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00388)

搜索文档
港交所25年持续变革:从本地到国际市场,IPO融资额重回全球第一
券商中国· 2025-06-21 07:19
港交所25周年发展成就 - 港交所从本地交易所发展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国际市场,上市公司数量从2000年790家增至2600家,日均成交额从130亿港元增至2400亿港元,增长17倍 [2][6] - 衍生品市场日均成交量从2000年3.75万张合约增至176万张,增长46倍 [2] - 港股总市值增长6倍,日均成交额增长9倍,成为全球大型优质企业IPO首选地 [3] 2024年IPO市场表现 - 截至6月20日,港交所IPO项目31单,融资规模884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总额 [2][8] - 内地企业市值占比达81%,吸引顺丰控股、美的集团、宁德时代等A+H股上市 [8] 上市规则与结构变化 - 2018年前新经济企业占比仅3%,改革后吸引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生物医药和互联网科技企业成优质资源 [8] - 上市规则取消盈利要求及"同股不同权"限制,与沪深交易所同步优化 [8] - 20个海外市场纳入第二上市合作名单,覆盖亚洲和中东地区 [9] 互联互通机制拓展 - 互联互通从股票扩展至债券、ETF、利率掉期,即将纳入REITs [13][14] - 计划开发人民币柜台、大宗商品等新产品,优化领航星现货及衍生产品平台 [13][14] - 取消恶劣天气暂停交易、调整交易费率等措施提升市场体验 [14] 未来战略方向 - 目标成为全球最大新经济和生物科技公司集资地、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及亚洲国际资产管理中心 [10] - 持续改革上市规则,重点服务实体经济而非追求绝对排名 [1][12] - 加强国际资本引入,下半年将出访推广以吸引科技创新型企业投资 [4]
香港交易所举办25周年庆祝活动
快讯· 2025-06-20 23:14
香港交易所25周年庆祝活动 - 香港交易所举办成立25周年庆祝活动 [1]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通过视频致辞祝贺 [1] - 香港交易所被描述为香港金融行业的心脏 [1] 香港交易所的历史贡献 - 在过去25年推动了香港的发展繁荣 [1] - 强化了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 [1] - 采取多项措施加深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1] 未来发展计划 - 面对全球形势挑战将提升市场流动性 [1] - 特区政府将与香港交易所及监管机构通力合作 [1]
香港交易所庆祝成立25周年:推动互联互通,一起把饼做大!
南方都市报· 2025-06-20 21:54
香港交易所25周年庆典 - 香港交易所举行成立25周年庆祝仪式,回顾过去25年推动香港市场发展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国际市场的历程[1][3] - 公司从本地交易所起步,发展为拥有多元化投资者群体和丰富产品生态圈的国际金融市场[8] - 活动邀请现任及历任董事高管参与,包括前主席史美伦、周松岗、夏佳理与现任主席唐家成共同展望未来[10][12] 市场发展与改革成果 - 香港交易所通过改革上市制度(如"第18章A"和"第18章C"法规)及互联互通机制,为市场创造新机遇[10] - 2025年初至今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超2400亿港元,较2000年130亿港元增长超17倍[12] - 衍生产品市场日均成交量达176万张合约,远超2000年的37500张[12] 上市公司结构 - 香港2600家上市公司中近60%来自内地,占香港总市值80%以上[10] 新股市场表现 - 2025年初至6月20日完成31宗IPO,集资额超884亿港元,新股集资额全球第一[12]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 公司欢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双重上市"政策,强调与内地交易所合作推动互联互通[5] 社会责任与未来规划 - 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将捐款至少2500万港元启动为期三年的照顾者支援计划[12] - 未来将重点推动市场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8][12]
香港交易所信息显示,贝莱德(BlackRock)在李宁的持股比例于06月17日从5.08%降至4.14%。



快讯· 2025-06-20 17:17
贝莱德减持李宁股份 - 贝莱德在香港交易所的持股比例从5 08%下降至4 14% [1]
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指数下跌2.62%,前十大权重包含ESR等
金融界· 2025-06-19 20:03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低开低走 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指数下跌2.62%至3445.53点 成交额188.69亿元 [1] - 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指数近一个月上涨8.98% 近三个月上涨6.39% 年至今上涨21.74% [1] 指数构成 - 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指数选取港股通范围内不超过50家非银行金融主题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反映行业整体表现 [1] - 指数基日为2014年11月14日 基点为3000.0点 [1] - 指数十大权重股包括中国平安(14.86%) 友邦保险(14.77%) 香港交易所(14.3%) 中国人寿(8.75%) 中国财险(6.72%) 中国太保(6.66%)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4.03%) 新华保险(3.76%) ESR(2.53%) 中信证券(2.5%) [1] 行业分布 - 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指数持仓全部来自香港证券交易所 占比100.00% [1] - 指数样本行业全部为金融行业 占比100.00% [2] 指数调整规则 - 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个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 特殊情况会进行临时调整 [2] - 样本退市时将从指数中剔除 新上市相关行业主题企业市值排名前十且纳入港股通范围后第十一个交易日快速纳入指数 [2] - 样本公司发生收购 合并 分拆等情形参照计算与维护细则处理 港股通范围变动导致样本不符合资格时将相应调整 [2]
李小加“资本再创业”,能否解开21章上市困局?
金融界· 2025-06-19 19:09
滴灌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上市申请 - 滴灌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于2025年6月18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汇丰为独家保荐人 [1] - 公司根据《上市规则》第21章申请上市,专注于现金流投资,引入"现金权"(CCO)这一新型投资权益 [1] - 募集资金将投向债券、股权及现金权等资产类别,与其他专业投资者共同参与各行业投资 [1] 21章公司背景与特点 - 21章公司是港交所为专业投资机构设立的上市类别,无需满足传统盈利或市值要求,仅限专业投资者参与 [2] - 投资范围包括股票、期权、期货、贵金属等,但需遵守分散投资原则(单一资产≤20%净资产,单一被投公司权益≤30%) [2] - 当前港交所共有21家21章公司,招商局中国基金市值最高,但整体流动性较差 [3] - 2011年后无新增21章公司上市,2019年起被排除在恒生指数及互联互通机制外 [3] 滴灌通业务模式与关联性 - 滴灌通由前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创办,采用DRC(每日收入分成合约)模式投资小微企业,不占股权但分享每日营收 [5][6] - 2023年设立滴灌通澳交所,完成4.58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7亿美元 [6] - 本次上市主体为开曼新设公司,通过21章募集资金用于投资及运营,与滴灌通集团形成管理合作关系 [1][6] 市场影响与挑战 - 21章公司历史流动性困境及监管趋严可能对滴灌投资上市形成挑战 [3][7] - "现金权"资产需平衡小微企业现金流波动与投资者收益预期,其可持续性将决定长期价值 [7]
香港交易所信息显示,摩根大通(JPMorgan)在哔哩哔哩-W的持股比例于06月16日从12.79%升至13.04%,平均股价为163.1448港元。


快讯· 2025-06-19 17:11
公司持股变动 - 摩根大通在哔哩哔哩-W的持股比例从12 79%上升至13 04% [1] - 此次增持的平均股价为163 1448港元 [1] 交易时间 - 持股比例变动发生于06月16日 [1]
陆家嘴论坛热议金融国际化,上交所、港交所透露未来计划
第一财经· 2025-06-19 16:59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与韧性 - 金融行业具有开放基因,金融活动无法封闭操作,应拥抱开放[1] -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态势未变,资本市场展现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1] - 沪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占全市场七成、八成[5] - 2024年ETF市值突破3万亿元,长期资金A股持仓金额增加33%[5] 上交所未来工作重点 - 构建市场内生稳定机制,强化监测、风险预判及预期管理[6] - 深化科创板改革,研发投入复合增速10.7%,研发强度中位数12.6%[5][6] - 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促进资源向新产业、新技术集聚[6] - 落实并购六条,沪市资产重组方案341单同比增长25%,重大资产重组49单同比增长206%[5][6] - 引入长期资金,丰富ETF产品布局,推动科创债券、绿色债券市场建设[6] 港交所发展策略 - 服务企业与投资者,推动A+H股票两地交易联动,吸引外资参与中国资产[7] - 丰富金融产品线,筹备人民币国债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7] - 推进互联互通机制,将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便利内地投资者[7] 金融市场国际化建议 - 开放更多资产品类及业务领域,实现境内外资产业务联动[8] - 优化外资产品准入机制,吸引优质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9] - 提升政策一致性与可预测性,减少市场摩擦[9] - 协调本地需求与全球标准,完善耐心资本进入机制[9] 监管与创新平衡 - 监管应与市场主体同步,且略滞后于创新以观察共性因素[10] - 增强监管可预测性,包括汇率、财政等方面,吸引更多投资[10]
港交所重磅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6-19 16:07
香港交易所25周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历史成就与市场地位 - 香港交易所过去25年致力于建设极具韧性及活力的市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连接[2] - 自2000年至今香港上市公司数量从790家增至超过2600家,增长超3倍,内地企业市值占比达81%[5] - 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新经济和生物科技公司股票集资中心之一,以及亚洲领先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6] 互联互通机制贡献 - H股机制及互联互通计划推动香港资本市场连接国际资本与中国机遇,成为现代最成功增长案例之一[5] - 内地市场通过香港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国际资金,香港则发展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4] - 目前香港交易所已纳入20个海外市场至认可证券交易所名单,吸引亚洲企业来港第二上市[6] 市场建设与社会责任 - 香港交易所与监管机构协作实施前置式监管,平衡市场发展与质量管控,保持市场竞争力[8] - 通过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累计捐款超6亿港元,支持130个理财教育、多元共融及环保项目[9] - 公司持续提升ESG准则并提供指引,推动市场参与者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9] 未来战略方向 - 将强化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连接中国、亚洲及世界新兴资本与创新企业[2] - 重点开拓中东和东南亚新资本来源,支持科技创新公司实现资本对接[11] - 计划提升市场基础设施和微结构,扩大产品生态圈并运用科技提高运营效率[11] - 继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绿色创新企业集资并完善ESG监管框架[11]
港交所重磅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6-19 15:59
香港交易所25周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核心观点 - 香港交易所过去25年成功构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金融桥梁,推动两地资本市场双赢发展[2][3] - 未来将继续强化超级联系人角色,拓展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及东南亚/中东市场机遇[3][19][21] 历史成就与市场演变 - 上市公司数量从2000年790家增至超2600家(增长超3倍),内地企业占市值81%[10] - 首创H股机制及互联互通计划,首家内地上市公司新股获374倍超额认购[8][9] - 已吸引20个海外市场公司来港第二上市,成为全球最大新经济/生物科技集资中心之一[14] 市场功能与定位 - 发展为流动性充足的新经济市场,吸引全球科技/生物科技公司[6] - 兼具离岸人民币全球枢纽、亚洲领先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双重角色[14] - 通过前置式监管与内地合作机制平衡市场发展与质量管控[15] 社会贡献与可持续发展 - 慈善基金累计捐款超6亿港元,支持130个理财教育/环保项目[16] - 推动ESG准则提升,引导绿色创新企业资本对接[16][21] - 基础设施升级计划包括扩大产品生态圈、提升科技运营效率[20] 未来战略方向 - 深化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市场连接,开拓东南亚/中东资本来源[19] - 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资本转化,强化全球投资者参与度[19][20] - 持续优化市场微结构,提供多元化产品服务组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