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渤海银行(09668)
icon
搜索文档
一渠春水入海流——天津以金融“活水”涵养“蓝色经济”
新华社· 2025-05-17 19:58
港产城融合重点项目进展 - 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的国家粮食物流枢纽及应急储备保障中心项目总投资113亿元,包含码头、筒仓、粮食廊道等子项目,堆场消防能力提升工程即将竣工投用 [1] - 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联合多家银行组成银团,为项目提供79.10亿元银团贷款,已使用47.5亿元用于粮食廊道、堆场改造及消防设施改造 [3] - 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支持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等项目,截至2024年末港产城融合贷款余额48.39亿元,较年初增长13.28亿元 [3] 航运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航运金融中心为航运场景下企业提供超530亿元贷款支持,航运专属产品累计签约客户1450户 [3] - 天津金融机构开发航运相关金融产品80余种,包括首个海运费数字贷产品、港产城融合发展债券指数等创新产品 [5] - 渤海银行航运金融中心推出"渤银关税通"产品,服务200家进出口企业,办理税款支付业务1700余笔、缴税金额1.6亿元 [5] 航运金融支持体系与市场表现 - 天津建立适港企业金融需求快速响应机制,734家适港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市贷款余额总量的10% [5] - 2024年一季度天津航运保险保费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16.74%,船舶保险增速全国前列 [5] - 2020至2023年天津航运金融综合指数值从100点升至146.07点,年均复合增长率13.46% [6] 船舶租赁业务发展 - 天津累计完成882艘船舶租赁业务,跨境船舶海工租赁业务全国占比超90%,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5400亿元 [7] - 2024年一季度新增92艘船舶租赁业务,资产规模增加47.5亿美元 [7] - 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为金融租赁公司办理首批项目公司直贷业务,单笔超500万美元,提升资金效率并规避汇率风险 [8]
天津市首批科技创新债券资金募集到位 有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快讯· 2025-05-15 10:37
天津市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情况 - 渤海银行、天津医药、渤化集团、中交一航局成功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合计60.5亿元,位列全国第五 [1] - 泰达科投、天津创投2家股权投资机构进入交易商协会注册通道 [1] 发行主体覆盖范围 - 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实现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三类发行主体全覆盖 [1] 融资通道创新 - 债权融资和股权投资的双向通道进一步打通 [1]
渤海银行监事长白新宇拟任天津市管企业党委书记
快讯· 2025-04-30 15:33
人事任命 - 渤海银行党委副书记、监事长、工会主席白新宇拟任天津市管企业党委书记 [1] - 白新宇同时将被聘任为天津市管企业董事长 [1]
渤海银行(09668)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9 17:10
财务报告审议与分配 - 公司2024年度报告由第六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于2025年3月26日审议通过,应出席董事12名,实际出席12名[7] - 公司2024年度不进行股利分配,相关预案尚待股东大会审议通过[7] 公司整体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升,存款规模破万亿,资产质量和国际评级展望保持稳定[12] 2025年公司发展战略 - 2025年公司要推动战术能力提升、架构调整和展业模式完善,强化基础管理,推进“九五三一”系统实施[12] - 2025年公司要深耕“九大银行”转型,走深走实“五个工厂”路径,深化“三项制度”改革[12] - 2025年公司要发挥“一个核心”服务天津示范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成立20周年[1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注册资本177.62亿元[25] - 公司首次注册登记日期为2005年12月30日[25] 公司获奖情况 - 公司获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授予的“2024年度最具市场创新力机构”“2024年度最具市场突破力机构”奖[26] - 公司在2024年万得最佳投行评选中获银行类债券承销快速进步奖第一名[27] - 公司在《每日经济新闻》主办活动中获“年度卓越公司金融”奖,子公司获“年度竞争力银行理财产品”奖[28] - 公司在《证券时报》(券商中国)“2024中国银行业天玑奖”评选中获“2024年度科技创新银行天玑奖”[3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末公司资产总额18438.42亿元,同比增长6.41%[15] - 2024年末公司负债总额17337.17亿元,同比增长7.13%[15] - 2024年末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5.58元,比上年增加0.26元[15] - 2024年公司不良贷款率1.76%[15] - 2024年营业收入254.82亿元,较2023年增长1.94%[43] - 2024年税前利润53.33亿元,较2023年增长3.29%[43] - 2024年净利润52.56亿元,较2023年增长3.44%[43]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29.09亿元,较2023年增长14.27%[43] - 2024年归属本行普通股股东的基本每股收益0.24元,较2023年增长4.35%[43] - 2024年末资产总额1.84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6.41%[43] - 2024年末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9364.91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0.41%[43] - 2024年末负债总额1.73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7.13%[43] - 2024年末吸收存款总额1.05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4.31%[43] - 2024年末权益总额1101.25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3.74%[43] - 2024年净利差为1.12%,较2023年下降0.07个百分点[46] - 2024年净利息收益率为1.31%,较2023年下降0.10个百分点[46] - 2024年成本收入比为39.01%,较2023年下降1.50个百分点[46] - 2024年不良贷款率为1.76%,较2023年下降0.02个百分点[46] - 2024年资本充足率为11.63%,较2023年上升0.05个百分点[46] - 2024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35%,较2023年上升0.18个百分点[46] - 2024年流动性比例本外币合计为74.72%,较2023年上升16.32个百分点[46] - 2024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为5.85%,较2023年下降0.49个百分点[46] - 2024年末M2同比增长7.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49] - 2024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降低1个百分点,央行政策利率累计降低0.3个百分点[49] - 报告期末集团资产总额18438.42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111.08亿元,增幅6.41%[54] - 报告期末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为9253.62亿元,较上年末新增49.67亿元,增幅0.54%[54] - 报告期末集团负债总额17337.17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153.86亿元,增幅7.13%[55] - 报告期末吸收存款10675.62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329.68亿元,增幅14.23%,占负债比重达61.58%[55] - 报告期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64.8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78亿元,不良贷款率1.76%,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56]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54.82亿元,较上年增长4.84亿元,增幅1.94%[57] - 2024年实现净利润52.56亿元,较上年增长1.75亿元,增幅3.44%[57] - 报告期内利息净收入155.42亿元,比上年下降11.92%[61] - 报告期内净利差1.12%,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净利息收益率1.31%,比上年下降0.10个百分点[62] - 报告期内综合收益总额567.60亿元,较上年增长27.43亿元,增幅5.08%[60] - 2024年公司利息收入548.82亿元,较上年下降9.01%[65] - 2024年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393.77亿元,较上年下降10.14%,贷款收益率降至4.31%[66][63] - 2024年金融投资利息收入131.09亿元,较上年下降4.47%,收益率降至2.78%[69][63] - 2024年利息支出393.39亿元,较上年下降7.81%[69] - 2024年吸收存款利息支出221.63亿元,较上年下降9.37%,成本率降至2.41%[70][63] - 2024年已发行债券利息支出67.67亿元,较上年下降7.70%[74] - 2024年利息净收入155.42亿元,较上年下降11.92%,净息差降至1.12%,净利息收益率降至1.31%[63][76] - 2024年非利息净收入99.39亿元,较上年增长35.20%[77] - 2024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9.74亿元,较上年下降25.63%[78] - 规模和利率变动共同影响利息收支,利息收入变动受规模和利率因素分别为 -6.12亿元和 -48.24亿元,利息支出变动受规模和利率因素分别为5.11亿元和 -38.43亿元[76]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9.74亿元,较2023年的39.99亿元下降25.63%[80] - 其他非利息净收入6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76%,其中交易收益净额增长87.47%、金融投资净收益增长116.13%[81][83] - 营业支出104.89亿元,比上年下降2.09%,成本收入比39.01%,较上年下降1.50个百分点[82] - 资产减值损失96.60亿元,比上年增长5.91%,主要因金融投资、信贷承诺和其他减值损失增加[84][86] - 所得税费用0.77亿元,实际税率1.45%,税前利润增长3.29%[87][89] - 资产总额18438.4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41%,主要因金融投资项目带动[91] -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9364.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41%,公司贷款和垫款增长15.53%,票据贴现下降35.89%,个人贷款下降18.59%[94][96] - 金融投资7004.3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6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投资增长51.41%[97][99] - 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1481.62亿元,占比8.04%,较上年增长43.16%[93] - 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114.05亿元,占比0.62%,较上年下降45.53%[93] - 公司持有多种金融债券,如金融债券A券面总额8270000,收益率2.30%[10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未到期衍生金融工具名义金额合计430605576千元,公允价值资产2448184千元,负债1799883千元[103]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负债总额17337.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13%[104]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吸收存款总额10460.8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31%[107] - 公司吸收存款中,公司存款655433599千元,占比62.66%;个人存款212275470千元,占比20.29%[109] - 按币种划分,人民币存款1033215256千元,占比96.78%;外币折人民币34346539千元,占比3.22%[110]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权益1101.2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2.78亿元[111] -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29.09亿元[115] - 公司投资活动使用的现金流量净额433.07亿元,出售及投资到期收回现金7651.26亿元,投资支付现金8091.67亿元[115] - 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1.13亿元,发行债券收到现金4220.32亿元,偿付债券本金支付现金4007.24亿元[115] - 2024年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为148,162,149,较2023年的103,494,179增长43.16%[117] - 2024年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为11,405,462,较2023年的20,938,491减少45.53%[117] - 2024年拆出资金为4,885,299,较2023年的12,353,608减少60.45%[117] - 2024年核心一级资本本集团为99,124,828千元,本行98,686,728千元;2023年本集团为94,441,097千元,本行94,223,505千元[121] - 2024年资本充足率本集团为11.63%,本行11.42%;2023年本集团为11.58%,本行11.37%[121] - 2024年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本集团为1,091,241,849千元,本行1,089,229,765千元;2023年本集团为1,027,021,912千元,本行1,025,855,790千元[124] - 2024年杠杆率为5.01%,2023年为5.48%[126] - 2024年末正常类贷款金额893947790千元,占比95.46%;关注类贷款26063028千元,占比2.78%;不良贷款16479873千元,占比1.76%[132] - 2024年末正常类贷款迁徙率2.22%,关注类贷款迁徙率16.30%,次级类贷款迁徙率51.26%,可疑类贷款迁徙率30.16%[134] - 2024年末公司贷款和垫款金额654736013千元,占比69.91%,不良贷款金额7267965千元,不良贷款率1.11%;个人贷款金额222027091千元,占比23.71%,不良贷款金额9211908千元,不良贷款率4.15%[136] - 2024年末华北及东北地区贷款金额394668711千元,占比42.14%,不良贷款金额8082645千元,不良贷款率2.05%[139] - 2024年末抵押贷款金额286551232千元,占比30.60%,不良贷款金额7933202千元,不良贷款率2.77%[141] - 2024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金额239347741千元,占比25.56%,不良贷款金额1508377千元,不良贷款率0.63%[142] - 2024年末房地产业贷款金额93339050千元,占比9.97%,不良贷款金额1480355千元,不良贷款率1.59%[142] - 2024年末制造业贷款金额87787078千元,占比9.37%,不良贷款金额1256187千元,不良贷款率1.43%[142] - 截至报告期末,逾期贷款2615423万元,比上年末减少273309万元[143] - 2024年末逾期贷款合计26,154,228,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2.79%,2023年末逾期贷款合计28,887,322,占比3.10%[144] - 2024年前十大客户单一借款人贷款合计48,005,314,占资本净额35.77%,占贷款总额5.13%[145] - 截至报告期末,重组贷款余额为162,052.83万元,比上年增加68.88%[146] - 截至报告期末
压力依然山大,渤海仍需努力——渤海银行2024年财报分析
数说者· 2025-04-22 22:55
2024年经营表现 - 渤海银行总资产达1.84万亿元,同比增长6.41% [2] - 营业收入254.82亿元,同比增长1.94%,结束连续三年下降趋势 [2] - 归母净利润52.56亿元,同比增长3.4%,结束两年负增长 [2] - 归母净利润仍低于2015年水平(56.89亿元) [5] 净息差与同业对比 - 净息差1.31%,同比上升17BP,但在12家股份行中最低 [8][9] - 利息净收入155.42亿元,同比下降21.04亿元 [11] - 金融投资净收益增长27.30亿元,弥补利息收入下滑 [11]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9.74亿元,同比下降10.25亿元 [11] 资产质量分析 - 整体不良贷款率1.76%,同比下降2BP,近五年维持在1.76%-1.78%区间 [12] -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55.19%,股份行中倒数第三 [14] - 关注类贷款占比2.78%,逾期贷款占比2.79%,均高于不良率 [16] - 公司贷款不良率1.11%,同比下降73BP;个人贷款不良率飙升至4.15% [18] 个人贷款风险细分 - 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高达12.37% [19] - 个人房贷不良率接近2%,经营性贷款不良率4.62% [19] 核心总结 - 规模指标回升但利润仍处低位,金融投资成为利润关键支撑 [22][23] - 个人贷款风险显著上升,尤其消费贷款不良率突出 [22][19] - 净息差虽改善但同业竞争力不足,资产质量压力持续 [8][16]
“躺赚”成过去式,多家股份行零售业务利润下滑
南方都市报· 2025-04-14 07:15
零售业务业绩表现 - 招商银行2024年零售业务营收1968.35亿元,同比微增1.29%,是唯一实现营收正增长的银行 [1][5] - 其他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均下滑,降幅最大的是渤海银行(-45.04%)和平安银行(-25.9%) [1][5] - 零售业务利润全线下降,招商银行降幅最小(-9.28%),渤海银行从盈利4.72亿元转为亏损27.87亿元 [1][5] - 银行零售业务萎靡主要受利率下行、息差收窄、减费让利等因素影响 [4][6] 零售贷款不良率 - 仅兴业银行(-0.07个百分点)和浙商银行(-0.13个百分点)零售贷款不良率同比下降 [3][11] - 招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最低(0.96%),渤海银行最高(4.15%)且增幅最大(+1.9个百分点) [2][11] - 渤海银行消费贷不良率暴增至12.37%,显示其风控体系存在问题 [3][12][13] 零售AUM表现 - 招商银行零售AUM达15万亿元,增速12.05%,在股份行中遥遥领先 [7][8] - 中信银行零售AUM增速较高(10.62%),规模达4.69万亿元 [8] - 招商银行非存款AUM占比最高(74.38%),显示其财富管理转型深度领先 [8] - 股份行非存款AUM占比普遍高于国有大行,主要因商业模式和客户结构差异 [9] 私人银行业务 - 招商银行私行客户数最多(16.91万户),同比增长13.61% [9] - 浙商银行私行客户数增速最高(近20%),达1.45万户 [10] 零售业务发展战略 - 兴业银行强调深耕存量客户,测算显示存量客户利润贡献是新客户的16倍 [15] - 招商银行计划拓展大学生、亲子服务、跨境客户和养老金融等新客群 [15] - 平安银行推进零售转型,减少对外部中介依赖,同时加强对公业务布局 [16]
渤海银行零售“失速”: 税前利润亏损28亿,消费贷规模折半、不良率飙升至12.37%
搜狐财经· 2025-04-11 09:52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渤海银行虽走出营收“三连降”阴霾,营、净双增,但零售业务出现“亏损”“收缩”情况,消费贷不良率飙升,员工层面也有人员流失和“追薪”现象 [2][3] 分组1:整体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4.82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净利润52.56亿元,增长3.44% [2] - 资产规模扩张至1.84万亿元、存款突破万亿大关、不良贷款率下行至1.76% [2] 分组2:零售业务情况 营收与利润 - 2024年零售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6.08亿元,较2023年暴跌45.04%,在总营收中占比从33.54%降至18.08% [3] - 税前利润从2023年度4.72亿元降至净亏损27.87亿元,成为拖累业绩表现重要因素 [3] 存贷规模 - 截至2024年末,个人贷款2220.2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07亿元、降幅18.6%;个人存款较上年末增长112.7亿元至2122.75亿元,增幅5.6% [5] - 个人贷款规模减项集中在个人住房和商品用房贷款、个人消费类贷款,个人存款增长在定期存款端 [5] 亮点业务 - 截至年末,个人财富资产规模突破3800亿元,年增236.92亿元,增量同比增幅103.49% [7] 分组3:消费贷情况 规模与不良率 - 2024年消费类贷款规模从759亿降至375亿,不良贷款年增17.34亿元至46.39亿元,不良贷款率由2023年末的4.44%暴增至12.37% [10] - 2024年末个人贷款不良率高达4.15%,较2023年末大幅增长1.9个百分点 [11] 发展历程 - 2017年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发力消费贷业务,2017 - 2019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猛增10倍以上 [8] - 2021 - 2022年末不良率上升,2023年开始“压降”“调整”,年末余额年降27.5% [8] 银行举措 - 通过现金清收等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压缩消费类互联网贷款规模,压降高风险资产 [11] - 表示个人贷款高风险资产已快速出清,后续将持续丰富处置手段,压降不良指标 [11] 分组4:员工层面情况 人员数量与结构 - 截至2024末在职员工13824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公司银行员工数增长203人,零售银行员工数减少149人,网络金融员工人数从134人减到85人 [12] - 30岁或以下员工3084人、占比22.31%;31 - 35岁员工3247人、占比23.49%,较2023年流失颇多 [14] 薪酬情况 - 2024年度职工薪酬59.55亿元,员工平均薪酬约为43.08万元,上年度为42.87万元 [15] - 2024年向612人追索扣回绩效薪酬2403万元,人均追薪3.9万元 [16]
9家上市行“反向追薪”超1.13亿!渤海银行人均退薪3.93万,招商银行未再披露
新浪财经· 2025-04-03 08:23
文章核心观点 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披露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9家上市行累计“反向讨薪”超1.13亿元,部分银行连续或首次披露金额,且行业薪酬追索扣回机制愈发完善 [1][4] 分组1:2024年9家上市行“反向讨薪”情况 - 9家上市行包括中国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累计“反向讨薪”超1.13亿元 [1][4] - 中国银行“反向追薪”金额最高,达3250万元,对2469人次执行追索扣回 [1][4] - 渤海银行人均退薪金额最高,超3.9万元,其次是浙商银行超2万元,中行、哈尔滨银行超1万元 [3][4] 分组2:各银行不同年份“反向讨薪”对比 - 招商银行、威海银行和瑞丰银行2024年未披露具体金额,2023年招商银行“反向讨薪”总金额最高达4329万元 [6] - 华夏银行和上海农商行2023年报提及金额,暂未发布2024年年报 [6] - 渤海银行和东莞农商行连续三年披露,渤海银行逐年递增,东莞农商行有变化 [6] - 浙商银行和中原银行今年首次披露,中原银行曾在2022年称暂无情况 [7] 分组3:部分银行薪酬相关信息及行业机制发展 -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年报提及绩效薪酬扣减、止付或追索相关信息 [9] - 东莞农商行和甘肃银行年报提及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具体金额 [9] - 行业从2010年起陆续出台相关指引完善薪酬追索扣回机制,超95%机构已制定实施 [10][11]
渤海银行表面向好,实则“消费贷危机”暗流涌动
搜狐财经· 2025-04-01 21:00
文章核心观点 渤海银行2024年年报表面营收、净利润双增长,但深层结构存在风险隐患,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领域不良率飙升,且在利息收入、非息收入、资产质量、人事和股权结构等方面均面临问题,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3] 分组1:营收与利润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54.82亿元,同比增长1.94%;净利润52.56亿元,同比增长3.44%,摆脱“营利双降”窘境 [3] - 利息收入548.82亿元,同比下降9.01%;利息净收入155.42亿元,降幅达11.92% [3] - 2024年净利差与净息差分别降至1.12%、1.31%,银行归因于“让利实体经济”,业内认为反映资产端议价能力减弱 [3] 分组2:非息收入情况 - 营收增长几乎全依赖非息收入,2024年非利息净收入达99.39亿元,同比增长35.20% [4]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滑25.63%,交易收益净额增长87.47%、金融投资净收益增长116.13% [4] - 长期依赖非核心业务,存在不确定性和可持续性风险 [5] 分组3:不良贷款情况 - 整体不良贷款率从1.78%小幅降至1.76%,但个人贷款特别是消费贷款领域风险激增 [6] - 2024年个人贷款不良率高达4.15%,消费贷款不良率暴涨至12.37%,较2023年翻近两倍 [6] - 消费贷不良率是招商银行的12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处于极度危险边缘 [6] 分组4:消费贷发展情况 - 消费贷曾依托互联网平台快速扩张,2017 - 2020年规模从88亿飙升至1170亿,占比一度达36.3% [6] - 监管收紧后逐步压降相关资产,2024年仍有37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其中46.39亿元为不良,占比12.37% [6] 分组5:资产处置情况 - 去年7月计划以6折价格转让总额289.65亿元的债权包,最低标价176.72亿元 [6] - 打包“甩卖”有助于减压报表风险,凸显高风险资产清理紧迫性与处置“代价” [6] 分组6:人事与股权结构情况 - 2024年“一正五副”高管格局全部更换为职业经理人,频繁人事更迭意味着战略方向不稳定 [7] - 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状态,股权结构分散,潜在治理问题或制约长远发展 [8] 分组7:未来发展情况 - 当前政策鼓励消费金融发展,银行“压降”策略是否转向未知 [8] - 未有效化解高风险消费贷款遗留问题,扩张可能导致新的风险堆积,转型之路未到“安全地带” [8]
锚定“五篇大文章”,渤海银行2024年报里的坚守与蜕变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4-01 10:15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渤海银行经营稳中向好,营收与净利双增长,资产规模扩大,得益于对公、零售和金融市场业务均衡发展,同时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领域取得成果,未来将秉持初心继续服务国家战略 [1][2][4][13] 银行业发展背景 - 2024年存贷利率下调与“报行合一”政策等因素使银行业进入大分化时期,银行锻造穿越经济周期能力成为检验经营韧性关键 [2] 渤海银行整体业绩表现 - 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总额18438.4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41%;营业收入254.82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94%;净利润52.56亿元,增长幅度达3.44%;负债总额17337.17亿元,同比增长7.13% [1][2] 渤海银行各业务板块发展情况 对公业务 - 以数字化转型重塑对公服务生态,有“渤银e链”等服务体系和产品矩阵 [3] - 全年供应链金融产品投放2571.91亿元,同比增长36.69%;交易银行业务非息收入17.41亿元,同比提升17.86%;表内外业务累计投放规模突破9300.53亿元,同比激增66.41% [3] 零售业务 - 依托“渤银E付”等数字化产品嵌入消费场景生态,零售存款余额达2122.75亿元,年度新增客户49.01万户 [3] - 代发业务新增16.37万代发个人客户,实现公私业务协同;个人财富管理规模突破3800亿元,年度增量同比增幅达103.49% [4] 金融市场业务 - 以“债券银行、资管银行、代客银行”为定位,加强创新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4] - 报告期内债券交易量突破5.34万亿元,同比增长45.86%;国债承销规模861.3亿元,政策性金融债承销1125.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24%和32.35% [4] 渤海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 秉持“做小、做精、做真”定位,以“数字、平台、场景、生态”为理念,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 [6] - 聚焦“两区两链一生态”领域,建立场景项目联席会议机制;升级“渤银房闪贷”,定制个性化服务和营销方案,覆盖多领域 [6] - 上线“渤粮贷”等涉农创新产品,服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6] - 截至报告期末,普惠贷款余额552.7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8亿元;普惠贷款户数约12.9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38万户;涉农贷款余额457.4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9.66亿元,同比增长27.9% [7] 渤海银行新质生产力相关业务发展情况 科技金融 - 贯彻要求推进科技金融业务布局,围绕多维度发力,发挥“渤银科创”体系效能,落地“渤银科速贷” [10] - 截至2024年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58.7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92亿元,增长率9.01%;专精特新等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大幅增长 [11] 绿色金融 - 贯彻理念探索绿色金融路径,支持绿色低碳转型,聚焦清洁能源等产业,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12] - 推出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产品,落地天津市首批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 [12] - 截至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485.3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2.70亿元,增长率55.25%;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银行评价中获“绿色银行评价先进单位”殊荣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