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供应链自主可控
icon
搜索文档
广电计量: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提升
证券日报网· 2025-11-20 21:13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持续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并积极助力高端制造国产化发展 [1] - 公司对检验检测设备和仪器的国产化进程充满信心 [1] 供应链管理 - 随着测试设备及物料国产化替代进程持续推进,公司供应链"卡脖子"风险得到有效降低 [1] - 公司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提升 [1] 运营规划 - 公司将结合设备采购实际需求与产能规划,分别制定相关采购预案 [1] - 公司确保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稳定推进 [1]
手机厂商叫苦不迭!
是说芯语· 2025-11-17 08:44
存储芯片涨价背景与原因 - 存储芯片价格出现暴涨,上游原厂对国内主流手机厂商的报价涨幅接近50% [1] - 此次涨价是行业周期与供需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下行周期,部分品类价格跌幅超过60% [1] - 为应对行业下行,三星、SK海力士等头部原厂启动减产计划,通过缩减产能缓解库存压力 [1] - 2024年三季度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复苏,终端产品出货量回升导致存储芯片需求回暖,而前期减产造成供给出现阶段性缺口,供需逆转引爆价格上涨 [1] 国内手机厂商面临的挑战 - 小米、OPPO、vivo等头部品牌存储芯片库存普遍低于两个月,部分厂商的DRAM库存紧张至三周以内 [1][2] - 存储芯片成本在手机中占比约为15%至20%,以一款中高端手机为例,50%的涨幅将使单台手机存储成本增加100至200元 [2] - 手机行业利润空间已被压缩至个位数,成本大幅攀升带来巨大压力 [2] - 若持续暂缓采购,厂商可能面临后续生产断供的风险 [2] 手机厂商的应对策略 - 多数厂商选择暂缓本季度大规模采购计划,通过内部库存调配、优化产品配置等方式缓解压力 [4] - 部分厂商已开始与上游原厂展开议价谈判,试图争取更合理的采购价格或分期定价协议 [4] - 少数库存相对充足的厂商选择小批量补仓,以避免后续价格进一步上涨带来更大损失 [4] - 部分品牌加快与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国内存储芯片企业的合作步伐,试图通过供应链多元化降低对海外原厂的依赖 [5] 对产业链及未来展望的影响 - 涨价潮影响沿产业链传导,上游模组厂商毛利率被大幅压缩,部分中小模组厂商已出现接单困难的情况 [5] - 若手机厂商无法消化新增成本,未来1至2个季度内部分中低端手机产品可能面临涨价风险 [5] - 行业预测由于头部原厂减产计划短期难调整,叠加四季度传统旺季需求支撑,存储芯片价格可能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维持高位运行 [5] - 此次事件凸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国内存储芯片企业的发展机遇或将随之而来 [5]
晶晨股份前三季营收同比增9.29%,刷新历史同期新纪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20:5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创历史同期新高,达50.71亿元,同比增长9.29% [1]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6.98亿元,同比增长17.51% [1] - 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3亿元,同比增长13.71% [1] - 综合毛利率逐季改善,前三季度分别为36.23%、37.29%、37.74%,整体毛利率达37.12%,同比提升0.75个百分点 [2] 业务驱动因素 - 6nm先进制程芯片规模化商用、Wi-Fi6产品渗透率跃升及与谷歌、三星等全球科技巨头合作深化共同驱动业绩增长 [1] - 产品结构高端化是盈利质量提升核心驱动力,6nm芯片出货量快速增长及Wi-Fi6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推动产品均价稳步提高 [2] - 公司产品演进呈现“双轮驱动”特征:6nm等先进制程芯片规模化商用与细分场景专用芯片爆发式增长 [4] 技术优势与产品布局 - 6nm工艺相较于传统12nm工艺,同等功耗下性能可提升30%,同等性能下功耗可降低约50% [5] - 6nm制程技术作为“通用端侧平台系列”的技术基座,将应用于更高算力的通用端侧平台,形成技术复用规模效应 [5] - W系列Wi-Fi6芯片爆发式增长,广泛应用于智能音箱、智能网关等产品,客户涵盖小米、海尔等头部智能家居企业 [6] - C系列芯片销量跨越式增长,集成高性能NPU,支持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AI功能,应用于智能摄像头、城市安防等领域 [6] - 通过收购芯迈微半导体,构建“蜂窝通信+光通信+Wi-Fi”技术矩阵,将产品应用场景从局域网拓展至广域网 [3] 客户与市场地位 - 按2024年相关收入计,公司在专注于智能终端SoC芯片的厂商中位列全球第四,在家庭智能终端SoC芯片领域位居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二 [2] - 作为谷歌TV生态核心芯片供应商,T系列芯片被海信、TCL等主流电视品牌采用,用于开发新一代AI电视产品 [7] - 深度嵌入谷歌、三星等科技巨头生态体系,获得稳定订单并借助客户技术迭代实现产品快速升级 [7] 研发投入与费用管理 - 公司前三季度期间费用为12.24亿元,期间费用率为24.15%,较上年同期上升0.19个百分点 [3] - 销售费用同比减少20.75%,管理费用同比减少11.9%,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64% [3] -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聚焦于“端侧智能”和“多维通信”两大战略方向 [3] 行业前景与机构观点 - 国内芯片行业正受益于AI算力需求激增和国产替代双重驱动,端侧AI爆发为产业链带来新机遇 [1] - 公司于三季度新进多只科创板ETF前十大重仓行列,如华安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等 [1] - 机构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75.64/92.65/112.6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03/14.28/17.59亿元 [8] - 公司在半导体行业结构性调整背景下,通过产品高端化和客户生态化构建的竞争壁垒已初步形成,有望实现穿越周期的持续增长 [7]
英唐智控:前三季度营收稳健增长,“分销+芯片”双轮驱动筑牢IDM转型根基
全景网· 2025-10-29 19:27
公司财务与战略概览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13亿元,同比增长2.4% [1] -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607万元,受研发与技术创新投入增加影响 [1]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电子元器件分销、芯片设计制造及软件研发销售,依托"分销+芯片"双轮驱动战略实现向半导体IDM企业的转型 [1] 电子元器件行业前景 - 2025年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规模预计达19.86万亿元,其中集成电路市场规模预计达8.2万亿元,占比41% [2] - 行业增长受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等传统领域需求回温,以及5G、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加速兴起驱动 [2] MEMS微振镜技术突破与应用 - 公司自主研发的"MEMS微振镜"工作电压仅需3V,实现30×25°超宽视场角,镜面镀金反射率达97%,功耗低至136mW,串扰控制在0.1%以下 [2] - 产品已形成4mm、1mm、1.6mm、8mm等多规格矩阵,覆盖激光投影、AR/VR、车载HUD及激光雷达等场景 [3] - 4mm规格产品已切入激光雷达供应链并实现工业场景批量交付;1mm规格产品功耗小于100mW,打造出小于0.5cm³LBS模组,在车载投影领域加速落地 [3] 显示驱动芯片业务进展 - 公司首款DDIC、TDDI产品已实现批量交付,订单稳定,包括国内车企的8.4寸仪表屏项目和海外客户12.3寸屏幕项目 [4] - 正加速研发改进型版本以适配车载显示大屏化、多屏化、高清化趋势及HUD等新兴需求 [4] - 面向消费电子领域的OLED产品已进入流片阶段,计划将面板芯片产业链性能对标全球最高水准 [4] 市场拓展与未来展望 - 公司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加大消费电子C端市场部署力度,重点覆盖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 [5] - 半导体行情向好,存储芯片迎涨价周期,行业需求扩容与国产替代机遇为公司发展奠定基础 [6] - 公司通过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盈利水平有望伴随产品结构升级与规模效应释放迎来改善 [6]
潍柴动力:公司发动机产品绝大多数零部件为国内供应商供应
证券日报网· 2025-10-14 15:51
供应链策略 - 公司发动机产品绝大多数零部件由国内供应商供应 [1] - 部分关键零部件实行国内加国外双供应链路线以精准匹配不同客户需求 [1] - 公司具备国内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可有效保障核心部件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1]
一家国产芯片公司的“上车”回忆录
经济观察报· 2025-09-28 19:47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 - 芯片产业最困难的是从0到1的破局 一旦完成从0到1 中国企业就非常擅长完成从1到100的持续迭代 [1][2] - 十多年前中国汽车芯片市场几乎被欧美巨头垄断 国产芯片在车企供应链中处于无人问津阶段 五年前情况依然如此 [2] - 2024年汽车模拟芯片CR10占比86.1% 其中海外厂商占比达84.3% 国产芯片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10] 纳芯微发展历程 - 2015年转向门槛更高的工业和汽车电子市场 2016年推出首款汽车级芯片 [4] -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 叠加智能化浪潮和全球芯片供应短缺 改变了汽车价值构成 [4] - 2022年4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募得发展资金 2025年4月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 [5][19] - 2024年10月完成对麦歌恩收购 并购后在中国磁传感器公司中排名第一 [17] 技术突破与产品布局 - 基于Adaptive OOK信号调制技术的隔离产品解决电动汽车高压安全痛点 [5] - 2023年数字隔离器 隔离采样芯片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位居前列 汽车电子领域出货量达1.64亿颗 [5] - 推出国内首颗集成LIN总线物理层和小功率MOS管阵列的单芯片车用小电机驱动SoC NSUC1610 [5][11] - 2025年发布基于HSMT公有协议的车规级SerDes芯片组 实现视频信号在车内高速无损传输 [6] 市场竞争格局 - 2023年后缺芯潮退去 市场从供给为王切换回存量竞争 海外芯片巨头以威胁性价格冲击中国芯片 [8] - 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尤其是主驱逆变器等高压核心领域 与国际巨头短兵相接 [8] - 数字隔离器 隔离驱动等产品打入头部车企供应链 在国产新能源汽车中占据接近一半市场份额 [8] - 2025年上半年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占比34.04% 汽车电子领域出货量3.12亿颗 汽车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9.8亿颗 [9] 供应链关系变革 -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供应链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传统链式结构被高效扁平网状协同新模式取代 [13] - 主机厂为掌握定义产品和用户体验主动权 必须将触角直接伸向最底层芯片 [13] - 组建专门服务主机厂的销售团队 在新车型规划阶段就介入前期沟通 [14] - 建立极度紧密的沟通机制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以车型为维度管理项目跟踪从设计导入到量产全程 [15] 企业发展策略 - 目标在一辆新能源汽车上提供价值超过2000元的芯片产品 [9] - 摆脱原位替代(me-too)产品困境 围绕应用创新进行针对性设计 [10][11] - 比拼平台化能力和组织能力 构建能让企业不断产生优秀产品的系统 [11] - 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约15% 通过港股上市加快国际化发展并储备资金 [19]
一家国产芯片公司的“上车”回忆录
经济观察网· 2025-09-27 14:54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中国汽车芯片市场曾长期被欧美巨头垄断 国产芯片在五年前仍处于无人问津状态[2] - 2024年纳芯微以汽车模拟芯片收入计位列中国厂商第一名 成为中国模拟芯片代表性企业[2] - 公司从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起步 因较早聚焦汽车电子市场而抓住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机遇[2] 战略转型与技术突破 - 2015年公司决定转向门槛更高的工业和汽车电子市场 避开消费电子红海竞争[3] - 车规级芯片需满足15年以上生命周期要求 认证周期漫长且可靠性标准极高[4] - 2016年推出首款汽车级芯片 2018年后国际贸易摩擦促使芯片国产化成为必选项[4] -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叠加全球芯片短缺 推动公司隔离类芯片切入三电系统[4] 产品布局与市场表现 - 隔离产品基于AdaptiveOOK信号调制技术 解决电动汽车高压安全痛点[5] - 2023年数字隔离器与隔离采样芯片国内市场份额居前 汽车电子领域出货量达1.64亿颗[5] - 2022年科创板IPO募资用于信号链芯片开发及研发中心建设[5] - 2023年推出国内首颗车用小电机驱动SoC芯片NSUC1610 用于车窗座椅等控制[5] - 2025年发布车规级SerDes芯片组 支持智能座舱多屏互联与ADAS高清摄像头[5] 市场竞争格局 - 2023年后缺芯潮退去 海外巨头以威胁性价格冲击中国芯片企业[7] - 2025年竞争趋于缓和 中国芯片进入与海外巨头正面较量阶段[7] - 在三电系统主驱逆变器等高压领域 竞争重点转向性能可靠性及功能安全全面对标[8] - 公司隔离类产品在国产新能源汽车中占据接近一半市场份额 质量表现可比国际大厂[9] - 2025年上半年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占比34.04% 该领域出货量达3.12亿颗[9] - 累计汽车芯片出货量突破9.8亿颗 目标单辆车提供价值超2000元芯片产品[9] 产业链协同创新 -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供应链关系变革 链式结构转向扁平网状协同新模式[12] - 主机厂为掌握定义权将触角伸向底层芯片 要求芯片选型进入审批流程[13] - 公司组建专门服务主机厂的销售团队 提前介入新车型规划阶段[13] - 建立以车型为维度的项目管理机制 拉通信息减少牛鞭效应[13] 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 - 2024年10月收购磁传感器企业麦歌恩 实现技术协同与市场互补[15][16] - 并购后公司成为中国磁传感器领域排名第一的企业[16] - 选择全面整合而非独立经营 一年内完成人员业务及IT系统融合[17] - 2025年4月递交港交所招股书 拟香港主板上市加速国际化发展[18] - 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约15% 需境外融资渠道支持海外市场经营[20]
东方钽业:2025年4月,公司已与Taboca公司签署了《铁钽铌合金采购合同》
证券日报· 2025-09-17 16:13
核心交易 -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色经贸有限公司完成巴西Taboca公司约束性股权收购 [2] - 东方钽业与Taboca公司签署铁钽铌合金采购合同 拟采购3000吨铁铌钽合金原材料 [2] - 采购金额预计达5.4亿元人民币 [2] 供应链保障 - 公司在钽铌矿石原料供应上实现自主可控 [2] - 公司拥有从矿石湿法冶炼到钽铌制品生产加工的全流程生产线 [2] - 形成从原材料到传统产品的供应链保障体系 [2] 产业升级 - 公司持续向高端产品突破的全链条进行升级改造 [2]
老凤祥(600612.SH):控股子公司拟投资3500万元参设黄金精炼子公司
格隆汇APP· 2025-09-15 16:33
投资规模与股权结构 - 老凤祥精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 由老凤祥首饰研究所出资3500万元占比70% 翠绿股份出资750万元占比15% 上海鑫派出资750万元占比15% [1] - 项目总投资金额不超过21500万元人民币 其中5000万元由股东方共同出资 不足部分通过债务融资解决 [1] 业务布局与战略方向 - 主要生产符合上海黄金交易所认证标准的金锭并开展贵金属配套检测业务 后续拟拓展至铂钯铑银钛等贵金属精炼业务 [1] - 在上海市域内建成贵稀金属研发与生产加工基地 填补上海贵金属行业在该领域空白 [2] - 拓展黄金业务 为首饰制造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性与产品附加值 [2] 产能建设与发展目标 - 形成新产能进入工业产业新领域 持续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突破 [1][2] - 为多行业提供高端金属材料奠定基础 实现合作三方互利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2]
台积电整合 8 英寸旧厂,自研 EUV 薄膜推动降本增效
环球网资讯· 2025-09-11 11:56
产能调整计划 - 两年内退出氮化镓代工业务 优化产能结构并降低运营成本 [1] - 关闭新竹科学园区6英寸二厂 整合新竹8英寸三厂(Fab 3/5/8) [2] - 30%相关员工调往南部科学园区及高雄厂区 缓解用工紧缺并提升产能效率 [2] 旧厂转型与新技术布局 - 6英寸工厂改造为CoPoS面板级封装生产基地 [2] - 8英寸厂承担自研EUV光罩薄膜量产任务 用于保护光刻光罩防止污染 [2] - 自研EUV薄膜解决有机材料透光性与稳定性不足问题 提升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良率 [2] 技术战略与行业背景 - EUV光刻设备成本高昂 单台扫描机约1.5亿美元 High-NA版本超3.5亿美元 [3] - 核心设备长期由ASML垄断 公司放缓High-NA设备采购节奏 [3] - 加快EUV薄膜等配套技术研发 减少对ASML及外部供应链依赖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