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搜索文档
谷歌自研芯片,里程碑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1 09:12
核心观点 - 谷歌发布Pixel 10系列手机,搭载首款由台积电3nm工艺代工的Tensor G5处理器,显著提升性能、能效及AI能力,但GPU细节未充分披露 [2][3][14] 制造工艺与能效 - Tensor G5采用台积电3nm工艺制造,取代三星代工,预计能效和性能优于前代 [2][3] - Pixel 10电池续航超30小时,较Pixel 9系列的24小时提升25%,部分归因于电池容量增大及组件能效优化 [3] - 散热系统升级:标准版采用石墨散热,Pro版采用均热板,以解决历史发热问题并支持更高时钟频率运行 [3] CPU与GPU性能 - CPU架构改为1个大核+5个中核+2个小核(疑似Cortex-X4/A725/A520组合),较Tensor G4的1+3+4布局变化显著 [4][5] - CPU平均性能较Pixel 9提升34%,多核性能受益于中核数量增加及新一代IP(如Cortex-A725) [5] - GPU细节未公开,仅提及"更新GPU IP",不支持光线追踪,可能采用Imagination DXT架构替代Arm Mali,存在游戏兼容性风险 [6] AI与机器学习 - TPU性能提升60%,源于架构升级(更多计算块及更高频率) [8] - 支持Matryoshka嵌套AI模型(20亿/40亿有效参数,实际50亿/80亿参数),通过逐层嵌入技术动态调用模型 [8] - Gemini Nano模型运行速度提升2.6倍,能效提升2倍,token窗口从12,000增至32,000(相当于100张截图或一月邮件量) [9] - 支持超20种设备端AI功能,如100倍Pro Res变焦、实时语音翻译、个人日志等 [9][15] 影像与连接性 - 全新ISP与AI芯片协同优化,支持高级分割功能(如人像细节识别)及视频改进(低光模糊减少、默认10位HDR录制) [10] - 放弃本地8K录制,依赖云端Video Boost [10] - 调制解调器沿用Exynos 5400,通过软件优化提升连接性 [4] 安全与电池 - 新增安全硬件,配合Titan M2芯片提供全生命周期保护,支持C2PA内容凭证最高安全评级 [14][17] - 电池续航超30小时,满足全天使用需求 [18]
美国计划在太空制造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1 09:12
国际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的半导体研究 - 国际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为研究太空飞行对人体、植物、细菌等系统的影响提供了独特机会,许多公司和大学与美国宇航局合作在空间站进行实验[2] - 美国宇航局支持的InSPA计划开发微重力环境下生长半金属-半导体复合晶体的技术,目标是在地球外生产可用于电子设备的晶圆,由United Semiconductors LLC牵头,与Axiom Space和Redwire合作[2] - 在地球上生长复合晶体时重力会导致半金属"针状"缺陷,损害晶体纯度,而微重力环境能更好地控制这一过程,国际空间站已成功生长四颗晶体[2][3] 太空制造半导体技术发展 - 英国初创公司Space Forge通过SpaceX发射ForgeStar-1卫星,成为英国首颗太空制造卫星,旨在太空生产半导体,卫星完全在威尔士卡迪夫设计和制造[5] - Space Forge计划利用太空的无限真空和零下温度生产用于数据中心、量子和军事用途的半导体,使用"太空衍生晶体种子"启动半导体生长,然后将芯片带回地球封装[6] - ForgeStar-1是技术验证原型,任务结束后不会带回货物,将测试卫星回收的Pridwen隔热罩和在轨控制装置,以及故障安全机制[6] 未来太空制造计划 - Space Forge计划2022年后发射ForgeStar-2,成为首艘能安全返回地球的半导体开发飞船,目标是在太空制造的材料价值超过卫星发射成本[7] - 公司最终希望每年建造10-12颗卫星,任务周期1-6个月并重复使用飞船,长期目标为每年发射超过100颗卫星[7]
一家芯片“新”巨头,横空出世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1 09:12
核心观点 - 软银正通过大规模资本运作构建完整的AI算力产业链 从IP到应用层进行全面布局 目标是成为全球第一的ASI平台提供者[5][9][23] - 公司采取"跨资产集成"策略 通过投资和收购在半导体制造 CPU AI加速器 数据中心和大模型等关键环节建立影响力[23][34][35] - Arm是战略核心 其IP授权模式提供稳定现金流 且正通过自研芯片强化数据中心领域话语权[26][28][31] 财务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26日 软银净资产价值约31万亿日元 市值约14万亿日元 约为资产价值的一半[4] - Arm在2024财年实现40.07亿美元创纪录收入 同比增长25.3% 其中专利收入增长22.7%至21.68亿美元[30] - 全球基于Arm的芯片累计出货量超过3250亿个 预计2025年超大规模提供商50%新服务器芯片将基于Arm架构[28] 战略投资布局 - 向英特尔投资20亿美元 成为其前十大股东 支持其系统代工+AI战略并布局美国本土制造[13] - 领投OpenAI高达400亿美元融资 分两期投入 先投100亿美元 年底追加300亿美元[16][19] - 以65亿美元收购Arm服务器CPU厂商Ampere 补齐CPU自主可控缺口[20] - 收购英国AI芯片公司Graphcore 获得差异化IPU技术路径[21] - 联合OpenAI和Oracle推动Stargate项目 规划投资规模达5000亿美元 在俄亥俄州与富士康合作建设超级数据中心设备产线[14] 产业链整合 - 构建从IP Arm → CPU Ampere → AI加速 Graphcore/NVIDIA → 制造 Intel Foundry → 数据中心 Stargate → 应用 OpenAI 的完整算力栈[23][26][27] - Arm商业模式具有长尾效应 约50%专利收入来自10年前推出的产品 为AI扩张提供稳定现金流[30] - Arm启动自研芯片计划 挖角亚马逊AI芯片负责人 可能推出面向数据中心的整芯片产品[31] 竞争策略 - 区别于英伟达的技术闭环模式和云厂商的垂直整合模式 软银采取跨资产集成策略 通过资本运作聚合各环节最优资源[34][35] - 在Arm/NVIDIA/Intel Foundry等多个生态同时布局 以多点影响替代单点自研[34] - 将社会化生产要素重新组织 在应用层通过OpenAI实现收口 争夺系统集成权[35]
美国“硬抢”台积电,台高官懵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1 09:12
美国政府拟入股台积电 - 美国政府正计划通过《芯片法案》补贴换取台积电等半导体公司股份,台湾政府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并强调台积电需依法向投审会申请[1] - 台积电成立于1987年,台湾政府初始出资48%(约2.2亿美元),目前最大单一股东是国家发展基金持股6.38%,因政府持股未超50%被归类为民营企业但属国家基础设施产业[1] -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考虑为美光、台积电、三星等提供补贴资金以换取股权,目前大部分资金尚未拨发[3][4] 市场反应与行业影响 - 消息导致台积电股价单日重挫4.22%,市值蒸发1.29万亿新台币跌破30万亿大关,台股加权指数大跌2.99%[4] - 专家分析美国政府入股可能改变半导体行业现有运营模式,对台积电不利但有利于英特尔等本土制造商[5] - 台积电董事会曾因担忧技术泄露拒绝投资英特尔,显示台湾当局对核心技术外流持谨慎态度[2] 台积电经营现状 -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一号工厂已运营,正在建设二号和三号工厂,此前为规避特朗普政府关税而加速在美布局[2] - 公司对入股传闻回应"不回答假设性议题",台湾经济部表示将联合国发会全面评估美方意图[1][3] - 白宫证实正与英特尔协商政府持股10%方案,称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构想"从国家安全和经济角度考量[4]
日本电源芯片,难以抗衡中国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0 09:08
日本功率半导体行业现状 - 日本功率半导体行业面临中国新兴企业的激烈挑战 本土五大主要厂商(三菱电机、富士电机、东芝、罗姆和电装)全球市场份额均不足5% 难以形成统一阵线应对竞争 [2] - 功率芯片是电网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关键组件 其能源效率提升对能源进口依赖度约90%的日本至关重要 [2] 东芝与罗姆合作进展 - 东芝与罗姆的深度合作谈判自2024年初陷入停滞 仅制造合作项目(一家工厂生产另一家设计的产品)稳步推进 [3] - 罗姆2023年向东芝投资3000亿日元(约20亿美元)作为东芝私有化的一部分 但双方在研发、销售和采购等更广泛合作领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3][4] 日本厂商财务与市场表现 - 罗姆2025财年(截至2025年3月)净亏损500亿日元 为12年来首次全年亏损 主因电动汽车市场增长放缓及中国竞争加剧 [4][5] - 罗姆2024年6月底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14%至29亿日元 已通过削减生产设施和自愿退休计划应对业绩压力 [5] - 瑞萨电子因电动汽车市场疲软和中国竞争 于2024年6月放弃碳化硅(SiC)市场计划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1753亿日元 [8] 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劣势 - 中国企业如天科合达和SICC已进入碳化硅衬底制造市场 凭借廉价能源(占生产成本30%-40%)提供低价产品 [9][11] - 中国厂商采用流程专业化模式(非垂直整合) 集中资源于特定生产环节提升效率 但尚未具备生产汽车级电源芯片的技术能力 [9][11] 行业整合障碍与政府举措 - 日本企业因产品线差异、技术保密意识及缺乏行业领导者 难以实现大规模整合 [12][13][14] - 日本政府通过经济产业省推动合作 向富士电机-电装联盟提供705亿日元 向罗姆-东芝合作提供1294亿日元 但金额远低于尖端逻辑芯片项目投入 [13] - 电装收购罗姆约5%股份试图深化合作 但业内仍对重组持怀疑态度 due to 企业文化差异和竞争关系 [13][14] 技术差距与紧迫性 - 日本与中国企业在硅芯片技术差距约1-2年 碳化硅芯片领域最多3年 需通过整合提升成本竞争力 [14] - 分析师指出日本企业需改变垂直整合模式 适应中国主导的衬底市场新商业模式 [11][14] 全球市场份额格局 - 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由英飞凌(17.5%)、安森美(8.5%)和意法半导体(7.0%)主导 日本企业均位列前10但份额均低于5% [10]
俄罗斯的光刻机往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0 09:08
公司背景与历史 - 白俄罗斯Planar公司(又名KB-TEM)成立于1963年,是苏联电子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光刻设备、半导体制造技术及精密仪器研发 [4] - 苏联解体后公司转为国有主导的市场化运营,扩展产品线至光刻机和半导体封装设备,成为独联体国家半导体产业链关键供应商 [4] - 公司核心优势在于低成本、高可靠性设备,适用于教育、科研及中小规模生产,被俄罗斯、白俄罗斯科研院所及中国、印度市场采用 [5] 技术发展历程 - 苏联50年代末筹建微电子工业,60年代中期诞生首台接触式光刻机(光学部件依赖东德蔡司) [7] - 1978年启动同步辐射加速器研发探索极紫外(EUV)光源,1987年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公布全球领先的EUV光刻成果 [7] - 白俄罗斯在苏联时期承担光刻机精密工件台、位移传感器及光学镀膜工艺开发,形成"理论—工程—制造"完整链条 [8] 产品与技术能力 - 2025年俄罗斯发布首台350nm光刻机,由ZNTC与Planar联合研发 [2] - 主要产品包括接近/接触式光刻机(最高支持亚微米级精度)和激光直写光刻机(无需光罩直接输出图形) [10][12][14] - 光罩制造领域具备激光直写光刻、光学缺陷检测及飞秒激光物理烧蚀修复技术,支持i line到KrF技术节点 [16][18] 市场竞争与挑战 - 接近/接触式光刻机性能无法满足大规模集成电路需求,但仍在科研、MEMS制造及SiC功率器件领域应用 [12] - 激光直写光刻市场面临德国海德堡仪器、锐时、奥地利EV Group等国际竞争 [14] - 与日本V-Technology相比存在产品交付和维保支持能力不足的短板 [19] 行业地位与机遇 - 被称为苏联光刻技术"活化石",是苏联微电子工业物质与技术载体 [14] - 地缘政治变化促使中俄发展自主半导体技术,为公司带来市场机遇 [14][19] - 若无法实现产品线全面升级,传统客户可能转变为竞争对手 [19]
事关中国特供芯片,英伟达回应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0 09:08
英伟达为中国市场开发新型AI芯片 - 公司正在评估基于Blackwell架构的新型AI芯片B30A 其性能将超越现有H20型号 预计最早下月向中国客户交付测试样品 [2][4] - 新产品采用单芯片设计 原始计算能力约为旗舰B300加速卡双芯片配置的一半 集成高带宽内存和NVLink技术 [4] - 芯片规格尚未完全确定 但目标符合美国政府出口管制要求 内存带宽设计为每秒1,398GB 略低于1.4TB的限制门槛 [6][7] 中美贸易政策对芯片销售的影响 - 美国政府要求公司上交在华销售额的15%作为恢复销售许可条件 最初特朗普要求20% 经协商降至15% [3][5] - 特朗普表示可能允许销售"缩小版Blackwell"芯片 性能折扣30%-50% 并称现有H20型号已"过时" [3][5] - 4月美国暂停对华销售先进计算机芯片 7月才恢复H20销售许可 但中国官方媒体警告本土企业勿购该芯片 [5][6] 市场竞争格局 - 公司认为需维持中国客户对其芯片的兴趣 防止开发者转向华为等竞争对手 华为部分芯片性能已接近英伟达 但在软件生态和内存带宽仍落后 [6] - 另计划推出专用于AI推理的RTX6000D芯片 定价低于H20 反映其较弱规格 预计9月小批量交付 [6][7] - 中国市场上个财年贡献公司13%营收 但尖端AI芯片获取问题仍是中美贸易主要矛盾点 [5] 行业技术动态 - H20和MI308芯片是2023年出口管制后专为中国市场开发 采用较旧的Hopper架构 [3] - 新芯片开发反映公司持续调整产品策略以适应政策变化 单芯片设计可能降低生产成本 [4][6] - 美国两党议员担忧即使性能缩减的芯片也可能影响美国在AI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6]
Tower Semiconductor启动2025全球系列技术研讨会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0 09:08
公司活动安排 - 公司将于2025年9月16日在中国上海及2025年11月18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举行全球技术研讨会[1] - 活动聚焦AI 高速互联等快速演进领域的关键市场趋势 重点展示高性能互联 高能效架构及先进成像解决方案[1] - 活动提供与高管 领域专家及行业同仁的交流互动机会 旨在促进推动下一波半导体创新的合作[4] 会议核心内容 - CEO主题演讲将分享公司未来愿景 承诺通过紧密合作推动客户业务增长[4] - 深度技术研讨聚焦硅光子 硅锗 RF SOI 电源管理 图像传感器及先进显示技术等领域的行业领先解决方案[4] - 全球科技领袖嘉宾会议提供关于AI创新与光通信突破的业内视角[4] 具体议程安排 - 10:30-11:15邀请Eoptolink进行主题为"Dancing with Light, Powering AI High-speed Interconnect"的演讲[5] - 11:15-12:00讨论RF移动 基础设施 电源及传感器领域的市场大趋势及技术解决方案[5] - 13:30-14:15介绍设计支持生态系统如何快速准确地将想法转化为产品[5] - 14:15-15:00探讨电源管理技术如何实现最高系统效率与集成度[6] - 15:15-15:45展示OLEDoS显示及下一代图像传感器技术[6] - 15:45-16:45讨论高速数据传输应用的代工技术 包括硅光子 硅锗BiCMOS及RF SOI技术[6] 活动参与信息 - 中国会场注册通道已开启 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链接报名[3][7] - 中国会场地址位于上海张江海科雅乐轩酒店(上海浦东新区张江海科路550号)[9]
448G SerDes要来了,准备好了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0 09:08
下一代高速互连技术发展 - 行业核心目标是提高数据速率、降低延迟、提升可靠性、降低功耗并控制成本 448G SerDes将成为扩展1.6T以上以太网的基础电气层 并赋能人工智能、存储和云规模计算领域[2] - 人工智能和通用网络应用性能需求差异化 多个标准组织贡献技术 电气PHY实现要求日益复杂 行业需要快速行动并解决广泛的技术和部署变量[2] - 超大规模网络运营商和大型企业运营商正在制定基础设施路线图 涵盖短距离铜缆和长距离光纤部署[2] 技术成熟度与标准进展 - 每通道224G SerDes技术已迅速成熟 为448G双通道架构提供技术基础 使早期原型设计成为可能[3] - 光互联网络论坛(OIF)于2024年7月启动CEI-448G框架项目 定义信道特性、调制目标和可达性目标[3] - IEEE P802.3dj工作组将以太网标准扩展至1.6T和每通道200G 超级以太网联盟(UEC)和UALink使电气接口规范与人工智能架构对齐[3] - 存储网络行业协会(SNIA)汇聚人工智能、存储和网络领域观点 开放计算项目(OCP)推动以部署为导向的规范[3] 调制技术方案选择 - 主要调制候选方案包括PAM4、PAM6、CROSS-32、DSQ-32、PR-PAM4、BiDi-PAM4、SE-PAM4和DMT 在带宽效率、信噪比、复杂性和兼容性间存在不同权衡[4] - PAM4具有向后兼容性和光学实现一致性 但需要更高电路带宽 PAM6减轻带宽负担但增加DSP复杂性和降低噪声容限[5] - 二维星座图如CROSS-32和DSQ-32可改善符号模式检测器容限 但需要更复杂检测算法 BiDi-PAM4和SE-PAM4保持I/O数量但带来信号恢复挑战[5] 部署环境与通道拓扑 - 人工智能部署倾向于短且低损耗路径 如直连铜缆、近封装互连或共封装光模块(CPO) 以简化均衡并降低延迟[5] - 一般网络前面板光模块需要更长PCB走线、多个连接器或重定时器 增加信号衰减和接收器复杂性[5] 设计挑战与技术实现 - 448G PHY需要精确时序恢复、先进前馈和判决反馈均衡 以及高分辨率ADC/DAC操作 单位间隔极短[6] - 从PAM4升级到PAM6使符号转换数量从16个增加到36个 展开DFE中比较器数量从16个增加到36个 检测器位宽从2位增加到3位 需要更高精度并可能带来更高功耗[6] - 调制选择、封装策略和热约束需综合考虑 目前尚未发现明显实施优势方案[6]
台积电上半年分红,人均65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0 09:08
台积电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税后纯益达7598.3亿元,同比增长60.5% [2] - 上半年每股盈余29.3元 [2] - 员工酬劳总额455.9亿元,同比增长61%,平均每人可领65万元以上 [2] - 第一季员工分红216.9亿元,平均每人30万元以上,第二季238.9亿元,平均每人34万元以上 [2] - 2024年度员工酬劳702.9亿元,已于7月发放,平均每人可领百万元以上 [2] 政府补助情况 - 上半年获得政府补助671.28亿元,近一年半累计1422.92亿元 [3][4] - 补助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大陆政府,用于补贴不动产、厂房及设备成本 [4] - 2023年全年获得政府补助751.64亿元 [4] - 子公司与当地政府签订补助协议,包含建厂时程及条件 [4] - TSMC Arizona有资格申请25%投资补助 [4] 全球扩产计划 - 美国亚利桑那州第一座晶圆厂已量产4纳米制程,第二座完成建设采用3纳米制程,第三座启动建设为2纳米与A16制程 [4] - 第四座晶圆厂为2纳米与A16制程,第五与第六座采用更先进技术,量产时程依客户需求而定 [5] - 日本熊本第一座晶圆厂已量产,第二座特殊制程晶圆厂预计今年动工 [5] - 德国德勒斯登特殊制程晶圆厂量产时程视客户需求与市场情势而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