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
搜索文档
港股,新机会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25 20:51
上市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25日港交所挂牌上市 股价大幅上涨超过13% 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港元 收盘报31.92港元/股 [1] - 今开34.200港元 昨收30.750港元 最高34.980港元 最低31.720港元 成交量7827万股 成交额26.00亿港元 换手率3.38% 市盈率(TTM)10.57 总市值1841亿港元 [2] - 以招股价上限30.75港元/股定价 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 成为年内港股市场规模最大车企IPO [4] 募资用途与战略规划 - 募集资金净额重点投向多个领域:研发不同车型版本乘用车以扩大产品组合 未来1-3年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研发 未来1-4年海外市场拓展及全球化策略执行 未来1-4年安徽芜湖生产设施提升 以及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4] - 构建覆盖全细分市场的五大品牌矩阵:奇瑞品牌锚定主流市场 捷途专注旅行场景 星途深耕豪华领域 iCAR聚焦年轻电动化需求 智界发力高端智能赛道 实现从大众消费到高端科技、传统燃油到新能源的多维覆盖 [6] 财务业绩与运营数据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926.18亿元跃升至2698.97亿元 同期净利润由58.06亿元增至143.34亿元 [7]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682.23亿元 同比增长24.25% 净利润47.26亿元 同比增长90.87% [7] - 集团8月销售汽车24.27万辆 同比增长14.6% 其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售23.08万辆 同比增长12.3% 集团销售新能源汽车7.12万辆 同比增长53.1% 出口汽车12.95万辆 同比增长32.3% 连续4个月出口突破10万辆 [7] - 1-8月集团累计销售汽车172.7万辆 同比增长14.5% [7] 投资者结构与上市背景 - IPO引入13名基石投资者 总共认购价值5.87亿美元(约45.73亿港元)发售股份 包括国资基金璟泉善瑞认购14.80亿港元 高瓴旗下HHLR认购6000万美元 上海景林认购5500万美元 地平线机器人认购4000万美元 以及晶合集成、国轩高科、星宇股份等产业链企业参与 [6] - 自2004年起多次探索上市路径 受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制约未能如愿 此次成功赴港IPO终于叩开资本市场大门 [6] 行业转型与战略方向 - 需要借上市之机加速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转型步伐 以保持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8]
【重磅深度】2025年主流车企城市NOA试驾报告—9月上海篇
东吴汽车黄细里团队· 2025-09-25 17:45
行业趋势 - 2025年是汽车智能化拐点之年 开启3年周期推动国内电动化渗透率实现50%-80%+的跃升 整车格局迎来重塑阶段[4][12] - 头部智能驾驶主机厂/方案供应商已实现包括环岛 掉头等复杂场景的城市NOA落地体验 并完善车位到车位 场景理解等高阶功能[4][12] - 相比2025Q1 2025Q3各家车企智驾能力均有提升 绝对差距呈现不断缩小趋势[6][12] 技术发展 - 新势力自研方阵智驾表现亮眼 各主机厂/方案供应商未来半年预计密集迭代 整体体验存在较大变化可能[7][12] - 小鹏/华为/理想稳居第一梯队 小鹏自研图灵芯片上车 本地有效算力2250 TOPS + VLA车端部署[7][12] - 华为ADS 4.0搭载WEWA架构 实现全模态感知及全场景贯通NCA[7][12] - 理想切换VLA架构 具备逻辑推理能力 COT进一步提升模型可解释性[7][12] - 蔚来/小米快速跟进 达到类第一梯队水平 蔚来NWM世界模型表现超预期 小米1000万Clips端到端 + VLM版本OTA升级[8][12] 测试方法论 - 采用大样本集中路测和小样本深度路测两种形式 从场景实现 接管频率 舒适性等维度对10家智能驾驶主机厂进行评价[5][12] - 大样本集中路测近50人集中于8:00-18:00时间段基于固定路线测试 涵盖同时段不同车型路测信息[16] - 小样本深度路测由相同安全员和评价员于不同时段基于相似路线测试 评价尺度一致且路测时长长[16] 硬件配置 - 小鹏P7和特斯拉Model 3采用视觉方案 其他测试车型均搭载激光雷达[35][37] - 小鹏 华为 蔚来已实现智驾芯片自研 小鹏使用2+1图灵芯片(1500+750 TOPS) 蔚来使用NX9031芯片(1000 TOPS)[35][37] - 软件维度 小鹏 华为 理想 蔚来 小米 特斯拉 极氪为自研方案 比亚迪采用Momenta方案 魏牌蓝山采用元戎启行方案[35][37] 测试结果 - 尊界ADS 4.0表现最佳 平均总接管次数仅0.60次 各项指标评价均接近满分[50][51] - 小鹏XOS 5.7.7平均接管1.51次 环岛能力优秀 掉头成功率较高[46][47] - 理想OTA 8.0.1平均接管1.47次 环岛场景表现较好 可实现三点式掉头[53][54] - 特斯拉FSD 13.2平均接管5.73次 存在车道识别不清问题[63][64] - 极氪ZEEKR OS 6.3.3平均接管4.16次 基本无法完成复杂掉头[72][74] 场景表现 - 环岛场景: 小鹏 尊界 理想 蔚来 小米表现优秀 多数情况下可无接管安全通过[46][50][53][57][60] - 掉头场景: 尊界 小鹏 理想表现较好 腾势 蓝山 极氪在复杂路况下成功率一般[46][50][53][68][69][74] - 复杂路况: 华为ADS 4.0在加塞等主动型场景处理能力优异 但行驶风格较激进[96] - 窄道通行: 蔚来在窄道通行中出现压路沿情况 主要因道路违规停车+道路狭窄导致[104]
奔驰佟欧福:用“中国速度”实践“奔驰标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7:16
合作模式与战略转向 - 梅赛德斯-奔驰与中国公司Momenta联合研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非简单的供应商采购,双方共建团队进行开发[1] - 该系统基于Momenta飞轮大模型,能够实现高速、城区及泊车场景下从车位到车位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1] - 此次合作标志着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转向,在燃油车时代极少将核心驾驶系统研发主导权开放给中国本土技术伙伴[1] 技术合作与产品规划 - 联合研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将率先搭载于今秋上市的国产全新纯电CLA车型,并于9月25日开启预售[1] - 梅赛德斯-奔驰与字节跳动升级战略合作,覆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研发与数字化营销等多个领域[2] - 奔驰智能座舱AI平台将接入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为全新CLA车型赋能[2] 本土化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以“奔驰标准”加强自研能力,并积极拓展与中国顶尖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致力于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符合中国客户需求的产品[2] - 公司宣布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楚钦为新任品牌新锐大使,被视为向更广泛中国年轻用户传递“新豪华”理念的信号[2] - 合作旨在让中国市场相信,这家传统豪华巨头不仅能造出纯电车型,更能跟上本土的智能迭代速度[3] 行业竞争格局 - 奔驰并非唯一寻求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的豪华品牌,今年以来宝马、奥迪也陆续拥抱本土科技企业[3] - BBA(奔驰、宝马、奥迪)的产品正进入一轮集中上新期[3]
解析奇瑞上市基石阵容:地平线(9660.HK)成唯一智驾领域产业资本,重构投资新范式
格隆汇· 2025-09-25 15:22
奇瑞汽车上市与地平线作为基石投资者 - 奇瑞汽车于9月25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最终定价为30.75港元 [1] - 地平线作为唯一的智驾科技企业,以旗下Horizon Together认购4000万美元,跻身基石投资者之列 [1] - 此次投资被视为“智能化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的体现,为双方提供了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1] 地平线与奇瑞的战略协同 - 奇瑞2024年乘用车销量较2023年增长49.4%,增速位居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之首 [3] - 地平线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份额达32.4%,在ADAS前视一体机市场份额达45.8% [3] - 地平线征程家族芯片累计出货突破1000万套,是国产智驾芯片领域唯一跨越千万级量产门槛的玩家 [3] - 双方自2021年建立战略合作,奇瑞新车型星途ET5首发搭载地平线征程6P芯片及HSD辅助驾驶系统 [4] - 征程6P芯片单芯算力达560TOPS,奇瑞上市募集资金的35%将用于新车型开发,25%投入下一代技术研发 [4] 地平线的业务表现与护城河 - 地平线上半年营收1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6% [8] - 支持高速NOA和城区NOA的征程6芯片出货量占比近50%,贡献超80%相关业务收入,平均单车价值量同比提升70% [8] - 公司打造了“芯片+算法+生态”三维护城河,与超40家车企及品牌达成合作,拥有400款量产定点车型 [9][10] - 未来3-5年,地平线的HSD软件系统有望达成千万量产 [10] 智能驾驶行业发展趋势 -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车企的辅助驾驶渗透率升至59%,搭载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占智能汽车销量的比例达32% [9] - 高盛预测,2025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为5400万美元,到2035年将增长757倍至470亿美元 [11] - 地平线与哈啰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2026年实现L4级Robotaxi前装车型量产,2027年部署超5万辆 [10] - 行业认为未来2-3年是中国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11]
从安徽砖瓦厂到年入2700亿,奇瑞汽车终于敲钟了!
创业邦· 2025-09-25 12:27
IPO上市概况 - 奇瑞汽车以30.75港元/股上限定价登陆港交所 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 开盘市值近2000亿港元 成为年内港股最大车企IPO [3] - 公司2024年销量近230万辆 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二 年收入2699亿元 净利润143亿元 [3] - 本次募集资金的70%将用于研发汽车新能源化及智能化 [4] 创业历程 - 创始人尹同跃1997年以30万元启动资金在芜湖废弃砖瓦厂创办奇瑞 初期面临没钱没人没技术的困境 [6] - 1999年首款轿车风云下线 2003年推出售价不足4万元的"奇瑞QQ" 十年内销量超100万辆 [9][11] - 2009年已布局新能源车 推出S18电动车 但2024年新能源收入占比仅17% [11][4] 股权结构与资本运作 - 前五大股东为芜湖投资控股(21.17%) 管理层及员工持股平台(18.25%) 立讯精密(16.83%) 安徽信用担保(9.97%) 安徽投资控股(5.20%) [18] - 经历多轮融资:2007年A轮2.26亿元 2009年B轮近15亿元 2016年C轮15.5亿元 [16] - 产业投资方包括宁德时代(持股3.15%) 国轩高科(持股1.66%) 立讯精密通过合资公司开展新能源汽车ODM业务 [17][18] 国际化布局 - 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保持中国车企出口第一 2024年海外收入978.68亿元 占总收入39.7% [3][22] - 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 在伊朗 巴西 马来西亚等地设有生产基地 采用KD散件组装与合资工厂模式 [20] - 2024年与EV MOTORS合作在欧洲建成首家中国车企工厂 俄罗斯市场市占率领先 2023年每两台新车中有一台为中国车 [21] 业务结构 - 2024年燃油车收入1878.91亿元 占总收入约70% 新能源车收入589.31亿元 占比约20% [23] - 中国地区收入占比60.3% 亚洲(不含中国)占比11.9% 欧洲占比20.8% 美洲占比5.4% [22]
南芯科技(688484):车规新品发布
中邮证券· 2025-09-25 09:18
投资评级 - 南芯科技维持"买入"评级 [1][4][7][11] 核心观点 - 公司推出车规级SBC SC6259XQ新品,单芯片集成7路电源,采用8mm*8mm QFN-56封装,集成5个DC-DC转换器和2个LDO,大幅降低PCB面积,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提供高性能国产化选择 [2][3] - 公司持续丰富产品线并拓展应用场景,覆盖高端消费电子、智能汽车电子、工业及AI领域,25Q2实现营收7.85亿元,同比增长21.08%,环比增长14.54% [3] - 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3.1/42.1/53.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4.5/6.1亿元 [4]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4年营业收入2567百万元,同比增长44.19%,预计2025-2027年营收增长率分别为28.78%、27.29%、25.94% [6][13] - 2024年归母净利润306.9百万元,同比增长17.43%,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7.96%、36.30%、34.55% [6][13] - 2024年毛利率40.1%,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38.7%、39.8%、40.7% [13] - 2024年每股收益0.72元,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78元、1.06元、1.43元 [6][13] 估值分析 - 公司总市值218亿元,流通市值150亿元,最新收盘价51.22元,市盈率71.14 [9] - 可比公司圣邦股份、纳芯微、思瑞浦、艾为电子2025年PS均值9.94x,公司2025年PS为6.60x,低于行业均值 [11][12] - 公司2025-2027年预测PE分别为65.81x、48.29x、35.89x,PB分别为5.15x、4.70x、4.21x [6][13] 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为国内领先模拟和嵌入式芯片设计企业,产品覆盖充电管理芯片、DC-DC芯片、AC-DC芯片、充电协议芯片及锂电管理芯片 [11] - 新品SC6259XQ符合ASIL-D功能安全等级,适用于12V和24V系统,支持实时处理辅助驾驶等复杂任务 [2][3] - 公司持续迭代升级产品,巩固消费电子领域优势,拓展工业和汽车电子应用 [11] 市场表现与前景 - 公司产品在高端消费电子、智能汽车电子、工业及AI等多领域持续扩充,加速导入大客户 [3] - 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今明两年推出更多新品并切入更多应用领域 [3] - 公司资产负债率15.3%,流动比率5.96,财务结构稳健 [9][13]
德赛西威完成43.99亿元定增发行 深化汽车智能化战略布局
证券日报网· 2025-09-24 15:40
定增发行概况 - 公司完成上市以来首次再融资 募集资金总额43.99亿元[1] - 发行价格定为每股105.00元 共有21家投资者成功获配[1] - 总申购金额达65.75亿元 总体认购倍数达预计募集金额的1.49倍[1] 投资者结构 - 吸引国有资本投资平台 产业投资机构 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及保险资管公司等多元化投资者群体参与[1] - 市场对业务布局和发展潜力展现坚定信心[1] 资金用途 - 资金主要用于中西部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和智能汽车电子系统及部件生产项目(惠南二期)[1] - 通过项目推进完善区域产能布局 强化运营效能和核心竞争力[1] - 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本地化服务效率 巩固行业领先地位[1] 技术研发投入 - 成都智算中心建设将为高阶智能化产品研发提供关键算力支持[2] - 舱驾融合平台研发项目聚焦软硬件融合 高阶智能化功能集成及舱行泊一体化等前瞻技术[2] - 持续构建技术壁垒 推动业务生态向高附加值 多元化方向发展[2] 战略意义 - 体现资本市场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未来成长性的高度认可[1] - 优化资本结构 增强资金实力的关键举措[2] - 加速推进技术升级和产业布局 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2] - 把握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战略机遇[2]
华为赋能更多车企:传祺向往S9起售价22.99万
观察者网· 2025-09-24 11:18
产品发布 - 广汽传祺推出新款中大型SUV传祺向往S9乾崑 提供5座和6座两种布局 定价22.99万元至25.99万元 置换补贴后进入21万元区间 [1][2] - 新车全系标配华为乾崑ADS 4 Max高阶辅助驾驶硬件 包含192线激光雷达和3个4D毫米波雷达 共29个感知单元 [2] - 搭载鸿蒙智能座舱HarmonySpace 5 支持智慧语音交互 六屏协同 智能情景模式及智能家居联动 [7] 技术配置 - 采用增程动力系统 配备44.5度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 CLTC纯电续航252公里 综合续航超1200公里 支持92号汽油 [4] - 全系标配广汽超级智电四驱系统 配备智能预瞄系统 SDC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和ASTC鹰爪系统2.0 提供越野脱困 雪地 湿滑三种模式 [4] - 搭载全维防碰撞CAS 4.0系统 支持城区通勤无断点辅助驾驶 自主通过收费闸机 识别异形红绿灯及极端场景预判避险 [2] 安全与舒适性 - 前防撞梁采用航天级7系铝合金 乘员舱骨架100%使用高强度钢 碰撞工况超国标24项 [4] - 副驾配备18点SPA级按摩 环抱式加热 二排座椅支持按摩和通风/加热 靠背可调角度达137度(五座)或148度(六座) [9] - 内饰标配北美黑胡桃实木 配备后排17.3英寸娱乐屏及二排小桌板 [7][9] 行业趋势 - 华为鸿蒙智行生态扩展至五界(问界 智界 享界 尊界 尚界) 车BU部门独立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12] - 广汽 东风 长安 比亚迪 奥迪等车企部分车型采用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 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 [12] - 科技企业赋能传统车企 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智能化时代迈进 [12]
揭秘华为的汽车版图:谁在主导话语权?
第一财经· 2025-09-23 17:49
华为与车企合作模式 - 华为与车企合作主要包括三种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HUAWEI INSIDE(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鸿蒙智行)[1] - HI模式已与11家车企合作 提供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全栈解决方案[1] - 智选车模式主导车型产品定义和终端销售 已打造出5个品牌[1] - 新合作模式介于HI模式与智选车模式之间 合作深度强于HI但弱于智选车[1] 新合作模式特征 - 合作覆盖全产品周期 从初始阶段涵盖产品定义、营销及生态服务[4] - 华为开放流程体系能力 车企引入IPD/IPMS管理方法实现深度融合[4] - 双方团队联合办公 每月至少一次项目交流及时调整产品规划[4] - 合作拓展至智能化、生态和品牌协同的新融合领域[4] 具体合作案例 - 东风汽车与华为在产品定义、智能化技术、营销等领域深化合作[3] - 广汽集团与华为车BU推出新品牌"启境" 采用新合作模式[3] - 岚图与华为探索比HI模式更进一步的合作 研发团队紧密协作[3] - 阿维塔与华为联合团队规模近千人 进驻重庆总部展开工作[3] 行业竞争格局 - 搭载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系统或鸿蒙HarmonySpace5的车型已超过15款[5] - 鸿蒙智行6-8月交付量分别为5.27万辆、4.78万辆、4.46万辆 连续三个月下降[6] - 差异化竞争转向聚焦主机厂产品特点 而非单纯依靠华为技术[2] - 车企通过产品外观设计、个性化功能实现差异化区隔[6] 合作模式演进 - "灵魂论"不再适用当前合作 技术成熟度决定核心竞争力归属[5] - 新合作模式中车企保留生产制造优势 与华为技术营销生态融合[5] - 上汽采用鸿蒙智行"界"模式 推出预售价16万元尚界车型[5] - 传统车企将智能化合作视为转型必然选择[1][3]
一汽、东风等多家车厂联合投资的汽车智能化龙头博泰车联今起招股
搜狐财经· 2025-09-23 16:43
上市概况与估值 - 公司于9月22日在港交所开启招股,发行价为每股102.23港元,上市后总市值将达到153.34亿港元 [1] - 此次发行1043.69万股,引入三家基石投资者,包括地平线机器人、黄山市开发投资集团和Smart Ventures [1] - 公司2024年D轮融资后估值为人民币88.72亿元(约97.09亿港元),上市估值在此基础上合理提升 [1][4] 业务与技术实力 - 公司自2009年成立,是中国最早开发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构建了“软件+硬件+云端服务”的一体化模式 [2] - 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国内智能座舱和网联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注册发明专利数量位居第一 [2] - 2023年公司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两项核心技术被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财务表现与业务构成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12.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9% [3] - 2025年前五个月营收同比增长34.4%,达到7.54亿元 [1][3] - 域控制器收入从2022年的6.74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9.5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0.5%,占总营收比例从55.4%提升至76.6% [3] - 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收入占比已突破95% [3] 成长潜力与行业前景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0.9%,2025年前五个月仍保持34.4%的高速增长 [1][4] - 行业处于高增长阶段,公司上市估值的提升反映了其行业地位及未来成长潜力 [1][4] - 未来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将推动毛利率改善,收入规模扩大将带来规模效应,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