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行业观察
icon
搜索文档
PCIe 6,CPU巨头暂无兴趣,还得等几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5 10:29
PCIe 6.0 SSD技术发展 - PCIe 6.0 x4 SSD的峰值带宽可达32 GB/s,但消费级PC产品预计2030年才会面世[1] - AMD和英特尔目前对PCIe 6.0技术持观望态度,PC OEM厂商也缺乏兴趣[1] - PCIe 5.0 x4 SSD将在未来数年内保持主流地位[1] PCIe 6.0技术挑战 - 信号损耗问题随速率提升加剧:PCIe 4.0(16 GT/s)允许11英寸线长,PCIe 6.0(64 GT/s)仅允许3.4英寸线长[2] - 消费级PC面临PCB材料成本与设计复杂性的双重制约[2] - 数据中心采用重定时器解决方案,但成本过高难以移植到消费市场[2] 行业技术演进趋势 - 历史上升级周期明显缩短,但PCIe 6.0因技术复杂度打破这一规律[1] - PCI-SIG组织尚未完成互操作性测试,延缓商业化进程[1] - 客户端系统需开发不依赖高性能硬件的带宽利用方案[2]
对抗英伟达,AMD的另一把利器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11:05
AMD在AI领域的竞争策略 - AMD通过战略收购(Brium、Silo AI、Nod.ai、Untether AI工程团队)加强AI软件、推理优化和芯片设计能力,以缩小与Nvidia的差距[4][6][7] - 目标明确:提升Instinct GPU性能,追赶Nvidia Blackwell系列在硬件和生态系统上的优势[5][10] 收购Brium的技术价值 - Brium的编译器技术和端到端AI推理优化可减少对特定硬件依赖,提升开箱即用性能[8] - 整合Brium将推动AMD参与OpenAI Triton、SHARK/IREE等项目,增强推理和训练能力[9] 收购Untether AI团队的意图 - 仅收购工程团队(非公司实体),重点吸收其节能推理处理器技术,强化编译器和SoC设计能力[9] - 反映行业趋势:从模型训练转向能源效率和推理性能优化[9][10] AMD与Nvidia的竞争现状 - AMD仍需追赶Nvidia在硬件效率(如MX FP4/FP6精度格式应用)和CUDA软件生态的领先地位[9][10] - 尽管收购举措积极,Nvidia Blackwell仍被视为AI工作负载的黄金标准[10]
买出来的芯片帝国?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11:05
核心观点 - 高通通过战略性收购技术团队与资产,构建了横跨手机、汽车、物联网、AI边缘计算的芯片帝国 [1] - 公司的核心能力包括图形处理(GPU)、CPU设计、无线通信(Wi-Fi/蓝牙)、V2X车联网和高速互连(SerDes)技术,这些能力大多通过收购获得并深度整合 [33] - 高通的独特优势在于将收购的技术内化为生态、统一为平台的能力,而非简单拼装 [34] GPU技术发展 - 2006年高通以相对低价收购AMD剥离的ATI移动GPU部门,将其命名为Adreno [3][4] - Adreno名称源自ATI著名GPU品牌"Radeon"的字母重组,象征技术传承与创新 [4] -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到来,Adreno GPU深度集成到Snapdragon平台,性能从Adreno 200系列提升至740系列,支持OpenGL ES、Vulkan等先进图形API [5] - 现代Adreno GPU已超越传统图形渲染,集成机器学习加速、计算着色器等前沿技术,应用于AR/VR、计算摄影等领域 [5][6] CPU战略转型 - 苹果M1芯片的发布促使高通重新评估依赖Arm公版核心的局限性 [8][9] - 2021年高通以13亿美元收购初创公司Nuvia,获得其由苹果前芯片架构师领衔的自研CPU团队 [10][11] - Nuvia团队专注于高性能低功耗Arm处理器设计,与高通移动芯片经验形成互补 [11] - 2024年推出基于Nuvia技术的Oryon CPU,采用创新微架构设计,性能达到业界领先水平 [13][14] - Oryon CPU为高通开辟PC市场和边缘计算新机会,直接挑战英特尔和AMD [14] 无线通信布局 - 2011年高通以31亿美元收购无线通信先驱Atheros,补强Wi-Fi/蓝牙技术 [21] - Atheros在OFDM和MIMO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曾主导笔记本和路由器Wi-Fi芯片市场 [17][18][19] - 收购后高通将Atheros技术与自身蜂窝通信深度整合,形成全面连接解决方案 [22][23] - 目前高通是全球唯一能同时提供蜂窝、Wi-Fi、蓝牙顶级解决方案的公司 [23][24] 汽车与互连技术 - 收购以色列Autotalks补全V2X车联网技术,支持DSRC和C-V2X双协议 [27] - Autotalks技术被原生集成到Snapdragon Ride平台,提升车端AI与V2X信息融合能力 [28] - 收购Alphawave Semi的SerDes资产,解决AI和数据中心场景的高速互连瓶颈 [29][30] - SerDes技术对5nm以下制程、Chiplet架构和多Die互联至关重要 [30][31]
数据总结2024全球半导体产业园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11:05
半导体产业概述 - 半导体是现代科技与工业的基石,在经济、科技、政治领域均有重要意义,其技术进步直接定义人类文明的边界 [1] - 经济上,半导体是信息产业核心,与全球GDP增长强相关,每1美元半导体产值可撬动下游超10倍经济收益 [2] - 科技层面,半导体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推动计算机、智能手机、通信设备等关键组件性能提升 [2] - 政治方面,半导体已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措施巩固其主导地位 [2] 半导体产业链核心环节 - 半导体产业链涵盖EDA & IP、设计公司、晶圆代工、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核心环节 [3] - EDA是集成电路设计的核心软件工具,2024年全球EDA市场规模约150亿美元,支撑着超6000亿美元的半导体产业 [4] - IP是预先设计、验证的电路功能模块,2024年全球IP市场规模78亿美元,其中处理器IP占47%(Arm主导) [4] 全球半导体市场 - 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6559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21%,预计2030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 [6] - 增长动力主要来自AI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尤其是GPU和AI处理器)及存储芯片产值增长超70% [6] EDA & IP领域主要企业 - 全球Top5 EDA & IP企业:Synopsys(64.94亿美元)、Cadence(43.54亿美元)、Siemens EDA(约30亿美元)、Arm(28.17亿美元)、Ansys(24.68亿美元) [7] - 中国大陆Top5 EDA & IP企业:华大九天(12.22亿人民币)、概伦电子(4.19亿人民币)、广立微(5.47亿人民币)、芯原股份(23.22亿人民币) [9] Fabless(无晶圆厂设计公司) - Fabless模式聚焦芯片设计、验证及IP开发,剥离晶圆制造等重资产环节,2024年全球Fabless市场规模达2150亿美元(占比IC行业总营收32.9%) [9] - 全球Top5 Fabless企业:英伟达(1243亿美元)、高通(349亿美元)、博通(306亿美元)、AMD(258亿美元)、联发科(165亿美元) [11] - 中国大陆Top5 Fabless企业:华为海思(约700亿人民币)、豪威科技(258亿人民币)、紫光展锐(约150亿人民币)、紫光国微(55亿人民币)、兆易创新(74亿人民币) [13] 晶圆代工(Foundry) - 晶圆代工是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制造环节,2025年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突破3000万片 [14] - 一座先进晶圆厂投资超200亿美元,台积电研发投入占营收20%(2024年达172亿美元) [15] - 全球Top5晶圆代工厂:台积电(1068亿美元)、三星代工(212亿美元)、中芯国际(80亿美元)、联电(76亿美元)、格芯(67.5亿美元) [16] - 中国大陆Top5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578亿元人民币)、华虹集团(144亿元人民币)、合肥晶合集成(95亿元人民币)、芯联集成(64亿人民币)、武汉新芯(约40亿元人民币) [19] 封装测试 - 封装测试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后道工序,包含封装环节和测试环节 [20] - 全球Top5封装测试企业:日月光(185.4亿美元)、安靠(63.2亿美元)、长电科技(50亿美元)、通富微电(33.2亿美元)、力成科技(22.8亿美元) [21] 设备与材料 -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是支撑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基础要素,2024年全球设备市场规模超2500亿美元,材料市场占比约32.9% [22] - 全球Top5半导体设备企业:阿斯麦(305亿美元)、应用材料(约265亿美元)、泛林集团(约170亿美元)、东京电子(120亿美元)、科磊(109亿美元) [24] - 中国大陆Top5半导体设备企业:北方华创(298亿人民币)、中微公司(90亿人民币)、上海微电子(约35亿人民币)、盛美半导体(56亿人民币)、拓荆科技(41亿人民币) [26]
新型半导体技术,推动6G加速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11:05
半导体技术突破 - 布里斯托大学团队开发了SLCFET晶体管结构,利用GaN材料中的锁存效应提高速度和功率,推动6G技术发展[4] - 该技术突破可能实现自动驾驶、远程医疗诊断和虚拟现实等未来应用场景[4] - 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电子》杂志,可加速全球范围内的海量数据传输[4] 6G技术潜力 - 6G网络需要半导体技术、电路和系统的重大升级,关键元件GaN射频放大器需提高速度、功率和可靠性[7] - 6G应用包括远程医疗、虚拟教育、工业自动化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潜力仅受想象力限制[5][7] - 行业合作伙伴计划将下一代设备商业化,需进一步提高功率密度以服务更广泛用户[12] SLCFET技术细节 - SLCFET采用超晶格城堡场效应晶体管结构,使用超过1000个宽度小于100纳米的鳍片驱动电流[9] - 在W波段频率范围(75-110千兆赫)展现最高性能,锁存效应发生在最宽的鳍片上[9] - 3D模拟验证了锁存效应,长期测试表明该效应不影响器件可靠性,关键因素是鳍片周围的介电涂层[11][12] 研究团队背景 - 布里斯托大学器件热成像与可靠性中心(CDTR)专注于下一代半导体电子设备开发[7][13] - 团队利用宽带隙和超宽带隙半导体改善器件热管理、电气性能和可靠性[13] - 研究覆盖净零排放、通信和雷达技术领域[13]
中东半导体,冉冉升起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11:05
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塑 - 地缘政治紧张和供应链中断凸显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各国将半导体视为经济独立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 [2] - 中东国家正通过构建本地芯片生态系统减少对石油收入的依赖 投资于人才、基础设施和合作伙伴关系以发展本土芯片能力 [2] - 埃及、沙特阿拉伯和阿曼采取差异化路径发展半导体产业 分别聚焦设计创新、全产业链布局和封测代工领域 [34] 埃及半导体战略 - 埃及拥有中东和北非地区最具活力的半导体生态系统 始于20年前首家无晶圆厂公司Si-Ware Systems的创立 [4] - 政府2016年启动"埃及制造电子产品"(EME)计划 升级为EME 2.0后形成创新和制造两大支柱 [5][9] - 战略聚焦芯片设计和系统集成 避免建设晶圆厂的高成本 待生态系统成熟后再考虑大规模投资 [6] - 吸引意法半导体、汇顶科技、联发科等跨国公司在开罗设立设计中心 涉及数字微控制器、物联网和汽车芯片等领域 [10] - 本土无晶圆厂企业涵盖自主创新产品开发、高价值IP设计和国际设计服务 包括Si-Ware Systems等多家专业公司 [12][15] 沙特阿拉伯半导体布局 - 沙特将半导体作为"2030愿景"核心战略 目标成为地区领导者并减少石油依赖 [14] - 2022年启动沙特半导体计划(SSP) 加强芯片设计能力和技术本地化 支持学术研究和芯片仿真工具 [16] - 2024年成立国家半导体中心(NSH) 初始投资2.66亿美元 目标到2030年吸引50家设计公司 [16] - 设立5亿美元风险投资基金 支持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发展 已有20家公司处于迁入或开展业务阶段 [17] - 依托KAUST和KACST两所研究机构 拥有ISO 5-6级洁净室和先进半导体实验室 支持宽禁带半导体等前沿研究 [19][20] - 公共投资基金支持1000亿美元的Alat项目 与联想达成20亿美元合作 2026年开始本地生产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 [21] 阿曼半导体发展路径 - 阿曼作为半导体领域新进入者 采取务实策略从外包半导体封测(OSAT)切入 [25] - 2022年引进美国GS Microelectronics设立技术中心 培训100多名本土工程师 [26] - 2025年与Kaynes Semicon合作建立VLSI设计中心 投资Lumotive建设LiDAR设计中心 [26] - 计划投资1.3-1.4亿美元发展OSAT业务 其中1.1亿美元用于资本支出 [27] - 2023年主办首届中东国际半导体高管峰会(ISES) 吸引SK海力士等企业参与 [29] 三国发展模式对比 - 埃及优势在于工程人才和设计基础 但缺乏风险资本支持深度科技发展 [34] - 沙特凭借资金优势全面布局 从研发到制造构建完整产业链 [34] - 阿曼采取合作共赢策略 通过OSAT切入并逐步培养本土能力 [34] - 三国模式具有互补性 埃及的人才、沙特的资本和阿曼的合作定位可形成协同效应 [35]
总票数近50万!“2025中国创新IC-强芯评选”网络投票最后一天!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11:05
评选活动概况 - 活动访问量突破60万 总票数近50万 网络投票进入最后一天 [1] - 专业评审团已接收全部申报资料 部分评委完成评审工作 最终结果综合网络投票 专业评审打分及现场展示评定 [1] - "强芯评选"定位为国产IC权威推优平台 目标包括鼓励设计创新 推动国芯国用 促进整机联动 加速成果转化 [1] 申报情况 - 2025年度评选共吸引102家优秀企业申报 提交141款前沿芯片产品 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 较去年稳步增长 [1] 奖项设置 - 保留潜力新秀 创新突破 优秀芯擎 强芯领航四大经典奖项 新增设生态贡献奖 专门表彰EDA与IP企业对国产IC生态建设的贡献 [1] - 所有获奖产品将于7月11-12日苏州ICDIA创芯展集中展示推广 [1] 后续传播 - 申报产品将汇编成《中国创新IC-强芯手册》 面向参展观众及关键整机终端用户精准发行 作为中国芯实力展示的年度名片 [1]
2000亿美元!美国芯片制造再升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11:05
投资计划 - 公司计划在美国投资总计2000亿美元,其中1500亿美元用于国内内存制造,500亿美元用于研发 [1] - 新增300亿美元投资将用于在爱达荷州博伊西市建设第二座内存制造工厂,以及扩建和现代化弗吉尼亚州马纳萨斯市的现有工厂 [1] - 扩张战略包括在爱达荷州建设两座高产量晶圆厂,并在纽约州建设最多四座晶圆厂 [1] 生产目标 - 公司目标是将40%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生产转移到美国本土,这些芯片广泛应用于个人计算、汽车、工业、无线通信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1] - 爱达荷州首家晶圆厂预计2027年开始生产DRAM芯片,第二家晶圆厂将进一步提升DRAM产量 [2] - 纽约州超级晶圆厂的场地准备工作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目前待环境审批 [2] 技术发展 - 公司将引入先进的封装能力以支持高带宽内存(HBM)的增长,这对人工智能领域至关重要 [1] - 爱达荷州第二家晶圆厂建成后,公司计划在国内引入先进的HBM封装能力 [3]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公司预计投资符合先进制造业投资抵免(AMIC)资格,并已获得2.75亿美元的《芯片和信息安全法案》直接拨款用于弗吉尼亚工厂扩建 [4] - 公司预计将获得高达64亿美元的《芯片和信息安全法案》直接拨款支持新工厂建设 [4] 战略调整与人才培养 - 公司于2025财年第四季度开始报告新架构下的财务业绩,以适应人工智能驱动的增长机遇 [4] - 公司承诺投资3.25亿美元用于下一代劳动力培养,包括支持半导体课程开发、大学合作和社区学院学徒项目 [4] 行业影响 - 投资计划预计创造约9万个就业岗位,并巩固美国在半导体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1][3] - 美国商务部长表示该投资将使内存芯片生产重回美国,并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国防和汽车等关键行业的领先地位 [4]
CIS市场竞争,加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4 11:05
索尼集团图像传感器业务表现及市场动态 核心观点 - 索尼集团预计2025年实现60%图像传感器市场份额的目标将推迟 主要由于2024年主要客户销售额低于预期及中国高端市场竞争加剧 [1][2] - 2024年公司图像传感器市场份额与上一年持平为53% 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56% [2] - 索尼仍保持全球智能手机CIS出货量第一 但中国竞争对手格科微和豪威科技增长迅猛 [5][6][8] 财务与业务表现 - 索尼影像与传感解决方案部门2024财年销售额预计达1 799万亿日元(同比+12%) 营业利润2611亿日元(同比+35%) 均创历史新高 [2]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有利汇率 产品结构改善及移动设备传感器销量提升 [2] - 索尼半导体提出五大技术发展轴(灵敏度/噪声 动态范围 分辨率 读出速度 功耗) 将加速新产品市场化以应对竞争 [5]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CIS出货量预计44亿颗(同比+2%) 索尼保持第一 格科微(同比+34%)和豪威科技(同比+14%)分列二三位 [5][6][8] - 格科微通过轻晶圆厂模式提升成本效率 豪威科技凭借高性价比5000万像素传感器OV50H获中国厂商青睐 [6][8] - SK海力士宣布2025年退出CIS业务 可能为中国供应商创造新机会 [8] 技术趋势与市场挑战 - LOFIC和多光谱技术有望推高CIS平均售价 但2025年出货量可能因智能手机摄像头数量减少(2024年3 7个/台 vs 2023年3 8个/台)而小幅下滑 [9] - 地缘政治及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智能手机市场形成压力 [9]
0.7nm芯片,路线图更新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3 08:40
半导体技术演进 - 领先的晶圆代工厂和IDM厂商正朝着2纳米技术节点的量产迈进,GAA纳米片晶体管将发挥核心作用,旨在缩小SRAM和逻辑标准单元尺寸 [1] - GAA纳米片器件垂直堆叠多个纳米片状导电沟道,允许缩小逻辑标准单元高度或增加驱动电流,栅极从各方向包围通道增强控制 [1] - 在过渡到CFET技术前,GAA纳米片技术预计持续至少三代,CFET量产从A7节点开始才可行,GAA纳米片时代将延伸到A10节点 [2][3] - Forksheet架构作为非破坏性技术,比常规GAA纳米片具有更大扩展潜力,2017年由imec推出,通过电介质壁隔离nMOS和pMOS实现更紧密间距 [4] - Forksheet架构允许单元高度缩小至90nm,同时提供性能提升,采用三栅极叉形结构控制薄片 [4] Forksheet技术发展 - imec在VLSI 2021展示300毫米内壁forksheet工艺流程可制造性,证实其能将逻辑和SRAM纳米片微缩路线图扩展到A10节点 [5] - 内壁forksheet面临可制造性挑战:介电壁需薄至8-10nm,暴露于前端制程蚀刻步骤,p/n掩模对准困难,阻碍pn连接栅极,三栅极架构存在控制风险 [7] - imec在VLSI 2025展示外壁forksheet架构,将介电壁置于标准单元边界处,wall-last集成方法简化工艺,wall宽度可放宽至15nm [9][11][12][17] - 外壁forksheet允许轻松连接n和p器件栅极,形成Ω-gate增强控制,TCAD模拟显示刻蚀5纳米介电壁可提高驱动电流25% [18][20] - 外壁forksheet实现全沟道应变潜力,通过源极/漏极应力源提高载流子迁移率,Si spine支持源极/漏极外延生长 [21][22][23] 性能与优势 - 外壁forksheet在A10节点实现90nm逻辑标准单元高度,相比A14纳米片的115nm更具优势,减小寄生电容 [13][15] - 基准研究显示外壁forksheet的SRAM单元面积减少22%,环形振荡器模拟频率与A14和2nm节点一致,全沟道应力避免33%驱动电流损失 [26][28] - 外壁forksheet相比内壁设计在工艺简化、wall宽度、栅极连接、栅极控制和全沟道应变五个方面有改进 [16][17][18][21] 未来展望 - Forksheet架构旨在将纳米片路线图扩展到A10节点,为CFET量产做准备,外壁forksheet提升性能和可制造性 [30] - imec研究外壁forksheet与CFET架构的兼容性,探索CFET从该扩展助推器中获得PPA效益的潜力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