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业务

搜索文档
英特尔先进工艺,有变
半导体芯闻· 2025-07-02 18:21
英特尔战略调整 - 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考虑对合同制造业务进行重大改革,可能不再向外部客户营销公司长期开发的某些芯片制造技术[1] - 前任CEO帕特·基辛格倾注巨资研发的18A制程正在失去对新客户的吸引力,可能需要减记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1] - 18A的主要客户长期以来一直是英特尔本身,目标是在2025年晚些时候提高其"Panther Lake"笔记本电脑芯片的产量[2] 制造工艺与技术竞争 - 英特尔18A制造工艺面临延期,其竞争对手台积电N2技术已步入生产阶段[2] - 公司将更多资源集中于14A工艺,预计比台积电更具优势,以争取苹果和英伟达等大客户[2] - 英特尔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实现18A芯片的量产,内部芯片预计将比外部客户订单提前到货[4] 公司财务状况与挑战 - 2024年公司预计净亏损为188亿美元,是自1986年以来首次亏损[3] - 公司失去了制造优势,并在移动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浪潮中落后[3] - 能否及时交付14A芯片以赢得大额合同还不确定,可能会选择坚持现有的18A芯片计划[4] 客户与市场策略 - 说服外部客户使用英特尔的工厂仍然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2] - 公司正在根据主要客户的需求定制14A,以使其取得成功[5] - 陈立武已责成公司准备方案,最早将于本月与董事会讨论是否停止向新客户推广18A芯片[2]
英特尔陈立武,艰难任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3 09:26
公司领导层变动 - 陈立武于2025年3月12日被任命为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接替帕特·基辛格[1] - 陈立武此前在Cadence设计系统公司担任CEO长达12年,并曾担任风险投资家和中芯国际董事[1][3] - 上任时购买了价值2500万美元的英特尔股票,需持有五年才能获得全额薪酬[3] 公司战略转型 - 英特尔正从半导体制造商转型为芯片代工厂,2021-2024年已投入900亿美元建设代工业务[2] - 2025年资本支出预计达180亿美元,重点发展18A和14A芯片制造工艺[2][6] - 战略重点转向服务客户需求,采用行业标准EDA工具和设计实践[4][6] 市场挑战 - 自2020年初以来市值缩水70%,面临来自英伟达、AMD和高通的激烈竞争[2] - 在AI芯片市场失去优势地位,CPU被GPU取代成为计算机核心部件[2] - 需要赢得大型代工客户如英伟达、高通或苹果来重建市场信心[5] 运营调整 - 正在进行裁员和组织扁平化改革,减少官僚主义[10][11] - 要求员工每周至少四天返回办公室工作[10] - 管理层直接下属增至15-17人以提高决策效率[11] 技术发展 - 18A工艺将于2025年开始量产,主要供内部使用[6][8] - 下一代14A工艺将面向外部客户生产[6] - 正在改进工艺设计套件(PDK)以提升与台积电的竞争力[6] 行业活动 - 2025年4月举办Foundry Direct Connect活动,展示代工技术能力[5][6] - 强调建立客户信任是服务行业的关键原则[5] - 活动未宣布重大新客户成为遗憾之处[8]
新任CEO能否力挽狂澜,重塑英特尔昔日辉煌
环球网· 2025-05-30 10:16
公司战略转型 - 新任首席执行官陈立武正推动公司从芯片制造商转型为代工业务领导者,目标是恢复世界一流产品公司地位并打造世界一流代工厂[1][3] - 公司加速代工业务布局,重点提升制程技术和服务质量以重新赢得客户信任[3] - 战略转变包括精简团队、降低成本和强化客户关注度,尤其体现在代工业务中[4] 管理层动态 - 陈立武凭借半导体行业丰富经验及人脉资源(如一天内会见22位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推动业务转型[3][4] - 首席财务官大卫·津斯纳高度评价陈立武的行业人脉,称其在半导体领域"无人能及"[3] - 管理层变动被视为积极举措,因其曾成功带领Cadence起死回生并熟悉半导体供应链全貌[4] 市场表现与挑战 - 公司市值自2020年初以来缩水70%,但首席执行官任命后股价大致持平[3] - 面临制造能力不足的核心挑战,需懂制造的高管解决问题[4] - 代工业务需巨额投资且周期长,分析师认为少有上市公司能承受此类压力[3] 技术与发展方向 - 加大对先进制程技术的研发投入以提升市场竞争力[3] - 计划通过拥抱行业标准、EDA工具和最佳设计实践降低技术使用门槛[4] - 转型正值美国推动关键技术本土化,公司试图抓住政策机遇[3]
品牌商的选择题:代工订单接不接
经济观察报· 2025-05-11 14:34
行业趋势 -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销售额增速达40%,远超快消品整体2%的增速[2] - 山姆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在17个品类中市场份额超0.5%[2] - 渠道商自有品牌从生活用品、农产品渗透至牛奶等高品牌化品类[20] 品牌商困境 - 代工业务面临渠道商"极致压价",部分产品毛利仅为自有品牌一半[6][8] - 渠道商要求代工厂透明化所有成本细节,包括吸管、电费等分摊费用[9][10] - 自主品牌被迫降价应对渠道自有品牌价格冲击(如29 9元/瓶牛奶)[12] 代工业务权衡 - 头部粮油企业采取"我们不做别人也会做"的开放态度[4] - 中型企业通过代工获取现金流,反哺自主品牌高端化(定价高30%-40%)[17][22] - 乳企利用代工消化过剩奶源,但定制订单需达到一定规模以控制供应链成本[18] 渠道合作模式 - 盒马通过多供应商比价机制选择最低价合作方[7] - 永辉强调与供应商共创产品而非单纯贴牌,货架资源按动销分配[22] - 沃尔玛等渠道商逐步取消中间商,直接对接代工厂以压缩成本[14] 竞争动态 - 小众品类(如枸杞)存在渠道自有品牌与第三方品牌互斥现象[20] - 乳制品行业因全产业链投入形成品牌壁垒,渠道自有品牌销量表现不佳[22] - 部分渠道商因供应链管理难度回归与品牌商直接合作[23]
品牌商的选择题:代工订单接不接
经济观察网· 2025-05-10 11:56
渠道商自有品牌趋势 - 2024年上半年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整体销售额增速达40%,远高于快消品整体2%的增速[1] - 山姆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在17个品类中市场份额超过0.5%[1] - 渠道商自有品牌从生活用品、农产品等品类扩展到牛奶等高品牌化品类[14] 品牌商面临的压力 - 代工产品毛利率比自主品牌低近20个百分点[5] - 渠道商要求代工厂列出所有成本明细,包括原料、生产、包装等各项费用[6] - 品牌商自主品牌被迫跟随渠道自有品牌降价促销[9] - 渠道商掌握货架资源,自有品牌商品占比高(如盒马某店干货区43/46 SKU为自有品牌)[15] 代工业务利弊分析 - 解决奶源过剩问题,但供应链成本可能增加[13] - 保证收入来源(如夏新公司沃尔玛贡献超两成营收)[10] - 合作周期短(一年一签约),易被其他供应商取代[11] - 可借此与渠道建立信任基础,反哺自主品牌发展[12] 品牌商应对策略 - 头部粮油企业采取开放态度,"不做别人也会做"[2] - 农产品企业选择高端路线,定价比市场平均高30%-40%[16] - 乳制品企业认为全产业链投入形成的品牌壁垒难以跨越[16] - 部分渠道商转向与品牌商直接合作,放弃自有品牌尝试[17] 渠道商合作模式 - 盒马采用多供应商比价机制,选择最低报价[4] - 永辉强调与供应商共创产品而非简单贴牌[16] - 渠道商偏好差异化产品,"大厂"更易满足特殊需求[3] - 代工合作对渠道商供应链管理能力要求极高[17]
开润股份:2024年箱包代工收入增长20%,服装代工并表嘉乐-20250502
国信证券· 2025-05-02 13:0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2][3][3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收购嘉乐带来一次性收益及并表业绩贡献,整体毛利率受嘉乐影响下降,费用率有所改善 [1] - 2025年一季度延续高增长,毛利率同比小幅提升,原有业务和嘉乐并表均有贡献,但费用率上升致净利率下降 [2] - 看好服装代工开拓第二增长曲线及盈利改善空间,上调2025 - 2026年盈利预测,维持目标价和评级 [2][36] 各业务情况总结 箱包代工业务 - 2024年收入23.72亿元,同比增长20.3%,受益于客户补库需求和印尼产能优势,核心客户订单增长快,毛利率预计提升2百分点 [2] 服装代工业务 - 2024年收入11.62亿元,同比增长146.43%,主要因上海嘉乐并表;嘉乐全年营收14.89亿元,净利润0.49亿元,净利率约3.3%,客户拓展顺利,但当前毛利率低影响整体毛利率,未来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2] 品牌业务 - 2024年收入6.58亿元,同比增长5.1%,受小米品牌收入增长带动,毛利率25.5%,同比下降1.0百分点 [2] 财务预测总结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指标|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3,105|4,240|5,095|5,588|5,951| |(+/-%)|13.3%|36.6%|20.2%|9.7%|6.5%| |净利润(百万元)|116|381|356|408|439| |(+/-%)|146.7%|229.5%|-6.6%|14.7%|7.6%| |每股收益(元)|0.48|1.59|1.48|1.70|1.83| |EBIT Margin|11.5%|11.6%|9.4%|9.7%|10.1%| |净资产收益率(ROE)|6.2%|17.8%|14.8%|15.0%|14.4%| |市盈率(PE)|41.4|12.5|13.4|11.7|10.9| |EV/EBITDA|15.8|12.6|11.3|10.3|9.5| |市净率(PB)|2.6|2.2|2.0|1.8|1.6|[6][38]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 报告给出了2023 - 2027E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详细预测数据,涵盖现金、应收款项、存货、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多项指标 [39] 可比公司估值总结 |公司代码|公司名称|投资评级|收盘价(人民币)|EPS(2024A)|EPS(2025E)|EPS(2026E)|PE(2024A)|PE(2025E)|PE(2026E)|g(2023 - 2026)|PEG(2025)|总市值(人民币亿元)| |----|----|----|----|----|----|----|----|----|----|----|----|----| |300577.SZ|开润股份|优于大市|19.94|1.59|1.48|1.7|12.5|13.4|11.7|52.50%|0.26|48| |2313.HK|申洲国际|优于大市|49.79|4.15|4.38|4.97| - |12|11.4|17.90%|0.63|734| |002003.SZ|伟星股份|优于大市|11.26|0.61|0.69|0.74|18.5|16.3|15.2|15.50%|1.05|133| |300979.SZ|华利集团|优于大市|56.49|3.29|3.69|4.29|17.2|15.3|13.2|16.10%|0.95|664|[37]
英特尔2024年动荡与2025年扭转之路
傅里叶的猫· 2025-05-01 22:49
英特尔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与战略调整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127亿美元 同比持平 环比下降11% 毛利率36.9% 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净亏损8.87亿美元 同比扩大115% [2][3] - 非GAAP调整后盈利5.8亿美元 显示核心业务尚未完全陷入困境 但收购重组等成本对整体业务造成实质性影响 [3] - 收入达到指导目标上限(122±5亿美元) 毛利率优于预期(33.8%/36.0%) 避免了更惨淡的季度表现 [3] 业务重组与资产剥离 - 完成NAND业务剥离 4000名员工转至SK海力士 出售FPGA制造商Altera多数股权(估值87.5亿美元) 保留49%少数股权 [2] - 解散网络与边缘事业群(NEX) 边缘业务并入客户端计算事业群(CCG) 网络业务整合至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事业群(DCAI) [2] - 宣布裁员1.5万人 员工总数从12.41万降至10.26万 其中4000人因NAND业务出售减少 [9] 各业务部门表现 英特尔代工(Intel Foundry) - 收入47亿美元 同比增长7% 运营亏损23亿美元 运营利润率-50% 较去年-56%略有改善 [4] - 18A工艺节点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 用于Panther Lake客户端芯片 自有芯片生产和未来节点准备成本持续拖累财务 [4][5] - Intel 7工艺面临产能限制 客户对旧芯片(Meteor Lake)需求强劲 新芯片(Lunar/Arrow Lake)因使用台积电制造和先进封装成本较高 [6] 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事业群(DCAI) - 收入41亿美元 同比增长8% 运营收入5.75亿美元 运营利润率13.9% 为一年多来最佳表现 [7] - 吸收原NEX网络部门 收入增加8-10亿美元 AI主机CPU和存储计算销售超预期 但AI硬件收入低于预期 [7] 客户端计算事业群(CCG) - 收入76亿美元 同比下降8% 运营收入24亿美元 运营利润率30.9% 仍为公司最强业务单位 [8] - 吸收边缘计算业务 收入增加6-8亿美元 但运营表现下滑 芯片销量增加但平均售价可能因AMD竞争下滑 [8] 其他业务 - 收入9.43亿美元 同比增长47% 运营收入1.03亿美元 运营利润率10.9% 显著改善(去年亏损1.7亿美元) [9] - 包括Mobileye(88%所有权) Altera(100%至49%) IMS Nanofabrication(68%)等 [9] 未来展望与战略调整 - 2025Q2收入展望118±6亿美元 GAAP毛利率34.3% 非GAAP毛利率36.5% 预计DCAI收入下降更明显 [9][10] - 新任CEO陈立武计划精简运营 预计新一轮裁员 2025年资本支出从200亿降至180亿美元 运营费用计划削减5亿至170亿美元 [10] - 推迟俄亥俄州和德国新设施建设数年 仅完成壳体建设 工具安装待外部客户需求提升 [6] - 产品线方面 Lunar Lake/Arrow Lake/Battlemage/Granite Rapids继续量产 18A工艺节点按计划下半年量产 [10]
裁员瘦身、押注代工量产,"救火队长"陈立武能拯救英特尔吗?
新浪财经· 2025-04-30 19:12
公司战略与改革 - 新任CEO陈立武明确改革重点为重塑企业文化,解决公司行动迟缓、流程复杂的问题 [2] - 公司将继续推进"百亿美元成本精简计划",包括裁员20%(约2万人)、剥离非核心资产及降低资本支出 [4][9] - 2025年总资本支出目标从200亿美元降至180亿美元,运营费用也将大幅缩减 [9] 财务表现 - 第一季度营收、毛利率和净利润超市场预期,但第二季度营收指引112-124亿美元(均值118亿)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29亿美元 [1] - 公司股价在财报发布后下跌5%,2024年累计跌幅达60%,市值从近2000亿美元缩水至887亿美元 [5][6] - 代工业务三年累计亏损256亿美元(2022-2024年),导致集团2024年整体亏损188亿美元 [11] 代工业务进展 - 确认保留代工业务,否认出售传闻,目标为"确保代工业务的成功" [1][14] - 公布制程路线图:Intel 18A(1.8纳米)2025年底量产,14A(1.4纳米)计划2027年量产并领先台积电一年 [1] - 2018-2024年累计资本支出900亿美元,其中370亿投向晶圆厂设备,180亿用于技术研发 [14] - 当前全球代工市场份额仅1%,远低于台积电(67%)和三星(10%) [11] 管理层变动 - 陈立武接任前公司6年更换3任CEO,其上任当天股价大涨15%至23.7美元 [5][7] - 新任CEO拥有丰富半导体行业经验,曾推动Cadence营收增长3倍、股价上涨32倍 [7] - 与前任CEO经营策略存在分歧,曾于2024年8月辞去董事会职务 [7] 业务调整 - 以87.5亿美元估值向银湖资本出售Altera FPGA业务51%股份 [9] - 加速向AI专用芯片及定制化半导体领域转型 [9] - 代工部门与产品部门建立"防火墙",转向客户服务导向模式 [14]
英特尔CEO陈立武谈英特尔代工:我们需要与代工客户建立信任
搜狐财经· 2025-04-30 11:11
英特尔代工业务发展 - 英特尔CEO强调与代工客户建立信任的重要性 [1] - 英特尔代工业务将迎来一系列关键进展 [4] 制程技术规划 - Intel 18A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现量产爬坡 [4] - 基于Intel 18A的首款产品Panther Lake将于2025年年底推出 [4] - 2026年上半年将发布更多基于Intel 18A的产品型号 [4] 客户服务与业务优化 - 代工业务的本质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客户服务业务 [6] - 英特尔加速采用行业标准EDA工具和最佳设计实践以适应客户需求 [6] - 英特尔将对路线图进行必要调整以兑现对代工客户的承诺 [6] - 交付Intel 18A是当前工作重点,同时与客户合作明确Intel 14A的关键KPI [6] 产品目标 - 英特尔致力于制造在功耗、性能、面积、成本、质量、良率、可靠性及交货时间等方面满足客户需求的晶圆 [6]
一致魔芋20250429
2025-04-30 10:08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一致魔芋 - 行业:魔芋食品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业务表现 - 一季度收入 1.52 亿元,魔芋粉超 1 亿元,魔芋食品约 4300 万元,魔芋美妆约 80 多万元,其他约 100 多万元[3] - 魔芋粉同比增速 22%,国内持平,国外超 60%;魔芋食品同比增速 87%,休闲食品超 100%,魔芋金球超 55%,OEM 业务增长 96%,清水食材今年一季度收入 280 多万元[4][16] - 休闲食品增长依托下游市场增长和营销团队出色表现,包括自有品牌、休闲零食及膳食纤维[6] - OEM 业务新增劲仔,主要贡献客户有卫龙、三只松鼠和蜜雪冰城,蜜雪冰城代工含集装箱形式魔芋休闲零食[7] 合作情况 - 与库迪咖啡合作供应魔芋金球,非独家采购,大致五五开[9][10] - 良品铺子董事长来访后达成合作并供货[9] - 为卫龙、松鼠、良品等提供代工服务[19] 产品销售与毛利率 - 金球产品二、三季度销售好,因果茶需求增加,毛利率低,下游客户成本控制严、竞争激烈[11] - 计划推出成品冻和冰粉等新茶饮小料,采用陌生拜访和持续跟踪策略开发新客户[12] - 二三季度食品板块增速预计良好,下游应用和消费者接受度增强,二季度茶饮小料需求更大[14] - 去年四季度毛利率提升因低价原材料应用和价格上涨,一季度用高价原材料,未来几个季度可能承压,将开拓新产品、扩客户群、提升魔芋食材对冲影响[18] - 魔芋食品整体毛利率平稳,休闲食品同比超 20%,魔芋粉个位数降幅,OEM 业务个位数增长[36] 产能与采购 - 魔芋食材、食品已投产,魔芋粉 2025 年 6 月达产,达 10200 吨产能;魔芋精球目前产能 35000 吨,目标 8 万吨,工厂已建好,设备逐步购入搭建生产线[17] - 预付账款增加 75%,用于五六月份从东南亚采购魔芋预付款,国内 10、11 月上市,需提前进口黄魔芋[5][22] - 黄魔芋和花魔芋价差缩小至 10%以内,价格维持高位,今年采购成本预计在高位区间[5][23] - 合同负债增长 95%,主要是预收货款,以魔芋粉为主,海外客户合同签订早,OEM 订单流转快[5][24] 市场展望 - 近一两年魔芋休闲食品爆发性增长,消费者认可健康属性,趋势预计持续,产品可能延伸到其他形态,未来一两年重点发展魔芋食材领域[21] - 魔芋食品代工市场,大厂商自建生产线占比高但代工份额也大,小厂商因原材料供给问题依赖代工,公司原材料把控有优势,合作关系稳固[2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下游客户订单下达即安排生产,通常签年度框架协议,每批次重新签合同[15] - 素虾仁与魔芋爽毛利率相差不大,口感韧性更强,含较高比例魔芋[8] - 新客户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逐步对接保健品、宠物食品等高附加值领域,宠物食品推广难度大[26] - 魔芋胶添加主要为健康考虑,国外畜牧业已开始添加,国内宠物食品添加难度大[27] - 政府补贴金额每年 500 万 - 1000 万,2024 年三四百万,2025 年一季度稍多,因部分拨款延迟,预计今年补贴增加[30] - 中美关税使与美国客户业务中断,美国市场占比不到 5%,将加大欧洲、南美及东南亚市场开拓力度[31] - 复配胶体解决方案初期对毛利率提升不显著,未来附加值和客户粘性增强后有望提高,亲水胶体产业园预计 2026 年释放产能[33][35] - 中小型代工厂数量增加,部分下游企业自行生产,但原材料供应不足、经营压力大,预计部分加工厂退出市场[37] - 2025 年魔芋种植面积预计增加,价格走势取决于供求关系,各大食品企业对魔芋应用兴趣浓厚,未来一两年热度不减,成本高可能使行业毛利率承压[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