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搜索文档
一颗1971年面世的芯片,依然大卖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1 09:27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该IC还包含一个控制电压引脚,用于外部调制或PWM控制,提供2/3 VCC阈值。如果不使用,通常 会通过一个10 nF电容将其旁路至地,以避免不稳定。 来源 : 内容 编译自 allaboutcircuit 。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工程师们已经拥有了振荡器、定时器和单稳态电路,只是它们并不集成在一个 集成电路中。使用分立元件的模拟电路笨重,而现有的定时器芯片缺乏灵活性。这种情况在1971年发 生了改变,当时,Signetics公司的承包商Hans Camenzind设计了一款通用定时器芯片,仅使用了约 25个晶体管、几个二极管和一个巧妙的电阻分压网络。 最终,NE555应运而生:一款八引脚模拟定时器,可以根据连接方式产生单稳态、方波和触发器。它 采用单电源供电,具有强大的输出级,并且能够耐受嘈杂的环境。Signetics 公司一经推出,便迅速 在业余爱好者和工业界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555 芯片已广泛应用于 LED 闪光灯、电机驱动器、伺服测试仪、压控振荡器 (VCO)、去抖电路等众多领域。工程师们用它来控制继电器、播放旋律、检测脉冲丢失以及 ...
Nvlink的国产替代:华为Unified Bus背后的思考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1 09:27
行业背景与核心矛盾 - 计算机体系结构长期存在总线与网络两种互联范式的根本性割裂,总线技术(如PCIe、NVLink)在紧耦合系统内提供纳秒级延迟和极高带宽,但扩展性受限;网络技术(如以太网、InfiniBand)为松耦合系统设计,具备超强扩展性但存在复杂协议栈和微秒级延迟的性能鸿沟[2] - 深度学习领域的Scaling Law(缩放定律)揭示模型性能随规模增大持续提升,使得传统单机8卡配置在千亿参数巨型模型面前不堪重负,推倒总线与网络之间的墙成为迫切需求[3] - 行业需要一种统一互联技术,既能提供总线级编程简易度和极致性能,又具备网络级超大规模扩展能力,以构建真正的"数据中心计算机"[3] 架构范式革命 - 传统主从架构以CPU为主设备控制所有I/O操作,随着设备数量和速度增加,CPU成为系统瓶颈,无法高效扩展以支持大量GPU、NPU等智能设备的横向数据交换[4][8] - Unified Bus提出对等架构,所有设备平等且可被视为内存块,任何设备可通过Load/Store内存语义直接访问其他设备内存,无需对方CPU干预,实现零拷贝和微秒级超低延迟[5] - 对等架构使不同服务器内存可组成共享内存池,异构计算和存储资源可池化,根据应用需求动态组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减少不必要数据搬运[5] 协议设计哲学 - 总线与网络在设计范式、地址空间、拥塞控制和优劣势上存在显著差异:总线为节点内紧耦合设计,共享统一物理地址空间,硬件流控简单,延迟极低但扩展性差;网络为节点间松耦合设计,独立地址空间,需要复杂端到端拥塞控制,扩展性好但协议栈复杂[7] - UB在底层物理实现上承认超节点内和超节点间互联技术差异,但通过统一抽象向应用屏蔽物理差异,在编程抽象层面实现统一,最终实现"鱼与熊掌兼得"[7] - 协议设计借鉴基础领域方法论,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关键子问题(如编程抽象、功能划分、地址分配、路由拓扑、流控拥塞控制等),并从已有方案中选择组合解决[10] 通信语义创新 - 单边语义(内存语义)允许发送方直接将数据写入接收方可访问位置(如共享内存或Key-Value Store),接收方在方便时读取,无需双方同时在线,适合传输大块数据但缺乏通知机制[11][12] - 双边语义(消息语义)需要发送和接收方配合,通过消息收发进行通信,适合通知但性能较低,因接收方CPU需处理消息且需预先准备内存缓冲区[13][14] - UB协议核心提供高效单边内存操作,允许服务器直接读写另一服务器内存而无CPU干预,同时认识到双边语义最重要作用是通知应用[15] - 引入带立即数操作(Write with Immediate和Send with Immediate)将数据传输和轻量级通知融合为单个硬件原语,消除应用层发起第二次通知操作必要,简化逻辑并避免乱序问题[16][17][18] 可扩展性突破 - 传统RDMA等面向连接模型需维护队列对状态,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面临硬件资源耗尽和管理复杂度爆炸的可扩展性天花板[20][24] - UB创造Jetty无连接抽象取代传统连接模型,将N x N私有航道管理问题简化为N个公共码头管理问题,解决可扩展性难题[22][27] - Jetty模型采用泊位机制,通过JFS和JFC一一对应建立背压机制,解决软硬件速度不匹配导致的事件丢失问题,同时提供灵活多Jetty创建选项以缓解HOL阻塞、公平性和隔离问题[25][26][28][29][30] 内存访问范式 - UB提供同步Load/Store与异步Read/Write两种互补编程范式:Load/Store由处理器指令直接支持,实现同步远程内存访问,延迟极低且对应用透明,但硬件要求高;Read/Write由软件发起,异步操作,灵活支持大数据传输且故障隔离性好,但过程复杂延迟较高[46][47][50][51][56][57] - 远程内存寻址支持三种模式:物理内存统一编址实现简单但扩展性差;网络地址+远程虚拟地址灵活可扩展但无缓存一致性;映射到本地虚拟地址通过UBMMU将远程内存段映射到进程虚拟地址空间,支持缓存和硬件一致性,性能优势巨大[58][59][60] - 缓存一致性设计以多读单写所有权模型为核心,提供从强一致性动态共享列表到软件管理一致性等多种方案平衡性能、复杂度和一致性强度[62][63][64][65][66][67] 性能优化机制 - 弱事务序设计将顺序保证分解为执行序和完成序两个正交维度,提供NO、RO、SO、Fence等分级原语,允许应用在性能与一致性间按需选择,避免不必要的强顺序枷锁[41][42][44][45] - 拥塞控制采用C-AQM机制,通过端网协同实现"按需分配、主动授予"的近似零队列目标,发送端通过I位请求带宽,交换机根据拥塞状况置位C位并给出精确Hint建议值,实现快速响应和低延迟[78][80][81] - 可靠传输支持事务级和包级负载均衡,事务级通过TPG固定路径避免乱序,包级最大化带宽利用但需处理乱序;重传机制提供GoBackN与选择性重传、快速重传与超时重传的组合模式适应不同网络场景[84][85][86][87][88] 应用场景与价值 - 内存池技术找到杀手级应用KV Cache,解决LLM推理服务中海量中间状态缓存需求,其数十上百GB规模和高频访问特性完美匹配UB大容量、低延迟、高效共享优势[68] - Prefill-Decode分离调度和Prefix KV Cache技术可基于UB全局内存池实现,显著降低TTFT并节省计算资源,支持跨请求计算结果复用[69][70][71] - URMA作为统一编程抽象,将对等访问、无连接模型和弱事务序等设计哲学融合,为上层应用提供简单、高效且极具扩展性的接口,代表面向未来的异构计算通信范式[74][75][76]
DDR 4,正在消逝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1 09:27
DDR4市场地位变化 - DDR4内存价格曾作为DRAM市场领先指标,但其解释市场趋势的作用正在减弱 [2] - 全球内存制造商(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持续削减DDR4产量,将生产结构围绕DDR5重组 [2] - 近期DDR4价格飙升是供应减少导致的暂时现象,而非市场复苏迹象,是供应减少而非需求增加的结果 [2][4] DDR5转型驱动力与市场扩张 - AI和高性能计算需求爆炸式增长是DDR5转型关键驱动力,DDR5传输速度比DDR4提高约1.5到2倍,能效提高约30% [3] - 服务器市场已过渡到仅支持DDR5架构:英特尔从2023年第四代至强可扩展处理器起彻底停止DDR4支持,AMD从Genoa平台起原生支持DDR5 [2] - 市场研究公司TrendForce预测,今年下半年DDR5将占所有PC和服务器DRAM出货量的一半以上 [3] 存储器半导体市场展望 - 预计2026年全球存储器半导体市场在经济温和放缓下保持相对稳定增长 [6] - 2025年DRAM需求增长率上修至19.3%,略高于行业产量增长率18.1% [6] - 2026年DRAM需求增长率预计14.1%,产量增长率预计14.2%;NAND闪存需求增长率预计13.8%,产量增长率预计14.0% [6] 关键市场需求驱动与风险 - 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增长0.7%(原预测-0.4%),受益于美国和印度市场强劲需求及半导体关税推迟 [7] - 2026年服务器市场出货量预计增长4.7%,由大型科技公司持续积极资本支出、AI普及及数据中心扩展需求推动 [7] - 若对目前免税半导体征收高额关税,可能导致IT设备价格上涨、需求放缓,是内存行业重大风险因素 [7] 1c DRAM技术投资与布局 - 主要内存厂商(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加速对1c(第六代10纳米级)DRAM的投资 [7][8][9] - 三星电子已在上半年开始建设1c DRAM量产生产线,并计划在其HBM4中积极采用1c DRAM,预计年底产能达每月最高6万片晶圆 [8] - 美光获得日本政府高达5360亿日元(约4.7万亿韩元)补贴,用于在广岛建设新DRAM工厂,专注于1γ(等效1c)工艺量产,预计2027年运营 [9] HBM市场动态与产品策略 - HBM在2024至2025年经历爆炸式增长,但预计2026年因竞争对手进入和供应增加,增长速度将放缓 [6] - 1c工艺可用于高附加值服务器DRAM及HBM4E(第七代HBM),成为SK海力士等公司关注领域 [9] - 内存公司将投资重点转向DDR5和HBM,因DDR4归类为成熟产品,单价低、盈利能力弱,而DDR5和HBM能产生显著更高销售额和利润 [3]
刚刚,高通被调查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0 17:16
市场监管动态 - 市场监管总局对高通公司收购Autotalks公司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的行为立案调查 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1] - 该交易此前已受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欧盟等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担忧收购可能削弱V2X芯片市场竞争活力 欧盟15个成员国要求启动深入审查[3] 收购标的公司概况 - Autotalks是一家总部位于以色列的无晶圆半导体公司 成立于2008年 长期专注于V2X通信芯片的研发与商用落地[3] - 公司核心产品支持DSRC和C-V2X标准 使车辆能够直接与其他车辆 行人及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实时通信 从而提升驾驶安全和交通效率[3] 收购交易背景与战略意图 - 高通于2023年5月宣布拟收购Autotalks 计划将其V2X技术整合进Snapdragon Digital Chassis平台[3] - 收购旨在强化高通在智能网联汽车通信 安全预警与自动驾驶协同方面的能力 是公司扩展汽车电子版图的重要一步[3] 交易过程与结果 - 交易推进过程不顺利 高通于2024年3月底宣布终止首次收购计划[4] - 经过约一年谈判与方案调整 双方最终于2025年6月重新完成交易 Autotalks团队正式并入高通汽车业务部门[4] - 最终交易金额估计为8000万至9000万美元 低于最初传闻的3.5亿至4亿美元[4]
英伟达被批准出售50万颗GPU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0 08:52
美国政府向英伟达发放出口许可 - 美国政府向英伟达颁发出口许可证,允许其向阿联酋出口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尖端人工智能GPU [1] - 此次授权允许阿联酋每年购买最多50万台先进的英伟达处理器,包括Blackwell以及未来的Rubin和Feynman处理器 [1] - 首批许可的AI加速器将交付给在阿联酋设有数据中心的美国公司运营,不会交付给阿联酋人工智能公司G42 [1] 美阿双边技术合作协议 - 该协议是美阿大规模双边技术合作的第一阶段,阿联酋承诺未来十年在美国投资1.4万亿美元 [1] - 预计双方将以等额出资的方式匹配出资 [1] - 根据协议条款,G42公司未来将获得阿联酋20%的人工智能处理器 [1] 美国政策转向与战略意图 - 此项政策标志着拜登政府的重大转变,从限制AI芯片出口转向采用与盟友的双边框架 [2] - 新政策要求盟友承诺使用美国运营的云基础设施,只有经批准的美国运营商管理的数据中心才有资格运行这些系统 [2] - 美国政府将此举措视为对抗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工具,旨在阻止华为等中国公司引入其标准并获得市场份额 [2] 协议的战略意义与潜在影响 - 该交易标志着美国“人工智能外交”新时代的开启,将AI硬件销售与阿联酋的投资及对地区AI基础设施的严格控制联系起来 [2] - 美国通过将云服务提供商和硬件嵌入阿联酋基础设施,在中东AI扩张中站稳脚跟 [2] - 如果成功,此次合作将成为美国与其他寻求先进AI硬件的盟友达成类似协议的原型,同时加强美国对其部署的控制 [3] 协议引发的争议与质疑 - 该计划引发反对者质疑,认为协议缺乏精确的保障措施来确保AI加速器仅在经审查的环境中运行 [3] - 有观点认为美国在将年度出口限额从先前提议的10万台扩大到50万台时做出了过多让步,而未相应加强安全义务 [3] - 反对意见部分源于对阿联酋与北京长期经济联系的担忧 [3]
云汉芯城上市,电子元器件分销新标杆,让长尾需求变规模生意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0 08:52
行业背景与核心问题 - 半导体分销行业存在上游原厂高度集中(全球前十大公司占据55%以上产能)与下游数十万家分散中小制造企业并存的“集中对分散”产业结构 [1] - 该结构催生了海量“小批量、多品种、快交付”的长尾需求,但传统线下分销模式因“小单不经济”而无法有效满足,5000元以下订单会亏损 [1] - 传统模式下,企业新产品研发面临选型耗时15-30天、配齐50个型号需2-4周、采购成本高等困境 [4] 公司商业模式与解决方案 - 公司通过“平台+数据+供应链网络”三位一体模式将长尾需求转化为规模生意 [5] - 平台方面,建立电子元器件采购商城,使客户能像网购一样搜索比价下单,大幅降低中间操作流程成本 [5] - 数据方面,积累超4000万电子元器件产品标准参数信息和超9300万条参数替代关系数据,免费共享给下游工程师,将选型校对时间从15-30天压缩至1-2天 [8] - 供应链网络方面,与全球超2500家优质供应商合作,HiBOM选型工具可将配齐50个型号的时间从2-4周缩短至1分钟内 [8] - 通过汇聚需求集中采购再统一配送,累计服务375万单订单,拥有69万注册用户和15.8万家成交企业,日均在线可售SKU达2800万个 [8] 核心竞争力与护城河 - 数据成为“第二库存”,通过持续7年以上投入进行数据治理,形成包含超4448万条SPU产品数据、9302万条参数替代关系、近78万条国产替代关系等结构化数据库 [11] - 质量控制方面,投巨资建立超10万颗的黄金样品库,旗下汉云检测中心获CNAS认证并在全球150多个国家与地区互认 [12] - 技术迭代与人才内化,早期与交大人工智能团队合作尝试卷积神经网络应用,并与阿里云深度合作将算法工程化内化 [14] - 通过API/EDI等方式接入超2500家供应商数据,自主研发SRM系统实时抓取库存并将需求预测反哺供应商 [14] 财务表现与市场机遇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4.40亿元,同比增长17.82%,净利润5405万元,增幅高达41.17%,显著跑赢行业平均水平 [15] - 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6276亿美元,同比增19.12%,2025年有望保持11%增长 [15] - 国产替代加速释放红利,公司与超500家国内原厂合作,搭建超78万条替代关系数据库,可售国产元器件型号超120万个,已助力超4000家制造企业完成国产化替代 [16] 市场趋势与战略布局 - 电子制造行业正向“小批量、快迭代”的柔性制造模式转变,“小批量、多品种、快交付”成为主流趋势 [19] - 公司订单结构中出现100万、300万以上批量订单,客户信任度与粘性提升,2024年成功拿下恩智浦大中华区线上首家授权代理 [20] - 未来战略将通过并购壮大,但坚持必须与现有流量、资源形成合力的原则 [21] - 公司正凭借数据资产、数字化能力与供应链整合能力,在全球半导体复苏、国产替代加速、长尾市场扩大三重机遇下深化优势并推进全球化布局 [24]
芯片定位,有哪些方式?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0 08:52
位置验证技术背景与需求 - 随着出口管制加强以及对AI芯片走私和假冒的担忧加剧,位置验证技术作为以最小努力加强供应链监督的方式受到更多关注[1] - 过去采用人工现场监督生产流程并跟踪芯片至目的地的方法成本高昂且易被滥用,难以记录供应链各阶段数百万芯片的流动,尤其涉及多来源芯片时操作困难[1] - 现有技术可更好保护供应链,避免依赖人力维护,技术正持续进步和改进[1] 位置验证主要方法 - 芯片内置全球定位服务技术可追踪芯片的每个动作,但具有侵入性、易被欺骗且消耗芯片资源[2][5] - 基于Ping的技术通过向芯片发送信号并返回到跟踪站点进行位置验证,例如通过测量从已知位置服务器到数据服务器的ping往返时间进行三角定位[4][5] - 地理围栏技术用于限制芯片在一组边界内外的行为,若芯片位于授权区域外可限制或禁用其功能[5][8] 技术实施挑战与创新 - Ping技术需解决身份验证问题,例如通过认证网络连接和加密签名防止伪造IP地址欺骗位置信息[6] - 实时位置追踪需在芯片中嵌入无线电或网络技术,会增加功耗、缩短电池寿命并需要大量软件支持,同时需绘制所有频谱范围内的固定无线设备地图[7] - 嵌入位置跟踪功能会显著增加芯片成本,例如使原本售价2美元的微控制器成本增至5美元,因需保证满负荷运转并使用高成本安全设施[8] 供应链安全与可追溯性 - 加密来源证明可通过在工厂植入加密密钥并在供应链中保护设备,使最终用户能通过证书令牌接管信任根并检查芯片完整性[8] - 位置验证可帮助检测芯片是否被转移至未授权地区,例如在加拿大被盗后运至朝鲜运行的情况[12] - 灰色市场行为导致AI芯片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转移至中国并出售给初创公司,凸显基于荣誉的体系漏洞[11] 政策与行业趋势 - 美国政府将位置验证作为AI和半导体安全战略的一部分,《芯片安全法案》包含验证条款,并允许公司使用现场检查作为替代方案[14] - 位置验证符合当前政策趋势,可在支持美国技术出口的同时解决国家安全问题,被视为低调干预措施且负面影响较小[14] - 地理围栏方案因可能创建远程关闭芯片功能而存在争议,验证机制被认为在短期内更可行[9][10] 隐私与生命周期管理 - 定位服务是否构成入侵取决于请求方身份,例如用户会毫不犹豫同意社交媒体应用获取位置,但政府对银行的定位请求则引发担忧[15] - 芯片退役阶段需关注数据加密擦除,若有人通过聚焦离子束重建加密密钥可能导致数据恢复,需确保唯一标识符和场熵的安全[16]
全球IP销售,稳健增长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0 08:52
全球EDA与硅IP市场季度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EDA和硅IP总收入同比增长8.6%,达到50.894亿美元,高于2024年第二季度的46.855亿美元 [2] - 按四个季度移动平均值计算,全球总收入增长率为10.4% [3] - 行业已实现持续增长,不含知识产权的EDA整体连续21个季度正增长,全球知识产权在过去10个季度中有9个季度实现正增长 [2] 各工具类别收入表现 -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类别表现最佳,收入同比增长17.2%,达到19.29亿美元 [2][4] - 印刷电路板和多芯片模块(PCB & MCM)收入增长7.8%,达到4.305亿美元 [2][4] - 集成电路物理设计与验证(IC Physical Design & Verification)收入下降9.9%,至7.019亿美元 [2][4] - 半导体知识产权(SIP)总收入增长8.7%,达到18.267亿美元,服务收入增长11.9%,达到2.012亿美元 [2][4] 区域市场增长差异 - 美洲地区增长最为强劲,EDA、SIP和服务总收入四季度移动平均增长率达14.1% [3][5] - 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地区增长率为10.7% [3][5] - 亚太地区(主要是中国)增长率相对较弱,为7.2% [3][5] - 中国EDA领域在经历五个季度下滑后恢复正增长,但幅度很小,而IP领域增长仍为负 [2] - 印度市场增长显著,IP销售额从约7000万美元增长至1亿美元以上 [2] - 台湾地区表现强劲 [2] 行业人力资源趋势 - 报告追踪的公司在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雇佣了72,529名员工,相比2024年第二季度的63,188名员工总数增长14.8% [5] - 员工总数比2025年第一季度增长12.6% [5] 半导体IP销售面临的挑战与趋势 - 数字IP销售已实现流程精细化和结构化,具备清晰的规格、自动化和验证流程 [6] - 模拟IP销售面临根本性挑战,其设计与工艺变化、环境条件和系统级考虑因素密切相关,难以封装成通用解决方案 [6] - 模拟IP必须针对特定硅工艺节点进行强化、定制设计和验证,设计工作量更大且限制了可移植性 [6] - 成功的IP销售需要超越单纯的产品交付,提供完善的文档、集成指南和强大的售后支持 [7][8][9] - 行业趋势倾向于优先选择高价值、文档齐全且经过高度验证的IP解决方案,而非单纯追求数量 [9] - 供应商需要对其产品承担更大责任,致力于与客户进行真正合作,以制定IP销售新标准 [9]
全球首颗2nm GPU,要来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0 08:52
AMD Instinct MI450产品技术规格 - 下一代Instinct MI450图形加速器将采用台积电2纳米制程技术制造[1] - 加速器核心芯片采用台积电N2P节点,而有源中介层芯片和媒体接口芯片则采用台积电N3P工艺[1][5] - MI450将提供与竞争对手类似的FP4/FP8性能,但内存和带宽将增加1.5倍[3] - MI400系列将集成高达432GB的HBM4内存,带来巨大带宽提升[7] - 公司计划通过MI400系列积极扩展机架式选项,推出Helios机架式,规格可与竞争对手顶级配置媲美[7] AMD Instinct MI450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MI450将与采用台积电3纳米工艺的NVIDIA Rubin芯片正面竞争[3] - 公司数据中心运营主管称MI450是市场上最好的训练、推理、分布式推理和强化学习解决方案[6] - Instinct MI450被视为公司的"Milan时刻",预计实现巨大的代际飞跃[6] - 产品预计于2026年上市,与NVIDIA发布Rubin系列时间大致相同[7] - 公司将该代产品称为"无星号一代",意味着没有缺陷、软件功能缺失或任何借口[7] AMD下一代产品路线图 - 公司预计在2026年CES展示下一代Instinct MI400系列,可能包括新一代EPYC"Venice"服务器处理器[3] - 将使用台积电2纳米工艺制造Instinct MI450和下一代EPYC"Venice"服务器处理器[3] - 有可靠传言称公司将使用三星HBM4内存芯片制造Instinct MI450加速器[3] - 预计加速器尺寸会更大,制造过程更加复杂[3]
RISC-V市占,首次突破25%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10 08:52
RISC-V市场渗透与增长预测 - RISC-V架构的市场渗透率已达到25% [1] - 市场分析公司SHD Group预测到2031年RISC-V芯片出货量将超过210亿片,总收入将超过20亿美元 [3] - RISC-V International将增长归功于该架构在边缘AI部署中的应用 [3] Meta收购Rivos的战略意义 - Meta收购AI芯片初创公司Rivos,后者开发了兼容CUDA的RISC-V处理器 [4] - Rivos由Walden Catalyst Ventures于2021年创立,旨在开发一款能够轻松接入云数据中心的先进SoC [5] - Rivos团队由来自谷歌、英特尔和苹果等公司的行业资深人士组成 [5] - Rivos的首款产品采用芯片组设计,将3.1 Ghz的64位RVA23 RISC-V CPU与自研SIMT GPGPU紧密结合 [6] - 该设计通过最小化外部数据移动和降低功耗,旨在消除计算和内存资源之间的不平衡 [6] - 与Nvidia CUDA软件的兼容性使得为CUDA编写的软件可以最少的投入在Rivos SoC上运行 [6] - Rivos在2024年完成了2.5亿美元的A轮融资,随后又筹集了1.2亿美元,使其总融资额达到3.7亿美元 [7] - 此次收购将助力Meta设计自主芯片,Meta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500亿美元 [7] AI芯片市场竞争格局 - Meta预计到2024年其Nvidia GPU数量将达到约75万块,到2025年底将达到约130万块 [8] - Nvidia在其Grace-Hopper和Grace-Blackwell系列超级芯片中采用了ARM架构,并与英特尔达成协议,未来可能使用X86 CPU [9] - Nvidia在7月份宣布将在其CUDA软件中支持RISC-V [11] - Meta对Rivos的收购表明CPU市场并非仅由X86和ARM主导,RISC-V架构可能发挥更大作用 [9] 欧洲RISC-V技术突破 - 欧洲eProcessor项目成功开发并部署了欧洲首款乱序RISC-V处理器芯片,采用22纳米工艺制造 [12] - 该处理器运行Linux系统,为汽车、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等行业的效率和速度树立了新标杆 [12] - 该项目汇集了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巴塞罗那超级计算中心、泰雷兹和Cortus等重要合作伙伴 [13] - Cortus在4路乱序RISC-V处理器的架构、设计和开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负责硅片实现和芯片封装 [13] - 该处理器旨在打造完整的欧洲全栈生态系统,具备可扩展、节能和超大规模的特性 [15] - 项目成果有助于欧洲实现技术自主、创新和构建更具弹性的半导体供应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