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而瑞地产研究
搜索文档
年报点评|中交地产:回款率158%稳居前20强,二线土储优势凸显,财务获母公司支持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04-28 17:16
销售表现与回款 - 2024年实现销售金额156.43亿元,销售面积85.32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减少58.13%和52.51%,销售权益比例降至67.2% [1][3] - 全年销售回款247.07亿元,回款率高达158%,显著高于销售金额 [1][3] - 中交房地产集团(剔除绿城中国)全口径销售额435.1亿元,行业排名维持第20位 [1][3] - 公司拟将地产业务转让至控股股东,未来可能转型为物管上市平台 [3] 土地储备 - 总土储2263.2万平方米,权益比例59%,其中在建及待建面积771.37万平方米(占比34.08%) [1][6] - 在建及待建土储69%位于二线城市,中西部占比59%,长三角/珠三角三四线占比27%,整体质量较高 [1][11] - 已竣工物业价值366.13亿元,同比增加17.7%,占存货比例提升11.3个百分点至44.7% [6] 财务业绩 - 营业收入183.02亿元(同比-44.59%),地产销售占比171.81亿元(同比-46.69%) [1][13] - 毛利率7.59%(同比-3.17个百分点),净利润亏损63.96亿元,归母净亏损51.79亿元 [1][13] - 亏损主因:交付项目毛利率下滑、计提资产减值35.87亿元及信用减值5.41亿元 [1][13] - 2021-2024年毛利率持续下滑(22.91%→7.59%),净利率恶化至-34.95% [20] 资金与负债 - 现金储备86.45亿元(同比-29.73%),总有息负债364.09亿元(同比-7.52%),短债206.05亿元 [1][16] - 现金短债比0.42,净负债率升至251.51%,平均融资成本降至2.41% [16][20] - 获控股股东161.01亿元低成本融资(利率0-4.5%),完成8.41亿元短债置换 [16] 行业对比 - 头部房企表现分化:华润置地销售升至行业第三,保利置业销售逆势增长,万科计提减值335.5亿元 [21] - 部分房企战略调整:龙湖集团聚焦现金流,建发国际目标2025年销售1500亿,绿城中国代建业务占比创新高 [21]
行业透视|城投拿地锐减≠代建退潮,3.6亿㎡未开工土地潜藏机遇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04-28 17:16
城投代建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 - 城投公司作为地方土地市场重要拿地主体,2021-2024年拿地比重从34%波动攀升至64%,2025年一季度占比仍达50%[4] - 2023年城投拿地建面12278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0%,2024年同比再降13%,较2022年高点降幅超40%[5] - 城投拿地开工率显著低于其他房企:2021年48.9% vs 地方国企95%/央企88%,2024年进一步降至8.5%[8] - 截至2025年一季度,城投未开工地块超4200宗/3.6亿平方米,存在滞后招标现象(如南京2021年地块2025年才招标)[8][10][11] 土地收储政策影响分析 - 2024年5月以来土地收储政策加速推进,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超4000万平方米,主要针对城投平台(如惠州8宗地块均为城投持有)[14][15][16] - 政策对代建市场形成双刃剑:短期可能降低城投开发积极性,但长期将优化剩余地块质量并缓解城投资金压力[18] - 收储后城投开发意愿或呈"先降后升"走势,代建需求将进入探底回升阶段[18][19] 城投代建项目特征与选择标准 - 城投代建项目兼具政府代建与商业代建特性,注重利润与效益平衡[18] - 代建方选择三大核心标准:资质与合规能力(首要)、成功案例经验、超额利润创造能力[18][19] - 品牌代建企业在溢价能力、资源整合等方面优势突出,区域深耕型企业在本地市场更具竞争力[19] 区域市场机会与策略建议 - 重庆、长沙、西安、贵阳等城市城投未开工土地规模较大,存在结构性机会[19] - 代建企业应重点评估项目可行性,加强与城投长期合作,参与优质地块开发[19]
专题回顾 | 2025年地方供地计划探析:规模压降、结构优化与市场效应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04-27 17:31
核心观点 - 2025年初中国房地产市场延续企稳态势,土地市场率先显现积极信号,月度溢价率时隔三年突破10%,京沪杭蓉等地频现高溢价宅地成交[3] - 行业去库存加速,2025年一季度推动去库存规模达1亿平方米,土地市场结构性回暖为行业复苏带来信心[1][3] -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度创近十年新低,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基金本级收入比重首次跌破50%[5][9] - 2025年宅地供应计划同比再降20%,二线城市以31%降幅居首,一线城市商品宅地仅调降9%[3][14][15] - 保障房用地占比理性下调至18%,保租房用地占比提升至44%,反映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3][22] - 预供地规模同比缩减47%,核心城市通过降容提质优化供应结构,上海平均容积率从1.87降至1.78[31][32] - 土拍热度显著回升,全国月度溢价率时隔44个月重回10%以上,二线城市溢价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至21%[35][44] 土地财政依赖度下降 - 2025年地方基金性预算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占比降至50%,中央转移支付与专项债占比提升至50%[3][9] - 中央保障安居工程补助提前下达556亿元,同比上升30%,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占比59%[12] - 土地年化交易量较2020年高点下降超60%,地方财政结构转型加速[5][42] 宅地供应计划调整 - 2025年宅地供应计划同比下降20%,二线城市降幅31%居首,一线城市商品宅地仅降9%[14][15] - 58%城市宅地供应计划同比下跌,21%城市降幅超50%,部分三四线城市暂停供地[19] - 北京、上海宅地供应计划分别下降33%和40%,广州因保障房用地增长整体供应上升21%[19] 保障房用地结构优化 - 保障房用地占比从2024年20%降至18%,保租房用地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至44%[22] - 一线城市保障房用地占比仍达42%,二线城市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至27%[25] - 上海暂停城更、旧改类保障房用地供应,聚焦保租房和配售型保障房[22] 预供地规模与质量 - 2025年一季度预供地总建面同比下降47%,用地面积减少38%[31] - 一线城市预供地建面下降74%,广州降幅超90%,上海容积率从1.87降至1.78[32] - 二线城市预供地平均容积率2.2为各能级最高,杭州、成都等地达2.5以上[33] - 三四线城市预供地建面下降43%,半数城市跌幅超50%[33] 土拍市场回暖 - 2025年2月全国平均溢价率11.4%,较上月增4.7个百分点,为2021年7月以来首次突破10%[35] - 京沪杭蓉等地频现总价超50亿元、溢价率超100%地块,郑州金水区宅地溢价率达87%[35] - 二线城市溢价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至21%,核心城市优质地块受房企青睐[44] 行业供需关系修复 - 土地成交建面仅为商品房成交量58%,去库存速度加快[42] - 核心城市通过降容提质优化供应,三四线主动出清,桂林永福等县域暂停供地[44] - 土拍热度回升反映稳市场政策成效,房企投资信心修复[45]
产品洞察 | 小面积四代宅,是否打动了刚需客户?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04-26 09:52
第四代住宅市场表现分化 - 第四代住宅核心优势在于居住空间扩充和场景多元化,但刚需购房者适配性存疑 [6] - 广州小面积四代宅(如招商·林屿境)市场热度高,125㎡户型通过双空中花园设计实现差异化功能,实用率近140% [7][8] - 北京同类产品(如龙湖·观萃)去化率仅34%,成交均价5.7万元/㎡,显著低于周边传统住宅项目(如中海寰宇未来去化率71%,均价6.2万元/㎡) [10][12][14] 地域气候对产品价值的影响 - 北方严寒和大风天气降低开放式露台使用效率,增加维护成本,削弱四代宅性价比 [16] - 广州气候条件更适配,阳台面积占比达25%-30%的项目(如越秀云悦)实用率突破125%,首日去化率86% [18][21][22] - 北京新规推动内阳台+外阳台结合设计,提升赠送面积实际使用率 [16] 政策与产品创新协同效应 - 广州2023年容积率新规将半开敞空间比例上限提至20%,2024年部分地块阳台占比放宽至25%-30%,催生"类四代住宅" [18] - 非错层露台设计(如越秀云悦)通过可封闭阳台、飘窗全赠送实现功能升级,更契合刚需客群实用主义需求 [18][22] - 产品创新需结合政策松绑(如容积率计算优化)和地域特征,避免强行堆砌场景元素 [24] 刚需客群核心诉求 - 空间利用率提升比单纯场景升级更具吸引力,广州四代宅因高得房率(140%)热销,北京同类产品得房率94%仍遇冷 [9][16] - 中小户型需平衡总价门槛与品质升级,招商·林屿境82㎡三房和110㎡四房精准覆盖刚需刚改需求 [7] - 功能实用性优先于形式创新,北方市场需规避气候限制的设计(如可改造非错层阳台) [16][24]
每周精读 | 稳市场重大进展:一二手总成交量实现同比回正;协信远创破产重整成功,提供债务化解“中国样本”(4.21-4.25)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04-26 09:52
房地产市场动态 - 一二手总成交量实现同比回正,同比增长10%,其中超过4%的二手房成交使用带押过户,惠及更多中低总价房源 [5] - 4月全月新房成交环比回落是大概率事件,但二季度或将延续止跌企稳态势 [9] - 30城第16周新房成交环比持平上周,4月累计同比下降4% [13] - 三四线城市土地溢价率连续四周超过5%,第16周达到8.8%,而一二线城市仅出让4宗含宅用地且均为底价成交 [14] 代建行业趋势 - 2024年重点城市代建渗透率达6.6%,创四年新高,但短期波动后显著回落,长期仍有增长潜力 [6][7] - 中原建业集团集中签约9个项目,金科金建管提出"规模前五、利润增长"目标,国贸地产一季度中标多个代建项目 [15] - 新城建管代建鑫海·海润华城领跑沧州区域市场,旭辉建管「森屿系」蠡棠森屿实景示范区亮相 [15] 房企动态与战略 - 协信远创破产重整成功,为债务化解提供"中国样本",显示房企破产重整和债务重组对"保主体、稳主体"的重要性 [8] - 中国金茂投资聚焦京沪,近90%未售货值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同时从三级管控转向两级管控以提升效能 [11] - 大悦城控股投资力度回升,拿地销售比回升至0.23,但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 [11] 产品与市场表现 - 小面积四代宅的产品创新需围绕有效的价值转化展开,以打动刚需客户 [17] - 深蓉杭开盘质优热度延续,而津汉郑宁回暖动力不足 [9] - 京沪第16周新房成交环比回落,深蓉成交环比增长5%以上 [15]
行业透视|代建渗透率新高后显著回落,短期波动难掩长期增长潜力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04-25 17:50
代建行业发展趋势 - 代建行业凭借轻资产、专业化优势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期快速发展 2023年以来重点城市新开盘项目中代建渗透率迅速提升 二线城市表现尤为明显 [2] - 2024年代建渗透率达6.6%创四年峰值 2025一季度因供应紧缺回落至3.3%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 - 2023年为代建项目集中入市分水岭 渗透率从2022年不足1%跃升至4% 2024年进一步攀升至6.56% 2025一季度短期收缩至3.33%主要受整体供应偏紧影响 [4] 城市能级差异 - 一线城市代建渗透率显著低于二三线 2025一季度一线城市新开盘无代建项目 二线4.1% 三四线3.8% [6] - 一线城市代建项目多集中在远郊刚需盘 委托方倾向选择头部代建企业 如广州绿城·揽江印月由绿城管理代建 [7] - 二线城市代建前景整体优于三四线 2025一季度二线渗透率高出三四线0.33个百分点 2023年差值接近1个百分点 [7] 重点城市表现 - 无锡2023年代建渗透率急速升至38.5% 2024年保持26.9% 苏州2024年达31% 天津/济南/长春等城市代建比例持续快速提升 [8] - 长沙/重庆/南京等城市城投拿地占比超60% 但代建渗透率低于平均水平 长沙2.1% 南京1.29% 南京2024年渗透率大幅提升至10%显示潜力 [9] 企业布局策略 - 代建企业分为三种类型:集中型(如天津泰达建设专注本地)、局部深耕+扩张型(如金地管理/龙湖龙智造)、分散型(如绿城管理广泛布局) [12] - 绿城管理在武汉/杭州/天津/长沙等城市均有5个以上项目 形成广泛布局领先优势 招商建管虽布局分散但项目数量较少 [12] 行业前景展望 - "城投拿地+企业代建"模式在无锡/苏州等地已成常见模式 长沙/南京等城投拿地占比高的城市具备较强代建发展空间 [14]
代建双周报 | 中原建业集团集中签约9个项目,金科金建管提出“规模前五、利润增长”目标(2025.4.12-4.25)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04-25 17:50
企业动态 - 金科金建管提出2025年代建业务目标为"规模前五、利润增长",并通过"纯轻、出资、纾困、配资"四大模式实现[1] - 中原建业集团集中签约9个项目,其中4个项目占总签约面积的43%[1] - 国贸地产一季度中标多个代建项目,包括厦门银行福州地块、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装修工程等[1][2] 项目进展 - 新城建管代建鑫海·海润华城项目领跑沧州区域市场[1] - 旭辉建管「森屿系」蠡棠森屿实景示范区亮相,洋房首开销售2.7亿,截至2025年一季度总销售额达7.3亿,溢价较竞品高1500元/㎡[3] - 绿地智造参与破产重整项目,总占地85.82亩,规划计容面积40万方,依托政府保民生政策及共益债资金介入[3] 典型代建案例 - 绿城集团中标示康市安置房项目,体量77568.87㎡,成交金额3.10亿元[6] - 蓝城集团中标龙泉市安置房项目,体量48535㎡,成交金额1.79亿元[6] 行业拓展 - 中海管理代建上海杨浦滨江豪宅项目,招商代建松湖药港二期[7] - 润地管理中标广州7个保障房项目,旭辉建管签署水口湾人文经济活力区协议[7] - 旭辉建管在苏州、昆山、台州获取新项目,而今管理签约第二个冰雪项目[7]
产品洞察 | 谨慎探索中的品质突围:聚焦多城市四代宅的新进展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04-24 17:18
第四代住宅发展概况 - 第四代住宅凭借突破性设计理念和空间布局成为行业焦点[5] - 广州、天津、武汉等城市在政策推进和项目落地方面具有代表性[5] 广州试点情况 - 采用特定地块试点模式,未出台公开政策文件[7] - 首个试点为南沙区横沥岛2024NJY-3地块,招商蛇口竞得,允许40%套内面积作为不计容空中花园[7] - 第二个试点为中交城投HPG-NG-06地块,目前仅两个试点项目[8] - 招商·林屿境82㎡户型通过20-24㎡空中花园赠送,实际使用面积达105㎡,首开售罄且二次开盘去化率86%[10][13] - 试点项目分别聚焦刚需(82-125㎡)和改善型(120-188㎡)需求[13] 天津政策推进 - 滨海新区2024年9月出台首个支持四代宅政策,鼓励露台/屋顶绿化设计[15] - 政策出台半年仅3个项目推进,均定位180㎡以上高端改善产品[15][16] - 滨海建投开发区项目配备270°环绕露台,得房率超100%[18] - 露台设计考虑北方气候特点,进深2.4-2.5米小于南方产品[21] 武汉批量入市 - 2024年3月政策允许三环外100㎡以上住宅设置空中花园,形成郊区差异化卖点[24] - 目前10余个项目规划四代宅,6个位于东湖高新区,光谷中心城北板块竞争激烈[24][25] - 中建壹品汉韵公馆首开去化率80%,但240套房源仅备案118套[24] - 项目多采用"四代与非四代并存"模式,如招商天青府仅2栋纯四代宅楼栋[27][32] - 武汉城建金地和悦通过奇偶层差异化设计(116-118㎡户型)实现灵活空间布局[27] 城市发展路径差异 - 广州:小范围试点积累经验,控制开发节奏[8][13] - 天津:通过新区政策推动露台设计,聚焦高端改善[15][21] - 武汉:政策引导郊区差异化,批量项目入市形成区域竞争[24][25]
行业透视|稳市场重大进展:一二手总成交量实现同比回正——据自然资源部披露不动产登记数据测算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04-23 17:27
不动产登记数据核心观点 - 2025年一季度二手房交易同比大幅增长34.7%至164.6万件,拉动一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10%至383万套,成为市场企稳关键信号 [4][5][6] - "交地、交房即交证"改革快速推进,2025年一季度新增8500个项目,惠及170万企业群众,月均惠及56.7万,达2024年同期5倍 [8][9] - "带押过户"普及度显著提升:2025年一季度月均办理量2.4万件(同比+163%),涉及金额239亿元(同比+68%),户均金额降至101万元(同比-36%),4.3%二手房交易采用该模式 [10][12][13] 数据发布特征 - 自然资源部2025年4月发布会公布当期数据,不再披露历史累计值,指标包括新建/存量商品房转移登记件数及同比、"交地即交证"项目数、带押过户业务量等 [2][3] - 不动产登记数据发布时间不固定,2023年以来共发布3次相关数据(2024年3月、5月及2025年4月) [2][3] 行业影响分析 - 二手房市场率先复苏:限售限购解绑、以旧换新等政策推动改善性需求释放,低总价门槛吸引刚需,交易规模指标先于新房企稳 [5] - 政策优化提升效率:"交地即交证"缩短企业资金占压周期,"带押过户"降低交易门槛,两者共同促进房产交易链条畅通 [9][13] - 市场结构变化:中低档房源在带押过户中占比提升(户均金额下降36%),显示政策红利向首改群体扩散 [13][14] 数据对比 - 2025年一季度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238.7万件(同比-12.1%),与统计局数据(商品房成交219万套,同比-3%)共同反映新房市场仍处筑底阶段 [2][5] - 带押过户业务量及金额增速差异(163% vs 68%)反映中小额交易占比提升,与户均金额下降趋势一致 [12][14]
年报点评|大悦城控股:投资力度回升,归母净利连续3年亏损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04-23 17:27
销售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销售额369亿,同比下滑20%,销售面积同比减少25%至167万平,销售均价22,096元/平,同比增长6.9% [3] - 权益销售额164亿,权益比例44.5%,较去年同期减少5.5个百分点,需警惕合作方风险 [3] - 86%销售额由一二线贡献,杭州、西安两城销售贡献近42%,其中杭州单盘鹭悦朗云府销售91亿,西安两项目合计贡献35亿 [9] - 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合计销售贡献仅14亿,单城销售降幅均超70% [9] - 长三角区域销售占比提升18.6个百分点至43%,成为第一大区域,中西部占比回落至30% [7] 投资力度 - 2024年新增5宗地块,拿地建面56万平,同比大幅增加232%,土地总价款84亿,同比增33% [11] - 拿地销售比从去年的0.14回升至0.23,高于行业均值0.17 [11] - 杭州萧山区地块通过并购获取,楼面价占售价65%,盈利空间被压缩 [12] - 年末剩余可开发建面1,822万方,较年初下滑16%,足够支撑未来3-4年开发需求 [18] 财务表现 - 物业开发结转收入283.9亿,同比微降2.3%,合同负债对结转收入覆盖倍数0.88,结转资源不足 [21] - 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至21.8%,归母净利亏损扩大至29.8亿,连续3年亏损 [21] - 平均融资成本优化至4.06%,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从1.07下滑至0.98,流动性压力上升 [24] 商业运营 - 投资物业及相关服务收入52.43亿,同比微降2.78%,购物中心销售额401亿,同比增长16% [28] - 新开3家购物中心,年末已布局44个商业项目,华夏大悦城REIT以成都大悦城为底层资产成功上市 [28] - 购物中心平均出租率95.1%,其中三亚大悦城出租率达100%,成都大悦城99% [29] 区域分布 - 剩余可开发建面中西南区域占比最高达37%,北方区域占比36%,华东和华南合计占比约27% [18] - 长三角区域销售贡献显著提升,杭州、南京和苏州为主要贡献城市 [7] - 环渤海区域销售占比跌至9%,主要因北京、天津等地表现疲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