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债券市场‘科技板’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学习与思考:呵护流动性,缓解“外部冲击”
远东资信· 2025-05-13 20:0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重点向稳增长转变,后续货币政策宽松仍可期待 [2][26] - 多项数量型工具发力保持流动性充裕,资金面放松,信贷资源支持“五篇大文章”“消费”“稳外贸”领域;价格型工具受净息差限制,或引导金融机构理性定价 [2][26] - 随着美国经济下行和美元避险属性削弱,汇率对货币政策掣肘压力缓解 [2][26] - 债市资金面或进一步宽松,债市利率有下行空间,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助力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2][26] - 外部环境不确定使部分进出口企业短期信用风险或增加,需关注贸易摩擦、经济复苏和政策情况 [3][2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政策基调 - 202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基调延续“适度宽松”,表述更强调“灵活性” [8] - 一季度国内经济开局良好,但4月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出口受挫,汇率对货币政策掣肘压力缓解,后续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强化逆周期调节 [9] 利率 - 一季度报告新增“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表述,预计贷款利率调降后存款利率同步下行 [10][12] - 2025年3月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企业贷款融资利息成本持续下降 [13] - 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可提升透明度,推动降低成本、改善融资环境 [13] 流动性 - 一季度报告与2024年四季度报告都强调保持流动性充裕,短期资金面从紧平衡向宽松过渡 [15] - 中长期央行补充资金缺口,MLF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5月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 [16] - 一季度央行暂停国债买卖操作,后续或重启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 [17] 信贷 - 一季度报告删掉“防范资金沉淀空转”,强调“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宽货币与宽信用同时发力 [19] - 央行引导信贷资源流向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新增“稳定外贸”领域 [20][21] - 结构性货币政策在“五篇大文章”、消费、“稳外贸”领域发力 [21] 债市机制 - 一季度报告提出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完善机制助力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22] - 债券市场“科技板”可匹配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助力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产业 [23] - 央行强调加强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关注中小金融机构和理财资管产品流动性风险,宏观审慎影响货币政策和债市运行 [24]
债券助力科创企业,政策正在给出一张怎样的路线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2 21:33
科技创新债券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正式提出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并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 [1] - 政策包括《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 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等文件 [1] - 银行间、交易所等统一将科技创新属性债券命名为科技创新债券 [1][5] 发行主体与资金用途 - 发行主体扩容至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三大类别 [6] - 金融机构募集资金可用于贷款、股权投资、资本中介服务等支持科技创新领域 [6] - 科技型企业募集资金可用于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并购等 [6] - 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金可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扩募等 [6] 市场响应与发行情况 - 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 [2][10] - 已有55家机构或企业合计发行超8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 [2][11] - 银行是主力军,规模共计超过450亿元,占比过半 [12] - 11家证券公司推出超160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债券 [13] 政策亮点 -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科技创新债券提供贴息、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支持措施 [6] - 支持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创设投资于科技创新债券或挂钩科创相关指数的专项资管产品 [7] - 推动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创设科技创新债券类ETF [7] - 2025年至2027年间,对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发行登记服务费等多项费用全额减免 [8] 行业投向与区域分布 - 建筑施工、产业投资、城投、煤炭及电力、多元金融是主要融资行业 [14] - 高科技行业如医疗器械、互联网、汽车制造、新能源等行业的融资规模约1856亿元 [14] - 产业投资与多元金融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份,前五大省份融资占比达66% [14] 历史发展与待提升之处 - 中国科创债市场2022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2023年发行规模同比增速186.47%,2024年增长59.28% [13] - 募集资金用途存在偏差,初期发行主体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主 [17] - 评估标准不统一,不同债券品种对"科创属性"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异 [17] - 期限结构存在短期化倾向,短期科创票据一度占据主导 [17]
“科创债”新政了解一下
华创证券· 2025-05-12 14: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的核心观点 政策引导下,债券市场“科技板”将加速构建,科创债发行规模或明显放量,可积极关注相关投资机会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新政解读:拓宽科创债发行主体范围,完善发行、信披与增信制度 - 2025年3月至5月,央行、证监会等多部门发布多项政策,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和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7] - 新政拓宽科创债发行主体范围及募集资金投向范围,新增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支持其发行债券专项用于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8] - 新政优化完善科创债发行条款,赋予发行人更多选择权,使其能发行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债券,匹配资金使用需求 [11] - 新政优化科创债发行审核安排,简化信息披露要求,交易所与交易商协会均开通“绿色通道”,提升融资效率 [11] - 新政鼓励引导加大对科创债的投资力度,交易所支持创设相关资管产品和ETF,交易商协会鼓励引入投资人、引导做市商交易,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 [14] - 新政完善科创债风险分担机制,交易商协会提出加大政策性工具支持力度等创新机制,助力提升市场认可度 [15] 政策回顾:市场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为构建债市“科技板”奠定基础 - 2022 - 2024年,证监会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从发行、交易、监管等角度完善科创债市场制度建设,激发多元主体发行活力 [4] 市场动态:科创债存续余额近两万亿,以中高等级央国企为主 - 截至目前,科创债存续1982只,余额1.98万亿元;截至2025年5月9日,累计发行2795只,规模约2.73万亿元 [20] - 企业性质上,央国企债券占九成以上,国企、央企所发债券余额分别占53%、41% [20] - 期限上,剩余期限在3年以内的占六成以上,1年以内、1 - 3年、3 - 5年区间的债券余额分别占20%、45%、24% [20][21] - 行业分布上,建筑装饰、城投、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规模均在千亿以上,计算机、通信等行业规模较小 [23] - 区域分布上,集中于北京、广东等多地,规模均超千亿,与区域科创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深度关联 [26] - 评级方面,以中高等级发行主体为主,主体评级在AAA的债券余额占87%,隐含评级在AA+及以上的债券余额占66% [28]
对发展科创债市场的研究与思考
国际金融报· 2025-05-12 11:25
科创债市场政策与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将联合多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重点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三类发行主体 [2] - 科创债市场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金融助力科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2] - 2021年-2024年科创债全年发行规模分别为166亿元、2641亿元、7841亿元及1.23万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56.9% [3][4] - 截至2025年3月11日,主流科创债余额合计1.78万亿元,占市场信用债的6.48% [4] 科创债市场现状与优势 - 科创债分为科技创新公司债和科创票据两大类,主要区别在于审核机构、流通市场、发行期限等 [3] - 2023年7月推出混合型科创票据,允许设置浮动利率、转股、担保等条款,2022年-2024年科创票据发行量分别为1510亿元、3846亿元、5736亿元 [4] - 科创债平均发行期限从2022年的2.21年提升至2024年的3.66年 [4] - 科创债在二级交易市场较同信用评级、同期限普通信用债持续存在5-10BP溢价 [4] - 科创债发行人研发费用占比及资本支出占比均显著高于非科创债组 [5] 科创债市场发展瓶颈 - 2024年发行的科创债中,中央国有、地方国有及民营企业分别占比40.97%、49.31%和7.82% [6] - 科创债发行金额前三行业为建筑装饰(29.76%)、公用事业(8.04%)、煤炭(7.92%),新兴行业占比较低 [6] - 科创债募集资金70%以上用于偿还债务,仅10.85%用于股权或基金出资 [7] - 民企发行科创债平均期限不足2年,长期限科创债集中于高资质央国企 [8] - 当前已发行债券中仅有约928亿元有担保增信,占比3.6% [8] 政策建议与市场优化 - 建议引入增信机制,鼓励中小型科创企业发行科创债 [9] - 深圳通过设立融资担保基金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再担保支持 [9] - 建议对发行机构进行扩容,引入金融机构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10] - 建议针对性发行债券指数产品,鼓励中长期资金加大科创债投资 [10]
事关普惠养老、债券市场“科技板”……一揽子金融政策打出“组合拳”
搜狐财经· 2025-05-08 10:58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 额度5000亿元 旨在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的信贷支持 [1] - 新政策是对2022年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额度400亿元)的扩容升级 支持领域更广 利率更低 全国适用 [3] - 专家认为该政策将激发服务消费和养老市场活力 促进服务消费供给与需求 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长期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3] 保险公司股票投资监管调整 - 金融监管总局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 鼓励险资加大入市力度 [4] - 2023年9月曾下调风险因子 沪深300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调至0.3 科创板股票从0.45调至0.4 [6] - 本次调整预计带动股市增量资金超1300亿元 但与普通股民投资风险无关 [4][9] 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政策 - "科技板"聚焦人工智能 大数据与云计算 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 量子技术 生物技术等国家战略科技领域 [9] - 制度设计针对发行人诉求优化发行环节安排 [9] - 鼓励金融机构 资管机构 社保基金 保险资金等参与投资 支持创设科技创新债券指数及相关产品 [11] - 将提供专门做市报价服务以提高科技创新债券交易活跃度 [11]
债券市场“科技板”准备就绪,超3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箭在弦上
华夏时报· 2025-05-08 10:38
债市"科技板"政策进展 - 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和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市场各方响应积极 目前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 [2] - 央行、证监会联合发文 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分别发布相关通知 正式披露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的政策细节 [2] - 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以高等级央国企和头部民企为主 预计债市"科技板"推出后将鼓励更多成熟期、成长期民营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融资 [2] 政策背景与意义 - 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推出表明我国科创债正由试点转为常规 并迈向高质量发展 政策积极引导债券市场向科技行业聚焦 有望强化对科创企业的资金供给力度 [3] - 通过股债联动 能够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适配的金融支持 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3] - 央行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 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三类市场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并完善相关制度安排 [4] 配套措施与实施细则 - 央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 从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和完善配套支持机制等方面提出若干举措 [5] - 沪深北交易所发布通知对公告所提举措补充实施细则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制定并发布通知创新推出科技创新债券 [5] -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决定全额减免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内成员以科技创新债券为标的的现券买卖交易手续费 减免期限为2025年至2027年 [5] 风险分担与信用增进 - 针对科技型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的业绩波动和信用风险 鼓励金融机构和专业信用增进、担保机构开展信用保护工具等业务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 [6] - 央行将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科技创新债券 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合作通过共同担保等措施分担违约损失风险 [6] - 创设风险分担和增信措施有助于提升投资者认可度和发债成功率 保证债券市场"科技板"持续稳定运行 [7] 重点支持领域与市场影响 - 债券市场"科技板"将聚焦国家科技战略需要 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科技产业 [8] - 股权投资机构参与支持了我国近九成科创板上市公司和六成创业板上市公司 但此前在债券市场发债融资较少且成本较高 [8] - 债市"科技板"和风险分担工具有利于拓宽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的融资渠道 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推动私募股权融资市场与股票市场良性循环 [8] 信用评级创新 - 传统信用评级方法体系以资产、规模为核心指标 与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特征不适用 [9] - 公告提出评级公司可根据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型企业及科技创新业务特点 打破传统评级思路 设计专门的评级方法和评级符号 [9] - 目前多家评级机构已发布科技型企业的评级方法模型并投入应用 [9]
我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增至8000亿元
科技日报· 2025-05-08 10:31
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中 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由目前的5000亿元增加 至8000亿元,持续支持"两新"政策实施。 资料显示,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 款",初始额度为5000亿元,其中1000亿元额度专门用于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贷 款,激励金融机构更大力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这次我们将再贷款额度增加3000亿元,增加到8000亿元,支持'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潘功胜说。 "目前看,市场各方响应非常积极,各类型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积极与人民银 行、证监会沟通,对接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意愿。"潘功胜介绍,初步统计,目前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 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预计后续还会有更多机构参与。 为了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在"科技板"发行长期限的债券融资,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借鉴2018年设 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经验,将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潘功胜透露,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
【新华解读】债券支持科创融资持续发力 创新增量措施细则“呼之欲出”
新华财经· 2025-05-08 00:48
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发展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十项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其中包括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1]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及将进一步完善科创债发行注册流程 [1] - 业内人士表示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突破,将对科创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 2024年科创企业融资支持政策汇总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重点任务 [3] -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强调为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3] - 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五部门发布《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强化知识产权增信功能,畅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3] - 财政部等四部门推出《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着力解决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 - 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全方位提出支持性举措 [3] 债券市场"科技板"创新机制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完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交易制度安排,降低发行成本 [4]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4] - 潘功胜提出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政府等合作分担违约风险 [4] 专家观点与市场影响 -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多元化债券产品与政策激励结合有望系统性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4] - 清华大学田轩认为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获得资金将带动更多资金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企业 [5] - 业内人士指出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更侧重鼓励发行长期限债券,引导耐心资本支持科技产业发展 [6] 科创债券市场表现与结构 - 截至2024年末科创债券存量规模16416亿元,占我国信用债存量的3.32% [6] - 2025年累计发行405只科创债券,规模3727.56亿元,同比增长约60% [6] - 科创公司债发行占比49.63%,科创票据占比21.11%,短期融资券占比25.35%,目前仍以公司债和科创票据为主 [6] 评级机构配套业务升级 - 中债资信表示评级机构需构建与科创企业特征适配的信用评估体系,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7] - 田轩建议持续关注创设工具的具体实施细则,优化审核流程,确保资金精准流向高潜力科技领域 [7]
再提债市“科技板”!超3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将发行
证券时报· 2025-05-07 16:16
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进展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和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1]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 明确三类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并允许灵活设置债券条款 [6][7] - 目前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 市场响应积极 [1] 科创债市场发展现状 - 2025年以来新发各类科创债433只 合计发行规模3995.64亿元 较2024年同期增加58只和306.3亿元 [3] - 2023年科创债发行规模7700亿元 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22万亿元 发行数量1228只 [3] - 科创债期限结构以短期为主 集中在3年期以内 但2024年呈现长久期趋长化特征 [3] 科创债发行主体与行业特点 - 当前科创债发行主体仍以传统行业为主 通信、电子、计算机等科技型行业发行规模有待提高 [4] - 城投平台中产投类平台发行金额较高 因其职能与科创债政策定位天然匹配 [4] - 科创债旨在改变以大型国企和上游行业为主的发行格局 未来发行人结构或向中小型科技民企倾斜 [4] 科技创新债券产品设计 - 金融机构可通过贷款、股权、债券等多种途径运用募集资金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 [7] - 科技型企业可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并购等科技创新活动 [9] - 股权投资机构可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和扩募 [9] 市场机构观点 - 债券市场"科技板"有望改善当前央国企主导的发行人结构 提升民企参与度 [8] - 2024年以来"科技创新"类债券发行量显著放量 成为信用债市场重要资产增量 [8] - 债券"科技板"或成为打破近年"资产荒"的重要力量 [8]
再提债市“科技板”!超3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将发行
证券时报· 2025-05-07 16:08
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进展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和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1] - 目前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响应积极 [1] - 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明确三类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并允许灵活设置债券条款 [6][7] 科创债市场发展现状 - 2025年以来新发科创债433只,发行规模3995.64亿元,同比增加58只和306.3亿元 [3] - 2023年科创债发行786只/7700亿元,2024年达1228只/1.22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门槛 [3] - 科创债期限结构以3年期以内为主,但2024年呈现长久期化趋势 [3] 科创债发行主体特征 - 当前发行主体仍以传统行业为主,通信/电子/计算机等科技行业占比有待提升 [4] - 城投平台中产投类平台发行规模较高,因其职能与科创债定位匹配 [4] - 未来发行人结构可能向体量较小的科技类民企倾斜,类似科技类转债市场结构 [4] 市场机构观点 - 中信证券认为"科技板"将改善当前央国企主导的发行人结构,提升民企参与度 [7] - 中信建投指出债权投资风险规避属性、期限错配和增信不足是三大挑战,但政策协作将改善这些问题 [7] - 科创债已成为信用债市场重要增量,可能打破2022年以来的"资产荒"局面 [7] 科技创新债券产品设计 - 金融机构可通过贷款、股权、债券等多种方式运用募集资金支持科技创新 [10] - 科技型企业募集资金可用于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并购等科技创新活动 [10] - 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金可用于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和扩募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