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搜索文档
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强金融动力(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科技金融是实现科技与金融双向促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 融位居首位。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举措加速落地,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 度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创业投资等多层次、多元化的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如何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强的金融动力,记者采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 记者:如何满足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杨涛: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金融服务,至少应该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兼顾科技企业与科技创新 活动。一方面,各类科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只有满足好科技企业的各种金融需求,才能在微 观层面上保障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与企业相对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获得 科技金融支持的可能性相对低,如果能通过加强金融服务激发传统产业与企业的创新活力,就可能使科 技强国建设获得更广泛的基础。 杨涛:首先,要以系统化思维推动科技金融体制改革。一则,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更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应该静态、片面地追求特定金融产品的规模与数量,要更加动态平衡、 结 ...
21社论丨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7 15:34
国内大循环战略核心观点 - 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 - 中国具备14亿人口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消费市场潜力[1] - 内需为主导的内部循环是大国经济特征市场资源是核心优势[1] - 当前全球化逆流需依托国内大市场化解外部冲击[1]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需通过改革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消除地方保护提升市场运行效率[2] - 市场规模和深度依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2]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化 - 建立自主完备产业链供应链是避免"卡脖子"风险的关键[2] - 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传统与新兴产业竞争力[2] 扩大内需与供需平衡 - 扩大内需需与供给侧改革结合形成供需动态平衡[3] - 当前社会总需求不足主要体现在消费短板需以消费提振经济循环[3] 消费升级与服务业主导 - 扩大就业增收减负是提振消费基础服务业成为就业主要领域[4] - 中国正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低于发达国家[4] - 数亿中等收入群体服务消费需求受制于供给创新与质量[4] 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 需同步强化制造业供应链自主与改善服务业供需短板[4] - 建筑业和自动化制造业就业吸收能力下降服务业成关键[4]
打通供给与消费的双向堵点
经济网· 2025-05-16 16:20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战略价值 - 在全球关税博弈加剧、外贸出口承压形势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作为经济发展"压舱石"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1] - 通过"消费能力提升—供给体系升级—需求精准引导—市场双向交流机制优化"的组合策略,可以破解供给端低质同质化竞争、消费端信心不足等问题 [1] - 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韧性 [1] 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 供给与需求体系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二者良性互动是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 [2] - 内需释放以供给质量提升为基础,有效供给方能激发消费意愿 [2] - 供给侧面临产业升级滞后、高端供给薄弱等挑战,需求侧存在消费能力释放不充分、投资动能培育不足等问题 [2] - 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双轮驱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2] 供需两侧的四大堵点 - 消费信心不足且消费能力受限 [3] - 供给端"内卷"严重使得产品质量不受控 [3] - 供需两端信息不畅导致优质商品遭"驱逐" [3] - 供需两端错配致使结构性失衡凸显 [3] 激活消费需求的措施 - 以消费升级为战略支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革新劳动力市场 [5] - 疏导民生痛点,以养老、医疗等核心领域改革为杠杆,撬动内需潜力释放 [6] - 阶梯式提高失业保险金、就业补贴及临时救助标准,构建完整防护网 [6] - 构建劳动收入与经济增量挂钩的动态调节机制,确保劳动者报酬增速不低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 [6] 聚焦高品质供给的措施 - 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消费扩容升级深度融合,重点发力创新型消费领域 [6] - 创新消费场景,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等新型消费模式 [6] - 加快培育"创新产品+新型服务"双轮驱动的消费增长模式 [6] - 实施"产业再造工程",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重构生产流程,开发个性化定制服务 [6] - 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领域设立"产业链创新联合体" [6] 破解供需信息梗阻的措施 - 强化质量监管体系,建立覆盖全品类的统一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 [7] - 推动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化,引导企业主动披露核心信息 [7] - 建立联通电商、物流、制造的实时数据反馈系统 [7] - 推广"从消费者到生产者"反向定制模式,搭建消费者与制造端的直连通道 [7] 重构企业发展生态环境 - 构建以技术溢价为导向的价值竞争体系,防范无序低价竞争 [8] - 引导企业突破"低价竞争—成本压缩—品质下降"的恶性循环 [8] - 行业协会联合龙头企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建立价格协同机制与技术创新联盟 [8]
做强国内大循环,国务院明确了这四大重点方向
第一财经· 2025-05-16 16:10
聚焦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在促进经济持续向好中夯实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 面对外部风险冲击加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成为关键之举。 5月15日,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上强调,要把发展 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推动 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高层多次强调做强国内大循环。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稳定经济增 长需要更多地依靠内需市场来发力。打通消费、投资以及供需结构中的堵点和难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已成为 激发内需市场活力、提升我国经济韧性的关键所在。 做强国内大循环 深挖消费潜力 他表示,结合现阶段我国发展实际,做强国内大循环重点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进一步 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一批 新产业新赛道。 三是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完备,发挥各地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地区间协作,持 ...
中国供应链发展全景视图与趋势展望
中信建投· 2025-05-16 15:20
政策体系建设 - 2012 年起构建供应链安全政策体系,涵盖总量与行业层面,涉及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2] - 财政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资金奖补等,如 2025 年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安排 3981.19 亿元、增长 10%,制造业专项资金安排 118.78 亿元、增长 14.5%[16][19][21] - 金融扶持涉及融资服务和供应链金融发展,如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22] 发展现状剖析 - 2024 年进出口总额 6.16 万亿美元,制造业规模连续 15 年全球第一,22 种中间品中 20 种保持全球领先[3][42][45][47] - 对欧美依赖显著削减,但高端设备与关键基础材料仍存短板;与日韩深度嵌入供应链;与东盟双向依赖有矛盾;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强化[3][51][56][58][61] - 各行业内部结构呈现不同特点,如高端装备加工组装强、核心技术弱,汽车产业芯片算法受制于人等[64][65] 关税冲击影响 - 2025 年美国加征“对等关税”至 145%,冲击机电、纺织等出口行业,部分依赖美进口领域加速国产替代[73][75] - 5 月中美下调关税,短期缓解制造业压力,中长期供应链自主性和韧性增强[77][79] 未来发展态势 - 短期通过成本管控、技术创新、市场多元化应对冲击,政府加大临时扶持[80] - 中长期构建海外供应链网络,深化国际合作,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81]
李强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国家能源局· 2025-05-16 09:32
做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意义 - 将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2] - 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需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点方向 - 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3]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新产业新赛道 [3] - 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完备:发挥各地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地区间协作,持续补链强链拓链,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3] - 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加快补齐消费短板,推动经济政策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3] 夯实国内大循环基础的具体措施 - 精准帮扶外贸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应对外部冲击 [4] - 稳定就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大服务业就业,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 [4] - 提振消费: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激发服务消费潜力,放大新兴消费带动效应 [4] - 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资金筹集使用和项目建设,大力促进民间投资 [4] - 支持地方打造发展亮点: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产业亮点,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品牌亮点 [4] 政策协同与市场活力 - 各部门各地区需强化政策谋划实施,加强工作协同配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4] - 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中开创发展新局面 [4]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话语体系、理论创新和科学方法论(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5-16 06:08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 - 系统反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74篇著作构成权威教材,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 [1] - 提出"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标识性概念,形成特色鲜明的话语体系 [3] - 通过"术语的革命"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具有开放发展特征 [2][4]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 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明确"两步走"战略安排 [5] - 强调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5][8] - 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阐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辩证关系,推动社会再生产理论发展 [7] 方法论体系的三大特征 - 创新性:运用系统观念整合社会有机体理论,实现全局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 [10] - 时代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体现动态平衡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1] - 实用性: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提供微观可操作的经济工作方法论工具 [12] 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指导 - 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核心着力点 [8] - 强调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9] -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 [3][7]
消费“挖潜” 发展“提速”(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16 06:01
推出更有力度、更有准度、更有温度的政策举措,调动消费者积极性,激发市场创新性,提高供求畅通 性,方能将更多有效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1.6%,快递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9%。在广袤神州 大地上,平均每秒有5700多件快递、每天有5亿件快递在穿梭流动。 快递业务量增长,映照中国消费的红火气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服务零售额同比增 长5.0%、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9%……今年一季度,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实现平稳开局,为经济整体向 好打下坚实基础。 一段时间以来,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消费能力,改 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从消费端挖掘有效需求,是扩大内需、做大 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有助于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 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提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 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出更有力度、更有准度、更有温度的政 策举措,调动消费者积极性,激发市 ...
李强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证监会发布· 2025-05-15 22:34
国内大循环战略部署 - 将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1][2] - 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需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 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高效联通,以国内大循环更好牵引国际循环 [3] 国内大循环重点方向 - 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3]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打造新产业新赛道 [3] -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地区间协作,持续补链强链拓链,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3] - 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加快补齐消费短板,推动经济政策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3] 经济循环关键措施 - 精准帮扶外贸企业,应对外部冲击 [4] - 稳定就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大服务业就业,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 [4] - 提振消费: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激发服务消费潜力,放大新兴消费带动效应 [4] - 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资金筹集使用和项目建设,促进民间投资 [4] - 支持地方打造发展亮点: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产业亮点,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品牌亮点 [4]
李强: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证券时报· 2025-05-15 20:47
做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举措 - 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 需将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突出位置 统筹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经济循环质量和层次 [2] - 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高效联通 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循环 现阶段重点体现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供需动态平衡四个方面 [2] 资源要素配置与市场建设 - 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打造新产业新赛道 [2] 产业链与供需优化 - 发挥各地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地区协作 持续补链强链拓链 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2] - 加快补齐消费短板 推动经济政策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以优质供给满足需求 [2] 经济循环薄弱环节突破 - 精准帮扶外贸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应对外部冲击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 支持企业稳岗并扩大服务业就业 [3] - 深挖消费潜力 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 激发服务消费和新兴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 加快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 [3] 地方发展与风险防范 - 支持地方打造发展亮点 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产业亮点 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品牌亮点 [3] - 统筹发展与安全 防范化解风险 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强化政策实施和工作协同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