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00175)

搜索文档
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一个吉利”加速回归
北京商报· 2025-07-15 20:42
合并协议签署 -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2] - 私有化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 [2] - 极氪去年5月在纽交所上市,首个交易日以每股26美元开盘,较21美元的发行价高出23.8%,首日涨幅达34.57% [2] 私有化背景与战略规划 - 吉利汽车为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于5月7日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 [3] - 吉利汽车去年9月发布《台州宣言》,明确提出"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核心举措 [3] - 吉利汽车旗下银河、极氪、领克等品牌进入调整期,几何品牌并入银河,翼真品牌并入银河,吉利银河升级为吉利银河品牌 [3] 合并后的协同效应 - 合并后将提升吉利汽车的战略执行效率、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为全体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4] - 吉利可统一调配资源,减少重复投入,提升资本和运营效率,巩固并提升竞争力 [4] - 极氪将超快充、三个800V等技术与高端品牌基因注入吉利体系,提升吉利汽车整体的电动化竞争力 [5] 合并后的业务布局 - 合并后的吉利汽车将实现对燃油、纯电、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的全面覆盖 [5] - 完成对主流、中高端及豪华汽车市场的全方位布局 [5]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本次合并为吉利汽车更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5]
吉利、极氪合并落地,全面贯彻「一个吉利」
雷峰网· 2025-07-15 20:05
吉利汽车与极氪合并 - 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2] - 合并旨在强化吉利汽车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和成长性,实现对多种动力形式的全面覆盖及对主流、中高端及豪华汽车市场的全方位布局 [2] - 吉利将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杜绝重复投入,提升战略执行效率、创新能力及盈利水平 [2] 极氪的研发与亏损 - 极氪近四年研发累计投入227亿元,2024年接近100亿元 [2] - SEA浩瀚架构、电池、芯片等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极氪累计亏损262.23亿元 [2] 极氪的战略调整 - 极氪发布首款搭载混动架构浩瀚-S的极氪9X,进军豪华超高端市场 [3] - 极氪不再追求纯电市场,彻底向高端化前进 [3] - 极氪的使命是持续向上发展,与领克整合后形成"领克向宽,极氪向上"的战略 [3] 行业竞争与定位 - 极氪认为中国低价品牌众多,加入无意义,因此选择高端化路线 [4]
“回归一个吉利”最新进展:协议签了!极氪将并入吉利汽车
南方都市报· 2025-07-15 19:44
合并协议签署 - 吉利汽车与极氪正式签署合并协议,标志着回归"一个吉利"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1][4] - 吉利汽车拟以每股2.687美元收购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 [5] - 每股代价股份发行价为17.15港元,较前日收盘价溢价2.4% [5] 股价与市值表现 - 截至7月15日,吉利汽车报收18.24港元/股,总市值1839亿港元,涨幅1.45% [4] - 极氪报收27.82美元/股,总市值70.72亿美元,涨幅1.27% [4] 管理层变动 - 合并完成后,淦家阅将出任吉利汽车集团CEO [5] - 安聪慧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负责集团运营管理工作 [5] 销量表现 - 6月吉利汽车整体销量23.6万辆,同比增长42% [7] - 上半年累计销量140.9万辆,同比增长47%,完成原定年度目标50%以上 [7] - 极氪品牌6月销量1.67万辆,同比下滑17%,上半年累计销量8.79万辆,同比增长3% [7] 财务表现 - 第一季度营收725亿元,同比增长超38% [7] - 归母净利润56.72亿元,同比增长263% [7] 战略目标 - 吉利汽车上调全年销售目标至300万辆,较原目标增长11% [6] - 合并后将实现整体效益超5%,研发、管理及营销效率提升15%-20% [8] - 合并将强化公司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实现多种动力形式全面覆盖 [8]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订合并协议】7月15日讯,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快讯· 2025-07-15 18:18
交易结构 - 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 [1] - 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1] 交易主体 -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并协议 [1] - 交易由吉利控股集团宣布 [1]
吉利控股:旗下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正式签署合并协议
快讯· 2025-07-15 18:17
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合并协议 - 吉利汽车将收购除其已持有股份外的全部极氪股份 [1] - 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1] - 合并协议是吉利控股集团落实《台州宣言》战略转型的关键举措 [1] 交易背景与进展 - 5月7日吉利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建议私有化极氪 [1] - 回购价为25 66美元/股 [1] - 极氪后续公告称尚未对私有化提议做出任何决定 [1] 战略意义 - 合并将提升各品牌协同发展能力 [1] - 预计对创新能力、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产生深远影响 [1] - 推动吉利控股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 [1]
吉利汽车(00175.HK)拟溢价约2.4%将极氪私有化
格隆汇· 2025-07-15 18:16
交易结构 - 吉利汽车将通过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及极氪美国存托股份进行私有化 每名合资格极氪持有人可选择现金或股份作为对价 每股极氪股份对应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代价股份 每股极氪美国存托股份对应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代价股份(以吉利美国存托股份形式交付) [1] - 每股代价股份发行价为港币17.15元 较紧接非约束性报价函日期前最后交易日的收市价每股港币16.74元溢价约2.4% [1] - 私有化完成后 极氪将成为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 除外极氪股份将自动注销 [1] 战略意义 - 私有化及合并事项旨在创建一个统一的上市平台 简化营运流程 增强集团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1] - 对极氪的拥有权从62.8%(按悉数摊薄基准)转为全资控股 将为集团带来重大的战略、营运及财务优势 [1] - 全资控股将有助于简化营运、统一战略方向、增强协同效应及降低合规负担 进一步提升集团的效率、创新能力及盈利能力 巩固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2]
吉利汽车(00175)拟171亿元私有化极氪 后者将从纽交所退市
智通财经网· 2025-07-15 18:14
私有化交易结构 - 公司通过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及极氪美国存托股份进行私有化(不包括除外极氪股份)[1][2] - 合资格持有人可选择每股极氪股份换取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代价股份 或每股极氪美国存托股份换取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代价股份(以吉利美国存托股份形式交付)[1] - 未作出有效选择的持有人将默认收取现金代价 所有代价股份根据特别授权发行[1] 交易对价方案 - 若全部选择现金方案 现金代价总额为23.99亿美元(约人民币171.99亿元) 其中关联方持有人部分为10.48亿美元(约人民币75.18亿元)[1] - 若全部选择股份方案 将发行最多10.98亿股代价股份 其中向关联方持有人发行4.8亿股[1] - 发行股份最高数量相当于公司当前已发行股本约10.9%(关联方部分占4.8%)或私有化完成后扩大股本约9.8%(关联方部分占4.3%)[1] 交易后续安排 - 私有化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公司全资附属公司 实现纽交所退市[2] - 除外极氪股份将自动注销 不交付任何代价进行交换[2] - 现金对价预计通过集团内部资源或债务融资拨付[1]
吉利汽车成前五大客户,天海电子毛利逐年下滑|IPO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7-15 17:09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2.15亿元、115.49亿元及125.2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02亿元、6.52亿元和6.14亿元 [2] - 2023年、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0.58%和8.44%,增速呈现放缓趋势 [3] - 2024年综合毛利率为14.88%,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4.59% [3] - 主营业务毛利率连续三年下滑,从2022年15.94%降至2023年15.20%和2024年14.59% [5] 产品结构与市场份额 - 高压线束2024年毛利率11.27%较2023年12.25%下降0.98个百分点,收入占比从6.21%提升至10.21% [11] - 低压线束2024年毛利率11.99%较2023年13.49%下降1.5个百分点,收入占比从93.79%降至89.79% [11] - 汽车线束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约1196亿元,公司市场份额8.45% [4] - 汽车连接器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约478亿元,公司市场份额3.52% [4] 客户合作与业务影响 - 吉利汽车2024年进入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100.1亿元 [9] - 与吉利汽车合作导致高压线束毛利率2023年下降5.2个百分点,2024年再降0.98个百分点 [9][10] - 前五大客户2024年合计销售593.4亿元,2023年为606.4亿元 [9] - 主要客户包括奇瑞汽车、上汽集团、理想汽车等主流车企 [7] 成本与价格压力 - 铜材采购价格上涨,沪铜在8万元/吨徘徊,沪铝超越2万元/吨大关 [6] -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降价,单位成本增幅高于平均单价增幅 [10] - 主机厂价格战导致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向上游传导成本压力 [3] - 安徽生产基地量产爬坡阶段固定制造费用和人工成本损耗较高 [10] 行业环境与发展趋势 - 新能源汽车线束单车价值约5000元,传统乘用车线束单车价值在2500-4500元区间 [4] - 汽车电子功能复杂化推动线束重量提升,轻量化技术驱动以铝代铜需求 [5] - 车企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但价格压力持续存在 [12] - 行业内卷式竞争导致"增量不增利"的产业生态 [3] 募投项目与战略规划 - 计划募集资金24.6亿元投向连接器技改扩产、线束生产基地、汽车电子生产基地等项目 [5] - 募投项目将提升研发能力、提高生产智能化程度并扩大产能规模 [5] - 项目包括天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及产业园配套建设 [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AI 成为智能汽车核心驱动力 重构产业竞争格局
证券日报网· 2025-07-15 16:59
AI驱动智能汽车产业变革 - AI成为智能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重塑产品定义与产业生态,推动全球汽车竞争进入"AI驱动"新阶段[1] - 传统燃油车机械硬件成本占比从70%降至50%以下,预计未来几年跌破30%,电子化硬件成本占比2030年将达70%[4] - 消费者购车决策中"智能化"权重达54%,仅次于成本因素(60%),企业需将AI能力转化为产品竞争力[4] AI技术渗透的三级进阶 - 第一阶段:AI作为工具优化研发与管理流程,如提升设计效率、优化供应链[5] - 第二阶段:AI升级为产品核心,催生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AI汽车"智能终端[5] - 第三阶段:企业进化为"AI原生企业",基于算法与数据开发多元化产品(如特斯拉布局具身机器人)[5] 中国智能汽车应用优势 - 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超50%,泊车等AI辅助技术在中高端车型渗透率超20%[5] - 智驾企业与整车厂深度绑定,形成"技术-产品"快速落地闭环[5] - 中国L2级-L3级智能车型装载率较全球平均水平领先近20%[7] AI生态构建与跨界融合 - 汽车产业需融合"三横"(软件、芯片、数据等)与"三纵"(汽车产业链)构建生态竞争力[6] - "结对子"模式普及:华为、Momenta等科技企业与整车厂从研发阶段深度绑定[6] - 行业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特斯拉年算力增速领先,吉利加速布局万卡级算力集群[7] 全球化挑战与技术通用性 - 海外市场对网络安全、数据隐私合规要求更高,美国封闭部分国家操作系统开源权限[7] - AI技术通用性赋能跨产业:智能汽车与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在电池、电机、感知技术上同源[7] - 汽车产业规模化能力可帮助新质产业快速降低成本,实现AI技术跨领域价值释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