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控制权争夺
icon
搜索文档
河化股份披露“易主”新进展:北京胜顶“登顶”受阻,控制权争夺悬念再起
新浪财经· 2025-08-18 17:57
股权转让进展 - 河化股份控股股东银亿控股100%股权转让计划因生效条件未达成而暂时搁浅 涉及交易对价6 92亿元 [1] - 交易失败直接原因是厦门象达未按期支付3 52亿元重整投资款 导致合作意向自动解除 北京胜顶已支付定金将获无息返还 [2] - 原交易方案包含3 37亿元现金收购款及承接3 55亿元债务 若完成将变更实控人但控股股东仍为银亿控股 [2] 公司经营状况 - 2016至2024年累计归母净利润亏损超4亿元 期间从未分红 [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34 05%至4083 31万元 归母净利润仅136 20万元 [3] - 二级市场股价表现疲软 8月18日收盘价7 64元/股较停牌前下跌4 74% [3] 未来潜在变量 - 双方仍在进行股权转让事项沟通 最终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4] - 潜在新实控人或注入广西银亿新材料资产 推动公司向新能源材料转型 [4] - 河池市国资委此前反对减持 地方政府态度可能影响交易进程 [4]
【财经分析】汇源果汁陷多方角力,国中水务9.3亿元收购疑云引发争议
新华财经· 2025-08-15 23:13
北京汇源控制权纠纷 - 公司大股东诸暨文盛汇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合法性遭北京汇源质疑,唯一监事发言被阻止 [2] - 北京汇源工会委员会认定临时股东会决议不具备合法性,呼吁职工不承认其效力 [3] - 诸暨文盛汇在未通知董事会和董事长的情况下提出罢免董事长议案,激化矛盾 [4] - 公司内部形成三方角力:诸暨文盛汇、"老汇源"势力(董事长鞠新艳代表)、外部债权人 [5] 重整协议履约争议 - 文盛资产作为重整投资人承诺三年内增资16亿元(2022-2024年分别7.5亿、3.8亿、4.7亿),但仅支付首笔7.5亿元即获60%股权过户 [7] - 8.5亿元增资逾期超一年,已到账7.5亿元中仅1.2亿元用于协议约定用途,剩余6.47亿元被诸暨文盛汇管控 [9] - 北京汇源已对诸暨文盛汇及文盛资产提起诉讼,要求终止协议并索赔 [15] 资本运作与债权人利益冲突 - 诸暨文盛汇试图用资本公积补亏并分配未分配利润,可能强制未接受债转股的债权人接受方案 [10] - 律师指出未实缴出资情况下,分红比例需股东决议明确,小股东可主张按实缴比例分红 [11][12] 经营与财务表现 - 2023年实现营收27.45亿元,净利润4.24亿元(净利率15.43%),毛利率24.76% [13] - 2024年净利润3.44亿元,连续两年盈利 [12] - 总资产16.32亿元,资产负债率45.96% [13] 国中水务投资困境 - 累计投资9.3亿元收购诸暨文盛汇36.49%股权(间接持北京汇源21.89%),但未能实现控股计划 [17] - 文盛资产股权被冻结致收购终止,国中水务连续3日跌停,9.3亿元投资变为非流动性资产 [21] - 2024年北京汇源贡献投资收益7203万元,占国中水务净利润165.29%,剔除后将亏损 [23] - 国中水务有权要求股权回购但未启动,称仍在观望事态进展 [22][23]
金氏母女清仓离场,张小泉资本局曲终人散
凤凰网财经· 2025-08-15 20:46
公司控制权变动 - 控股股东张小泉集团所持公司28.23%股权已100%被司法冻结 累计被轮候冻结304.85% [21] - 兔跃呈祥通过司法拍卖获得18.43%股权 并通过收购员工持股平台份额将持股增至28.15% [21][22] - 张小泉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当前仅持有29.13%股权 控制权岌岌可危 [22] 股东减持情况 - 金燕及其母万志美通过多次减持合计套现超7800万元 [5][6][12] - 金燕自2011年起通过股权转让和增资累计投入约5593万元 最终实现超额回报 [8][10] - 万志美在限售股解禁后立即清仓减持 套现超1800万元 [12] 公司经营状况 - 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7.28%至4150.75万元 [15] - 2023-2024年净利润持续下滑 分别为2521万元和2504万元 [15]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69.49%至1298.67万元 [15] 管理层变动 - 2024年5月完成董事会换届 实控人之子张新程出任董事长 [16] - 总经理崔华波于2025年7月提前辞职 [15] - 兔跃呈祥计划推荐董事及高管候选人 意图增强话语权 [24] 关联方债务危机 - 富春控股集团在陕投资约130亿元 引发流动性危机 [17] - 张小泉集团2024年10月债务逾期本金超52亿元 [18] - 2025年4月张小泉集团及张樟生被执行31亿元 [21]
金氏母女清仓离场,张小泉资本局曲终人散
36氪· 2025-08-15 08:17
股东减持与资本运作 - 万志美、金燕母女通过清仓减持张小泉股份累计套现超7800万元(1800万元+6000万元)[1][2][3] - 金燕自2011年起通过股权受让和增资方式潜伏张小泉,累计投入资金约309.79万元(上海张小泉8%股权)+1200.12万元(张小泉集团5.8782%股权)+2815.02万元(张小泉实业4.01%股权)[3] - 母女二人通过富泉投资等平台完成股权腾挪,在2021年公司上市后合计持股5%并进入前十大股东[3] 公司控制权危机 - 控股股东张小泉集团所持28.23%股份被100%司法冻结,另有1.34亿股(占其持股304.85%)被轮候冻结[8] - 兔跃呈祥通过司法拍卖以3.58亿元购得18.43%股份,并通过受让员工持股平台杭州嵘泉34.30%份额将总持股提升至28.15%,与张小泉集团阵营29.13%持股差距不足1%[8] - 兔跃呈祥已计划推荐董事及修改公司章程以增强话语权,可能实质性介入公司治理[9][10] 经营业绩波动 - 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7.28%至4150.75万元,2023-2024年继续下滑至2521万元(-39.48%)和2504万元(-0.30%)[5]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69.49%至1298.67万元,但7月总经理崔华波突然辞职[5] 关联方债务风险 - 实控人张樟生、张国标因富春控股集团在陕西130亿元投资项目陷入债务纠纷,导致张小泉集团2024年10月逾期债务超52亿元[6] - 2024年4月张小泉集团及张樟生被执行31亿元,引发流动性危机传导至上市公司[8] 品牌与治理变动 - 2022年"断刀门"事件导致品牌信任危机[5] - 2024年5月公司董事会换届,实控人之子张新程接任董事长,管理层二代接班进程加速[5]
老牌果汁自曝“家丑”
南方都市报· 2025-08-11 20:14
汇源果汁公开维权,矛头直指大股东诸暨文盛汇。 这场声明背后,是汇源果汁长久以来的治理困境与信任危机。此前,汇源果汁重整计划获批,最终,诸暨文盛汇 高调接盘,承诺注资16亿元。然而,三年时间过去,承诺中的大部分资金成为"空头支票",这不仅让汇源错失了 宝贵的恢复时机,更将其拖入了更深的危机中,高达百亿的债务重组计划或因资金迟迟未到位而陷入停滞。 事件始末: 大股东诸暨文盛汇承诺注资16亿未兑现,北京汇源就此将其告上法庭 2021年从港交所退市的汇源果汁宣布破产重整,2022年,北京市一中院裁定批准汇源重整计划,文盛资产作为重 整投资人注入16亿元资金。在官方公告中,文盛资产称"其中部分资金用于支付汇源破产费用和偿还小额债权, 90%以上资金用于汇源的生产经营升级和强化"。 2024年7月,A股上市公司国中水务(600187)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间接收购北京汇源。国中 水务称,自2022年起已先后三次受让文盛资产参与北京汇源重整设立的持股平台公司诸暨市文盛汇36.486%的股 份,受让后间接持有北京汇源21.89%股份。 2025年5月,国中水务再发公告,拟终止对于汇源果汁的收购事项,由此将汇源果 ...
老牌果汁自爆内讧!大股东“空头支票”激化矛盾,汇源已起诉
南方都市报· 2025-08-11 13:10
公司治理与股东纠纷 - 大股东诸暨文盛汇承诺注资16亿元但实缴仅占注册资本的22.8%,逾期金额达8.5亿元且经11次催缴未果 [1][7] - 诸暨文盛汇实际支付的投资款中6.47亿余元资金虽存入公司账户但未投入生产经营活动 [7] - 诸暨文盛汇出资不足却掌控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总经理提名权,对公司实施全面控制 [1][8] 法律行动与维权诉求 - 公司已起诉诸暨文盛汇及上海文盛资产,法院已受理案件 [9] - 公司呼吁股东及债权人通过股东会决议限制诸暨文盛汇的股东权利,包括表决权及董监高提名权 [10] - 公司认为当前资本公积弥补亏损方案可能剥夺债权人选择权,主张暂缓处置 [7] 债务与经营困境 - 公司目前仍有6条被执行信息,被执行总额近26亿元,另有84条股权冻结信息 [10][11] - 债务重组计划因资金未到位陷入停滞,错失恢复时机 [1] - 2022年重整计划获批后,文盛资产承诺的16亿元资金大部分未兑现 [2] 行业竞争与市场挑战 - 农夫山泉、可口可乐、味全等巨头持续挤压市场份额,新锐品牌加速崛起 [15] - 健康化、无糖化趋势要求公司加大产品创新与营销投入,但资金短缺制约发展 [15] - 公司曾因商标"文字游戏"问题引发消费者不满,品牌形象受损 [15] 历史背景与现状 - 公司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集资24亿美元,创当年最大规模IPO纪录,后于2021年退市 [13] - 2022年重整后产品研发与营销有所创新,但治理失控导致战略执行乏力 [12][13] - 控制权争夺可能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加剧经营不稳定性 [12]
ST路通回应起诉创投大佬吴世春:有足够证据支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5 11:57
控制权争夺诉讼事件 - 公司ST路通(300555 SZ)起诉第一大股东吴世春 诉请限制其违规增持股份表决权 索赔250万元 [1] - 诉讼起因于吴世春未依法履行协议转让的信息披露义务 且在"终止"转让后延迟一个月才告知公司 未提供终止协议 [1] - 吴世春在信息披露不完整期间通过二级市场增持2 54%股份 公司认定其为违规增持 依法不得行使对应股份表决权 [1] 公司应对措施 - 公司表示提起诉讼有法可依且有充分证据 但因需维持正常经营和应对此事耗费精力 导致诉讼延迟一个月 [1] - 公司强调通过司法途径是维护自身和中小股东权益的合法手段 同时指出监事会绕过公司向媒体披露决议的行为不合规 [2] - 公司指出两位监事曾庆川 符玉霞长期不在岗 对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缺乏了解 [2] 股东争议现状 - 吴世春作为第一大股东被指控涉嫌违法违规 但具体协议转让终止情况仍存在疑问 [1] - 媒体联系吴世春及两位监事未获回应 电话和短信均无回复 [2]
境外油气资产审计意见起冲突,*ST新潮起诉审计机构索赔300余万
第一财经· 2025-07-23 20:05
审计争议 - 公司罕见起诉审计机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索赔380.1万元并要求撤销"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及内控审计报告 [1][3] - 争议焦点集中在境外油气资产审计,立信所认为无法获取充分审计证据,而公司声称已提供完整资料并遵循行业惯例 [1][8] - 公司2024年年报延期两个多月披露,因会计师事务所接连辞任,最终由立信所接手完成 [6][7] 油气资产审计细节 - 公司合并报表中油气资产账面原值为502.16亿元,立信所质疑资产原值变动表未提供单项油气资产详细清单 [8] - 立信所指出公司运营油井数量(783口)与美国铁路委员会网站披露(911口)存在差异 [8] - 公司回应已提供70批次14553份文件,并强调油气资产核算符合美国行业惯例和会计准则 [9][10] 控制权争夺 - 6名小股东拟自行召集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试图改组管理层,此前请求已被董事会和监事会否决 [12][13] - 现任董事会质疑自行召集程序合法性,而小股东方获得律师事务所支持认为程序合法有效 [14] - 新晋控股股东伊泰B已完成50.1%股份要约收购,耗资115.84亿元 [17] 公司现状 - 年报审计争议和控制权博弈同时进行,业内认为管理层可能通过诉讼证明内控无失误 [2][11] - 审计争议已升级为关乎公司存亡的关键博弈,因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发退市风险警示 [10] - 若股东大会如期举行且获伊泰B支持,现任管理层可能面临大换血 [16]
“无法表示意见”导致股票“披星” *ST新潮起诉立信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0 20:59
公司与审计机构纠纷 - 公司将审计机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及两名签字注册会计师告上法庭,上海市黄浦区法院已受理此案 [1] - 纠纷核心源于立信所出具的两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导致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1] - 公司认为立信所未勤勉审慎开展审计工作,要求撤销报告并重新出具,返还审计服务费350 1万元及承担律师费30万元 [6] 审计机构更换背景 - 公司原审计机构中瑞诚因工作量超出预期及专业能力不足辞任,3月20日改聘立信所 [3] - 由于年报披露截止日临近且审计工作繁重,立信所在3月年报审计高峰期接手该业务 [3] - 公司称积极配合审计但材料收集耗时较长,导致年报未能按时披露 [3] 审计争议焦点 - 立信所指出公司未提供油气资产原值完整资料、职工薪酬明细及特许权使用费相关文件 [4] - 公司反驳称已提供大量信息,但立信所仍以资料不全为由坚持"无法表示意见"结论 [4] - 公司董事会对立信所报告内容和依据持不同意见 [5] 市场反应与股价表现 - 公司股票复牌后9个交易日内收获8个涨停,市值达315 5亿元 [7][8] - 市场解读股价上涨反映投资者认为公司风险可控 [8] 公司控制权动态 - 伊泰B股通过要约收购获得公司50 10%股权,但控制权博弈仍在持续 [9] - 中小股东计划自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提前换届董事会及监事会 [9]
超600亿“掏空式分红”让它再次出圈,科兴生物的那些股东们意欲何为
第一财经· 2025-07-18 20:21
公司控制权争夺 - 科兴生物近期因巨额分红方案引发关注,三轮分红总额最高达89.11亿美元(约637亿元人民币),占公司现金储备的八成以上 [1] - 控制权争夺涉及创始人尹卫东与股东李嘉强(强新资本代表),2025年1月伦敦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判决后,李嘉强组建新董事会 [2] - 小股东恒润投资要求分红89亿美元并恢复纳斯达克交易,指责公司长期未分红 [2] 分红方案细节 - 第一轮分红每股55美元(约393.25元),总额39.52亿美元(约282.59亿元) [3] - 第二轮和第三轮分红方案分别为每股19美元(约135.85元)和20-50美元,若全部实施每股最高可分124美元(约886.6元) [3] - 三轮分红总额是公司停牌时市值(4.65亿美元)的19倍 [3] 现金来源与财务表现 - 公司现金储备主要来自新冠疫苗"克尔来福"销售,2023年现金及等价物达127亿美元(约908.05亿元) [6][9] - 科兴中维(持股59.24%)2021年盈利921.14亿元,但2023年亏损33.65亿元 [8] - 公司2023年净利润亏损2.58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持续亏损 [10] 业务现状与挑战 - 新冠疫苗已于2023年停产,现有产品包括EV71疫苗、流感疫苗等,但EV71疫苗销售下滑拖累业绩 [10] - 2022-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总计9.31亿美元,远低于现金储备 [11] - 疫苗行业竞争激烈,民众接种意识不足,多数企业面临经营压力 [10] 历史教训与潜在影响 - 2001年北京科兴曾因股东过度分红导致研发投入不足,10年内仅获批2款疫苗 [11][12] - 当前分红可能重复历史问题,削弱公司研发能力与长期竞争力 [1][12] - 控制权争夺焦点集中于资金分配而非业务发展,业内担忧公司前景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