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口红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新茶饮巨头业绩大涨!
中国基金报· 2025-08-27 17:30
蜜雪集团2025年中期业绩表现 - 营收148.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3% [2][3] - 净利润27.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1% [2][3] - 全球门店总数达53,014家,同比增长22.67% [3] - 毛利率由31.87%降至31.64%,主因原材料成本上升及收入结构变化 [3] 古茗2025年中期业绩表现 - 营收56.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2% [4][5] - 经调整净利润10.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4% [4][5] - 新开门店1,570家,总门店数达11,179家,成为第二个门店破万家的新茶饮品牌 [5] 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 门店网络扩展带动GMV及售出杯量增长 [6] - 新茶饮具备社交属性与"口红效应",平价高质产品受消费者欢迎 [6] - 规模效应与供应链升级降低成本,产品价格与瓶装饮料接近 [6] - 二季度"外卖大战"贡献业绩增量 [6] 企业商业模式差异 - 蜜雪集团侧重食品供应链,通过标准化与规模化实现成本领先 [6] - 古茗致力于生鲜供应链,依托前置仓配与冷链物流强化鲜果茶竞争力 [6] 市场股价反应 - 蜜雪集团股价收跌5.27%至460.4港元 [7][8][9] - 古茗股价收跌3.75%至22.6港元 [7][10] - 股价与业绩背离主因市场情绪及整体市场调整影响 [10]
一支口红1200元,LV入场美妆能分到蛋糕吗
第一财经· 2025-08-25 18:17
路易威登美妆业务战略 - 路易威登于8月20日宣布进入美妆界,选择中国作为首发市场,并发布全新彩妆系列[1] - 公司在南京开设了首家全球香水美妆精品店,上海恒隆广场是其产品在上海的唯一线下门店[1][3] - 新系列包含8盘四色眼影、10款透明润唇膏以及55款色号的LV Rouge口红系列[3]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路易威登口红单支售价高达1200元,为迎接中国七夕佳节上市,门店内一些热门色号已断货[3] - 产品设计突出品牌元素,膏体上印有LV logo,配有磁吸式外壳,包装由德国家具设计师操刀[4] - 公司同步发售替换芯(510元)及美妆配件,如唇膏盒(2.29万)、化妆包(3600元)、刷具组(8400元)等[4] - 品牌以箱包、皮具见长,现计划用口红撬动入门级客户,实现年轻化转型[7]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在一线奢侈品牌中,路易威登最晚入场美妆业务[1][6] - 香奈儿美妆事业始于1924年,其香水美妆板块常年占据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左右,2024年香奈儿营收186.99亿美元[6] - 迪奥进入美妆领域已接近80年,爱马仕香水线历史悠久,去年其香水与美妆业务收入突破5亿欧元[6] - 大部分奢侈品牌通过与香化巨头合作以授权经营模式打开市场,例如华伦天奴携手欧莱雅集团,2021年推出美妆系列后次年市场增长率达126%[6] 美妆业务在奢侈品集团中的表现 - 在全球奢侈品集团普遍承受业绩停滞压力的背景下,美妆板块表现相对稳健,成为疲弱业绩中的亮点[8] - LVMH集团的香水和化妆品业务已成为集团第四大板块,今年上半年该部门营收40.82亿欧元,比上年微跌1%,有机增长持平[8] - LVMH集团旗下丝芙兰强势回暖,上半年营收86.3亿欧元,实现收入和利润双增长[8] - 爱马仕上半年全球营收80亿欧元,利润率达41.4%,但其美妆香水板块收入下滑4.1%至2.48亿欧元,在集团架构中占比仅3.1%[8]
Crocs股价暴跌30%:“丑鞋之王”为何失宠?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18 12:41
市场表现与财务数据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运营业绩急转直下,从去年同期3.257亿美元的运营盈利跌至4.275亿美元的运营亏损 [5] - 预计第三季度收入将下滑11%~9%,股价单日暴跌近30%,总市值缩水至41.71亿美元 [5] - 2023年全年售出1.2亿双鞋(每分钟228双),收入39.62亿美元(同比增长11.46%),净利润7.93亿美元(增长46.73%) [9][18] - 2024年一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主品牌Crocs营收增速持续放缓,分别为14.6%、9.7%、7.4%、4%、2.4% [18] - 2025年一季度卡骆驰集团营收同比下滑0.14%至9.37亿美元,二季度增速3.4%,远低于2021-2024年66.92%、53.67%、11.46%、3.53%的增速 [18] 品牌发展历程与营销策略 - 2002年以功能性定位诞生,主打防滑、防水、防臭特性,后通过"丑也可以美"广告语将外观劣势转化为文化符号 [9][11] - 2006年纳斯达克上市创鞋类企业IPO首日涨幅纪录,同年进入中国市场,采用"文化符号+明星效应"策略(如何炅、舒淇等) [13] - 开创DIY文化,小红书"Crocs鞋花"相关笔记超49万篇,形成以创意设计为顶端的"鄙视链" [15] - 近年营销陷入瓶颈,代言人轮换频繁(刘雨昕、白鹿等),联名泛滥(Hello Kitty、Pokémon等),被批稀释品牌调性 [25] 消费趋势与竞争环境变化 - 经济下行导致美国低收入群体减少非必需品消费,门店客流量下滑冲击批发和奥特莱斯渠道 [19] - 63.18%消费者转向实用主义,仅14.64%愿为科技感/造型买单,Crocs因缺乏功能性或情感补偿价值被挤压 [21][22][23] - 中国盗版与"平替"猖獗(拼多多白牌洞洞鞋售价7.8-69元,销量达21万双),运动品牌(斯凯奇)、快时尚(森马)等竞品价格下探至100-300元 [30][32] 产品力与战略失误 - 核心材料Croslite™被指与普通EVA差异不大,小红书666万+篇笔记吐槽"磨脚、不跟脚"等问题 [32] - 2022年25亿美元收购HEYDUDE品牌失败,2025年二季度其收入下滑3.9%至1.9亿美元,并计提超7亿美元减值损失 [27] - 关税问题导致2025年预计成本增加9000万美元,被迫减少折扣力度可能进一步抑制销量 [29] - 早期未申请外观专利,失去竞争壁垒,产品创新乏力被评"换汤不换药" [25][32]
人均60,日销10万,贵价面包杀回北上广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8-08 16:33
行业趋势 - 高端烘焙市场在一线城市同比上涨28%,客单价突破45元,较2020年增长62% [2] - 贵价面包迅速占领一二线城市商场,品牌如UH祐禾、石头先生的烤炉、黄油与面包等一年内扩张至一线及省会城市 [3][4] - 行业呈现"口红效应",高价烘焙作为廉价奢侈品满足情绪需求和社交属性,客群为20-35岁年轻消费者(Z世代、新锐白领、精英妈妈) [8][9] 产品定价策略 - 吐司价格达80元、牛角面包超20元、碱水包突破30元,人均消费60元超过正餐价格 [2][5] - 品牌采用"平替款引流+高价款盈利"模式,如UH祐禾12元蛋挞引流,58元黑松露吐司提升毛利 [6] 营销与消费心理 - 通过限时、限购(如石头先生的烤炉招牌产品每人限购2个)制造稀缺感,刺激购买欲 [6] - 门店设计(如黄油与面包狭小空间)强制排队,利用羊群效应吸引客流,甚至催生黄牛代排队服务 [6] - 消费者因"损失厌恶"心理倾向于多购买以弥补排队时间成本 [7] 行业风险与竞争动态 - 烘焙行业生命周期缩短:58%门店两年内倒闭,仅20%存活超四年,2023年关停门店比新增多7000家 [10] - 头部品牌频现危机:黄油与面包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群体中毒事件,暴露快速扩张隐患 [10] - 历史案例警示:雷诺特法式西点、银座仁志川、Lady M、昂司蛋糕等曾高价定位但最终退出或破产 [10]
为了赠品买正品,新时代买椟还珠?
36氪· 2025-08-08 08:16
电商赠品营销策略 - 赠品已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消费者第一眼浏览的是赠品栏而非商品规格[1] - 赠品形式从基础水杯升级到高价值商品 如厕纸送运动相机 卫生巾送滑板车[2] - 部分品牌将产品配件包装成赠品 如卷发棒"买一赠三"实为标配配件[2] 赠品类型与效果 IP联名赠品 - 动漫/游戏联名赠品拉动销量显著 Mistine x 光与夜之恋套组两天售出上万单[2] - 独家IP衍生产品形成稀缺性 如ukiss x 大鼠联名手持镜[2] - 采用限时限量策略刺激冲动消费 消费者为赠品购买非必需商品[3] 产品相关赠品 - 食品饮料类赠品提升使用便利性 如松露酱送平底锅 泡面送碗[3][5] - 赠品拓宽产品使用场景 曾味松露酱赠锅具可兼作煎牛排等用途[5] - 直播间精准匹配潜在客户 赠品成为下单转化关键因素[5] 行业差异化竞争 - 卫生巾行业通过高价值赠品突破同质化 赠品价值达200-300元[6][8] - 赠品选择结合热门话题 如无人机 滑板车等提升话题度[8] - 刚需产品+噱头赠品组合刺激囤货需求 利用"最后二十单"话术促单[8] 定价策略与客群定位 - 主流定价区间150-300元 赠品价值与商品价格相当[9][11] - 精准定位18-24岁女性 该群体对300元以内价格敏感度较低[10][11] - 赠品价值标注强化性价比感知 如德佑湿厕纸送299元洗衣机[10] 消费心理与市场趋势 - 情绪价值驱动消费决策 IP联名赠品满足收藏需求[12][14] - 经济下行期小额消费释放压力 赠品提供即时满足感[14] - 产品同质化背景下 赠品成为品牌差异化核心要素[14]
LVMH如何在“奢侈寒冬”续写口红经济?
搜狐财经· 2025-07-29 12:52
LVMH集团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总营收398.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51.2亿),同比下滑4% [1][5] - 营业利润90.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58.4亿),跌幅15% [1][5] - 营业利润率下降至22.6%,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5] - 亚洲(除日本)市场份额下降2个百分点至28% [1][10] - 日本市场有机营收骤降15% [10] - 连续第二个季度未达市场预期 [6] 奢侈品行业趋势变化 - "凡勃伦效应"正在失效,消费者开始审视奢侈品价格价值对等公式 [3][4] - 贝恩咨询预警行业可能遭遇"至少15年来的最大挫折" [4] - 中国消费信心疲软,年轻群体价格敏感度飙升 [7] - 2008-2022年中国市场驱动行业增长的逻辑已松动 [7] - 不再预期2025年中国市场会有"决定性反弹" [7] 美妆业务表现 - 香水与化妆品部门营收4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3.4亿),有机收入持平 [1][13] - 第二季度香水与化妆品业务录得1%微增 [13] - 精选零售部门营收86.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26.7亿),有机增长2%,利润增长12% [13] - 丝芙兰实现营收和利润双丰增长 [1][13] - 迪奥香水Sauvage、J'adore等产品持续受欢迎 [13] - 娇兰、纪梵希等品牌新品获得成功 [13] 中国市场美妆业务挑战 - 迪奥交易额增长3.95%但交易量下滑13.06% [15][16] - 馥蕾诗交易额增长3.53%但交易量下滑9.37% [15][16] - 娇兰交易额下滑10.26%,交易量下滑22.99% [15][16] - 纪梵希交易额下滑8.58%,交易量下滑13.55% [15][16] - Fenty Beauty交易额增长18.53%,交易量增长36.39% [15][16] - 经典品牌面临品牌老化、功效价值不足的危机 [15] LVMH美妆业务战略调整 - 推出LV美妆品类La Beauté Louis Vuitton,含55款唇膏等产品 [18] - Fenty Beauty在深圳开设中国大陆首家概念店 [18] - 丝芙兰中国由全球CEO直接分管 [21] - 2024年以来引进至少12个新品牌 [21] - 关停DFS大洋洲业务并裁员10%以上 [23] - 酩悦轩尼诗裁员约1200人 [23]
LVMH如何在“奢侈寒冬”续写口红经济?
FBeauty未来迹· 2025-07-26 13:47
核心观点 - 奢侈品行业面临15年来最大挑战,传统"凡勃伦效应"失效,消费者尤其是Z世代对价格敏感度提升 [7][11] - LVMH 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398.1亿欧元(同比下滑4%),营业利润90.1亿欧元(跌幅15%),亚洲(除日本)市场份额降至28% [4][17] - 香水与化妆品部门营收40.8亿欧元(持平),丝芙兰实现营收86.3亿欧元(增长2%)和利润12%增长,成为唯一正增长部门 [2][20][21] 行业趋势 - 奢侈品行业过去十年增长依赖中国消费者,但2025年中国市场不再预期"决定性反弹",本地消费信心疲软 [11][18] - 行业从创意驱动转向激进扩张与高频涨价,但2023年起增长引擎明显失速 [12] - 贝恩咨询预警行业面临"至少15年来最大挫折",价格逻辑松动成为核心挑战 [7] LVMH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398.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51.2亿),同比下滑4% [4][7] - 营业利润90.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58.4亿),跌幅15%,营业利润率下降至22.6% [4][7] - 亚洲(除日本)份额下降2个百分点至28%,日本市场有机营收骤降15% [4][17] - 连续第二个季度未达市场预期 [8] 美妆业务亮点 - 香水与化妆品部门营收4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3.4亿),有机收入持平,第二季度微增1% [2][20] - 迪奥标志性香水Sauvage、J'adore等受欢迎,娇兰、纪梵希新品贡献业绩 [20] - 丝芙兰营收86.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26.7亿),有机增长2%,利润增长12% [20][21] - Fenty Beauty交易额同比增长18.53%,交易量增长36.39% [23][24] 中国市场挑战 - 迪奥和馥蕾诗交易额增长但交易量下滑(迪奥交易量-13.06%,馥蕾诗-9.37%) [23][24] - 娇兰、纪梵希、玫珂菲、贝玲妃交易额和交易量双双下滑 [23][24] - 经典品牌面临品牌老化、功效价值不足问题,被本土成分党品牌挤压 [23] 战略调整 - LV正式进军美妆领域,推出La Beauté Louis Vuitton系列,中国首店预计8-9月开业 [27] - Fenty Beauty中国大陆首家概念店在深圳开业,主打Z世代市场 [27][28] - 丝芙兰中国由全球CEO直接分管,2024年起引进至少12个新品牌 [30][31] - 重组DFS业务,退出大洋洲市场,酩悦轩尼诗裁员10%以上(约1200人) [34] 战略意义 - 美妆业务成为奢侈品行业动荡时期的转型参照路径 [35] - 通过LV美妆定义奢侈标杆,丝芙兰跑通本土化模型,Fenty Beauty收割Z世代 [35] - 中国市场的成败决定LVMH美妆乃至集团整体"御寒"成效 [33]
需求的相对不足与绝对不足
虎嗅· 2025-07-14 14:24
需求不足的类型与特征 - 需求相对不足的核心是"有钱不消费"或"储蓄过剩" 主要问题在供给侧 需通过供给标的、价格和数量改革解决 [1] - 需求绝对不足的核心是"确实没钱消费"或"储蓄不足" 主要问题在需求侧 需通过分配方式和结构改革解决 [1] 微观感受与宏观数据的差异原因 - 代际差异:城镇退休人群养老金稳定且支出有限 而就业人群收入不稳定且刚性支出多 [2] - 城乡差异:城镇老年人养老金稳定 农村老年人养老金严重不足 影响后代 [3] - 体制内外差异:体制内收入预期稳定 体制外稳定性弱 尽管体制外高收入更高 [4] 消费行为变化 - 微观感受普遍为"储蓄不足"和"想消费却没钱" 而非"储蓄过剩" [5] - 消费降级背景下出现"口红效应" 即减少大宗消费后增加感官消费 [6] 供给侧改革目标 - 若判断为需求相对不足 供给侧改革需通过去产能和调结构实现价格恢复后扩大生产 而非仅恢复价格 [8] 分配机制调整需求 - 若判断为需求绝对不足 需将宏观过剩储蓄转移至居民侧 通过分配调整解决 [9] - 传统观点认为需持续扩大生产才能实现分配 但可能面临生产过剩和国家购买可持续性问题 [9]
未来10年,很多赚钱商机都藏在这些新兴产业里
创业家· 2025-07-11 18:07
中日消费经济对比与启示 - 中国消费经济增速放缓,创业者寻求突围,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成为重要参考案例 [4] - 日本学者认为经济已进入"值得庆贺的高原",物质贫困基本消除,追求发展速度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5] - 日本形成"断舍离"、低欲望等消费倾向,与简约、极致的生活态度一脉相承 [6] - 三浦展将日本消费分为四个阶段:同质化、差异化、理性简约化和精神化阶段 [7][8] - 中国目前处于第二到第三消费时代之间,但第四消费时代先兆已现 [11] 老龄化社会与消费特征 - 日本60岁以上老人持有国民资产一半以上,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2021年达19%,2035年将达30% [17][18] - 日本老人平均持有3500万日元去世,显示老年人消费需求未充分释放 [16] - 中产阶级分化现象在中国上演,部分人更富,更多人走向经济实惠 [20] - 日本8成为中低收入人群,催生"新奢华产品"概念,优衣库、无印良品等低消费品牌受益 [22] - 消费降级时代催生新业态,如名创优品原型大创产业、堂吉诃德等 [24] 日本观光业成功经验 - 东京迪士尼和大阪环球影城位列全球主题公园前五,2019年入园人数均超1500万 [27] - 休闲度假产业发达,轻井泽等成为全球著名度假目的地 [29] - 农文旅产业兴旺,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格局,如MOKUMOKU农场初期投资仅200多万人民币,现年收入4亿多 [29][35] - 工业旅游特色鲜明,帮助老字号企业焕发活力 [29] - 艺术文化赋能成功案例:越后妻有、濑户内海艺术节,茑屋书店成为超级IP [29] - 传统节庆包装如京都祗园祭、大阪天神祭等吸引大量游客 [29] - 动漫IP资源丰富,大阪环球影城引进哈利波特、美少女战士等IP成为"世界最强娱乐旗舰店" [30] 观光业成功原因分析 - 2003年提出"观光立国"国家战略 [34] - 口红效应:经济不景气时休闲度假消费反而增加 [34] - 重大事件改变价值观,追求小确幸和身心健康 [34] - 家庭观念深,以家庭为核心的"微度假"业态兴旺 [34] - 精细化运营管理和工匠精神提供极致服务体验 [34] - 重视美感与设计力,形成强大软实力 [35]
在中国遇冷的韩国化妆品,为何在美国销量暴涨? |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6-30 17:27
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市场的兴衰 - 2014年起悦诗风吟等韩妆品牌以每年新开100家门店的速度在中国扩张 巅峰时期门店数量超过600家 三四线城市也有覆盖 [1] - 2021年中国市场占韩国化妆品出口额的53% 创历史新高 [1] - 2024年中国市场占比降至25%左右 美洲地区营收首次超过中国 大中华区销售额同比下降30% [1] 韩国化妆品在欧美市场的复苏策略 - 高端品牌雪花秀统一使用英文名"Sulwhasoo"并启用欧美知名代言人 [3] - 兰芝通过聘请知名演员作为品牌大使实现两位数销售额增长 [3] - Tirtir品牌将色号从3个扩展到40个 满足深肤色需求后销量暴涨500多倍 [5] - 通过收购美国本土护肤品牌深化海外布局 [5] 社交媒体与文化对韩妆的推动作用 - TikTok上K-beauty话题浏览量超100亿 COSRX蜗牛精华成为亚马逊销量第一 [6] - 超30%消费者因社交内容产生购买行为 Z世代比例更高 [6] - 韩剧和K-pop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品牌购买力 [7] - 美韩自贸协定使韩妆免关税 价格低于欧美品牌 [7] 渠道拓展与本土化运营 - 与Target、Ulta Beauty等集合店重新合作 [2][8] - 在英国商业街签下10年租约 筹备入驻欧美机场免税渠道 [8] - Olive Young成为游客打卡点 计划在洛杉矶开设首家美国门店 [10] 面临的挑战 - 需应对美国关税政策变化 加紧囤货避免涨价 [11] - 美国FDA对防晒霜等产品审核更严格 成分添加限制差异带来合规压力 [11]