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搜索文档
RTX 5060,平平无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6 09:47
Nvidia GeForce RTX 50系列显卡分析 核心观点 - Nvidia最新一代RTX 50系列显卡存在明显的性能缩水问题,RTX 5060实际配置更接近历史50级产品而非60级[1][3][5] - 显卡核心数量、内存带宽和VRAM容量均低于历史同级产品平均水平,但价格却维持或上涨[10][18][21] - 与游戏机相比,PC显卡VRAM容量增长停滞,无法满足现代游戏需求[38][47][48] - 制造成本上升和缺乏竞争是导致产品缩水的主要原因[51][57][58] 硬件配置分析 核心数量 - RTX 5060仅提供3,840个CUDA核心,为旗舰RTX 5090的18%,远低于历史60级产品36%的平均水平[9][10] - 过去60级产品如GTX 1060 6GB和RTX 3060 12GB的核心配置现在更接近RTX 5070[13] - RTX 5070 Ti核心配置介于历史70级和60级之间,性能弱于3060 Ti相对于3090的表现[13][14] 内存带宽 - RTX 5060内存带宽为448GB/s,仅为旗舰产品的25%,与历史50级产品27%的平均水平相当[23][25] - 带宽减少趋势与核心数量缩减一致,代表产品质量下降[27][29] VRAM容量 - RTX 5060仅配备8GB VRAM,为旗舰32GB的25%,低于历史60级产品41%的平均水平[32][33] - 与PS5的16GB内存相比,同价位PC显卡VRAM容量严重不足[44][47] - 按历史标准,300美元价位显卡应配备12GB VRAM,但RTX 5060仅提供8GB[48] 定价与成本分析 - RTX 5060定价为旗舰产品的15%,高于历史10-15%的水平[18] - 经通胀调整后,相同配置显卡价格比2020年前上涨50%,300美元现在只能买到过去180-200美元的产品[21] - 台积电4nm工艺导致芯片成本从Pascal时代的40美元上涨至140美元[52][54] - 缺乏竞争使公司能够维持高利润率并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57][58] 与游戏机对比 - 历史上PC显卡VRAM容量在主机发布后几年内会赶上或超越,但RTX 40/50系列未能做到[47][48] - PS5时代同价位PC显卡VRAM容量仅为主机50%,而PS4时代已实现匹配[44][46] - 开发者针对主机优化游戏,VRAM不足将影响PC游戏体验[38][40] 行业趋势 - AI GPU需求增长导致游戏GPU资源分配减少[51] - 制造成本上升迫使产品线整体下移,如RTX 5080实际相当于历史RTX 5070[51][55] - AMD Radeon RX 9000系列可能对定价构成竞争压力[58]
一张图看懂全球半导体玩家实力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6 09:47
半导体行业概述 - 半导体是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支持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制造过程涉及设计软件、硅晶圆、雕刻设备及封装分发等多个环节 [1] -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高度复杂且依赖性强,台积电生产全球70%-90%的最先进晶体管,凸显其关键地位 [2] - 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供应链脆弱性,各国将半导体视为国家安全重点,美国通过出口管制限制中国大陆获取尖端技术 [2][3] 各国半导体实力分析 - 美国在芯片设计和工具设备领先,但制造环节薄弱 中国大陆在封装测试和低端制造占优,但高端设备和材料依赖进口 [5] - 中国台湾在专用材料和晶圆制造主导,日本韩国在人力资本和设计工具实力强,但均依赖中国大陆市场 [5][6] - 中国大陆在先进芯片制造领域面临技术壁垒和美国设备限制,突破难度大 [7] 政府投资与产业政策 - 日本向Rapidus提供110亿美元补贴,韩国计划2047年建成全球最大半导体集群,欧盟通过《欧洲芯片法案》动员200亿美元 [9] - 印度利用市场规模和劳动力优势推动半导体制造,但基础设施落后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 [12] - 德国凭借汽车工业需求主导欧盟芯片生产,目标2030年市场份额翻倍至20% [13] 企业动态与市场影响 - 英伟达2023-2024年市值增长超两倍,数据中心收入同比增93%,但美国出口管制导致其H20芯片损失55亿美元收入 [2][11] - 应用材料受出口管制影响较小,损失4亿美元收入,占年收入1.5% [11] - 新加坡通过税收优惠和培训计划拓展芯片设计和先进封装市场 [14] 技术竞争与行业趋势 - 人工智能需求推动GPU需求激增,英伟达高端产品受益显著 [2][11] - 美国出口管制加剧半导体行业分化,设备制造商面临中国市场流失风险 [10] - 各国加速本土化布局,但端到端供应链掌控仍无单一国家能实现 [5][6]
这类芯片,风险大增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6 09:47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源:内容来自technews。 博通(Broadcom)凭借客制化AI 芯片(AI ASIC)业务异军突起,股价在过去两个月狂飙70%,市 值突破1 兆美元大关,超越沃尔玛和特斯拉,跃升美国第7 大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 这间相对低调的半导体巨头,成功的故事始于几年前的一个「副业」。 帮Google制造芯片,无心插柳却迎来大爆发 当时,博通开始协助Google制造AI芯片,这项业务虽然有趣但并不特别赚钱。 然而,AI热潮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分析师们普遍认为,博通现在已掌握了包含Google母公司Alphabet、Meta,以及TikTok母公司字节 跳动等3大客户。 根据摩根士丹利估计,ASIC芯片市场规模将从去年的120亿美元激增至2027年的约300亿美元。而博 通也释出乐观预期,最新财测显示,第3季来自AI处理与网路芯片的营收将达5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 成长60%,占整体预估营收的三分之一。 然而,博通6月5日公布第2季财报,尽管营收150亿美元、每股盈余1.58美元均优于预期,股价却意 外下跌超过3%。 MarketWatch分析指出,投资人可能对公司 ...
赛微电子出售Silex控股权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5 10:29
交易概述 - 赛微电子拟向Bure、Creades等七名交易方转让瑞典Silex 45.24%股份,交易价格为23.75亿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17.83亿元)[1] - 交易完成后公司不再控股瑞典Silex,但保留45.24%参股股份及2名董事席位[1] - 交易目的为应对国际政经环境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并集中发展中国半导体市场[1] 瑞典Silex发展历程 - 瑞典Silex是全球领先MEMS芯片制造商,2015年被赛微电子收购后实现显著增长:员工从100+增至400+,营收从2亿+增至8亿+,净利润从0.2亿增至最高2亿[3] - 收购后技术协同显著:瑞典Silex曾支持赛莱克斯北京产线建设,但2021年因瑞典政府否决技术出口许可导致合作中止[3] - 当前国际环境使瑞典Silex面临客户合作受阻风险,股权调整有助于其稳定经营[4] 境内业务进展 - 赛莱克斯北京已掌握晶圆衬底通孔、深反应离子刻蚀等核心技术,获得专利25项,申请中专利107项,通过IATF16949等认证[6] - 境内产线已导入客户超40个,项目超100个,其他境内子公司获专利15项[6] - 公司实现自主知识产权MEMS研发团队建设目标[6] 战略影响 - 交易后公司将集中资源发展北京MEMS晶圆厂,把握中国半导体产业机遇[8] - MEMS芯片业务仍为核心主业,交易获得资金将用于未来战略投资[8] - 本次交易是多方共赢:推动瑞典Silex发展、获得财务回报、促进国内MEMS自主发展[9]
半导体设备市场:冰火两重天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5 10:29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概况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出货金额达320.5亿美元,同比增长21%,环比下降5% [1][4] - 中国大陆以102.6亿美元保持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地位,但环比下降14%、同比下降18% [3][5] - 韩国市场表现强劲,营收76.9亿美元,环比增长24%、同比增长48% [3][8] - 中国台湾市场增速领先全球,营收70.9亿美元,环比增长26%、同比暴增203% [3][10] 区域市场分析 中国大陆 - 连续第8个季度位居全球最大市场,但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7%萎缩至32% [5] - 成熟制程产能接近饱和,28nm及以上产能利用率下降,叠加美国设备限制导致先进制程投资放缓 [22][23] - 国产设备在成熟制程领域替代率超40%,但7nm以下仍需突破 [32][33] 韩国 - 存储芯片复苏、大厂扩产及政策助推三重逻辑驱动增长 [8][9] - 三星、SK海力士启动"产能补库存"周期,HBM产能爆发带动设备订单激增 [8] - 韩国政府推出"K-半导体战略",提供税收抵免和补贴,2025年对三星、SK海力士补贴超50亿美元 [8] 中国台湾 - 台积电3nm产能提升至每月10万片,较2024年下半年提升25%,2nm试产线启动 [10] - 先进封装需求激增,台积电CoWoS产能计划从3.5万片/月提升至6.5-7.5万片/月 [12] - 联电聚焦成熟制程,资本开支增加50%至50亿美元,60%用于设备采购 [12] 北美 - 销售额29.3亿美元,环比下降41%、同比增长55%,呈现"脉冲式"波动 [14] - 英特尔18A制程试产集中采购设备,CHIPS法案首笔15亿美元补贴推高2024Q4基数 [14] - 高端设备需求强劲,高NA EUV光刻机等单台均价超1.5亿美元 [14] 日本 - 营收21.8亿美元,环比下降18%、同比增长20% [16][17] - Rapidus 2nm试产线和台积电熊本工厂设备采购拉动需求 [17] - 供应链受中国春节假期影响,设备交付量减少 [17] 欧洲 - 营收8.7亿美元,环比下降11%、同比下降54%,下滑幅度最大 [19][20] - 欧盟《芯片法案》拨款仅占计划10%,重大项目延期导致资本开支锐减 [20] - 产业空心化严重,14nm及以下逻辑芯片产能占比不足5% [20] 行业趋势与展望 - AI驱动先进制程和HBM需求旺盛,2025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达1100亿美元,2026年增至1300亿美元 [37] - 存储芯片复苏周期持续,DRAM因HBM需求增长,NAND受消费电子库存影响 [35][36] - 成熟制程面临产能过剩压力,全球28nm及以上产能增长导致价格下跌 [35] - 本土设备商在刻蚀机、薄膜沉积等领域持续突破,第三代半导体和先进封装带来新机遇 [33] 技术发展路径 - 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显示,2025年将进入2.1nm GAA时代,2031年迈向等效1.0nm节点 [29] - 半导体设备依赖数万精密零部件,国内零部件自主可控率已达90%以上 [33] - 光刻机、电子束量检测和离子注入设备仍是国产化难点 [33] 企业动态 - ASML 2025年Q1向韩国交付23台High-NA EUV光刻机,单价3.5亿美元,占全球出货量58% [8] - 台积电2025年Q1从ASML获得6台EUV光刻机,其中2台高NA EUV用于2nm试产 [10] - 北方华创2024年全球排名升至第6位,成为前10中唯一中国企业 [25]
模拟芯片,触底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5 10:29
半导体市场整体预测 - 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同比增长11.2%,与2024年11月预测一致,但2025年1-4月实际出货量已同比增长19.3%,显示预测可能偏保守 [1] - 2026年预测增长8.5%,但存在负增长可能性 [1] - 2019-2026年半导体市场规模(单位:百万美元):412,307(2019)→760,700(2026),2024年增速达19.7% [3] 分立器件市场 - 2025年分立器件市场预计同比下降2.6%(原预测+5.8%),1-4月实际下降6.9% [2] - 功率晶体管受电动汽车需求低迷拖累,但中长期汽车电动化将推动需求回升 [2] - 2026年预测增长8.3%,分立器件市场规模从30,219(2025)升至32,733(2026)百万美元 [3] 光半导体市场 - 2025年光半导体市场预计下降4.4%(原预测+3.8%),1-4月实际下降1.1% [3] - 图像传感器占市场50%,受益于智能手机需求保持正增长 [3] - 2026年预测增长1.7%,市场规模从39,290(2025)微增至39,956(2026)百万美元 [3] 传感器市场 - 2025年传感器市场预计增长4.5%(原预测7.0%),1-4月实际增长16.1% [4][5] - 汽车传感器库存过剩问题缓解,中长期汽车高性能化将驱动需求 [5] - 2026年预测增长4.2%,但实际增速可能达10% [5] IC细分市场 模拟IC - 2025年模拟IC预计增长2.6%(原预测4.7%),1-4月实际增长5.0% [6] - 通用模拟市场复苏,2026年预测增长4.8%,实际可能接近10% [6] 微型IC - 2025年微型IC预计下降1.0%(原预测+5.6%),1-4月实际增长4.0% [7] - MPU受益于服务器需求增长(1-4月增速近10%),MCU负增长收窄 [7] - 2026年预测增长3.0%,实际可能达5-10% [7] 逻辑IC - 2025年逻辑IC预计增长23.9%(原预测16.8%),1-4月实际增长35.9% [8][9] - AI服务器GPU(NVIDIA主导)和智能手机处理器驱动增长 [8][9] - 2026年预测增长7.3%,但AI设备普及可能推动增速超20% [9] 存储器IC - 2025年存储器IC预计增长11.7%(原预测13.4%),1-4月实际增长24.5% [10][11] - 数据中心需求强劲,2025年实际增速或超30% [10] - 2026年需警惕周期下行风险,历史显示峰值后两年可能见底 [11] 行业风险与机遇 - 2025年实际增速可能达20-25%,高于WSTS预测的11.2% [12] - 2026年内存市场和政治因素(如特朗普关税)是主要风险点 [12]
全链路国产化量产PCIe交换芯片,究竟能不能打?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5 10:29
PCIe交换芯片市场概况 - 2023年全球PCIe交换芯片市场规模为17.8亿美元(约128亿元人民币),预计2032年达4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1.7% [1] - 中国占全球PCIe交换芯片需求的35%-40%,但本土企业市占率不足10%,国际厂商仍主导市场 [1] 井芯微电子JXW8848芯片技术特性 - 支持PCIe Gen4协议并向下兼容3.0/2.0/1.0,采用无阻塞交换架构,48通道/12端口,单通道速率16GT/s,总带宽768Gbps [6][8] - 采用FC-BGA封装(27mm×27mm),核心电压0.9V,I/O电压1.8V,功耗达国际主流水平 [8] - 通过信号完整性优化技术降低传输衰减与干扰,提升数据稳定性 [13] 国产化与供应链安全 - 设计/流片/封装/测试全链路国产化,采用自主IP与国产工艺,具备完整知识产权 [11] - 计划2025年三季度实现全链路国产化量产 [9] 应用场景与功能 - 支持AI训练、智能车等场景的NTB(非透明桥)多主机域隔离 [15] - 集成DMA引擎与Cross-link实现高效数据传输,具备DPC防护与Virtual Switch功能 [15] - 覆盖异构计算互连、NVMe存储池构建、工业控制及边缘计算四大领域 [16][20] 生态战略与行业意义 - 与国内CPU/主机厂商联合认证,推动协议兼容性测试与行业标准对接 [18] - 未来3-5年计划推出PCIe Gen5芯片,聚焦AI智算中心与智能设备市场 [20] - 标志着国产PCIe芯片从"可用"向"好用"转型,为算力基础设施国产化提供技术路径 [22][23]
市值狂飙41%,博通太猛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5 10:29
博通AI业务增长 - 公司股价在过去几个月飙升41% 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 主要受益于AI芯片业务的强劲表现 [1] - 2025财年Q2营收同比增长20%至150亿美元 调整后收益同比增长43% 其中AI收入同比增长46%至44亿美元 占总收入近30% [3] - 预计下季度AI收入将达51亿美元 同比增长60% 管理层认为增长轨迹可持续 已有三家客户部署其定制XPU芯片用于AI训练和推理 [3] 市场潜力与客户拓展 - 公司服务的三家客户数据显示 到2027财年AI芯片潜在市场规模达600亿至900亿美元 目前前三个季度AI芯片销售收入已达136亿美元 [4] - 另有四家超大规模厂商正与公司谈判定制AI处理器业务 可能进一步扩大潜在市场规模 [4] - 预计2026年下半年XPU需求将加速增长 主要来自推理业务的迫切需求 [3] 技术优势与行业地位 - 公司定制处理器和网络芯片被主要云服务提供商广泛部署于数据中心 形成核心收入来源 [1] - 定制AI芯片(XPU)在推理领域需求增强 支撑管理层对持续增长的信心 [3] - 分析师因AI业务前景上调公司增长预期 反映其在AI芯片市场的领先地位 [4]
法国也要搞2nm晶圆厂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5 10:29
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 - 欧洲正积极推动本土高端芯片生产 法国总统马克龙明确表示希望吸引台积电和三星在法国设立2纳米至10纳米先进制程晶圆厂[1][4][6] - 美国此前已通过国家安全名义推动芯片本土化 台积电在美国投入数十亿美元建厂 现各国开始效仿此战略[1][6] - 全球供应链呈现从东方转向西方的趋势 欧洲若依赖美国芯片需支付关税形式的"美国溢价" 若依赖中国芯片则将增加地缘政治风险[2] 法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 - 法国计划成为欧洲重要科技中心 宣布将生产世界最先进芯片 并推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1090亿欧元私人投资[4][7] - 国内现有半导体企业如意法半导体主要生产汽车行业所需的成熟制程芯片(如16纳米) 不具备尖端芯片制造能力[2][5] - 通过泰雷兹 雷迪埃与富士康合作探索建立半导体组装测试工厂 同时借助英伟达与Mistral AI合作构建人工智能云基础设施[6][7] 技术实现挑战与产业基础 - 尖端芯片制造高度集中 仅台积电 三星等极少数企业能大规模生产3纳米及以下节点芯片[6] - 法国缺乏高端半导体制造所需的技术生态 需完全依赖外部企业设厂实现技术突破[1][5] - 历史产业基础显示 英伟达首款GPU由法国企业SGS汤姆逊微电子(现意法半导体)制造 但当前技术地位已非领先[3][5]
美高官不爽盟友:我们不给中国卖芯片,让他们钻空子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5 10:29
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 - 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凯斯勒表示与日本、荷兰等盟友协调出口管制措施的努力"尚未完成",并威胁动用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 [1] - 特朗普政府正在制定更严格的管控措施,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要求盟友效仿美国 [4] -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申请3.03亿美元预算,将海外出口管制人员从12人增加至30人 [5] 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情况 - 2024年中国进口309亿美元半导体设备,其中日本和荷兰合计贡献近200亿美元 [2] - 中国从日本进口96.3亿美元半导体设备,同比增长28.23%,连续第五年打破纪录 [2] - 中国从荷兰进口95.3亿美元设备,增长31.6%,而美国仅增长11.5%至31.8亿美元 [4] - 新加坡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半导体设备进口来源国,进口额较2018年增长345% [4] 国际半导体企业反应 - 日本、荷兰、韩国相关企业担心限制对华出口会沉重打击其中国业务 [7] - 三星电子等韩国企业多次向美国政府请求豁免 [7] - 荷兰ASML高管多次警告美国此举只会适得其反 [7] 美国政策演变 - 自2022年10月以来美国制定广泛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 [4] - 拜登政府在最后几个月发布四项举措进一步收紧AI、半导体技术传播 [4] - 特朗普政府取消了拜登的"人工智能扩散出口管制框架",称其"有问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