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巨子生物(02367)
icon
搜索文档
测不到胶原?医美龙头被质疑造假风波发酵,今日股价一度重挫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22:31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达标,引发品牌信誉和技术真实性危机 [1][7][9] - 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导致争议持续发酵,可能冲击公司业绩和行业透明度 [12][15][17] -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但面临技术和商业化挑战 [19][20][22] 胶原蛋白检测争议 - 第三方检测显示可复美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0.1%的法规备案下限,且未检出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 [9] - 巨子生物回应称多批次检测含量均超0.1%,质疑检测方法不符合行业标准 [11] - 争议核心在于国内缺乏统一的成品检测标准,不同方法结果差异显著 [12] 市场影响 - 巨子生物股价5月26日下跌4.04%,市值788.19亿港元,相关企业股价均受波及 [4] - 可复美1.0版本产品已从主要电商平台下架,2.0版本上线后销售超10万单 [16] - 争议可能影响"618"大促销售,引发退货潮和渠道商观望情绪 [15] 公司业绩 - 2022-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16] - 可复美2023-2024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7.88亿元和45.42亿元,占总营收79%和82% [16] - 被质疑的"胶原棒"产品3年销售超5.15亿支,服务111.25万消费者 [16] 行业现状 - 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192.4亿元,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2193.8亿元 [20] - 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84.92%),净利润7.32亿元(同比+144.27%),毛利率92.02% [20] - 丸美生物2024年营收29.7亿元(同比+33.44%),净利润3.42亿元(同比+31.69%),胶原蛋白产品GMV增长96% [21][22] 技术发展 - 巨子生物2006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吨级生产突破,目前拥有IV型胶原蛋白专利 [19][17]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20] - 丸美生物进入重组胶原蛋白2.0时代,实现纤维结构和羧基化程度与人体相同 [21]
巨子生物因可复美配方起争议,两大核心问题待解
新浪财经· 2025-05-26 21:56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因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争议陷入舆论风波 博主质疑其核心产品胶原棒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 远低于宣传的0.1%以上 [1][4] - 巨子生物回应称指控不实 公布自检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高于0.1% 并质疑对方检测方法未经完整验证 [1][5] - 争议背后是化妆品行业缺乏重组胶原蛋白的法定检测标准 导致各方对检测方法和成分定义存在分歧 [3][6] 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争议 - 博主通过HPLC检测发现胶原棒氨基酸总含量仅0.0177% 推算重组胶原蛋白含量远低于0.1% 与成分标注不符 [4] - 巨子生物依据医药行业标准YY/T 1947-2025检测 结果显示含量高于0.1% 并指出产品中可溶性胶原排序第七位 添加量大于0.1% [5][6] - 专家指出争议源于化妆品行业尚未建立重组胶原蛋白法定检测标准 不同检测方法需进行方法学验证 [6][7] 重组胶原蛋白定义争议 - 博主质疑产品中未检出胶原蛋白核心氨基酸甘氨酸 认为不能称为重组胶原蛋白 [9][10] - 巨子生物回应称检测方法需验证 并称产品中含有217道尔顿的胶原三肽及其他胶原肽 [9][11] - 博主反驳称217道尔顿更符合二肽特征 且未检出甘氨酸排除了三肽可能性 核心仍是含量极低问题 [11][12] 行业标准缺失问题 - 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尚无行业及国家标准 导致检测方法、成分定义和标签合规性存在争议空间 [3][6] - 国家药监局已启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巨子生物表示参与其中 [9] - 专家指出原料形态与标注方式理解落差可能导致混淆 如溶液添加量与干重含量差异 [7]
“测不到胶原”风波发酵:巨子生物陷信任危机,重组胶原蛋白市场震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20:09
巨子生物舆论风波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被检测报告质疑"重组胶原蛋白测不到胶原",引发品牌信誉和技术真实性争议 [1] - 检测报告指出可复美产品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0.1%法规下限,且未检出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 [3] - 公司声明产品通过药监备案,胶原蛋白含量超0.1%,质疑自媒体检测方法未纳入行业标准 [3][4] - 争议焦点在于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机构结果差异大,国家药监局已启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5] 市场反应与业绩影响 - 舆论风波导致巨子生物股价下跌4.04%,总市值788.19亿港元,同行企业股价也普遍下跌 [2] - 可复美1.0版本产品已从主要电商平台下架,2.0版本上线后销售超10万单 [7] - 可复美产品3年销售超5.15亿支,2024年销售收入45.42亿元占总营收82% [6][7] - 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7]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现状 - 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192.4亿元,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达2193.8亿元 [10] - 行业头部企业包括巨子生物、锦波生物等,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增长84.92% [10][11] - 多家企业布局重组胶原蛋白:锦波生物获批三类医疗器械,丸美生物进入2.0时代,福瑞达聚焦医美赛道 [10][11][12] - 行业面临技术争议、标准缺失和商业竞争等挑战,亟待建立科学检测体系和透明监管框架 [8][12] 企业技术布局 - 巨子生物2006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吨级突破,可复美2.0版本新增专利重组IV型胶原蛋白 [9][7]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10][11] - 丸美生物开发出具备纤维结构和羧基化程度相同的2.0版重组胶原蛋白 [11] - 福瑞达通过技术创新和医美合作推动胶原蛋白产品增长,双11销售突破2000万元 [12]
化学博士质疑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成分造假,医美新贵巨子生物急回应
国际金融报· 2025-05-26 19:55
股价表现 - 巨子生物5月26日股价一度跌超8%至70.1港元,收盘报73.6港元,跌幅4.04%,市值788亿港元 [1] - 5月23日股价已收跌5.72%,市值从900亿港元蒸发至788亿港元 [1][7] 产品质疑事件 - 化学博士郝宇通过自媒体发布检测报告,指出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未达0.1%的"非微量添加"标准 [3] - 报告质疑产品宣称的"217道尔顿Mini小分子胶原蛋白"实为二肽结构,可能夸大宣传 [3] - 公司回应称产品经三重验证体系,不存在造假,并出示内部检测报告显示胶原蛋白含量为0.27%-0.28% [4] - 公司承诺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复检并公布结果 [4] 行业竞争格局 - 华熙生物5月17日发文暗指巨子生物遭券商研报过度追捧,涉及9家券商的10篇研报 [6][7] - 医美行业竞争从产品销售升级至资本估值和技术路线之争 [7] - 华熙生物正从B2B原料商转型B2C品牌,推出"润百颜"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7] 公司财务数据 - 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56.78亿元(+56.53%),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42.06%) [8] - 同期华熙生物营收53.71亿元(-11.61%),净利润1.74亿元(-70.59%) [8] - 巨子生物研发费用1.07亿元,占营收比不足2% [8] 市场地位对比 - 截至5月26日,巨子生物市值788亿元,高于华熙生物(242亿元)和锦波生物(433亿元) [7] - 巨子生物通过DTC模式绑定头部主播实现业绩高增长 [8]
巨子生物被质疑从不对外销售原料:同行很难对其重组胶原原料独立验证
财经网· 2025-05-26 10:48
检测方法争议 - 巨子生物声明中引用YY/T 1947-2025标准的两类检测方法:质谱法(基于特征多肽联用色谱质谱)和包含凯氏定氮法在内的六种传统方法[1][2] - 质谱法因化妆品复杂配方的干扰问题不适用 该方法依赖识别重组胶原特有肽链片段 但化妆品基质会大幅增加检测不确定性和难度[2] - 博主采用HPLC氨基酸定量法 通过彻底水解蛋白质并检测氨基酸总量 认为该方法不受配方干扰且结果可靠 而巨子生物未采用此法[3] - 推测巨子生物实际使用凯氏定氮法 该方法在复杂配方中检测特定蛋白质含量时存在科学局限性 可能导致结果严重偏高[3] 产品下架与原料争议 - 涉事产品"可复美Human-Like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已从淘宝、抖音、京东官方渠道全面下架[4] - 巨子生物是行业唯一完全自产自销重组胶原蛋白企业 不对外销售原料 此做法阻碍外部机构对原料进行独立验证和同行评议[4] - 博主质疑送检样品若由巨子自行提供则缺乏独立性 无法排除样品被调换或特殊处理的可能性[5] 未回应的核心问题 - 巨子生物未解释为何检测不到胶原蛋白核心氨基酸甘氨酸[5] - 未澄清将二肽命名为Mini小分子胶原是否扭曲科学概念[5] 行业背景 - 博主具有欧莱雅中国研发中心背景 现任欧莱雅校友会秘书长 与三家上市公司有过合作 否认卷入商战[5]
旗下可复美陷“造假门”!巨子生物开盘跌超8%,A股重组蛋白概念股下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6 10:24
股价表现 - 巨子生物5月26日开盘跌幅超过8% 收盘跌幅收窄至3.52% [1] - A股重组蛋白概念股集体下跌 锦波生物盘中一度跌超6% 睿智医药和三生国健均跌近6% [2] - 睿智医药最新股价7.46元 跌幅5.81% [3] - 三生国健股价51.56元 跌幅5.69% [4] - 成都先导股价15.65元 跌幅3.75% [4][6] - 赛升药业股价9.38元 跌幅2.39% [7] 公司声明与争议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发布声明 否认产品未添加重组胶原蛋白成分的指控 [9] - 声明称多批次检测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大于0.1% 与网传的0.0177%严重不符 [9] - 公司表示从4月中旬至今遭遇有组织的黑公关攻击 已收集证据并将启动法律程序 [9] - 争议源于美妆博主"大嘴博士"发文质疑巨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测不出胶原蛋白 [9] 公司基本面 - 可复美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超45亿元 同比增长62.9% [10] - 巨子生物截至5月26日市值近800亿港元 [11] 行业与业务 - 睿智医药在重组蛋白和抗体生产方面具有多年经验 [3] - 三生国健专注于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等创新型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 [4] - 迈威生物已建成4000L产能的抗体生产线和4000L产能的重组蛋白生产线 [4] - 成都先导拥有约500人的科学家团队 提供从靶基因到新药临床试验的全套研发服务 [6]
440亿医美新贵范代娣陷争议风暴 巨子生物依赖单品研发费率仅1.9%
长江商报· 2025-05-26 09:08
公司概况 - 巨子生物核心产品为可复美和可丽金,主打重组胶原蛋白技术,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 [7] - 公司2022年登陆港交所,截至2025年5月23日市值821亿港元(约753亿元人民币),创始人范代娣通过家族信托持股56.10%,合计持股财富约440亿元 [4] - 可复美品牌营收占比从2019年30.3%升至2024年82%,可丽金品牌营收占比萎缩至15.2% [7] 技术研发 - 2000年范代娣团队突破基因工程技术,研发出全球首个"重组类人胶原蛋白",获得中国第一项重组胶原蛋白发明专利 [1][3] - 2024年研发投入仅1.07亿元,占营收1.9%,远低于同行华熙生物(7.13%)和锦波生物(4.92%) [7][8] - 核心专利多集中于2005-2013年,新品迭代缓慢,而同行锦波生物已推出重组Ⅲ型胶原蛋白注射剂"薇旖美" [8] 市场争议 - 2025年5月美妆博主质疑可复美产品测不出重组胶原蛋白成分,公司发文严正驳斥 [1][5] - 此前可复美被曝涉嫌添加违禁成分表皮生长因子(EGF),虽经检测澄清但暴露供应链管理问题 [7] - 华熙生物2025年5月发文暗指"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资本市场过度炒作",矛头疑似指向巨子生物 [5] 创始人背景 - 范代娣1966年生于陕西,1984年就读西北大学无机化工专业,1994年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学位 [2] - 放弃上海工作和出国机会,在西北大学40平方米实验室开始医用大分子研究,2001年与丈夫创立巨子生物 [2][3] - 2025年4月履新西北大学副校长,2023年7月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职务由女儿严钰博接任 [5][6]
市值超800亿的巨子生物陷质量“罗生门” 重组胶原蛋白热潮遇“逆流”
新浪财经· 2025-05-25 23:58
公司动态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被美妆行业大V"大嘴博士"质疑其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含量仅0.0177%,未达到我国化妆品标签标识规范要求的0.1%以上 [1][4] - 可复美回应称公司多批次检测结果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网传数据严重不符,并已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测 [6] - 行业人士指出类似"有效成分检测不出来"的情况在业内常见,可能原因包括成分添加问题、检测方法不当或配方导致降解 [6] 行业争议 - "大嘴博士"和华熙生物均认为市面上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本质是一种肽,与人体内胶原蛋白不同,质疑其有效性 [7][9] - 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目前只能部分仿制人体胶原蛋白,导致市场出现各种标签的胶原蛋白类产品 [9] - 华熙生物此前曾抨击投资圈"追捧重组胶原蛋白,贬低透明质酸",为此次争议预热 [7] 市场发展 -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已涌现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两家头部企业,市值分别突破800亿港元和逼近500亿元 [10] - 多家上市公司如丸美生物、福瑞达、敷尔佳等均已推出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华熙生物将其视为第二增长曲线 [10] -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到2027年我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将增至1083亿元,功效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将达6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5% [10]
罕见!9家券商集体被怼,有研报已删文,部分机构道歉,行业协会发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5 22:06
事件背景 - 华熙生物公开驳斥透明质酸"过时论",点名9家券商研报存在误导性结论,涉及10篇行业研报[2][5] - 被点名券商包括信达证券、华泰证券、方正证券等,研报多涉及重组胶原蛋白企业巨子生物[5][7] - 已有3篇研报被删除,包括平安证券、西部证券、华福证券的相关报告[2][10] 争议焦点 - 华熙生物认为券商研报将重组胶原蛋白与透明质酸进行片面比较,缺乏科学依据[5][7] - 研报中称重组胶原蛋白在安全性、修复性等方面优于透明质酸,但未提供具体数据支持[13][17]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是共生关系,不应简单比较优劣[31][32] 行业反应 -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等两大行业协会发布倡议书,呼吁回归科学本质[10][12] - 部分券商已删除研报或致歉,但多数涉事券商尚未回应[2][3] - 行业专家指出两种物质各有优势,联用已成为趋势[32] 监管动态 - 近年来监管加强对券商研报业务的审查,2023年检查45家券商和300篇研报[26] - 研报合规性核心在于是否违反"客观、专业、审慎"原则[27][28] - 若研报结论缺乏数据支撑,可能构成商业诋毁[28] 技术比较 -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华熙生物透明质酸产品三类医疗器械证数量行业最多[31] - 透明质酸在衰老干预方面的研究证据更多,胶原蛋白在修复和结构重建方面有潜力[31][32] - 券商研报中的比较多基于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数据支持[13][19]
21解读|华熙生物怒怼9家券商台前幕后:六家研报仍在线可查!“对比研究”是否踩线合规各执一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5 19:00
华熙生物公开驳斥券商研报事件 - 华熙生物通过官方公众号发文驳斥透明质酸"过时论",并点名9家券商10篇研报存在误导性言论[2][4] - 公司称这些研报将玻尿酸描述为"过时"、"不安全"、"生物活性不足"等,同时抬高重组胶原蛋白概念[4][6] - 华熙生物已获得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和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支持,并向证监会反映情况[8] 涉事券商研报处理情况 - 截至5月23日,9家券商发布的10篇研报中已有3篇被删除,包括平安证券、西部证券和华福证券的相关报告[2][8] - 尚未删除研报的券商包括信达证券、华泰证券、方正证券、安信证券、申港证券、国金证券[2] - 部分券商已向华熙生物致歉,但9家研报出具机构均未对事件做出公开回应[2][3] 研报争议内容分析 - 多篇研报直接对比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称后者在安全性、修复性、抗衰等方面更具优势[6][9][12][14] - 华泰证券研报称重组胶原蛋白"具有更多生物学特征"和"安全性优势"[6][16] - 信达证券研报称胶原蛋白在"止血、促进伤口修复"等方面"明显优于透明质酸"[10] - 方正证券研报列出详细对比表格,称胶原蛋白在"皮肤修护和抗衰方面更胜一筹"[12] 行业技术对比 - 华熙生物强调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是"共生共损"关系,无法简单比较优劣[23] - 公司指出券商研报的对比结论缺乏公开数据或科研论文支持[24] - 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华熙生物拥有11个医美注射类三类医疗器械证,而巨子生物为0个[24][26] - 行业专家表示两种物质各有侧重,透明质酸主导大众护肤市场,胶原蛋白在高端再生医学潜力更大[27] 券商研报合规性问题 - 业内人士指出争议研报存在不严谨之处,但已通过内部合规审核[15] - 研报比对阐述多未附具体文献数据,资料来源多为机构自身或第三方平台[9] - 现行规则对技术路线对比研究缺乏细化标准,存在监管盲区[18][20] - 2023年监管通报显示研报业务存在内控制度执行不足、审慎性不足等问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