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Steam下架成人游戏后,全球玩家决定和支付机构拼了
36氪· 2025-08-04 08:39
Steam平台成人游戏下架事件 - Steam在七月中旬大规模下架特定题材成人游戏 涉及多款游戏被移除或重命名 包括《Fallen Priestess》《Naughty Narratives》《Train Capacity 300%》等[1][2] - 此次下架规模远超以往 开发商采取修改游戏名称等应对措施试图规避审查[2] Collective Shout组织施压 - 澳大利亚组织Collective Shout宣称对下架事件负责 该组织曾成功促使澳洲零售商下架《GTA5》[3][5] - 组织通过向Visa等支付机构发送1000多封投诉邮件 指控相关游戏内容涉及虐待和剥削[7] 支付机构干预机制 - Steam于7月16日更新Steamworks文献库 新增第15条规则 要求游戏内容需符合支付机构标准[10] - 支付机构Visa和Mastercard基于品牌保护考虑 对成人内容采取限制措施 此前已对日本DLsite等平台实施制裁[14][19] 行业影响与连锁反应 - 支付渠道干预导致P站从2020年开始衰退 显示支付机构对内容平台的关键影响[9] - 纽约大学专家指出此次事件可能对LGBTQ群体内容创作造成风险[21] - 国际游戏开发者协会呼吁提高审核透明度 但实际影响力有限[35] 市场反应与用户抵制 - 马斯克借机推广"X支付" 试图挑战传统支付机构地位[12] - 玩家发起20万人联署请愿 要求支付机构停止干预合法娱乐活动[28] - 部分媒体人因相关报道被删稿而辞职 显示内容审查已延伸至媒体报道领域[33] 行业长期影响 - 事件显示支付机构在数字内容生态中拥有超预期的话语权[11][18] - 缺乏明确审查标准导致内容下架具有随机性 可能影响行业创新[21][23] - 用户抵制行为可能为新兴支付平台创造市场机会[37]
有和没有IP业务的大厂们都急了
36氪· 2025-08-04 08:32
半导体IP行业核心观点 - 半导体IP的战略地位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高达20%的市场年增长率反映了其日益增长的经济价值 [12] - Chiplet和RISC-V等技术正在重塑IP的应用模式与创新路径 [12] - 拥有和控制核心IP已成为当前半导体产业竞争的关键,直接影响未来行业格局 [12] IP业务市场表现 - 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计IP市场规模达84.916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20.2% [2] - 有线接口IP和处理器IP表现强劲,分别增长23.5%和22.4% [2] - 2024年Top 10厂商合计营收70.89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市场份额从81.7%提升至83.7% [3] - ARM和Synopsys两家合计占据66%市场份额,较2023年提升4.5个百分点 [3] 主要厂商竞争格局 - ARM 2024年营收36.944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市场份额43.5% [3] - Synopsys 2024年营收19.064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市场份额22.5% [3] - Cadence 2024年营收4.976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市场份额5.9% [3] - 前四大供应商(ARM、Synopsys、Cadence、Alphawave)合并占据75%市场份额 [3] 技术驱动因素 Chiplet技术 - Chiplet技术可平衡芯片计算性能与成本,提高设计灵活度,提升IP模块经济性和复用性 [4] - Chiplet实现硅片级别的IP复用,不同功能IP可灵活选择不同工艺生产 [4] - Chiplet为IP供应商拓展了商业灵活性和发展空间 [4] RISC-V架构 - RISC-V是完全开源免费的指令集架构,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定制性 [5] - RISC-V正激发全球芯片设计创新浪潮,被视为继x86和ARM之后的第三大主流架构 [5] - RISC-V生态系统涵盖工具链、软件和硬件IP,适用于物联网、AI等场景 [5] 行业并购与战略布局 新进入者 - 格罗方德收购MIPS,成为首家基于RISC-V提供处理器IP的代工厂商 [7] - 西门子启动IP联盟计划,深化与Alphawave等公司合作,瞄准EDA-IP集成平台 [8] 现有厂商扩张 - Cadence收购Arm的Artisan基础IP业务,进入基础IP市场 [9] - 高通拟以24亿美元收购Alphawave,强化数据中心市场布局 [10] - Synopsys转向提供整合性RISC-V解决方案,包括处理器IP家族与EDA工具深度整合 [10][11]
平台腰斩版权剧?
36氪· 2025-08-04 08:21
在经历了IP采购大战、自制剧崛起、精品化转型等不同阶段后,视频平台正迈向行业最后的深度调整期。 如今,各平台纷纷剑指版权剧,许多平台都把资源倾斜到自制剧和定制剧,对版权剧进行严格收缩,这预示着未来行业的版权剧份额会越来越少。 以前,平台采购版权剧时还会采取"广撒网"策略,即便一些中小公司的作品稍显稚嫩,也能凭借独特的题材或创意分得一杯羹。但现在,平台的采购清单 越来越短,版权剧份额甚至只有个位数,这就让每一个名额都被视为"战略资源",优先向那些能保证流量、把控品质的头部公司倾斜。 更让花落去这样的中小公司负责人绝望的是,平台不仅缩减份额,还在采购标准里悄悄抬高了"隐形门槛"。他从许多同行那里了解到,除了常规的制作标 准,平台还额外要求"必须有一线导演或演员背书""需搭配至少两个平台指定的衍生开发方案"。 平台为何要集体收紧版权剧的"闸门"?这一调整背后藏着哪些战略逻辑?又会给剧集行业的生态格局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当版权剧的生存空间被持续压 缩,整个行业的创作风向与发展路径,又将发生何种转变? 中小制作公司面临淘汰,剧集行业难出新玩家 "大概七八年前,花了几百万抢到几个知名IP版权的时候,我是有信心大赚一笔的。 ...
宗氏继承战中信托资产的争议点是什么?
36氪· 2025-08-04 08:21
宗氏家族信托纠纷案核心争议 - 香港高等法院维持临时禁令 禁止宗馥莉处置汇丰银行香港账户中约18亿美元资产 以确保杭州诉讼顺利进行 [1] - 争议焦点在于信托财产定义 原告主张汇丰账户资产应用于离岸信托 而宗馥莉认为只有21亿美元固定资本的利息属于信托资产 [1][3][4] - 宗馥莉回应称汇丰账户资产从未达到21亿美元 在弥补缺口前原告无权主张每人7亿美元信托 [4] 信托设立背景与协议内容 - 2024年2月宗庆后与宗馥莉签订《委托书》 委托设立三个境外信托 分别以三弟妹及其子女为受益人 总金额21亿美元 [2][5] - 信托设计为不动本信托 仅分配利息收益 不得动用本金 其他银行资产利益归属宗馥莉 [2][5] - 2024年3月各方签署《协议》确认遗嘱有效性 同意按宗庆后意愿设立不可撤销不动本信托 采用PTC过渡模式 [6] 信托设立进程与障碍 - 离岸信托尚未正式成立 主要障碍在于资产定义和话语权争议 [3] - 原告指控宗馥莉未经授权提款 拒绝签署信托文件 宗馥莉称分歧阻碍文件签署 但未阻止信托设立 [3] - 宗庆后2024年1月手写文件显示信托计划为每人7亿美元 仅分配利息 属婚前财产 [5] 信托法律关系分析 - 涉及两层信托关系 第一层是宗庆后委托宗馥莉代持资产 第二层是宗馥莉应设立离岸信托 [8][9] - 专家指出问题根源在于经办人与受益人存在利益冲突 宗馥莉未履行第一层信托关系的受托责任 [8][9] - 建议委托人选择经办人时保留制约措施 避免信托意图被架空 [9]
8点1氪|官方通报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自动驾驶车祸致1死1伤,特斯拉被裁定赔偿2.43亿美元;库克成苹果史上任期最长CEO
36氪· 2025-08-04 08:03
特斯拉自动驾驶事故赔偿案 - 美国佛罗里达州陪审团裁定特斯拉需为2019年Model S致命车祸承担部分责任,赔偿金额合计2.43亿美元(1.29亿美元补偿性赔偿+2亿美元惩罚性赔偿)[7] - 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将对该裁决提起上诉[7] 苹果公司动态 - 蒂姆·库克截至2025年8月1日担任苹果CEO达5091天,超越乔布斯成为苹果史上任期最长CEO[7] - 苹果秘密组建"Answers"团队开发类ChatGPT搜索产品,目标打造全新AI搜索体验[14] - iPhone 17 Pro预计定价1049美元起,配备A19 Pro处理器和均热板散热系统,采用L型电池设计[18][19] 中国电竞产业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竞产业收入127.61亿元同比增长6.1%,直播收入占比80.38%[12] - 完美世界联合NVIDIA、英特尔等成立电竞联盟,合作覆盖硬件、软件及赛事全场景[12] 零售行业 - 永辉超市计划9月底完成208家胖东来模式门店改造,广州首家调改店将落地海珠区丽影广场[10] - 山东航空推出新制服允许女空乘自选裤装和平底鞋,多家航司跟进服务人员着装改革[8] 科技前沿 - 浙江大学发布全球最大规模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悟空",支持20亿脉冲神经元和千亿神经突触[11][12] - OpenAI企业付费用户数量从6月300万增长至500万,未来数月将发布新模型和产品[17][18] 能源与汽车 - 山西省上半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89.4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6%[9] - 东风集团表态支持乘龙卡车维权,此前其与理想汽车碰撞测试引发争议[9] 航空制造业 - 波音公司圣路易斯工厂约3200名工人因劳资谈判破裂计划罢工[14] 半导体与硬件 - 富士胶片美国市场相机和镜头全面涨价,X100VI从1599美元涨至1799美元,GFX100II从7499美元涨至8299美元[16]
耐克回到起跑线
36氪· 2025-08-04 07:41
品牌历史与辉煌 - 2004年雅典奥运刘翔夺冠后耐克迅速推出广告片,精准捕捉中国对"第一"的渴望与自豪[1][2] - 耐克曾连续二十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在中国市场长期处于"躺赢"状态[8] - 创始人菲尔·奈特定义的"鞋狗"文化体现了品牌对运动本质的执着与热爱[18] 市场表现下滑 - 最新财季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滑21%至14.8亿美元,电商业务下滑31%,批发渠道下滑24%,自营门店下降6%[4] - 品牌与时代的"共谋感"逐渐消退,曾经的优等生成绩迅速滑坡[4] - 炒鞋热潮退潮后需求回归正常,但耐克未能重拾增长[28] 战略失误与组织问题 - CEO约翰·多纳霍主导的DTC改革使DTC营收比重从32%提升至43%,但削弱了渠道触达能力[15][17] - 组织架构从运动类别重构为性别类别,导致品牌精神消解[23] - 全球集权架构压制区域反应力,在舆论危机中表现出严重迟钝[28][30][31] 自救与改革措施 - 2024年启动Win Now战略,召回老将艾略特·希尔修复品牌文化[36][38] - 中国区启用本土高管董炜,放权本地创意中心Icon Studios[38] - 将ACG全球子品牌控制权交给中国区负责人,强化本地适应性[46] - 减少经典鞋款过度发售,重新聚焦专业技术鞋款[43][45] 行业趋势变化 - 中国消费者偏好从竞技转向生活方式,耐克缺席运动消费迁徙[45] - 安踏等本土品牌趁机崛起,耐克面临市场份额流失风险[45] - 渠道体系从分销转向DTC过程中失去下沉市场触达能力[23]
24小时营业的赛博仓库:细数闪电仓里的千亿大生意
36氪· 2025-08-04 07:41
即时零售行业发展 - 美团闪电仓从2022年约2000家快速增长至2024年10月的3万家 其中综合类闪电仓达1.1万个 日均订单量1200万单 年销售额达2500亿元 [2] - 美团规划到2027年闪电仓数量将超过10万家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 [2] - 饿了么推出"青蓝计划" 目标未来三年内开出10万家"近场品牌官方旗舰店" [3] - 拼多多正通过"多多买菜"试验自建商品仓库 最快可实现30分钟送达 [3] - 京东七鲜超市完成"仓店融合"改造 缩短线上订单履约时效 [4] 闪电仓商业模式 - 闪电仓主要分为三类:大型连锁品牌再布局 中小型连锁及便利店品牌 夫妻店转型个体商家 [4] - 闪电仓将服务半径从传统便利店的几百米扩展至3公里 满足全时段消费需求 [2][6] - 典型闪电仓面积80~120平方米 SKU数量2000-4000个 目标单店日订单量100-150单 [7] - 闪电仓通过数字化运营实现高效管理 动销率保持在85%以上 高于传统便利店50%-60% [13] 主要参与者分析 名创优品 - 24H超级店上线10个月达500多个 累计业绩破亿元 夜间订单占比32% [6] - 商品70%与线下店存在差异 聚焦"大刚需+小IP"模式 [6] 中石化易捷 - 全国超万家门店中2500家已入驻美团闪购 单店SKU达5000个 [7] - 采用前店后仓或店仓一体模式 面积80~120平方米 [7] 家家悦 - 全国1100多家门店 线上超市30分钟送达 依托1500个生鲜直采基地 [8] - 覆盖凌晨、深夜等传统商超闭店时间段 [8] 熊猫很忙 - 全国超150家仓店 6000种商品 聚焦县域市场 月租金控制在1.5万元以内 [9] - 商品组合中60%食品饮料 30%应急药品和日用品 10%地方特产 [9] 海豚购 - 生鲜产品24小时直达门店 损耗率控制在3% 较个体商户低6个百分点 [10] - 选址锁定"800米内2000户以上有效居民"区域 商品迭代率25% [10] 惠宜选 - 覆盖全国900多个区县 1300家门店 单仓日均订单量超300单 [11] - 生鲜商品从下单到送达平均时效仅18分钟 [11] 闪宅便利 - 服务半径扩展至10公里 夜间订单占比30% [13] - 动销率85%以上 库存周转天数缩短到15天 [13] 乐购达 - 全国18个省市130个仓 单仓月均3万单 [14][16] - 华北中心仓实现40个前置仓集中供货 开仓周期缩短至15天 [16] 万辉超市 - 全国26个省份100余个城市 单仓月订单量突破2万单 [19] - 采取"爆款+区域定制"模式 商品周转天数较传统超市缩短40% [19]
终于,AI应用也想预装了,但手机厂商却不乐意……
36氪· 2025-08-04 07:29
行业动态 - 生成式搜索公司Perplexity正游说Android手机品牌预装其AI浏览器Perplexity Comet 以抢占AI终端入口[1] - 手机厂商普遍拒绝外部AI应用预装 因需将用户AI交互截留在自有生态中 包括小米 OPPO 三星 Google等[3] - 行业矛盾本质是AI供应商与硬件厂商对用户入口及数据控制权的博弈[4] 手机厂商战略 - 国产厂商加速自研大模型 如小米MiMO vivo蓝心大模型 荣耀MagicGUI 并融入系统核心入口[8] - 三星通过Galaxy AI与Google Gemini绑定 Google将Gemini拓展至安卓全系统层级[8] - 手机厂商视用户数据为AI核心竞争力 即使初期模型较弱也要保留数据自主权[8] AI供应商困境 - Perplexity等AI应用需通过预装或独立App突破手机系统封锁 但厂商已从渠道方转型为生态运营商[12] - 移动端是AI主战场 但操作系统控制权仍掌握在手机厂商手中[12] - 外部AI应用深度预装提案被厂商视为"争权"而非合作 类似CarPlay Ultra的遭遇[16] 历史类比 - 当前AI手机竞争态势类似汽车行业"去CarPlay化" 车企曾因智能座舱能力不足接受CarPlay 后因数据主权意识觉醒自建OS[13] - 手机厂商正重走车企老路 从依赖外部AI转向系统级自研大模型[16] 入口争夺本质 - 浏览器入口争夺实质是定义权的转移 涉及用户行为习惯与认知结构的重构[17] - 厂商拒绝外部AI定义用户体验 如同微信小程序架空iOS应用分发形成独立生态[18] - AI时代核心竞争目标是让用户形成使用依赖 入口控制决定长期商业价值[17][18]
新机“自带风扇”,OPPO押注AI和中低端的这个法宝灵不灵?
36氪· 2025-08-04 07:29
核心观点 - OPPO K13 Turbo系列首销单日激活量较上代提升380%,验证内置风扇主动散热方案的市场可行性 [1] - 主动散热技术成为行业新趋势,资本加速布局,锐盟半导体一年内获三笔融资,年度融资规模逼近亿元 [5] - 东北证券分析认为主动散热能释放端侧AI潜力,或成旗舰机标配 [9] - OPPO在中低端市场面临激烈竞争,2025年Q2出货量同比下降5%,市场份额被小米等对手蚕食 [15][18] - OPPO放弃自研芯片后转向AI手机和中低端市场,Find X8海外销量亮眼但生态构建仍落后华为小米 [22][23] 行业趋势 散热技术演进 - 传统被动散热依赖VC均热板等组件,效率有限,热量仅能通过辐射导出 [4] - 主动散热通过空气对流提升热管理能力,避免芯片降频并释放性能潜力,Frore Systems推出全球首款固态主动散热模块AirJet PAK,MacBook Air改造后CPU功耗释放从14W增至20W [6][7] - 艾为电子研发超低功耗微泵液冷驱动产品,计划2025年Q4量产 [7] 市场需求驱动 - AI大模型渗透端侧设备导致散热需求激增,83%用户认可AI对效率提升,60%用户已将AI融入生活场景 [24] - 高负载游戏(如《原神》《鸣潮》)推动手机性能竞赛,测评指标从帧率扩展到功耗发热 [4] 公司动态 OPPO产品策略 - K13 Turbo Pro采用L型背进侧出鳍片方案,风量较红魔方案翻倍且体积减少70%,游戏性能超越红米Turbo 4 Pro [2] - Find X8瞄准年轻用户需求,亚太欧洲首销增长1-2倍,中国市场创Find系列同期销量纪录 [22] - 端侧AI技术实现8倍解码加速,3B模型出字速度超200 token/秒 [23] 竞争格局 - 华为、iQOO、一加等厂商均测试内置风扇方案,华为Mate 80或支持IP68防尘防水 [7][9] - 2025年Q2中国手机市场:华为份额18%(+3pct YoY),OPPO 16%(-5%出货量),小米15%(+3%出货量) [15][18] 技术突破 - OPPO与芯片厂商合作研发端侧AI并行译码加速技术,行业领先 [23] - 锐盟半导体聚焦散热赛道,创始人称云端和终端芯片散热需求迫切 [5] - Frore Systems AirJet PAK模块使设备更薄更静音,抗震防尘 [6]
增程车再添新玩家,智己发布超级增程技术
36氪· 2025-08-04 07:23
智己汽车增程技术发布 - 公司正式发布"恒星"超级增程技术,具备450km纯电续航和1500km综合续航,搭载66kWh增程大电池和800V超快充平台 [1] - 技术亮点包括5.32L百公里亏电油耗、2.07L综合油耗,以及充电15分钟增加310km续航的能力 [1][2] - 搭载全场景AI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智能油电切换,车内怠速噪音低于36dB [2] 新产品规划 - 首款增程式车型新一代智己LS6将于8月15日开启预售 [1][4] - 旗舰增程式SUV智己LS9计划在四季度亮相 [1][4] - 新产品将搭载全新灵蜥数字底盘等配置 [4]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增程式车型销量116.7万辆(+78.7%),但2024年上半年增速放缓至16.5%(53.8万辆) [9] - 增程式市场份额从2024年10.7%降至2024年上半年9.8% [9] - 行业竞争加剧,包括小米、小鹏等自主品牌以及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纷纷布局增程车型 [9] 公司运营现状 - 2024年上半年累计销量19158辆(同比-14.67%),2024年全年销量65503辆 [6] - 2025年销量目标为98255辆(较2024年+50%),目前仅完成目标20% [6] - 上汽集团内部资源倾斜,与华为合作的尚界品牌首款增程SUV(H5)将于9月上市,定位15-25万元区间 [6][8] 战略定位分析 - 公司定位高端新能源品牌,计划"以大中型增程SUV新品上市为契机,上规模,强声量" [8] - 行业专家认为需要通过特定价格区间或细分市场取得主导地位才能显著提升销量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