑战:绿电项目前期投入巨大 回报周期长 中铝股份内蒙古达茂旗新能源项目投资60多亿元 占中铝2023年净利润的90% [3] - 收益挑战:绿电投资收益不确定性高 受绿电价格和政策变动影响 [3] 社会资本引入与合资模式 - 电解铝厂商可通过合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 降低财务杠杆风险 [4] - 神火集团与云南文山城投合资共建云南神火铝业 神火股份出资26.1亿元持股51.78% 文山城投出资10亿元持股19.76% [5] - 挪威海德鲁与麦格里资产管理成立合资企业Hydro Rein 麦格里出资3.32亿美元持股49.9% [5] 电力行业引入社会资本的案例 - 国家电投发行绿电替代光伏类REITs 总规模12.37亿元 支持44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 [6] - 长期购电协议(PPA)可锁定长期电价 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6] - 瑞典艾欧路斯与美国铝业签订15年期PPA 挪威出口信贷担保机构提供2.56亿欧元担保 [7] 电解铝厂商与电力企业合作案例 - 云铝股份与国家电投、华能水电合作 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 [7] - 云铝在25年特许经营期内按固定电价区间采购光伏电力 享有绿证和CCER权益 [7] 电解铝脱碳的未来展望 - 电解铝脱碳取决于绿电供应的可得性与经济性 [8] - 电解铝厂商与电力企业应完善市场化机制 拓展长期购电协议 [8] - 金融机构应加大支持力度 开发绿色类REITs等创新资产证券化路径 [9] - 政府应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完善绿电与绿证交易机制 [10]
如何提高涉企执法检查的精准度?
中国环境报· 2025-05-19 13:44
规范涉企执法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要求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1] - 生态环境执法人员需提高执法检查精准度 确保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提升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 营造企业放心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1] - 坚持规范执法需把好4个"关口":检查规范关(确保合法合规公开透明) 检查入门关(规范启动程序遏制乱检查) 检查主体关(加强资格审查防止违规检查) 检查廉洁关(严肃查处违纪问题) [1] 执法理念转变 - 实现从单纯监管向"监管+服务"转变 利用非现场监管数据和排污许可数据库向企业推送超标预警信息 引导企业主动采取措施 [2] - 开展送法入企 结对帮扶等活动降低企业环境违法风险 对严重违法严惩 对轻微违法不予处罚 给予容错空间 [2] - 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 对清单内企业以非现场监管为主 建立"守信激励 失信惩戒"机制 提高企业守法内生动力 [2] 监管方式创新 - 广泛应用非现场 无感式 穿透式执法 实现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 通过智慧监管 数智执法精准识别高风险企业 [2] - 强化部门协同 统筹现场检查计划 实现"一次进门一查清" 杜绝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2] 执法效能评估 - 将问题发现率 非现场检查率纳入效能评估体系 引导执法人员针对性检查 减少低效执法 [3] - 加强执法人员培训 补齐法律和技术短板 提升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 [3]
山东临朐县委副书记、县长陈诚:因地制宜,推动临朐从“生态佳”向“生态+”迈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5-19 11:08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 从"生态佳"向"生态+"迈进。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筑牢生态安全根基 临朐县位于山东省的几何中心。南部低山丘陵区域是山东半岛弥河、汶河、束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生态区域十分重要。临朐以生态警务体系为引领,构建起生态警务联勤中心,织密陆地巡控网覆盖全县 水源地保护区。同时,通过建立陆地巡控在线监测、无人机空中巡查防护体系,形成 "空地一体" 的立 体监管模式,推动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同时,临朐县按照建设"大花园"的总体思路,以实施"绿满临朐"国土绿化行动为统领,努力增加森林资 源,提高森林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及时调整林长制组织体系,顺利推进沂山区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 目建设,组织实施临朐莲湖省级湿地公园保护恢复项目和国有九山林场森林精准提升抚育项目,森林覆 盖率节节攀升,森林生态系统愈发稳固康健。 村民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充分表明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兼顾性、互补性。临朐县坚持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生态优先理念统揽发展全局,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注入绿色动能,走出一条 绿色 ...
从7只到1.1万只,朱鹮保护带来哪些启示?
中国环境报· 2025-05-19 09:51
朱鹮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 全球朱鹮种群数量从1981年的7只增长至2024年的1.1万只,体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思维 [1] - 保护模式结合法律权威与创新空间、专业攻关与实用转化、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红利共享 [1] - 中国生态治理经验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1][2] 系统化治理体系 - 法律层面通过《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构建制度根基,2019年汉中划定生态红线保障核心栖息地 [2] - 洋县实施"四不准"铁律(不准伐木/狩猎/开矿/污染),法院建立秦岭保护法官工作站等司法机制 [2] - 国际合作方面,1999年向日本输出7只种源,2024年重建500余只野外种群,打破基因孤立 [2] 科技驱动的智慧保护 - 陕西"5G+野生朱鹮监测分析平台"通过物联网与AI实时追踪种群、解析栖息规律 [3] - 浙江德清建成全球首个朱鹮基因库,江苏盐城利用北斗技术破解湿地修复难题 [3] - 浙江农林大学发布9项技术规程(如人工孵化/疫病防控),开发细菌检测与数据可视化系统 [3]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洋县1.5万亩有机稻田年创产值16.4亿元,朱鹮主题旅游年接待638万人次创收超40亿元 [4] - 洋县认证111种有机产品,朱鹮湖合作社带动3500户农民 [4] - 河南罗山县构建立体防护网,农户通过"鸟导"/农家乐等户均年增收2万元,绿色蔬菜基地带动人均增收5000元 [4]
以美丽海湾为牵引,湛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中国环境报· 2025-05-19 09:49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湛江市通过系统性治理使金沙湾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较2020年提升32.8%,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4] - 投入74亿元新建/改扩建6座沿岸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75万吨,治理28段黑臭水体并整治21个问题入海排污口[3] - 宝钢湛江钢铁投入超100亿元环保资金实现全厂废水零排放,中科炼化年回用污水866万立方米节约费用3000万元[2] 产业绿色转型措施 - 宝钢全球首创"氢冶金电熔炼工艺"年减碳50万吨以上,临港石化/钢铁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环保标准[3] - 严格执行"三区三线"管控,禁止电镀、拆船等污染项目,推动企业固废不出厂和污水循环利用[2] - 全国率先推行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管,实时监测养殖尾水冲刷及人类活动[3] 红树林生态经济 - 全市红树林面积达6398公顷占全国23.7%,金沙湾修复60公顷,带动周边年旅游收入21亿元[5][6][7] - 发布《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完成全国首笔蓝碳交易,碳收益反哺管护形成循环机制[6] - 建成4万平方米红树林科普基地,设计亲子生态游线路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7] 长效治理机制 - 建立"第三方服务+志愿净滩+政协监督"机制,累计清理海岸线49公里及垃圾1687吨[8][9] - 实施"滩长制"由391名政协委员监督41段沙滩,90家单位分段包干12公里岸线保洁[8] - 建成金沙湾海水浴场等设施,举办帆船赛/马拉松等活动提升市民亲海体验[9]
推进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有何现实意义?
中国环境报· 2025-05-19 08:19
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发展 - 试点范围已扩展至23个省份的49个地区和单位[1] - 试点目标是提升环境健康管理水平并探索美丽中国建设路径[1][5] 政策法规与战略背景 -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首次明确将"保障公众健康"作为核心目标[2] - 法律要求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及风险评估制度[2] - 2015-2023年间党中央连续发布5份文件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关联的顶层设计[2] 生态环境保护阶段演变 - 我国生态保护经历从"行动滞后"到"防治结合"再到"风险防范"的转型[3][4] - 2012年后监管体系升级为"党政同责",推动环境质量历史性改善[4] - 当前阶段需解决环境风险防范与健康保障的成本效益优化问题[4][5] 试点工作核心内容 - 分层推进: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治常见病")、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健康体检")、发展健康友好产业("饮食作息健康")[7] - 试点地区需结合本地特点聚焦差异化任务[7][8] - 目标是通过典型经验输出推动全国精准化、科学化环境管理[5][8] 试点工作方法论 - 采用"预防为主"模式,类比个性化健康管理[7] - 重点筛选高影响环境风险并针对性防控[7] - 鼓励试点单位创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模式[8]
筑牢湿地生态屏障,强化生态敏感区新污染物管控
中国环境报· 2025-05-19 07:21
湿地生态系统现状 - 中国湿地资源总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人均湿地面积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0% [1] - 超过20%的湿地位于生态敏感区,包括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关键区域 [1] - 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新污染物污染风险,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等污染物通过直接排放、水体交替等方式持续进入湿地 [1] 新污染物特征 - 新污染物在湿地环境中呈现"三高"特征:高迁移性、高持久性、高生态风险性 [2] - 湿地水文过程和候鸟迁徙为新污染物扩散提供通道,全球候鸟迁徙网络可跨越洲际运输新污染物 [2] - 新污染物具有苯环等稳定性结构,在自然环境中较难降解,湿地特有的生态过程进一步延长其滞留时间 [2] - 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直接威胁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并通过水产品等途径影响公众健康 [2] 污染影响与管控需求 - 新污染物导致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出现"持续输入—缓慢转化—长期累积—多级放大"的内源式系统性衰退 [3] - 需强化自然保护区、水源敏感区、特殊生境区等生态敏感区湿地新污染物风险管控 [3] 防控建议 - 系统开展生态敏感区湿地新污染物本底调查与监测,构建"水—沉积物—生物"三维监测体系 [4] - 制定湿地敏感区补充名录,纳入国家重要湿地常规监测指标,强化监测方法和技术的标准化建设 [4] - 构建分级防控机制,实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源头淘汰限制使用,研发新型阻断技术 [5] - 实施"光催化—植物吸收—动物调控—微生物降解"四元协同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 [5] - 建立跨省域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开发湿地新污染物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重点湿地数据实时共享 [6] - 完善"企业自律—公众监督—政府监管"的三维共治管理体系,加快形成现代湿地生态系统新污染物管控新格局 [6]
自己掉的自己扫,基层治理可以多些“微创新”
中国环境报· 2025-05-16 16:09
基层环境治理的"微创新" - 宁夏银川对渣土车撒漏问题采取人性化执法方式 要求企业清扫路面并进行批评教育 而非简单罚款 体现执法方式的创新[1] - 北京市通过"奖优罚劣"引导施工单位强化扬尘管控 采用防尘天幕、喷淋等措施的工地数量增加[2] - 上海市崇明区新海镇实施"文明居住积分管理" 有效整治"飞线充电"、乱倒垃圾等社区不文明行为[2] -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评选 调动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2] "微创新"的治理效果 - 宁夏的执法方式使企业直面作业流程问题 倒逼加强内部管理 同时借助媒体告诫其他企业遵守法规[1] - 各地"微创新"从细节入手 优化政策实施流程 "四两拨千斤"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2] - "微创新"破难点、通堵点 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入手 提升治理精准度[2] - 柔性执法和激励措施让治理措施带着温度落地 体现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