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搜索文档
一位女掌门宣布告别
投资界· 2025-01-19 16:23
星巴克中国管理层变动 - 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CEO王静瑛宣布将于1月24日退休,结束25年任期 [3][7] - 王静瑛任期内将星巴克中国门店从不足500家扩张至6000多家,覆盖200多个城市,员工超60000名 [3][7] - 2023年公司启动CEO接班人计划,刘文娟担任联席CEO并于三个月前正式接任CEO职位 [9][11] 新任CEO刘文娟背景 - 刘文娟为80后复旦经济学院硕士,2012年加入星巴克,历任企业项目总监至联席CEO [12] - 主导搭建星巴克中国数字化体系,包括"专星送"、"啡快"等核心业务 [12] - 此次交接是星巴克全球高层变动的一部分,同期董事会主席Mellody Hobson也宣布离职 [14] 星巴克中国市场表现 - 2024年星巴克中国营收29.58亿美元(约21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 [14] - 同期瑞幸营收248.6亿元,同比增长39.4%,门店超2万家,已连续两年超越星巴克 [14][17] - 公司设立首席增长官(CGO)职位,尝试短剧营销、新品加速和县城下沉等策略应对竞争 [16] 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格局 - 瑞幸以数字化和低价策略快速扩张,库迪、幸运咖等品牌加入价格战(9.9元/6.6元产品) [17]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Seesaw关闭48家门店,太平洋咖啡减少百余家门店 [17] - 星巴克"第三空间"优势被削弱,面临中低价咖啡品牌和茶饮品牌的双重挤压 [17]
私募通数据周报:本周投资、上市和并购共119起事件
投资界· 2025-01-19 16:23
交易概览 - 本周共发生119起投资、上市和并购事件,涉及总金额367.92亿人民币 [2] - 金额最大的事件为中国盐湖工业有限公司以135.58亿人民币受让青海盐湖工业12.54%股权 [2] - 交易地域分布集中于浙江省(25.2%)、江苏省(17.6%)和广东省(13.4%)[2][4] 行业分布 案例数量 - 信息技术、生产制造、材料行业案例数量领先 [7] - 医疗健康、电子信息产业、化工、汽车交通、企业服务紧随其后 [7] 披露金额 - 信息技术、社交社区、生产制造行业披露金额居前 [10] - 金融、文体行业、材料、企业服务、医疗健康行业金额显著 [10] 投资事件 - 本周共发生64起投资事件,披露金额49起,总计90.65亿人民币 [19] - 最大单笔投资为智布互联获4.6亿美元融资,该公司为纺织产业互联网技术服务提供商 [19][20] - 其他重点投资包括: - 康诺思腾(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获5亿人民币融资 [12] - 雷达骑(房产家居/信息技术)获5亿人民币融资 [14] - 智布互联(企业服务)获4.6亿美元融资 [19] - 门海微电子(物联网)获1.35亿人民币融资 [12] 并购事件 - 本周共发生50起并购事件,总金额244.49亿人民币 [26] - 最大并购案为中国盐湖工业以135.58亿人民币收购青海盐湖工业12.54%股权 [26] - 宁波能源完成多起全资收购,涉及能源矿产领域 [22][23] - 其他重要并购包括: - 麦迪科技收购折脂新能77.52%股权 [22] - 兴妮锡收购宇邦矿业85%股权 [23] - 罗欣药业收购罗欣健康33.94%股权 [24] 上市事件 - 本周5家企业上市,总募资32.78亿人民币 [30] - 宜宾银行在香港主板上市,募资17.83亿港币,为本周最大IPO [28][30] - 其他上市企业包括: - 新吉奥房车(香港主板,3.05亿港币) [28] - 車通科技(深交所创业板,4.14亿人民币) [28] - 思看科技(上交所科创板,5.69亿人民币) [28] - 塞目科技(香港主板,4.33亿港币) [28]
张勇没有雷军的命
投资界· 2025-01-19 16:23
公司发展历程 - 合众新能源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金10亿元,2018年获得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9] - 2018年1月张勇加入担任CEO,同年2月桐乡工厂竣工,7月首款量产车哪吒N01下线,年底开始交付[10] - 2022年以15.21万辆销量登顶造车新势力榜首,主力车型哪吒V占比65%,哪吒U占比超30%[10] - 2023年销量下滑至12.75万辆,未达25万辆目标,2024年1-9月累计销量仅8.6万辆同比下滑12%[7][10] 产品战略与市场表现 - 2022年推出首款中高端轿车哪吒S售价19.98-33.88万元,2023年推出轿跑哪吒GT售价17.88-22.68万元[12] - 哪吒S 2022年销量仅20278辆,单月最高不足3000辆;哪吒GT月销量不足百台[13] - 暂停7座SUV项目导致错失家庭市场,零跑汽车在10-15万元SUV市场站稳脚跟[13] - 2024年4月推出中型SUV哪吒L,上市15天订单突破3万辆,5月销量3732辆占当月总销量过半[16] 管理层变动与营销策略 - 张勇2024年12月卸任CEO转任顾问,创始人方运舟兼任CEO[7] - 2024年张勇学习雷军打造个人IP,通过直播、综艺等营销活动但效果有限[15] - 投资人周鸿祎公开批评营销策略,亲自参与直播和综艺为哪吒造势[15] - 张勇因直播言论引发争议,包括跷二郎腿、暗讽雷军等行为加剧舆论危机[16] 财务状况与IPO进展 - 2021-2023年累计亏损183.7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34.4%、-22.5%、-14.9%[16] - 2023年底现金储备28.4亿元,短期借款43.17亿元,资产负债率86.28%[16] - 2024年6月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11月起31条股权冻结涉及金额超31亿元[16][18] 未来战略方向 - 聚焦海外市场,目标2-3年内实现销量内外各半,2025年毛利率转正,2026年整体盈利[16] - 方运舟提出"二次创业",强调海外市场关乎短期生存和长期竞争力[16]
冬天的尔滨,是南方人的三亚
投资界· 2025-01-18 16:28
哈尔滨旅游市场爆发式增长 - 2024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 79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2314 2亿元 2024年元旦假期接待游客304 79万人次 旅游收入59 14亿元 相当于4个三亚的旅游收入体量 [9][13] - 冰雪大世界开门当日有游客凌晨3:15开始排队 中央大街站跨年夜乘降量达17 42万人次 [7][16] - 人造月亮 飞马踏冰 冰上游艇 冻梨摆盘等创新项目持续推出 租赁羽绒服 地铁座位加热等细节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5][9] 城市营销策略转型 - 宣传策略从"喊麦达人"式转向塑造"讨好型市格" 本地市民"酸溜溜"吐槽形成独特传播张力 [15] - 负面舆情处理高效 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后通过道歉 整改 赔偿迅速扭转形象 [9] - 政府搭台营造氛围 市场积极响应 形成全民参与文旅发展的局面 [15][16] 产业结构转型成效 - 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带动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创造新就业机会 [16] - 从传统工业城市向冰雪旅游目的地转型 改变"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刻板印象 [15] - 洗浴文化 冰钓等特色体验项目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21] 市场供需变化 - 文旅需求井喷式增长 自2023年初持续至今 [9] - 游客结构变化 南方游客占比显著提升 催生"冻梨刺身"等产品创新 [9][13] - 旅游旺季从夏季扩展到冬季 改变"猫冬"传统 [7][13] 行业竞争格局 - 形成"进淄赶烤""天水热辣滚烫""天津跳水大爷"等网红城市竞争态势 [9] - 产品迭代速度加快 从jel l ycat联名铁锅炖到"流放宁古塔"体验项目持续创新 [5][24] - 服务标准显著提升 国宴级冻梨摆盘对比历史接待标准 [13]
LP圈发生了什么
投资界· 2025-01-18 16:28
政府引导基金动态 - 上海国资母基金设立上海科创三期基金,目标规模60-80亿元,科创基金管理规模将跨越200亿元里程碑 [2]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完成备案,规模100亿元,即将启动子基金遴选 [2] - 香港创科产业引导基金计划规模100亿港元,投向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5] - 江苏扬州数智电子信息融合产业专项母基金完成设立,规模23亿元,重点投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 [7] - 漳州市芗城区招盈金铄产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规模5亿元,重点投向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 [10][11] - 杭州市富阳区拟打造"3+N"产业基金集群,总规模超300亿元 [32] 产业投资基金设立 - 元禾璞华产业并购基金首关规模超12亿元,预计终关规模不低于20亿元 [3] - 格力集团设立横琴格创天使基金,聚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四新"产业 [4] - 南宁国瑞新发展基金成立,出资额30亿元,由南宁产业投资集团等共同持股 [6] - 喀什自贸区首支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重点支持粮油、纺织服装等"十大产业" [9] - 河南首支市场化天使基金邦勤达睿基金完成首期缴款,投资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 [18] - 无锡首支银企科创母基金"鑫吴基金"签约,首期规模1亿元,重点投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 [19] - 安庆松禾创智成长基金完成备案,总规模10亿元,首关5亿元 [20] 专项领域基金 - 长三角硬科技基金完成注册,聚焦光子与量子、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15][16] - 甬元芯华半导体创投基金组建,规模5亿元,聚焦半导体核心高端材料、先进封装等领域 [17] - 华安智车基金完成备案,规模10亿元,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21] - a16z与礼来合作成立5亿美元生物技术基金,推动医疗保健领域变革性进展 [13] - 爱施德与深智城产投共同设立5亿元并购基金,投资智慧终端、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等产业链 [24][25] 大型基金募资 - Ardian第九期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完成300亿美元募集,创全球最大规模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募资纪录 [12] - LM Ventures完成首轮5000万美元募资,将投资AI领域优秀科技企业 [14] 政策与管理办法 - 安徽省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鼓励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并购重组子基金 [33] - 江西发布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力争到2026年形成一批500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群 [37] - 贵州推动天使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类基金支持"六大产业基地"建设 [36] - 青岛出台25条措施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企业技术改造给予奖补支持 [34][35]
杭州490亿独角兽要IPO了
投资界· 2025-01-18 16:28
以下文章来源于天天IPO ,作者岳笑笑 天天IPO . 投资界(PEdaily.cn)旗下,专注IPO动态 杭州另一面。 作者 I 岳笑笑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一个超级IPO即将诞生。 投资界-天天IPO获悉,港交所官网显示,微医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微医")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招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在成立微医以前,廖杰远的职业轨迹颇为跳脱:毕业后在林业研究所就职,后来毅然跳出体制;1999年曾与刘庆峰等人参与创立科大 讯飞;200 3年开始在一家通信技术公司担任总经理,参与创办中国绿线,在IT行业闯荡数十年…… 直至后来一次意外经历:由于侄子生病,廖杰远陪着家人在七家医院间折腾了十个月,做了两次手术,最后却发现是误诊。正是这段 经历,这让他下定决心——"如果我这辈子还能做一件事,那就是用自己熟悉的技术,让天下人看病不再那么难。" 说干就干,廖杰远从挂号入手。2010年,他在中国绿线最后一次董事会上宣布转换方向,创办微医的前身"挂号网",带着团队闯入互 联网医疗行业,提供预约挂号、智能分诊等便捷就医服务。 彼时国内互联网医疗刚刚起步,难以嫁接壁垒森严的医疗体系,许多大厂都被医院拒之门外。廖杰远带领 ...
一家融资10亿的公司卖了
投资界· 2025-01-17 15:28
并购交易概述 - 慈星股份正筹划以发行A股股票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武汉敏声控股权 并计划募集配套资金 交易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3][9] - 交易已与武汉敏声实际控制人孙成亮及五大股东签署意向性协议 涉及55.5%股份 完成后慈星股份持股比例将达65% [10] - 武汉敏声为武汉大学博导孙成亮2019年创立的MEMS技术企业 主打射频体声波滤波器产品 已量产10余款芯片 客户覆盖70余家 出货量超1亿颗 [7][10] 标的公司背景 - 武汉敏声成立5年完成4轮融资 累计融资金额近10亿元 最新C轮后估值达30亿元 投资方包括长江证券、湖北科投等 [10] - 公司研发团队由14名国际专家组成 在武汉、苏州等地设立4个研发中心 是国内首个实现BAW滤波器规模化量产的企业 [10] - 2024年上半年营收仅678万元 亏损1.31亿元 未达盈利目标 原计划2023年底提交IPO申报 现转向并购退出 [10][13] 收购方动机 - 慈星股份2021年曾以2亿元投资武汉敏声获12.5%股权 当前持股9.4% 此次并购旨在拓展半导体业务布局 [10] - 公司主营智能针织设备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7.84亿元(同比+3.74%) 但货币资金2.67亿元与短期负债2.5亿元存在压力 [13] - 行业认为政策放宽(并购六条)促使上市公司加速并购未盈利资产 华海清科、晶丰明源等近期类似案例频现 [7][13] 行业趋势 - 当前市场估值趋于理性 中小规模并购成功率提升 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强链补链或开辟第二曲线 [13] - 未盈利企业因IPO困难及融资环境恶化 将并购视为重要退出渠道 尤其具备技术突破(如BAW滤波器国产替代)的标的受青睐 [7][13] - 专业机构指出 复杂交易结构对投后管理要求极高 需GP、上市公司、中介等多方共建并购生态圈 [13]
英伟达盛产富翁
投资界· 2025-01-17 15:28
以下文章来源于牲产队 ,作者牲产队长 牲产队 . 挣工分,磨洋工,舒服一会儿是一会儿 黄老板给的太多了。 作者 | 牲产队长 来源 | 牲产队 (ID: gh_9adbf3261554 ) 打工十年,给你一个亿,你每天能工作多少个小时?英伟达的员工回答道:"别说996了,007都不够用啊!只要公 司不放假,我能一直干,最强牛马就是我本人了!" 英伟达的员工收入被曝光了,位列全球第一。 这个收入有多高呢?队长给大家简单讲一下。英伟达一共有3万员工, 其中,1.5万名员工净资产都超过2500万美元了。换算成人民币,就是1.8个亿。如果把标准降低一点,咱就别说净 资产过亿了。按净资产百万美元计算,英伟达78%的员工,就超过这个数了。 什么叫净资产?就是没有负债的纯收入,有房贷的都不能算。这么高的收入,是怎么来的呢?一句话总结:奋斗来 的。 英伟达是华裔美国人黄仁勋创办的。你一看华裔就知道了,这是一个高度内卷的奋斗逼公司。这个公司没有双休,日 常加班到12点以后,还有经常加班到凌晨2点的。要是换成别的公司,肯定要被骂成"血汗工厂"了。可英伟达这么 卷,怎么就没人骂呢?这些美国员工怎么就不罢工呢?美国工会就不管一管吗? ...
抱歉,2024年没完成返投
投资界· 2025-01-17 15:28
政府引导基金与返投现状 - 截至2023年中国累计设立政府引导基金2086只,目标规模12.19万亿元,已认缴规模7.13万亿元,2024年上半年国有LP出资占比达81.2% [5] - 政府引导基金成为人民币基金募资主要来源,返投成为VC/PE核心任务,头部机构亦无法回避返投要求 [5] - 返投认定形式包括固定资产投入、总部搬迁、设立区域中心等,部分地方政府要求"返投前置"即储备项目先行 [5] 返投执行困境 - 约30%投资机构能实现返投目标,部分基金因返投不达标导致call款失败或募资夭折 [3][10] - 政府LP更倾向"招大引强"项目,初创企业难以满足快速产生税收的要求,返投认定标准动态变化增加执行难度 [5] - 企业为满足返投出现多城市分散布局现象,如总部、研发、生产分属不同城市,造成效率浪费 [8] 行业影响与变形 - 返投导致投资决策非市场化,机构优先考虑出资地而非产业链配套,降低子基金预期收益 [7][8] - 99%企业接受返投现实,"迁址轮"融资现象兴起,但非一线城市产业集群难以支撑大量返投需求 [8] - 部分机构为完成考核出现购置厂房、协助政府指标等非投资行为,基金董事长称"做好太不容易" [7] 政策松绑趋势 - 2024年国办文件明确鼓励取消注册地限制及降低返投比例,深圳拟对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要求 [9][10] - 部分地方政府已将返投比例从2-3倍降至1-1.5倍,并扩大认定口径,但细则落地仍需时间 [10] - 行业呼吁建立国家级母基金减轻地方压力,建议跨区域返投互认以优化资源配置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