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搜索文档
350亿美元的收购完成,EDA行业里程碑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新思科技收购Ansys交易获批 - 中国监管机构批准新思科技以350亿美元收购Ansys的交易 为7月17日完成交易扫清最后障碍 此前美国和欧洲监管机构已批准但附加特定条件 [1] - 合并后公司保留新思科技名称 将成为提供涵盖芯片和实际设备全设计领域工具的强有力企业 为行业打开新大门 [1] - 新思科技CEO表示合并是公司转型里程碑 将Ansys系统仿真和分析解决方案纳入后 可最大限度发挥工程团队能力 激发从硅片到系统的创新 [1] 交易的战略意义 - 分析师认为交易对新思科技至关重要 有助于构建全栈EDA解决方案 实现芯片和系统级多物理场仿真 超越传统独立芯片设计工具 [2] - 收购带来核心多物理场专业知识和汽车专用虚拟测试能力 为航空航天 汽车和工业设备领域打开新增长机遇 扩大潜在市场和业务组合 [2] - 合并将巩固新思科技技术领先地位和在半导体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2] 公司业务互补性 - 新思科技以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闻名 支持半导体电路 芯片和多芯片系统级封装设计验证 Ansys专注于仿真工具 模拟产品在现实世界中的性能 [3] - 合并后公司将提供从晶体管级芯片设计到物理系统分析与仿真的全设计领域工具 创建统一平台开发复杂多领域产品 [4] - 工程师可在设计周期早期仿真优化半导体和系统行为 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增强设计信心 工具来自同一来源将增强市场吸引力 [4] 技术整合优势 - 合资公司优势在于将仿真数据与AI加速EDA工具融合 实现跨领域更智能自动化协同设计 全面优化设备功耗 性能 热性能和可靠性 [5] - AI赋能的EDA工具和先进仿真能力相辅相成 帮助工程团队管理复杂性 更早发现问题并加速开发 实现从硅片到系统持续协同优化 [5] - 新思科技正将仿真功能添加到EDA堆栈中 特别有利于多芯片设计 预计2026年上半年推出首套集成功能 [6]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继续改进Ansys工具 使其更灵活应对下一代挑战 扩展和巩固工程和仿真解决方案组合 [6] - 合并后将拥有独特优势 为半导体 高科技 汽车 航空航天 工业等行业提供全新整体系统设计解决方案 [6] - Ansys品牌将保留一段时间 定位为"Synopsys的一部分" 继续利用其在仿真领域良好声誉和传统 [7] 行业影响 - 合并减少主要EDA和工程仿真厂商数量 若整合成功 Cadence将面临更激烈竞争 可能引发进一步并购或生态系统变革 [7] - 尽管交易可能引发反垄断担忧 但欧美和中国监管机构已批准 附加特定条件如不强制捆绑销售 确保与竞争对手解决方案互操作 [8] - 合并后公司将影响关键系统和系统设计工作流程 可能面临来自政府更严格审查 出口限制 国家安全规则和跨境知识产权管理将更复杂 [8]
IBM最强芯片,剖面图曝光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IBM Power11处理器发布 - Power11处理器于7月25日上市,定位入门级、中端和企业级服务器[4] - 该处理器是Power10的深度升级版本,采用三星7nm+工艺制造[5][8] - 晶体管数量达180亿个,芯片面积654平方毫米,时钟频率3.8-4.4GHz[11] 技术规格与性能 - 支持16个全激活核心,相比Power10最多15个核心有所提升[10] - 提供SCM和DCM两种模块配置,频率范围2.4-4.2GHz[10] - 支持DDR5内存,通过OMI接口实现DDR4/DDR5兼容[12] - 四节点系统最高支持256核心和64TB内存[18] 市场竞争对比 - 相比AMD Zen5核心Epyc 9005处理器,Power11在内存带宽上具有优势(12.8TB/s vs 1.5TB/s)[19][20] - 对比英特尔Granite Rapids至强6处理器,Power11在核心频率(4.4GHz vs 2GHz)和内存带宽(12.8TB/s vs 5.5TB/s)上领先[20] 系统架构创新 - 采用OpenCAPI内存接口(OMI),实现内存协议与处理器解耦[12] - 每个节点4插槽设计,X-bus互连速度50Gb/s,A-bus NUMA链路32Gb/s[17] - 通过调整内存控制器数量(16个)优化内存带宽与温度[20] 产品演进路线 - Power9到Power11三代产品核心数量从最多192个提升至256个[22] - 相对性能从Power9的5080.7提升至Power11的9045.8,增幅78%[22] - 理论最高配置Power E1185X可达512核心,性能达Power9的3.24倍[22]
日挣44亿,台积电杀疯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核心观点 - 台积电第二季业绩创历史新高,税后纯益达3982.7亿新台币,年增60.7%,每股纯益15.36元,日均赚逾44亿新台币 [2] - AI芯片需求强劲推动公司上修全年营收增幅至30%,HPC贡献营收达60% [3][5][11] - 2纳米制程将于下半年量产,预计带来更高单价与利润率,A16技术进一步优化能源效率 [15][16][17] - 美国亚利桑那州第三厂加速建设,未来30%先进制程产能将来自美国基地 [18][19] - 全球扩张计划同步推进,日本熊本厂已量产,德国厂按计划建设中 [19][20] 财务表现 - 第二季合并营收9337.9亿新台币(约30.07亿美元),年增38.6%,美元计价营收年增44.4% [2][5] - 毛利率58.6%,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营业利润率49.6%,同比提升7.1个百分点 [5] - 每股现金股息政策维持增长,2025年至少18元,2026年至少20元,自由现金流70%用于派息 [4] - 资本支出维持380-420亿美元,重点投入2纳米及更先进制程 [13] 技术进展 - 2纳米制程较3纳米效能提升10-15%,同效能下节能20-30%,芯片密度提升超15% [16] - A16技术在同功耗下速度提升8-10%,同速度下功耗降15-20%,专为AI数据中心设计 [16][17] - 3纳米/5纳米/2纳米产能全线紧张,先进制程生产周期达四个月 [17] - 埃米级制程A14预计2028年量产,采用第二代纳米片电晶体结构 [17] 市场动态 - AI需求来自主权AI和模型采用率提升,推动运算能力需求增长 [3][11] - 消费电子受关税政策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但客户行为暂未改变 [3][11] - 美国对NVIDIA H20芯片解禁被视为正面消息 [14] - 人形机器人市场尚处早期,医疗照护领域或成首波应用场景 [13] 全球布局 - 美国亚利桑那州将建6座晶圆厂+2座封装厂+1座研发中心,总投资1650亿美元 [18][19] - 日本熊本第一厂已量产,第二厂建设取决于基础设施进度 [19] - 德国德勒斯登特殊制程厂按计划推进 [20] - 台湾本土规划11座晶圆厂+4座封装设施,强化2纳米产能 [20] 行业展望 - 华尔街普遍看好AI产业链前景,Needham给予270美元目标价 [21] - 彭博产业研究指出全年营收预测仍低于市场共识值1249亿美元 [22] - 摩根大通预计第四季营收可能季减10%,反映关税谨慎态度 [22][23] - 新台币升值与海外新厂投产可能持续压缩毛利率 [21][22]
重构DSA开发范式丨隼瞻科技重磅发布DSA处理器敏捷开发平台“ArchitStudio”与 “智翼” 系列端侧AI融合解决方案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核心观点 - 隼瞻科技在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上发布两款革新性产品:DSA处理器敏捷开发平台ArchitStudio和"智翼"系列端侧AI融合解决方案,旨在推动DSA处理器设计模式与智能终端算力边界的双重革新[1] - ArchitStudio平台通过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设计流程,将传统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DSA处理器开发周期缩短至数周,显著提升效率[3][8] - "智翼"解决方案基于RISC-V DSA架构,结合NPU模块和ArchitStudio平台,实现端侧AI应用的高效定制化处理[12][14] DSA处理器敏捷开发平台ArchitStudio - 行业痛点:传统DSA处理器设计面临技术门槛高、项目复杂度指数级增长、设计指标难以早期评估等问题,严重阻碍创新落地[3] - 平台功能: - Archit Analyzer:提供分析引擎与Profiling性能统计工具,精准定位自定义指令集,优化PPA指标[4] - Archit Compiler:采用RISCAL架构描述语言,实现所见即所得的代码及组件生成,赋能架构师从全局角度解决问题[6] - 全流程"一键式"自动化生成引擎:包含RTL源代码、验证环境、编译器、软件工具链等,大幅缩短开发周期[8] - 平台优势: - 极致的DSA性能提升,大幅降低设计门槛,显著缩短开发周期[11] - 自动化流程减少人为错误,统一中间表示确保各环节一致性[11] - 基于RISC-V指令集,确保处理器的灵活性和生态兼容性[11] 端侧AI融合解决方案"智翼" - 行业挑战:端侧AI应用面临实时响应、能耗控制、数据隐私与成本优化的多重挑战,传统方案在算力天花板、高功耗弊端及定制化适配方面渐显乏力[12] - 解决方案: - 基于RISC-V DSA架构,结合ArchitStudio平台和NPU模块,实现三位一体的DSA架构[14] - 提供强大且高效的标量基础、面向领域的矢量加速以及高弹性可配置的NPU矩阵计算单元[14] - 一键式AI模型部署,实现模型的快速适配与落地[15] - 产品优势: - 高度敏捷开发,彻底革新传统DSA设计流程[19] - 极致能效比,专有架构设计和深度优化保障极低面积与功耗[19] - 深度场景定制,精准匹配客户专有场景与核心算法[19] - 完善工具链与大模型支持,提供完整生态助力快速产品化[19] 公司背景 - 隼瞻科技聚焦DSA处理器设计创新,致力于打造基于DSA的RISC-V技术体系[22] - 公司核心技术包括自主研发的RISC-V处理器核、DSA处理器敏捷开发平台以及可定制NPU模块[22] - 产品精准响应AIOT、DSP、5G网络、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复杂芯片场景的差异化需求[22]
博通用一颗芯片,单挑英伟达InfiniBand 和 NVSwitch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InfiniBand技术发展与应用 - InfiniBand最初作为跨设备主流结构失败后,在超级计算机领域找到定位,成为高性能、低延迟互连技术,主要得益于远程直接内存访问(RDMA)技术[3] - Nvidia五年前以69亿美元收购Mellanox Technologies,部分原因是预见到InfiniBand在连接GPU服务器节点以协作训练AI模型中的关键作用[3] - InfiniBand在传统高性能计算(HPC)市场份额有限,但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的兴起将其推向后端网络新高度[4] Nvidia的GPU互连技术 - Nvidia开发NVLink端口和NVSwitch交换机,使多个GPU内存集群化,在DGX-2系统中实现16个V100 GPU共享HBM内存,呈现为单一2 petaflops FP16性能设备[4] - NVLink技术扩展到GB200 NVL72等机架级系统,为AI服务器节点构建提供显著优势[4] 博通挑战InfiniBand的以太网方案 - 博通开发Tomahawk Ultra以太网交换机ASIC,目标取代InfiniBand在HPC和AI集群的应用,同时兼具内存结构功能[5] - Tomahawk Ultra实现250纳秒端口到端口延迟,770亿PPS吞吐量,51.2 Tb/秒总带宽,性能接近InfiniBand[12] - 采用优化以太网报头技术,将标准46字节报头压缩至10字节,提升传输效率[15] 技术性能对比 - InfiniBand历史延迟数据:从2001年300纳秒(SDR)降至2015年86纳秒(EDR),但近年因信号处理开销增加,NDR/XDR延迟回升至240纳秒[10][11] - InfiniBand交换机吞吐量演进:从2015年70亿PPS(7.2 Tb/秒)提升至2021年66.5亿PPS(25.6 Tb/秒)[12] - 博通Tomahawk Ultra在相同小数据包条件下,PPS是Tomahawk 6的两倍,延迟仅为后者1/3[12] 关键技术突破 - 引入链路层重传(LLR)和基于信用的流量控制(CBFC)技术,使以太网表现更接近无损传输,避免传统拥塞处理导致的性能下降[16][18][20] - 实现网络内集体操作功能,这是取代InfiniBand的关键特性,类似Nvidia的SHARP功能[13][23] 市场影响与竞争格局 - 博通Tomahawk Ultra不仅针对InfiniBand,还挑战Nvidia的NVSwitch和新兴UALink标准,可能成为GPU互连替代方案[26] - AMD计划在"Helios"系统中通过以太网隧道传输UALink协议,显示行业对以太网方案的认可[29] - Tomahawk Ultra样品已推出,预计2026年上半年上市,支持铜缆/光纤多种连接方式[29]
知合计算:打响高性能RISC-V突围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全球芯片架构演进 - 全球芯片架构经历了三次关键转折:PC时代x86垄断、移动时代ARM广受欢迎、AI与万物互联时代RISC-V崛起 [1] - RISC-V凭借开源、精简、可扩展及低成本优势成为新引擎,已在物联网和嵌入式领域规模化落地 [1] - RISC-V正将目光投向AI、数据中心、智能汽车等高性能计算市场 [1] RISC-V高性能领域现状 - RISC-V在高性能领域呈现"雷声大雨点小"状态,缺乏能与ARM、x86抗衡的标杆性产品 [2] - 当前RISC-V阵营第一梯队产品如SiFive P870-D、达摩院C930等性能仍落后ARM与x架构主流产品一个身位 [2] - 国内尚未量产高性能RISC-V芯片产品,性能滞后导致软件生态发展缓慢 [2] 知合计算技术突破 - 知合计算在RISC-V中国峰会发布"阿基米德"系列通推一体CPU产品,包括A210芯片 [5][15] - 采用"通推一体"架构实现通用计算与AI推理计算高效融合,提供高性能、高能效比解决方案 [6] - 高性能RISC-V CPU核性能媲美ARM和x86最先进产品,达到RISC-V领域最强性能 [7] 产品技术细节 - CPU核完全兼容RVA23 Profile,支持81项强制和可选扩展及123个RISC-V官方扩展 [9] - 提供SoC系统和上层软件整体支持与交付,包括工具链、操作系统和计算库等软件栈 [11] - SoC平台和软件栈原生兼容RISC-V系统平台规范,Server Platform Specification v0.8支持率100% [12] 商业化策略 - 聚焦"弱生态市场"如边缘服务器、云端服务器等场景率先发力 [22] - 针对视频编解码、AI大模型推理等场景优化,指标可超越业界先进水平 [22] - 选择对软件生态依赖度低的场景突破,如大模型推理仅需适配十余个核心算子 [26] 行业展望 - RISC-V若能在高性能领域站稳脚跟,将与ARM、x86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31] - 行业需要构建"竞合共生"产业生态,协同推动RISC-V在高性能领域突破 [34] - 国内厂商需抱团提升RISC-V国际标准话语权,深度参与核心标准制定 [34]
复旦大学携手复旦微电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科研成果转化,构建校企协同新机制 助推集成电路产业升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 复旦大学与复旦微电子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标志着校企双方在科研协同、技术转化、机制共建等关键领域迈入深层次合作新阶段 [2] - 协议签署由复旦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彭慧胜与复旦微电子集团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沈磊代表双方完成 复旦大学、杨浦区、企业董事会及行业组织代表共同见证 [2] 合作框架与方向 - 双方将围绕"平台共建—科研攻关—人才协同"三大方向构建系统化合作框架 依托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学科领域的研究基础与人才优势 [4] - 合作聚焦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化验证环节 推动科技成果从"论文阶段"走向"应用场景" 打通产学研协同链条 [4] - 协议设立专项机制支持联合团队组建、实验资源共享与项目协同推进 提升高校科技成果工程化能力与企业创新效率 [4] 校企合作意义 - 复旦大学表示此次签约是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化、制度化的重要探索 将为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5] - 复旦微电子集团强调此次合作是对校企协同探索的系统性深化 为EDA工具、工程平台、行业标准等关键方向的联合攻关奠定制度支撑 [7] 论坛核心议题 - 论坛以"自主之芯 协同之道"为主题 讨论协同机制构建、产业生态演进与技术底座发展等议题 [9] - 与会代表认为芯片产业处于结构重塑与生态再造关键阶段 推动协同从理念走向机制、从技术走向平台是自主生态建设的核心任务 [9] 未来合作规划 - 双方将持续推动科研成果在真实产业场景中的落地转化 探索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工程能力的有效衔接路径 [9] - 目标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体系 [9]
为何都盯上了ASIC?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7 08:50
核心观点 - 定制ASIC相比现成IC能显著提升产品差异化、功率效率和集成度,同时增强IP保护[3][5][7] - 成熟节点ASIC(如180nm/130nm)在成本、模拟集成和供应链稳定性上具备战略优势,尤其适合物联网/工业控制等应用[8][9] - 混合设计策略(现成IC+定制ASIC)可平衡开发成本与性能优化,例如BLE IC搭配130nm ASIC实现传感器小型化[8] 现成IC的局限性 - 功能趋同导致差异化困难,无法针对特定传感器/电源需求优化[3] - 通用IC的固定性能范围制约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应用,需额外电路增加成本[3] - 系统易被逆向工程,BOM依赖标准IC使抄袭门槛低[5] 定制ASIC的优势 性能优化 - 硬件加速器可提升机器视觉算法吞吐量并降低能耗,减少数据移动开销[5] - 支持应用级电源管理策略,如精准控制单元睡眠模式以优化功耗[5] 商业壁垒 - 网表逆向工程难度高,需专业设备及设计资源复制[6] - 物料清单集成度更高(如整合模拟信号调节+数字处理),缩小尺寸并降低长期成本[7][8] 成熟节点ASIC的经济性 - 180nm掩模成本约5万美元,远低于10nm以下工艺的百万美元级投入[9] - 成熟节点支持更高电压和模拟集成,适合物联网/汽车子系统等非尖端需求[9] - 已验证的IP库和稳健良率缩短上市时间,降低设计风险[9] 混合设计策略案例 - 采用商用BLE IC+130nm ASIC实现模拟/电源管理优化,兼容多供应商接口[8] - 分立元件整合至单ASIC可减少供应链风险(如电机控制延长无人机续航)[8][16]
万字全文科普:什么是IP?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7 08:50
半导体价值链与IP提供商的核心作用 - 半导体价值链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组装和原材料采购四大关键阶段,IP提供商在芯片设计阶段发挥基础性作用[1] - IP提供商通过提供预设计模块、定制化支持和专用功能,显著提升设计效率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30%-50%[3][4] - 硬IP(如GDSII文件)针对特定工艺节点优化,软IP则具备跨技术节点的灵活性,两者结合可最大化设计效率[8] IP模块的类型与优势 - 主要IP模块包括处理器内核(CPU/GPU/NPU)、存储器IP、接口IP(PCIe/USB)和模拟混合信号IP[5] - 标准化IP占比70%但定制化IP需求快速增长,尤其在NPU和安全IP领域,定制可提升20%以上PPA指标[6] - 使用第三方IP可降低40%研发成本,缩短6-9个月开发周期,并减少65%的设计风险[7] 测试验证的关键流程 - 集成测试需验证多源IP兼容性,功能测试采用形式化方法和仿真技术覆盖100%用例场景[10][11] - 流片后测试发现实际硬件问题,安全测试要求IP达到AEC-Q100等车规级标准[14] - 自动化测试工具可将验证效率提升3倍,但多IP集成仍面临20%-30%的额外验证成本[15] 商业模式演进 - CPU授权模式占主导(ARM架构占比90%),组合授权模式(接口+安全IP)在细分市场增长35%[16][17] - 定制IP开发成本达标准IP的5-8倍,但可创造15%-25%产品溢价(如汽车处理器案例)[19][20] - 许可费结构多样:CPU IP单授权费可达$10M,而接口IP多采用$0.1/芯片的版税模式[22][24] 技术创新趋势 - Chiplet技术突破光罩限制,使5nm逻辑芯片与28nm模拟芯片可集成,良率提升12%[30][31] - 先进封装推动UCIe接口标准,HBM3内存IP带宽达819GB/s,功耗降低18%[34][35] - 2023年全球半导体专利增长15%,中国占比提升至35%,G11C类存储专利增长最快[40][42] 行业驱动因素 - AI定制芯片需求使流片数量年增40%,IP定制服务市场规模达$8B[46] - 汽车芯片短缺促使OEM直接采购IP,车规IP验证周期缩短至6个月[52] - 地缘政治推动区域化生产,美国芯片法案带动本土IP需求增长25%[53] EDA与生态协同 - 三大EDA厂商提供Chiplet设计工具链,使异构集成效率提升50%[38] - 数字孪生技术将晶圆厂调试时间从6周压缩至72小时,良率预测准确率达95%[50][51] - 生成式AI加速IP验证,使SoC验证周期从9个月缩短至11周[49]
AMD,奋起直追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7 08:50
AMD的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公司目前在全球AI半导体市场追赶占据主导地位的NVIDIA,股价在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前逐步上涨[3] - 在x86架构CPU市场已与英特尔形成双寡头格局,GPU市场则保持对NVIDIA的强势第二位置[3] - 计划通过强化竞争产品路线图逐步抢占NVIDIA份额,预计下月财报将体现进展[3] 历史竞争策略的成功案例 - 90年代通过降价25%的价格战策略在x86市场生存,最终成为除英特尔外唯一存活品牌[5] - 自主研发K7核心的Athlon处理器实现技术突破,宣传语转变为"价格不变,性能提升25%"[5] - 服务器市场采用"第二梯队营销"策略,借助Sun Microsystems联盟将份额提升至20%,最终被惠普/戴尔等主流厂商采用[7] 当前AI半导体领域的竞争态势 - CEO苏姿丰明确将NVIDIA定为追赶目标,但需缩小过去两年在AI GPU领域的差距[9] - 采用开放的ROCm开发环境对抗NVIDIA垄断的CUDA,降低客户转换门槛[10] - 已获得META、微软等大客户支持,并与OpenAI宣布联合开发半导体计划[10] 行业竞争环境特征 - AI半导体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技术创新周期缩短至每年推出新产品[12] - 无晶圆厂模式盛行下,台积电几乎垄断先进制造环节[12] - IT平台提供商正加速自研半导体,改变传统供应链格局[12] 关键竞争差异点 - NVIDIA采用优先供应关联云厂商的商业模式,可能引发客户竞争关系(类似英特尔"Intel Inside"策略)[9] - 半导体产品高单价特性为AMD提供价格战缓冲空间[10] - 公司技术路线图执行力和客户需求响应能力将成为未来成败关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