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搜索文档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呼之欲出 投向或更丰富
证券日报· 2025-06-13 00:30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政策动态 -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会议提出创设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力争6月底前下达2025年"两重"建设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清单,同时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 [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6月底落地,与当前经济基本面稳健相关 [1] 地方政府筹备进展 - 湖南省常德市召开政策解读会,农业发展银行介绍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金融产品并解读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政策 [2] -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召开项目调度会,围绕工业、文旅、农业、城市建设四大板块谋划项目,聚焦园区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 [2] - 浙江省湖州市商务局部署工作,指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央行PSL提供资金支持,重点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排摸项目 [3] 工具特性与预期效果 - 政策性金融工具具有杠杆效应,可撬动更多信贷或社会资本,增强稳增长效果 [3] - 工具具备政策导向性、功能补位性、低利率和快速投放特性,过往政策有效拉动内需并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3] - 新型工具预计规模5000亿元,可能撬动6万亿至6.5万亿元有效投资,投向涵盖科技创新、消费基础设施、传统基建等领域 [4] 投资方向扩展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向可能更丰富,扩展至科技与消费领域 [4]
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8
科技创新有赖于良好的金融支持,金融发展也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来拓展空间、优化结构。科技部、中 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 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其中提到,优化支持科技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专家表示,要 用好用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引导作用,扩大再贷款额度规模,优 化支持范围和流程机制,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 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 发挥再贷款引导作用 首先,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推动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此前的很多科技金融政策,大多 是从供给侧入手,着眼于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规模、意愿、能力。这次《政策举措》从科技创新的 需求侧出发,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强化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支持。比 如,为创业投资"引流""疏堵",提出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保险资 金、社保基金等参与创业投资等措施;为进一步强化科技信贷支持,提出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 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科 ...
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快讯· 2025-06-05 11:33
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金十数据6月5日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在"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中表 示,在金融政策支持下,金融机构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规模持续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 增强。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用于扩内需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此,丁志杰用扩量、降 价、创新三个关键词进行了概括。在他看来,这些举措大幅增加已有政策工具的资金规模,适度降低已 有政策工具的资金成本,可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有助于扩大重点领域消 费和投资。丁志杰表示,围绕稳就业、稳增长的重点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将精准发力,更大力度推动落 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简化审批放款手续,缩短放款时限,引导银行在贷款利率、担保费率等方面给予 更大支持。 (新华社) ...
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助力我国科技腾飞
国际金融报· 2025-06-03 18:21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涵盖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等七个领域共15项措施 [1] - 政策旨在消除金融资源向科技产业流动的障碍,推动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枢纽功能 [1] 科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支持S基金发展,推动国有资本转型为长期耐心资本,覆盖科技企业全链条融资需求 [2] - 优先支持核心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2] - 结合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工具构建接力式金融服务生态 [2] 财政金融协同机制创新 - 银行业需创新业务模式,通过长周期贷款考核、优化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构建"多元化投入+多层次服务+多渠道保障"格局 [3] - 试点保险共保体和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吸引保险资金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3] - 财政政策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专项担保计划及天使投资税收优惠,形成"财政+金融"协同体系 [3] 体制机制改革与竞争力提升 - 推动央地协同创新实践,推广区域科技金融先行先试和创新积分制,形成全国改革合力 [4] - 引导国有资本投向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建立容错机制和全生命周期考核 [4] 金融市场活力激发 - 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大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规模,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中小企业 [5] - 商业银行将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试点长周期贷款绩效考核和并购贷款,提高贷款比例与期限 [5] - 建立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和推荐机制,推动金融机构精准服务 [5]
创新工具支持稳外贸促投资 PSL有望重启扩张
快讯· 2025-05-30 07:29
金融政策响应 - 金融部门在5月集中发布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 [1] - 政策措施包括降准降息、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债券市场"科技板"等 [1] - 一揽子金融政策举措正在持续发挥政策效能 [1] 结构性矛盾与新型工具 - 部分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有待解决 [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仍有出台必要 [1] - 市场机构预计新型工具在二季度落地 [1] 政策支持方向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创新支持稳定外贸和扩大有效投资 [1] - 财政货币政策有望提供配套支持 [1] - 可能通过扩张抵押补充贷款(PSL)和中央财政贴息支持新工具实施 [1]
科技企业研发攻关迎来关键“启动资金”
搜狐财经· 2025-05-28 09:26
政策支持体系 - 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与证监会协同推出"信贷+债券+保险"全方位支持体系,重点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 [1] - 金融监管总局将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并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 [1] 金融工具创新 - 央行新增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总额达8000亿元,通过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 [2] - 创设"科创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通过风险缓释机制为投资者分担信用风险,破解科创企业因信用等级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题 [2][3] 融资效率提升 - 科技创新再贷款精准支持技术领先但短期盈利不足的创新型企业,显著提升政策覆盖面和扶持力度 [2] - "科创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可降低发债成本、提升发行成功率,激活直接融资渠道,形成"信心—信用—信贷"良性循环 [3] 风险共担机制 - 地方政府可设立科技担保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通过财政贴息、风险兜底等方式提升银行和投资机构支持意愿 [3] - 市场化机构需完善风控模型,创新产品设计,对科技企业的技术价值、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开展多维度评估 [3] 协同机制建设 - 加强"科技—金融—产业"的信息共享和平台建设,提高风控透明度和资源匹配效率 [3]
海外波动与非美货币升值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金融、食品饮料、医药、传统消费品、钢铁、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车、电池、商业航天、低空基建、车路云、汽车及延伸类消费、火电、林业 公司:东风、长安、重科曙光、海光信息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全球金融市场 - 全球非美货币升值,与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及美元信用受损有关,资金流向欧元、瑞士法郎等,小型经济体波动性更大,考验各国央行应对能力[1][6] - 美国和日本长期限国债利率上行,反映招投标不佳及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注,美国“三高”困境难实施双紧缩,地缘政治加剧矛盾[1][4][5] - 特里芬难题扩大导致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歧,美国债务上限及去美元化降低美债需求,加剧供需摩擦,增加金融系统不稳定性[1][7][8] 中国宏观经济 - 中国目前没有“三高”问题,资本管理严格,金融机构海外敞口较低,外部性影响较小,能营造稳定低利率环境应对压力[1][9] - 央行货币政策新框架通过质押式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MLF等调节流动性,但政策利率向实体融资成本传导效率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效率存在差异[1][10][11] - 国内资金面预计延续均衡偏松态势,央行不会轻易收紧,出口尚未完全恢复,建议继续做多,将调整视为买入机会[1][22] 市场投资建议 - 短期市场震荡格局下,关注去港股上市公司引发的AH股联动,以及内需为主的食品饮料、医药和传统消费品领域,并购重组是重要主题[2][23][24] - 近年来传统消费品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化趋势明显,偏消费、偏医药类传统核心资产仍值得关注,关注资产负债率变动较大的民企[25] - 结构性产业政策聚焦去产能和反内卷,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两到三年或从产能优化技术进步获支持,碳中和相关政策推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与产业更新再贷款支持商业航天等领域[26] - 消费领域关注汽车及其延伸类消费,充电桩、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获政策或资金支持[2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今年以来人民币显著升值,体现全球交易去美元化预期,受美国政策及美元信用受损影响[3] - 市场出现三类利率倒挂,分别反映收窄后的利率走廊匹配情况、传导顺畅度及机构期限需求变化,预计2025年货币政策适时偏紧带来利率上行压力[12] - 降存款利率不一定导致CD利率上行及整体资金环境偏紧,目前银行负债端压力未体现[15] - 央行自5月降息以来保持数量性收紧,对稳定市场预期有积极作用[16] - 目前银行业负债端压力较小,监管政策规范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17] - 银行理财产品降费反映理财收益下降,对银行负债端和存款压力有限,应坚定看多[18] - 海外长债利率上行因美日宏观经济环境不同,中国无类似“三高”问题,未来两三年内无需担心高通胀[19][20] - 中美利差重要性在央行眼中不断变化,目前无需过度担心,应坚定看多[21]
如何看待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设立?
财经网· 2025-05-27 14:25
货币政策与金融工具 - 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5月宣布增量货币金融政策,包括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及结构性再贷款工具 [1] - 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但5月政策未涉及该内容 [1] - 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配的融资制度,可能涉及开发贷、个人住房贷、城市更新贷等 [6] 科技金融政策 - 科技部等7部门提出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将带动地方和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存续期20年 [2][3] - 科技金融体制还包括扩大AIC试点、建设债券市场"科技版"等内容 [2] - 新科技融资工具多为偏股型,不同于传统偏债型工具,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3] - 债券市场"科创板"需配套风险舒缓工具,因科创领域更适合股权投资 [3] 消费与养老金融 - 政治局会议明确"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将服务消费和养老金融合并支持 [4] - 新再贷款工具是此前普惠养老再贷款的延续和扩充,已撬动养老产业贷款超千亿元 [4] - 该工具支持公益性养老机构、社区养老体系建设和老年产品制造 [4] 外贸金融工具 - 目前支持外贸企业的工具尚未出台,但鉴于贸易摩擦加剧,相关工具将更具针对性和迫切性 [5] - 外贸再贷款工具规模预计较大,可能通过进出口银行设立类似PSL的业务 [5] - 新工具可能通过投资基金形式推动外贸领域转型,而非简单扩大产能 [5] 房地产与城镇化融资 - 国开行PSL工具可能在基建投资加力下扩张,地方政府专项债或用于土地和保障房收储 [7] - 城市更新领域可能出现新配套工具或专项债 [7] - 新型政策性融资工具将增加股权投资比重,改变以往以债务融资为主的模式 [7]
田轩 | 4月中国金融市场:信心回升,韧性加强
搜狐财经· 2025-05-26 20:12
作者:田轩 张铧兮 导读 2025年4月,在内外政策合力作用下,市场信心回升,中国金融市场呈现明显回暖态势,道口金融晴雨指数实现环比和同比双增长。 其中,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股票市场短期承压,但在政策逆周期调节下长期潜力凸显;银行、信贷、货币、债券及非银市场在政策支持下信贷扩张、流动 性改善,活跃度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性化解,未来建议持续关注实体经济清单动态等政策变量,对经贸博弈的长 期性保持战略定力。 宏观金融晴雨指数解读: 长期来看,融资规模增长、监管制度优化和险资入市等因素增强了市场信心,推动资金流向新兴产业。尽管仍需关注贸易不确定性、汇率波动和PPP项目风 险,但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升级驱动下,股票市场有望延续回暖态势。 从长期看,宏观调控强调"有保有压",即在控制整体信贷扩张的同时,优先保障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中长期融资需求。这类贷款增速持续高于整体水平,体现 政策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寻求结构优化,有助于改善杠杆结构并增强金融体系韧性。 图一:分市场指数比重累计图与拟合线(数据整理/康炜隆 施余艺) 二、宏观杠杆市场 注:图一为分市场指数堆积柱状图,配有总指数拟合线,以2 ...
央行新框架,对利率有何影响
2025-05-25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 金融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货币政策框架变化** - **利率走廊调整**:新利率走廊启用临时隔夜逆回购工具,上下限为 7 天 OMO 利率加减 50BP,从 200 多个 BP 收窄至 70BP,约束资金利率区间,使央行调控更灵活,不对称加减点显示央行对利率上升容忍度更高[1][3] - **政策利率确立**:7 天逆回购利率成政策利率,MLF 退出政策利率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3 月起 MLF 多重价格机制中标并取消统一中标利率,LPR 报价更多参考 7 天 OMO 利率[1][3][4] - **数量型工具创新**:新增二级市场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卖调节流动性引导债券收益曲线,买断式逆回购投放中短期流动性,将置换存量 MLF,4 月底 MLF 余额约 4.66 万亿元,占比从 17%降至 10%[1][4]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现状** - **重要性凸显**:经济转型期政策利率下降难激发内生融资需求,传统信贷弱,社融靠政府债券融资,为防资金淤积和保持实体流动性,工具重要性凸显[5][6] - **使用情况不佳**:多数长期性工具设限额,阶段性工具多数使用率低,如地产、养老、交通物流领域低于 10%,原因包括行业规模受限、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审批流程严格、政策激励与市场供需矛盾等[6] - **利率传导机制变化**:新机制下利率传导路径为政策利率→市场基准利率→货币市场利率→贷款市场利率,央行决定短端利率,长端由市场形成,央行分开考虑狭义和广义流动性政策目标[8] - **倒挂现象及影响** - **倒挂类型**:2024 下半年改革后出现 7 天期与隔夜资金拆借利率、短端与长端国债收益率、短期与长期国债收益率三类倒挂现象,原因涉及央行调控、市场预期、资金面收紧等[2][9][10] - **央行暂停操作影响**:2025 年 1 月央行暂停公开市场买入操作遏制国债收益下行,改变不同期限国债需求结构,使 1 - 3 年期国债收益上升幅度大于长期限国债,收益曲线趋平[2][10][1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4 年 9 月央行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及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是首次支持资本市场的创新[6] - 2025 年 5 月初一揽子金融政策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新设服务消费和养老贷款等结构性工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